《背影》导学案

时间:2024-02-29 20:06: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背影》导学案

《背影》导学案1

  【学习目标】

《背影》导学案

  课标要求:

  1·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目标达成: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

  2、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下列加点字注音

  交卸(xiè)奔丧(sāng)橘子(jú)

  晶莹(yīng)迂腐(yú)琐屑(suǒxiè)

  栅栏(zhà)差使(chāi)踌躇(chóuchú)蹒跚(pánshān)颓唐(tuí)

  举箸(zhù)簌簌(sùsù)

  2.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创境激趣】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世界上,有许多爱包围着我们,有些爱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风细雨,有些爱轰轰烈烈。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已经成了中华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浓的父爱。

  【自学导航】

  1、作者介绍:朱自清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年仅50岁的。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2介绍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合作探究】

  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为有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4·文中最能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感动你呢?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1、请一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归纳总结】

  1、掌握本节课的文学常识和字词

  2.了解课文大意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一、字注音

  交卸(xiè)奔丧(sāng)橘子(jú)

  晶莹(yīng)迂腐(yú)琐屑(suǒxiè)

  栅栏(zhà)差使(chāi)踌躇(chóuchú)蹒跚(pánshān)

  颓唐(tuí)举箸(zhù)簌簌(sùsù)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

  【教学反思】

  宋发旺

《背影》导学案2

  班级:姓名:组内编号:组号:

  【教学目标】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教学重点】

  目标3

  【学习课时】

  第2课时,共2课时

  【学习流程】

  【独学】

  1、全文共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答;

  2、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刻画(衣着、动作),我们从中看出什么样的背影?给你怎样的感受?包含什么样的情感?

  (1)外貌特征:

  所表达的情感:

  (2)动作(动词):

  所表达的情感:

  3、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许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用平淡挚爱的话语传达浓浓的情意。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所表达的情感: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所表达的情感: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所表达的情感: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所表达的情感:

  (5)“进去吧,里边没人。”

  所表达的情感:

  (6)以上这些话蕴含哪些感情?

  答:

  4、文中四次写道“我”流泪,分别应作何理解?

  第一次流泪:

  第二次流泪:

  第三次流泪:

  第四次流泪:

  5、怎样理解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的话的含义?

  答:

  6、文末一句感叹,表达怎样得深情?

  答:

  【对学】

  对子之间互相检查,用红笔标出不能解决的问题。(评价分/5分制度)

  【群学】

  由学科组长安排小组成员每人一题轮流解答各题,未轮到的组员安静听记,由学科组长统一意见,形成本组对题目的理解,最后进行预展。

  【展学】

  由老师根据独学完成情况,对6道题的展示进行具体任务分配,研讨各题答案。

  【查学】

  1.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表格。

  虚/实背影作用

  文章开头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背影”出现作渲染和铺垫

  实写车站送别

  父子告别烘托父亲爱子之情,再现主题,突出中心

  虚写文章结尾

  2.读了本文和《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在某一特定场景中的外貌或一连串的动作,100字左右。写一个细节。适当作点描写。

  【日积月累】

  资料卡片:古诗中的送别情怀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3、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背影》导学案3

  一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中内容;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的表达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3、品味刻画背影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味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子情深。

  难点:理解背影的内在含义。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词注音

  交卸 奔丧 迂 琐屑 差使

  狼藉 蹒跚 簌簌 晶莹

  2、词语解释:

  祸不单行 奔丧

  赋闲 迂 触目伤怀

  (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背影》是一篇回忆散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3、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

  (三)合作探互动,交流分享

  1、哪次背影最具体、最感人?请以“这是一个——的背影,我从文章——看出”的句式,说说你感受到的背影。(总结人物刻画方法)

  2、《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哪次最能体现出作者已慢慢真正懂得了父亲的爱?(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3、文章第2、3段能删去吗,为什么?

  (四)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试背诵第第六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五)拓展延伸,提高素养

  学习了《背影》,我们感受到那如山的父爱。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说给大家听听。

【《背影》导学案】相关文章:

枣儿导学案12-16

《秋天》导学案12-17

《太阳》导学案02-28

(精选)《秋天》导学案02-29

天上的街市导学案12-17

《春望》导学案12-07

梅花魂导学案11-02

我家的小狗导学案05-07

《长亭送别》导学案03-08

光的折射导学案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