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浅析

时间:2024-02-27 21:26: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浅析

  目前,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工程——“金质工程”在国家局和东部发达地区已全面实施。四川省的“金质工程”在原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也将全面启动。为此,我们就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前期规划建设、应用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借鉴各行业、各地区信息化建设中的先进经验,提出建议。

  一、强化信息化应用与推广的内部动力

  政府信息化的应用与推广有利于优化组织结构、节省行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行为。但这一目标却与传统行政组织追求部门规模、财政经费最大化的利益表达相博弈。政府一方面想利用信息化建设,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体制、制度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腐败问题、上级指挥下级的有效性问题、监控的落实问题等;另一方面,让政府主动通过开展电子政务去约束规范自己——“自己革自己命”,它是没有动力的。

  如何寻找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内部动力?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提高政府对社会的服务能力而形成一种外部拉动。因为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要想提供更好的“外部服务”,必须要有良好的内部管理系统作为支撑。这种来自外部的需求会对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合理化提出进一步的要求。“3C”强制认证推广之初就实现了审核条件网上公开,企业网上申报,主管部门网上审批,检验机构、审核人员网上管理等一系列网络化办公。“3C”认证电子政务的应用首先从适应WTO的国际惯例,满足企业需求,从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身需要出发,提出了行政手段创新的要求。同时,其进一步的推广又得到了广泛受益团体大力的支持,这种外部力量最终拉动了政府内部信息化的建设。

  二、提高信息化建设能力

  目前,包括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在内的大多数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多由自己内部的部门承担。政府部门常常采取扩编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部门(多为事业编制的信息中心),信息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以自建、自管为主。这里就涉及到政府IT部门设立的利弊问题。政府IT部门的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比如有利于长期、近距离进行IT应用方面的研究,有一支懂技术、熟悉业务的专业队伍来规划设计、实施管理信息系统;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弊端,特别是薪酬体制难以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其次,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规划管理能力尚不成熟,不少政府机关还不清楚自己拥有多少应用系统和IT设备。再次,政府实施IT业务建设的执行能力比较缺乏。在实施IT建设过程中,合同的拟订、履行、控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政府往往忽视这一基本的商业要素,总以为自己作为社会经济的管理者,拥有天然优势,不大重视合同的谈判和签订,非常容易在以后执行中造成被动,也经常会在日后的知识产权、服务质量等问题上产生纠纷。我们认为,在四川省“金质工程”建设中,应把IT外包作为优先选择的业务策略。在充分认识和分析风险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外包业务选择。在不搞一刀切的前提下,确立业务外包的优先地位,并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制度上的配合:一是与预算部门配合,细化IT建设预算管理,在能够进行成本比较的基础上,控制自建自管的预算支出,优先安排IT外包业务预算资金。二是在政府采购中,把IT外包作为采购项目,并制定相应的采购程序、采购标准、控制方案,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政府集中采购,提高公开程度以筛选合格的服务商。三是对IT外包服务商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形成一批比较稳定的外包服务企业,并带动这个产业的发展。

  三、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服务职能

  从管理纵向层次上划分,质量技术监督组织系统可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国家和省级局信息化建设着重于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质量监管的宏观决策,监控工作落实,解决上级指挥下级有效性。而市、县两级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技术手段,保证质量监管工作有效开展、刚性执行,同时直接为企业、社会提供具体的公共服务。对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务,我们应更加全面的去理解。因为在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和企业的“单位时间价格”,也就是每个小时所能创造的价值量是比较低的,计算机知识还不够普及。群众和企业关注的是把事情办成,而不会在乎多跑几次。企业申报行政许可项目的时候,是想尽快得到受理、尽快能够通过审核,取得行政许可资格。企业申报标准审批备案时,是希望标准能及时得到审定备案,以至于能尽快按新标准组织生产。一句话,只要事情能够得到解决,多跑几次也没关系。我们的信息化建设的确为群众和企业办事提供了方便,但这仅仅是我们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在于把对群众、对企业、对社会的优质服务落到实处。

  因此,政府在提供网络公共服务时要有所侧重,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从四川省发展水平和质量技术监管现状看,至少应注重以下服务:第一是基础性类质量信息的提供。这些信息可能带来的直接受益、直接经济效益并不太高,但这方面的发布可以指导消费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比如质量抽查数据、免检名牌企业许可证获证企业名单等。第二是一些可以构成政府质量管理的基础的东西。比如代码证、标准备案、企业质量信息、食品安全信息、特种设备安装使用信息等,这类东西可以给政府服务的价值提升创造很好的基础。第三是能提升社会成员单位时间价值的服务。比如高新发展园区、大型企业的单位时间成本非常高,通过网上服务能很好地提升所在区域内成员的单位时间价值,因而这些领域的网络服务应该大力发展。

  四、在技术手段、行政业务、社会需求之间形成互动

  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不成功,可以归结为网络化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在进行网络化时不是基于业务,而是基于技术。业务和技术脱钩,电子政务与社会需求脱钩。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信息化的前期建设中,国家局和省局部

  分业务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要相继开发了一些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在系统应用推广过程中显露出了一些弊端。比如我们前期开发使用的某些应用系统和门户网站由于未考虑社会接口,信息数据无法双向流动,基础数据采集未面向企业,数据库格式与企业代码、质量抽查等数据格式不兼容等诸多问题,使得基础数据和管理数据采集、录入工作量非常大,数据无法实现动态更新,造成了信息成本上不可逾越的障碍。系统的推广使用情况与开发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

  正确的方法是基于质量技术监督具体业务和社会需求进行信息化建设,既要反映政府业务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又要反映电子政务与社会需求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不是孤立的,既是内部管理业务的一部分,又是外部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以社会服务为目标,以政府业务为核心,对政府业务进行有效的重构。在信息化建设中,使技术手段、行政业务、社会需求形成有机的互动。

  总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四川省又地处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建设经验,更必须立足四川省实际。我们在推进电子政务、行政管理现代化时,要清醒、客观地分析现有的管理水平和现实的管理对象,切不可超越发展阶段,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经验;要依据现实,科学规划,务必求实,完成四川省“金质工程”和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以促进四川省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浅析】相关文章:

浅析女性的语言04-27

强化改进高校后勤服务提升建设质量建议12-18

语用学:语用模糊浅析09-06

浅析花木兰哪个朝代05-07

浅析流行文化作文12-15

浅析互联网之利弊02-26

小小监督员作文09-20

浅析网站优化降低页面跳出率技巧05-01

土地卫片执法监督规划范文05-06

关于质量作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