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齐安城楼赏析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热)题齐安城楼赏析
题齐安城楼赏析1
题齐安城楼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翻译
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
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注释
呜轧:象声词,形容号角吹响时的声音。古时在城楼吹号角以报时。一作“呜咽”。
江楼:指黄州城楼。
微阳:黄昏时光线微弱的太阳。晋潘尼《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谷风散凝,微阳戒始。”,
潋潋:波光闪烁的样子。这里借指阳光。
汀:水边平地。
凭栏:身倚栏杆。
故乡:指长安。
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十里长亭”。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创作背景
这首宦游思乡的作品,是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杜牧在黄州城楼上思念远方家乡时所作。唐时每州都有一个郡名,“齐安”是黄州的郡名。杜牧于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年)初出守黄州。
鉴赏
此诗首句“呜轧江楼角一声”中的“一声”两字很有可玩味。本是暮角声声,断而复连,只写“一声”也就是第一声,这显然是强调它对诗中人影响很大。他一直高踞在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正出神的时候,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蓦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这就写出一种“苦回首”的情态。象声词“呜轧”,用在句首,正造成似晴空一声雷的感觉。
由于写“一声”就产生一个特殊的情节,与“吹角当城片月孤”一类写景抒情诗句同中有异。呜咽的角声又造成一种凄凉气氛,那“潋潋”的江水,黯淡无光的夕阳,水中的汀洲,也都带有几分寒意。“微”、“寒”等字均著感情色彩,写出了望乡人的主观感受。
暮色苍茫,最易牵惹乡思离情。诗人的故家在长安杜陵,长安在黄州西北。“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张舜民《卖花声》)“微阳潋潋落寒汀”,正是西望景色。而三句却作转语说:“不用凭栏苦回首”,似是自我劝解,因为“故乡七十五长亭”,即使回首又怎么能望尽这迢递关山?这是否定的语势,实际上形成唱叹,起着强化诗情的作用。这首诗是宦游思乡之作,赞许者都异口同声地称引其末句。
按唐时计量,黄州距长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通典》卷一八三),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但这里的数字垛积还别有妙处,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山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从音节(顿)方面看,由于运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声音的拗折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
唐代有的诗人也喜堆垛数字,如骆宾王,却不免被讥为“算博士”。考其原因,是因为他运用的数字多是为了属对方便,过露痕迹,用得又太多太滥,也就容易惹人生厌。而此诗数字之设置,则是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是艺术上的别出心裁,所以驱使而让人没有察觉,真可夸口“虽‘算博士’何妨”。
题齐安城楼赏析2
“不用凭栏苦回首, 故乡七十五长亭。”这两句写诗人在城楼上凭栏西北远望故乡,一无所见,于是,自我劝解:不用凭栏远望、苦苦思乡了,苦思着实没有用处,因为故乡离这里太远了,有七十五个驿亭之远呢!运用数字表达情感,修辞别致,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
出自杜牧《题齐安城楼》
呜轧江楼角一声, 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 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
①凭栏:倚靠栏干。
②七十五长亭:古时三十里一驿,驿有亭。黄州(齐安)距杜牧的故乡长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
江楼:指黄州城楼。
微阳:黄昏时光线微弱的太阳。晋潘尼《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谷风散凝,微阳戒始。”。
潋(liàn)潋:波光闪烁的样子。这里借指阳光。
汀(tīng):水边平地。
凭阑 :即“凭栏”,身倚栏杆。
故乡:指长安。
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 十里长亭 ”。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参考译文
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
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译文2:
临江的城楼上画角呜轧响起,淡淡的夕阳映照寒水粼粼。不必再依栏杆苦苦回头眺望,到故乡一共有七十五个长亭。
赏析
《题齐安城楼》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是登楼所见,后两句转为抒发苦念故乡的思绪,表现了路程之长、宦游人的离绪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全诗写得语尽意绵,又洒脱自如。
这首宦游思乡的作品,是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杜牧在黄州城楼上思念远方家乡时所作。唐时每州都有一个郡名(因高祖武德元年改隋郡为州,玄宗天宝元年又改州为郡,肃宗时复改为州,所以有这种情况),“齐安”是黄州的`郡名。杜牧于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年)初出守黄州。
此诗首句“呜轧江楼角一声”中的“一声”两字很有可玩味。本是暮角声声,断而复连,只写“一声”也就是第一声,这显然是强调它对诗中人影响很大。他一直高踞在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正出神的时候,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蓦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这就写出一种“苦回首”的情态。象声词“呜轧”,用在句首,正造成似晴空一声雷的感觉。
由于写“一声”就产生一个特殊的情节,与“吹角当城片月孤”一类写景抒情诗句同中有异。呜咽的角声又造成一种凄凉气氛,那“潋潋”的江水,黯淡无光的夕阳,水中的汀洲,也都带有几分寒意。“微”、“寒”等字均著感情色彩,写出了望乡人的主观感受。
暮色苍茫,最易牵惹乡思离情。诗人的故家在长安杜陵,长安在黄州西北。“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张舜民《卖花声》)“微阳潋潋落寒汀”,正是西望景色。而三句却作转语说:“不用凭栏苦回首”,似是自我劝解,因为“故乡七十五长亭”,即使回首又怎么能望尽这迢递关山?这是否定的语势,实际上形成唱叹,起着强化诗情的作用。这首诗是宦游思乡之作,赞许者都异口同声地称引其末句。
题齐安城楼赏析3
《题齐安城楼》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前言】
《题齐安城楼》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是登楼所见,后两句转为抒发苦念故乡的思绪,表现了路程之长、宦游人的离绪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全诗写得语尽意绵,又洒脱自如。
【注释】
⑴齐安:唐郡名。天宝元年(742年)改黄州置,治黄冈县(今湖北武汉市新洲区)。辖境相当今湖北省武汉市北部,红安、麻城、黄冈等县市地。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黄州。
⑵呜轧:象声词,形容号角吹响时的声音。古时在城楼吹号角以报时。一作“呜咽”。江楼:指黄州城楼。
⑶微阳:黄昏时光线微弱的太阳。晋潘尼《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谷风散凝,微阳戒始。”,潋(liàn)潋:波光闪烁的样子。这里借指阳光。汀(tīng):水边平地。
⑷凭阑 :即“凭栏”,身倚栏杆。
⑸故乡:指长安。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 十里长亭 ”。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翻译】
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鉴赏】
唐时每州都有一个郡名(因公元618年唐高祖改隋郡为州,公元742年唐玄宗又改州为郡,唐肃宗时复改为州,所以有这种情况),“齐安”则是黄州的郡名。诗当作于武宗会昌(841-846)初作者出守黄州期间。
这首宦游思乡之作,赞许者几乎异口同声地称引其末句。明人杨慎说:“大抵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是也。”清王渔洋更说:“唐诗如‘故乡七十五长亭’、‘红阑四百九十桥’,皆妙,虽‘算博士’何妨!……高手驱使自不觉也。”(《带经堂诗话》)说它数字运用颇妙,确不乏见地;兹再予伸论如下。
此诗首句“呜轧(一作呜咽)江楼角一声”,“一声”两字很可玩味。本是暮角声声,断而复连,只写“一声”也就是第一声,是强调它对诗中人影响甚著。他一直高踞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正出神之际,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蓦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这就写出一种“苦回首”的情态。象声词“呜轧”,用在句首,正造成似晴空一声雷的感觉。
由于写“一声”就产生一个特殊的'情节,与“吹角当城片月孤”一类写景抒情诗句同中有异。呜咽的角声又造成一种凄凉气氛,那“潋潋”的江水,黯淡无光的夕阳,水中的汀洲,也都带有几分寒意。“微”、“寒”等字均著感情色彩,写出了望乡人的主观感受。
暮色苍茫,最易牵惹乡思离情。诗人的故家在长安杜陵,长安在黄州西北。“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张舜民《卖花声》)“微阳潋潋落寒汀”,正是西望景色。而三句却作转语说:“不用凭栏苦回首”,似是自我劝解,因为“故乡七十五长亭”,即使回首也不能望尽这迢递关山。这是否定的语势,实际上形成唱叹,起着强化诗情的作用。
按唐时计量,黄州距长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通典》卷一八三),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但这里的数字垛积还别有妙处,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山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从音节(顿)方面看,由于运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声音的拗折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
唐代有的诗人也喜堆垛数字,如骆宾王,却不免被讥为“算博士”。考其原因,乃因其数字的运用多是为了属对方便,过露痕迹,用得又太多太滥,也就容易惹人生厌。而此诗数字之设,则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是艺术上的别出心裁,所以驱使而令人不觉,真可夸口“虽‘算博士’何妨”。
题齐安城楼赏析4
原文: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译文
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
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注释
齐安:唐郡名。天宝元年(742年)改黄州置,治黄冈县(今湖北武汉市新洲区)。辖境相当今湖北省武汉市北部,红安、麻城、黄冈等县市地。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黄州。
呜轧(yà):象声词,形容号角吹响时的声音。古时在城楼吹号角以报时。一作“呜咽”。江楼:指黄州城楼。
微阳:黄昏时光线微弱的太阳。晋潘尼《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谷风散凝,微阳戒始。”,潋(liàn)潋:波光闪烁的样子。这里借指阳光。汀(tīng):水边平地。
凭阑:即“凭栏”,身倚栏杆。
故乡:指长安。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十里长亭”。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赏析:
此诗首句“呜轧江楼角一声”中的“一声”两字很有可玩味。本是暮角声声,断而复连,只写“一声”也就是第一声,这显然是强调它对诗中人影响很大。他一直高踞在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正出神的时候,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蓦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这就写出一种“苦回首”的情态。象声词“呜轧”,用在句首,正造成似晴空一声雷的感觉。
由于写“一声”就产生一个特殊的情节,与“吹角当城片月孤”一类写景抒情诗句同中有异。呜咽的角声又造成一种凄凉气氛,那“潋潋”的江水,黯淡无光的夕阳,水中的汀洲,也都带有几分寒意。“微”、“寒”等字均著感*彩,写出了望乡人的主观感受。
暮色苍茫,最易牵惹乡思离情。诗人的故家在长安杜陵,长安在黄州西北。“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张舜民《卖花声》)“微阳潋潋落寒汀”,正是西望景色。而三句却作转语说:“不用凭栏苦回首”,似是自我劝解,因为“故乡七十五长亭”,即使回首又怎么能望尽这迢递关山?这是否定的语势,实际上形成唱叹,起着强化诗情的作用。这首诗是宦游思乡之作,赞许者都异口同声地称引其末句。
按唐时计量,黄州距长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通典》卷一八三),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但这里的数字垛积还别有妙处,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山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从音节(顿)方面看,由于运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声音的拗折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
唐代有的诗人也喜堆垛数字,如骆宾王,却不免被讥为“算博士”。考其原因,是因为他运用的数字多是为了属对方便,过露痕迹,用得又太多太滥,也就容易惹人生厌。而此诗数字之设置,则是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是艺术上的别出心裁,所以驱使而让人没有察觉,真可夸口“虽‘算博士’何妨”。
题齐安城楼赏析5
作者:唐·杜牧
呜咽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阑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一、注释
①此诗作于黄州刺史任。
②咽:全诗校:“一作轧。”
③长亭:路边供行人休息的亭子,此指驿站。古时三十里置一驿,有驿亭。杜牧家乡长安距黄州二千二百二十五里,约有七十五个驿站。
二、赏析
唐时每州都有一个郡名(因公元618年唐高祖改隋郡为州,公元742年唐玄宗又改州为郡,唐肃宗时复改为州,所以有这种情况),“齐安”则是黄州的郡名。诗当作于武宗会昌(841-846)初作者出守黄州期间。
这首宦游思乡之作,赞许者几乎异口同声地称引其末句。明人杨慎说:“大抵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是也。”(《升菴诗话》)清王渔洋更说:“唐诗如‘故乡七十五长亭’、‘红阑四百九十桥’,皆妙,虽‘算博士’何妨!……高手驱使自不觉也。”(《带经堂诗话》)说它数字运用颇妙,确不乏见地;兹再予伸论如下。
此诗首句“呜轧(一作呜咽)江楼角一声”,“一声”两字很可玩味。本是暮角声声,断而复连,只写“一声”也就是第一声,是强调它对诗中人影响甚著。他一直高踞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正出神之际,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蓦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这就写出一种“苦回首”的情态。象声词“呜轧”,用在句首,正造成似晴空一声雷的感觉。
由于写“一声”就产生一个特殊的情节,与“吹角当城片月孤”一类写景抒情诗句同中有异。呜咽的角声又造成一种凄凉气氛,那“潋潋”的.江水,黯淡无光的夕阳,水中的汀洲,也都带有几分寒意。“微”、“寒”等字均著感情色彩,写出了望乡人的主观感受。
暮色苍茫,最易牵惹乡思离情。诗人的故家在长安杜陵,长安在黄州西北。“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张舜民《卖花声》)“微阳潋潋落寒汀”,正是西望景色。而三句却作转语说:“不用凭栏苦回首”,似是自我劝解,因为“故乡七十五长亭”,即使回首也不能望尽这迢递关山。这是否定的语势,实际上形成唱叹,起着强化诗情的作用。
按唐时计量,黄州距长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通典》卷一八三),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但这里的数字垛积还别有妙处,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山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从音节(顿)方面看,由于运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声音的拗折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
唐代有的诗人也喜堆垛数字,如骆宾王,却不免被讥为“算博士”。考其原因,乃因其数字的运用多是为了属对方便,过露痕迹,用得又太多太滥,也就容易惹人生厌。而此诗数字之设,则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是艺术上的别出心裁,所以驱使而令人不觉,真可夸口“虽‘算博士’何妨”。
三、繁体对照
卷522_19題齊安城樓杜牧
嗚咽江樓角壹聲,微陽瀲瀲落寒汀。
不用憑闌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
【题齐安城楼赏析】相关文章:
题齐安城楼赏析02-26
题君山原文及赏析12-17
题武关原文及赏析12-17
题柳原文及赏析02-26
西城楼阁作文12-01
题君山原文赏析及翻译12-19
《题竹石牧牛》赏析12-17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题木兰庙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