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魏延墓前跪着三个人
魏延墓前跪着三个人,说起魏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魏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人物,是一位很有谋略的战士,很多人对于魏延墓前跪着三个人都有疑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魏延墓前跪着三个人1
公元234年,蜀国大将魏延战死。不过,他并不是死在了蜀国的死敌魏国手下,而是死在了自己人刀下。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魏延是因为反叛了蜀国,才被蜀将马岱给出兵杀害的,导致很多读者都认为魏延此人死不足惜。事实,真的如此吗?
公元280年到290年间,由陈寿写就的史书《三国志》里面就谈到过魏延叛变的原因。里面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大致意思就是魏延的真正意图并不是叛变蜀国,仅仅是为了杀掉张仪。结果,张仪没有杀成,反倒被马岱给诛杀了。
由此可见,魏延之死,张仪和马岱这二人是绝对脱不了干系的。魏延虽死,可他的手下依然勇猛,与于万军丛中拼命抢回了他的尸体,他们知道,自己的主公从未有过反蜀心。蜀国高层没有放过魏延一家,将魏家诛灭了三族!
直到蒋琬成为了蜀国的宰相,他明察秋毫,才为魏延平冤昭雪,弄清楚了魏延之所以进攻蜀军,不过是因为他和张仪之间的矛盾而已,至于马岱为何帮助张仪杀魏延,多半在于诸葛亮死前的命令。蒋琬还为魏延专门建造了一个墓,以示公平公正的对待这位曾经为蜀汉政权建立过汗马功劳的老臣。不仅如此,魏延墓前,还有三个用石头雕刻而成的人像,而且都是下跪忏悔的模样。
毫无疑问,这三人里面必然有张仪和马岱,那么第三个人是谁呢?有人认为是诸葛亮,公元234年10月8日,诸葛亮因劳累过度命丧五丈原,死在了北伐途中,正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不仅在生前为了蜀汉的.发展尽心尽力,连自己死后蜀汉该如何发展他都已经想好了。
他在死前,将自己的得意门徒姜维拉到了自己身边,把身后之事全部交由了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继续延续蜀国的光辉。不过,诸葛亮千算万算,却算错了一件事情,那便是他一心认为魏延有“反骨”,并下令让马岱在自己死后,立即诛杀魏延,避免他倒戈相向,带兵反蜀。
似乎后面的故事就是按照诸葛亮所想的那样发展的,可魏延反的并非是蜀国,仅仅是张仪而已。张仪是一谋臣,更是一小人,北伐时期就常常与魏延作对,魏延本就不受诸葛亮信任,诸葛亮一向是不愿意将兵权全权交于他,可放眼整个蜀汉,也就只有魏延这一个能打的武将了,又不得不带上他。
魏延在北伐中也是多次立功,但都得不到应有的奖赏,心中多有埋怨之词,再加上张仪从中作梗,使得魏延将自己不受诸葛亮信任的原因全部归结在了张仪身上。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便立刻举起了反抗张仪的旗帜,结果却被张仪等人占据了道德高地,勾结楞头青马岱将其杀害了,还安上了一个叛国的罪名,实在是憋屈啊!
至于诸葛亮,可谓是整件事情的始作俑者,所以人们认为第三个跪着的石像是诸葛亮也是不无道理的。当然,也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人们认为蒋琬是十分尊敬诸葛亮的,他怎么可能让诸葛亮向马岱和张仪一样,死后向魏延忏悔呢?
并提出了第三个石像应该是刘琰的看法,刘琰此人和张仪差不多,也是一个小人,同样和魏延不和,这样说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总之,由于年代久远,如今的魏延墓早已不是当年的原样了,这第三个石像的人的身份究竟是谁,还有待专家们进一步考证。
魏延墓前跪着三个人2
魏延墓前跪着3个人,一人是马岱,一人是杨仪,最后一人是谁?
脾气大,本事高,敢顶撞上司,不把同事当回事。这样的人不但在现今生活工作当中有,而且在古代亦是如此。就如三国时期的魏延一样,魏延本事大,大破费瑶和郭淮,连司马懿都不敢小视他。然而,魏延却在蜀汉王朝之中,不受待见,首先诸葛亮会防着他,同事杨仪,也都跟他唱反调。
能力不错的魏延为什么会受到上司、同事的另眼相看呢?很简单,早在魏延一出场时,他便被诸葛亮贴了一个标签“脑后反骨”,这个标签对魏延是非常不利的。不管他魏延如何成长,官位如何升级,他都改变不了之前长官诸葛亮给他贴上的标签。这一点,对于魏延来说是不公平的。
带着这种不愉快的心情,魏延还是加入了蜀汉王朝,最开始跟随老大刘备入侵四川,充当起了刘备的王牌大将,后来又被刘备重用,做上了汉中太守。然而,在刘备死后,魏延的地位似乎也跟着一落千丈,不但提出的计谋不被采纳,就连最后自己的老命也交待在了自己人手中。
魏延在入川之战中,屡立功劳,又帮助蜀汉镇守汉中10年,可以说是功劳功劳卓著。但为何最终的结局却是被蜀汉王朝夷灭三族呢?然而,蒋琬担任蜀相之后,念魏延昔日之功,替魏延修建了祠堂。而且还令后世之人又在魏延墓的正前方,修筑了三个石像。
相传这三个人分别跪在魏延墓前,据后世史学者观察,在这三个人之中,有一人乃是马岱,另外一人便是当时的丞相参军杨仪,那么,第三人到底是谁?总体来说,这三人是在向魏延忏悔,言外之意就是魏延被夷灭三族是被冤枉的,魏延当时其实是并没有反心的。关于这一点,首先来看一下史料的记载。
相关历史记录:
1、《三国志/魏延传》:“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2、魏略: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从上述两点历史记载来看,说魏延有反叛之心,的确是证据不足。在陈寿的三国志之中,明确交待,当时魏延是想杀掉杨仪以除心头恶气,但是他并非想投奔曹魏,甚至是夺取汉中,进而威胁刘禅的统治。
魏延是怎么上位的?魏延其实是刘备心目当中,可堪当大任的大将。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打败曹操,之后称汉中王。这个时候,他没有派遣跟他多年东征西讨的结义哥们张飞去守汉中。而是直接提拔了魏延,当时军中一片惊讶之声。
刘备当时是不是用错了魏延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魏延早就已经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了,就在魏延就职汉中太守不久之后,蜀汉王牌大将关羽因为战略上的错误,身死于临沮,其后,张飞又因为过于冲动,死于下属之手。后来,刘备东征,更是把蜀中大部分兵马都结果在了夷陵。
毫不夸张地说,魏延也犹如诸葛亮一样,受任于危难之间。刘备去世之后,南中地区叛乱,而且对于孙吴之间的联盟合作关系,又得重修。而且,汉中这块土地,对于刘备乃是整个蜀汉来说都是极为重要。因此,镇守汉中之大将,必须要有过硬的实力,加上胆量与全局观。
武力、胆量、实力、统观全局的战略观,这些张飞他都有,但是唯一不好的是张飞喜欢喝酒,而且一喝完酒之后还喜欢耍酒疯,这一点乃是张飞最致命的缺点。作为大哥,曾经说数次劝谏张飞,希望他可以改。不要经常鞭挝健儿,适量饮酒,从刘备的人事任命来看,似乎张飞并未改正。后来,刘备也就只有任命魏延为汉中大将了。
在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时,刘备就当众问了魏延,今天安排给你如此重大的职备,你将怎么来工作呢?需要拿出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呢?《三国志》: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刘备这个老板,是经历过困苦的,他在用人方面绝对会再三考察。魏延当即就回答道,誓当阻挡曹魏兵马。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曹魏10万兵至,为你侵吞。若是曹魏所有兵马至,为你挡之。
刘备当时听后,热血沸腾,心想,“这小子,就是我想要的人!”而后,魏延便走马上任。魏延在汉中采用的战略是:“占据要地,利用壁垒,重兵防守外围”,直到后来诸葛孔明北伐时期,汉中都没有一个魏兵进来。从某种方面来说,魏延的'确是做到了对刘备的承诺。
魏延之死
于公,魏延算是做到了尽心尽力。于私,也算是对得起刘备的知遇之恩。但是,现实却跟魏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被刘禅给夷灭三族了,连个骨血都没有留下。说起来,也真是一个悲剧!更是蜀汉王朝的不幸!
为什么说是蜀汉王朝的不幸呢?很简单,魏延他不是一个该杀之人,但是魏延为什么会受到如此重大的处罚呢?说到这里呢,不得不提到魏延做人的态度了。魏延,的脾气有8分像关羽,“刚而自矜”,特别看不惯小人。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为征西大将军,当时杨仪为丞相参军。魏延之勇,可为武将之楷模,杨仪同样也可以很快打理好军中事务,处理好,军械、粮草,人马安置等问题。但是呢,魏延觉得杨仪就是一个小人物。同样的,杨仪亦觉得魏延就只是一介武夫而已,上不得大的台面。因此,杨仪、魏延二人,时常会小打小闹,甚至会惊动诸葛亮。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作为蜀国丞相,孔明亦是没有办法让魏延、杨仪二人,可以通力合作。
魏延跟杨仪是耗子见了猫,搞不好!同样的,魏延也与刘琰不和,刘琰这个人同样是一个文人,史料说他擅长谈论,不过在魏延看来,就是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多大实际用处。因此,二人意见相左,他们不和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杨仪,做事能干,而且还深受诸葛亮喜爱。刘琰擅长谈论,空口说白话。这两个人在魏延眼中,皆是不可为伍的。上文说过,魏延为人刚强,曾经几次魏延都向杨仪拔刀相向,幸得诸葛亮阻止,才未酿成大错,这其实也是大多数武将的作风。
诸葛亮北伐是从228到234年,前后长达7年之久,在这7年之中,魏延可以说是忍受够了。为什么呢?第一,他提了一个奇谋兵走子午线,出兵不意,迅速拿下长安和潼关。而后诸葛亮的大军则到潼关与魏延军马合军一处,如此一来可以打开中原重镇之门。
然而,大好的兵略被诸葛亮否决。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你看,从这个记载就会发现问题了,魏延不但看不起杨仪,刘琰等同事,而且在背后还抱怨起了诸葛亮。魏延觉得诸葛亮过于小心,胆小。因为自己好的战略,得不到施展,魏延常常在背后抱怨。
【魏延墓前跪着三个人】相关文章:
墓色的作文07-29
游昭君墓作文12-12
(精选)祭扫烈士墓作文12-17
扫烈士墓作文09-07
梦见山中有墓或冢11-09
扫烈士墓作文03-14
祭扫烈士墓作文10-30
三年前的我们作文07-19
曙光前的黑暗成功前的坚持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