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实录(通用16篇)
教学实录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反思,以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专业发展。教学实录可以为教学文件、教学报告和教学资源的编制提供参考和依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教学实录,欢迎阅读。
《春》教学实录 1
一、谈“春”,导诗。
师: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生:《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生:《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评点: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中架起桥梁,唤起学生对春天的遐想,而且为后的说春、议春、颂春做好了情感铺垫。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一首是杜牧写的《江南春》;一首是程灏写的《春日偶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春天的。
二、说“春”,学诗。
生:自由轻声读这两首诗。(反复读上几遍后)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自读,老师已能感受到大家能熟练地朗读这两首诗了,能不能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生:个个跃跃欲试地。(指3——4名学生)读这两首古诗,教师穿插其中适时给予评价。
师:大家都能熟练地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那么这两首古诗,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描绘出了春天怎样的一幅画面?下面分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重点选择一首诗,结合诗的译文进行讨论,然后汇总本小组的建议进行交流。
评点:新课程要求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研究的价值,要能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适合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这里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是基于文本内容的考虑,因为文本已提供了古诗的译文,不需要再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另一方面是提出如上问题是因为让学生从诗句和译文的理解中获得对诗的整体感受。
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走入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
师:大家学得真投入,而且讨论得也相当激烈,哪一小组先来展示一下本小组合作的成果呢?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江南春》这首诗。我们小组成员认为这首诗围绕春天,写了莺、红花、绿树、村子、城廓、洒旗等景物。我们是结合译文和古诗的描述讨论出来的。
生:(迫不及待地)我们小组也是讨论的这首诗,我们认为他们所叙述的景物不全面,还应包括寺庙和楼台。
生:我们通过预习知道,《江南春》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诗人想到唐代以前的南朝所建立的寺庙和楼台,不是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师:你们小组预习的真深入!确实,后两句诗是作者想到以前南朝所建立的寺庙和楼台,不是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春日偶成》这一首诗。我们觉得这首诗主要写到了云、风、花、柳、河。我们是通过译文和诗句的描述所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真丰富,讨论的问题很深入。而且结合古诗和译文,描绘出了两首古诗的画面,能不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画面画下来。
评点:新课程提出只要是切合学生实际的,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学习方式都是可取的。教师在这里让学生画一画,不光是将诗句内容的具体化,而且是对诗的情感的积淀,因为学生只有在画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才能创造多彩的画面。
生:纷纷地开始勾画画面。
三、议“春”,悟诗。
师:看着大家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老师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进了古诗,展现了你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并融进了自己的深切感受。能说说你为什么描绘这样的一幅画吗?并说说画这幅画时的内心感受。
生:老师,我们这小组是合作完成的这一幅画,我们画的是《江南春》这首诗的画,翠绿的树叶上莺在鸣叫,绿树映衬着红花,一条小河从村前缓缓地流过,不远处的茅亭过的酒旗在风中飘舞。我们画完了这幅画后心情很高兴。
生:我画的是《春日偶成》这首诗,你看淡淡的云从天空中飘过,一棵棵垂柳长得很茂盛,柳树下是各色各样的花儿。
生:老师,还有我。我画的是《春日偶成》这首诗,我用不同的色彩描绘了刚才那位同学所叙述的景物,而且我在这些景物中还画了一个人,他就是作者。因为在这大好的春光里缺少了人物,那是一种遗憾。
……
师:同学们画得很细致,说得也很精彩。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那么两位诗人所处在当时的情境中,他们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你能猜测一下吗?(教师适时地介绍一下有关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
生:我猜测杜牧当时的心情一定是很高兴,因为在如此美好的春光下,目睹着如此之多的景物,他的心情怎么不开心呢?
生:我也认为杜牧当时的心情是愉悦的.。
生:我认为杜牧当时的心情是悲伤的。因为面对如此美好的景物,想到南朝的许多寺庙已隐没在茫茫的烟雨,怎能不触动他的伤心之情呢!
生:不同意见的学生开始相互争辩。
师:同学们既然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可以带着自己的意见课后再深入地去体会一下,看看到底谁的理解更有道理。
评点:猜测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提出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思维才会不断地丰富,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悟才能由表及里。
师:大家揣摩的很有见地,你们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四、颂“春”,背诗。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描绘我们心目中的春天吧!可以选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诗歌、散文、对联等)
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对春天的赞美。
师:《江南春》、《春日偶成》也是赞美春天的优美诗篇,让我们一起将它深深地记在脑海中吧!
生:背诵这两首古诗。
评点: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从古诗唤起对春天情感的积淀开始,到用古诗升化学生对春天的歌颂,一气呵成。
总评:新课程的理念下的古诗教学该如何教?近年来,一直是每个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采用“点—线—面”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古诗教学缺少了学生的积极的参与,缺少了生趣。这节课设计者从学生的学法入手,着力设计各种形式的学习,或小组合作,或想象绘画,或大胆揣摩,调动了学生参与古诗学习积极性,体验了古诗学习的无究乐趣。此外,设计者始终注重把握住古诗教学的整体性,从谈“春”、说“春”、议“春”到颂“春”各个环节层层深入,互为一体,将两首诗的学习连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整体感受。
《春》教学实录 2
《春夜喜雨》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师:诗歌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唐朝是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曾出现无数诗人。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这个“杜”是谁呢?
生:(齐答)杜甫。
师: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以前曾学过他的什么诗?
生:学过他的《绝句》。
师:你能背背这首诗吗?
生:(大声而流利地背诵《绝句》)
师:背得真流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春夜喜雨》。
(出示全诗)
师:请同学们看这首诗,它属于哪一类?
生:它属于律诗。
师:几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
师:要学其诗,先知其人。让我们走近杜甫,初步了解其人其诗。
(出示杜甫的简介)
师:谁来读一读?
生:(大声朗读杜甫的简介)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学习古诗时一定要多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韵味,并根据注释,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生:(自由朗读,并根据注释自学)
(出示全诗)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
生:(高声朗读)
师:声音响亮,读出了节奏,有自己的韵味,非常好!但是有一个字音没有读准,谁听出来了?
生:“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字读错了,应该读“zhònɡ”。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然后选择正确的读音。
生:(认真看注释)
师:知道应该读什么音了吗?
生:(齐答)应该读“zhònɡ”。
师:非常正确!谁再来读一读?
生:(大声朗读)
师:达到了老师提出的读书要求,真棒!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生:(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看诗题,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生:喜。
师:诗人因何而喜?
生:因这场春雨而喜。
(板书:雨)
师:那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
生:春雨能滋润大地。
生:春雨能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春雨过后,我们能看到美丽的景色。
师:说得真好!其实,雨是一种极其平常的自然之景,本来无所谓喜与不喜,可进入诗中就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依托。因此,同是写雨,作者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出示杜牧的《清明》)
师: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很悲伤。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诗人因雨而悲。
(出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师: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非常思念亲人。
师:你知道他思念谁吗?
生:思念他的妻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以前读过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他写给妻子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是啊,诗人思念妻子,却不能回家,他因雨而思,因雨而愁,因雨而苦。那杜甫为何因雨而喜呢?当时,饱经战乱之苦的杜甫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成都定居,过上安稳的日子,他能不喜吗?
生:不能!。
师:是的,他喜!看到绵绵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他能不喜吗?
生:不能!
师:他更喜!如果说前者是小“喜”,那后者就是大“喜”!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吧。
生:(全班齐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配乐朗读)
师:来点掌声吧!
(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诗,把作者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来。
生:(全班配乐齐读)
师:有进步!给自己一点掌声吧!
(生热烈鼓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明其意,知其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其字,悟其境。
(出示一、二两句)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诗?
生:(朗读一、二两句)
师:同学们,诗中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评价?
生:好。
(板书:好)
师:春雨好在什么地方?
生:它好像知道春天来了一样。
师:能用诗中的句子告诉我们吗?
生:它知时节。
(板书:知时节)
师:雨本无知,作者却说它“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把雨拟人化,变无知为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春雨还好在什么地方?
生:当春乃发生。
师:“当春乃发生”是什么意思?
生:到了春天,雨就下起来了。
师:这一句迎合了第一句中的哪个字?
生:知。
师: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万物生长的时节,人们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好像知道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飘飘洒洒地下起来了。同学们,这是不是好雨?
生:(齐答)是好雨。
师:它不但是好雨,还是和人们心有灵犀,不点都通的神雨呀。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谁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欣喜表达出来?
生:(流利地朗读,但喜悦之情表达得不够充分)
师:我觉得还不够喜,谁再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我听出了其中的喜。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一起朗读这两句诗吧。
生:(齐读一、二两句)
(出示三、四两句)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
生:(朗读三、四两句)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很有韵味,美中不足的是有个字音读得不准。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潜”应该读第二声,他读成了第三声。
师:你听得非常认真!(面对刚才朗读的学生)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生:(再次朗读三、四两句)
师:非常好!请大家看屏幕,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春”和“雨”,这两句点明了诗题中的哪个字?
生:夜。
师:它不但点了题,还进一步体现了春雨的“好”。想一想,春雨“好”在哪里?
生:它好在可以润物。
(板书:润万物)
师:它是如何润物的?
生:它悄悄地润物。
师: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
生:我从“潜”字体会到的。
师:这个“潜”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
生:写出春雨是在夜晚下的,别人并不知道。
师:是啊,春雨静静飘洒、不为人知。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还有描写春雨如何润物的吗?
生:细。
师:这个“细”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
生:写出春雨非常小。
师:正因为春雨非常小,所以它是轻轻地、柔柔地润物。一个“潜”字,一个“细”字,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特点,也写出了它的美好品格。可见,这两个字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推敲而来。我们知道,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但有没有例外?
生:(有点犹豫地)有吧。
师:什么时候?
生:(无人举手作答)
师:大家想一想,今年春天倒春寒的时候,是和风细雨吗?
生:(恍然大悟)不是!好大的风,好冷!
师:伴随狂风而来的雨自然下得非常凶猛。如果伴随冷风而来呢,雨会变成什么?
生:变成雪。
师:这样的雨能润物吗?
生:不能。
师:它不但不能润物,反而会损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笔下的春雨才是真正的润物好雨。
(出示口语表达练习1)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知时节的春雨,你有什么愿望和想法?
生:假如我是知时节的春雨,我会滋润大地上的万物。
师:谢谢你!
生:假如我是知时节的春雨,我会让田里的庄稼快快生长。
师:太好啦!
生:假如我是知时节的春雨,我会带给人们丰收。
师:这样的春雨,人们怎么会不喜欢呢?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你会对春雨说什么?
(出示口语表达练习2)
生:谢谢你,春雨,是你让我茁壮成长。
生:春雨,你真好!
生:春雨,你终于来了,我太高兴了!
师:从同学们的`话语中,我知道大家对于这场知时节、能润物的好雨是既有欣喜,更有感激。那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这两句诗呢?
生: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
师:对,这样才能体现“潜”和“细”的特点。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三、四两句)
师:读出了味道!我们一起朗读三、四两句吧。
生:(全班齐读)
师:这样善解人意、解万物之渴的好雨,作者多么希望它酣畅淋漓地下个够啊。
(出示五、六两句)
师:请男同学齐读五、六两句。
生:(男生齐读)
师:这两句写的什么情景?
生: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
师:谁能描写一下?
生:由于下雨,天上满是乌云,小路上一片漆黑,只看得见江上渔船里的烛光。
师:这两句直接写雨了吗?
生:没有。
师: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春雨夜景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三、四两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雨的润物无声,那这两句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生:视觉。
师:对,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雨意正浓。诗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野径云俱黑。
师:此时真的是一片漆黑吗?
生:不是。
师:还有什么?
生:还有船上的烛光。
师:这一点光象征着诗人心头升起的希望。他相信春雨绵绵不断,能彻底地滋润干涸的大地,所以,诗人用“俱黑”对“独明”。这一鲜明的对比,既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情画意。同学们,这幅画面美吗?
生:美!
师:你们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生:能!
师:谁来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但语速稍快)
师:谁能比他
读得更好?
生:(有感情地朗读,重音、语速处理比较恰当)
师:我感受到了那种意境美,谢谢你!
(出示七、八两句)
师: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这两句吧。
生:(全班齐读)
师:“晓”是什么意思?
生:早晨。
师:到早晨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这两句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
生:想象之景。
师:诗人想象第二天早晨将会是怎样的情景?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
生:花团锦簇。
生:万紫千红。
生:五颜六色。
生:五彩缤纷。
生:春意盎然。
师:同学们,这两句没有写雨,却写花的美丽,是不是诗人离题了?
生:没有离题。
师: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没有春雨的滋润,花儿不会那么美丽。这是春雨的功劳。
师:对!这两句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好。由于雨的滋润,花儿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同学们,这两句诗中,你认为作者哪两个字用得特别贴切、生动?
生:我觉得“红”和“重”用得特别贴切。
师:为什么?
生:“红”写出了花的颜色;“重”写出花儿有了雨的滋润,非常饱满的样子。
师:有道理。不过,这里的“红”不是指颜色,而是代指“花”。大家想一想,这个“重”字和第四句中的哪个字相照应?
生:“湿”字。
师:请听清要求,和第四句中的哪个字相照应?
生:和第四句中的“细”字相照应。
师:非常正确!若不是细雨的滋润,哪有这般美丽的景象?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还有哪个字用得特别贴切、生动?
生:“湿”字。
师:它写出了什么?
生:它写出了花朵带雨时的样子。
师:这“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都是知时节、润万物的“好”雨的恩泽啊!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此时,田里的禾苗是什么样子?
生:一定更有精神了!
师:山上的树木呢?
生:一定都长高了!
师:那大自然的一切呢?
生:肯定更美了!
师:同学们,作者借助想象,描绘了雨后的春色,创造出一个清新、绚丽、美妙的新世界,表达了自己对这场好雨的由衷赞美,以及无比喜悦的心情,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诗。
生:(全班齐读)
师: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可“喜”字却一字不露,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尤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不仅用字精妙,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让我们满怀喜悦,一起赞美这及时的好雨吧。
生:(全班齐读全诗)
师:诗人一生历经磨难,饱经战乱流离之苦,如今,他终于定居成都。面对绵绵春雨,想到难得的安宁生活,他怎能不万分欣喜,不由得赞叹——
生:(全班齐读全诗)
师:知时节的好雨悄悄地、轻柔地滋润着大地。面对绵绵春雨,想到它将带给锦官城一片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他怎能不喜上眉梢,不由得赞叹——
生:(全班齐读全诗)
师:春雨恩泽万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命运。面对绵绵春雨,想到它将带给人们期盼已久的丰收,他怎能不万分激动,不由得赞叹——
生:(全班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景,是情中之景;而情,又是景中之情。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而且不着痕迹,所以使人读之悠然神往,也使得诗歌耐人寻味。
(出示四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四首描写春天的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一起朗读这四首诗。
生:(全班齐读)
《春》教学实录 3
师: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什么时候的景色?
(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几处早莺”,并不是处处,初春的鸟儿还不多。
生:老师,还有“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师:不要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就行。
生:“谁家新燕”,并不是家家,而是零星几家,说明春天刚开始,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为数不多。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浅草才能”,小草刚刚出土。
生:“没马蹄”,草还没有长高。
生:“乱花渐欲”,“乱”,“渐”,说明花儿有开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或是地上的小野花,“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初春的花星星点点,也不是很多。
师:说地真好,画面已经立体化了。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
(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
师: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你体会到春天的什么意境?想好了你就说。
生:我听见了和尚撞钟的声音,那么庄严、肃穆,那么辽远、空旷,使我心旷神怡。我在西湖边上耳听着这天籁之音,眼看着美丽的西湖胜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笑)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迎春的人儿在西湖边轻歌曼舞,或细语呢喃,或那勤劳的妇女用那清澈的西湖水洗衣浣纱,木杵捣衣声,击水声清脆的、悠扬的此起彼落;而孩子们则在嫩嫩地,绿绿的草地上欢快的叫跑着,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那轻盈、活泼的黑头莺唱出美妙的歌声,“自在娇莺恰恰啼”。(此时,已看出学生已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里)
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
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我听出了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我听见了白居易正在那吟《钱塘湖春行》,清风传送着那优美的诗句,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学生争先恐后,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学生妙语连珠,老师一副惋惜地表情)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有意境,同学们的诗歌感悟能力非常强啊!老师还想听听大家精彩发言,但因时间问题,进行下一个环节,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
生:绿,绿柳青青。
生:“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水”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生:寺庙是红砖绿瓦的,凉亭是古色古香的。
生:云是白的,蓝天白云。
生:草是嫩绿的,树是刚抽芽的,也是嫩绿的。
生:白居易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悠闲自得的在西湖岸边踏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愿你们用美丽的画笔去描绘多姿多彩的西湖的春天吧!在作文课上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
《春》教学实录 4
【设计思想】
《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本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组织:
1、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
2、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写景的能力。自始至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课堂实录】
师:老师昨天读了一则小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曾经有个盲人行乞,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给那块牌子换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给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话?
生1:诗人送的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生2:诗人送的是:“献出你的爱心,温暖我的心”。
生3:诗人送的是:“我渴望光明”。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有道理,也极富想象力!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老师板书课文题目、作者)
师:谁愿意与老师合作读课文?(与学生商定,教师读第一部分,由两个学生合作读完第二部分,第三个学生完成第三部分)请其他同学带着喜爱和赞美春天的感情欣赏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投影显示: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第二部分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画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读完课文后,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热情与鼓励!我想,你们热烈的掌声已给我们四个人的朗读打了高分。这三个同学的朗读比我更出色,有几个字需要大家注意。
(老师板书:酝酿 宛如 应和 蓑衣,并简要讲解)
师:请大家分别用简明的语言对文章每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
生1:本文分别写了“盼望春天”、“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师:盼春、绘春、赞春。(边说边板书)
生2:可以概括为“盼春”、“画春”、“颂春”吗?
师:你的概括很精准,老师真为你感到自豪!请大家讨论:绘春部分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
生1:作者主要抓住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这些景物描写春天。
师:还有同学需要补充回答吗?(学生思考、讨论)
生2:作者还描绘了人们在春天的`活动,迎接春天的到来这样一幅图画。
师:你们的表现真棒,我想和这两位同学握握手,让老师也从此变得更聪明些。好吗?(老师与两位同学握手,众人笑、鼓掌)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这些春天的景象像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吗?请为每一幅图画配上三个字的小标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师:哪位同学来把春草图这一段给大家读读?(学生踊跃举手,教师选定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该段落)
师:读得真好!这篇散文的朗读应采用愉快、赞美的语气来读,读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请大家讨论:作者是怎样描绘小草的?
生1:作者运用拟人化手法描写春草,主要突出春草的旺盛生机。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句中的“偷偷地”、“钻”这两个词就写出了小草的……(一时想不起该怎样表达了,小脸涨得通红)
生2(补充回答):这两个词写了小草破土时的样子和挤劲。
师:写小草的情态和顽强的生命力。
生3:作者还用“嫩嫩的,绿绿的”描写小草的嫩和绿,也显示着它蓬勃的活力。
师:写小草的质地和色泽。
生4:作者还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旺盛的长势。
生5:“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人在草上的感受。
师:表达喜爱春天的感情。
(学生能积极参与,踊跃回答)
师: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让老师很高兴,你们的回答是那么的有创造性。可见大家在朗读课文时是多么的认真、仔细,你们的朗读既读出了感情,也读出了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见解,这让老师很欣慰!希望大家能保持这一“优良传统”,用学习“春草图”这一段的方法去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迎春图”。好吗?
生(齐答):好!(学生自读这几个自然段,分组展开讨论,确定组长,明确分工,教师作巡回指导,气氛活跃。)
生1:文中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春花,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春花的特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春花的竞相开放。
师:说得真好!还有谁想说说的?好,你来说说。
生2:作者为什么要写“闭了眼,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帮他解决?
生3:作者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天的硕果累累,这是很自然的。(全班鼓掌)
师:春花秋实,虚实结合,画面更丰富。请大家继续谈。
生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句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春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亮、密的特点。作者对事物的观察真可谓明察秋毫,想象力又是如此的丰富。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形象的描绘。
生5:作者写春风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从触觉方面的感受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点。这也告诉我们写景要善于抓住自己感官方面的感受去描绘。
生6:本段还从嗅觉、视觉和听觉来写春风的特点。
师:你补充得很全面,运用人的触觉、嗅觉、视觉和听觉可以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生7:“一年之计在于春”写出了春天在一年中的重要性。
师:这一句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生8: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也连用三个比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分别写出了春天是 “新生的”、“美丽的”、“充满活力的”。(全班学生鼓掌)
师:新、美、力。(板书)
师:刚才大家已经欣赏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你能运用所学过的或从资料上查到的诗句给这四幅图各配上一句古诗吗?请大家任选一幅春景图,为其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诗句。
生1:我选“春草图”,诗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2:写春草的还有“浅草才能没马蹄”。
生3:“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写春草的。
生4:我认为“草色遥看近却无” 也是写春草的。
生5:我选“春雨图”和“春风图”,诗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生6:写春雨的诗句还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7:我选“春花图”,“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8:写春花的还有“乱花渐欲迷人眼”。
生9:配上“红杏枝头春意闹”也不错。
生10:老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写春花的吗?
师:同学们都很有才气,为课文配上了许多诗词佳句,刚才这位同学的疑问大家都听清楚了吗?
生(齐答):听清楚了。
师: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这位同学解决他的疑问呢?好,你来。
生11:我认为这两句诗不是描绘春花的,我读过这首诗,这两句诗是写雪后景物的。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的确,这两句是咏雪的名句,并非写春花的。
师:请大家模仿《春》一文的写景方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秋”的文字。(学生写作或即兴发言)
生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果园里那葡萄一串串地挂在架上,像玛瑙,像珍珠,晶莹透亮,再加上绿叶的衬托,就更令人馋涎欲滴了。
生2:秋风追逐着地上的黄叶,越过欢乐的小溪,抚摸着乖巧的小鸟,掠过丰硕的果实,拂过我的脸庞,带着我的心奔向远方。(全班热烈鼓掌)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创造性的劳动,请把本课积累的写作经验写进你的记录本。下课。
【评点】
《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我校七年级的一堂研讨课。其主要特点有:
1、善于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运用故事巧设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借助故事中诗人所赠的话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可谓水到渠成,妙手天成。
2、师生平等对话:
整堂课,教师与学生都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加入和指导学生讨论并适时点拨,肯定学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或与文本交流,或互问互答,或与老师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本课中为每幅春景图配一句古诗以及写“秋”的片段作文或即兴发言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为本堂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春》教学实录 5
第一板块 情境引入
(师生问好。)
师:老师在屏幕上打上了几张照片,仔细看一看,能不能猜得出这些照片是拍摄在什么季节?不单单要告诉我什么季节,而且要告诉我从什么细小的地方判断出来的。
生:是春天,因为我是从照片上的花和柳树知道的。
师:花红柳绿是春天的象征和标志。
生:我从图片上看到天非常晴朗。我觉得春天一般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我判断出这些图片是在春天拍的。
师:可能春光明媚给你的印象很深,不过老师要告诉你,春天也是多雨的,不单单是晴朗的。
生:我从左下角那张图上看出柳条已经发芽了,一般是在春天柳条才会发芽。
师:柳树的这个状态说明这是春天。这图上有没有你们熟悉的景物啊?
生:右下角的照片是七宝。(笔者注:上课学生来自于七宝镇上的一所小学。)
师:你看出来,很好。七宝是江南古镇,有将近千年的历史。长江以南大片的地区,我们经常用两个字来定义它,叫“江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的春天的古诗。请大家小声地快速地读一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讲义。读上面的诗,读上面的作者介绍,读上面注释,现在开始。
(学生自由小声读讲义)
评析:执教者精心采用学生故乡景物创设情境,引导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点,入情入境,且直观,亲切,简洁。
第二板块 学会按照平仄诵读古诗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江南春》作者杜牧他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另外一位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许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师:知道了一个历史小知识。
生: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师:这也是一个小知识。读得非常仔细。
生:我知道了南朝是从公元420年到589年。
师:这个时间段和这首诗还是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都是和这首诗有关系的一些背景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江南春》)
评析:很多课堂上习惯利用媒体之形象、集中的特点出示文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统一了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点。《江南春》词句浅显,执教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纸媒和注释,让其自读,而不是逐句解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背景信息,则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得到自己学习的机会,而不单单成为课堂的配角。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老师的读法可能和你们有些不同哦,请大家仔细听,然后告诉我,老师的读法不同在哪里?
(教师读诗。)
生:老师读得有快有慢。
生:我们都是按照一个说法读的,比如说前面四个连在一起,然后断一断,再读后面三个。老师不是这样读的,有时候,前面两个字停一停再读后面,有时候前面连在一起,后面读得慢了。
师:这个同学听得真仔细,她先说自己的读法是四个字三个字这样停顿,而老师的停顿不一样。对呀,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我们可以怎么停呢?有好几种方法,老师这里介绍一种,你可以用最方便的2、2、2、1(板书)这样来停。
生:我听出,“千”下面是一个横,就声音长一点,“里”下面是一竖就读快一点。
师:这叫做“平仄”(板书),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在古诗当中,我们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之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我们暂时不讲。那么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板书)。它比较短促、有力,读得快一点。在我们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板书)如果它们是平声,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如果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声,我们读得短一些。
生:我还发现老师读得时候有轻有重。
师:对啊,诗里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生: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每句后面都会有停顿,停顿好长时间才接着读第二句。
师笑:呵呵,句子与句子之间也要停顿。好,同学们,想学一学这样的读法吗?谁能第一个来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有点味道了,不过有一个字没有读准,不要着急。停顿时要换气。千里——莺啼(拖长)——换气,绿映——红(示范),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有明显进步)
师:对,好多了。谁再能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你不单单读准确了,而且读得很有情感。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响亮而有激情)。
师:真好!第二句谁愿意试试看?
生:水村——山郭——绿旗——风。
师:这句其实很难读,特别是要注意在停顿时换气。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来尝试一下?
(学生练习读诗句)
师:后面两句谁愿意一起来?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台”字再长一点试试看!
生: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有没有同学还想试的?
(学生练习读诗句)
师:我们一起来,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
(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师:很好,给自己掌声。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好。老师配上音乐,再给大家读一遍。
(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评析:不讲平仄的古诗教学不是真正的古诗教学。如何讲解平仄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执教者启发学生辨析质疑,然后清晰简明地介绍有关概念,接着又细致周到地组织学生模仿、学习、操练。学生从不会到会,教学效果明显。如果前一板块是诗意的情感导入,那么,这里就是语言的形式学习。
第三板块 辨析词义体会诗境
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生:我看到了黄莺。
生:我看到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生:我仿佛看到了好多亭台楼阁在风雨中。
生:我看到了佛教寺院。
生:我还看到了雨。
生:如果没猜错的话,第二句的“村”应该是村庄。
(教师依次板书景物)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那个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评析:梳理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说词语,到说句子说画面。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体会诗意,并表达出来。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古诗是古人将所见之景描述下来,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为最后的照片描述环节提供了语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调。
师:色彩多么鲜艳。黄莺在歌唱,还有很多的鲜花,还有树木。一首小诗居然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东西!这就是一首好诗,这首好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传到了明朝。有一个读书人,他读出了一些问题。(播放幻灯片)他说,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生笑)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阁、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段话是文言,你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我觉得“千里莺啼谁能听得”指的是千里之外的黄莺鸟叫谁能听得到,那么远?我们又不是顺风耳(众笑),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离得那么远的桃花还有柳树,谁能看得到啊?
师:所以说这句话的人说,要怎么改啊?
生:就把它改到“十里”,就差不多能看得见了,也能听得见。
师:你觉得“千里”和“十里”哪一个好?
生:“千里”好,我觉得这个“千里”是指整个“千里”都有鸟在叫,有柳树发芽桃花开放,如果改成“十里”的话,就感觉很近,不怎么美了。
师:你是从美的角度去体会的。
生:如果改成“十里”的话,读起来也不怎么顺。
师:对对对,非常好!“千”是一个平声字,读起来很舒展,感觉很远,地方很大。“十”,在古代是个仄声字,读上去很局促。
生:南朝有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个寺,地方肯定很大,肯定能占据一千里(众笑)。
师:你把两句诗里面的数量词合在一起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认为“千里”它其实是一个虚数,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远。而“十里”呢,就非常确切,就觉得这个诗,没有多少意思。
评析:执教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辨析词义。在情境中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如地从不同角度体味 “千里”的妙处。教师的知识储备亮相,不是为了显示课堂亮点,而是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因此,材料的巧妙组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角度,思辨之余情趣盎然且不留痕。
师:厉害,孩子们多聪明啊。是的,在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鸣叫。在整个江南,处处都有这样美的春景。在古诗中,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边走边看,地点在变化,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诗中写出了听觉,还有什么?
生:视觉。
生:幻觉。(众笑)
师:有的,肯定有的。
生:感觉。
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看。读出地方的辽阔,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
(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师: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所有景物仿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青纱之中。在远处,他看到了很多寺庙,他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们,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寺,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雾雨中忽隐忽现。
师:真美啊。
生:我看到了很多寺庙,还有很多楼台在那个春雨中若隐若现,感觉很漂亮。
师:你听到什么了?
生:我听到了那个蒙蒙细雨的沙沙声,还有黄莺的叫声。
师:哦,和前面一句联系起来了。你闻到什么吗?
生:我闻到了寺庙旁边的花香。
生:我闻到了下雨时空气的清新。
生:我闻到雨中还有草的味道。
师:我们一起来读,带着自己的感觉。
(学生读诗句)
师:真的是四百八十四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
生:不是。这是一个虚数。
师:这是一个虚数,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佛寺的多,读出寺庙的香烟袅绕。
(学生读诗句)
师:让我们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
(学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教师伴读。)
评析:执教者启发学生从视觉、嗅觉等角度体会想象,并与诵读练习结合起来。学生则借助这个过程继续尝试从不同角度体会诗意的方法。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学生脱口而出的“幻觉”,令人不禁感受到诗中悠远的历史色彩,想来都应该是一个课堂深度的生发点,然而,执教者并未违背学生年龄特点去深挖,而是一遍又一遍地伴着学生诵读,反复唱叹。面对小学生,种下一颗种子,足矣——“此中有诗意,欲辨需忘言。”
第四板块 拓展说句
师:同学们,这样美妙的春景,好像离我们很远,实际离我们又很近。老师找到了几张关于春天的照片。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给我们描述一下,如果你能够用到今天学的某句诗或者诗意,那就更好了。自己准备一下。
(学生自由轻声试说。)
生:鲜花生机勃勃,非常茂盛。绿色依托着红色,红色衬托着绿色,美不胜收,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师:出口成章的小女孩。
生:你看,紫的花,红的花,衬托着绿色的叶子,让我忍不住地想起来今天学的一句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众笑)
师:他真的用上了诗句。
生:瞧,这个小朋友看到春天来了,多么开心!公园里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七宝老街也换上了春天的新衣。瞧,那清澈的河水亮得能把人的影子照出来呢!
师:真了不起,三幅照片合在一起说,而且围绕我们今天所提到过的这些春景来讲。我们看到了颜色,我们看到了动与静。同学们的表现让我太惊讶了。
中国人讲究初次见面要准备一点小礼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样礼物,第一样礼物,老师带来了两本自己编的关于古诗的书,送给你们班,放在图书角里,大家可以轮流看看。第二样礼物,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来唱这首诗的吗?我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教师吟唱《江南春》,众生自发鼓掌)
师:很有意思,其实古诗就是这样有趣。最后推荐一本书给大家,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与古诗教朋友》,愿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与古诗教朋友。谢谢大家!(下课铃声响起)
评析:在古诗教学之后安排一组对话,这不光是一种语言训练,还是文本、师生、作者间的对话。介绍照片的环节是在学生和古诗、古人之间架起的一座桥。因为要想让学生对古诗有兴趣,就必须在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古人的距离,要设计一些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感受古诗中的景物,感受古人的情感。最后的三件“礼物”,看似闲笔,但闲笔不闲,它是执教者古诗教学理念的再次体现。
《春》教学实录 6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1课——秋天的雨。我们先一起来书写课题,伸出你的食指。李老师啊,写字并不漂亮,但我写每一笔都很认真,和我一起来写。
生:(书空一字,齐读一字)秋——天——的——
师:(边书写“雨”字的四个点,边描述)当我点上这四个点的时候——
生:(齐读)雨!
师:是啊,小雨点就落下来了。“秋天的雨”也就下起来了。
[评: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似乎已经成为语文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过场”。而李老师在这一环节中,边写课题,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认真写好每一个字的好习惯。在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书写课题的时候,这已经不再是一个“过场”,而是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11课,试着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读课文,注意那些带拼音的字。(师配乐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评:范读课文时,李老师特意强调,孩子们可以试着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读。于是,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偶尔和孩子们进行眼神的交流。学生们模仿着老师的样子入情入境地去读,去感受。这不仅是老师和学生的一种情感的交融,也是老师、文本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师:喜欢这篇课文吗?那就给你们个机会,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别忘了,拿好铅笔,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把它读准确。那要是遇到难读的句子呢?你一定要——
生:多读几遍!
生:做记号!
师:对,你要停下来做个记号,再多读几遍,努力把课文读流利。开始吧!
(巡视指导同学自学,询问查字典的同学所查词语,随机指导学习方法——“查字典”是学习生字、新词的好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钥匙 柿子 菠萝 喇叭 趁你没留意 衔来树枝油亮亮的衣裳)离开课文中的拼音,能把它们读准确吗?试一试吧!
生:(开始齐读词语)
师:哎,别跟着别人读呀,那样,你就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了。自己读自己的,相信自己能读好。
[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信手拈来,因势利导。教给学习方法,强化良好习惯,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举重若轻,可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师:好了。下面,请这一组的同学读给大家听。如果他读得对,你要跟他读;他读得不对,你要及时纠正。
生:钥匙、柿子……
师:领读油亮亮:这样的词语,后面的两个字都读一声,油亮亮,读!衣裳,“裳”也读轻声。领读“油亮亮的衣裳”。
生:(齐读)油亮亮的衣裳
师:这样读多好听啊!继续读吧。
生1:(继续读词语)抻来树枝
师:抻来?(做“抻”的动作)“抻来”是这样来的,“衔来”是怎么来的?谁知道?你们注意看书中的插图了吗?
生2:(纷纷举手)是衔来树枝!
生1:(边做动作边说)这样用嘴叼着。
师:对了!用嘴叼来,就是——
生1:“衔来”
师:再读一遍。
生1:衔来树枝
师:大家一起来——
生:(齐)衔来树枝
[评:“但肯寻诗便有诗”,只要有了词语训练的意识,到处可以捕捉到训练点。]
师:好!我们再一起把这一课的生字新词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课文中说秋天的雨是一把——
生:钥匙!
师:对!它把哪一扇大门给打开了?
生: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师:它是怎么打开的?(指“趁你没留意”)
生:(齐)趁你没留意!
师:是啊!这把钥匙不知不觉地就打开了秋天的大门,多神奇了呀!
师:(指屏幕出示的生字词语)那我们再来看一看,书上是说:谁穿上了厚厚的(指油亮亮的衣裳)
生:油亮亮的衣裳。
师:你来读读书中的句子。
生:松柏穿上了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
师:那又是谁衔来树枝做什么呢,书上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然后齐读书中的句子)
师:很好!像刚才这样把生字新词放在课文中的句子里多读几遍,是不是记得更牢了?
[评:每一次及时的点拨,都是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生词里还有你们喜欢吃的水果呢,叫一叫它们的名字。
生:菠萝!
生:柿子!
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这两个词语写在你的本子上。注意观察书里的田字格中,生字的每一笔的位置,把它们写漂亮。
师:(边巡视边说)这两个词都是好吃的水果,你写的时候是不是也闻到香味了。那还得感谢秋天的雨呢!
师:谁写完了,照着你的本子读一读你写的词。
生:菠萝、柿子。
师:你觉得你写得漂亮吗?
生:(频频点头)
师:嗯,很自信!现在呀,我们来看一看,除了“柿子”的“柿”,这一课还有三个带有木字旁的字,快到书中的田字格中去找一找!
生1:“鸭梨”的梨。
生2:“一枚”的“枚”。
生3:还有“杨树”的“杨”!
师:你们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三个字中的“木字旁”一样吗?
生:(纷纷摇头)不一样。
师: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左边的“木字旁”的那笔捺变成了点。
师:你知道为什么它要变成点吗?
生:要是变成“捺”后边就没地方了。
师:对呀,为了给右边让地方,木字旁在左边要变成——
生:(齐)点!
师:好,那哪个字木字旁不在左边?
生:梨。
师:对呀,木字旁在下面,你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它得撑住上半部分。
师:也就是,“撇”和“捺” 要写得(手势提示)——
生:舒展。
师:对了,你这个词用得真好!“撇”和“捺”写得要舒展,把上面托起来。好,那我们也把这三个带木字旁的字各组一个写在本子上。注意木字旁的变化,把它写漂亮。
师:好了,谁写完了,来读一读本子上新上去的三个词语。
生:一枚
师:“一枚”什么?
生:一枚邮票。
师:对!生活中,你们还听过“一枚”什么?
生:一枚硬币
生:一枚勋章
师:好,接着读吧。
生:杨树、鸭梨
师:好,刚才我们把这一课的生字新词读准确了,也写漂亮了。下面呢,我们来回忆一下,刚才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哪个句子,刚开始你觉得难读,后来经过努力终于读好了,你来展示一下,让同学们听一听。
生:(纷纷举手)
师:哦,这么多同学想要读,你们真会读课文!
生:“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读得很好啊!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哪里难读?
生:“频频点头”那块。
师:嗯,如果读课文的时候,在句子中遇到了一个你不熟悉的词,这个句子就会——
生:不好读。
师:那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你觉得是什么?
生:查查它,读熟这个词。
师:对!你真有办法!你把这个词熟悉了,这个句子自然就好读了。那刚才读课文的时候,有人查这个词吗?现在你知道“频频点头”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犹豫片刻)嗯——
师:那你先看看我,(点一下头)我这是“频频点头”吗?
生:不是。
师:那你来“频频点头”,让老师看一看?
生:(认真地频频点头)
师:对,来我们大家一起来“频频点头”
(生美滋滋地频频点头)
师:对了!连续点好几下头,非常满意。好了,现在熟悉了这个陌生的`词语,这个句子还难吗?
生:不难了!
师:还有难读的句子吗?(面对纷纷举手的同学中的一位)你现在读好了吗?
生:点头
师:嗯,有信心了。那你来试试,我看看是哪一句呀?
生:“秋天的雨,带个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师:还有谁也觉得这个句子难读?(生纷纷举手)这么多吗?(转向另一位举手的同学)那你告诉我,你的问题出在哪里了?
生:就是我总把“一曲丰收的歌”读成“一首丰收的歌”,把“一首欢乐的歌”读成“一曲欢乐的歌”。
师:哦,还会串着读呢!反正是这两个词总读混,是吗?
生:(纷纷点头)
师:你们可不能把它们读混哪!我们的作者用了很多心思才想出这样两个不同的词来说秋天的雨带给我们的歌呀。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千万不要埋没了作者的这份心思。
生:(齐)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首)丰收……(几名同学出错)
师:谁愿意先来读一句你认为写得好的,你非常喜欢的句子?
生:“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师:哦,看来,她对准备过冬的什么很感兴趣?
生:小动物!
师:他们能及时地做好过冬准备还得感谢秋天的雨带来的信息呀。还有哪些小动物、植物听懂了秋天的雨吹起小喇叭告诉他们的话了呢?他们又在做些什么呢?如果你能搜集到有关小动物、植物怎样过冬的资料,就知道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一查。下节课告诉同学们。好,那谁还有自己喜欢的句子,接着读。
生:“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你为什么选中了这个句子?
生:因为菊花非常美。
师:美在哪?
生:颜色非常美。
师:是啊,再让我们欣赏一下,都有哪几种颜色?
生:有“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
师:还有吗?
生: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课文里用了省略号。
师:读书多仔细呀!能注意到这个省略号,让你感受到了更多的美。那好,我们来看一看,秋天的雨这盒颜料中呀,还有哪些颜色呢?
生:(纷纷举手)
师:别着急,用你的铅笔在书上画一画。
生:(读书圈圈点点)
师:找到了吗?大声告诉同学们。
生:红色
生:黄色
生:金黄色
生:橙红色
师:这么多的颜色,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用哪个词呢?一起说吧!
生:(齐)五彩缤纷!
师:就在这一段的第一句。把这个词语也圈一个圈。看来呀,你们已经联系下面的课文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了。那这么多的颜色在一起,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生:五颜六色
生:五光十色
师:还有光泽,更美了!还有吗?
生:五彩缤纷。
师:这是书中新学的词,还知道别的词吗?
生:艳丽
师:“艳丽”可以形容一种颜色很鲜艳,这么多美丽的颜色在一起,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生:瑰丽。
师:“瑰丽”仅仅是美,不一定是颜色多。老师告诉你们一个词,大家记在心里——色彩斑斓。
生:色彩缤纷。
师:对,也可以说色彩缤纷。来,我来问一位同学,看看你的记忆力怎么样?看看你听课的效果怎么样?谁能说出三个表示颜色很多的词语?
生:五光十色……
师:三个。呀,就记住一个“五光十色”?你的小脑袋瓜要加油啦!谁能说出三个?你想好了?能说出三个吗?
生:能。
师:真能吗?
生:(大声)能!
生:(大喊)我能说出四个!
师:你能说四个?那我听听。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五光十色!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两个你喜欢的描写颜色多的成语,记在“五彩缤纷”的旁边。不会写的字可以用什么?
生:拼音!
师:回去之后你要做什么事啦?
生:查!
师:嗯,你一定要把它查会,不能总用拼音哪!谁写完了?来读读你写的词。你写了哪两个呀?
生:(犹豫着,一边努力回忆一边说)
师:你不能想着说,你记了哪两个?记够两个了吗?
生:(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师:那快写吧!(转向另一位同学)你来读读你记的词语?
生:五颜六色、五光十色。
[评:既有词语的积累,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可谓一举多得。]
师:好!课文中还有哪些你喜欢的句子?我们继续交流。
生:“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
师:还有谁也喜欢这句?
生:(纷纷举手)
师:我早就猜到了,你们都喜欢好吃的!那读这一句的时候呀,你一定要把你的小鼻子变得特别的灵!谁来再读读这一句,让我们大家来和你一起闻一闻。来,你读读。
生:“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
师:我听出来香了,我也觉得甜,但还不是(投入地范读)“香香的,甜甜的”。来,谁能让我们闻闻更诱人的香味。
生:再读这一句。
师:能再香一点吗?(再次范读)“香香的,甜甜的”,把大家的口水都引出来!谁能,试试!
生:(投入地)“梨香香的,”
师:(陶醉地)真香啊!
生:(投入地)“菠萝甜甜的”
师:(陶醉地)好甜哪!
生:“还有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
[评:把自己体味到的“香香的”、“甜甜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时,学生的情感完全投入到学习情境中来了。他们没有意识到是在学习叠词,但是叠词的味道,叠词的妙用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他们的头脑中了。在动情的朗读中,学生的感悟已经和课文精妙的语言融为一体了。]
师:哎呀,是啊,我的口水都快留下来了!现在闭上眼睛闻一闻,在这丰收的果园里,你又闻到了哪些水果的香气?
生:葡萄
生:荔枝
生:草莓
生:香蕉
师:是啊,这么多水果的香气都躲在小雨滴里呢!现在,假如你就在这丰收的果园里,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吃!
生:摘回家吃!
生:吃一万个!
师:是啊,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所以现在呀,老师叫你回来上课,你肯定不愿意回来。妈妈叫你回家,你也不走。爸爸拉你,你还是不走。你们的脚哇,早就被那香味——
生:勾住了!
师:来,打开书,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师:没勾住啊!想动都动不了了,流着口水一动不动。(范读)“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齐!
生:“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师:(再次范读)“常被那香味——”(做勾住的手势)“勾住”。再来一遍,齐!
生:“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评:摒弃了带有技术化痕迹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身临其境般的想象中,把文本的语言转化成了学生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
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最后一个机会了。
生:“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师:好玩吗?
生:真好玩!
师:是啊,丰收了,橘子柿子就像你们这些顽皮的孩子,你挤我碰,还得争!多有趣呀!谁想让我摘你呀?来,做着动作,读读这个句子。一起来吧!
生:(齐)“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师:好了,同学们,其实课文中的每一句都很精彩,先交流到这儿吧。老师希望你们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都背下来,把这美好的秋天永远留在心里。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我想请5名同学来朗读全文,这可是最后的机会了。
生:(争先恐后推荐自己佩服的同学)
师:这几位都大家非常信任的同学,对吗?看来你们平时读课文优秀已经征服了大家。你们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
师:(播放音乐)随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和会场的全体老师一起,再一次伴着秋天的雨,去品尝秋天的韵味,感受秋天的美好。
生:(被推荐出的五名同学分自然段配乐朗读全篇课文)
师:谢谢你们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了秋天的美好。我们一起总结全文来结束这节课吧。(指板书)秋天的雨——是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有颜料,将田野和花木点缀得五彩——缤纷;秋天的雨——藏气味,香香的——甜甜的,把小朋友的脚——勾住了;秋天的雨——吹喇叭,(走向电脑)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点击出示最后一段)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春》教学实录 7
师:课前先听一段音乐,放松一下,好不好?
生:好!
(播放歌曲《祈祷》)音乐起: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
师:歌曲好听不好听?
生:好听!
师:还想听不想听?
生:想听!
师:如果这节课同学们提前完成任务,我们就听完,否则就拖堂,好不好?
生:好!
(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师:刚才歌曲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四季少了夏秋冬。
师:只剩下哪个季节了呢?
生:春。
师:(板书课题)春天怎么就那么好,连歌曲中都想让四季少了夏秋冬?
生1: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有嫩绿的小草,和煦的春风。
生2:春天是一年的开始,给人希望。
生3: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没有春风就换不来秋雨。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眼里、口里的春天那么美好,想不想知道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呢?(师板书作者。)
生:想!
师:那我们就闭上眼睛,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
(生闭眼,师播放《春》的配乐录音。录音停止时,学生们仍然闭着眼睛,沉浸在如画的声乐中。)
师:(用舒缓的语调)请同学们从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中慢慢走出来,回到我们的课堂。谁能描绘一下刚才你脑海中闪现出的美丽画面?
生1:我感觉自己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春风轻吻着我的脸。
生2:我感觉自己站在开满鲜花的树下,身边有蜜蜂嗡嗡叫,有蝴蝶在飞,有鸟儿在叫。
生3:我听到了牧童的笛声,好像自己骑在牛背上,和小伙伴们玩耍。
生4:我感觉到春天的小雨滋润我,雨中农民忙着种地。
生5: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在草地上玩耍。
师:同学们进入了情境,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那么朱自清笔下主要描写了春天里的哪些景物呢?
(生简单讨论后。)
生1:草、花、风、雨、人。
生2:我有不同意见,人不能算景物。
生3:我认为人应该算,因为人是大自然里最美的一道景观。
师: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同意。
师:那文章开始写的春山、春水、春日为什么不算?
生:那不是祥写的景物。
师:审题认真,值得表扬。(师板书草、花、风、雨、人)同样是这些平常的事物,同样是描写春天,为什么朱自清描绘出的春天就能把人带进美妙的境界呢?我们一起来带着这个疑问,熟读课文好吗?
生:好!
师:有一个要求,在读的时候,尽量读出情感,同时把生字和生词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整理到笔记上,看谁做得最好。
(师播放轻音乐,学生在音乐中边朗读,边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师到学生中间具体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大概七八分钟后,学生的声音逐渐减小。)
师:看来同学们完成得差不多了,谁来解决这个疑问呢?
生1:因为朱自清描写春天的时候抓住了事物特征,所以描绘得非常逼真。
生2:因为朱自清恰当的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让文章增添了很多色彩。
生3:因为朱自清的语言生动形象,所以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师:我们从品味语言入手,看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来描绘的好吗?
生:好!
师:我们从作者描写的景物中挑选一种,共同来研究好吗?
生:好!
师:选择哪一种呢?
生:就选择春草吧。
师:好,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
(一生声情并茂的朗读。)
师:读得很好。谁能说一说作者笔下的小草有什么特点?是如何用语言表达的?
生1:春草多,“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生2:春草柔软,可以坐着、躺着。
生3:春草生命力旺盛,是“钻”出来的;不易被人发觉,“偷偷的”。
生4:春草能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可以打球、赛跑、捉迷藏。
生5:“偷偷的钻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秘藏”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读起来很亲切,琅琅上口。
师:很好。春草多,春草软,春草生命力旺盛,还不易被人发觉,给人们带来欢乐,这些都是作者锤炼语言的结果,加之修辞手法的运用,这都是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学习的东西。我们用同样的办法,来学习下面几种景物好吗?
生:好!
师:老师给同学们计时,看谁完成的最快最好。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办?
生:大家讨论。
师:讨论也解决不了呢?
生:和老师研究。
师:共同研究!开始。
(师加入学生讨论的行列,特别注意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一起讨论,七、八分钟后,学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
师:有哪些同学愿意把自己自学的结果说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你的劳动果实?
生1:我来说春花。春天的花朵特别多,“开满了花赶趟儿”;花的颜色也很多,有红的、粉的、白的。
生2:花的味道很甜,因为招来了蜜蜂。
生3:这里也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
生4:花的`种类也特别多,遍地都是。
师:说得好,说得对,让我们齐度这一自然段,来感受一下作者语言的魅力。
(教师和学生带有感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师:谁再来说说春风,看作者选择了哪些角度来写春风?
生1: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让人感觉温暖、亲切、幸福。
生2:味觉,“新翻泥土的气息……”
生3:听觉,鸟的叫声和牧童的短笛。
师:风本来是无形的,作者却运用语言把风写的可触可摸,可嗅可听,真是神来之笔。让我们再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春雨的吧?
生1:春雨很细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生2:春雨滋润万物,“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师:老师给同学们范读一遍,感受一下那种轻柔和湿润,那种安静和祥和。
(师读后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学习语文是需要品、读、悟的。还有什么没出场?
生:春天里的人。
师:人们都忙什么呢?
生1:孩子们放风筝。
生2:老人舒活筋骨。
生3:三句话连起来还是个排比。
师:说得很好,有一个问题老师不明白,为什么春天这一个事物既像娃娃,又像姑娘,还像青年?不是很矛盾吗?
(生开始议论。)
师:(进一步引导)看看他们各有什么和春天相似的特点?
生1:娃娃是新生的。
生2:姑娘是美丽的。
生3:青年是有力量的。
师:好,这也正揭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板书后)让我们再齐读一遍,感受一下那美丽的春天。(生齐读。)
师:朱自清笔下的那美丽的春光令人陶醉;那洋溢的诗情让人感染;那盎然的生机激励人前进。这一切都是作者仔细观察生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锤炼语言,恰当运用修辞的结果。同学们想不想也来描写一种事物,和朱自清老先生比试一下?
生:想!
师:描写什么呢?就描写老师的外貌好吗?
生:好!
师:描写本人有点小小的要求,一定要仔细观察,抓住我的特征,用语言表现出来,可以加进修辞手法,写出来后获得我的认可就是成功。
(师走进学生们的中间,让同学们观察。)
生1:老师带着一副近视眼镜。
师:你描写眼镜想表达我什么特征?
生1:老师课讲的这么好,有学问啊。
(众生笑。)
生2:老师黑头发里面夹着很多银丝。
师:还用了修辞,你想表达什么?
生2:这么年轻就有白头发了,一定是为学生操心累的。
师:所以你们一定不要让你们的老师的操心啊。
(众生笑。)
生3:老师的皮肤黝黑。
师:你描写这个特征想说明什么?
生3:老师可以问个个人隐私的话题吗?
师:可以。
生3:老师您是农村走出来的吗?
师:正确,我是农民的儿子。
生3:那我写您皮肤黝黑想表现您农民本色。
师:说得好!
生4:老师您总是面带微笑。
师:因为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
生4:我想表达的是好的老师总是给与学生微笑的。
师:由表及里了,非常深刻。同学们回去之后把你今天观察到的写下来,邮给老师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好吗?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歌曲还没听完。
师:那我们把歌曲就听完。
(音乐起,“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啊,微笑不会再害羞;让时光懂得去倒流,叫青春不开溜;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啊,快乐健康留四方;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开放。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师:(在音乐声中)同学们,你们就是希望的钟,老师就敲钟人,希望你们把握住人生的春天,去创造健康、幸福、成功!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长时间的掌声。)
《春》教学实录 8
师:上课!小朋友们好!
生:起立!老师好!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南京的中山门外,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里一到春天,漫山遍野,梅花盛开,那就是我们南京的
——什么地方?指生答
生:梅花山
师:好的,伸出我们的右手食指,跟李老师来写这个词(师范写,生书空)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会怎么打扮梅花山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课题。预备齐!
生:春到梅花山
师:春天的梅花山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打开语文书107页,自己轻轻地读一读课文,有不认识的字呀,借助拼音把它读准。好
,自己先读一读。
生很投入地自由朗读课文
师:(出示课后生字)小朋友们看,这就是我们课后的生字,你能自己学习这些生字吗?
生:能
师:怎么自学生字呢?听老师来教同学们三招。一、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二、想想办法记住字形。三、连成词儿想想意思。有了这三
大法宝,小朋友们就能把字学会了,好下面就请小朋友自己学习生字词。在学习过程当中,如果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困惑你都可
以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讨论讨论,交流交流。这些字在语文书上,看语文书自习吧。
生自学课文生字词
师:自学好了吗?在字音方面我们小朋友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你来说
生:我要提醒大家”尽”, ”尽”是前鼻音。请大家跟我读两遍,领读两遍尽
师:谁能连成词读一读吗?指生读
生1:退尽
生2:退尽
师:“尽”啊是个前鼻音,很容易读错
师:还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指生说
生:我要提醒大家休息的“息”读一声调,请大家跟我读两遍。领读两遍
师:在这个词当中,它确实是读第一声(出示生词卡片:休息日)大家跟我读一读
生:齐读:休息日
师:我们的休息日是哪几天啊?
生:放假、星期六和星期天
师:是的,这就是我们的休息日,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读
师:这个词啊还会变魔术,如果把这个“日”去掉,这个词谁会读呢?
生:休息休息日
师:是的,在这个词里面啊,它读轻声。跟我读
生:齐读休息
师:放假了,我们小朋友在家休息。还有什么字要提醒大家的?你来说
生:我要提醒大家“盛开”的“盛”是后鼻音,请大家跟我读两遍。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是的“盛开”的“盛”是后鼻音,还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词啦?
生:我要提醒大家“晶亮”的“晶”是后鼻音,请大家跟我读两遍。
生:齐读
师:真好,在我们的课文当中是这个词“晶莹透亮”(出示),这个词中里面还有一个难读的字音,谁来提醒大家?指生答
生:“莹”是后鼻音,请大家跟我读两遍,“晶莹透亮”
生:齐读
师:好的,“莹”这个字呀不仅是后鼻音,它还是一个整体认读音节,我们把这个词再读两遍。
生:齐读
师:字音啊,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那么字形你能不能像一些好办法来记住啊?你会记哪个字?
生:我会记“还”,“还”上面一个“不”,下面加一个走之底,合起来就是“还”。课一组成“还是”
师:老师想问问小朋友,“还”是什么结构的字呀?
生:“还”是半包围结构
师:真好,李老师提醒小朋友啊,有走之底的字都是先写里面的部分,再写外面的走之。记住笔顺不能错。你还会记哪个字?
生:我会记“休”一个单人旁加一个“木”,合起来就是“休”“休息”
师:真好,“休息”是什么意思?知道吗?
生:“休息”就是小朋友星期六星期天不出去玩,在家休息。
师:是的,那我们想想假如有一个人在路上走呀走呀,他走累了,正好前面有一棵树,他会干嘛呀?
生:他就想休息。
师:他会怎么休息呢?
生:他就会坐在树底下乘荫
师:“乘凉”,哦,他会坐在树底下休息,也可能会靠在树底下休息。我们来看看“休”这个字多有意思啊!左边是一个人,右边就
是一棵树,把左右两边合起来就是“休”的意思。一个汉字呀,就像一个故事。你还会记记哪个字?
生:我会记“欢”左边一个又字旁,右边一个“欠”合起来就是“欢”,“欢迎”
师:好的,左边要学的这个偏旁啊,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偏旁。跟我说“又字旁”
生:齐说
师:“又”字旁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独体字“又”有什么不同?
生:“又”字旁的捺变成了一点了。
师:知道为什么要把捺变成一点吗?你来说
生:要不然右边的汉字不够写了。
师:是啊,汉字还知道谦让呢,它们知道要给右边的部分腾出地方来。你还会记哪个字?
生:我会记“息”上面一个“自己”的“自”,下面一个“心”合起来就是“息”“休息”
师:这个“自”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偏旁,跟我说“自”字头
生:生齐说
师:你还会记哪个字?
生:我还会记“挨”左边一个提手旁,右边一个撇折点,下面一个“失”,合起来是“挨”
师:下面是“失”吗?你再看一看?“失”那一撇要出头,而“挨”下面的是“矢”,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学过这个字读“矢”,“
矢”不出头。
师:还有谁会说这个字,我们可以用“台”来记。把“台”下面的什么换成什么?
生:把把“台”下面的“口”换成“矢”,再加提手旁,合起来就是“挨”
师:是呀,这就是一种识字方法,用我们学过的熟字换一个偏旁来记新的字。这是一种是紫的好方法?你还会记哪个字?
生:我会记“尽”,上面一个“尺”。下面两点,合起来就是“尽”“尽头”
师:你真了不起,你知道尽可以组成“尽头”这个词。小朋友们,你知道“尽头”的“尽”是怎么来的吗?老师啦告诉大家:“尽”
字古人指手拿刷子去洗盛东西的器皿,那盛东西的器皿空了,里面没有东西了,就要洗刷呀。所以“尽”字就有完没有的'意思。我想
了很多很多办法,结果最后我们有办法?我们可以说——
生:“想尽办法”
师:“想尽办法”就是都想完了,没有办法可想了。课文中“尽”字出现在哪句话当中?“寒气还没有退尽”就是说寒气还没有——
生:退完
师:你还会记哪个字呀?
生:“片”撇横竖横折
师:这是一个什么字呀?
生:它是一个独体字
师:说的真好,“片”是个独体字,我们一起来书空这个字,“片”怎么写?
生:“片”这样写撇横竖横折
师:这个字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老师在黑板上把这个字写写。你们和老师一起书空
生:“片”这样写撇竖横横折
师:你知道“片”可以组成什么词啊?
生:方片
师:还可以组成什么词啊?
生:叶片
师: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一片
师:刚才小朋友们组的“方片”“叶片”加上丁老师这儿的“药片”“名片”“卡片”(出示)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事物都是“一片一片”
师:它们的样子都是?
生:这些东西都是薄薄的一层。
师:这些东西都是薄薄的、平平的一层。所以片这个字就是指“平而薄的东西”。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儿的小填空题。一(
)叶子 一()花瓣 一()彩云你会填吗?
生:一片叶子
生:一片花瓣
生:一片彩云
师:彩云他们也是什么形状的呀?薄薄的、平平的。所以他们前面用什么呀?我们书中说“片片彩云”是一片两片彩云嘛?
生:不是,是好多片彩云
师:那朵朵梅花呢?
生:就是多很朵梅花
师:你还会说这样的词吗?
生:一张张桌子
师:是呀,明天是植树节了,小朋友们在学校里种好多棵树,我们可以说——
生:一棵棵树
师:说得真好,上课时老师看到小朋友们的笑脸,我们可以说一张张——
生:笑脸
师:你还会记哪个字?
生:我会记发,一个撇着撇下面一个又,最后加上一点,合起来就是发
师:老师想提醒小朋友注意,第一笔是竖撇,只是他有一点内收。师范写。
生:书空
师:这是什么呀?
生:头发
师:老师的头发是黑色的,叫——
生:黑发
师:老奶奶的头发叫——
生:白发
师:男孩子的头发短一点叫——
生:短发
师:女孩子的头发长一些叫——
生:长发
师:同学们看,跟头发有关的读音都读第四声,长发也好,短发也好,他们都和头发有关,根头发有关,记住都读第几声?
生:第四声
师:课文中“散发”这个词和头发有没有关系?
生:没有
师:那这个词,谁来读一读?
生1:散发
生2:散发
生3:散发
师:读得很准,还会记哪个字呀?没有人举手了,看来寒这个字比较难?丁老师来教大家一个好办法。(出示:小篆寒)这是古文字
中的寒,上面的就像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中间有一个人,他就躲进房子里,还觉得冷,他就在身上裹上了厚厚的稻草。看看古文字,
再看看现在的字,你发现了什么?古文字中的房子变成了——
生:宝盖头
师:那些稻草变成了横竖竖横横,那人变成了什么?
生:撇捺
师:那个冰变成了——
生:两点
师:老师在黑板上范写,同学们小眼睛看着我——
生:书空
师:同学们看,汉字一点都不难,只要掌握了方法,再难的字我们都能迎刃而解。寒是什么意思呀?
生:寒就是冷
师:是呀,寒和冷还可以组成一个词呢,叫做寒冷。寒表示冷,两个词和在一起就表示非常冷!寒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寒气、寒风、天寒地冻、寒风凛凛……
师:他还能说出带有寒字的成语,掌声送给他!小朋友们,字行我们都记住了,字音刚才我们也都记住了。下面这些词肯定难不倒我
们小朋友。你能读出来吗?
生:自由读。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两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轻轻的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生:这篇课文梅花山
师:真棒,你看这是自己通过读课文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不错!谁再来说说?
生:这篇课文写的是春天的梅花山
师:真好,小朋友现在能自己读懂一篇课文了。相信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一定会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早春寒气还没退尽的时候呢
,梅花山上的梅花便开放了,那朵朵梅花像什么?请小朋友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次小节,数一数这一小节一共有几句话?你最喜欢哪一
句,自己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
师:第一小节有几句话呀?
生:第一小节有三句话。
师:说话真完整!你喜欢哪一句呢?
生:我喜欢第二句
师:读一读
生: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啊?
生:因为这一句,把梅花描述得非常好看。
师:是呀,把梅花写得非常美。 那里最美呀?
生: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师:这里的片片彩云就是指蓝天下的彩云吗?指的是什么?
生:片片彩云指的不是彩云,而是梅花。
师:同学们你们看,梅花一朵朵,一簇簇,一丛丛、一片片,五颜六色的梅花连在一起,这一片是黄色,那一片是红色,这一片是白
色,远处还有一片粉色,像什么呀?
生: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师: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还有谁也喜欢这一句?读一读
生1:生2:读这句话。
师:想想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会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们可以做一做这个动作。
生:做动作
师:哎呀,你们看,大家挨挨挤挤的,多亲密呀!就像梅花一样。(出示图片)看到了吗?喜欢吗?读一读
生:齐读
师:多美呀!(板书:,美)放到句子里,再来读。
生:齐读
师:你还喜欢哪一句?
生:第三句,吧梅花写得很美。
师:哪个词把它写得很美?
生:晶莹透亮
师:说的真好!你见过晶莹透亮的东西吗?
生:宝石、贝壳、冰花、珍珠……
师: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都是什么?
生:冰块、宝石、珍珠、露珠、水晶。
师:看着这些晶莹透亮的东西?觉得它们怎么样?
生:漂亮,很美……
师:告诉小朋友们,梅花也是这么美的。白色的像冰雕玉琢,粉色的清新淡雅,大红色的灿若云霞,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光亮透明,
一起读——
生:晶莹透亮
师:再读一读
生:晶莹透亮
师:喜欢这样的梅花吗?
生:喜欢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那一朵一朵盛开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师:梅花不仅美,还有什么?
生:还有淡淡的清香!(板书:美)
师:那这淡淡的清香,是什么样的香味啊?
生:很淡很淡的香味
师:像不像我们夏天涂的花露水的味道啊?
生:不像
师:闻着这淡淡的清香,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很舒服
师:对呀,会觉得很舒服。告诉小朋友们,这淡淡的清香包围着整个梅花山呢!山脚下、山谷里、上坡上、山顶上到处都是这淡淡的
清香。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师:第一句有没有人喜欢啊?
生:不做声
师:第一句可是很重要的呀!写出了梅花的什么?想一想
生:写出了梅花不怕冷。
师:哎呀,你怎么知道的呀?
生:因为他说寒气还没有退尽,梅花就开放了。
师:我们小朋友都很真聪明,从这句话中看出来,早春梅花就开放了。现在这个时候就是早春。你看我们小朋友还穿着厚厚的衣服来
抵御寒气的,可是梅花呢?
生:不怕冷
师:(板书: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
师:是啊,它开的早,正是因为他开得早,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报春的梅花”。梅花那么美,那么香,人们都很喜欢梅花。让我们带
着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第一小节。
生:齐读第一小节
师:好,小朋友们,这节课呀我们还要学写几个字。我们来写“寒”这个字。这个字呀,老师编了一个小儿歌,老师一边说,小朋友
们注意听:宝盖扁扁写在上,两横两竖下横长,左撇右捺要舒展,上下两点排成行。多有意思的字呀,我们学会了小儿歌,按照这个
儿歌能把字写好。想不想写这个字呀?
生:想
师:打开练习册,垫纸板垫好,铅笔拿好,像这个小朋友一样做好正确的读写姿势。好,跟丁老师说:头要正——
生:脚着地。
师:三个一——
生:要牢记
师:小朋友把“寒”这个字描一个写一个。写好的孩子坐直,老师就知道了。(师巡视辅导)
生:描红,写字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欣赏了梅花盛开时的景象,下节课呢,我们将跟随着看花的人流一起深入梅花山去赏梅。好不好?
生:好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春》教学实录 9
师:上课,
班长: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上课之前我要先给大家读段文章。“一份很有影响的大报这样说:从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开播的那天起,它就成为人们感应季节的皮肤。看到这句话,我感到悲凉。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手,我的皮肤是这样的迟钝,根本没有能力与大自然一同呼吸,我不知道春天是什么时候到来的,不知道秋天的第一片落叶,是以什么样的姿势回归泥土的。我们只能从天气预报得知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然而,我的皮肤以前是那样的活跃,天上飘过一朵乌云,我的手掌也能嗅出甜丝丝的雨意。夏天到来的第一个早晨,我就知道了。是树叶树梢上的露水告诉了我。暮春时节,露水已经生成,可它绝不会湿人衣裤,只有夏天的露水才有这么顽皮。”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眼睛、双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器官去感受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可是就像这篇文章所说的,现在我们更多地是依赖(对以上这些情况),都是依赖天气预报这个栏目,那么就像刚才这篇文章中所说的,就是我的皮肤呢,已经不是那么敏感了,不是那么敏锐了,已经逐渐死去了。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啊,叫做《抢救对季节的感受》。(在黑板上板书“感受”)抢救这种感受,那么我想现在请同学们说一下,如果说感受的话,我们都有哪些感受?
生:(议论纷纷)触觉、嗅觉、视觉。
师:(板书)哦,触觉、嗅觉、视觉。请坐。嗯,你来。
生1:还有听觉。
师:(板书)听觉。很好。还有吗?
生1:还有心灵感触。
师:还有心灵感触,心灵上的这种心灵感应,说得非常好,还能补充这个,还有吗?你说。
生2:还有味觉。
师:太好了。(板书)味觉,还有我们同学刚才说的心灵感应。我们有很多种多种多样的感觉,可是现在居然让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天气预报成为我们的皮肤,这很显然是不对的。那么现在呢,我就想知道我们同学的皮肤是不是还那么敏锐,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也需要抢救,我们来做个测试。(展示课件:请判断这幅画是哪个季节,从哪些特征可以看出?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看一看这个测试的要求。我下面要出示一幅画,请看这幅画(展示课件:图片),你判断它是什么季节,用你的感觉,包括这些(用手指板书),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皮肤感受到什么?然后把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好,你来说。
生1:春天。
师:春天,为什么?
生1:因为万物开始生长,草地上一片碧绿。
师:一片碧绿。
生1:上面还有一些红的花,新的花开始绽放。
师:新的花开始绽放。
生:百花争艳。
师:百花争艳,用了一个很准确的词来形容。请坐。我刚才对同学们说,回答这道题的时候应该这样讲:我在看这幅画的时候,我是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然后说我判断它是什么季节,好吗?谁来说?嗯,好的,你来说。
生2:我跟刚才那位同学不一样,我觉得好象是在夏天,因为它那里的树和小草生长地比较茂盛,还有,我仿佛听到了一些鸟在那里争鸣,所以应该是夏天。
师:他感觉到是夏天,因为……
生2:(补充)有一股活泼的热情。
师:有一股活泼的热情,他说的也非常好。那么有没有不同意见?嗯,好,你来说。
生3:哦,我从这幅画看到了树好象生着红叶,是红叶。然后从下面的绿草看出来是秋天,那个“桦树秋天叶儿红”嘛。
师:哦,桦树到秋天的时候叶子会红。可是我这这说一下:我们在,其实在很多地方,秋天叶子都有会红,可是在我们深圳的春天,有没有红叶子长出来?
生:(齐说)没有,没有。
师:看样子我们同学的感觉也是需要好好地抢救一番,因为其实每年到春天的时候,芒果树、荔枝树新生的叶子,刚刚生长出来的叶子是绿色的吗?
生:(齐说)红色的。
师:暗红色的,是不是?那是什么季节?
生:(齐说)春天。
师:春天绿草如茵是吗?这个草颜色是什么颜色啊?
生:(齐说)嫩绿的。
师:嫩绿的,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满是的,是不是啊?(学生点头称是)这都是春天,而这一来,(指着图片)这实际上是桃花,而桃花呢,下好是在什么时候开放?
生:春天。
师:这是一幅春天,春天的美丽的景色,那么我们测试了一番后发现:连我们同学也要抢救一下对季节的感觉。那我们就抢救一下对季节的感受,通过对接下来我们要学和这篇文章、课文来体现。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请把书翻到52页《春》,朱自清先生的《春》,朱自清先生呢,不但对季节有非常敏锐的感受,而且他还能生动地、细致入微地把这种种的感受,把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包括心里感应到的都把它写出来,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实我们早读课的时候都已经读过了,也已经预习过了。那么,下面呢,我先给同学们朗读一遍,朗读的过程当中,(展示课件: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作者是按什么思路写春天的?全文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我请同学们注意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个,写春天,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在作者笔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第二、作者的思路是什么?就是说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注意这两个问题。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听。
师:范读《春》。
师:好,刚才老师读了一遍。这个问题大家已经思考了一下,现在我再给大家一个机会自由读,大声朗读。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老师提的问题。把书中,哦,我说书中都写了,还写了哪些景物啊,把这些景物都及时地标注出来。开始。
(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读完了是吧?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道题目,刚才我已经说了,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注意啊,是两问:哪些景物,作者把它们的共同特征写出来了,共同的特征。好,谁来回答?写了哪些景物?好,你来说。
生1:桃树、杏树、梨树。
师:哦,文中写了桃树、杏树、梨树,注意这一段,你认为写的是桃树、杏树、梨树吗?
生1:(点头)
师:大家同意不同意?
生:(齐)不同意。
师:那么大家认为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生:(议论纷纷)花,花。
师:花对吧?一定要把重点,把那个关键的词找出来。还有吗?
生1:没有了。
师:请坐,你来。
生2:写了山、水、太阳、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春天里人们活动的图景。
师:请坐,她说的……还有没有人要补充的。
生3:作者写了花,还有写花的时候,还有蜜蜂、蝴蝶,衬托地花开得生机勃勃,还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他这样写,写了春天新翻的泥土气息的时候。他还写了鸟,又衬托出春的气息引来了鸟在这里搭巢安息。还写了春雨,春雨细细的.,他还用了三个恰当的比喻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给人一种非常温柔的感觉。他还写了雨后人们出来活动,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师:好,请坐。这两个同学回答问题,这个女同学非常干脆利落地站起来说写了山、水、太阳,还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春天里人们出来活动的场景,回答地好不好?
生:(齐说)好。
师:为什么?回答地很清楚,很简洁,而且老师问写了哪些景物,她就回答写了哪些景物,是不是?(学生点头)回答地非常好,干脆利落。那位这位同学呢,他起来回答的时候,他开始补充了,他说写春花的时候,还写了蝴蝶、蜜蜂,还写了小鸟。同时呢,这个同学他的感觉是非常敏锐的,他马上就意识到了,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感觉到除了这些而外还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还有风里面花里面带来这些各种花的的香味,甚至他还听于了小鸟安巢落家之后,婉转的啼叫是不是?他的感觉非常敏锐,但是呢,他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回答。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时按老师的要求回答。其实这两个同学刚才说得已经很完整了。的确,是写了这些景物,这都是春天的景物。那么请问,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和特征。你来说。
生3:作者写得非常精神,像刚睡醒的样子。
师: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他也用了一个比喻,很精神,精神饱满,还有没有?没有了,请坐。有没有补充的?你来说。
生4:作者把景物写得很生动,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写得很形象。
师:作者写得很好是吧?我现在问的是:在作者笔下这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研究特点。
生4:生机勃勃。
师:生机勃勃,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还有补充的,你来。
生5:他们在炫耀自己的美丽和歌喉。
师:哦,这些景物……他这个词用得好,他说这些景物都不得在炫耀自己的美丽,你为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5:我觉得把它们写活了,像小姑娘害羞的样子。
师:哦,像小姑娘害羞的样子,都写活了,都不得是生机勃勃的,都是惹人喜爱的。请坐,说得非常好。我现在发现我们越来越多的同学的感觉都不得不需要抢救,已经非常敏锐了。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这道题。(出示课件:作者写了春山、春水、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小鸟、蝴蝶以及春天里的人们。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自然景物也有人的活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生机勃勃、富有活力、充满希望、惹人喜爱)没错,作者写了春山、春水、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小鸟、蝴蝶等等,还有刚才我们有些同学说的春天里活动,出来抖擞抖擞精神的人们。踢几脚球,打几个滚,坐着,躺着。这些在春天里出来活动的人。我们注意到作者笔下的春天是立体的、是动态的,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有静。有自然景物,同时还有人们的活动。那么所有这些景物所共同体现出来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纷纷说)生机勃勃。招人喜欢。
师:生机勃勃,富有活力。就像刚才 那个同学说的非常招人喜欢,惹人喜爱。说得非常好。
那么下面我就请同学给我读一下,哪个同学来读?就读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比如说你可以直接读春风,也可以直接读春雨,有感情地把它读好,带着自己所有的感受去读。哪个同学来读?好,你来。
生1:我喜欢的是第六自然段,“雨是……”(读第六段)
师:最后一句读得特别好。好,请坐。读得不错,但是要注意了,读的时候要准确,不能缺字漏字。“树叶儿”刚才读成了“树儿”。还有谁来读?她喜欢春雨。我看看,还有好些同学都没有发言,还有,好,这个女同学来读。
生2:我喜欢第五段,“吹面不寒……”(读第五段)
师:好,请坐。每个字音都读得非常准,稍微有一点点紧张,读得不是很流畅。还有,你来读,这位女同学。
生3:我喜欢第四自然段。
师:好,喜欢第四自然段。(同学们纷纷小声地读起来)认真听。
生3;(读第四自然段)
师:好,请坐。节奏控制得非常好,读得也很不错。好,还有同学想读。还有没有的没发过言的同学来展现一下自己朗读的水平?好,这个男同学吧。
生4:我喜欢的是第七自然段。(读第七段)
师:好,请坐。他喜欢的是春天里所有人都走出家门的这一段。我听到刚才各位同学站起来读的时候,其它同学小声读,都在下面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准备呆会儿要一试身手,结果读完之后想一想没有勇气站起来。其实不怕的,我们第个人都要把自己的感受勇敢地表达出来,这个最重要。那么,当然我们可能还喜欢很多,这里就先不读了,让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出示课件:作者是按什么思路写春天的?全文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刚才我们都把自己喜欢的春风啊、春雨啊、春花啊,包括人们出来迎春啊都读了,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作者是按什么思路写春天的?全文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好,这个问题先思考,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然后汇总一个意见,派一个同学代表来说,好,现在四人小组开始讨论。
(四人小组开始讨论)
师:好,刚才我参加了几个小组的讨论,大家讨论地非常热烈,非常善于动脑筋,我很高兴。现在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自己小组的成果展示出来?好,你来说。
生1:我们这个小组认为通过视觉、嗅觉来写自然景物,后来通过视觉来写人们的活动,是动态的景象。全文表达了作者喜爱春天还有赞美春天的感情。
师:好,请坐。他说先写了自然界的景物,花、春草、春雨、春风,然后再写动态的人的活动,人们出来活动。再写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感情把握地非常准,而且他这个角度啊。同学们注意:先写自然界静态的自然景物,再写人们的活动,按这个类别来分的,还有吗?不同的观点,好,你来说。
生2:我觉得是按春天的变化过程来写的。首先,先说“东风来了,然后呢,小鸟就开始……水涨起来,人们就不再穿那么多衣服,因为不冷了,然后就可以去外面玩,然后呢,桃树、杏树、梨树就在春天里开花结果了,然后就继续写这些东西就越来越多。
师:按照春天的脚步,他抓住第一句话,第一段的第一句话说“春天的脚步近了”,按照春天的脚步,春天先走到小草地,看到青草,再走到花树下看到鲜花绽放,然后人们觉得越来越舒服……还有不同意见,你来说。
生3:应该是绕着一个“春”写的,第一是盼春,第二个写---第一个应该写盼春,第二个写看春,第三个写赞春。
师:这个同学很了不起,他用六个字把全文概括出来了。第一个词是“盼春”,是盼春吗?
生3:是,盼望春天。
师:盼望春天,怎么盼望的?
生3:用……就是自己心里想的。
师:文章中是怎样说的?哪一句话是盼春?
生3:就是:“盼望着,盼望着 ”
师:“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请问“盼望着”这里去掉一个“盼望着”,怎么这么罗嗦呀,就写“ 盼望着,春天来了”不行吗?好,你来说。
生4:非常的期待,并不是说只是盼望,这样能够更加突出他期盼春天的到来。
师:他说是程度不一样,更加地突出了他盼望春天的到来是吗?请坐。你这个问题还没有说完,接着说。
生4:表达了……表达了那个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盼望,希望它永远都这样子。
师:哦,对春天非常喜欢,希望他永驻人间是吗?好。你刚才说先写了盼春,然后写了什么?
生:(其它同学小声提醒)绘春。
生3:哦,绘春
师:他刚才说“看春”,刚才有同学修正了一下,“绘春”。“看春”看到了什么?
生3:看到了春天那个花、草,那个山、那个花、草都新起来了。
师:刚才我们同学读的时候都说:“我喜欢春风,对春风的具体的描写,我喜欢春雨,对春雨的具体描写,然后还有,春花给他一个特写镜头,这就好比是电影中一个又一个的分镜头是吧?”一组一组详细地展示给你看,他说是“看春”,“看春”完全可以。“绘春”也很好,还有什么?
生5:接春。
师:接春,哎呀,这个“接春”这个词用得太好了。(板书“接春”)
生6:还有“迎春”。
师:刚才说“接春”,好,我们同学用“接春”还有点别扭。这里用“迎春”,(板书“迎春”)就好象春姑娘来了,我们所有人都跑出来迎接。到草地上迎接,到花树下迎接,到这个春风中迎接,春雨中迎接。是这个意思吗?(学生点头)说得太好了。老师想的时候吧,想的是“绘春”。“描绘春天”,远没有我们同学这个“接春”和“迎春”来得这么热切,来得这么富有激情。我觉得你们这个词选得更好。你还要说。
生7:我还想到一个词“约春”。
师:约春
生:约会的约。
师:约会的约(板书“约春”)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呢?
生7:因为每到春天的时候。春天生长出来的草都很嫩绿柔软。人们去草地上奔跑、踢球。还写了春天刚生长出来的花儿。闻到了春天花儿的味道和气息,跟这些花儿有个约会,还有候鸟从北方飞回来了。跟春天的气息约会。去树下搭起鸟巢。
师:非常好。我现在懂你的意思了。就是说我们跟春天有个约会,景物跟春天有个约会,包括所有的小动物都跟春天有个约会,是这个意思吗?
生7:(点头)
师:不错,(转向生3)那么这个同学总是没有说完,很对不起,总是打断你,那接着说吧。最后是……
生3:最后写的是“赞春”。
师:赞春。
生3:从8、9、10自然段可以看出来。他写的那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可以看出他生长着,他是刚刚出来的。第二段写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因为春天像小姑娘,就是很多花草树木都生长起来。
师:比喻,比喻成小姑娘是吧。而且是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形容春天怎么样?
生:(齐说)美
师:美丽、活泼
生3:第三段写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因为春天一般都是万物醒来的时候。
师:万物复苏
生3:对,万物复苏的时候有很大的活力嘛。就像健壮的青年一样。
师:嗯。我们眼看着他从刚落地的娃娃长成了健壮的青年了。生命力是吧。非常不错,请坐。这道题我真的没有想到我们同学说得这么好。那么这道题呢。好的,我们也看一下(展示课件:思路图)刚才我们把这个“绘春”变成“迎春”“接春”都很好啊。来,看一下,先写盼春,然后呢,再写描绘春天、迎接春天的一幅幅的画面。分镜头春草,春风,春雨。迎春,赞春等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气勃勃的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这个,我觉得这道题目我们同学讨论得最好。接下来,(出示课件:你最喜爱哪些段落和句子,请用“**之美,美在……这种句式表达出来。你最喜爱哪些词,请用“﹡﹡词用得好,好在……”的句式表达出来。)接下来我们说一说练一练,先来看一看。你喜爱哪些段落和句子,请用“XX之美,美在……”这种句式表达出来,我给大家一个例子(出示课件例1:春花之美,美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大家已经注意到了,除了加了“春花之美,美在”这几个字外,其他都是什么?
生:(齐说)课文。
师:原文,对吧。这是我们积累美词的一个好方法,你直接把我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划出来、摘录下来,就是这种方法,我现在给两分钟的时间。自己把自己喜欢的句子以“春花之美,美在哪里”这样大声地读出来。
生:(各自大声读)
师:很好,这种方法大家学会了吗?
生:(齐说)学会了。
师:以后要常用。好吧。下面呢?我们再用一种方法,更深层的提高难度。我们不但要积累,而且要欣赏、要品析(板书品析)要把它品味出来。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它好,好在哪儿还要说出来。比如说(出示课件例2:春风之美,美在引用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下一句“沾衣欲湿杏花雨”,扩大了我们想象的空间。
春花之美,美在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春天里花儿竞相开放的热闹场景写活了,而且让我们感觉到了春天万物苏醒的充满生机的特点。)“春风之美,美在……”同学们注意后面是不是照抄课文了?
生:(摇头)不是。
师:说作者的,不是读者的感受,像老师就认为它美在引用了一句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让我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另一句古诗“沾衣欲湿杏花雨”,扩大了我们读者的想象空间。再举一例子,(指着课件)“春花之美,美在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春天里花儿竞相开放的热闹场景写活了,而且让我们感觉到了春天万物苏醒的充满生机的特点。”按这个思路来找一找,你觉得哪些句子哪些段落特别美。也讨论一下交流一下,好吧?然后我们请同学来说,讨论一下。
生:(四人小组开始讨论,老师参与其中几个小组。)
师:每个小组的同学找的都不一样,而你们说得都很好,现在,请一个同学代表出来,举手,好,你来说。
生1: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我觉得这句写得很好,特别的那个嫩嫩的,绿绿的。一般写作的人都喜欢把它放在前面,而作者就把它放在后面,突出了小草的嫩和绿。
师:非常好。调换语序起了强调的作用,突出嫩和绿。说得好,你来说。
生2:春雨美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好象把看似平凡的春雨写得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
师:用了比喻句是吧。一连串用3个比喻句把它的特点说出来了。好,你来说。
生3:我喜欢的跟刚才那个同学说的不一样。我也喜欢“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但我喜欢“偷偷的”和“钻”。用了“偷偷的”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挤劲,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春天春草的萌发和作者的心情,另一方面也使无感情意识的小草有了人的情感。
师:这个同学肯定是有一个
生:(小声议论)参考书。
师:辅导的材料是吗?看辅导的材料受了一点启发。一定自己动脑筋,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好不好?请坐。她找了“偷偷的”“钻”这两个来分析。你来说。
生4:我也是找到了青草。我和她一样找到了“钻”。我觉得这个“钻”呢,表现了青草旺盛的生命力,还有那“嫩嫩的”,这个“嫩嫩的”就写出了小草的质感,“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出了小草覆盖面很广,春天来了,小草都长出来了。然后还有“打两个滚,踢几脚球”都体现了人们游玩的快乐。“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出了风的特点。
师:很好,她把整个青草这一段每一句都认真地品味了一番。讲得不错。好,下面我们还有很多同学可能很有话要说。有的同学还想举手发言。但时间不允许了。我们今天的作业。今天的作业就写五段,就写五段这样的赏析文字。就写我喜欢哪一句。这一句为什么好,写五段,听清楚作业要求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下课。
班长: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春》教学实录 10
师: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春早人勤”。现在,请仔细读读前四幅画面中写人的句子,想一想,和第五幅画中的春早人勤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春草图中写人“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主要是写人们在玩耍、做游戏。
师:好好品读一下这句话,后面四个活动为什么不直接写成“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这样语言似乎更简练,也和前面的“坐着,躺着”对应起来。
生:“打滚”让人感觉在地上滚来滚去,形象一点不美好,而“打两个滚”让人有很轻松的感觉。
生:“打滚”通常是小孩耍赖,或者人痛苦、难受时的一些表现,而在草地“打两个滚”让人感觉到对草地的喜爱之情,因为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很可爱,人也好像完全融入了这片草地。
生:“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让人感觉是人们在草地上很随意的、情不自禁的活动一下,而“打滚,踢球”就会让人感觉是人们特意来做这些事的,不能突出人们因为看到这小草而心情特别好。
生:改成“赛跑”,就变成了比赛,让人感觉到一种紧张的气氛,打破了“嫩嫩的,绿绿的”草地上的这种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
生:用“捉迷藏”只写出孩子们在草地上玩一种游戏,而“捉几回迷藏”写出了小伙伴们在草地上玩得非常投入,非常尽兴,喜爱在草这片地上玩。
师:所以作者巧妙地运用“两个”“几脚”等数量词,美化了人们不雅的动作,淡化了人们比赛的心理。人们不仅仅是在草地上玩耍、游戏,而是完全融入了这片草地。在这里,人的行为不仅没有打破自然的宁静,还融入了动态的活力,人与自然是如此和谐。
师:再品析一下其它画面中写人的句子呢。
生:春花图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人们在花下想象丰收的情景。
生:“闭了眼”写出了人们已完全沉醉在这美丽的花海中了。
生:用“仿佛”这个词语,是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生:“仿佛”由春景联想到秋实,写出了春天的美好能给人希望,使人憧憬未来。
师:草地上的人们是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花下的人们则是完全融入自然了。我们再来看看春风中的人们呢!
生:春风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牧童无忧无虑,在春风里吹着短笛,一副悠闲自得又调皮可爱的样子。
师: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也”字?
生:因为春风里已经有各种声音了,有风声,流水声,还有鸟叫声。所以写笛声用“也”。
生:因为鸟在春风里很高兴,很得意,在“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牧童有和鸟比一比的想法,所以“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生:鸟“唱出婉转的曲子”,是“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牧童同样是想用笛声“跟清风流水应和着”,所以用“也”。
师:是的,牧童用笛声应和着鸟鸣声、轻风流水的声,是人与自然共同为春谱曲,谱的是一首春的赞歌。
师:这三幅画都是晴天春光明媚时人们对春的喜爱和赞美,那雨中的人们又怎样呢?
生:“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慢慢的”写出了雨中的人心情放松,正慢慢地体会着初春的细雨“斜织”的美好。
生:雨中是“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所以人们也是安静平和的,在雨中慢慢的走着,充满了诗情画意。
生: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中的人正感受着春雨滋润万物的美好,所以“慢慢的”走着,“慢慢的”感受着,融入了这美好的春雨中。
生:春雨中“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正在地里忙着。
师:这句话运用了倒装,有什么用意呢?
生:把“披着蓑,戴着笠”放到后面去,是为了强调一下雨中的人特有的那种穿着,强调一下雨中的这份美好吧。
生:雨中这样美好,劳作也似乎不觉得那么辛苦了。
师:春雨中,静谧、安详、平和,人们融入其中,感受着这份美好。所以,上述四幅图,草、花、风、雨和谐、美好,每幅画都写到人,人又融入景中,人与自然显得如此和谐,是一首人与自然和谐的赞歌。
《春》教学实录 11
师:春天到来,百花盛开,五颜六色的花儿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小朋友们,你喜欢什么花?(关注的眼神、亲切的语气)
生:梨花师:你的声音真洪亮,你能试着把话说完整吗?生:我喜欢桃花。师:这样回答才完整呢!
师:你知道,最早向人们报春的是什么花吗?
生:梅花
师:对,梅花很特别,它不怕寒冷,独自开放在风雪之中,向人们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共同去认识梅花、了解梅花、爱上梅花吧!(左手指向大屏幕)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春到梅花山)
生:书空
师:一起读课题!
生:春到梅花山
师:字字准确,声声入耳!师:春天来到梅花山上,那里会有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先听清读书要求,然后再开始自由的、轻声读课文。
1、遇到生字用笔圈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读正确。
2、遇到不好读的句子要反复的、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师:开始吧!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师:看看这些词语(等待,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寒气
退尽
盛开
散发
涌动
人流报春的梅花
欢乐的海洋生:默认生词。
师:谁来试着把它们正确的读一遍?
生:读生词师:祝贺你!都读对了!还有谁想读?
生:(有出错)师:跟老师读(出错的词语)
生:(纠正错误)师:这次读对了!(针对读错的词)再读!还有谁想读?
生:纷纷举手师:都这么自信!我欣赏!请刚才倾听最认真,坐姿最端正的第4小队开火车读!
生:开火车读。师:火车开得真稳当!给表现最出色、倾听最认真的小队各加一颗星!
师:认会生字词,就为我们读书扫清了障碍,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的读一遍?(找一个学生起来读书)
师:(倾听提示)其他同学仔细听,你和他读得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学习很努力,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通顺。我们学课文,只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是不够的,还要能够明白课文的意思。
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边听边看边想:课文中哪个小节是描写梅花盛开的情景?哪个小节是描写人们赏花的情景?
生:听课文录音师:课文中哪个小节是描写梅花盛开的情景?手势哪个小节是描写人们赏花的情景?
师:都判断对了!同学们会读书、会思考。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梅花盛开的情景呢?请大家默读第一小节,先看看第一小节一共有几句话,再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仔细品一品,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默读课文师:默读时,贵在边读边思考。你喜欢哪句话?来!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看课文。
生:读句子(师巡视)
师:从他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梅花开得很美。(相机板书:美)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这句话把梅花比作了彩云,彩云很美,所以我感受到梅花也是美的!(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梅花很美。)
师:会读书、会思考、会表达,你能
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吗?
生:读书(没有感情)
师:像彩云一般色彩绚丽的梅花可还在你的心里!
生:读书(感情丰富)
师:眼里有文字,头脑中有画面,真会读书!(真是引人入胜)!(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片片彩云这个地方读得特别好,请再读一遍。)
生:读书(感情丰富)
师: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片片彩云这个地方读得特别好,请再读一遍。生:有感情的朗读。师:读书的时候要把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才能把书读得更有感情呢!谁能用这种方法再试着读一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梅花开得真是绚丽多姿,惹人喜爱!
师:从这句话中,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一点感受到梅花开得很多。(相机板书:多)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真了不起!相信你也能通过朗读把这么多的梅花带到我们眼前,试试看!
生:读第二句话。师:哦!我听出来了,你通过把这两个词语(挨着、挨着)重读,表达出了你的喜爱之情!真有方法!再读一遍!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梅花真是开得挨挨挤挤!你来试试!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梅花真是开得亲密无间!你来!
生:有感情的朗读。师:梅花开得生机勃勃,惹人喜爱!
师:梅花山的梅花真多!真美啊!(手指着板书)
师:盛开的梅花是这样的?(手势:含苞待放)这样的?(半开半放)哇!花瓣完全展开!真好看!伸出小手,一起来!盛开的梅花(左手指向大屏幕,引读)
生:边演边读。
师:除了第二句话,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梅花特别多?
(手指向板书多)生:我从一朵一朵这个词语感受到梅花很多!
师:请你把这句话完整的读一读。师:你来读!师:我听出来了,你通过把一朵一朵这个词语读得抑扬顿挫,表达出了你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花儿多可以用一朵一朵的梅花,星星多呢?
生:一颗一颗的星星。
师:小河多呢?
生:一条一条的小河。
师:自己试着说一个。
生:块一块的麦田;一座一座的山;一盏一盏的灯;一朵一朵的白云
师:学以致用,才能长本领!
师: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数也数不清!谁能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进这花的世界!(看屏幕读)
生:个别读!齐读!
师: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是什么样儿的?(等待请你再来轻声读读这句话。)
生:晶莹透亮。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事物也是晶莹透亮的?
生:我见到过清晨草叶上的小露珠是晶莹透亮的。使你善于观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生:我见到过钻石是晶莹透亮的。
生:我们家的水晶是晶莹透亮的。
师: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对你的学习大有帮助呢!这些晶莹透亮的事物会让我们获得美的享受。让人喜爱!
师:是啊,草叶上的小露珠,晶莹透亮;水晶钻石(等待学生接话)
生:晶莹透亮
师:那一朵一朵的梅花(等待学生接话)
生:晶莹透亮
师:真的是美妙绝伦,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晶莹透亮的梅花,用心闻一闻,哟!梅花的清香仿佛迎面而来。听老师读这句话,再次感受梅花的.多、梅花的美、梅花的香。
师:范读。师: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我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吧!(女生、男生)
师:梅花真美呀!让人喜爱,让我们屏住呼吸,仔细闻一闻,梅花的香味令人神清气爽。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读一读!
生:读第三句话(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师:梅花山的梅花这么多,一朵一朵;这么美,晶莹透亮,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真是惹人喜爱!让我们一起读!
生:(看屏幕)读第一小节的2、3句话。
师:读读第一句话,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梅花的多?
生:我从满山这个词感受到梅花特别多。
师:如果山上开满了桃花呢?
生:满山的桃花。
师:杏花呢?
生:满山的杏花。
师:哇!梅花开满山山岗岗,真是壮观!惹人喜爱!一起读!
生:齐读第一句话。师:从大家的激情洋溢朗读中,期盼的眼神里,我看出了你们对梅花的喜爱,对梅花山的向往。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回味语言文字的美,想象梅花的美!随音乐慢慢睁开眼睛。让我们置身花海!尽情地欣赏吧!(播放幻灯片)师:你能用一个词语表达你此刻的心情吗?生:我很兴奋。生:我特别激动。师:谁能带着这种兴奋、激动之情,把第一小节完整的读一读!生:读第一小节。(看屏幕)师:你的朗读令我陶醉!师:观察课文插图中游人的穿戴,让我们再来品品第一句话,你还能感受到什么?生:我感受梅花开得特别早。生:我感受到梅花是在天气还比较冷的时候的开放了!师:是啊,寒气犹存,人们需用帽子、围巾来御寒。可是,梅花却不怕寒冷,朵朵怒放!望着这雪中的梅花,你想说什么?
生:梅花,你迎雪怒放,不怕寒冷,我很佩服你!
生:梅花,你真勇敢!
师:此情此景,老师想到一首诗:《梅花》(感染学生跟着一起背)
师:古往今来,梅花以他不畏严寒的品格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人们通过写梅花、画梅花、诵梅花,表达着对梅花的敬佩之情。此时,让我们带着对梅花的敬佩,再读!(屏幕出示第一小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愿你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像梅花一样,做一个坚强、勇敢,不怕困苦的孩子。
师: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来梅花山赏梅的人可真多呀!有老人、有孩子、有姑娘、还有小伙儿。请大家自由的轻声读读第二小节,划出课文中描写人多的词语。
生:人流
师:此时,我仿佛就是梅花山的一名游客,我用手中的dv拍下这迷人的景色,你呢?
师:(小结)此时的梅花山,花儿欢乐,人也欢乐,欢声笑语不时回荡在山峦之中,这里成了欢乐的海洋。在这片欢乐的海洋里,人们尽情的享受着美好的春光,享受着幸福的生活,祖国处处是春天,处处是欢乐!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齐读第二小节吧!
生:齐读第二小节。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梅花、了解了梅花,喜爱梅花、赞叹梅花。最后,让我们通过录音回顾整篇课文,让梅花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听课文录音结束)
《春》教学实录 12
师: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
生(齐声):能!
生: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
生: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
师:感受真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请速读课文后说说。
(两分钟后)
生:春天是新生的娃娃。
生: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
生: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师: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
生:娃娃。
师: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师: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哪个同学能具体说说“新”在哪里?
生: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生: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生: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都是新的。
生: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师:都说得挺好。由是,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是让人——
生: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
生: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师:意蕴很深刻。那有没有喜欢春姑娘的?
生:有,我喜欢,喜欢春姑娘的美。
师:春姑娘确实很美,花枝招展的,能否通过阅读,发挥想象,在叙述她的美中渗透进自己的感受?
生: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生: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生: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繁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人一种愉悦的美。
生: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生: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师:感受很深,想象力也很强,真佩服你们。读书啊,写作啊,都要这样,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发别人之未发。
师:春姑娘这么美,能不引发你们去——
生:去追逐。
师:能否说得更准确些?
《春》教学实录 13
导入新课;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暖花开,大自然呈现出一派喜人的生机,在这充满生机的季节里,人也变得富有活力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美文。
传授新课:
(一)主要写了什么?分几个部分来写?(指名答)
板书:盼春、绘春、赞春
(二)赏析第二部分
1、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2、指名读第二段,问: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的?
3、师范读第三段,问:这一节写什么?(春草)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草的可爱?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
4、女生齐读春花图。问:这一段抓住春花的哪些特点来写?
5、指名读春风图。
师:朱自清先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各种感官,把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朱自清先生调动了哪一些感官?请你具体举例分析。(分组讨论)。
6、男生读“春雨图”。作者在写春雨时主要抓住什么来写?除了写雨外,这一段还写了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作者的写作顺序怎样?
7、齐读“迎春图”。人们是怎样迎接春天的?
师小结:刚才我们赏析了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观察全面细致,构思精巧,抓住景物特征,情景交融,语言生动优美,更深刻体会了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三)赏析文章第三部分。
1、齐读。
2、问:本节共有几句话?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句,比喻,拟人)
(四)小结本文写作特色。(生讨论后归纳)
1、细致地观察,生动地描绘。
2、精巧的构思,严谨的结构。
3、优美的画面,生动的语言。
4、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五)课外拓展: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那机样绚丽多姿,生机勃勃,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家乡的景物,可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如花、草、雨等),200字左右。
《春》教学实录 14
一、导入
让学生谈谈春天给人的感受,列出词语,并一一写上黑板
二、检查预习工作。
包括字词的注音,解释。多音字的辨别,易混淆的字词的辨别。
以及这篇文章的读后感。(预习中还有一项内容是摘抄好词好句的,放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讲解。
三、集体朗读
因为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扫清了字词障碍,朗读时应该不会有不认识的字词。但是在朗读过程中也许会出现一些多音字的读错情况,课堂上予以纠正。课后记。
四、分组朗读,再请个别同学起来读,别的学生予以纠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五、预习时已让学生们把这篇文章熟读成诵,所以在讲课时,学生们的思路已经较清晰了。这个时候就让他们来概括,问;
(1)课文可分几部分来读。
明确:盼春—绘春—颂春(如有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2)课文中描绘了几幅春天的图画?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五幅。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六、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拿出自己画的画,说说理由。
七、找好词好句
让同学们把预习时已摘抄的好词好句读出来给大家听。讲讲理由。可以分三部分让同学们找
先找第一部分的
如:盼望着,盼望着(表达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如:欣欣然张开了眼(拟人手法)
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穿插问题,如问: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山色的`朗润,一是春光明媚;二是山上的植物发芽变绿,山的颜色就由暗转明,由干=干枯变为润泽。水涨起来了,是冰雪融化,水量增大,水流加快,太阳光更加明朗红润,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表现出融融的暖意。)
接着找第二部分
先找春草图中的好词好句。
如“钻”写出了春草的冲破层土的挤劲,表现旺盛的生命力。
如“做”“躺”“打”“踢”等动词写孩子们的嬉戏,烘托欢乐。
接着找春花图,同样让学生找。
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手法把争春争艳写活。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对应桃树,杏,梨,比喻贴切。
“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互补,眼睛和星星都会眨,但星星是星罗棋布的,而眼睛是眉目传情的,两者一结合,就把野花写活了
接着找春风图。
如’象母亲的手抚摩着你”这既写了春风的温暖,又写了风的柔和。
‘酝酿”则形象的写了在阳光下这种芳香不断的加浓的过程。
这一段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继续找春雨图。
“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这三个比喻贴切,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的特点。
教师穿插问题。问:春雨绵绵,为什么还叫人别“烦恼”呢?(亲切而有趣)
再问,为什么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呢?
明确: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是一直贯到末句的;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句的绿,青正连接。
最后分析迎春图。
“赶趟儿似的“照应前文,前文写百花争春,后文写人在争春。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用叠词表现动作次数多,读来有韵律。有节奏。
最后一部分。
同学肯定觉得都好。让他们先说好在哪,教师再明确:“象娃娃……”表现春天的新,象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象小姑娘……”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
“象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三句的顺序,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过程。
以上如有学生未找出的语句,教师可以由学生的发言引出问题,尽量把每一段的好词好句都让学生欣赏分析。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八、让学生们找找课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用拟人的有哪些?用比喻的又有哪些。
然后再提提有什么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
九、最后,讲练习题。
布置第一课时作业,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把它画出来……为第二课时中的分析语句打下基础。
《春》教学实录 15
一、导入新课
出示金文“春”,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字?(春),然后出示解释:
“春,推也。”草字头中间一个屯字下面一个日字。屯字像一个幼芽破土而出,即在阳光的推动下,幼芽破土而出。草长出的季节就是春,表示万木生长,充满生机。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走近《春》,去感受春的魅力、春的神韵吧。
二、朗读,知春意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是带着什么感情描绘这些景物的?
明确:作者描写了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人。是带着热爱和赞美的感情描绘这些景物的。
2.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去读呢?
明确:用轻松、欣喜的语气读,语调要上扬。
朗读节奏是应该轻快还是缓慢呢?
明确:朗诵节奏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节奏可以轻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的内容节奏可以缓慢一些。
这篇文章处处充满着轻松、明快的气息,应该带着欣喜的语气去读,整体节奏是轻快的,中间又有舒缓的地方,这样就给人回环往复的美感。
3.老师范读其中一段。如1-2段。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5.指名读课文段落。
三、品读,感春趣
1.(过渡语)同学们,草绿了,花开了,风吹着,雨下着,平时由于习惯,我们对此视而不见,知而不新,但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会发现朱自清先生把这些表现的新鲜、可爱、温和,叫人欢欣,令人惊喜,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散文学会会长林非曾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朱德熙曾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
2.同学们,我们在你最喜欢的段落中找找哪些句子通过精确的观察、讲究的用词写出了春天的.新鲜、可爱、温和,叫人欢欣,令人惊喜?
3.生来交流,老师作评价。
4.同学们,你们读的真认真(读的还不细),我认为文中对风的描写是最精彩的。风是无形的,课文里的作者却把风写得有形,有情。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写风的句子。
3-6段,全班分成四个组,每个组找一句段。
5.交流句子,学生画在课本上,老师及时板书:轻悄悄眨抚摸
泥土的气息,青草味,花的香轻斜
6.同学们,根据这些词语我们看看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风?
7.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8.那么这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
如:”轻悄悄”,形容声音很低,写出了风的轻柔。用词是又采用了ABB式,第一个悄用来修饰轻,第二个悄强调前一个悄,不仅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小草轻柔的特点,而且读起来韵律很美,这就是作者的妙处。例如:上课了,小明轻悄悄的走进教室。
“眨”字写出了春风的轻柔和可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风晃动小草的调皮可爱。跟小草在玩耍。
“抚摸”写出了春风的温和。后面还写出了春风的传味,传声功能。多情。
“斜”字,没有风的出现,却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9.对比阅读林斤澜《春风》
同学们,品着这些语言,我们如临其境,如感其形,江南的春风是那样的温暖、可爱、多情。我们来读一段文字来看看选段与本文有什么不同。出示选文,学生齐读。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明确:课文突出春风的温暖和柔情;选文突出北方春风的猛烈,粗犷。
小结:同学们,两位大师的成功之处源于用心的观察和遣词造句,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赞美。本文的作者不禁借物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更是在文章最后直接赞美了春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三段。
四、析读,悟春情
1.学生齐读
2.可是,老师有个疑问,这三个句子当中,有一个比喻似乎与全文的格调,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大和谐,你们发现了吗?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句子是败笔,还是另有深意呢?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和作者的身份是分不开的。朱自清除了是散文家、诗人、学者外,还是民主战士。
让我们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朱自清“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1933年他赴英留学归来,经过了一场“精神危机”,几年的留学使他改变了心境、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这时他写下了《春》。所以说《春》既是对春天蓬勃生机的讴歌,更是朱自清心灵深处的情感写照。
这“早春野景”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也许只有这强壮的青年的比喻,才符合他当时的心境。
五、布置作业
《春》是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值得品味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口语化的语言、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春天等,就留给同学们和你们的老师共同感受了。
《春》教学实录 16
一、回忆诗人笔下的春天,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情。
1、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与春相关的诗文。
(学生熟知的诗文有《春》(朱自清)、《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村居》、《春夜洛城闻笛》《春夜喜雨》、《春日》、《春望》、《忆江南》、《钱塘湖春行》等)
2、教师与学生重点分享《春》、《钱塘湖春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师生分享《钱塘湖春行》
a.师生齐备这首诗
b.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c.学生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春景,你最喜欢哪个?(抓住中间两联体会)
d.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喜爱)
(2)师生分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a.师生齐备这首诗
b.学生说说哪些诗句体现了题目中的早春?
c.三四句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用了什么方法?
(3)师生分享《春》
a.学生说说朱自清写了春天的哪些景?(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人们的活动)
b.你印象最深地是哪种景?(学生自由说说)
c.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很寻常的景物在朱自清的笔下展现了非同寻常的诗意美,抓住景物的特点,使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表达了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欣赏春之美,寻找身边春的足迹
1、全班16个同学,分成四组,每组展示自己最美的10张照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小组代表讲述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学生有条理的说说春天的足迹。(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尽量用规范、形象的语言。)
3、学生在纸上列出自己的作文提纲。
4、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借鉴诗文中的写作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春天的变化与美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学生完成习作。
【《春》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春》教学实录12-08
《江南春》教学实录03-06
杜甫《春望》教学实录12-19
《春》课堂实录03-07
《回声》教学实录03-12
松鼠教学实录03-12
论语教学实录03-12
《心愿》教学实录03-12
翠鸟的教学实录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