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年味淡作文经典[1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年味淡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年味淡作文1
老家风俗,农历腊月廿三是小年,每家每户都要好菜好酒祭供灶师菩萨,拜托他老人家上天后在给玉皇大帝汇报过去一年工作时,多给天下子民说一些好话,以换得玉皇大帝龙颜大悦,来年的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每当这个时节,母亲就成了家里的大忙人,杀鸡剖鱼,炒菜做饭,上香点烛,跪拜灶师菩萨;程序虽然复杂,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祭毕,母亲就会给灶堂添一把柴火,随后对我说,灶师菩萨就顺着那烟囱里的青烟上天去了,你要好好读书,只有读书读得眼睛亮的人才能够看见灶师菩萨的。于是,小小年纪的我就开始发奋读书,希望有一天能一睹灶师菩萨的尊容。
送走了灶师菩萨,接着是请财神菩萨,请祖宗。大人们都是一本正经地当回事情在操办,小孩子则嘻嘻哈哈地按大人的`指点跪拜,并依大人的教导向菩萨和祖宗祈福。
辞旧迎新的爆竹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春节联欢晚会还在进行中,欢呼声,笑语声,汇聚成一片快乐的海洋。我久久地无法入眠,母亲的离去,不仅仅使我家少有主心骨,更让我家的年味淡了许多。母亲在世时,我没有留意和学习那些有关年的知识,母亲走了,这些祖祖辈辈传承了许多年的习俗在我家几乎湮灭了。为了了解历史,还原历史的本来满目,我们和我们的前辈,甚至不顾礼仪,掘地三尺问故人;我不知道我们的后人以及后人的后人在探究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和文化时会给我们怎样的评价。
除夕的钟声已经敲响,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过去的年,是有生以来年味最淡的一年。
年味淡作文2
关于过年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以前爷爷一到过年就炸超级多的,除了必备酥肉以外,还有豆腐,有萝卜丸子,有焦叶子,有土豆条,有炸姜丝,还会买好多好多和过年很应景的各种挂件各种东西超级积极,才让我们感受到过年的气氛。现在想想,所谓的年味儿淡了,我们以为是现在什么也不缺了,随时都能穿新衣服了,或许只是日子久了我们变得不够积极,我们把任何事情都看得习以为常了,在这个物质丰富的今天,才更能把节日安排的更好才是。结果却大不如前。
除夕夜里家里的煮妇们围在一起边包饺子边看春晚,第二天大年初一早上开始就吃饺子,吃饺子前还要先上供,上供的两碗就给家里的孩子吃。家里的男同胞就出去拜年,家里的老人也同时有人来串门拜年。只有电视机的.过去,这一天非常无聊,因为只有春晚节目在来回播放,而街上也没人营业。
姥娘姥爷家没有这么多活动,但是每年除夕都要吃铜火锅,姥爷会做各种我爱吃的糖醋系的菜,糖醋排骨,糖醋肚子,糖醋白菜姥姥姥爷家的年饭会更可口一些。姥娘过年是炸茄饼和耦盒。特别特别特别好吃。那种味道现在已经尝不到了,思量起来全都是味儿里的暖。
还记得苏辙有: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那又是怎样的一派合家融融、一派祥和。
一切成了永恒的回忆。每到过年就会想起一遍,真伤感。
年味淡作文3
剪窗花,贴春联,包饺子,贺新年……
“年”是一个节日,也是一次团圆,而如今却成了一种思念。随着时光荏苒,年味儿,也渐渐淡去。
今年的“年”,父母带我去了外省度过。
大年三十的早上,空气中没有烟酒腊肉的味道,而是酒店桌上清新的香薰味儿,我换上母亲为我准备的新衣,不像往日的欣喜欢乐,而变得有些沉重。这个年,好像很勉强。“辰!快点!我们要去参观新景点了。”门外母亲的`呼唤,让我不再多想,戴上帽子,赶紧出了发。
孔雀放飞,原始丛林,大象表演这些多彩的景点,让人们玩得不亦乐乎,而我也乐在其中。带着满身的疲倦我们回到了酒店。房间,早已被工作人员打扫的干干净净,门口却是空空如也。哎,过年又少了大扫除,贴春联这两个环节。
晚饭是在自助餐厅中度过,人们都匆匆地走来,随后又匆匆地离去。没有酒桌上的嘘寒问暖,也没有其乐融融的包饺子。大家都埋着头,滑着手机,安静的吃着。
还好还好,除夕夜,电视上依旧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依旧在激情慷慨的演讲着,演员歌手们依旧为我们奋力表演着。电视机前的我们,也在仔细观看着。而新鲜有趣的手机红包却一下把我们吸引到了眼前,刚刚的一幕也就置之一边了。
现在的“年”好像换了一种风格,这是“年”,但“年味”却淡去了许多。上门拜年变成了手机短信中那空虚的四字;全家的团聚变成了互联网上的游戏;做年夜饭的过程变成了可以只用一个电话就搞定的满汉全席……
年难留,时易损。莫怀念,那曾经。年味不应该这样淡下去!
年味淡作文4
年味儿淡了恐怕是许多人过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堂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年就剩了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
有人说,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新年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新年毕竟是新年,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和一般的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了。过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爷爷说,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的乡村才能看得到。
过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就是过年的感觉。
年味淡作文5
寒假中的许多时间我都草草地虚度过去,唯有过年那几天我是真真切切度过去。
愈利年关,过家乡的年味愈浓。
排在家乡的年味之首就是那一阵阵浓郁的鞭炮味。从地上忽然飞向天空就是那一个个花炮,垂直地飞向天空,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在天空中绽放,闪现出一个一个的小星星,转眼间又消失在黛蓝色的天空中。他完美地飞跃,完美地落下,完美地展示给我们看,又一颗接替他,在天空中绽开出一朵巨大、闪烁、晶亮的花朵,仿佛花朵上镶满了水钻,又消失了。吸吸空气,里面有氧气夹杂着那股硝烟味,虽不好闻,但是闻着闻着也习惯了,这股硝烟味还真是随处可闻呢。
家乡的年味之二当然要酒香味了,我们这城市虽不酿酒,但是非常钟爱喝酒。在过年这么重大的日子里,喝酒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家家户户会在过年的.前夕准备上好的陈年老酒。在过年时,许多爱藏酒的人都会纷纷打开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也许只有在这种日子了,他们才会收敛自己对酒的吝啬。在过年,不管是会不会喝酒的人,都得沾沾酒气,这不,喝着喝着倒也能品出些这酒的好了。
饺子味在家乡的年味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北方人特别爱在过年时吃饺子。那肥中带瘦的馅,加上些料酒,那味儿真是让人口水流下三千尺。再在馅中加入葱、姜、蒜,那滋味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蒸煮完后,香味那真是扑鼻而来。一碗醋,一大碗饺子,可能还填不饱肚子哩。吮吮饺子上的醋,一咬开饺子,又会有一股汁混着醋一起流入口腔中。
仔细想想,其实家乡的年味很多。都饱含着新年的温馨美好。想象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张大圆桌边吃饭,虽有些挤,但是谁都互相夹菜,这种温馨只有在过年才能得到。
年味淡作文6
期待了好久的春节竟过的如些之快,快的不可思议。我知道,年味,淡了。
回望过去,家家户户在大年三十之前,就早已收拾好东西,准备过年啦!一家人围坐在一个桌子上,虽然家小,桌子小,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喜悦之情。打开电视,看着春晚,聊聊天,吃着饺子,吃着团圆饭,小小的屋子里满是欢声笑语。伴随着笑声和屋外的鞭炮声。那时的年味是那么的浓厚,那么的有趣,好玩。一年,两年,三年,伴随着时间的脚步,年味好像渐渐的`淡了。
现在的年,也是一群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却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电视机里播放的春晚围绕着大大的屋子。人人手里都拿的手机,看着小小的手机屏幕,叮咚,叮咚微信也时不时发来几条短信。大家一会儿抓一把瓜子,一会儿又抓一把,拿上瓜子边吃边抢红包,刷微信,看朋友圈明明所有人座在一起,可又感觉不在一个世界里,众人之间的距离,近若咫尺,又远似天涯,这种尴尬的场面一直持续到了凌晨0:00,这期间只有几句稀少的语言交流,所有人都惜字如金,不肯多说一个字。
大年初一过后大家还是跟往常一样,总会去聚会,但是大家只会去KTⅤ或者是酒吧,没有人会想起往年我们也会去逛庙会,去围坐一起打打麻将,聊聊天,放放鞭炮,欢声笑语。我似乎感觉到,年味在一点一点减少,渐渐的遗忘在人们的脑海中。
昔日暖阳,梦幻泡影,今朝春节,年味愈淡。
年味淡作文7
生活越来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这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过年原本是最为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此刻却引发很多年轻人集体吐槽,年轻人集体怀旧小时候的过年情节,更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过年回家种种责难与拷问,成为“恐归族”。媒体调查80、90年轻一代对中国年的感情,结果显示年味随着年龄增长热度退减,昔日那个欢天喜地的'中国年,已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怀旧。
现在的年轻人为何打不起过年的精神,对过年越发没有了那种热烈的情趣与兴致?为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享受也越发富足的今天,我们却对传统节日丢失了一种兴致勃勃的情怀?这个问题不只是关乎着大家过年能否开心,更关乎着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谁抢走了我们童年对过年那种眷恋情愫,又是什么让年轻人过年不乐观,反而“压力山大”?
年味都去哪了,年味为啥淡了?很多理智且颇为成熟的人,会说那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是啊,因为长大了,我们肩头多了责任与使命,更添了烦恼与忧愁,儿时过年那种无忧无虑的天伦之乐,也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逝在成长之路上。小时候,过年吃顿饺子,有新衣服穿,男孩放鞭炮,女孩头上插朵花,这些今天看来似乎再平凡不过,甚至老土的过年方式,就足以让过来人大发怀旧之情。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来只有过年才会操办添置的东西,现在分分钟都能得到。孩子需要的东西家长可以随时去买回来;而成年人买新衣服更不是过年的“专利”,现在只需轻轻点下鼠标就能搞定;原来一年最重要的宴席“年夜饭”也可以在饭店订个套餐,免去油烟之苦……这些种种,让人们对过年没了期待,也迷茫着过年应该要干什么,“年味”慢慢变成了“乏味”。
年味淡作文8
从大年初一开始,我就发现这个春节注定不同了。
早上,当我抵达亲戚家后,几个和我同龄的亲戚也陆陆续续地到来了,随后我们几人便在一个房间内默默地打着电子游戏,没搭上几句话,即使是有人发红包也无动于衷,嘴上说些客套话,眼睛却根本没有离开ipad。吃饭时,也不过狼吞虎咽,吃个半饱便又往房间内跑去。
离开时,我回头,却发现只有老一辈的在聊天,其余的都捧着手机,低头看着。出去拜年三次,却次次如此。
至于不去拜年时,我一个人在阳台上默默地补作业,妈妈则在客厅里看电视剧。除了吃饭时,两人也没怎么交谈。
不得不想到一个问题:春节的年味,为何变淡了?
我先是想到了电子产品的问题——没有人说话,是因为都在低头看手机;我们急着吃完饭,是因为要去打游戏;妈妈一言不发,是因为在看电视……事实仿佛就是如此,这么简单清晰:都是电子产品惹的祸。
仔细想想,却又不只是如此。电子产品让人爱不释手是事实,但问题是,根源在于人,而非电子产品,就像你不能光凭一个人用菜刀砍死了另一个人就判断出菜刀是有问题的。实际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比起有血有肉的人,有些人竟然更喜欢电子产品!
有的人说,现在可以直接用网上聊天来代替拜年的长途跋涉,但我对此不敢苟同。春节最终可能只是亲戚间的拜访,但随着时间流逝,它早已成为了一种形式,进而进化为了节日,最后演化成一种不可动摇的传统。传统是和信仰同级的,因此改变拜年方式就像让一个道士去寺庙,理由是更近一般荒谬,这无疑会大大使年味变淡。
但年味淡了,为何我们漠不关心,还是自顾自地看着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想起从前在新闻上看到的`,许多外国人都对中国的文化很感兴趣,但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却不在乎“国粹”、“非遗”,大有“崇洋媚外”的势头。有些人爱说“勿忘国耻”,但这难道不亦是一种国耻?
年味淡作文9
小时候,大年三十和初一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间。
一年当中饭菜都很单一,棒子面、高粱面是主食,白菜、萝卜、咸菜是副食,过个节日才可能有肉吃,才可能有块儿点心吃。富裕人家小孩有饼卷鸡蛋要举着到大街上去慢慢地吃,那才是儿童的快乐;而我们卷个小鱼要留到最后再吃,把最美的滋味留在最后,那就是享受。只有头疼脑热的时候,才可能有碗白面条或者水果罐头吃,有时真羡慕有病的伙伴呢,那么多好吃的!
年夜饭却不一样,会有一桌子比平常好得多的饭菜,红烧肉刚出锅就忍不住想钳一块入口,眼看得都直了——就是那时候烙下的病根儿,什么是垂涎三尺的,什么叫肉香,什么是满足,体会的太深了,简直是刻骨铭心。
穿的衣服都是棉花纺成的粗布漂染成黑色的、灰色的、蓝色的缝制的,洗得发白了,补丁摞补丁是非常正常的。要是谁家买了一块洋布冷不丁给小孩做了一件衣裳,肯定要美好多天,享受伙伴们羡慕的目光,那叫一个爽;鞋,无论单鞋还是棉鞋都是千层底的.,那是所有实在穿不得的衣服和棉质用品碎片粘合在一起纳成的鞋底子,“打球赛跑不怕磨”的球鞋那是奢望,皮鞋只是听说过。
过年都能添置一身新衣裳,而新衣裳实际上是自己没穿过的别人(城里人)的旧衣服,抑或是没有明显补丁的衣服,但那也美,“旧貌换新颜”嘛!
除了能吃到好吃的和穿新衣服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年里再也没有比这些天更热闹了。除夕这天先是磕头祭祖、到坟前给故去的先人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并告诉他们过年了,晚辈们一切安好,天堂那好上哪去;再贴对联、贴窗花、贴年画把屋里屋外布置的红红火火,晚上一家人热热闹闹地一起吃年夜饭,七十年代盼着围在收音机前听曲艺专场,八十年代等在电视前面看春晚,这些都是每年雷打不动的事情。
年味淡作文10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冬末将至,腊梅飘香。中华民族又迎来了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春节。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恍惚记得儿时,每当到了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窗花、贴对联、贴福字、置办年货……可是如今,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态,却早已与过去大不相同。
年味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大型商场四处都有遍布,网络购物也变得越发普及,这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的事情,也没有人再愿意浪费大量的时间去置办一些看似无用的装饰物。并且,零星的鞭炮声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记得儿时,一进腊月门,鞭炮声便总是不断的,大人们或许觉得有些聒噪,孩子们却是乐趣不断,各类烟花爆竹遍布大街小巷,一片繁荣祥和之景。而如今,电视电脑手机的使用趋于低龄化,孩子们都有了更有趣的东西,便很少去碰那烟花爆竹了,花钱听个响这样的傻事,更是没人愿意去做。
年味淡。小时候,每年最期待的事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家长手里的`红包了。然而,随着手机转账功能的流行,就连新春红包都选用转账的方式,越发的失去了年味……
或许可以找借口说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也在一点点成熟,所以看待事情也会有了新的角度。也有人解释,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属必然。
然而,真的如此吗?一个失去了灵魂的民族,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
年味淡作文11
恐怕是许多人过新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新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新年就剩了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与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
有人说,过新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新年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新年毕竟是新年,如果仅此而已的话,与一般的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了。过新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外公说,以前过新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的乡村才能看得到。
过新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新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
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外公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就是过新年的感觉。
年味淡作文12
我总是在寂寞的时候,放开身心,出去走走。去仰头看空旷澄澈的天空,去低头俯视苍茫的大地。但是看这些,总会给我一种非常落寞的感觉。天那么空,地那么广,却容不下我那一颗忧郁的心。
寂寞久了,就找一个台阶,安静的坐在那里,看着匆匆的行人,我不知道他们怎么会那么忙,但是我知道他们是快乐的,充实的,他们不会像我这样无所事事,空虚的像要马上就颓废掉了一样。即使这样,我也没事干。
一个人走在街上,有时听到手机传来短信的铃声,原来是同学问数学题,我不想做题,不想打扰我的'寂静,便淡淡的回一个等我以后研究。其实,我总是希望有个朋友能给我经常打电话,可是不曾有过。
然后,我还是做好我自己,安安静静的,这样不会惹出太多的麻烦。
现在我唯一的奢望就是能够安安静静的写文,放下所有负担的活儿。我爱写文,写好文是我的理想,我曾说过我要做一个自由作家,写一切源于灵感的东西。
再然后,我就希望所有我认识的人和认识我的人开开心心。
远处,有几声噼里啪啦的声响。
天很冷,我又裹紧了外套。
回到家,不明白怎么突然之间来了这么多家人,热热闹闹的,那么欢喜。
你去哪了,大家都在。
远处,一朵灿烂的烟花绽放。我恍然明白,原来,春节要来了。
年味淡作文13
年味儿淡了恐怕是许多人过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年剩了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
有人说,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节毕竟是春节,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和一般的节假日也没啥区别了。过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爷爷说,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更多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的乡村才能看得到。
过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是过年的感觉。
年味淡作文14
期待了好久的春节却过得如此之快,快的不可思议。我知道,年味,淡了。
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却没有什么声响,只有电视机的声音一直在房间里响着。所有人都低着头,看着手中的小小屏幕,不时伸手抓一把瓜子,然后继续低头:刷微博、抢红包、逛朋友圈……
明明所有人坐在一起,却仿佛不在同一个维度,众人之间的距离,近若咫尺,又远似天涯。这诡异的氛围一直持续到凌晨0:00,这期间只有几句稀少的.言语交流,所有人都惜字如金,不肯多说哪怕一个字。
大年三十的晚上,让我明白:今年的春节,似乎,有些不太一样……
春运仍然是爆满,几乎所有的旅游景点都人山人海。往窗外望去,一片繁华:车水马龙在喧闹的城市里缓慢爬行、蠕动,人声鼎沸。人与人之间在新年也显得很有礼貌,遇到熟识的人,给个微笑,便算是打过招呼了,然后继续前行。
但在我看来,那朋友之间的礼貌、微笑却显得很古怪。看似礼貌的举动,也截止于礼貌,看似似打招呼的行为,也止于打招呼。一个礼貌的微笑,就拒绝了接下来有可能发生的一切可能。每一个笑容仿佛都透出“生人勿进”这四个字,疏远了这个世界。而春运的爆满,似乎已经失去了春节的真谛——亲情。大家都赶回去已经沦为了一种仪式,一年一次,机械、冰冷、重复。
春节本应给人以温暖,但就我感觉,今年的春节,热闹,却不使人温暖。
视线穿越时空,望见过去,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看着电视,不时一起大笑,不时共同讨论……过去的一幕幕,让人心暖。它们在我的眼中如泡沫般支离破碎,化作一块块碎片,永远的留在了过去,难觅其踪……
我似乎感受到,年味在一点点淡去,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统,正一点点的消逝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让人莫名感伤。
昔日温暖,梦幻泡影,今朝春节,年味愈淡。
年味淡作文15
迄今为止,我已经度过了15个春节。随着时间更迭,那股总是令人欢喜的年味儿在逐渐转淡。
很小的时候,新年是十分有意味儿的。家家户户走街串巷,每扇大门背后都掩藏着一片欢声笑语。到晚上吃年夜饭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仿佛是故意要勾人胃口似的,那香气闻起来只觉得通体舒畅,接着就愈发饿了。然而在小孩子眼里,饭可以不吃,鞭炮绝对不能不放。草草扒拉了几口饭之后,就连拉带扯地把大人拉到外面空地上给我们放鞭炮,看着面前的火花四溅,这才尽了兴。这儿是不守岁的,但是因为有很多人在放烟花,那声音同样扰得人不能安眠。所以该打牌的打牌,该看春晚的看春晚,该收压岁钱的收压岁钱,一大堆人挤在一个小屋子里,十分热闹。
但是到了现在,我感觉新年味道大不如从前。
饭桌上,小一辈的.都是“低头族”,目光紧紧黏在那掌心大小的发光屏幕上,偶尔要敬酒给老人,这才不情愿地站起身来,手上仍握着手机。所幸,一顿年夜饭里充斥的都是老一辈人的爽朗笑声,时不时谈些陈年旧事,倒也不索然无味。
让我心寒的还在后头。长时间待在上海、过年才得以回来的表妹来我家拜年,我正为自己找到一个玩伴而欢喜,不料她见面第一个动作就是掏出手机,第一句话是问我:“你家的WIFI密码是多少?”没有恶意的一句话,却足以给我当头一棒。
晚上放鞭炮了,也许是觉得自己童心不再,五光十色的火花在夜空中虽十分引人注目,心里却一片木然。最后反而被它散发出的浓烟狠狠呛了一大口。
过年,过年,越过越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