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

时间:2022-11-21 18:32:39 好文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礼仪

  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周代的礼仪制度被后世奉为“古制”,其基本内容延续了几千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礼仪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中国传统礼仪1

  《周礼》中确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

  吉礼

  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凶礼

  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军礼

  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宾礼

  诸侯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包括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一系列礼仪制度。

  嘉礼

  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

  中国传统礼仪2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一民俗。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是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

  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敬酒也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会上,由男主人向来宾提议,提出某个事由而饮酒。在饮酒时,通常要讲一些祝愿、祝福类的话甚至主人和主宾还要发表一篇专门的祝酒词。祝酒词内容越短越好。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词,就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祝酒词适合在宾主入座后、用餐前开始。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甜品上桌前进行。

  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可以是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在场的人。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其他特别是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有人提议干杯后,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样子。将酒杯举到眼睛高度,说完“干杯”后,将酒一饮而尽或喝适量。然后,还要手拿酒杯与提议者对视一下,这个过程就算结束。在中餐里,干杯前,可以象征性地和对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你对对方的尊敬。用酒杯杯底轻碰桌面,也可以表示和对方碰杯。当你离对方比较远时,完全可以用这种方式代劳。如果主人亲自敬酒干杯后,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干一杯。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孝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先后顺序,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也要先给尊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很难为情。

  如果因为生活习惯或健康等原因不适合饮酒,也可以委托亲友、部下、晚辈代喝或者以饮料、茶水代替。作为敬酒人,应充分体谅对方,在对方请人代酒或用饮料代替时,不要非让对方喝酒不可,也不应该好奇地“打破砂锅问到底”。要知道,别人没主动说明原因就表示对方认为这是他的隐私。在西餐里,祝酒干杯只用香槟酒,并且不能越过身边的人而和其他人祝酒干杯。

  中国传统礼仪3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中国传统礼仪4

  在亲属刚把临终之人移到灵床后,在其初死之时,首先有“属纩”这一古代礼仪,就是用新蚕丝、棉花试死者有无鼻息。经属纩验证死者真正气绝之后,亡者门首竖柳枝白纸幡旗,子女家属成员围尸哭泣尽哀,然后进行招魂仪式。进行这个仪式的目的是在封建迷信影响之下的人们想通过这一仪式把死者的灵魂引到灵床上来,以期死者复活,其实也是亲属对死者表达眷恋之情的另一个体现。因为传统丧葬文化认为,人死乃是魂魄离开了躯体,魂升到天上,魄进入地下,若招唤及时,仍能复归,故此仪式在古代叫做“复”。

  具体做法是由死者亲属将死者衣服或卧具扔到正房上面,一边扔一边哀嚎死者的称谓,并于屋前树招魂幡,祝愿死者的灵魂能够安息,不要成为游魂野鬼。在我国也有一些地区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如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盛圈,然后把公鸡杀死,叫做“引魂”。传说中客死他乡的人的魂魄就会找不到归途,只有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家人企望他 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人死之后,按照旧时的规矩还要举行饭含仪式。即在死者的口中放人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为得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中国传统礼仪5

  本是古代人对父辈亲友所行的礼节。此词始见于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据说李稷去谒见文彦博,因为李稷的父亲李绚是文彦博的门客,所以文彦博“著道服出,语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得已,如数拜之。”正因为世交子弟对相互间的长辈须行八拜之礼,故而,相互之间称八拜之交。

  后世异姓之间结拜为兄弟、姊妹,也称为八拜之交。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有一人姓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明代许自昌《水浒记·召衅》:“记得去年有个戴宗,曾到郓城来,与我为八拜之交。”汤显祖《紫钗记·吹台避暑》:“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军之事。”清代李渔《意中缘·借兵》:“与小弟有八拜之交。”八拜之交,也简称八拜交。例如元代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他有个八拜交的姐姐是赵盼儿。”

  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贤弟!我与你是同乡人,又是从小里八拜交的兄弟。”异姓结为兄弟时,相互间有时只须四拜。如《水浒全传》二十九回:施恩欲借重武松报仇,向武松“说道:‘义士如此英雄,谁不钦敬。愚男原在快活林中做些买卖,非为贪财好科,实是壮观孟州,增添豪侠气象;不期今被蒋门神倚势豪强,公然夺了这个去处。非义士英雄,不能报仇雪恨。义士不弃愚男,满饮此杯,受愚男四拜,拜为长兄,以表恭敬之心。’武松答道:‘小人有何才学,如何敢受小管营之礼?枉自折了武松的草料!当下饮过酒,施恩纳头便拜了四拜。武松连忙答礼,结为兄弟。”

  中国传统礼仪6

  目前的教育行业五花八门,英语、绘画、拼音、钢琴样样在行,但是见到长辈却懒得开口说“您好“,不少家长片面重视孩子的知识、能力教育,却忽略了感恩孝道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近日召开的幼儿园园长高峰论坛上,来自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就孩子的感恩和孝道教育进行了热议。

  感恩教育被忽视

  目前不少幼儿教育专家指出,当前的学前教育中有片面重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的倾向,学前教育更应重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孝道就应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

  作为中国流传几千年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孝道,如今已经不那么受重视,但其实孝道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被过分宠爱,不少孩子只知道接受别人的爱,而回报、感恩观念却比较淡薄,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不利。

  日前有关幼儿园礼仪调查显示,发现只有52.5%的孩子会“经常”主动与他人打招呼,“偶尔”主动打招呼占37.4%,“从不”主动与人打招呼占10.1%,并且其他各项礼仪行为的数据结果同样不是很理想。

  不少幼儿园老师表示,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孩子们早教的同时,却把幼儿礼仪教育边缘化,造成了“知书宝宝”多,“达理宝宝”少的问题。孩子一发脾气就打爷爷、骂爸爸的现象在不少家庭都有出现,更有不少隔代教育家庭因为过度宠爱孩子而导致孩子目中无长辈,缺乏基本的礼仪。

  家庭幼儿礼仪

  许多幼儿园办园之初就确定了“尚礼育人”的办学特色,把幼儿礼仪教育渗透日常课程,但最后效果并不明显。幼儿园教完礼仪规范后,孩子们当时做得很好,但往往过了一个周末或者寒暑假,幼儿又恢复了原先的行为习惯。

  经调查,这些现象与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的不重视,教育方法与幼儿园不一致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园方对此提出了“家园合作”的概念,把幼儿礼仪教育延伸进家庭。

  一方面,幼儿园通过游戏、儿歌、环境、模仿等在日常的生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另一方,让家长们通过沙龙等活动参与到同学礼仪的活动中。

  幼儿园要善于利用国学和传统文化资源,教育要从娃娃抓起。3-6岁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良好的礼仪是高情商的体现,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人际交流有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礼仪7

  自古以来儒家重礼乐,这是众所周知的。礼对于中国而言是最根本的民族品德,它的地位举足轻重。东方之龙,礼仪之邦,并非仅为一个虚名,而是体现在中国的方方面面。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又该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又该如何认识礼呢?

  礼自中华文明起始之处便就流淌在中华文明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时它也存在于其他物种之中,我们所认知的礼,仅仅只是人类之中中华民族的礼。礼也只是一个统一的名称,其中蕴含的奥妙,还待我们去探索。

  而在礼的表现这一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仅仅做到了表面的礼,较为刻意;二则是礼已经渗透到了一个人的骨子里,一言一行都朴实文雅。前者的礼只是停留在表面,刻意而为,但却经不起考验,稍加刺激就要原形毕露,但他们可知这并非礼,而是欺瞒,掩盖了自己的本样,这样的人多多少少会有些不自信或是,虚伪。

  而后者则不会去在意那些繁文缛节,但与其交往时又往往会让人感到舒适与轻松。就如同大道至简一样,这样的人不刻意的去演绎礼,而是体现在自然流露的言行之间。不做作,不刻意,却是能够让人真实地感到被尊重,被放在心上。这样的人礼形态各异,处世待人亦是有所不同,但在礼的方面整齐划一,给人的感觉都是出奇的相似。礼的根源是唯一的,但分支却是无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一丝不同便就是两种礼,没有对错,全在个人的心中。

  礼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之一。因为礼,我们尊重他人,也赢得了尊重……礼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礼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存于心间,而那些繁文缛节,压根就不能称的上是礼,仅仅只是自找麻烦罢了。

  中国传统礼仪8

  仁义礼智信,是简练的中国。三从四德,则是我们国人所追随的目标。所谓礼,也正是立。

  自古,中华就有了礼。屈原在汨罗江的呐喊,这是爱国主义的先驱;仲尼在厅堂下讲述的周礼,这是对以往人人自尊的体现。礼,不仅是国之彰显,更是民之所向。孔融让梨,让的不是礼,而是对于兄长的尊重。握手言和,是敌人与敌人的礼,绝不是懦弱与屈服。

  在民国,是礼的高峰,在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亡图存的路上,谦让彼此,鞠躬相见;意见不合时,微笑以对,针锋相对,这是礼的体现;民国也是礼的低谷,张勋复辟,军阀混战,污言秽语,漫天飞散,这是礼的沦丧。这是新与旧交融,也是中国礼的新生。

  “满面的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在面对封建礼教时发出的呐喊,自此,被国学包裹着的封建的外衣,自此揭露,被大众们所看见。跪拜礼等被废除。面对旧礼与新礼的碰撞,我们从当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先进的中国人的希望。民国礼的交融,是争论,战火,也是希望的明天;是感动,感动于与顽固不化之流的争论,以至于战火,是幸运,幸运在这里,新礼应运而生。

  不屈服,也是中国礼的特点。面对北方蛮夷的践踏,西方各国的侵占,以及东方邻居的铁蹄。中国的礼,不仅没有死亡,而且“陷”入了改良之中。新文化运动就是一个例子,改良了旧礼。戊戌变法也是,启发了民智。但改良始终是改良,新礼始终是在旧礼的襁褓中成长的,也是在吸取西方的先进思想中不断的充实。万物一直在变化,中国礼也是在与时俱进。

  在民国时的两级,在时代的不断进步当中,后者终会被时代的洪流抛在车辙之后,所谓“天下大同”,也就是如此了。

  中国传统礼仪9

  一个家庭若要兴旺则便离不开礼仪,一个的国家的繁荣同样也离不开礼仪。

  中国是一个礼仪大国,从古至今,每当我们已会咿呀学语,每当我们会叫第一声爸妈时,我们的双肩就背负着,继承弘扬我国传统礼仪的伟大而又光荣的血脉。

  当我们儿时在学校中,老师教导我们,坐公交时要主动让座,主动扶老人过马路等最基本礼仪时,并且在实际行动中主动让座,主动扶老人过马路时,旁人都会向我报来最美好的祝福,有时甚至会对我翘起大拇指,当时那感觉倍爽。因为礼仪,让你我得到了赞许,让大家的心情都很愉悦。

  当你走在大马路上,常看见俩路人,因为利益而争吵不休,好多人围观,却极少有人出来劝架或一方和解。因吵架而导致交通堵塞这是为什么呢?来想一想我们弘扬的是什么?如果吵架的双方都退一步,或者有一方退一步出来和解,笑一笑谈一谈双方谦让一些,事情也不会进一步恶化升级,反而是我们大家都愿意看到的有了更多的缓和机会。

  礼仪会让一个国家富强,一个家庭兴旺,弘扬传统的礼仪吧,无形的礼仪,会让你我相处更加和谐,会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中国传统礼仪10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越来越密切的时候,文明礼貌已经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祖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那么我们身为一名小学生,就要体现出蓬勃向上的风采,做一名文明的小学生。

  如果在校园里看见一位同学把垃圾随手就扔在地上,而不远处就有一个垃圾桶,你会怎么办?如果你看见一位同学随意吐痰在地上,你又会怎么办?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就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不应该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拿粉笔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不拥挤,不打闹,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有了这些好习惯,才算具备了文明人的基本素质。

  我们是新时代的小学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接班人,所以,我们要从小做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文明做人的好习惯。其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更为重要,因为良好品德是中华民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德。我们要让这种美德继承下去,就要从小学会做人,例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的每一条规定。其中有一条这样说道:

  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要用尊称,不直呼姓名。

  每天在学校里,我们会见到非常多的老师,有教语文的,有教数学的,有教科学的,还有教音乐的……我们不可能把每个老师的姓都叫上来,这时候,我们便可以礼貌的说一句:“老师好!”这句话,包含了我们对老师的尊重,也代表了同学们感谢老师传授给我们知识。当老师听到这满含深情的一句话时,心情将是怎样的激动啊!

  小学生守则上最后一条说: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短短的十二个字,写出了中华美德的骨干中心,而我,也有过亲身经历。记得那是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爸爸给我做好了饭,而我又想出去玩儿,爸爸让我喝完一碗稀饭,吃完一个煮鸡蛋再下去玩。稀饭喝完了,还要吃一个鸡蛋,但到底是吃呢,还是不吃呢?我开始疑虑起来,这时,我仿佛听见了小伙伴在楼底下叫我去玩,于是,我心急火燎的吃了几口鸡蛋,放到了铁锅的后面,跟爸爸说我吃完了,然后就出去玩了。回来以后,我看到爸爸阴沉着脸,便知道我又犯错误了,便耷拉下头,等着挨批。过了一会儿,爸爸问我:“你吃完饭了吗?”我心里猛地一惊,呀,坏了,让爸爸给发现了。“世界上最可恶的是撒谎,撒谎甚至比偷东西还恶劣,小时候撒谎,到社会上还撒谎,你的未来就没有立足的余地了!”爸爸的一番话使我为之一振,于是我下定决心改掉这个坏毛病。

  中华美德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从小学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少年!都行动起来,一起建设一个美好的校园。做文明有礼仪的小学生!

  中国传统礼仪11

  今年寒假,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作业:品中华传统文化作文明礼仪之星。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相关的仪式,把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扬光大。

  实践体验表收上来之后,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孩子们的实践内容多种多样,有拜年、写春联、贴春联、收发压岁钱、给老人过寿、祭拜祖先、吃团圆饭、做陶艺、品茗知味,孝子奉茶、看灯展、打灯笼、逛庙会等。孩子们有的在实践感悟中写到:亲手贴上春联,感觉很有成就感。很喜欢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很温馨,给爸爸妈妈拜年,更能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辛苦。有一名给敬老院老人拜年的孩子写到: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还需要更多像这样的实践活动,学校以外的另一种生活。不仅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意识,而且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还有的写到:通过今天给爷爷奶奶拜年,我了解了过年的一些习俗,知道了拜年的许多讲究,要怎么对长辈说祝福语,也让我们在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方面得到更多的知识,我以后好好学习,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家长们在评语中也写到: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礼仪礼节。守岁、拜年、待客等都是炎黄子孙非常重视的习俗。通过过年期间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能够让孩子更好的袭承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的文化精髓,做到知理、懂理、守理,体现孩子良好的素质和素养,也从两一方面反应了家庭教育和家风。王悦凯的家长写到:在彰显个性,突出自我的时代,礼仪缺失,规矩不再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总情况下,加强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礼仪教育尤为重要。跪拜、叩头这种大礼也只有在春节这种传统节日才能见到,也最能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尊老爱幼的传统,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业非常大。但仅仅依靠这种传统节日来维持中华的传统礼仪,还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每个人从每一天、每件事做起来,才能影响整个社会,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王浠宇的家长写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在学茶、习茶、品茶、奉茶的过程中队传统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而我们也在进行着一次自我精神上的洗礼。在孩子们的身上,大人可能学到的更多。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是中华茶文化与儒家孝道思想的完美结合。马哈敏之妈妈写到:通过带孩子给老人拜年,让孩子知道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平日里我们工作忙,对老人的关心、探望很少,所以假期里带着孩子们回家看看,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家家都有老,人人会变老,让孩子从小感受这一传统,做一个尊老、敬老的礼仪之星吧!

  看着孩子们的实践活动,体会着每份实践感悟,作为老师我的感受更加深刻。怎样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下去,怎样拓宽更加有效的途径?是我的责任,也是下一步要思考并实践的地方。

  中国传统礼仪12

  中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而在“礼仪之邦”中有很多的传统礼仪美德,其中我觉得最不可缺少应该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传统礼仪,叫做“孝敬”。

  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先要会孝敬自己的父母,才会去热爱自己的国家。

  在古代,汉文帝刘恒就是以仁孝之名闻名以天下,他的母亲卧病三年,每次母亲吃药他都会亲口尝过,确认没事后才给自己的母亲喝,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我相信有些人一定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女人忙碌了一天家务,晚上打了一盆热水准备给自己的妈妈洗脚,这件事被他年仅五岁的儿子看见了,当女人帮自己妈妈洗好脚回到房间时,瞧见她年幼的儿子端着一盆热水摇摇晃晃地走来,憨憨地说道:“妈妈,您辛苦了,今天我来帮您洗脚。”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啊!而且是发生在一个5岁的小孩身上,更别说是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少年身上呢。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对他并不慈爱,常在他的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导致王祥失去了父爱,继母总是让他去干一些脏活累活,比如打扫猪圈,牛棚等,一年严冬,继母朱氏生病了,请来江湖郎中看病,说是要吃新鲜鲤鱼和黄雀才能好,大冬天的,王祥自己跑出去,用体温化冰,捉鱼。这个举动感动继母,流传千古。后来,王祥改名为孝感。

  传统礼仪中“孝敬”只是其中的一种,它还有很多其它种类,我希望大家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带动更多的人们学习礼仪,继承从古到今的优良礼仪美德,因为这些才是“礼仪之邦”的代表。

  中国传统礼仪13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著称,它是一个人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国家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所以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这一良好的礼仪之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公交车上面对站立的老人不愿让座;有些学生在课间交谈时不时冒出一两句脏话;还有些学生只因为一些小事就大打出手,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举止既影响了自己的形象,又妨碍了他人。有些同学可能会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可你知道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从生活的点滴做起,才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成为一名文明小学生。

  有一次放学回家,在公交车上,我遇到了一个与我顺路的婆婆,她不知道该怎么走,我与朋友商议后决定同婆婆一起走。于是我将问路的婆婆叫住,让他同我们一起走。还有一次,我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两个男同学一边打闹,一边嘴里还骂着脏话。我说:“你们怎么这么不文明!”那两个男生看了我一眼,不好意思地朝前跑掉了。

  学做文明人,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我想:每人心中都想着文明,并拿出行动,再小的力量也能汇成大海!以自己的文明举止影响带动身边的人,让文明与我们同行,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中国传统礼仪14

  人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容貌,礼也是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的。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在公共场所,特别是在十分郑重的场合,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这既是内在修养的表露,也是对他人尊敬的表现。

  古人对仪容体态的礼仪很有讲究。一是“三紧”。这是宋代学者朱熹对古人服饰方面的要求所作的总结。所谓“三紧”,就是帽带要紧、腰带要紧、鞋带要紧。三者都扎紧了,人的精神状态才会显得振作,才能表现出对人、对事的郑重。现代服饰虽然不同于古代,但穿衣得体、整洁、庄重、大方的要求,却无二致。

  二是“七不”。所谓“七不”,是指《礼记》里边说的“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寒不敢袭;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亵衣衾不见”等七条规定。这些规定既适用于与父母、尊长共用的场所,也适用于工作场所。在严肃、正规的场合,打饱嗝、打哈欠、伸懒腰、吐唾沫、擤鼻涕、歪坐、斜视、跷二郎腿,或者只穿睡衣、内衣,甚至赤膊,都显得随便、懒散,缺乏敬意。

  此外,还应当“立必正方,常视毋诳”。在正式场合,无论是坐还是站,都要端正;视线要有一定的方向。歪坐、斜站,眼睛到处乱看,都是怠惰不敬的表现。目光是心态最直接的流露,能反映出内心对人是否敬重。因此,在礼仪场合要注意自己视线的高度。视线过高,是傲慢之相。视线过低,则似有忧虑在心,不免令对方猜测。如果左右旁视,更会给人留下心术不正、狡诈善变的印象。平时或在私下场合,态度可以比较放松,但一旦进入正规场合或工作单位,就必须显得严肃、庄重。这种心态,在走路的姿势、步伐,甚至面部的表情上,都要有所体现。

  中国传统礼仪15

  一个人的修养在餐桌上可以得到淋淋尽致的体现,同样的桌子,不同的人,修养也大为不同。

  一般都是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了以后,然后由请客的人来点菜。请客的人一般会征询大家的意见。看看有没有什么忌口的,或者有什么特别想要吃的菜。尽量照顾到每一个来吃饭的客人。

  吃饭也是一门学问。餐具要轻拿轻放,吃菜时尽量不要让菜汁滴到桌子上,可以用汤勺放到夹菜的筷子下面以免菜汁落到桌子上。食物在嘴里咀嚼的时候,尽量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吃相,尽量吃的文雅一点,优雅一些。这样会给别人留下非常好的印象,给自己加分。你在饭桌上的任何举动都会体现出你个人的修养。尤其是重要场合更应该注意。

  饭桌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周代开始就已经形成一道相当完整的礼仪制度,特别是曾经担任鲁国祭酒的孔子更是注重礼仪。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理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孔子尚且如此注重礼仪,作为今人的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的礼仪,从言行上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吃饭时应让长辈先入座,然后剩下的人依次就坐。吃饭时应该让长辈先动筷子,其他人再开始吃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我们现在的人继承和发扬光大。

  吃完饭需要先离席时记得要跟长辈打招呼,得到长辈示意后,方可离席。饭后帮助清理餐桌,收拾碗筷或者帮助洗碗。

  餐桌虽小,修养为大。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由小见大,人品,修养礼仪,在饭桌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传统礼仪16

  礼仪是一种标志,它了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中内在的不可缺少的能力,一个优秀的个人,民族都拥有着良好的礼仪礼节。

  中国向来都有“礼仪之都”的头衔,可是时代变迁,千年过后,进入21世纪的中国的人们越来越不重视他们的优点,抛弃了许许多多良好的礼仪习惯,这不能不使我们痛心哪。

  古时候孩子们多有尊师重长的优秀品质,遇见师长打招呼,尊敬老师,尊敬长辈。千年过后,新千年的中国孩子们是如何看待老师的呢?

  镜头一:小枫同学在逛街,兴头正旺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从向自己走来,原来是刘老师,这可吓了小枫一阵冷汗,他装着沉思,低着头向着老师走去。刘老师走到面前才认去小枫:“小枫,你也出来逛街呀?”给予老师的是沉默与迅速的消失。

  镜头二:小乐是个学习优异的学生,但是他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喜欢与老师,家长顶嘴,并且字字充满火药味。这天,大家正在上数学课,数学老师一边在黑板上写着公式,一边用眼睛的余光窥视的底下的同学有没有认真的听课,没有注意将公式写错了。小乐突然站起来,让老师吃了一惊,“肯定又要找茬了……”老师想。“老师,你在黑板上写的公式是错误的,应该改正为……”数学老师听了,无奈,苦笑着说:“呵呵,老师也会犯错误,还要请同学们多多包含咯。”“对嘛,同学们反错应该改,老师反错更应该改,是不是啊,同学们。”就是小乐这么冷不丁地一句话,全场起哄。一些尊重老师的同学就在议论:“他好象跟老师一样,凭什么嘛!”

  通过上面的镜头画面,我不禁叹息,现在的中国孩子们不重视礼仪,大人们也可见一般,中国这个头衔也逐渐变的有名无实。

  我呼吁大家重视礼仪,重拾礼仪桂冠。希望更多人也能参与呼吁,保卫那千年的瑰宝。

  中国传统礼仪17

  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总以大红色烘托着洋溢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和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思想。新郎和新娘如果按照传统的中式婚礼来举行结婚仪式,一定要穿传统的中式服装。

  新郎长袍马褂,新娘绣衣绣裤,做足了秀,才有味道,才能真切体会出中式婚礼繁复中蕴涵的哲理。婚礼当日,先祭祖。新郎在迎娶新娘前要先拜祖先,然后在和媒人、傧相等6人或12人一同随轿前往新娘家。途中要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此时,新娘在家要先食“姐妹桌”表示自己依依不舍告别少女时代。新郎到,新娘要先拜神明、拜祖先、叩别父母、接受新郎鲜花。选定吉时和新郎一起离开娘家。此时由“年高多福”的好命人挽扶上轿。娘家人要放鞭炮、关门,起轿后,娘家人将一碗水泼在地上,表示新娘有了自己的家,不会被新郎休回。新娘要在轿上哭几声,表示对父母的恋恋不舍之情....迎娶的队伍一竹笠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以防邪伸白虎.....花轿到新郎家后,停在门前,由男方家的童子端茶迎轿。新娘由全合人儿扶下轿过火盆、踩瓦片、敬公婆茶。男方家的长辈将新娘介绍给家中人。

  新郎新娘踏上红毯进堂。双双拜天地、行交拜礼、入洞房。新郎为新娘接头帕、点花烛、饮合欢酒。凤冠霞帔是钟情于古装婚纱的新娘不可错过的,华丽的装饰,喜庆的色彩,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新娘风格。当新郎身穿长衫马褂,簪花挂红,手扶花轿而行。而新娘身穿绣花裙褂,头顶凤冠霞帔,上面盖着一块红方巾。

  坐在缓缓前行的八抬大轿中,听着鼓乐喧天的乐曲,看着外面驻足观望的人群,让新娘感觉到像置身于梦境一般,顿时感到脸上一圈红晕泛起,心里甜丝丝的,好像自己就是那月亮中古典而美丽的嫦娥,享受着甜蜜的幸福。

【中国传统礼仪】相关文章:

礼仪中宴会邀请礼仪03-07

国际礼仪之拜访的礼仪05-09

日常基本礼仪之坐姿礼仪05-09

国际礼仪之拜访的礼仪【热】05-13

佛教的礼仪03-10

婚宴的礼仪03-12

宴会礼仪03-01

乘车礼仪03-05

用餐的礼仪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