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墟山歌中的激励性评价策略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芦墟山歌”是我们家乡的传统文化艺术,韵律委婉动听,清新优美,韵味浓郁。它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实践中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艺术素养创造出来的,它运用自成系统的方言,有着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打从它第一天流传起,就陪伴着大家,蕴育着我们,是我们共同的摇篮。 如今,为了让孩子们的音乐学习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根基,同时,也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被流失,我园已将"芦墟山歌"融入了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在探索的初期,老师们对于山歌的“教”都做的很认真, 然而对于山歌的评价却做的还很不够。《纲要》中也提出了“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主要依据”的精神。细思自己以往的做法,大多是以教师为主角,幼儿就在下面听教师的“演讲”,而“演讲”的内容,不外乎“某某小朋友已经会唱山歌了”、“某某小朋友的山歌唱的很好听”等等,评价的内容确实缺乏创意,也就无怪乎小朋友们在下面窃窃私语、不耐烦地东张西望,对老师的话“充耳不闻”了。这样的评价真是不尽人意,所以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就应该摈弃“传统”的做法,而从多方面入手。
以下是我曾遇到过的事例:
1、“老师,我也会唱山歌了”
文文是我们班最沉默的一个孩子,她不喜欢和别人交往,也不喜欢多和同伴讲话,每次音乐活动中,在小朋友们活跃的身影中,总是缺她一个,而每次请小朋友来表演节目,请到她时总会遭到拒绝,小朋友们都说文文很没劲、唱歌都不会。但,自从开始教山歌后我发现文文有些变了,上课时表现有活力了,能认真地学唱山歌了,更可喜的是她敢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演山歌了,虽然偶尔会走调,但已经能把整首歌唱完了。小朋友们都说文文的歌唱的没有颖颖的好听,可我却不这么认为!
2、“老师,我想有个宝宝”
有一次音乐活动,我教小朋友们唱山歌《外婆桥》,“乖囡囡来好宝宝,眼睛小来要悃觉,妈妈坐勒摇篮边,一摇摇到外婆桥……”我刚唱起这首山歌,我就发现小朋友们似乎都陶醉了,他们摇着小脑袋跟着节奏一起动了起来,突然,“调皮大王”迮迮猛地站了起来,“老师,我想有个宝宝。”别的小朋友都哈哈大笑了起来。“为什么?”我惊奇地问道。“有个宝宝我就可以抱着他,拍着他唱这首歌睡觉了。”哦,原来如此!
3、“老师,我妈妈也是这样跟我说的”
“小湖里,生菱角,剥掉菱角吃菱肉,吃菱肉,不忘哎,讲呀么讲卫生,不要随便丢菱壳。”一曲《吃菱角》,小朋友们学的都特别认真,在活动将要结束的时候,我问了小朋友一个问题:“在这次活动中,你学会了什么?”有的小朋友说,学会了唱这首新歌,有的说记住了歌词,晖晖突然站了起来:“老师,我知道了小朋友要讲卫生,不能随便丢东西,我妈妈也是这样跟我说的!”
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山歌是十分喜爱的,实践也证明了,将芦墟山歌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品种引进幼儿园音乐教学来进行社会文化启蒙教育是可行的,孩子们不仅愿意学,而且喜欢唱,其中的原因可能主要是:芦墟山歌是用我们地方上独特的语言来唱的,感觉上比较亲切,自然。而文文以前正是普通话说的不好而不敢说话,更不敢表演了,自从学了山歌,它的独特给了文文上台表演的勇气和信心。我想,这可能是“芦墟山歌”的又一价值了。
教孩子们学会唱一首山歌很简单、很容易,那学生学会唱了,老师又该如何评价呢?为此,我尝试以幼儿的成果为抓手,通过合理的激励方式,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具体的操作策略是:
1.成果交流法:
在一般的教学活动,特别是美术活动中,老师们总会把孩子们的作品放在作业角上展示欣赏,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美术兴趣。而在山歌活动中,这种评价方法用得也不少,老师请小朋友上来唱表演新学会的山歌,可以用唱的,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的,当然,也可以放低要求用念的。小朋友的点子很多,表现欲也较强,虽然,有时候的表演有些“乱七八糟”的,但能站上“表演台”的就是成功的!其实不论在大人眼里是多么“难听”,多么“糟糕”的东西,都无不凝聚着孩子们的智慧和“心血”!就像文文一样,她以前做任何事都表现的那么胆小,要她上台表演简直是奢侈的.事,好不容易发现了她的爱好,好不容易她鼓起了勇气,我们怎么能忍心去否定她的“成果”呢?我们不但应该肯定她,更应该表扬她,鼓励她,让她能有更多的机会站在“表演台”上。我想,这是其他一切言语评价所无法实现的。采用这样的评价方法,面向全体幼儿,即使能力弱的幼儿也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他们可以自己表演,又可以看同伴表演,以此激起了幼儿再学习的极大热情。
2.表演展示法;
在评价小朋友对山歌的掌握程度时,我们还可以让孩子进行表演展示,以此达到肯定激励的目的。比如:小朋友们新学了一首山歌,他们基本上都会唱了,那要评价小朋友的时候,往往方法很“传统”,内容也很单调,你也唱,我也唱,下面听的小朋友更是觉得索然无味,怎么都是一个模式的?要听厌了!如果请小朋友在唱的基础上加上自己随意编的动作进行表演,那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了,表演的小朋友觉得很新奇,而且随便怎样做动作,老师都不会说他,感觉很轻松。而下面的小观众们也会认真多了,每个人的动作都不一样,有些小朋友的动作很优美,有些小朋友的动作很滑稽,而且还可以先学几个动作,呆会自己表演时好表演的更好一些。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在强烈的自豪感的作用下,孩子们的一个微笑,一个亮相,一个转身,都显得那样的沉着自信,更有一些孩子在大胆地与你对视,在她的眼神中,我们能读到的是“你看我行不行?”“我的山歌唱的好不好听?”……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小朋友的表演展示清楚他们对山歌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不用语言去否定谁谁谁,而是用这种办法肯定每一个表演的小朋友!由此可见,这种评价方法,不光最大程度地通过孩子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来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而且还把一些潜在的表演能力充分挖掘出来了。
3.大小互动法;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之分享快乐和忧伤的兄弟姐妹,他们几乎没有体验过因为帮助了弟妹而获得的成就感,也没有因为有有求必应的大哥大姐而感到的自豪感。因此,我尝试将山歌作为一种有效的媒介,通过大小互动,达到激励发展的目的。如:小朋友学会了山歌《外婆桥》,在进行山歌表演的时候,让小朋友以不同的角色出现,能力强一些的小朋友做外婆,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小朋友做小宝宝,外婆见到了外孙很高兴,拿出了一个馒头一块糕……当老师提议,请小朋友都来做外婆送给小班的小朋友也吃一些馒头和糕时,“外婆们”真是喜形于色。在送的过程中,她还不厌其烦地介绍着自己的食品:“这是甜糕!”“这个是菜馒头”。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还在兴奋地交谈着,刚刚我给某某吃了一块糕,他高兴地咬了一口……从孩子的谈话中,不难看出,孩子们既有做“长辈”的喜悦,又从“孙子”“孙女”的需求中找到了自己再发展的目标,而这些均来自于游戏成果,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使幼儿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而且使游戏成果成为动态的、大小互动的纽带。
4.问题发展法。
我们认为:幼儿游戏成果不仅包括一些显性的可视性很强的东西,其实还包括一些隐性的内容,比如能力的提高等。而在诸多的能力中,最突出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评价时,常常会这样问:“今天你们学会唱新的山歌了吗?有没有碰到困难?该如何解决?”当孩子们提出问题,大家讨论,合理解答后,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此促进形成再发现、再解决、再提高的良性循环。如:我们学习新的山歌《优良传统永不丢》时,当小朋友唱到“一粒粒米儿哟凑成箩,一滴滴水珠哎流成河……”有几个小朋友想出还可以唱:“一棵棵小树哟变成森林”“一块块砖头哎砌成楼”……针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就让他们想:还有哪些东西很多放在一起可以凑成另一名称的东西?小朋友们一下子想出了好多好多,什么纸张凑成书啦,丝儿变成布啦等等。当游戏结束进行评价时,老师问:“小朋友,今天学山歌时,你们碰到了什么困难?”有几个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讲出了难题:有时候编出的话不会用山歌唱出来,于是老师引导全体小朋友进行讨论:该怎样修改一下自己编出的话,让它更好听;该怎样把编的话唱出来。对于幼儿能发现问题,引起争论,解决问题的现象,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一来,就使我们活动的主题向着幼儿向往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了。
"芦墟山歌"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我们把山歌融入幼儿园音乐教学,使幼儿感知并体验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相信老师们只要用心去教,用心去评价,“芦墟山歌”就会后继有人了!
【芦墟山歌中的激励性评价策略】相关文章:
研究性学习评价02-27
浅析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02-27
国际营销的新特点及对应策略02-26
水利施工控制策略02-27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调控策略02-26
对幼儿园韵律活动教学策略的思考02-27
课堂教学中提问应对策略02-27
浅谈最高限价在招标过程的重要性02-27
《沙漠中的绿洲》的听课随感02-27
把研究性学习带进课堂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