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结构分析】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明主题:落日是新疆所有雄伟的风景中最令“我”震撼的。
第二部分(第2-27自然段)具体写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2-6自然段)写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看到的落日奇异得让“我”不敢相信。
第二层(第7-18自然段)写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到的落日让“我”落泪。
第三层(第19-27自然段)写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落日所形成的火烧云让“我”惊骇。
第三部分(第28自然段)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是“雄伟的风景”和“世间的大美”。
【语篇脉络梳理】
甘肃定西高原的落日 西地平线上的落日
新疆所有雄伟的风景 罗布淖尔荒原的落日 是“雄伟的风景”
中,落日最令我震撼 阿勒泰草原的落日 和“世间的大美”
(总) (分) (总)
语篇品读
一、重点语段品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落日是新疆所有雄伟的风景中最令“我”震撼的。
【品味】太阳每天都从西边落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算不上什么稀罕景,而作者却说“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让人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期待。
【体会】开篇点明主题:新疆有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首段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第二部分(第2-27自然段)具体写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
第一层(第2-6自然段)写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看到的落日奇异得让“我”不敢相信。
第6段写某一天傍晚我们驱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盘旋,汽车转过一个垭口,看到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
【品味】“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落日比作勒勒车的轮子。
【体会】以“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为背景,再加上一轮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一样的血红的落日,景象阔大,很容易让人想起“长河落日圆”的诗句。
“一辆勒勒车的轮子”,写得很形象。“停驻”化动为静,写出落日的静态美。
第3段从颜色、形状等角度具体描绘落日。
【品味】这里所说的“不真实的感觉”是指落日光线的柔和、色彩的美丽和由此带来的安谧的感觉,让人有点不敢相信,一如民间的剪纸给人带来的艺术享受。“ 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了群山生命。
【体会】没有了光焰的落日柔和、美丽、安谧,确实美得让人不敢相信。
第4段写我们看到落日时的感受和反应。
【品味】“停下车来,架起机位,直拍到这落日消失”正是作者心灵受到震撼的反映,和“惊呆”是一致的。见到如此美景,谁不想将它拍下来使之成为永恒呢?
【体会】落日使我们都惊呆了,难怪作者在上文中说“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
第5段介绍作背景的西行路上的这棵树的来历。
【品味】“一边栽树,一边望乡,一边抬着一口棺材前往新疆”,写出了当年的左宗棠之师思念家乡,热爱家乡,更热爱祖国,甘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热血情怀。谁能说这不是作者对西部的热爱之情呢?
【体会】这棵西行路上的左公柳极不平常的来历,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当年左宗棠戍边的壮举,和眼前落日之壮美有相似之处。这一段对左公柳的介绍大大丰富了眼前之景的人文内涵。
第6段详写落日的消失。
【品味】“跳跃”“颤抖”“一跃”等动词的使用不仅准确地写出了落日消失的过程,而且运用拟人的修辞将落日人格化,活泼自然。“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更是通过拟人手法赋予了落日人的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
【体会】 对落日逝去过程具体细致的描写不正反映了作者对落日美景的喜爱以及无比珍惜和眷恋之情吗?
第二层(第7-18自然段)写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到的落日让“我”落泪。
【品味】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第7至第11自然段写“整个下午,太阳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它灰白的颜色,五分钱硬币大小的形状,不太清晰的四周边缘,使我们几乎遗忘了它的存在。第12至第18自然段写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发现了落日的壮美。血红的颜色显出它的鲜艳、温柔,就像我早年间,家里的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是它让我们感到死亡的庄严、神圣。写罗曼罗兰构思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的情形是为了表达自己看到罗布泊的落日时内心世界那种受到强烈震撼的独特心理感受。
【体会】 在死亡之海罗布泊行进,看着罗布淖尔荒原上灰浑沌一片的大地和天空,感受到的只有无人区如同月球表面的荒凉空旷,那不起眼的灰白的太阳又怎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呢?但黄昏时刻,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发现的落日却和先前的景象完全不同:它颜色血红、鲜艳、温柔,就像“我”早年间,家里的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鲜艳的落日打破了罗布淖尔荒原黑戈壁的死气沉沉,给我们带来庄严、神圣和悲剧感,让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辉煌的落日打破了戈壁滩无人区的死寂,给了我们许多生命的启示,这让我们如何不感动,如何不为之落泪呢?
第三层(第19-27自然段)写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落日所形成的火烧云让“我”惊骇。
【品味】第19至第22自然段写我们在阿勒泰草原遇到落日的具体地点和机缘。第23至第27自然段具体描写火烧云的壮美和“ 我”的内心感受。眼前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的壮美景象,让“ 我”看到自己的卑微和平庸,火烧云映照的地方自然使我联想起和此地息息相关的伟大人物,所以我仿佛看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的英雄的背影。这样写突出了落日“大美”“雄伟”“惊世骇俗”等特点,为文章增添一股苍凉豪放之气,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人文内涵。
【体会】落日让“我”惊骇,是因为行将隐去的它竟能在背后挥舞着魔杖制造出如此灿烂的,热烈的云,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物什。惊异于落日的伟大,自然感受到自己的平庸和渺小。能如云之壮美的只有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人物了。
第三部分(第28自然段)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是“雄伟的风景”和“世间的大美”。
【品味】“我”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给“ 我”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称之为“雄伟的风景”和“世间大美”,实属当之无愧。
【体会】这段的作用是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收束全篇。
二、疑难问题探析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将三次落日聚合在一起的?
这篇散文的神是作者对生命无比深情的体验和铮铮男儿对大西北诚挚深沉的热爱,三次落日都表现出“世间大美”“ 雄伟的风景”的共同特点,都令人震撼和感动,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将三次落日聚合在一起的。
语篇鉴赏
一、语篇整体赏析
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是2002年的中国散文的重要收获之一。2002年的散文创作,大散文引人注目,出现了李存葆的《东方之神》、卞毓方的《独秀的另类“文存”》、贾平凹的《通渭人家》、史铁生的《想念地坛》、余秋雨的《苍老的河湾》等散文名篇,使人们有了硕果累累的感觉。而相对这些“ 大散文”的,是一些作家精美的散文随笔,是散文界另一处风景。多少年前,史铁生的一篇《我与地坛》成为散文界的经典之作,2002年作者又写出了《想念地坛》,“与”与“想念”是不同的概念了,“与”是融合,“想念”是回望。地坛那原本的与世隔离的安静与荒旷,已经越来越远去了,它如今只成为了作者心神中的一块圣地和净土。文章自然沉静,透出些许超然中的失落。高建群的这篇《西地平线上》记述了三次观赏落日的经历,并且对三次落日的景象作了“令人震撼”的描写,充满了苍凉豪放之气。
文章一开头,作者先交待了自己“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目的是为了去欣赏“ 世间的大美”,而这些大美中,“最令我震撼”的是“落日”。
接着,作者描述了三次观赏落日的经历和感受:
第一次,是“在甘肃的定西高原”“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像民间剪纸。它大极了。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半个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然若一场梦境。”在这里,作者特别强调了落日的背景,这次落日的描写,“恍然若一场梦境”。
第二次看落日,“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这次落日的描写,更为详细:“它是那样鲜艳、温柔,就像我早年间,家里的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记得每个可以偷懒的星期天,我都躺在被窝,瞅着那胭脂脸蛋出神。”与上次落日不同的是这次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为了更进一步体现这些特点,作者用《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罗曼罗兰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的感受等加以渲染,是景物的描写增加了很深的文化内涵。
第三次看落日,是“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这次描写,作者变换了角度,重点描写了“火烧云”,“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物什,给我留下一个惊骇的印象。”“西天的那吞没一切的大片火烧云,是太阳坠入云层以后,突然出现的。我们汽车的方向是正西,因此,我们感到自己正向那一片红光走去。”接着,作者又从现实走入了历史:“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曾经在东北亚草原上游荡过许多年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循着西地平线远去的。还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正是在此处,我脚下的这个地方,他召开了誓师大会,而后,兵分两路,一路打通伊犁河谷,一路翻越阿尔泰山最高峰---友谊峰,西征花剌子模,尔后进入欧洲,进入非洲。”在这里,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 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给我看。”
三次落日描写,一次比一次详尽,所抒发的情感也逐步地深化。在“ 雄伟的风景”面前,人的胸襟也开阔了。
二、写作特点赏析
1、景象壮阔,意境宏大。
本文所写的三次落日景象都表现出阔大、壮美的特点,构成了宏大、深远的意境。如:写定西高原的落日以“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为背景;写罗布淖尔荒原的落日是将之置于空旷荒凉的大西北的西地平线上;写阿勒泰草原的落日则是“ 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物什”。
2、善于联想、想象,人文内涵丰富。
作者写三次落日却通过丰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容入了左宗棠镇守新疆、罗曼罗兰构思克利斯朵夫、成吉思汗扩展疆土等历史掌故,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苍凉豪放之气和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