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是在上节“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它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和证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数学思维以及合情推理意识,感悟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价值。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尽管已到初二下学期学生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但思维的局限性还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又是本节的难点,这样就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原则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中,通过巧妙而自然地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与几何知识结构之间筑了一个信息流通渠道,进而达到完善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的目的。
(一)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与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有关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提出了与本节课关系密切、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可探索却又解决不好的问题,去提示本节课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用桩钉如图那样的三角形,便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出现马上激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待研究知识的认识冲突,引起了学生的重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创造了我要学的气氛,同时也说明了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包括难点突破)
因为几何来源于现实生活,对初二学生来说选择适当的时机,让他们从个体实践经验中开始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所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在具体的实践中观察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直观感觉上是什么三角形,再用直角三角形插入去验证猜想。
这样设计是因为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方法是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按照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是不容易想到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动手画出了一个两直角边与所给三角形两条较小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通过操作验证两三角形全等,从而不仅显示了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还孕育了辅助线的添法,为后面进行逻辑推理论证提供了直观的数学模型。
接下来就是利用这个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证明这个定理。从动手操作到证明,学生自然地联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它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顺利作出了辅助直角三角形,整个证明过程自然、无神秘感,实现了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同时学生亲身体会了动手操作——观察——猜测——探索——论证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因而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使学生确实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自我创造的快乐。
在同学们完成证明之后,同时让学生总结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关系,并举例指出哪些为互逆定理。然后让他们对照课本把证明过程严格的阅读一遍,充分发挥教课书的作用,养成学生看书的习惯,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组织变式训练
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了两个例题。(演示)第一题比较简单,让学生口答,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第二题则进了一层,不仅判断是否为直接三角形,还绕了一个弯,指出哪一个角是直角。这样既可以检查本课知识,又可以提高灵活运用以往知识的能力。例题讲解后安排了三个练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培养了学生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利用率。让学生知道勾股逆定理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采用讲、说、练结合的方法,教师通过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反馈,调节教法,同时注意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把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起来。
(五)归纳小结,纳入知识体系
本节课小结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和技能,然后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尤其是注意总结思想方法,培养能力方面,比如辅助线的添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并
告诉同学今天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亲手实践发现并证明的,这种讨论问题的方法是培养我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好方法,希望同学在课外练习时注意用这种方法,这都是教给学习方法。
(六)作业布置
由于学生的思维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我安排了两题作业。第一题是基本的思维训练项目,全体都要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二题适当加大难度,拓宽知识,供有能力又有兴趣的学生做,日积月累,对训练和培养他们的思维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积极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为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精神和培养创新活动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初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发现、操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
此外,本节课我还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联系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感性认识,由最邻近的知识去向本节课迁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主动获取知识。
总之,本节课遵循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力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力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版),八年级第十九章第二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便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⒈、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⒉、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
【教学难点】
用面积法等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成因】
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而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突破措施】
⒈、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创设生动、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冲突,让学生在感到“有趣”、“有意思”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过程;
⒉、自主探索,敢于猜想:充分让自己动手操作,大胆猜想数学问题的结论,老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更是一位参入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从而形成生动的课堂环境;
⒊、张扬个性,展示风采:实行“小组合作制”,各小组中自己推荐一人担任“发言人”,一人担任“书记员”,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的“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可上台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台”展示本组的优秀作品,其他小组给予评价。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基本的教学程序是“创设情景-动手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个方面。
【学法分析】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些困难,从而老师指出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更好“服务于生活”。
(二)动手操作
⒈、课件出示课本P99图19.2.1:
观察图中用阴影画出的三个正方形,你从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可能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老师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发现SP+SQ=SR(此时让小组“发言人”发言),从而让学生通过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当∠C=90°,AC=BC时,则AC2+BC2=AB2。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⒉、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上述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情况,那么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于是再利用多媒体投影出P100图19.2.2(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可以同样求出正方形P和Q的面积,只是求正方形R的面积有一些困难,这时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再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就能够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存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这样设计有利于突破难点,也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数学思想及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再问:当边长不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投影例题:一个边长分别为1.5,3.6,3.9这种含有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情形,这样归纳的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归纳】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索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为小数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学会“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这两种表达方式,各小组“发言人”的积极表现,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验证】先后三次验证“勾股定理”这一结论,期间学生动手进行了画图、剪图、拼图,还有测量、计算等活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而且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四)问题解决
⒈、让学生解决开始上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⒉、自学课本P101例1,然后完成P102练习。
(五)课堂小结
1.小组成员从内容、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进行小结,后由“发言人”汇报,小组间要互相比一比,看看哪一个小组表现最佳。
2.教师用多媒体介绍“勾股定理史话”
①《周髀算径》:西周的商高(公元一千多年前)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规律。
②康熙数学专著《勾股图解》有五种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积求勾股法是其独创。
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六)布置作业
课本P104习题19.2中的第1.2.3题。目的一方面是巩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以上内容,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上来说明这堂课“教什么”和“怎么教”,也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3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它是在学生掌握勾股定理及一般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应用前面学习的勾股定理及三角形全等证明逆定理是本节课的关键步骤,同时本节课又丰富了三角形的性质,是后面几何问题的基础理论性知识。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处于由几何内容的初级向高级行进的过程。他们的几何思维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对几何题目具有一定的分析、想象、概括能力,具有对未知事物的新鲜感和探求欲。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能力的不成熟,教学中鼓励与引导并重。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会应用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理解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关系及二者真假性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得出猜想、推理证明的过程,提升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几何的`魅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教学难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辅以适量的教师讲解和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采用复习旧知与创设情境相结合的导入方式。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复习勾股定理并明确其题设和结论,为后面提出逆命题、逆定理做铺垫。接着提问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三角尺或量角器。此时我会要求学生不能用绳子以外的工具,借助学生的困惑,给出古埃及人利用等长的3、4、5个绳结间距画直角三角形的情境。以古埃及人所用方法中蕴含何道理为切入点引出课题。
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奠定好基础,同时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好地展开教学。
(二)讲解新知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新授环节。
请学生思考3,4,5之间的关系,结合勾股定理的学习经验明确出示数据2.5cm,6cm,6.5cm,请学生计算验证数据满足上述平方和关系,并画出相应边长的三角形检验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将三边换成其他满足上述平方和关系的数据,如4cm,7.5cm,8.5cm,画出相应边长的三角形检验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在得到肯定结论后,引导学生基于以上例子大胆猜想得出命题。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学习好本节课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而且为后面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直角三角形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支配着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3、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会应用。
难点: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推导。
二、教法学法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比较活跃,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所以我将采用启发教学与诱导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积极参与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来,在锻炼学生思考、观察、实践能力的同时,使其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
教法学法分析完毕,我再来分析一下教学过程,这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图片:古埃及人制作直角的方法
2、让学生试一试用一根绳子确定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古埃及人制作直角的方法,提出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这样就能确定直角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其学习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几何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动手检测,提出假设
在本环节中通过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分别用
(1)6cm、8cm、10cm
(2)5 cm、12cm、13cm
(3)3.5 cm 、12cm、 12.5 cm
上面三组线段为边画出三角形,猜测验证出其形状。
再引导启发诱导学生从上面的活动中归纳思考: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2+b2=c2,那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在整个过程的活动中,尽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平等身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对其实践活动予以指导。让学生通过作图、测量等实践活动,给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测。整个环节通过设置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推测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 探索归纳,证明假设: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与以往不同,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才能完成,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证明,他们定会无从下手,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突破这个难点,我先
1、 让学生画了一个三边长度为3cm,4cm,5cm的三角形和一个以3cm,4c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剪下其中的直角三角形放在另一个三角形上看出现了什么情况?并请学生简单说明理由。通过操作验证两三角形全等,从而显示了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 然后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边长为a、b、c,且满足 a2+b2=c2的△ABC,与一个以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你们又是如何想的?试说明理由。通过推理证明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从特殊的实例中动手操作到证明,学生自然地联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进而由特殊到一般发现三边长为a、b、c,且满足 a2+b2=c2的△ABC与以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特殊的实例动手到证明,进而由特殊到一般,顺利地利用构建法证明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整个过程自然、无神秘感,实现从直观印象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同时学生亲身体会了“操作——观察——猜测——探索——论证”的过程,体验了“特殊到一般,个性到共性”的伟大数学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
这样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因而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使学生确实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自我创造的快乐。
(四)学以致用、巩固提升
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了三个题。第一题比较简单,判断由a,b,c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a=15 b=8 c=17 (2)a=13 b=15 c=14.让学生仿照课本上的例题,独立完成,教师提醒书写格式。并说明像15,8,17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的正整数,我们称为勾股数。第二题我改变题的形式,把一些符合a+b=c的三角形放入网格中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来说明理由。第三题是求一个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思考如何添加辅助线,把它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非直角但能判定是直角的三角形,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证明并求解。
设计意图:采用启发教学与诱导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地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巩固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回顾总结,强化认知
课堂小结以填空体的形式检测、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总结,不仅能够起到检测的目的,而且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起到重点强调,产生高度重视的效果。
(六)作业布置
教材33页练习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理解,使学生的练习范围拓展到多个题型。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启发与诱导,使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究中发挥自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整个过程注重了学生课上知识的形成与巩固,以及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总之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基本达成,能力目标基本实现,情感目标基本落实。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还望各位老师指正。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5
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是在上节“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它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与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
1、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学情分析:
尽管已到初二下学期学生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但思维的局限性还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又是本节的难点,这样如何添辅助线就是解决它的关键,这样就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
关键:辅助线的添法探索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原则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中,通过巧妙而自然地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与几何知识结构之间筑了一个信息流通渠道,进而达到完善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的目的。
(一)、复习回顾:复习回顾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提出了与本节课关系密切、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可探索却又解决不好的问题,去提示本节课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用桩钉如图那样的三角形,便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出现马上激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待研究知识的认识冲突,引起了学生的重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创造了我要学的气氛,同时也说明了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包括难点突破)
因为几何来源于现实生活,对初二学生来说选择适当的时机,让他们从个体实践经验中开始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所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折纸在具体的实践中观察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直观感觉上是什么三角形,再用直角三角形插入去验证猜想。
这样设计是因为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方法是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按照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是不容易想到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动手裁出了一个两直角边与所折三角形两条较小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通过操作验证两三角形全等,从而不仅显示了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还孕育了辅助线的添法,为后面进行逻辑推理论证提供了直观的数学模型。
接下来就是利用这个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证明这个定理。从动手操作到证明,学生自然地联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它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顺利作出了辅助直角三角形,整个证明过程自然、无神秘感,实现了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同时学生亲身体会了动手操作——观察——猜测——探索——论证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因而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使学生确实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自我创造的快乐。
在同学们完成证明之后,可让他们对照课本把证明过程严格的阅读一遍,充分发挥教课书的作用,养成学生看书的习惯,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组织变式训练
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了三个题目。(演示)第一题比较简单,让学生口答,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第二题则进了一层,字母代替了数字,绕了一个弯,既可以检查本课知识,又可以提高灵活运用以往知识的能力。第三题则要求更高,要求学生能够推出可能的结论,这些作法培养了学生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利用率。在变式训练中我还采用讲、说、练结合的方法,教师通过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反馈,调节教法,同时注意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把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起来。
(五)、归纳小结,纳入知识体系
本节课小结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和技能,然后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尤其是注意总结思想方法,培养能力方面,比如辅助线的添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告诉同学今天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亲手实践发现并证明的,这种讨论问题的方法是培养我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好方法,希望同学在课外练习时注意用这种方法,这都是教给学习方法。
(六)、作业布置
由于学生的思维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我安排了两组作业。A组是基本的思维训练项目,全体都要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B组题适当加大难度,拓宽知识,供有能力又有兴趣的学生做,日积月累,对训练和培养他们的思维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积极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为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精神和培养创新活动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初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发现、操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
此外,本节课我还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联系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感性认识,由最邻近的知识去向本节课迁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主动获取知识。
总之,本节课遵循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力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力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04-1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12-01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说课稿07-21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说课稿06-25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数学教案范文08-25
初中数学说课稿《探索勾股定理》11-01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说课稿(精选6篇)08-19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说课稿5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