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例1主题图)所示,环保分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①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xx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指出:思考讨论交流中,可看图说方法,也可以动手算一算)
②交流汇报,总结方法——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示)汇报中,教师: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示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数“不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示移动方法,启发学生说这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几个字?(“移多补少”,同时板书)。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平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这个数叫什么数?,学生认识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一样多”,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平均数”。
③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平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个数的和——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总数量平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收集瓶子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也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强化平均数意义5质疑:13这个平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们发现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数13是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平均值;平均数大于四人收集的四个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
2、教学例2
(1)教师质疑谈话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谁能说说平均数的意义?生: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师:学习了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呢?人们常常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例2及主题图)
(2)问题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课件出示)从主题图和数据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男、女生队人数相等吗?成绩比较哪个好?怎么判定?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结合课件展示思考讨论问题和问题解答)教师重点质疑:你是怎么判定的?可否根据两队各自的总人数来比较判定?为什么?怎样计算各队的平均成绩?问题解答后质疑强调:如果男、女生两队人数相等,还用计算每队的平均成绩来比较吗?但在两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来表示和比较各队的成绩更为公平。
(三)应用拓展,强化巩固新知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教材后“做一做”与习题进行变式拓展应用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认识平均数的第二课时,完成课本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3、4、5题。本例通过求两支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比较这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理解: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不能反映其总体情况,应该用一个统计量来描述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和其他组数据进行对比,平均数就是这样的一个统计量。要比较两支篮球队的身高情况,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所以要先求出两个球队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通过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已经认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次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学习了平均数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平均数的作用,从而产生学习了平均数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和实践能力。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平均数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教学的重、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由于平均数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原理,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景,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自学、引导为主,辅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充分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猜测、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建构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人交往,倾听同伴的意见,解释自己的想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还让学生自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情景导入:
1、师:孩子们,今天早上我一进办公室,小组长就拎着各组的“战利品”来邀功,都说自已小组收集的瓶子最多,为了公平评出优秀小组,我把每组收集的瓶子统计一下:大家来看统计表:
略
2、提问:
(1)、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第四组最多,能说第四组最优秀吗?为什么?你认为该怎样比?
3、教师小结:
大家说的对,我们用总数来比是不公平的。我们要用平均数来比每组的实力,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了平均数。
(从学生生活入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引出平均数,既复习了上节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情境图:我校举行篮球比赛,我们来看些队参加了比赛?从哪儿可以看出开心队的实力更强一些?
(2)、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场上哪一个队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队员的身高来作出判断吗?
出示统计表及自学提示:
①根据统计表,了解相关信息。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②猜一猜:哪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③想一想: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情况?
④算一算: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
提示:要先算出每支球队的总身高。
自主完成计算过程。
交流计算结果。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的理解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做以辅导。
3、交流反馈。
找个别学生汇报从统计表中了解到的信息?
猜一猜:哪一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结果,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师点拨:我们在猜想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切合实际,不能漫无目的的乱猜,要注意猜想的正确性。
想一想: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求出两个球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算一算: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
找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并向大家做以讲解。
4、教师点拨:
A、讲评算式。
B、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总结出:总身高÷人数=平均身高。
教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在求平均数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先求出总数,再根据人数的不同,求出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时,先出示两支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平均数这一统计量进行比较。学生在例1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通过计算使学生看到: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由此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基础练习。
练习十一3、4、5题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数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它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饼干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5题,要使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2、下面是便民超市全年某种饼干的销售情况统计图,请你算出平均每个季度的销售量是多少。
(2)看到这个统计图,你想对超市的经理说些什么?
3、拓展练习:小红语文、数学的平均分为97分,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分为95分。小红英语是多少分?
(四)、课堂总结(1分钟)
同桌相互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检测:(5分钟)
1、填空:
某校学生在希望工程献爱心的活动中,省下零用钱为贫困山区失学儿童捐款,各班捐款数额如下(单位:元):99、101、103、97、98、102、96、104、95、105则该校平均每班捐款为xx元。
2、小方用计算机打一份稿件,上午3小时打了14405个字,下午2小时打了9840个字。他平均每小时打多少个字?
3、下面是某地上半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略
(1)、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请你计算一下,上半年平均每月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预计一下7月份的平均气温大约会是多少度?
六、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2、应充分发挥教学用具的作用。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4、应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5、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3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
《平均数》是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是XX,难点是XX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接下来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程开始我会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样一个情境:
出示两个粉笔盒甲和乙,甲盒中有9根粉笔,乙盒有5跟粉笔,我想请同学们帮忙,怎么样才能让两个粉笔盒中的粉笔一样多?
由于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学生进过简单思考后能很快得出只需要把甲盒中的粉笔拿一根到乙盒中。这是我会请学生代表来体会移动粉笔的这一过程。
当操作完成后我会提问:现在每个盒子中都有7根粉笔,这个7是什么数呢?
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这个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让我们来一起认识它吧。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移动粉笔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数,在把多的分给少的过程中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并顺利引入课题】
这样就过渡到了我的下一个教学环节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会说,同学们,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外时间同学们可以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得到再利用,为我们生活节约资源。并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水泉瓶的统计图。
给一定时间让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他们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呢?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会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并用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在学生理解这一动态过程后我会总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一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水泉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求出他们四个人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理解,我会再次举例:我们要求6、7、8三个数的平均数,就可以把8移1给6,这一三个数就变成了7,它们的平均数就是7。
之后我会再次提问,要求他们每人平均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还可以怎么想呢?把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什么?预设学生能够回答要求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那么怎么求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引导分成四份其实就是总数除以4,这时我会趁热打铁,顺势总结出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也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极大挑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我会再次呈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计很好的实现了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讲解,也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也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问学生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3、巩固提高,随堂练习
下面是四年级的4个班的学生回收废纸的情况:第一个星期回收了56千克,第二个星期回收了48千克,第三个星期回收了40千克。
(1)平均每个星期回收多少千克废纸?
(2)平均每个班回收了多少千克废纸?
【设计意图:这个习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
4、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小结环节我会这样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在课后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统计和平均数”是国标本第六册的内容。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等等。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而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明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呈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专用,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重难点和教学策略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①出示男女生人数相同,进行套圈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出比哪个队赢,只要比总个数就可以了。
②出示第二次比赛,人数不同,男生三人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四人,每人都套中3个。让学生交流看哪个队赢,比什么?从图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准一些,所以男生赢了。明确人数不同时,应该比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时讨论为什么比总个数就不公平了。
③出示第三次比赛图,先交流看哪队赢,比什么,明确人数不同比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对比第二次比赛的统计图,发现第二次每人套中的相同一下子就可以比出来,而现在每人套中有多有少,让学生探索有什么办法可以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探索并总结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初步认识平均数。
④完成两道简单的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练习,巩固求解方法
⑤接下来也会有几盘苹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吗?有信心吗?
追问:那么现在该怎么办?
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
⑥在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让学生口答5组数据的平均数,并探究平均数的范围。
⑦最后安排了几道练习题。
分散难点,逐层深入
对书本原教材改动的设想
我们每个班中,学生的差异很大,智力、基础、习惯的不同都是都摆在我们眼前,而有效教学肯定需要面对全体学生,我觉得我们要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一个台阶,优等生轻松一跃过去了,中等生稍加努力翻过去了,后进生咬咬牙也能爬过去,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都能享受到通过努力后取得成功的喜悦。
所以结合本班学困生比较多的实际情况,我并没有一下子就出示书本所提供的例题,就是两组同学人数也不同,每一个同学套中的个数也不同,有多有少。我个人觉得对于我们很大一部分同学来说,直接在这个例题中比哪个队赢,可能会无从下手,比人数不对、比总个数不对、比男生套中最多的和女生套中最多的也不对。可以说找准应该比较哪个量,既是认识平均数的切入点,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
所以我把这一例题中找合适的比较量分散在三个比赛情境中,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分清在什么情况下该比较哪个量,然后再去认识平均数。
第一次,人数相同,只要比总个数。
第二次,人数不同,但男生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每人都套中3个,很明显每个男生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赢了。明确当人数不同时,要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人数相同时只要比总个数(当人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也行)
第三次,出示书本例题,人数不同,应该要找每人套中的个数(当然这里所说的每人套中的个数在没认识平均数前还不够规范)但目的就是让学生去找一下子就可以比的那个每人套中个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当然,本来是希望通过第一第二次比赛的探索,让学生在第三次比赛中顺利找准比较量,但在实际过程中,那个学生还是去找了总个数去比输赢,这说明教学设计或者教学实施还有很多不合理不有效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提出来探讨。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5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所示,环保分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
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
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
(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指出:思考讨论交流中,可看图说方法,也可以动手算一算)
交流汇报,总结方法——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示)
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示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数“不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
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示移动方法,启发学生说这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几个字?(“移多补少”,同时板书)。
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平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这个数叫什么数?,学生认识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一样多”,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平均数”。
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
平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个数的和——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总数量平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收集瓶子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也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
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强化平均数意义
质疑:13这个平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们发现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
(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数13是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平均值;平均数大于四人收集的四个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2-03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02-09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5篇)12-03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3篇02-09
人教版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0篇)01-02
求平均数说课稿01-26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