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11-29 14:12:07 数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说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

  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学生汇报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学生认真观察后叙述画平行线的步骤

  学生画一组平行线,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复习所学的平行线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

  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68页4题

  学生讨论画法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说画长方形的步骤。

  使学生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习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万以内的整数。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难点: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五、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前准备:口答: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利用课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片)你们会读这些数吗?瞧,这些数比以前学习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一万)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个千万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4个数位是一级,分为个级、万级和亿级。

  (三)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拿出作业本上的最末题

  (1)让学生自由读(2)小组交流讨论,该怎样读,为什么

  (3)反馈,老师做引导,而后总结读作:八千四百五十万七千六百

  A、从高位读起B、按照个级的读法,每一级的数读后加读‘万’或“亿”

  (4)思考:怎样去分辨这个数是在个级或万级?

  目的在于明确在读数之前必须先分级,有助于简单的读数。

  2、读数:

  13819000各自读,交流

  分级-从高位读起-按照个级读法,只是在后面加读级名最好在数位顺序表上体现,或进行分级。

  2496640700085000300

  先各自读,将其读法写下来,而后集体交流读法

  按照四位分级的原则,我国的读数法则是:(1)四位以内的数,按照数位顺序从高位读起。

  (2)四位以上的数,先从右向左四位分级,然后从最高位起,顺次读出各级里的数和它们的级名。(3)如果一个数末尾有“0”,末尾的“0”不读;每一级末尾的“0”也不读;其他数位上,不论连续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例如30500804500,读作三百零五亿零八十万四千五百。

  (四)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六千八百五十万四千二百学生尝试写数-交流-确定方法(分级,借助数位顺序表)

  2、三千零八万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二

  学生练习后,指名到前板演,而后讲评,最终得出写数的方法:先分级,从高位写起,某一位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写0占位。

  3、讨论:

  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

  (五)复习巩固

  (六)全课小结: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同学交流你课前收集的这些更大数的实际意义。

  练习设计了5道题,2道读法题,2道写法题还有一个思考题。最后是回顾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评价。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习重点: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图1:

  天平左边10克,天平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 师: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图2:

  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xx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20xx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 板书:4y=20xx)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

  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xx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200=20xx)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5=10 4y=380 2z+200=20xx)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 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16+14 6(y+2)=42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 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板书设计:

  方程

  樱桃的质量+2克=10克x+2=10

  每盒种子的质量×4=20xx克 4y=20xx

  每个热水瓶盛水量×2+200=20xx克 2z+200=20xx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第四小节的内容。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该内容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的基础上出现的,我认为教材出现这样一个内容有两个原因:首先在于为以后的平面图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倒做铺垫的,第二是为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未图形的面积打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边形,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想像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玩乐学习中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活动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师生都准备用色卡纸剪出的各种三角形、图画纸。

  二、说教法和学法:

  《图形的拼组》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针对教材,我在设计时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参与中真正认识图形的特征,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获得对数学的体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学过程:(共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幅拼组图形(配上轻音乐),教师叙述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这幅图有什么特别?(全由三角形拼组成的)

  你们想设计出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这节课咱们就研究图形的拼组,充分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出各种漂亮的图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爱美这一心理特点,通过美丽的图案、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图形拼组的学习情境,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神奇。】

  (二)、教学实施(实践拼图)

  1、自主拼摆

  先出示例6,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我们首先来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好吗?

  ①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尝试拼一拼。

  ②想一想:用同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③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请几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来拼四边形。

  要求:不仅要会拼,还要给大家讲清楚,你用了几个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怎么拼的?(指名几位学生到前边操作,并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到前面操作并讲解,既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3)观察发现并归纳总结。

  ①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回忆你们刚才拼四边形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

  ②请发现规律的同学到前边来拼给大家看。

  ③请全班同学动手拼一拼,验证一下该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④通过拼摆,学生归纳总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拼摆,独立归纳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完成93页第7题,填书,读一遍。

  2、实践创新(完成例7教学)

  (1)我们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两个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不同的三角形,把它们拼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呢?(想)

  (2)我们来搞一个活动名字叫做"我是图案设计大师"(出示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充分发挥你们想象力,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来拼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比一比,看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最美,最好。最后我们要来一个评比。

  出示要求:

  1、在拼图前,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开始了。

  2、如果哪一组同学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它来设计你们的的图案。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让学生设计,拼摆各种美丽的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①猜一猜,拼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说一说,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图形?

  ③各组派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组的作品。

  (4)师生共同评价

  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作品?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许多图案信息,获得美丽的感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练习(合作设计)

  同学们都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它,爱护花草树木,做热爱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们手中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集体绘制一幅大自然的图画。

  1、集体欣赏。

  2、看图说话:看着这幅图,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

  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把设计好的作品进行重组,与课前导入形成首尾呼应,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

  不知不觉又快到下课时间了,从大家的表情上老师看出了你们多么不想下课呀,回想这节课,我们从用两个三角形拼四边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丽的图案,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收获。大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比如:腾飞的龙、沙漠里的骆驼、温馨的家等等。同学们的作品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课以后,还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它,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出些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鼓励学生课后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些什么图形,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五)、作业

  完成91页做一做: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创造学生玩数学的机会,在学生创造图形美的同时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组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体验收获,认识自己,建立信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思,方法策略意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第四单元观察物体“我说你搭”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我说你搭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1、正确辨认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根据空间想象能力准确把指令转化成立体图形。

  二、说教学目标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搭立体图形的操作过程,体会必须根据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左面或右面)的形状特征,才能确定所搭的立体图形。结合搭立体图形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搭立体图形某一面(如正面)的形状,所搭的立体图形是不唯一的。

  2、在搭立体图形和观察立体图形的活动中,逐步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和操作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之间合作的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四年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本节课准备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动手法进行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本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多媒体、学具:每个同学准备3个正方体。

  学生在根据指令搭物体时,是通过指令想象物体可能的形状,并根据指令进行逐个排除,最终搭出对方所描述的立体图形。这种集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于一体的具体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还发展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合情推理能力。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上课之初,通过提问“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你们都用积木做过哪些游戏?”这样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

  第二层:按照指令,搭建物体。

  在第一个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笑笑的3次指令搭建物体。第一次指令发出后,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游戏中教师要重视对交流的组织,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想到了什么,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把可能的想全。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建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小组活动,让每名学生都有表达和操作的机会。游戏过程中,我会进行适当的提问加以点拨,例如发令的同学怎样发出指令有利于同伴准确搭出图形?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位置的好处;又如,搭积木的同学如何利用指令搭出图形?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推理在解决问题时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在此基础上,组织同桌间的游戏。一个学生发出指令,另一个学生搭建立体图形,然后互换。活动过程中,我会适时帮助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鼓励学生通过尽可能少的指令,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演示,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活动经验的提炼培养过程。

  在第二个活动中,让学生先独立想象,再交流第三块积木可能的位置。交流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在操作验证中积累活动经验,同时也为下节课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奠定基础。

  第三层:深化迁移,巩固拓展。

  课后习题,这样设计练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方法的过程,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算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法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让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整数乘法中,已经具备笔算乘法等计算基础,因而在本节课的探索活动中,学生很有可能运用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此时还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意识。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学习求知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点:

  学习小数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并初步进行估算。

  (五)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二、说教法。

  1、以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想通过创设包装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尝试经历估算以及笔算的探究过程。

  2、引导质疑法,将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因此,在课堂一开始,我就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将来会走向社会的各个岗位,结合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逐步渗透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学习意识,是很必要的。同时,把课堂教学引伸到社会中去,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我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探讨中发现方法、在交流中获取新知,使课堂教学多次形成学习。即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质疑的心理,动手操作时的探究,归纳结论时的思维,综合练习时的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建立模型、探究发现方法练习巩固、解决问题回顾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包装

  扩大了10倍

  一位小数 2。6 2 6

  扩大了10倍

  一位小数 0。8 8

  缩小100倍

  两位小数 2。08 20 8

  小结:

  ①先把小数当成整数去乘。

  ②再看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在掌握直线特点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进一步认知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探究的学习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

  二、 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基于以上理念:在本节课的教法选择上,我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①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想象、分类、比较、”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②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活动。

  ③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想象、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进而使他们在交流中充分体验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

  四、 说教学程序

  1、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想象。

  (1)让学生把一张白纸想象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在平面上出项了两条直线,并把它们画下来,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揭示“同一平面”的含义。学生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张白纸上,把白纸的面看做一个平面,也就是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上。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我这样引导:1、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在同一个平面内想象的两条直线竟出现了这么多样子,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出示四种位置关系)

  2、学生进行分类,老师听取学生的想法。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的分法,谈谈自己的想法。

  3、延长不想交的两组直线,引导学生重新分类。

  4、学习平行线的有关概念。

  5、对相交的三组直线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找出相交中的特殊现象和学生一起学习垂直的有关概念。

  第三环节:巩固拓展,加深认识。

  出示(1)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现象。

  (2)、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平行和垂直现象。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学会评价。

  我这样结束这堂课,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表达能力。]

  垂直与平行一课的教学,以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运用分类与比较这种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学生搭建探究、发现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这样真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绝大部分学生 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是本节 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让学生讨论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对比方法:此题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1. 首先让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加以巩固,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后交流计算结果。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知识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

  2、接着课件展示:小明去公园买门票场景儿童每张8元,用100元买12张门票,

  能找回多少钱?学生根据信息进行脱式计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2. “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让学生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整节课的设计我是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引导、对比、交流等形式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图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以及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经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设计: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不应只是规律性结论的呈现,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此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美丽的鸟巢”导入新课,通过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的特征,并应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

  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点击鼠标。

  小朋友们,小鸟的“家”漂亮吗?看到它们这么漂亮的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鸟巢是怎样做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帖)

  设计意图: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由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并迅速切入正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索与深化理解巧设“孕伏”。

  第二环节:分组合作探究特征

  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猜测特征

  我是这样进行的:(老师手指课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小朋友们,我们大胆的来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下面就要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来进行验证。

  这里更多体现了课堂的生成,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第二层次:探究特征

  首先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大家的桌子上有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学具。听清要求:利用这些学具,动脑筋,想办法,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一会儿要在全班交流你们组是怎样发现这些特征的。

  学生分组学习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小组通过测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的小组是通过对折的方法发现的;有的小组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特征。(演示课件)

  最后教师板书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接下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利用手中的学具,运用各种方法看一看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在分组合作、全班交流后,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教师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在这个层次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比较、总结特征,预设与生成交替出现,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三个层次:比较特征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正方形的异同,然后全班进行总结,教师用韦恩图表示出长、正方形的关系。(画图)

  有对比才有鉴别,本层次的设计就是想通过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避免思维产生混乱。

  到此,新授已经结束,师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指着黑板比划一下)然后对开始的猜想进行判断。

  本课的第三个环节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由易到难,形式多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第一个练习: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并说明理由。

  第二个练习:用小棒摆长方形、正方形

  每个同学都有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根,两人一组,选择合适的小棒分别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要说清这样摆的理由。在这里学生有可能摆出平行四边形、菱形,那么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不是长、正方形,怎样才能变成长、正方形。

  第三个练习:给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变成最大的正方形。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最后一个环节:全课总结

  以学生谈感受的方式,评价本节课的收获、体验,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教材简析和教学目标

  (播放视频)刚才,大家看到学生们正在轻松地玩,你能猜到这是哪部分知识点吗?是的——《认识方程》,我将静态知识进行了动态化处理。

  评委老师,下午好!

  《认识方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学生已经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同时又是即将学习“解方程”的基础。

  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生活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发现、创造的乐趣,经历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建立方程模型---然后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拘泥于方程定义的文字描述,而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自主学习.感知方程;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三、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扑克游戏、激疑引趣

  我设计了一个“扑克牌猜数”游戏。拿出13张扑克牌,分别代表数字1—13,让学生从中任抽一张,不让老师看见这张牌。然后跟学生说只要你们用这张牌上的数字按要求计算后把结果告诉我,我就能快速猜到所抽的数字。

  学生应该会兴致勃勃地上来抽一张牌,按要求计算后报出结果,比如得数是75,我猜到数字6,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再次玩游戏,比如这次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5,我猜到数字3.

  (2)导入课题、提出问题

  在激发学生的疑问和兴趣后,我赶紧介绍帮我忙的就是数学王国中的'“方程”,导入课题。(板书:认识方程)

  然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我顺势确定两个作为本节课将要研究的大问题。“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板书:“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关注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培养。

  2.自主学习感知方程

  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1)想象游戏

  在学生明确“天平平衡,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是相等的”之后,我和学生们一起进入想象游戏状态:“伸出你的双手,闭上你的眼睛,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一架天平。请注意,您的左盘放进了10克砝码,紧接着您的右盘放进了30克物体。此时此刻,左盘来了救兵——20克砝码。亲爱的天平们,oPENYoUREYEs,您现在怎样了?”

  (课件演示上面天平的过程.快速的)“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相等的状况吗?”学生很容易说出“10+20=30”。

  想象游戏中多感官的参与,帮助学生建立“等式”概念。

  (2)不同方式表达

  “同学们,我们继续玩天平!”(课件动态演示:左盘先放一个樱桃,右盘放20g砝码)“要使天平平衡,该怎么办?”学生应该会说“在左盘放上物体吧”。(课件演示)在创设了樱桃生活情境后,我尊重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开放地处理为: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天平两边相等的状况。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a.生活语言樱桃的重量加5克等于20克

  b.生活+数学语言樱桃+5克=20克

  c.图片+数学语言《认识方程》说课稿+5g=20g

  d.数学语言X+5=20

  “请思考:你觉得他们写的都对吗?这几种表达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们在观察、思考、对比、评价和选择的思维撞击过程中,逐渐清晰这几种表达方式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那就是等量关系完全相同。顺利从物化天平中抽象出数学语言X+5=20,充分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优势:简洁明了。(板书:X+5=20)

  (3)自我挑战

  紧接着,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天平了,你怎么找平衡?”我将教材中后面两个例题处理为挑战题。放手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学习汇报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可能会知识正迁移地说“我在脑子里想象有一架天平,左盘放4个月饼,等于右盘的340克”。也可能会说“我去找等量关系: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180毫升=20xx毫升”。

  紧扣本课的重点“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板书:4y=3402n+180=20xx)

  (4)阐述“方程”

  (老师将黑板上的方程用红粉笔圈起来)“同学们,这些都是方程!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说说你理解的方程是怎样的?”

  此时,学生们已经比较充分积累了活动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方程也就水到渠成了。(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习。

  (1)看图列方程

  学生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前后呼应、揭示谜底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看“方程”到底是怎样帮了我的忙呢?”我把扑克牌上的数看作X,根据之前学生的两次计算得数现场编辑两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字中的等量关系尝试列出方程,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就是通过解方程求出6和3,它们就是你们抽的扑克牌数字。

  “那到底怎样解方程呢?后面我们将继续学习。”

  利用“扑克猜数游戏”资源,前后呼应进行解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共建课堂,将知识点指向“解方程”,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四、总结陈述

  各位评委,刚才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是一个“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过程,然后运用方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并不是否定语言的交流功能,但是实际上,好多事情都是无法靠语言传达的。”这是日本畅销书作家养老孟司在《傻瓜的围墙》一书中强调的一句话。我想,我们的说课也是这样。

  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学生通过前几年的学习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对圆形物体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圆的初步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这些经验上来进一步认识圆的有关特征,让学生深切体会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为后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半径和直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圆的美。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点O都有相同的长度r,认识圆心、半径。

  难点:初步认识圆的有关概念。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认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而理解半径;用讨论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学习半径、直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动眼看一看等方式自主探索,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半径等知识。通过自学的方式去学习圆的对称轴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点亮双眼,看自行车车轮

  我出示了生活中自行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车轮形状,学生们都知道是圆形,又出示正方形车轮的自行车,问这样的自行车你们见过吗?学生们会说没有,紧接着我就提出疑问为什么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形呢?圆形车轮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初步知识。带着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圆的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静做细观,共探圆的奥秘

  1、认识圆的边:观察圆形,看看它的边是由什么样的线围成的?由此得出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认识圆心:移动车轮、转动车轮,让学生观察车轴在车轮中的位置有没有改变,通过实物迁移,用一个点表示车轴,从而去认识固定的点即定点在圆中叫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

  3、认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动手操作、同桌讨论,在图中找出与圆心距离为3厘米、2厘米、4厘米的点,能找多少个,并观察分别在圆的哪个位置,从而认识点在圆上、圆内、圆外三种位置关系。

  4、认识半径:通过点在圆上这个知识认识到圆上所有点与圆心所连的线段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接着介绍这样的线段就是半径,用字母r表示,接着小组去讨论怎么理解半径,并通过一道练习加深对半径的理解。

  5、认识直径:出示一个圆及圆中的6条线段,让学生观察6条线段中哪条最特别,通过小组讨论找到特别之处经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再介绍这样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再让学生说说如何理解直径并在圆中试着画一画直径,看看还能画出多少条,并量一量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而得出圆中有无数条直径,长度都相等。

  6、认识对称轴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通过预习回答问题来知道圆的对称轴及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说明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并给学生一张圆纸片,动手操作来解决如何确定它的圆心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静思默观、自学新知、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圆的有关知识,既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又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齐心协力,一起练习

  本环节通过判断和选择两种题型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四)巧思妙想,畅游数学天地

  首先,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接着让学生们猜

  谜语,轻松一下: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个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打一个水果)猜出后,我们再猜一猜羊吃草的范围最大能吃出什么图形?在猜谜中感受到圆在生活的存在。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圆的,然后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圆,最后出示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话一切平面图形中,圆形是最美的,学生感受圆的魅力。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画线段图或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行程的实际问题。题目通过场景图提供了两个小朋友分别从家出发去同一所学校上学的有关信息,包括各人行走的速度和从家到学校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学生求出他们两家的距离。教材启发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简单行程问题的一些知识和能力。在知识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乘除法运算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已经能够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直接的关系,能独立解答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行走路程的应用题。 在能力方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提取信息的能力、质疑能力,和一定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信息、采用相应的策略解决问题。 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四年级的学生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通过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借助图形 表格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 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掌握行程问题中求路程问题和相遇时间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迁移法。

  迁移法是数学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学习行程问题时要掌握基本的速度、时间与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以后遇到工程问题等类似情境的问题都可以运用。

  2.题组法。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经验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下周学校要进行跑步比赛,学校邀请你当小裁判评出一 名赛跑的总冠军,总冠军从三年级的100米跑和六年级的400米跑的冠军中选出,你该怎么选呢? 速度快 那路程不一样,怎么算速度呢? 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进而揭示:凡是涉及到这三个数量的问题我们把它称作是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二)讨论探究,感受相遇

  (同时、相距、相对、相遇) 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达和演示感受这四个词的含义。 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 相距是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三)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亮亮每分钟走50米和芳芳每分钟走40米,他们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20分钟后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他两家相距多少米?

  1.确定相遇位置 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得出用画图和列表两种方法)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图,并让指名学生分析。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并让学生介绍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进一步把画图的方法重点进行强调。

  2.如何画线段图

  (1)先确定两点表示亮亮和芳芳家,再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中间画学校,学校离芳芳家稍近一些。

  (2)用括线和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 列表整理方法的介绍。

  提问:根据整理的信息,想一想:“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可以先算什么?学生独立做。请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3.质疑解决问题

  (1)讨论第一个算式,算的是什么?(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教师追问:为什么小明的路程和小芳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两家相距的总路程了?(学生讨论回答并配以线段图讲解。)

  (2)讨论第二个式子:为什么要用(50+40)?进而得出:亮亮的速度+芳芳的速度=速度和。 让同学们比一比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总结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1.从条件入手分析方法

  2.从问题入手分析方法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让学生做试一试。(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加强个别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提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怎样的相遇问题?

  生说:一起相向跑步、一起相向游泳、

  3.补充练习:(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 三个小组一起折纸,第一小组1分钟折60个纸鹤,第二小组1分钟折50朵纸鹤,第三小组1分钟折40朵红花,他们10分钟折多少多纸鹤?

  (1)学生板演:第一种做法(60+50+40) ×10

  第二种做法: (60+50)×10

  (2)说一说那一种做法正确?

  (3)生说:第二钟正确因为第一组折的才是纸鹤而第二小组折的是红花。

  (五)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们今天有怎样的收获?

  1.时间、速度和路程的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

  2.掌握行程问题的分析方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3

  课程改革,让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强烈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统计与概率既是生活内容,也是数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西师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统计知识DD条形统计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继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相应统计表后出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这后还会认识更多形式和种类的统计图,如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不难看出,本单元内容既是旧知的迁移与发展,也是以后学习的认知桥梁。

  单元内有4个例题,前两例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特征,后两例引导学生学会画图。而本课学习例1、例2。例1以回顾旧知为起点,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初步认识。例2则重在会看条形统计图,会简单的分析统计数据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与例2有机整合,完成整课的教学DD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

  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把握。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应的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分析,判断、预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经历观察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鉴于预设的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认为本课的重点为: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会正确分析相关的数据。难点为:知道条形统计图中单式与复式的区别。

  四、教学策略

  我校进行了3年的《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课题研究,引发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问题探究策略”。问题探究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思维策略为目标,设计迁移性、过渡性、反馈性、强化性、延伸性等问题。通过有效问题的有效解决,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有两种思想。”说明合作交流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创新。在教学策略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运用提高六个环节。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

  为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创设了我任教的“四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学生”准备去郊游的情景。并提问:“这次郊游当中准备开展五个活动,每人可选一项,事先要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怎么办?”学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进行统计才行,从而产生统计需要。并立即让学生自主开展统计活动。于是,由真实的情景转入学习的初期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事先准备的表格纸上制出一张统计图。

  与此同时,我将另一个班参加各项活动人数的统计图展示给学生。看到两张反映不同班级学生人数情况的统计图,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于是提出活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提出问题。

  利用两张统计图中人数接近的一项活动。设问:“三班和四班参加××的人数,谁多谁少?”凭借肉眼观察,肯定会有不同答案,进而发生争执。此时此刻,引导学生想办法。可能会说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课件展示)。给予肯定的同时,追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谁多谁少?”自然会产生把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的需要。顺水推舟抛出核心问题:怎样将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学生在认知需要和问题驱使下,就开始问题的探索。

  3、探索问题。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生成这些方法(课件展示)。面对众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运用“选择探究策略”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体会方法多样性的同时,又懂得寻求方法的合理性。

  当两张统计图合并后,继续引导学生探索。问:把这张统计图给班主任,能看明白吗?”“怎样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种直条表示

  哪个班的人数呢?”从而在争论、交流中认识复式统计图图例的作用,体验统计图表示的严密性。

  4、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纳入认知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完成了认知的建构,新知的内化。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纳入已有的统计知识中,并明确它的特点,完成知识建构。于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弄清:“这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有两种颜色的条形;二有图例。三还能反映两组数据情况。充分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后,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称DD复式条形统计图。

  5、深化认知。

  问题得以解决,认识如何深化呢?继续利用好例1的素材,让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和活动建议。如:两个班参加什么项目人数最多?三班参加野炊的人数比四班多几人?等。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树立“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课改的追求。为此,让学生自主填写统计表。在任务驱使下,主动学会看懂统计表,并思考填写的方法。学生可能会一行一行地填,也会一栏一栏地填等,从中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沟通统计图与统计表之间内在的联系,明确各自的优越性。从而深化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6、运用提高。

  学以致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基本练习DD课堂活动第1和第2题。统计学认为,收集、分析数据,是为预测、干预未来数据和解决问题服务的。为培养学生的预测意识和能力,设计一个拓展问题:“根据你们的分析,预测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刚和小强分别会投进几个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将改变以往在黑板上板书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随机生成的功能,将生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观具体、简洁明了。符合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紧扣教学重点,有机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问题探究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4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借助平移认识平行,理解平行线的特征;

  2.学会借助方格纸或三角尺平移画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线、感受平行线特征,提高观察、操作、归纳、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平行线相关知识的学习,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线,会画平行线。

  难点:借助三角尺平移画平行线。

  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引导启发为主,结合谈话、演示、情景教学等方法,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平移与平行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平行线的画法,适当地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现代教学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练习讨论等方法的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思考、总结过程,探究平行线的特征和画法。

  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这个环节先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中推拉窗户、升国旗的图片,学生充分观察后,通过层层递进的四个问题“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知识?”“你能具体说说窗户或者国旗是如何平移的吗?”“你能用铅笔代替窗框或国旗的一条边,在方格纸上模拟刚才图片的平移过程吗?”“请你用两条线段表示刚才铅笔平移前后的位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交流探讨中引出课题、认识平行线、感受平行线的特征。

  设计意图:经过观察、操作平移过程,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自主构建概念的过程。描述平移、模拟平移、认识平行三步层层紧扣,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同时,帮助其构建概念的意义,理解平行线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环节,我会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活动一:“我会找”。

  首先,学生仔细观察图的特点;然后,独立探索尝试找出两组互相平行的线段;接着,利用课件演示“小三角形”的平移,全班交流“如何说明所找的每组线段是互相平行的?”;最后,师生共同进行适当的总结,教授本节重点。

  活动二:“我会画”。

  通过自学的方式学生先了解三种画平行线的方式,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一组平行线;接下来,通过提问“你怎样说明这两条直线或者折痕就是平行线呢?”引导学生进一步直观认识平行线的特征,即平行线间的宽度(距离)处处相同;最后,通过练习题和师生探讨,总结出用三角尺画平行线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完成重点、难点的突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索、课件演示和全班的交流探讨,让学生逐步学会捕捉问题本质,更加直观深入地感受平行线特征,提高总结能力,进一步认识“相互平行”,加深对平行概念的理解,积累操作的数学活动经验。

  3.“应用新知,巩固提升”环节,练习题分为两个层次设计。

  层次一:“找平行线”。

  分别从“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线”和“找一找图形中的平行线”两方面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先独立完成习题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汇报,加深对平行线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层次二:“数学与生活”

  通过“门框垂直吗?”“画框挂正了吗?”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设计意图:练习题层次一是从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入手,抽象出平行相关知识,使学生感受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层次二又从数学知识回到生活,既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有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4.“回顾总结,拓展提升”环节,我会提“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知识方面、课堂表现方面自主总结,生生交流后教师补充小结,提高学习效率及归纳总结能力。最后,布置“请你回家用三角尺在纸上画一组平行线,给家长讲讲你的画法。”的作业。设计意图:每一节课学生在自主总结和生生交流中能发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学有所获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说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平移现象的演示、平行线的绘制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够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平移,降低了重难点的教学难度,使新知的探究变得简单、有趣,也用图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较多的生活中的平行线,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说教学评价:

  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能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思维、表达能力,生生互评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讲效率,师生共评更为客观一些,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能够较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40至43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发现三角形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三角形分类》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观察、操作、比较、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根据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因此这是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这是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因而,“能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5.教学准备

  三角板、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表格等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教材,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利用教材6个三角形组成的图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归类的依据,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引入课题,即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好铺垫,也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直奔放主题。

  (二)动手操作,探讨三角形分类方法

  1.根据角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学生先是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探索分类。(事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袋:一张表格)

  ①学生根据表格对这个三角形进行观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观察,就能容易地进行分类。

  ②把分类的结果填在表中。

  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说说自己的分类依据。

  (3)展示学生代表作品,学生互评。

  (4)师小结归纳(边把分类依据板书出来)

  (5)鼓励学生给自己分类的三角形取个名字。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信心。

  (6)引导学生对三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三)指导完成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一第1至3题。主要目的是巩固复习更好引领后进生掌握按角对三角形分类。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意在突出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有学生分类的作品展示,有教师板书的知识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六)作业设计。

  目的加强巩固,能更好的掌握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02-22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02-13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20

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模板07-13

《用数学》的说课稿04-04

数学说课稿02-17

《数学思考》的说课稿02-20

数学教学的说课稿02-13

数学《统计》说课稿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