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第五单元 认识10以内的数
第1课时 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地掌握数量是1~5的物体,知道1~5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1~5。
2、是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使学生能用数表示事物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日常生活里,初步培养学生用数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1~5每一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1~5。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数字,特别是3和5。
课前准备:
课件、教师准备小动物贴画若干张、学生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你知道9月10日是什么日子吗?大家是怎样庆祝教师节的呢?出示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学生说说可以用1、2、3、4、5表示人或物。
二、探索交流
1、认识数字1
(1)刚才大家在图上找到一块黑板、一个男孩、一架手风琴等等,这些物体都是一个,都可以用1颗算珠表示,认识数字“1”。(板书1),齐读1,用“1”说一句话。理解数字1的.含义。
(2)认识字型,你觉得1像什么?老师范写,学生书空练习。想象1像什么:小棒、棍子……跟着老师的要求做书空练习。
(3)请你拿出一支铅笔画一个圈,拿出一本数学书等,充分认识“1”。
2、学习数字2~5。
(1)图上有两盆花,每个人有两只手,可以用几个算珠来表示呢?也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呢?(板书2)
(2)说说2像什么?指导学生书写。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归纳出2。想象:像一只小鸭子。
(3)你能摆出2根小棒吗?画2个圆,或是拿出2个圆片等。
(4)大家看见图上有3个跳舞的小女孩,你能从铅笔盒里拿出3支铅笔,在纸上画出3个圆,拨3颗算珠吗?这些物体都是3个,我们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说一说:3像什么?着重指导学生书写。自己动手说、摆、画,认识数字3,3像我们的耳朵,做书空练习。你还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到和3有关的东西吗?
(5)照样子,让学生学习数字4、5。
(6)指导学生写数字4、5,着重指导写5。
3、指导书写数字。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尤其是3和5,老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三、反馈完善
1、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字1~5说一说我们身边的东西吗?小组合作:说说身边的东西。
2、自己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图,说说图上有几根黄瓜?和数字几连起来了?你能照样子连一连吗?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看数字涂色,让学生自己完成,由同桌帮助检查对不对。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看图写数,数到几就在日字格里写几。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找找图中有哪些动物?哪些水果?有多少个呢?学生独立完成。把数字填写在日子格里。
四、拓展延伸
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指名说说。
板书设计:
1~5的认识
1 2 3 4 5
注意书写的笔画顺序
教学反思:
1.面向全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的动手操作、看谁写得最好、猜数游戏、找找生活中的1~5各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自主学习。
教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多,体现了儿童“智慧长在手指尖上”的特点。在拨一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了1~5各数以及它们的顺序,实际也渗透了这几个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学生对这五个数的认识是深刻的。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不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人参与了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如练习中的猜数游戏,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增进了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材内容:
本节课,需要学习6、7的认识,其中包括6、7的数字表示、数的顺序、写法、以及分成组成、基数与序数等内容。这是在前面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习,要想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懂得讲卫生、爱劳动。
学者分析:
前面已经学习过了1-5的认识,对于认识6、7来讲,学生并不为难,但对于它们的分成、组成、写法,尤其是基数与序数的学习就不是太到位的.,需强调学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个数,知道6、7的组成;
2、会读、写数字6、7,并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
3、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
实行情景教学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设备:
口算题卡、挂图、点子图、直尺图、计数器、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组织学生复习2-5的组成。
2、组织学生“开火车”练习0-5的加减法。
二、创设情境
1、出示一面小鼓,让学生感知数数,用拍掌来表示下数。
2、老师敲6下,问:老师又敲了一下,是几下?
3、揭示课题: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6、7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1、活动1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6、7来表示?
(3)摆一摆
2、活动2
让学生拿出计数器,讨论:如何在计数器上拨出“6”?
用同样的方法拨出“7”。
3、活动3
教学的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出示挂图,让学生指一指左边第1瓶在哪里?
4、活动4
教学6、7的写法
老师在田字格上示范6和7,学生在下面练习,边示范边讲解书写规则。
5、活动5
教学6、7的组成
(1)带领学生自主探索6的组成
(2)探究7的组成
①学生拿出7个小方块,将它们分成两堆,看有几种分法?
②组织学生汇报情况。
四、课堂检测设计
1、练习七第1、2题
2、练习七第3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然后全班订正。
五、小结
这节课咱们学习了什么?谁能为大家复述一下?哪位同学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针对学生的反映,进一步讲解。)
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本节课中认识了6、7,知道了它们的组成,能够进行读、写,渗透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的思想教育,学习效果很好。希望孩子们继续努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2、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
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数学方面,你都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一下吧。
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板书课题:雪山乐园
——总复习
二、回顾整理
1、归类、综合。
引导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归类
大约可以划分为4个板块的内容。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分类、比较与位置;图形与位置;统计初步知识。
2、欣赏雪山乐园。
师:在我们书上的最后一个单元,留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雪山乐园,请同学们欣赏。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你想说什么?
3、提出数学问题。
在雪山乐园里,你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最想提出那方面的问题?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
4、复习20以内数的认识。
(1)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提问:如果你到雪山乐园,最喜欢干什么? 谈各自喜欢什么,交流汇报。
(2)师:在雪山乐园,有这么多同学打雪仗,你知道有多少个同学打雪仗吗?让我们数一数吧?
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数的?
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数的
(可以按顺序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或一组一组地数,还有其他方法。)
(3)师:你还想数什么?
自己一边数,一边作记录。
想一想:怎样数能做到:既不漏数,也不重复数
(4)师:我们今天来了11个同学滑雪。关于11,你都了解哪些知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数的顺序:11的前面是10,后面是12。
数的组成: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
数位:11的十位是1,个位是1。
数的大小:11比10大,比12小。
计数器 : 在计数器上表示11。
5、在玩滑雪的小朋友中,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第一。”这里的第一与滑雪的有11个同学有什么不同?
说两个第一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汇报交流。
三、深化练习
1、第1题,,教师出示1-20的卡片,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数位,还可进行数的排序、大小比较等方面的巩固活动。
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数位,行数的排序、大小比较。
2、第2题,先让学生数一数花生的个数,完成连一连。“涂一涂”,再让学生观察8个花生的颜色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然后自己设计排列规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数一数花生的个数,完成连一连。
观察8个花生的颜色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然后自己设计排列规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第3题是一道找规律的开放性练习题。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观察两组数中所圈数的规律,然后把剩余部分圈完。还可让学生按自己想得规律换颜色圈一圈,并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先观察两组数中所圈数的规律,然后把剩余部分圈完,还可按自己想得规律换颜色圈一圈,并相互交流
四、完善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你表现怎样?
自组评价谈收获及表现。
板书设计:
雪山乐园——20以内数的认识
数的顺序
11的前面是10,后面是12。
数的组成
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
数位:11的十位是1,个位是1。
数的大小:11比10大,比12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7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口算7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7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钓鱼图片 7加几的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猫钓鱼》。
一天,猫妈妈带着小猫,扛着鱼竿,提着水桶来到小河边钓鱼。小猫刚把鱼钩放进水里,一只小蜻蜓飞过来,小猫丢下鱼竿,去追小蜻蜓。小猫扑来扑去,蜻蜓没捉到,只好失望地回到河边。这时,猫妈妈已经钓上了一条大鱼。小猫赶紧坐好,认真地钓起鱼来。没过多久,一只小蝴蝶飞来了,扑扇着翅膀,美丽极了。小猫又去追蝴蝶,追来追去,蝴蝶没逮到,时间也白白浪费了。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心里好难受呀!妈妈走过来,摸着小猫地头说:“不要难过,做什么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只要一心一意,一定会钓上大鱼的。”小猫听了妈妈的话,决定不再贪玩了,认真地钓起鱼来。蜻蜓和蝴蝶又飞来了,小猫连看也不看,两眼一直盯着鱼竿。不一会儿,小猫也钓到了很多大鱼。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也钓上了很多大鱼呢!”最后,猫妈妈钓到了7条大鱼,小猫钓到了4条大鱼。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评析:以小学生喜欢的故事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小猫钓鱼图
师说:谁能看图编一道加法应用题.
指名学生编题:猫妈妈钓了7条鱼,小猫钓了4条鱼,一共钓了几条鱼?
师问:根据同学们编的题,应该怎样列式?怎样算?(板书:7+4=11)
师问:7+4=11你是怎样想的?
(2)小组合作讨论
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3)小组汇报交流
生可能出现的三种算法
数数法:从1、2、3、4……11,一共有11条。
接数法:猫妈妈钓了7条,然后接着数8、9、10、11,一共有11条。
凑十法;我是用“凑十法”来计算的。指着钓鱼图说:我们看到7,想到了3,于是就要先把4条鱼分成3条和2条,7条和3条凑成10条,10条再加剩下的1条个,等于11条。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仅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不爱发言学生,同时还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
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不错,那你最喜欢用哪一种方法?
师:小朋友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办法都不错,今后做题时哪种方法可以让我们算的又对又快,我们就用哪种方法。
(学生在故事情境中独立提出问题后,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打破了以往“凑十法”的唯一思路,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2.教学例2.
想一想
7+5=□ 7+6=□ 7+7=□
师说:我们不看图、不摆实物,这几道题谁会算?
自己小声说怎样想.两人一组悄悄算.
指名说:7+4=□怎样想.
7+6=□怎样想.
7+7=□怎样想?
师说:你们真聪明,不用看图、不用摆实物、运用凑十法很快就把这几道题算出来了.
(在这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7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3.教学例3.
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7+8=□ 7+9=□
引导学生这样想:你们学过9+8=17,8+9=17这两道题吗?
为什么9加8得17,8加9也得17?
(因为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师问:你们算过8+7,9加7的题吗?看到7+8,7+9这两道题怎么想?
想:8加7等于15,7加8也等于15.
想:9加7等于16,7加9也等于16.
师说:对,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来计算更简便,就不用凑十了.这样能很快说出得数.
(教师对这几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三种方法。同时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巩固反馈
师:回到家以后,猫妈妈把它们今天钓的鱼做成了丰盛的晚餐,馋的小猫直流口水,小猫能吃到香喷喷的鱼吗?老猫还要考考它。同学们你能不能帮帮小花猫。让小花猫吃到香喷喷的鱼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小猫吃鱼”的游戏。游戏规则是:每条鱼的后面有一道7加几的算式,如果你算对了,小花猫就能吃到你这条鱼了。
(通过游戏的练习方式,不仅巩固了新知识,而且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总结
师:你知道今天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吗?
生:7加几。
师板书:7加几
师;计算7加几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7加几的进位加法,一共6道题.这6道题中是有的用凑十法算的快;有的用交换加数的方法算的快.同学们在计算当中,要认真审题,见到大数加小数的题,就用凑十法计算;见到小数加大数的题,就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还有其他的方法,我们一定要灵活运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飞翔!)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教学安排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沪教版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P47第一教时
二、教材分析
《数墙》属于“数与运算”版块,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内容。本教学内容的前继内容为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及加减法关系的初步体验。对应以上两个内容的后续内容是数域扩展后的加减法运算,及加减法关系的再认识。
此外,《数墙》这一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同时为探究加减法关系、探索规律与类推、对规律进行数学表达等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载体。
三、学生分析
刚度过幼小衔接期的一年级学生在认知特点上有着年龄段的共性,但不同的学前教育现状又形成了知识储备上的差异性。以下从两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1.认知特点: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兴奋点保持的时间相对较短,认知以具象思维为主;认知观察时大都是从整体观察出发,容易忽略局部的聚焦观察。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本节课将以游戏的形式、学具的辅助来进行教学设计。
2.知识储备:不同的学前教育现状决定了本班学生在数学学习知识储备上的不同,差异明显。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在学前已经会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对加减法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是零起点,刚刚在之前的单元学习中初步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对加减法的关系也只是有初步的感知。因此,解读每位学生的认知起点,分层规划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复习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
2.探索数墙的规律,并可以运用规律将数墙填完整。
【过程与方法目标】
3.能合理运用学具,有效探究规律,运用规律,在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和说理能力。
4.在分层教学中,同伴互助、借鉴分享、探究规律,提升数学阅读和数学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5.在游戏中发展思维,并借助“听”、“说”、“算”、“找”四个学习要求的达成,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在数墙中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及加减法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
(一)教材资源
1.选用教材P47页例题,例如右图:
2.变革教材素材,例如:
(二)媒体资源
1. PPT
2.学具“凸”字框
六、教学设计及过程
(一)情景引入
游戏:堆积木,引导观察积木上有数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经验和熟悉的学习环境,从学校数学课程资源角的游戏入手,提高学习兴趣,为探究学习作铺垫。
(二)观察探究
【环节一】观察数墙
1.动态演示数墙的堆积过程--揭题《数墙》
2.观察数墙
预期观察结果如下:
(1)层数与最底层块数间的关系
(2)发现上下、左右相邻的三块砖上的数之间的规律--此结论将延迟交流
【设计意图】依据学情分析结论一,通过动态演示数墙的堆积过程,用动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在汇报预期结果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为了给所有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间,对观察结果2做延迟交流。
【环节二】探究规律
1.探究:从下往上看
根据学生学情,给出两种方式供学生选择,探究“数墙”规律:
第一类:自主探究式,学生无任何辅助工具。
第二类:借助学具式,学生可以借助学具观察。
汇报规律:
(1)第一类学生汇报
预期:语言可能不规范
引导学生用加法算式来清晰表述规律。
(2)第二类学生利用学具聚焦观察
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找到上下、左右相邻三块砖间的规律,并能用两道加法算式来进行表达。
(3)规范数学语言的表达
通过“听”的方式,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总结从下往上看的规律,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理解特定数学语言的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数墙的规律。
2.探究:从上往下看
通过“听”,引导学生尝试找到关键词,并对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进行体验。
借助学具理解关键词,探究数墙的规律。
汇报规律:
(1)借助学具,用两道减法算式来阐述规律。
(2)无需学具,可以通过直接观察,用两道减法算式来阐述规律,同时配合手势进一步理解规律。
【设计意图】依据学情分析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通过第一类学生的自主探究,结合第二类学生的学具聚焦研究范围,生生互动、借鉴学习,在借助学具聚焦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考虑到学生年龄的特点,通过“听”规范的数学表述结合找关键词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数学表达的准确、简练的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作准备。同时,整个探究过程将结合“听”、“说”、“算”、“找”四个学习要求,展开师生、生生间的评价,为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行之有效的评价载体。
(三)巩固运用
1.模仿练习
找一找,写一写
在数墙内选一组数,写写算式。
2.提高练习
3.拓展练习
数卡5可以放在最顶层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墙”的规律;变革的教材练习内容,为后续的“加倍”、“一半”内容作铺垫。在提高练习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思考,综合运用加减法的关系多角度解决问题。在拓展练习中运用“数墙”的规律,进一步感知加减法的关系。
(四)梳理总结
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总结部分将结合“听”、“说”、“算”、“找”四个学习要求展开,翻转的四个要求将拼成学校吉祥物“丽丽”、“园园”送上大拇指,富有学校文化寓意的评价将激励学生的学习。
七、作业设计
1.根据规律,用1-9的数卡,搭建一面数墙。
2.进一步探究并完成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随机抽卡、随机确定数墙层数的设计使数墙的游戏性进一步加大,作业较好地起到复习巩固、提升数学能力的作用。拓展练习的完成过程,将提供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天)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该出来活动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课件显示情境图)
谁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学生讲故事说图意)
原来是小兔在请他的小伙伴们吃果子呢! 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评析教师与学生情感接触,以谈话的形式自由交流,并正确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想像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一共有几盘果子?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重点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
(2)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好吗?学生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4)师:那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会算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可用学具代替果子摆一摆。)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师:那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学生交流。)
(评析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能充分尊重这些差异,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学生说图意。)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好吗?
(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引导帮助。)(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0=40或50-40=10。)
(评析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
边说边板书如下:20+30=50 50-10=40
加加和被减差
数数减数
(教师再次举例说明。)(评析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再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吃完了果子,小兔子还给同学们出了几道题呢!(课件显示下图)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2.师:小猴子、小兔子、小刺猬玩得非常高兴,又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做起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师:它们做完了游戏,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森林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看!它们正在布置会场呢!(课件显示情境图)它们在说什么呢?
(学生叙述图意,并解答。可能出现的算法有:80-30=50(张);30+(50)=80(张)。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师:开完了联欢会,小动物们也该回家了,你们看(课件显示)。
师:这两辆车够坐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思考过程,只要说得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评析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是“乘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会根据10以内数的加减,推算出20以内没有进退位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
3、经历主动分类、尝试探究、实践应用的行为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点培养学生推算能力;会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难点:练习中11+9、20-9这类题目的推理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双色片、计算条片、画好若干数射线的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游戏引入
1、(操作课件)小朋友,这些小动物都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吧!
燕子小猪小兔蚂蚁松鼠乌龟小象小猴
3+1 4+5 5+5 7+1 15+5 7+11 13+1 14+5
2、仔细观察,同桌讨论,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整理成如下4组题目)
3+1 4+5 7+1 5+5
13+1 14+5 7+11 15+5
3、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这节课继续来研究加减法的本领。(出示课题)
二、尝试探究,构建新知
1、观察比较,体验计算方法。
(1)汇报:你们为什么这么分,能说说理由吗?(根据整理提问)
生1:竖着看,前面三组第二个加数是相同的,最后一组是第一个加数相同。
生2:另外一个加数的个位上的`数字也相同。
生3:每一组的下面一个算式都比上面一个算式多了十。
(2)先来研究第一组题目,提问:3+1都会算,13+1你会算吗?请大家任意挑选一个学习好伙伴:双色片、计算条、数射线,互相摆一摆、算一算。
(3)请三位同学分别说说操作方法,教师根据汇报,同步在媒体上演示。
生1:我是用双色片算的,3+1就是先摆3个圆片,再添上1个圆片,所以是4个圆片;13+1就是先摆13个圆片,再添上1个圆片就是14个圆片。
生2:我是用计算条片算的,3+1就是先摆3个计算条片,再添上1个计算条片,所以是4个计算条片;13+1就是先摆13个计算条片,再添上1个计算条片,所以是14个计算条片。
生3:我是在数射线上做的,3+1就是从3往前跳1格,跳到4的位置,13+1就是从13往前跳1格,跳到14的位置。
(4)师:小朋友想出了许多计算的方法,都可以证明:13+1=14。
(5)再次比较:3+1=4和13+1=14,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之处?
(6)归纳小结:在计算13+1的时候,只要思考3+1=4,就能知道13+1=14,这样比较方便。
2、尝试练习,提炼计算方法。
(1)同桌口答完成剩下的三组题目:4+5 7+1 5+5
14+5 7+11 15+5
(2)重点讨论:15+5你是怎样想的?7+11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小结:计算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计算几加几,然后就能推算出十几加几。
三、灵活运用,收获新知
1、加法练习,不断加以巩固
(1)找到教材P42第2、3题,思考:横着算还是竖着算,为什么?
(2)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及时反馈练习情况。
5+2= 6+3= 2+4= 4+5=
15+2= 16+3= 12+4= 14+5=
3+6= 1+7= 1+9= 3+5=
13+6= 11+7= 11+9= 13+5=
2、游戏体验,揭示减法规律
(1)(出示口算卡片)13+3 4+14 12+8 15+2集体抢答。
(2)把“15+2”变换成“15-2”,你们会算吗?怎样算最快?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在计算15-2的时候,只要思考5-2=3,就能知道15-2=13,这样比较方便。
(3)动手操作:任意选用双色片、计算条、数射线中的一种,验证15-2=13。
(4)教师小结:计算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计算几减几,然后就能推算出十几减几。
3、减法练习,加强难点突破
(1)找到教材P42第5、6题,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及时反馈练习情况。
8-2= 7-5= 4-3= 6-4=
18-2= 17-5= 14-3= 16-4=
7-6= 10-9= 8-5= 9-7=
17-6= 20-9= 18-5= 19-7=
(2)重点讨论:20-9你是怎样想的?可以借助数学小伙伴来加以理解。
4、加减综合、强化新知运用
(1)找到教材P42第7题,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及时反馈练习情况。
13+4= 18-7= 11+6= 17-4=
14+3= 14-4= 12+7= 20-8=
16+2= 19-3= 14+2= 16-5=
(2)根据几加(减)几的卡片,你会编出新的加减法题目吗?
3+4 13+4 3+14 23+4 ……
2+8 12+8 2+18 22+8 ……
7-3 17-3 27-3 ……
10-5 20-5 30-5 ……
5、教师归纳:根据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可以运用今天的新本领解决很多新的加减法,因为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只要先算几加几或几减几,就能推算出十几加几或十几减几,还可以推算出几十几加几或几十几减几。
四、总结全课,作业巩固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知道了什么?
五、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推算
5+3= 4+()=9()+()=()
15+3= 4+()=19()+()=()
2、填数。
10+2=()10+4=()10+6=()
19-9=()15-5=()11-1=()
11=10+()13=10+()20=10+()
10+()=10 10+()=12 10+()=14
作业布置:
练习册P26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的物体的个数;能够正确、有序地读写各数。认识个位和十位,初步认识十进制和位值制。
二、数数和读数
1、“一”和“十”都是计数单位,认识计数单位“十”。
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小棒,把它捆成1捆。1捆小棒是10个一,10个一就是1个十。
2、数11~20各数。
从10根小棒开始接着往下数,即10根小棒再添1根是11根,再依次添加1根,分别是12、13、…、19,19根小棒再添1根就是20根。
3、明确11~20各数的组成。
1个十和1个一组成11。
1个十和2个一组成12。
1个十和9个一组成19。
2个十组成20。
从上面数的组成可以看出:11~19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是由2个十组成的。
4、11~20各数的读法
11读作:十一,12读作:十二……19读作:十九,20读作:二十。
5、总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20个一是20;20由2个十组成。
三、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观察直尺图,你会发现直尺上的数,排在最前面的数是0,所以0最小;排在最后面的数是20,所以20最大。直尺上的数越往后越大,越往前越小,11~2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11最小,20最大。利用数序比较11~20各数的大小:
(1)12在14的.前面,所以12<14,14在12的后面,所以14>12
(2)11~20各数的顺序
从小到大:11、12、13、14、15、16、17、18、19、20。
从大到小:20、19、18、17、16、15、14、13、12、11。
四,认识数位、写数。教材例题(教材第75页例3)
数一数图中每堆有多少根小棒,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并写下来。
(每堆小棒的左边有几捆小棒,就表示几个十,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就拨几颗算珠;每堆小棒的右边有几根小棒,就表示几个一,在计数器的个位上就拨几颗算珠。)
1、认识计数器及数位
如图,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有几颗珠子就表示有几个十。个位上有几颗珠子就表示有几个一。
2、在计数器上表示数。
(1)11根小棒,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1颗珠子表示1个十,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拨1颗珠子表示1个一。
(2)17根小棒,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1颗珠子表示1个十,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拨7颗珠子表示7个一。
(3)20根小棒,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2颗珠子表示2个十。
3、总结: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
五、看计数器写数。
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先写十位上的数,再写个位上的数。
计数器的十位上有1颗珠子,在十位上写“1”表示1个十,个位上有1颗珠子,在个位上写“1”,表示1个一。这个数写作:11。计数器的十位上有1颗珠子,在十位上写“1”表示1个十,个位上有7颗珠子,在个位上写“7”,表示7个一。这个数写作:17。计数器的十位上有2颗珠子,在十位上写“2”,表示2个十,个位上没有珠子,在个位上写“0”。0起占位的作用。这个数写作:20。总结:个位上一颗算珠也没有,就在个位上写0占位,但如果只有个位上有算珠,十位上没有,在十位上不能写0占位,因为首位不能为0。11~20各数的写法: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介绍教室
(一)创设情景
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学习,一定对教室很熟悉,今天淘气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和我们一起学习,谁愿意给淘气介绍一下我们的教室?
(二)介绍教室
1.学生介绍教室中有什么物品。
2.这样介绍淘气只知道我们的.教室中有什么东西,你能用我们所学过知识来介绍吗?
3.谁愿意到前面给淘气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
4.刚才两位同学介绍的一样吗?为什么?
5.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6.小结:你们面对面坐着,因为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在叙述中前、后、左、右的位置也就正好相反。
二、活动二:介绍去学校各个专业教室的路线和各个专业教室
1.淘气现在想到我们的各个专业教室去参观,你能说说怎么才能到各个专业教室吗?
2.出示图片:学校示意图
3.学生介绍专业教室的所在位置。
4.淘气想到自然教室去参观,你能说说应该怎样走才能到那吗?
5.学生选择任意一个专业教室说路线。
三、活动三:游戏
1.淘气:同学们,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来做游戏吗?全班一起做文明操。
2.看卡片指方向。
学生看卡片做动作。(卡片为:前、后、上、下、左、右、空白7张。学生看到卡片后将手指指向相应的位置。速度由快到慢。)
3.听口令反指方向。
规则:手指指向与淘气的口令相反的位置。
四、活动四:介绍自己的房间
1.我已经了解了你们的学校,还没有了解你的房间呢?请你介绍一下。
这节课中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通过淘气与我们一起上课,参观校园这一情景贯穿全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和不同的角度中进一步感知位置、确定位置,不断体验探究位置与顺序。对有关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和运用。位置的相对性是本课中的重点、难点,巧妙的创设情景,设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前后变化的相对性。让学生体会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同学们合作交流中合理判断推理出位置的顺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本课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活动性于一体,有效的进行教学,突破难点。本节课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上好一节复习课作了一些尝试。
探究活动
听口令指方向
游戏目的
1.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过程
1.教师将学生平均分成两组,面对面站成两横排。
2.教师站在两队学生的中间。
3.教师发出口令,如左右上下等等。
4.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指方向。
游戏说明
1.将学生分成面对面的两队,一是使学生体会位置的相对性;二是增加游戏的难度。
教师也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同向的几组。
2.指错方向的学生可以为大家表演节目,然后继续活动;也可以将其淘汰,等待下次机会。
营救队员
游戏目的
1.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会前、后、左、右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游戏过程
1.教师在操场上画一个比较大的方格图,方格图中标有两条行进的路线。
2.教师将学生平均分成两组,每组选出一名指挥官,剩下的人再平均分成两组,一组在方格的左面,作为被营救的队员,另外一组在方格图的右面,作为营救队员。
3.营救队员的眼睛用手帕蒙上,在指挥官的指挥下顺着路线前进,如指挥官说:向前走两步向左三步营救队员根据命令前进。
4.每次只能营救一名队员归队。
5.最早将队员全部营救归队的小组获得冠军。
游戏说明
1.走错方向视为一次营救失败,队员必须出局。后面的队员继续活动。
2.前进路线的难度要适合学生。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第八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16课时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课本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观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发展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图中的动作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口算。
5+1+2 3+2+5
6+0+3 7+1+2
7-4-1 10-5-5
6-2-2 9-3-5
举其中一个作为例子,如:9-3-5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看图列式。
○○○○ ○○○ ○○ ○○○○ ○○○ ○○
□-□-□=□ □+□+□=□
3、多媒体演示两个情境。
乘客上车、下车无序拥挤。让学生评一评这种行为,并猜一猜车上人数增减情况。乘客上车、下车井然有序(2人下车,3人上车),让学生说一说,并想一想车上人数增减多少?猜一猜每一次上、下车人数和车上人数还有多少,我们不但要细心观察每次上、下车人数,还有根据车上原有的人数进行加减计算。
二、探究交流
1、提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动画短片;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3人上车。
提问:(1)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2)你能用学具来摆一摆刚才乘车的情况吗?
(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动画片的意思吗?学生列式:
7-2+3=□
2、揭示课题。
质疑:这一题和我们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一样?
讲述:连加、连减的算式里,要么都是加号,要么都是减号,而我们今天学的算式里既有加号,又有减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减混合运算”。
3、探究算法。
提问:加减混合的算式怎样计算呢?
学生讨论后说一说计算过程: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引导学生说出图意,再在书上填空。
请几名学生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交流图意,再填空。
小结:看来,在我们的生活里,到处都有数学知识。我们可要留心观察哟!
3、“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大森林里有猴子、野猪,还有兔子。你准备列一个怎样的算式?请在书上填空,填好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
板书:8-3-1=4 2+2+3=7 3+1+4=8
4+3+2=9 9-4-3=2 9-3-2=4
4、提问:白兔跳篱笆跳累了,我们帮它摘丝瓜好吗?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连线、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
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8-3-1=4 2+2+3=7 3+1+4=8
4+3+2=9 9-4-3=2 9-3-2=4
教学反思:
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上车、下车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加减混合的现实问题。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还安排了一幅可以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的图,意在让学生体会生活里的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答案的不确定性。
利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卡通画,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目用动画形式展现,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地显现生动有趣的素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在游玩中解决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最后以鼓励的语句结课,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第21页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引出课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讲情景故事“小猴分水果”:今天,小猴皮皮过生日,听说他准备了好
多好吃的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同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师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 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学生有的说够,有的说不够。)师:小猴子也有这样的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说一说“<”像什么,用手势比“<”。
3、教学“<”(猴和香蕉比)方法同2。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用手势比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1—5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1—5各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本节课教学的: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如新课开始时,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 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熟练掌握集合与数的对应关系。
2、能用“小圆片、数字”来表达各个数。
3、指导学生会正确书写“1、2” 。
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数字的书写。
难点:指导正确书写“2”。
教学准备:田字格、双色片、投影、学具(数字卡片1—10、汉字卡片一—十)
教学过程:
一、小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1、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黑板上有许多的东西,有些什么呢?
生:略
师:老师想知道香蕉有几个?你能从卡片中找出数吗?
生(有的'举数字3、有的举汉字三、有的双手同时举出。)
师:哦!这些都表示3。大家做的很好!(同理把其他的物品说出数量)
2、小练习
师:请大家把书打开,翻到第8、9页,看看书上第1题,你看懂些什么?说说看!
生:我看到2本书用圈圈起来了,然后连到了数字2上。
师:找一找其他相同的东西,然后把它们圈起来。数一数它们的个数,然后与下面的数字连起来。
全班操练,教师巡视,分别纠错,然后核对。
二、数的各种表达方式
1、投影出示3个米老鼠以及它的记数方法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3个红圆点,数字3,都能表示米老鼠有3个。
2、师:根据这个表格的形式,请你把其它的空格填完整。
学生小组交流
师:哪幅图你有困难请告诉老师。
3、认识3~5,我们来比一比第8页上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师当场巡视面批)
三、指导写数
1、认识“田”字格
师:在写数字时,要写在“田”字格的右半部分。
2、数字1,要稍斜一点,笔道要直。
师:1象什么?
生:1象小棒,有点斜。(让全班学生跟着一起说)
师:那么2又象什么呢?
生:2象鸭子。(师补充,脖子长,全班跟读)
老师示范书写
3、让学生书空,做书上的练习。
四、巩固练习(可以用练习册P8~9)
1、圈一圈,连一连(练习册第4、5页的第1题),老师面批。
2、填表(练习册第4、5页第2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总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些什么本领呢?
五、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看图圈数
2、照样子填表
4四
:
‘’‘’‘’
作业布置:
1、练习册p5.6
2、练习册P42:1、2书写各三行
板书设计:数一数2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标:练习看图意列式,会填写未知加数
教学重点:会填写未知加数
教学难点:填写未知加数的方法
课前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自己看图列算式,说图意。
生:10-2=8已知飞机里和飞机下边共有10个人,飞机下边有2个人,求飞机里有几人。用总数减去飞机下边的2个人,就是飞机里的8个人10-2=8
8+2=10已知盒子里有8块糖,盒子外边有2块糖,一共有几块糖?用加法。8+2=10
二、求未知加数
1.看盒里有几只果茶?(7瓶)再放几瓶就是10瓶了?(3瓶)你是怎么算的?(从7数到10,还有3个。10-7=3)
2.看:小刚做了几个灯笼?(6个)再做几个就是8个?(2个,从6到8还差2个,8-6=2)3.算一算:3题
三、看谁做的'快
注意几减0还的几。
四、小猫钓鱼看谁钓的最快
五、游戏:
猜一猜左右手凑10。 左右手凑9
六、赛跑
1.观察哪一队跑得快?为什么?
2.你能提出什么算术问题?(两队共有几人?哪一队快?男生几人,女生几人,共几人?
七、作业:练习10以内加减法口算卡片
板书: ?人 8块糖
飞机图 2块糖
10-2=8 8+2=10
教学反思:多数学生计算较快。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材简析:
11-20各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这些数都是两位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及2个十合成的数,学生要理解这一点是有难度的。因此,教材先联系小棒直观表示这些数的含义,再利用计数器分析各个数的组成,形成数的概念。通过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地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一个十、2个十是20。
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数?谁能有顺序地说一说,同桌之间先说,点名说。(电脑演示)。生回答。(同桌之间说一说,小组合作雏形)
2、摆出10根小棒(电脑演示)
3、如果1根小棒是1个一,那么老师带来了几个一,我们一起数一数。
4、变魔术(此处老师语言要有神秘感),10根捆成1捆,电脑演示。师接着问,一捆里面有多少根,一捆里有几个十。
5、请同学们从准备的小棒中数出10根小棒,再把这些小棒捆成1捆。(拿起学生实物投影捆的1捆小棒)提问:这1捆小棒是多少根?(10根)对了,一根一根数,有10根,我们可以称作“10个一”(板书:贴10根小棒,下面写10个一)捆成一捆也就是“1个十”(在刚才的基础上继续板书:贴一捆,1个十,最后在中间加上“是”)。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一般满了10根小棒就捆成1捆,表示1个十。
5、.把“10个一是1个十”齐读两遍。师:这里“一”和“十”都是计数时常用的单位。(把“一”和“十”描成红色)
(此处时间不用长,6分钟左右结束)
二、认识12:
1、谈话:在课桌上摆12根小棒,怎样摆容易清楚地看出是12根?请在卡纸上摆一摆?听清楚老师的'口令,说开始摆再摆。(卡纸上贴有双面胶,便与展示)估计会有一根一根摆,还会有摆成1捆2根,展示两个个学生的摆法,做对比。(直观对比,学生直观感受一捆,深刻感受一捆的好处)
2、提问:我们来数一数是不是12根。1捆是10根,再加2根是12根。这种摆法看得清楚吗?
3、小结:摆12根小棒时,先摆1捆小棒,是10根,再加2根就是12根。这样的摆法表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看起来比较清楚。请个别同学说一说12的组成。
三、继续认识11-20各数:
现在老师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学会摆小棒了吗?
1、不要动手,脑子里想一想,怎样摆出“11”,先摆什么?再摆什么?请个别学生说一说,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电脑演示1捆和3根,请同学们说一说,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几?
3、你还能说一说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吗?注意要说我们没有说过的数(同桌之间说一说,注意反馈不会说的同学),自然过渡到19。(11是让学生说摆法,13是看小棒认数,变换多种演示练习)
4、提问:19根后面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20根又满一个十了,可以怎样?
学生把散放的10根小棒再捆成1捆后,提问:这里是把几根捆成1捆的?又捆成1捆有什么好处?追问:几个十是二十?(板书:2个十是20)
5、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11-20各个数,还知道了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四、巩固练习:
1、请女生从7读到17,男生从10读到20。(同桌之间数一数)
2、想想做做第4题,“火眼金睛”。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草莓,给你3秒钟的时间,你来猜一猜老师带来了多少草莓?(电脑演示,出示图片,3秒退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为什么不猜5个,为什么不猜30个,初步感受估算,不是乱猜。谁有好的方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来是多少?(数出10个圈一圈)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正确答案是14。在草莓图的基础上估算小伞图,数出10个圈一圈,验证答案。(此处培养学生数感和估计能力)
3、翻书游戏。翻开书本第10页,再翻到第13页,第15页,第20页,第18页,第15页,第11页最后回到第10页。(此处感受数的顺序,数的大小变化)
4、想想做做第5题,感受生活中的数。
板书设计:
10个一是1个十
2个十是20
教后反思:
1、学过本节课后,学生能正确数出11-20各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读数,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大小和顺序。认识了计数单位“十”,初步理解了“10个一是1个十”,培养了学生初步估计意识,发展了数感。
2、通过动手摆一摆、说一说,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认识20时,让学生自主摆小棒,并通过交流、讨论、比较来引导学生理解2捆就是2个十。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4-17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3-08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2
一年级上册数学负数教案09-22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7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1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2-13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13
一年级上册数学加法教案01-03
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