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11 15:10:1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1

  学习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结合现实情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重点、难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易混点、易错点:感受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认知基础:生活中见到过负数。

  时间分配学20讲10练10

  教法学法

  自主探索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一、自学例1

  1、通过查资料了解“℃”和“℉”的含义,并学会看温度计的方法。

  2、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4、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

  二、自学例2

  1、了解海拔的意义。

  2、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试着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

  学生活动教师助学课后改进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学生汇报预习情况。第二板块:根据预习情况,学习例1

  (1)交流“℃”和“℉”的含义,说明我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并指导看温度计的方法。

  (2)交流: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5)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零上4摄氏度记作+4℃或4℃,零下4摄氏度﹣4℃)

  第三板块: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

  学生看温度计,选择合适的卡片表示各地气温。

  第三板块:交流学习例2

  交流: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共同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43米,可以计作+8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可以计作﹣155米。

  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把这些数分类。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先指名读一读,再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图中数据。

  先读一读,再说说这些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三幅分别显示三个城市某一天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图。

  根据学生的预习,共同学习交流认识新知。

  (4)上海的气温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以0摄氏度分界,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一上一下,正好相反。

  2.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4”读作正四,“+4”的正号也可以省略不写,直接把“+4”写成“4”。“﹣4”读作负四。

  3.指导完成“试一试”。

  (卡片上分别写有+11℃、﹣11℃、19℃、+19℃、﹣7℃、+7℃)

  二:教学例2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出示例2中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图。

  三: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

  ⑴出示+4、﹣4、﹣7、﹣11 、19、+8844.43、﹣155这些数,提出要求:前面,我们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以下的高度。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

  ⑵小结:像+4、19、+8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7、﹣11 、-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⑶提问: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四:练习

  做“练一练”1,2题

  2.做练习一第1题。

  3.做练习一第2题。

  4、练习一4、5、6题。

  五:作业

  练习一第3题。

  交流认识新知。

  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课后反思

  得:

  首先,对教材的编排作了重新的审视。在教材编排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学习负数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经历“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及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

  失:

  《认识负数》单元的教学看似简单,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由于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办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五年级数学教案3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小数乘以整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年级数学教案4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最大的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答案:这个数有四种可能:9、18、27、54,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一定要所有学生把四种全部找出来。

  第3题

  主要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可以先填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题结论是5,第2题结论是13和2,第3题的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

  第6题

  本题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三个连续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3的倍数自主探索,交流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你知道吗〗

  教师可以结合史料详细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理解“猜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例子,例10=3+7,18=11+7,42=31+11等。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什么是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一)建立容积概念.

  1.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

  实验题目: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

  2.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细沙的体积: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教师追问: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3.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指出: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我们看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

  师生归纳: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和容积的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量长.宽.高;容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出示长方体木块)

  (二)认识容积单位.

  1.教师指出: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板书:升毫升)

  2.出示量杯:这就是1升的量杯.

  出示量筒:这就是刻有毫升刻度的量筒.

  3.教师演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量筒上1毫升的刻度,找出100毫升的刻度.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升的量杯,一直到量杯满为止.

  板书:1升=1000毫升

  4.学生演示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①把1升的红色水倒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升=1立方分米

  ②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毫升=1立方厘米

  5.小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反馈练习.

  3升=()毫升2700毫升=()升

  2.57升=()毫升640毫升=()升

  2.4升=()毫升3.5升=()立方分米

  500毫升=()升760毫升=()立方厘米

  (三)计算物体的容积.

  1.教学例1.

  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2.反馈练习.

  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毫升?

  12×6×5=360(立方分米)

  360立方分米=360000毫升

  答:这个水箱可以装水360000毫升.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点?计算容积应注意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1)()叫做容积.

  (2)容积的计算方法跟()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是长、宽、高.

  (3)6.09立方分米=()升=()毫升

  1750立方厘米=()毫升=()升

  435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9.8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判断.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2)一个薄塑料长方体(厚度不计),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3)立方分米()

  3.选择.

  (1)计量墨水瓶的容积用()作单位恰当.

  ①升②毫升

  (2)3毫升等于()立方分米.

五年级数学教案6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起来并不难,教学时应注意突出以下两点:

  1、把新知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本设计由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练习时,将“做一做”的题目融入到游戏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巩固强化的目的。

  2、以人为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即学生能学会的,老师决不代替。本设计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出最简分数的意义。学习约分时,放手让学生思考怎样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

  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及时反馈,教师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方法时,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知识表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求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

  42和50 15和5 8和21 18和12

  2、大家都看过《西游记》,里面都有哪些人物?谁最厉害?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72变,特别神奇,你们想不想也学一招?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变分数”。

  (2)认识约分

  1、尝试“变分数”。

  课件出示教材65页例4: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让学生了解“变化”的要求:

  ①这个分数要与的大小相等。

  ②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约分的概念。

  ①所变出的分数与原分数有什么关系?

  ②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③请学生说一说所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

  观察后发现分数的大小不变,但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3、认识最简分数。

  ①约分后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了?为什么?

  ②小结:像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说出几个最简分数,强化最简分数的概念。

  (3)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1、讨论:你能根据我们化简的过程找到约分的方法吗?

  2、小结。

  教师板书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方法:

  ①逐步约分法。

  如约分时,依次用12,18的公因数2和3去除,最后约分成。

  ②一次约分法。

  如约分时,如果能很快看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6去除,一次约分成。

  3、小结:我们既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一步一步地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因数去除,直接一次约分。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2)认识负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下列方程。

  X+2x=147 y-34=71

  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板书线段图讲解)

  看图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3)同桌讨论怎样列出方程。

  (4)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板书: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检验:(引导先生口头检验)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5)学生选择其余的方程解答。

  2,变式练习。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块"该怎样列方程(课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中的"少"换成"多")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都比较容易。

  3,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三,巩固应用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

  ①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x本。

  ②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x只。

  ③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x只。

  ④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①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③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km

  ④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①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②甲乙两数的和是183,甲数比乙数的2倍还多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先把2x看作一个整体

五年级数学教案9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带一件物品作为商品(如文具、玩具或小说书等),用小数标明每件商品的价格,摆成购物小超市。

  2.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些人民币(面值大小不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运用小数运算的一些知识,进行一次超市购物的实践活动。(板书课题)看看哪位同学到超市的任务完成得比较好。

  二、组织活动

  1.总价计算活动。

  (1)了解活动要求。

  出示教材上的超市图及商品价格,让学生先熟悉有哪些商品以及商品的单价。说明这些商品的单价在我们的课本上,自己可以去看一看。

  提问:课本上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你会解决吗?

  (2)解决问题。

  要求每个学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自己依题次根据需要选择商品,作好记录并计算结果。

  (3)每个同学在小组里交流自己购物和解决问题的情况。

  (4)指名学生谈谈自己解决问题的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提问:你最喜欢的玩具是哪几种,买回家一共要多少元?

  买8包方便面、一包饼干、5瓶什锦菜和10枝铅笔,带50元。

  钱够不够,你是怎样计算的?

  2.购物活动。

  我们这里已经有一个小超市,上面摆满了小商品,先来进行一次购物活动。大家来推派一个小组的同学做小小营业员,其余每组派两名同学带钱来购买你们喜欢的商品,并且要当面付款结清。买回商品后,向自己小组的同学汇报所买的物品和单价,以及所付的钱款和找回的余钱。然后小组的同学帮助他们算一算,他们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错误。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购物结束后,让每组学生交流自己小组的购物情况,说说买了哪些物品,怎样计算购物总价的,一共付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

  说明:我们在购物时,一般要选择我们需要的商品,并考虑需要买多少。在购物以后,我们可以按单价乘数量计算出每种物品的价钱,再算出购物的总价。

  三、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开展的什么活动?你能把自己在活动中的做法和体会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提升学生对圆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学生介绍已经知道的圆的知识,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揭示课堂--圆的(再次)认识。

  二、圆的再次认识。

  ⒈感受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⑴按要求画圆。

  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

  自己画;媒体出示画圆的方法;仿照画法规范画圆,提醒学生们在圆中标出半径或直径。

  ⑵快速画圆。

  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

  同桌比较圆的大小;量出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多少,同桌交流。

  ⑶画最大的圆,

  出示练习十七第4题。

  在正方形内快速画圆;同桌比较圆的大小,合作量一量圆的半径;画一个最大的圆,交流半径是20毫米的理由;想一想,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师在“半径”两字的右侧板书:决定圆的大小)

  ⑷利用数据比较圆的大小(班级交流)。

  出示练习十七第5题。

  ⒉感受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⑴分步出示练习十七第6题。

  指名回答问题。

  ⑵同桌说说填填第⑵问,班级交流移动的方法。

  ⑶独立完成第⑶问,指名学生在屏幕上指出圆心的位置。

  ⑷问答第⑷问。教师在圆心右侧板书:决定圆的位置。

  ⒊感受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⑴出示练习十七第7题。

  ⑵同桌合作完成。

  ⑶班级交流你的发现: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图中量直径的方法和道理。

  ⒋欣赏生活中的圆。

  ⑴自然现象中的圆。

  ⑵工艺品和建筑物中的圆。

  ⑶运动现象中的圆。

  三、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⑴看板书,总结全课。

  ⑵布置作业。

  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设计说明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伊始,让学生观看“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全过程,让学生从机毁人亡的事件中感受到“次品”带来的危害,领悟到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样的情境创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2、重视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推理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本设计在教学例1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试验的操作活动,让他们在充分的操作、试验、讨论、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然后引导学生用直观、简明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推理的过程,进一步理清思路,为后面数量更多的找次品问题做好认知和方法上的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3瓶钙片

  学生准备

  每人8张圆片学具 每组1张找次品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1、课件播放“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录像。

  2、引导学生猜测造成飞机失事的原因。

  3、导入新课。

  1、看录像。

  2、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1:驾驶员操作不当。

  生2:飞机故障,零件不合格。

  3、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列举生活中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10分钟)

  1、出示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出示一架天平: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出示3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尝试找出轻的一瓶。

  4、引导学生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引导梳理、比较:无论是先称哪2瓶,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1、自主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1)打开瓶子把钙片倒出来数一数。

  (2)用手掂一掂。

  (3)用秤称一称。

  2、认识天平,明确天平的工作原理,并在天平两端放入质量相同的物体,感受天平平衡的条件。

  3、利用学具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3瓶钙片,进行实际操作。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汇报: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2、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4片。如果用天平称,天平两端各放1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如果天平两端各放2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

  三、合作交流,发现最优方案。(15分钟)

  1、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组织小组合作找出次品,填写表格。

  3、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组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4、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1)分成的份数、分的方法与找出次品所要称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2)怎样分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5、用你发现的方法找出9个、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1、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合作,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作记录,1名同学填写“找次品记录表”。

  3、利用实物和表格汇报:

  (1)分成8(3,3,2),至少要称2次。

  (2)分成8(4,4),至少要称3次。

  (3)分成8(2,2,2,2),至少要称4次。

  4、讨论、交流,明确:把8分成3份(每份数量尽量相等)去称,能保证称的次数最少。

  5、小组合作操作、验证,汇报试验结果。

  3、用天平从7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次品轻一些),把7件物品分成()份称较合适。

  4、有8瓶水,其中7瓶质量相等,另外有1瓶是糖水,比其他7瓶水略重一些,至少称()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糖水。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8分钟)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补充说明: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不能平均分的,每份的数量尽量相等。

  1、独立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汇报,说明自己的最优方案。

  5、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略重),那么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最少而且保证能找出次品?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能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

  二、用分数表示各题的得数

  7分米=()米

  31厘米=()米

  309米=()千米

  119千克=()吨

  13分=()小时

  63克=()千克

  5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97平方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2、比较分数的大小

  14/25和13/255

  12和5/167

  11和5/11

  7/30和7/249

  28和15/284

  27和4/31

  3、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并用小于号连接

  5/14、3/14和9/1411/13、

  11/12和11/146/17、

  6/23和6/19

  12/35、16/35和9/353

  5.3/4和2/54/

  15.11/15和11/12

  第4、5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算理和方法,再进行比较。

  2、几个分数排列是,是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根据意思进行解答。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通过发豆芽活动,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多种途径查询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豆芽的生长情况,培养同学们动手实践、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并先做一次实验。学生分组准备黄豆、绿豆各50g,以及发豆芽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发过豆芽吗?

  2.学生根据查询的资料和咨询科学教师得到的知识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我们也来试一试发豆芽。

  揭示课题:发豆芽。

  二、讨论交流,得出活动步骤

  1.提问:发豆芽要做哪些准备?怎样记录发豆芽的过程呢?对最后的记录如何分析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得出本次活动的主要步骤:调查与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推测与应用。

  2.学生结合教材了解4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提问:发豆芽的统计图画什么好?为什么?如何计算发豆芽的盈利情况?

  三、学生分组活动

  1.教师演示发豆芽的过程。

  2.教师提出要求:

  (1)发豆芽活动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我们要分组进行,每组5个人。

  (2)为了方便观察与记录,我们都将豆芽统一放在教室里进行观察,每天每个组在固定时间进行浇水。

  3.各组学生进行发豆芽实验。

  时间大约是6天。教师对各组实验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对各组的记录进行及时督促与检查。各组在发豆芽完成后,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好相应的统计图表,写好分析总结。

  四、小组交流,感受价值

  交流发豆芽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

  五、观察、记录、分析

  1.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大约6天时间)

  2.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每天进行记录)

  3.把豆芽的生长情况制成统计图表。

  4.分析统计图表,写好总结。

  六、总结反思

  小组结合统计图汇报豆芽生长情况,说说在发豆芽活动中的收获。

  注:五、六两个教学过程在课外进行。

  [简评:本课设计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发豆芽的相关资料收集,讨论发豆芽的活动步骤,对发豆芽活动进行分析、交流、评价。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统一在教室进行,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交流、互相激励。同时,把发豆芽活动的重点放在依据实验数据制作、分析统计图表上,以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综合应用的数学味。]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一)、实践操作

  1、组织谈话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同学们都学了哪些知识,谁还记得。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媒体演示

  (出示课件:小山羊的困惑。配音:一只莽撞的小山羊把一个长方形撞倒了,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小山羊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会变成平行四边形呢?面积是否变了呢?

  师:小山羊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出示问题:现在的平行四边形和以前的长方形谁的面积大呢?)

  生:一样大。

  生:我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小。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大部分同学认为面积一样大,个别同学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到底谁说得对呢?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有什么方法验证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否一样大呢?

  生:可以算一算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师:怎样算呢?

  生: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

  生:我是家长告诉的。

  师:那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下面就用你自己手中的学具,试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小组合作,4人一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二)交流汇报

  师:你转化后的图形是什么?你是怎么转化的呢?谁能大胆的上来说一说。

  生:是长方形,我是沿着高剪的。

  师:你为什么这样剪,不沿着高剪开行不行?

  生: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只有沿着高剪开才能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平形四边形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仔细观察(媒体演示转化的过程:找出底,画高,剪开,平移,拼补,转化成了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转化后的图形是长方形,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师:谁再来完整的说一遍。

  师:我们通过转化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和书本上的一样。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会自己发现数学知识了。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呢?你知道怎样表示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生:公式是s=ah

  师:通过刚才的学生,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下面一起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发展

  1.口算下列各题。

  生:第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第二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

  生:第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

  2.辨析性练习:

  师: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课件出示下图,单位:厘米)

  生: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不同意,因为……

  师:为什么说面积不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也认为不是9×6=54(平方厘米),因为6厘米这条高不是9厘米这条底上。如果沿6厘米这条高剪开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6厘米这条高,长方形的宽却不是9厘米这条底。所以不能用9×6=54。

  师:谁再来说说。

  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你能计算了吗?(课件出示)

  生:2×9=18;3×6=18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01-06

折纸数学教案五年级06-12

五年级数学教案06-23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12-13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五年级数学教案08-10

五年级数学教案01-06

五年级的总复习数学教案06-23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1-06

五年级认识圆数学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