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5-28 12:39:1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明确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学生已经对时、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几秒,因此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牢牢记住已经掌握的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同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借助钟面模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交流探究找到解题方法,即“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教师准备 PPT课件、钟表

  学生准备 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PPT课件)

  1.出示复习题。

  (1)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 )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1圈是( )分钟。

  (3)1时=( )分

  (4)1分=( )秒

  2.出示古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交流: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结:这是写珍惜时间的诗句,光阴就是时间。

  3.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

  ⊙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2时=( )分

  想:1时是60分,2时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时=( )分,怎么想?[用5个60连加的方法;也可以这样想:在120分的基础上再加3个60分,即120+180=300(分)]

  (2)( )时=240分

  (3)3分=( )秒

  (4)4分=( )秒

  设计意图:例1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时间的计算。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你早上几时离家,几时到校呢?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请同学们讨论并提出数学问题。(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钟,你是怎样计算的?请把你的计算方法讲给组里的同学听。(小组讨论)

  预设 生1:数钟面上的大格,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生2: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钟。

  生3:45-30=15(分)

  师:计算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就可以了。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计算的这道题中,几时离家,几时到校,这里的几时我们叫做“时刻”。而刚刚大家计算的经过时间,我们叫做“时间段”。时刻,只要看钟表就可以知道,而时间段是要经过计算得出的。以后计算时间段,也就是计算经过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情境练习。

  出示教材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交流算法。设计意图:时间的计算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本部分教学采用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计算的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统一使用一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体会并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对这些加法进行比较熟练地口算。

  2、使学生能尝试运用所学加法去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活动中累积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使学生能与同学互相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并能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小棒、计数器、卡片、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出示松鼠卡片)大家看这是谁呢?

  生:小松鼠!

  师:对,是小松鼠!大家都很厉害,那么谁知道小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呢?

  生:松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小松鼠特别开心,因为今天小松鼠的生日,小松鼠跟着松鼠妈妈一起去采它最爱吃的松果,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采了多少吧!(出示ppt课文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说一说图中传达的数学信息。(讲解25和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1)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踩了多少松果?

  (2)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松果?

  (3)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松果?(出示问题卡片)

  3、给学生实践,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出示数学卡片)

  4、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问:从20里面拿掉4根,还是从5里面拿掉4根?(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是从十位上拿走还是从个位上拿走?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1,再算20+1=21。

  5、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示:这个问题上个问题的算式和算法都一样。)

  6、请学生列算式解决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多少松果?

  25+4=29

  提问:4根小棒摆在5那里还是20那里?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拨在十位上还是拨在个位上?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9,再算20+9=29)

  7、带学生做游戏(你出几我出几,我们之间相差几)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练习

  四、课堂总结

  把小松鼠人物化,带领学生发现小松鼠采松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交流,不用教师刻意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在自然平和的气氛集中注意力并学会知识,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课本第26页的例题、试一试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小学一、二年级一直有计算的内容,这部分是对计算的进一步延伸和提高,而三年级的上册所学的是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主要是一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是对原来的乘法的质的突破,也是对后面进一步学习乘法打下最基础的基础。所以这部分的内容非常重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竖式以及十位部分怎样写。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一流,教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硬件保障。

  学生在第五册已学习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本单元第一课时已学习找规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学生已经具备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能力。估计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方法上,学生可能有难度,这是需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能熟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看图编题: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座美丽、壮观的高楼大厦。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根据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根据所编问题独立列式:1412=

  2、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探计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先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发表意见。)

  B、师:根据以上估算的结果,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解决这个问题光靠估算是不行的,须计算。)

  2)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①先让学生独立探索(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计算方法,教师巡视课堂进行个别辅导。)

  ②小组交流可以是同桌两人交流,也可以前后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③汇报结果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交流结果。

  通过汇报得出全班基本上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方法:1410=14010层住几户142=282层住几户140+28=16812层一共住几户第二种方法:1214=1227=247=168第三种方法:1210=120124=48120+48=168第四种方法:14122814168把这几种计算方法都展示出来,然后要求:

  1)进行比较,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2)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你能理解吗?

  3)比较,说说区别与联系。主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加以归纳与指导。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进行计算,必须让学生理解算式中的每一层含义。通过提问,回答,教师板书:1412

  2814214141016828+140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6页:试一试

  2、课本27页:练一练在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算理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盒。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盒11元。买书包和文具盒各花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这节课学生在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观察、探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并且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这节课由4个实践活动组成。

  1.训练注意力。

  2.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3.通过提问来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4.根据指令用长方体、正方体、球搭立体图形。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了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又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学生在一、二年级所观察的都是具体的事物,如汽车、房子等,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学生学习从三个方向观察立方体,不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抽象的立体图形,而且还要求学生用具体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学生已经有了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经验,再通过动手操作、实物观察、想像、描述等活动,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训练注意力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大家根据老师的口令行动起来,老师请两位同学在讲台上表演。

  请你摸自己的左耳朵,摸右腿,摸左眼睛,摸右肩。

  请你用右手摸你的右腿,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请你用左手指前面,指下面,指后面,指左面……

  (二)活动二: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的后操场工地上有许多叔叔总是在忙忙碌碌的,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说得好,他们正在为我们盖新的教学楼。半年以后,我们就可以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了。同学们,你知道在盖大楼之前要先做什么吗?对,要由设计师精心设计好大楼的图纸,比如一共有几层,每个房间有多大面积、几个窗户等等,然后才由建筑工人按照图纸去盖,那么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来当设计师和建筑工人,一起来搭房子,好吗?

  2.唐老师设计了一栋大楼,想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立方体搭一搭,比比哪个同学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来。我请两个同学上台来搭,其他同学在下面搭。

  横着放3个方块,在中间方块的上面放一个,把右面的方块拿去。

  (要注意每完成一步都要及时反馈,发现问题立刻纠正。)

  同学们,你们搭的和唐老师设计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这个设计师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筑工人。

  3.大家想想,老师刚才给你们发了几条指令?最优秀的设计师要尽可能地用少的指令指挥建筑师,我们看看哪些同学能够做到这一点。下面我请一名同学做设计师,在讲台下面的小凳子上搭一座房子。(请一名同学在讲台下面设计,注意不让其他同学看到他的设计情况。)

  李想设计师,请你说说你的大楼是怎样设计的,其他同学作为建筑工人,咱们看看谁最聪明,能够很快明白设计师的意图。

  4.同学们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做设计师,先自己搭出一栋大楼,注意用书挡住不要让建筑工人看到,然后设计者用尽可能少的指令让建筑工人搭出你设计的大楼。做完后同桌互换角色,练一练。

  (教师注意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要注意发现典型的设计方案。)

  哪位设计师上讲台来,把自己的设计告诉全班同学?

  (三)活动三:通过提问来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同学们,唐老师还有一个很棒的本领呢!我不看你们搭好的大楼,而且也不用同学们给我指令,只要我动脑筋想一些问题问你们,根据你们的回答,我就会搭出和你们想的相同的大楼,我们试试看吧!高原,请你回答老师的问题:

  你用了几个立方体?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侧面看是几个正方形?

  你看,老师搭的和你想的一样吗?(教师边问边搭)

  2.请大家想想,老师问了几个问题?哪几个问题?同学们,高原用了4个立方体,为什么从上面、正面、侧面看的结果会不同呢?现在就请大家搭出和高原同学想的相同的房子,你从上面、侧面、正面看看,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

  3.下面我再请一名同学做设计师,在讲台下面的小凳子上搭一座房子,我们请建筑工人一边提问题,一边搭一搭。

  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做设计师,先自己搭出一栋房子,然后建筑工人用尽量少的指令提问设计师,根据他的回答搭出房子来。同桌互换角色练习。(教师注意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谁想知道别人的大楼是怎样搭的?请你上讲台,提问你想知道的同学,我们大家一起搭,看是否能够搭出和他设计的一样的房子。

  (四)活动四:根据指令用长方体、正方体、球搭立体图形

  1.同学们,我们不仅带来了4个正方体,还带来了一些长方体和球,我们可以用这些物体来搭一搭。下面听老师说,大家搭:

  先放三个正方体,正方体的前面放一个球,长方体放在三个正方体的上面。

  2.请同桌两人合作,完成这个活动。

  总结: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还想和大家说些什么?

  五、教学反思

  记得这学期刚开学的时候,我们拿到教科书就急忙通读了一遍,然后再一起谈感想。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单元,都认为这节课学生理解掌握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大家都说,他们会搭出来吗?但是通过实践发现,我们太小看学生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很顺利地完成搭立体图形的任务。不过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能够搭出图形只是初步的要求,要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需要在日常生活和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培养。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也获得了实施新课标的一次成功体验。

  稳定性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节课,学生学习情趣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看来比较乱,但是他们都是为了学习,这样的“乱”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案例点评

  这节课教师围绕空间观念的培养,组织了四个数学活动,一是左右等方位的摸一摸活动,然后是教科书上提供的两个活动,最后是一个提高的活动。这四个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对于本节课的重点二、三两个活动,教师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先是由教师演示,再让个别学生演示,然后让大家总结经验,最后让同学们合作操作。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知识。

  整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思考、探索等多种实践活动,学会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并初步学会了用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除了可以用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而且列乘法算式比较简单,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正确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乘法的积。

  3.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认识几个几相加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出示主题图)

  谈话: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和它的邻居小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物。请仔细看图,小白兔是几只在一起的?小鸡呢?(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小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谁能用算式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板书:2+2+2=6(只)]

  追问: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谁能用算式表示小鸡一共有多少只?[板书:3+3+3+3=12(只),4个3相加得12]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同组小朋友可以互相讨论)

  2.补充生活中几个几相加的例子。

  谈话:第一个算式的加数都是2,第二个算式的加数都是3,它们都是相同的数相加。像这种相同的数相加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比如,一双筷子有2根,那么4双筷子有多少根?谁会列式?

  (板书:2+2+2+2=8)

  这个算式是表示( )个( )相加得8。

  再比如,每组都是4个小朋友,像这样的3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式?(板书:4+4+4=12)

  这个算式是表示( )个( )相加得12。

  3.不同角度感知几个几相加。

  (出示以53形式排列的玩具娃娃)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聪明娃娃,喜欢吗?表现好的小朋友都有机会获得这儿的聪明娃娃。有信心得到吗?

  谁知道这儿一共有多少个聪明娃娃?

  让学生独立观察得到:横看看是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

  (板书:5+5+5=5,3+3+3+3+3=15 3个5相加,5个3相加)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算出来的都是这儿一共有的聪明娃娃的个数,所以得数相同,都是15。

  [设计意图:通过安排一定量的同数相加的具体生动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构建乘法的含义打好基础。]

  二、初步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谈话: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2+2+2+2=8)6张桌上呢?9张桌上呢?(请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

  小朋友,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算式太长了,很麻烦)

  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学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2.写、读乘法算式,了解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像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写作42=8或24=8。介绍乘号、乘数、积等名称。(板书:42=8或24=8,并在算式下边标注乘号、乘数、积)

  指名口答想想做做第3题。

  3.反思乘法的意义。

  谈话:4个2相加,是怎样用乘法算的?在这里,42和24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对用加法计算感到太麻烦的情境,激发学习新算法的欲望,帮助学生感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三、加深对乘法的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聪明娃娃带了几道题目来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出示题目)

  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看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好后集体校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先看老师是怎样摆的。(出示两堆圆片,每堆3个)

  老师是怎么摆的?也就是摆了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下面让小朋友自己来摆,听清要求:

  (1)每堆摆2个,摆4堆。

  (2)每堆摆4个,摆2堆。

  你先摆的是几个几?又摆的是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算式填在书上。

  在小组内校对后提问:比较这两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3.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都改写成乘法算式。

  谈话:刚才我们求9张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写加法算式麻烦,现在你们会怎样列式?

  4.(出示第69页试一试的跳绳图)

  谈话: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提问分别出示:

  (1)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2) 正在跳的小朋友有多少个?

  (3) 甩绳子的小朋友有多少个?

  谁能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开放性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自己这节课上表现怎么样?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标: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练习: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1)(教材第33页例2)。

  【教学目标】

  1、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与圆柱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沙子和水。

  【情景导入】

  1、复习旧知,作出铺垫。

  (1)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习高的概念。

  A、什么叫做圆锥的高?

  B、请一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2、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透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它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动画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跟小组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大家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新课讲授】

  自主探究,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A、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

  B、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

  (2)全班交流。

  ①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黑板上:

  A、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

  B、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

  c、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8倍。

  D、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5倍。

  E、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f、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②引导整理信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③参与处理信息。围绕3倍关系情况讨论: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科学合理一些?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突出等底等高,并请学生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诱导反思。为什么有两个实验小组的结果不是3倍的关系呢?

  (4)推导公式。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这里的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几个条件?

  (5)解决问题。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指名汇报。

  答案:13×19×12=76(cm3)

  【课堂小结】

  教师:请你说说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锥的体积?学生自由交流。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第35页第3、4、5题。

  答案:第3题:提示:可以利用直尺、软尺等工具测量出圆锥形实物的底面直径(或者底面周长)和高,再根据V圆锥=1/3sh计算出该物体的体积。

  第4题:(1)25、12(2)423、9

  第5题:(1)×(2)√(3)×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复习内容:

  复习位置关系和统计。

  复习目标

  1、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2、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复习过程:

  一、总复习119页第8题。

  1、先小组讨论而后指名口答。

  2、 练习二十七第1题。

  (1)自己做。

  (2)订正。

  二、复习统计:

  1、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2、练习:

  120页第一题。125页16、17题。

  三、复习三种统计图的区别。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难点是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

  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观察课本主题图、讨论并填空。

  2、老师出示:课本“做一做”第2题小动物赛跑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牛跑第几?你能把上面的问号位置填上吗?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9篇】相关文章: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0篇05-15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6篇05-09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五篇05-24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六篇05-23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21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5篇05-13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五篇05-12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10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0篇05-25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五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