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5-13 10:07:3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向”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行操作演示。回顾操作过程,出示完整示意图。

  (2)解决实际问题。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后,两个杯子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知道了现在每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3)汇报方法。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优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例2。

  (1)理解题意,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的表达出来?

  (2)解决问题。

  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出示示意图。你能根据示意图说说题目的大意吗?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你能仿照示意图的样四,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尝试画倒推的示意图。展示作业。根据示意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你能列式解答吗?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知道我们推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怎样验算?

  (3)归纳。

  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3、完成练一练。

  理解题意。尝试将题目中的条件,展示学生作业。你是怎样想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策略角度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手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回列式解答吗?说说推想的过程。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你能通过列表的方法题目中的信息吗?你会列式解答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第2题。

  你能画图题目中各个条件的示意图吗?学生根据示意图列式解答。交流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练习十六第3~8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应

  用什么策略?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你能把题中的条件进行吗?可以运用什么策略解决呢?你能在图中标出其他几个景点和大门的位置吗?展示作业,说说自己的思路。

  2、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你是怎样解决的?应该怎样倒过来想呢?

  3、完成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样检验所填的数据是否正确?

  4、完成第6题。读题,理解题意。下午6时的气温是18℃,根据比中午下降了7℃,你能推算出中午12时的气温吗?你是怎样推算上午8时是多少℃的?

  5、完成第7题。理解每幅图中显示的相等关系:5个桃子的重量=2个梨子的重量3个梨子的重量=1个菠萝的重量1个菠萝重600克小组中交流思路。说说是怎样想的?

  6、完成第8题。你能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吗?根据的条件列式解答。应该怎样倒过来推想呢?

  三、课堂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都可以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第9、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9题。

  理解对帐单每一栏的含义。4月份的结单余额和上月比,是多了还是少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可以算出张阿姨信用卡3月份的结单余额是多少元?小组讨论方法。汇报交流想法。

  2、完成练习十六第10题。

  要知道这四张牌原来是怎么放的,可以运用什么样的策略?(逆推法)根据第四幅图,你能知道第三幅图中的牌是什么顺序吗?(10、9、7、8)原来的牌是什么顺序呢?(7、9、10、8)分组活动:拿出四张牌,任意交换两次位置,再翻开看结果,猜猜原来四张牌是怎样放的。小组活动。

  3、完成思考题。

  理解题意及关键词的意思。“遇店加1倍”,遇到店将加成壶中酒的2倍。你能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吗?原有?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喝完)逆推为:0→1斗→0.5斗→1.5斗→0.75斗→1.75斗→1.75斗→0.875斗

  三、课堂

  你觉得“逆推法”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什么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第十单元是总复习部分。复习,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为了恢复或强化头脑里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学习。这种重复学习并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小学数学总复习,不是知识的重复讲解,单纯的补缺补差,而是通过复习,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达到巩固提高、融会贯通的目的。小学数学总复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担负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要切实做好这一单元的教学。

  一、特点分析

  总复习是分两部分安排的,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整理,另一部分是供练习用的习题。新教材与旧教材在总复习的编排上有以下相同的特点:

  1.复习的内容集中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了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并且在编排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进行复习,这样便于学生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复习的线索清晰

  本单元的复习用醒目的黑体字,以标题的形式,明确指出了复习的五部分内容。这样以标题作为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全面再现所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线索将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总复习的编排上有以下不同:

  1.复习的导向不同

  复习的导向关系全局,只有把路引对,才能避免总复习的盲目性。原教材中有一个标题是“应用题”(小华买了一颗纽扣用了6角钱,买了一根针用了3角钱,他买东西用了几角钱?),它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新教材将“应用题”改为“用数学”,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具体实际问题,作为“用数学”的问题,是以现实情境图示的方式呈现的。如121页12题,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呈现的,知道了他昨天看了9页,今天看了8页,一共看了多少页?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更主要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2.复习的目标不同

  原教材的总复习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新教材不仅停留在巩固的基础上,而且在知识领域中进行了延伸。表现在以下两个复习中:

  (1)在“认识钟表”的复习中,引导学生会看接近整时的钟面。在此复习中,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认识了钟面,知道整时和半时(如117页第6题),另一方面,通过练习会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如120页第9题,说一说,大约是几时)。

  (2)在“用数学”的复习中,引导学生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

  通过前九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117页第7题,画面是一个停车场上已经停放了9辆汽车,同时还有几辆车正开进停车场,但有的汽车没有画全。如果只看画面,很难说出又开来了几辆汽车,题目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说明“又开来了6辆”。要解决“现在几辆车”的问题,只数出画面上的汽车是不够的,必须利用“又开来了6辆车”这个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又如,121页11题,画面上画的是9个小朋友正在雪地上堆雪人,同时又跑来几个小朋友。如果只看画面,无法确认又跑来几个小朋友,于是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知道“又来了9人”,利用这个信息,从而解决了“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含义及数的组成。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3.能准确地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

  4.会看整时和半时以及接近整时的钟面。5.能合理地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

  6.能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二)过程与方法

  1.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理念

  本单元教学要充分体现新理念:

  (一)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再现真实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复习知识生活化,要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把静态的复习知识动态化。

  (二)数学学习要及时反思

  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习反思包括过去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心理行为方式。对学生主体而言,学习是一种经历,只有当经历提升为经验时,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经过反思后,我们就能从经历中提炼出经验来。可见,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复习时要通过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三)数学学习要主动建构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课程应侧重于“学科的结构”。他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教授和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有四个目的:第一,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加理解”;第二,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第三,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迁移。他认为,“领会基本原理的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第四,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间的差距。数学知识本身是有结构的,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都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方式联系着,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结构,这是教材的知识结构。这个结构是系统的,有条理的。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经形成的应付与处理学习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内在知识系统。认知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信息经验系统,也就是知识结构,它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二是心智操作系统,也就是已有的智力活动方式或认知操作方式,它是获得新知识的操作基础。学生在复习数学知识之前,数学知识内容及智力活动方式在学生头脑中按照一定关系或联系形成一个紧密的系统,这就是学生该学科的认知结构,这时候的认知结构是零散的,复习教学就是要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这一认知结构。

  要优化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整理的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整理的结果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这个建构过程他人是不能代替的,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地加以建构才能获得。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四)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传统的课程,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而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价值成为附属,可有可无。这样教学,虽然强化了知识,但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鲜明地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强调既要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注意三维目标的全面,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2.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从生命意义上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我们也不是复印机,启动按钮,即可出现数张一模一样的内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整理知识。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也许整理的结果在教师的眼中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的整理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一种可持续发展,无终点。为了自身的发展,人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健全自我人格,不断地开发自我潜能,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便需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领会复习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复习课难上,这是所有数学教师的共识,如何上好复习课,这也是所有数学教师的盲点。对于教师来说,复习的内容多,复习的时间短,不知从何下手。对于学生来说,复习的内容已学过,听不听无所谓。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复习课真没劲儿,都是过去讲过的”,“老做题,我都做糊涂了”。学生的上述反映说明了复习课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复习的内容是“老调重弹”,把复习课看成了补课,二是复习的方法是“题海战术”,把复习课上成了习题课。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呢?

  (一)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回忆,是上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忆”是独立完成的过程,“忆”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1.借助目录进行全册知识的回忆。

  目录是教材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整理学习内容,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要点。本册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了新颖的目录。因此,可借助目录引导学生自主地复习。如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你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借助目录可知所学九个单元的内容:(1)数一数(2)比一比(3)1-5的认识和加减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5)分类(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7)11-20各数的认识(8)认识钟表(9)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借助课题进行单元知识的回忆。

  看目录所列的课题,回忆课题里面的知识内容。如看目录第三单元的课题是:1-5的认识和加减法。可知,这个单元包括1-5数的概念和计算两部分。看小课题是:比大小、第几、几和几。可知,数的概念复习的重点包括数的顺序、序数的含义和数的组成。

  (二)梳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在经历自主整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1.自主梳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储存了大量的知识,但有些知识无条理性,堆积得越多,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应用时无法提取。当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就很容易提取出来。因此,要引导学生将平日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梳理为系统的知识,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梳理,是复习课的重点,就是将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相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二是把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其思考的方法主要是“分类“,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因此,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学生自己找出分类的标准,按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如在全册教材的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学习内容可以怎样进行分类?有的同学分为五类:1.数一数、比一比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3.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5.分类;有的同学分为四类:1.数一数、比一比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3.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4.分类。有的同学不知如何分类,可以引导学生看总复习进行分类,使学生自己感悟到复习数学知识的方法。

  又如在“认识图形”单元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怎样分类?学生整理知识的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分类整理,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正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圆柱的两个平面各是什么形状的)分类整理。这样,抓准知识的连接点,剖析知识的分化点,求同存异,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主动建构。

  梳理之后,如何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需要经历主动建构的过程。

  ⑴捕捉联系,画图建构

  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图形学具进行整理,有的同学整理成如下的网络结构。这一结构能清楚地反映哪些是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有的同学整理成树状结构。这种结构能清晰地反映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图形这一棵树上“生长”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两个“大枝权”,然后从立体图形这一“枝权”上生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个小“枝权”,从平面图形这一“枝权”上长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四个小“枝权”,形象清晰,不易遗忘。

  ⑵相互比较,列表建构

  有的同学列表进行比较,使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立体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平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这样,学生亲自理一理,试着串一串,在“做”中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应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掌握所学的知识、构建认知结构是复习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复习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简单应用,夯实基础;第二层次,综合应用,解决问题。因此,要精心设计习题,通过有效地练习切实提高复习课效率。

  要现实性。要冲破传统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束缚,挖掘社会生活的数学教育资源,精心设计一系列开放、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如在“认识图形”复习中,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这些图形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现实情境中能辨认这些图形。可以出示情境图,图中有许多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又如,用课件演示家庭布置图,看一看,在我们家中有许多物体,你能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吗?(冰箱、彩电、电视柜、书、写字台的抽屉是长方体,落地灯的灯柱、笔筒是圆柱,台灯和足球是球。)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情境。要有开放性。在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各得其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选择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论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的习题供练习时使用。教师出示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境图,图中有的学生荡秋千,有的玩翘翘板,有的玩滑梯,有的跳绳。图中还有花、树、鸟等。要有综合性。复习的面要广,要关注全册教材的知识点。如上面的一道题,涉及到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三方面的内容。

  要有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案例:

  “认识钟表”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一)自我反思,回忆知识

  (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个孩子问:“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到6点了吗?”)

  师:图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图中的小妹妹想看动画片,但不知道几点了。

  师:你会怎么告诉她呢?

  生:我会说,你自己看吧。

  生:我会告诉她,到6点了。

  师:你学会了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钟表的知识,学生看书独立思考,用钟表进行演示,再互相说一说,拨一拨。)

  生:我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生: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生演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是4时)

  生:分针指向6时,时针指向7和8中间,表示7时半。(生演示)

  师:你认为你拨的准确吗?

  (学生对自己的拨珠过程进行反思,这样不仅关注了拨珠的结果,而且关注了拨珠的过程。)

  师: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教师予以提醒)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整时和半时,激活了学生头脑里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自己分类,梳理知识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拨出来的时间写在黑板上。

  (板书:11:00 3时 5:30 9:00 6时半 1:30 4:30)

  师:你能把这些时间进行分类吗?

  生:我分两类,一类是表示几时,一类是表示几时三十分。

  生:我按时间的表示方法进行分类,也分两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时间,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进行分类,学生是复习的主人。]

  (三)贴近生活,应用知识

  (教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人手中拿着一张车票,票上写着:从松原到扶余8:00开车,此时钟表时刻是7:30。)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车票知道的,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是8时。

  生:我看时钟知道了当时的时间是7时30分。

  [以“生活“为依托,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构建了鲜活的数学课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识

  教师出示三个钟面图,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正好是8时,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是8时刚过一点。

  师:看下面三个钟面,哪个钟面上的时刻指的是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学生指出第一个钟面)

  师: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学生互相交流)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汇报,分享发现的快乐。)

  生:三个钟面的时针都指着8,第一个钟面的分针正好指着12,第二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1和12的中间,第三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2和1的中间。

  生:不对,第一个钟面的时针正好指着8,后两个钟面的时针差不多指着8,不是正好指着8。

  (这个孩子会倾听他人的发言,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真倾听了,听懂了,从而积极响应;二是耐心倾听了,当同学发言有错误时,等同学说完了才指出不足。)

  师:因为第二个钟面的分针差一点到12,时针肯定差一点到8,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刚过12一点,时针肯定也刚过8一点。

  师:也就是后两个钟面的时针都是大约指着8。

  师: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呢?(讨论)

  生:第一个钟面是8时,第二个钟面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是8时刚过一点。

  师:像这样,差一点不到8时或8时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8时。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在学生充分观察、对比三个钟面的异同点,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领悟到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构建了一个“回忆-梳理-应用” 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有关的知识按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再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基本情况

  六年级一班现有69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36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期期末统考均分87分,及格率100%,优分率96%。其中学习比较突出的有16人,处于中间水平的有41人,中下水平的有12人。这7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⑤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⑧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⑩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⑦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⑧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⑨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3、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

  教学方法:活动中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前我们仔细观察了自己的教室,说说教室里有什么,用上前后、左右、上下等词。有条理地描述。

  小组间相互汇报。

  指名说。

  再看看书上的小朋友他们是坐在什么样的教室里。

  看图说一说。

  二、应用教学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说说你家的客厅里都放着什么?

  引导按顺序说。

  说说你的小房间里放着什么?还有厨房间里都放着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自己观察,摸一摸,说一说文具盒。

  汇报交流。

  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到火车站的路线。一边指一边说。

  学生交流。

  3、游戏活动。

  (1)到游乐园里去玩,请你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2)教室里同学们玩捉迷藏游戏。

  说出位置,自己找。

  四、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本领?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梯形的认识》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观察梯形的特点,概括归纳出定义,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对所学四边形进行建构,能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建构,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取新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教学具 :

  实物投影、剪刀、一张16k白纸、等腰梯形纸、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组梯形的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从经验出发导入新课。

  通过收集展示学生课前所画的各种四边形,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评析:学生对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整理,为后面进行四边形的建构奠定基础。)

  二、从需要出发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的需要

  师:凭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认识梯形呢?

  预设: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

  (1)定义

  (2)各部分名称

  (3)特性

  (4)特征

  ……

  师:那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评析: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对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教学以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可就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教师拽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义

  学生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组梯形的题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汇总意见讨论。(学生以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组织小组汇报交流,预设:小组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等特点归纳为“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归为一句话。

  (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提问:“只有”起什么作用。

  ……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学生由于有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自己利用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3.动手操作,创作梯形。

  学生创作梯形,然后交流学生的作品及方法。

  (评析:通过画、折、剪等操作活动,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征。)

  4.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同桌拿起刚才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汇报交流,重点说说梯形的高在哪里。

  (3)学生把剪的梯形(标出各部分名称的)贴在黑板上展示。

  5. 观察发现等腰梯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老师给准备的等腰梯形,以小组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找一找这样的梯形特殊在哪儿。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a两条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别相等

  c 对角度数的和是180

  ……

  6.知识建构

  师:现在,我们认识的四边形家族中又多了一个成员,你们能把这几位成员间的关系想办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学生分类整理学过的四边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结果,组织互评,激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学生可能用集合图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评析:通过对所学过的四边形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系统整理掌握的知识。)

  三、从兴趣出发实践应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刀就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

  (评析: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玩数学的教学理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2.找一找,数一数。在下面的图形中找我们学过的图形,数数分别有几个?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在猜想、争论、验证、互相补充中汇报交流、亲自参与、亲身感知、再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且注重了学生对四边形的建构,使其理清关系、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力争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图形平移的方法,并交流画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按照“谈话导入——合作探究——拓展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先谈话导入,出示生活中物体的平移现象,让学生在欣赏中复习旧知,然后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最后在拓展应用中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

  2.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主人”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探究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依据性质在方格纸上画出了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在图形的运动中,除了轴对称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平移和旋转)谁能说一说你对图形的平移有哪些认识?(图形在平移时,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变化)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物体的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求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3: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预设

  生1:通过数一数,我发现图形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生2:我发现判断图形平移几格的关键是看对应点。

  生3:我发现图形平移前的各点与平移后的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生4:我发现平移后的图形要用虚线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做相应的动态展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助团队的力量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判断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关键看对应点平移了几格。

  ⊙运用性质画平移后的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画。

  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总结画法。

  2.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板书关键字)

  (1)定点:确定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定方向:确定平移的方向。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 15÷3=5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 9÷3=3 (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学反思:

  省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能说出钟面上的整时时间,还能识别钟面上的整时刚过或不到整时的时间,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可利用的资源。

  先编排时、分的教学,然后教学秒。把时和分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时间。由于1小时的时间比较长,一节课的时间还不足1小时,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分来体验时。另外,认识钟面上的非整时时刻,需要综合应用时和分的知识。

  1. 看看、数数、算算,了解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

  第88页例题利用小女孩7时30分上学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看钟表的愿望。提出的三个问题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钟面,首先要理解大格和小格的意思,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就很容易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可以5格5格地数出来,在一年级(下册)教材里曾经有过这样的安排。

  认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要能正确、迅速地说出几个大格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如7个大格里有35个小格),这是顺利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几分所需要的能力。2~9个大格里各有多少小格,要联系乘法口诀记忆。10个大格、11个大格里面分别有多少个小格,可以通过45加5、再加5帮助记忆。

  2. 初步形成1时、1分的观念。

  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教学任务。1时、1分是基本的时间单位,学生认识1时和1分要经历充分的活动与体验。

  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都是有关时、分的知识。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在钟面图上用色块显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意思,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知识。形成1时、1分的观念必须体验它们的长短。想想做做编排了许多体验1分的活动,有1分钟脉搏大约跳动的次数、大约做眼保健操的节数、跳绳的下数,还有1分钟能完成口算的题数等。这些活动要在课堂里逐一落实。可由教师掌握1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专心地数数,并通过在括号里填这些数量,反思1分钟能做些什么。这样,他们对1分钟有多长就会有切身感受,这就是1分时间的初步观念。

  1小时比较长,在一节课上无法直接体验。为此,教材设计了两条体验1小时的途径: 是利用时、分的进率,从对1分的感受联想60分会有多长,体验1小时有多长;另一条是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一节课的时间加一次课间休息时间,再加上若干分钟正好是1小时来体验。由于学生对一节课和一次课间休息的时间是有感受的,因此能间接地体会1小时有多长。关于时、分间的进率,要通过拨钟让学生发现。教材的安排是拨分针,让分针走60个小格,看时针同时走了几大格。通过分针走60小格(即60分),时针刚好走1大格(1时),推理得到1时=60分。

  想想做做第4题说出时针从12走到另一个数的位置上是多少时间,为下面认读钟面时间作铺垫。

  3. 认读钟面上的时间。

  在学生已能认读钟面上整时时间的基础上,第90页例题教学认读非整时时间。第一个钟面,教学怎样看时间以及怎样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出现8时零5分的钟面,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能看到这个时间是大约8时,是8时刚过。钟面上的一个扇形色块,有助于学生看出分针的位置是从12起走了5小格,钟面上的时间是8时过5分。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时间要说成8时零5分,可以写作8:05。可见,首次认读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是以大约几时为起始,经历几时刚过几时过多少分规范地读、写时间的过程,有意义地接受读、写钟面上时间的方法。

  例题中认识第二个钟面上的时间是教学难点。由于时针非常接近4,学生往往误读成4时55分。教学时首先要明白这个时间是快到4时,进而看出4时少5分。然后利用钟面上的扇形色块,帮助学生理解4时少5分也就是3时过55分。这里的55分可以从11个大格是55个小格得出,也可以通过60小格减5小格算得。可见,解决难点要正确辨认钟面上的时间是4时少5分,并把它转化为3时过55分。

  想想做做第1、2题都是认读时间的练习,教材作出由易到难的安排。第一个钟面上的分针在12~6的范围内;第二个钟面是分针走过6以后的时间;第三个钟面是分针接近12,且未到12的时间。每个钟面都用扇形色块帮助理解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从而正确认读时间。第四个钟面是分针刚过12的时间,隐含了可以与第三个钟面进行比较的内容。在学生认读钟面时间的时候,要习惯于这样想: 这个时间是几时过了多少分。尤其要把快到几时或几时还不到转化成几时过多少分,这样才能避免认读错误。另外,第1题还练习写出钟面上时间的方法,第2题培养认读各种钟、表面上时间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3、4题把认读钟面时间的练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感受在校的作息时间都是固定的,每天的起床、睡觉时间也应该有规律地合理安排。第4题认读左起第二个钟面的时间可能是难点,不仅由于这个时间是9时不到,而且时针与分针十分靠近。要坚持原有的认读时间的思路和方法。第5、6题变换认读时间的练习形式,通过给钟面画分针和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间,维持学习热情,进一步掌握认读时间的方法。

  4. 感受秒,认识秒与分的关系。

  在认识时、分之后教学秒,一方面增加有关时间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秒更好地体验分。

  第92页例题把认识秒分成三步进行: 首先在跑100米的情境中引出秒,感受计量不到1分的时间需要使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接着结合钟面图介绍秒针,用最长最细等词语形象地描述,使学生很快地认识秒针;最后利用钟面上1小格的扇形色块,理解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想想做做第1~4题都是感受秒的活动。看着钟面上秒针的走动,每秒拍一下手,通过有节奏地拍手,不但感受1秒是多长,还感受时间就是这样1秒1秒地过去的。用接近60秒的时间从1数到60,是不看钟面上的秒针,默默地体验时间,既能体验1秒的时间,也能体验1分的时间。了解自己做一次深呼吸、跳20下绳、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的时间,以及30秒时间能背几句乘法口诀,也是在活动中感受秒。这些活动要合作进行,在做各项活动的时候,可请同伴帮助计时。另外,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要尽量保持安静,因为体验时间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平稳的心态。

  秒与分之间的进率是学生在钟面上发现的。要先调整分针和秒针的位置,使它们都正好指着12,便于看出秒针走60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了1小格。电子钟的计时表示了几时几分几秒,在钟面上能看到时间1秒1秒地过去,再次体验了秒。在8时30分59秒以后,钟面时间变成8时31分0秒,让学生思考这个变化,能加强对60秒是1分的理解。

  想想做做第5题是全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要联系时、分、秒的观念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如果发生选错单位的现象,也要联系1时、1分、1秒有多长的体验纠正错误。如午睡1分钟、1秒钟够吗?又如25小时、25秒钟各是多长?吃饭需要25小时吗?25秒钟够吗?

  本单元不要求进行时、分、秒单位的换算,如3分是多少秒、4时是多少分等。因为学生不具备进行换算的计算能力。想想做做第6题是在感受时间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5分的时间比5秒长,所以5分>5秒;因为1时是60分,所以1时<100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 使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独立设计出自己想要图案。

  导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案:

  课前动手收集一些图案。

  二、学生自主合作制作:

  1.说一说

  学生把自己课前收集的图案拿出来,同桌互相说说自己觉得它美丽的地方在哪里?然后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2.找一找

  学生取出自己的水彩笔,把自己所拿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圈出来。

  3.画一画

  老师可以取出一幅图片,将其中一幅,对折撕掉,指名生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

  三、检测达标

  1.剪一剪

  学生取出自己的剪刀,剪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出一幅图案。

  四、评比结束本课:

  学生把自己设计图案拿出来,先小组比,选出优秀的图案,然后教师在评比出优秀的图案三份。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了金箍棒的变化这一情境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以完整的、学生熟悉的、又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自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单位名称换算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用的是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借助长度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自主建构。

  (1)出示例5:

  师: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喜欢)、大家请看:这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 ( 生讲:一只小妖手持大锤对孙悟空说: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说:休想,看我金箍棒!他边说边从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长0.009米。孙悟空说:变!他边说边把金箍棒抛向空中,金箍棒变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孙悟空又说:变!金箍棒又变成了0.9米。小妖惊呆了。孙悟空再大声一吼:看棒!金箍棒变成了9米长。小妖还来不及反映,“哇!”的一声,就被金箍棒。)

  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金箍棒变长的过程,谁发现了?

  师板:(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观察这组数据,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位数不同,大小不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说的不错, 这主要因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师板:小数点移动(齐读)

  二、小组合作,发现总结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我们接着来研究,师问: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吗?你能比划0.009米的长度吗? 为了更清楚的知道这些小数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把这些小数换算成整数,用毫米来表示。

  师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这组数,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组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进行合作,组长主持,记录员做好记录。

  出示大屏幕;快乐合作:

  从上往下看,以第1式为标准,第2、3、4式分别同第1式比较,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2)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一:(以第1 式为标准,第2式同第1式比较,0.009米变为0.09米,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毫米变为90毫米,扩大到原数的10倍-----)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1)猜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小数会缩小)

  我们一起来验证。

  (2)验证猜想

  讨论:

  从下往上看,以第4式为标准,第3、2、1式分别同第4式比较,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3)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以第4 式为标准,第3式同第4式比较, 9米变为0.9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000毫米变为900毫米,缩小到原数的1/10----)

  小结: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齐声读规律

  把书打开到61页,完善书下面的内容。

  为了方便我们记忆,老师把它编成儿歌,大家请看。

  (5)出示四句歌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谈话:刚才咱们班同学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现在能有信心用规律解决碰见的数学问题吗?咱们来个小比赛,谁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数点移到位数字的左边后填空

  (1)36.8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2)5.41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3)128.6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2、判断

  (1)把5.6扩大它的10倍是560。( )

  (2)把1.502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就缩小10。 ( )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 )

  3、选择

  (1)把5.08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 )。

  A、扩大到原数的10倍 B、缩小到原数的

  C、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D、缩小到原数的

  (2)把的一位数先扩大10倍,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是( )。

  A、9 B、 0.9 C、900 D、 9000

  (3)把0.717的小数点去掉后,再向左移动三位, 这个数与0.717比较( )。

  A、缩小到原数的 B、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C、相等

  4、思考题:

  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一位得4.02,原来的小数是( )。

  四、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相关文章: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六篇05-09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五篇05-12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7篇05-07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汇编5篇05-07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八篇05-10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五篇05-10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六篇05-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8篇05-08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合集6篇05-08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7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