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说课稿

时间:2023-12-24 22:00:08 志升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雎》说课稿(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雎》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雎》说课稿(通用10篇)

  《关雎》说课稿 1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关雎》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章描写一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在艺术表现上,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二、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再者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诗歌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依据本单元教学重点,要求通过“品味,感悟,欣赏”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想:

  因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首先应该让学生对我国最早的这部诗歌总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而后进入文本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这次课堂教学我结合一些充满趣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情景。教学步骤分为“吟诵、叹读、译文,赏析”等步骤,为达到每一步的要求,分别设计相关小问题。

  重点放在诗的“诗情画意”上,完成“诗中有画”,培养学生学诗在遵循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联想与想像以丰富形象的'良好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以及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表达能力。在给学生一定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

  《关雎》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理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关雎》描写了一个男子对心爱姑娘思念和追求的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而不得的焦虑和即便如此仍然对爱情不懈追求的朝气,可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说学情

  《关雎》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这首诗并非易事。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学习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并有了朦胧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于学习《关雎》这首爱情诗,想象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和追求,理解其中的爱情生活,已经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和阅读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并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第四学段对阅读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以及“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等若干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2.通过抓取关键词语,分析诗中“淑女”“君子”的人物形象。

  3.感受古代人民对于真挚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分析“淑女”“君子”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的学情,我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情境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二)问题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对材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

  正所谓“教学相长”,合适的教法使教师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法如下:

  (一)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抓住诗中关键词语。

  (二)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朗读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和韵律之美。

  六、说教学过程(1课时)

  第一环节:学习新知,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第24课《诗经》两首。在学习开始之前,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因全集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相信同学们一定听说过“四书五经”,《诗经》便是“五经”之一(请学生回忆“五经”名称),并被称为“五经之首,文学之源”。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则是居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导入应该做到和课文内容紧紧联系。《关雎》的学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在语文课上接触《诗经》,所以导入环节就从《诗经》相关文学常识入手。在了解新知的过程中插入旧知复习,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并导入学习内容。

  第二环节: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读要把握节奏,字正腔圆)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好逑(hǎoqiú):配偶。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荇菜(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芼(mào):挑选。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发现诗中易误读的字音,并勾画出来。(生自由朗读,标注。)

  1:“窈窕”是两个三声连读,第一个字“窈”变调,读得近于二声。

  2:“芼”比较生僻,应着重记住读音和字意。

  3:“钟鼓乐(lè)之”不能读成“钟鼓乐(yuè)之”。“乐”在这里意思是“使她快乐”,为使动用法。

  4:“君子好逑”读“(hǎo)”而不读“好(hào)”,“好”在这里是形容词“美好,适宜”的`意思,而不是动词“喜欢”的意思。

  (二)教师指导诗歌朗读节奏,并范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通过刚刚自己反复朗读,并听了老师的范读之后,同学们觉得《关雎》这首诗读起来是怎样的?(请学生回答)

  答: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中有许多重复的句子,好记好背等。

  师:在《诗经》当中,诗歌的形式基本都是四言诗,四句独立成章。当然也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同学们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原因是因为二节拍的四言句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诗中有许多相似的句子,这是《诗经》中极具特色的“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的各章,句数相等,且语言几乎相同,只是在中间变动另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重章叠句”的运用,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听配乐配画朗读,并指名学生进行朗读

  师:读了全诗,相信同学们对于《关雎》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已经有了了解。请同学用简洁的语句为我们概括一下(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例:

  设计意图:在诗歌教学当中,朗读诵读是主要的任务之一。既能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韵律之美的感受能力,也能够为之后分析诗歌细节打下基础。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听配乐朗读、指名朗读的过程,让学生逐渐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基调。

  第三环节:抓取字词,解析人物

  (一)1.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男子是在哪里恋上女子的?请同学们在诗中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

  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伴随着雎鸠鸟的鸣唱,河边花草丛生。“参差荇菜”,荇菜在清澈的河水中漂流,水中还有游鱼不时窜过。河州之美如在眼前。

  2.师:为何这首情诗要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文学常识补充讨论、交流。

  多媒体展示:《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教师小结:雎鸠鸟是一种传说中的永生相伴的一种水鸟,而“关关”则是这种水鸟雌雄双鸟相对啼鸣的声响,是它们在春天求偶。

  (二)师:那“在河之洲”,男子恋上了怎样的女子呢?请同学们在诗中找一找相关词语并勾画出来。

  答:首先,诗歌描写这位女子用了“窈窕”,说明女子文静、美丽,“淑”说明女子不光外表优秀,内心也很美丽。其次,诗歌描写女子采摘荇菜的过程用了三个动词“流(捞取)”、“采(摘)”、“芼(挑选)”。从捞取到采摘再到挑选,一个动作比一个动作精细,这也说明女子做事非常认真、细致,定是位勤劳能干的女子。

  师:请根据刚才其他同学的回答和老师的补充,总结出《关雎》中女子的形象特点。(秀外慧中、勤劳能干、对待爱情理智慎重等等)

  (三)师:请同学根据刚刚老师引导大家分析女子形象所使用到的方法,自己分析总结出男子的形象特点。(学生自主讨论、分析)

  答:执着、懂得尊重、才子...设计意图: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凭借文本本身来进行解读。以关键词语为中心,分析、勾勒人物形象,并以此为基础探究诗歌主题,这是语文文本解读的魅力,同时也让学生学习到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

  第四环节:关于爱情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为何男子会对女子如此执着?那么最后这位男子有没有追求成功呢?为什么?(学生自行发言)

  师: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教师小结:因为诗中女子自己秀外慧中,勤劳能干,“君子好逑”,非常优秀,所以男子才会为了她“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诗中这位男子对于追求自己爱慕的女子执着不放弃,并且懂得尊重女子,还会弹琴鼓瑟、敲击钟鼓,是个非常有魅力的男子。这才是“旗鼓相当”的爱情。什么样的人值得你去爱慕,你又怎样获取恋爱的资格,《关雎》以诗歌的方式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古老却又正确的标准,这首《关雎》也可以说是对“君子”“淑女”内涵的诗化表达。

  设计意图:以人物形象为基础,探讨《关雎》中的爱情观,实现它走进语文课本中的教学价值。不是一般地“让学生去恋爱”,而是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教学中,不必一味回避“爱情”,反而要借助优秀诗歌来正确引导。这就是具有永恒价值的诗歌的魅力。

  第五环节:小练笔

  小组合作,将《关雎》译为现代诗,要求语言流畅,符合诗意(押韵更好)。例:雎鸠鸟在河州之上声声鸣唱着:关关—关关。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是君子爱慕的好配偶。水荇菜长长短短,她在船的两边顺流而采。文静美丽的好姑娘啊,让我日日夜夜想要与你相见。不能相见的时候,我便日日夜夜不停歇地思念着你。这思念绵长,让我翻来覆去无法入睡。水荇菜长长短短,忽左忽右采摘到筐里。

  文静美丽的好姑娘啊,我愿弹琴鼓瑟表白我对她的喜爱。水荇菜长长短短,忽左忽右地进行挑选。

  文静美丽的好姑娘啊,我愿敲钟击鼓地使你感到快乐。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背诵《关雎》全诗。

  《关雎》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关雎》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民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关雎》就是“风”中的第一篇,也是《诗经》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掌握《关雎》的主要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情观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关雎》的主要内容,掌握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难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介绍《诗经》的基本情况和《关雎》的主要内容。

  2. 朗读法: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讨论法: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4. 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诗经》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

  详细解读《关雎》的主要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 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分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以及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6.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背诵《关雎》,并写一篇关于《关雎》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关雎》

  - 《诗经》简介

  - 主要内容

  - 意象和象征手法

  - 美好情感

  - 传统文化认同感

  《关雎》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1. 本课地位和作用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也是《国风·周南》的第一篇。它以其优美的诗句、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课,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策略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诗经》的来历和《关雎》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阅读诗歌,自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讲解。

  4. 拓展延伸:

  通过欣赏相关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美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诗经》的`来历和《关雎》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阅读诗歌,自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讲解。

  4. 拓展延伸:

  通过欣赏相关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美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经》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如何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关雎》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1. 本课地位和作用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属于《国风·周南》。它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山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本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的基本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的基本韵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一段古筝演奏的《关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简要介绍《诗经》的来历和地位,使学生对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学习诗歌

  (1)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2)讲解诗歌: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人物、情节等。

  (3)欣赏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如意境、修辞等。

  3. 深入理解诗歌

  (1)讨论诗歌: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义等,教师巡回指导。

  (2)展示讨论成果: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4. 巩固练习

  (1)学生自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

  (2)学生尝试背诵诗歌,培养语感。

  5. 课堂小结

  (1)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基本内容和韵律。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雎》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关雎》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选自《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民间歌谣,共有15国风,《关雎》就是“周南”国风中的第一篇。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掌握《关雎》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教师对《诗经》和《关雎》的基本情况进行讲解。

  2. 讨论法:

  引导学生探讨《关雎》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朗读法:

  让学生朗读《关雎》,感受其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诗经》和《关雎》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

  详细讲解《诗经》的成书过程、分类和特点,以及《关雎》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关雎》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朗读体会:

  让学生朗读《关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把握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美。

  5. 总结归纳: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关雎》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关雎》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1. 本课地位和作用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它以其优美的诗句、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通过学习《关雎》,可以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关雎》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理解《关雎》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其优美的诗句。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关雎》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关雎》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自主探究《关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到《关雎》的优美诗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策略

  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诗经》的概况,引出《关雎》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关雎》,理解其基本内容,把握主题思想。

  3.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关雎》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关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5.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关雎》的艺术价值。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诗经》的概况,引出《关雎》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关雎》,理解其基本内容,把握主题思想。

  3.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关雎》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关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5.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关雎》的艺术价值。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结果评价:通过课堂小测验、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关雎》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关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雎》说课稿 9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诗——《关雎》。这首诗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它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关雎》的世界,去感受它的魅力吧!

  二、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共有305篇。这些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宫廷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关雎》就是“风”部分中的一首民歌。

  三、诗歌内容

  《关雎》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青年男子,他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为她日夜思念,难以入眠。这首诗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人们对纯真爱情的美好向往。

  四、诗歌赏析

  1. 诗歌的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鸟儿的叫声起兴,引出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里的“雎鸠”是一种水鸟,它们的叫声如同“关关”,象征着爱情的甜蜜和幸福。

  2. 第二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点明了主人公的心中所爱。这里的“窈窕”是指女子的美貌和贤惠,“淑女”是指善良的女子,“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男子,“好逑”是指理想的伴侣。这句诗表达了主人公对理想伴侣的追求。

  3. 接下来的几节诗,通过对主人公日夜思念、辗转反侧的描绘,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和真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观念的重视,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真挚的爱情基础上。

  五、诗歌主题

  《关雎》的'主题是赞美纯洁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情感是人类共有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人们都渴望拥有真挚的爱情,过上幸福的生活。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以及其中的名篇《关雎》。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够珍惜身边的每一份感情,努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关雎》说课稿 10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关雎》,这是一首来自《诗经》的古老诗歌。《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关雎》作为《诗经》中的一首著名诗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颂。

  二、介绍背景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共有305篇。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劳动、战争、婚姻、风俗等。《诗经》中的诗歌形式多样,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等,其中四言诗是最常见的形式。

  三、讲解诗歌内容

  《关雎》是一首四言诗,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这首诗通过对鸟儿的描绘,表达了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诗中的鸟儿是雎鸠,它是一种水鸟,生活在水中,善于捕鱼。诗中用“关关”来形容雎鸠的叫声,生动地表现了鸟儿之间的亲密无间。

  四、分析诗歌主题

  《关雎》的主题是赞美纯洁的爱情。诗人通过描绘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爱情是纯洁的、无私的,不受物质利益的.诱惑,也不受社会地位的影响。这种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动力。

  五、总结

  《关雎》是一首描绘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诗歌,它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诗经》的艺术特色和古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珍惜身边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共同追求美好的生活。

【《关雎》说课稿】相关文章:

关雎的教案11-04

关雎的作文12-03

关雎——《诗经》06-13

《关雎》教案06-07

关雎的教案06-07

关雎译文05-14

《关雎》的主旨03-19

诗经关雎10-10

诗经《关雎》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