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2-12-04 13:09: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生物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本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和发散思维的本事。

  1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事及观察、分析问题的本事。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经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经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本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进取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一样的确定,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确定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经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本事,到达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景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经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资料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我。

  (七)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学校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能够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生物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生物入侵者”标题生动形象,引起读者注意,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的措施。这是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

  二、说教学依据:

  学生对外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的方式,再转入对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阅读科技类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筛选信息。此文正好可以让学生抓中心句,整理归纳各部分内容,了解大概文意。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五、说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据光明日报(20xx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多媒体显示)

  1.给重点字词注音。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四)教师展示学生收集的信息:学生自由展示课下收集的“生物入侵者”的相关材料。教师也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等等。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必须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五)迁移拓展: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2、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六)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生物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水分代谢”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 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因为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从而进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渗透装置”的小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在动手实验中,整个动态过程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通过动态演示整个过程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 说教法:

  1、探究教学法:这节课知识的理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更符合教学内容。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 用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 说学法:

  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引言:

  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棵大树是如何将土壤深处的水分吸收并运输到树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运输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谢过程。

  (二) 关于新课教学的安排

  !、让学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结构,教师采用边动画演示边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这样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个渗透系统做准备。

  2、 利用多媒体演示 “渗透装置实验”

  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过一段时间,装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液面会不断地上升吗?

  学生推测:A、烧杯中的水进入漏斗

  B、由烧杯进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来烧杯的水

  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对学的推理进行验证,同时讲清楚半透膜的性质,验证B的正确性。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渗透装置应具备的条件:

  (1)渗透装置的条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两测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进入下一个探究话题]

  提出探究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是否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出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与渗透装置的比较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比加深理解,验证了成熟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

  教学预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细胞膜当成半透膜,教师进行比较讲解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设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它呢?细胞在吸水或失水时的形态又如何变化?

  3、教师电脑演示动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同时层层质疑:造成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充满了什么物质?为什么

生物说课稿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2章第3节《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课时,本课时主要内容主要如下:一是通过观察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的图片或标本,认识这四个动物类群主要特点;二是通过学生自行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个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生物观,认同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

  通过本节的教学,学生应形成如下概念:

  1、环节动物是指具有“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多为蠕动爬行”等特征的动物。

  2、软体动物是指具有“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等特征的动物。

  3、节肢动物是指具有“全身被有坚硬的外骨骼,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节伸屈自如,每个体节几乎都有一对分节的附肢,有发达的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呼吸器官”等特征的动物。

  4、棘皮动物是指具有“身体扁平,体表有棘”等特征的动物。

  5、动物是生物圈中一个重要成分,人类应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动物资源。

  本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如下:

  1、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相联系;

  2、与生物进化的知识相联系;

  3、与生物圈中的动物相联系;

  4、与珍稀动物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知识相联系。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动物类群中的动物,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接触的比较多,对于他们的形态特征、和人类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认识,但还存在着表述不正确、不科学、不完善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构建正确的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完整的认识。因本节所涉及到的动物类群多,生物学术语多,术语之间的相似性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但是,因为本节的教学内容能够极大的丰富同学们对生物种类的认知,学生还是有相当大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明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能力目标

  1、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动物类群的图片及和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收集、观察、归纳的能力;

  2、通过活动“观察昆虫标本”培养观察、讨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比动物类群的特征,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2、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开发与利用动物的资源的观点;

  3、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2、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观察昆虫标本。

  教学难点

  1、观察昆虫的标本;

  2、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3、形成进化的观点。

  设计理念

  1、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学生、教师所收集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观察“昆虫标本”活动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的观察、交流、归纳的能力,形成对动物类群基本特征的认识;

  2、设置问题串,引导同学们的思考。如:图片能够进行怎样的分类;每一种动物的有何特征;同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这类动物与另一类动物在特征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在进化的规律是有何体现;

  3、注重教材的作用。学生归纳完动物类群的特征后,引导同学们阅读教材,领会表述的科学性、严密性;

  4、注重概念的运用与小结。在同学们学习相应的知识后,精选练习进行反馈、小结,强化同学们对概念的认识。

  教学准备

  1、上课前,要求同学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收集与要学习的动物类群有关的资料。重点为能反应动物类群形态特征、该动物类群与人类关系的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

  2、为弥补教材的不足,教师要事先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类群在传播人类传染病方面的危害性等。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扇形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二、情景创设,激趣

  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动物图片,要求同学们进行观察、分类;

  三、分组合作学习、小组间交流

  1、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对老师提供的图片进行观察并分类的同时,结合学生自己所搜集的图片来说明分类的依据;

  2、各小组由代表来陈述自己小组的分类结果,并回答其他小组的质疑;

  3、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小结归纳各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分布环境,提炼出概念关键词(概念的本质属性);

  4、依据同学们的学习所得,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正例、反例),检验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

  四、与教材对话,回归教材

  1、提炼出各个动物类群的关键词后,教师再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体会表述的科学性、严密性;

  2、引导学生列表对比四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并用进化的观点加以解释说明。

  五、练习巩固

  精选练习题,检测同学们对于动物类群主要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

  六、知识拓展、深化情感

  1、学生小组展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并说明其中的利和弊;

  2、教师视学生展示情况适当补充自己所收集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进一步强化同学对这些动物类群与人类关系利与弊认识,促进学生形成辩证的观点,认同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七、课堂小结

  引导同学构建本节内容的概念图。

  教学预设

  1、学生讨论、质疑的环节应要注意控制时间,最好在课前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掌握比较好的小组要心中有数;

  2、学生在对比四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并用进行的观点进行解释,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视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复习及引导;

  3、学生对于教材中所列的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不是很相符的动物,会存在疑问,教师应当从生物适应环境方面加以解释。

生物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生物号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增殖》,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6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通过“问题探讨”和图片展示,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接着提出问题: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本节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如“呼吸作用或者是光和作用”,都离不开细胞的参与,但是这些过程不是单个细胞能完成的,这就和本节课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同时也为今后学习“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等奠定基础。

  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①掌握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②理解并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2、能力性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实验,使学生理解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②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学会利用仪器进行科学实验;

  3、情感性目标:

  ①认同细胞增殖和生长的周期性;

  ②感受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的思维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培养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研究态度。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把细胞的有丝分裂确定为教学重点,把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并绘图确定为教学难点: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首先向学生展示几张图片如大象和老鼠,细菌和鸵鸟蛋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看学生是否能够说出他们的区别,是否能说出他们共同的结构等等,从而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细胞的增殖及有丝分裂过程。

  2、开展新课: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细胞,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让各个小组选择自己的实验材料,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解决实际操作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

  3、相互讨论: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试归纳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的原因。向学生展示大肠杆菌的电镜照片和结构模式图,让它们讨论为什么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什么方式增殖?

  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在做完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边看图解边阅读课文,掌握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然后设问:什么事有丝分裂?它有什么特点?使使学生通过“讨论”并结合课文获得“有丝分裂”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并结合课文,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

  5、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求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6、布置作业:教材115页中的练习3,4,5题,并阅读实验中的《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一文。我相信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培养了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生物说课稿6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设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

  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

  (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

  (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

  (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

  (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

  (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协作性小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教学评价

  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项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对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也应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些评价内容包括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尤其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生物说课稿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传授"对照实验"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应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实践—理论— 实践"的一般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生物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酶与酶促反应,是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动的必备知识。

  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ATP的知识后,学习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酶和ATP是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对于学生认识新陈代谢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体会对照实验的基本思想

  利用实验探索的直观性,借助实验现象,理解酶的化学本质、特性、影响酶促反应、酶的应用等多个领域的问题。

  难点:

  酶的特性的实验探究

  学会分析各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三)编排特点

  1、简洁明了

  "酶与酶促反应"知识介绍精干,便于阅读;

  "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评价指南""拓展视野"目的清楚

  2、注重探究

  知识与动手结合

  知识与动脑结合

  3、图群丰富

  实验图示、知识图示、实物图示结合

  三、教学对象

  (一)知识与经验

  1、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常识,有化学实验的基础。

  2、前面学习了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等生物学实验。

  (二)学法与技巧

  1、学生具备用阅读、协作学习、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2、学生具备实验探究的基本常识

  (三)发展与提高

  1、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设计技能

  2、培养分析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四、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想

  1、思想方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知识呈现、情景创设、自主协作、知识建构

  2、过程方法: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题引入、学生阅读、方案讨论、学生探究、实验分析

  3、认知方法:体现认知规律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设计思想综述: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图示引入、学生对教材阅读、提出问题实现知识的呈现和情景创设;探究方案的讨论在进一步创设情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协作式的探究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探讨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动,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在整个学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的设问、实验方案的讨论、探究结果的分析和事例分析,体现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实验探索、分析与归纳

  2、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生物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学主要内容及地位:

  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主要内容为生物圈的范围及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这节课在本单元以至整个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立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圈的理性认识,成为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已面临空前危机,因此了解生物圈,培养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对于保护生物圈、实现人类与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也是唯一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并初步尝试进行资料的分析和处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3.重点: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4.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如何对图片资料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和表述,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通过思考、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应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通过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通过展示课件,把美丽的夜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等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提出问题:其它星球上也有生命吗?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然后从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引出课题:生物圈。

  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开展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学习新知。

  1.学习“生物圈的范围”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⑴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⑵想一想: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生物圈的每个圈层各有哪些生物?在生物圈的哪些地方生物分布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及分布。

  ①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②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

  ③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⑶议一议:生物圈的三个圈层是截然分开的吗?三者绝不能截然分开,如:水圈中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等。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从地球上人口膨胀,能否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想象,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吗?你是否能看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分析课本第12-13页的图片资料,教师除了用课本上的6幅图片外,可多展示一些学生在课下收集的图片资料,并且思考资料后面的讨论题(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本节课收集和分析资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应加以重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如果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须从生物圈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

  3.完成以上探究后,适当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设问:生物有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吗?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时,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人类应该怎么做?

  4.巩固与延伸:

  指导学生对本节的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小结,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物圈2号”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收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圈的进一步关注。

  5.巩固练习。

  6.课后作业:目标检测题

生物说课稿9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2)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3)通过观察,证明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总结、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单细胞生物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通过学习了解:甚至有的微生物也是对人类有益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细胞结构、细胞的生活以及细胞的分裂、分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头脑中已经初步构建了生物体结构层次的知识框架,这为本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件情趣导入

  播放PPT课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的.。

  书写板书:单细胞生物

  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如果将一个口腔上皮细胞从人体中剥离出来,放到自然界中,这个细胞能否象一个动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问题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象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活动2【讲授】授课

  一、合作展示。

  PPT展示各种单细胞生物。酵母菌,眼虫,疟原虫,衣藻,草履虫,变形虫。

  二、激发情趣。

  激发兴趣:总结每个小组的收集情况(学生收集到草履虫的资料有草履虫的细胞图片、名字的由来、生活环境、运动方式、取食消化,繁殖的方式等),从资料上认识到草履虫是一个具有生命体的生物。

  三、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草履虫的外形、运动状态及结构特征。 尝试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来解释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四、根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结构的板画并进行标注。

  1 请同学说说草履虫的运动是怎样完成的?2请同学说说草履虫的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能看到食物泡吗?草履虫身体里所有的食物泡一样大吗?说明了什么?

  五、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提炼和归纳,确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归纳单细胞生物的利与弊。

  1、让学生谈谈草履虫的应激性:在清水和培养液中,草履虫选择待在培养液一边;当在培养液中加入食盐后,草履虫往清水一边移动,说明其可以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请学生谈谈单细胞生物的利与弊。

生物说课稿10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四册"信息安全"中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内容,本部分内容为1课时。在学习本课时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因特网基础应用等知识,高中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以围绕因特网应用为主线,深入细致的学习计算机各部分的内容。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资源的保护意识,能够进一步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和各种计算机资源不受侵害,故而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很重要,我们将以学习计算机病毒特点和瑞星杀毒软件的使用作为依托,激发学生支持国产软件的热情,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高中学生,计算机病毒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我们很多同学缺乏网络公共道德意识和网络自我防护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把更多学习内容应用到我们的计算机中来,树立文明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我在分析了学生对计算机病毒认识之后,我选择了计算机病毒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国产杀毒软件的具体应用。本着体现信息技术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来设计整个课堂教学,坚持自主学习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完成,同时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教师适当给予指导,最终圆满的完成整个课堂教学。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并根据定义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能够识别部分流行病毒(如蠕虫病毒,木马等),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能对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掌握常用的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方法,掌握安装和设置瑞星杀毒软件,能够查杀病毒和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等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模式,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并收集有效信息,通过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对信息进行组织,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

  2、通过具体的情景模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获得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创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让广大同学在十分宽松的环境来完成整个学习,增强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自己具有网络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机及网络道德,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以及特点和计算机基本防治措施。

  :瑞星杀毒软件的安装和设置的学习。

  第二部分 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典型任务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在老师积极引导下去探索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创造,从而体现了"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的基本理念 .为此,本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 "示范操作法"、"情境模拟法"等。

  第三部分:说学法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教会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很重要。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但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 "接受任务--分析体会--合作探究--综合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对于提出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启发,总结完善,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并能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特点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结合广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二)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三)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通过向同学们提问的方式:询问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计算机病毒或听说过什么样的病毒,以及是否见过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样子。鼓励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感知本节课教学内容。接着给学生演示我国在20xx年的一段关于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危害一则新闻,演示完毕,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同时提出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以上即为创设学习情境,通过提出学习问题和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让学生收集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危害性的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其步骤如下:

  1、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通过网络来查找和搜索计算机病毒的相关信息,积极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或者同桌合作的方式,共同查找和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在课堂上全体师生一起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我会对以下学生可能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总结,引导学生来得到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1)、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代码

  (2)、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

  (3)、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载体

  (4)、降低你的计算机的全部性能

  (5)、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程序

  计算机病毒定义: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进行分析,抽取每个小组的代表出来进行交流和评价,同时积极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如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得到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分析: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一个重点部分,因此,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应用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计算机知识,达到本节课需要达到的目的。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

  第二层次:

  1、利用我们生活中生病需要看病吃药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把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进行类比,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1)、定义;(2)、特点;(3)、依附体;(4)、防治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比较,教师给予引导和补充,然后通过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共同完成以下的区别表格:

  生物病毒和计算机病毒的区别:

  生物病毒计算机病毒

  定义病毒是一种可以在其它生物体间传播并感染生物体的微小生物(其实因为病毒本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所以某种程度上还不能说病毒是生物)。()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特点传染性,潜伏性,危害性潜伏性、传染性、程序性和破坏性

  依附体生物体软盘,光盘,硬盘,网络

  防止方法吃药或者医疗救护软盘:外来软盘要查毒,杀毒,重要软盘要防写,重要数据要备份; 光盘:使用正版光盘软件; 网络:安装公安部的KILL实时监控,并及时升级(一月2次); 硬盘:安装硬盘保护卡,病毒防火墙(瑞星)

  在完成以上区别,采用设疑的方式让学生考虑除了以上的防治办法以为还有什么防治方式,引导学生利用杀毒软件来进行病毒的查杀与防护。(重点强调并引出杀毒软件)

  2、重点介绍如何使用杀毒软件。通过已经做好的课件中的图片演示,学生通过小组团结协作自己动手安装和设置国产经典杀毒软件-瑞星杀毒软件,并备有CAI学件随时帮助学生完成安装、设置和升级等操作。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部分,因此,我以示范操作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观察,带动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整个操作和任务。示范操作和情景模拟可以很快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熟练使用软件的同时自我探索和发现软件中的窍门、在不断的使用和操作中寻找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学生交流对本节知识学习的心得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第五部分:说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力图体现以下思想:

  1、体现新课标理念,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如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

  2、优化教师辅导策略。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知识的"导航者",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为了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及时开展教学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不仅要进行结果评价,而且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的评价。

生物说课稿11

  自新一轮课改开展以来,以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走入课堂,本次说课就以理念为基,以学生为先,以问题为导向来展开。

  一、说教材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在授课前要悉心研读,对于本节课,我是这样理解的。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五节,主要内容是演替的概念、演替的类型、顶极群落。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群落的主要类型,通过一些实例,初步感受了各群落的特点,所以本堂课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而学好本课,也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对教材非常熟悉,还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下面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特点。

  我所面对的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积累,但是学生在理解演替类型这一知识点时需要借助一些实例,并进行全面的比较,因此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快速掌握知识点。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列举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及所面对的学生特点,我把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五、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小组讨论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将重点说明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这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我的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

  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学生经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能够得出森林群落的特点。进而我再向学生追问森林群落是如何演变过来,遭到破坏后又会发生什么?从而引出新课——《群落演替》。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课程的开始就设下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好奇。

  (二)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并分组讨论,思考两个问题:(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它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大致理解群落演变的过程。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尝试描述这种群落间演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我再来强调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通过这种方式,依次递进,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群落演替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能将火山演替的认识迁移到其它类型的演替上,我还会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演替现象?然后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思考后不难得出——火山裸岩演替和常见的农田弃耕演替,各自的起点不同,一个从裸岩开始,一个从草本植物开始。但最后都走向了森林阶段。进而我总结出:群落演替如果是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这种演替就是原生演替。如果是由于火灾、洪灾和人为破坏把原有群落毁灭,在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就是次生演替。并补充讲解,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的在经历时间上的不同。

  在此环节中,我主要以举例为主,通过让学生分析各自异同,使学生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学生掌握演替类型的基础之上,我还会向学生讲解顶极群落的概念——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

  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深化该部分的概念。

  (三)巩固提升

  在巩固环节,我会展示群落演替的图片,请学生小组讨论《群落演替》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加深对于群落演替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环节,我会组织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将知识串联到一起,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由于群落演替的内容较多,在课上无法全部讲解清楚,所以我布置了查阅资料,撰写科普文章的作业,在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基础之上,还能将课堂延伸到生活。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结合教学过程设计了此提纲式板书,以此来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

生物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构成的管道系统和管道内流动的血液三部分。其中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动力结构,所以血管和心脏一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基础知识:

  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

  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

  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2)能力培养:

  识图能力: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示意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观察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观看多媒体大屏幕,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思想教育:

  理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教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卫生保健教育: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有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3.教学重点:

  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4.教学难点:

  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按一定方向流动。那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启发、观察、对比和综合的方法,采用展开式网络知识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把电、声、光结合起来,实现声、像、图、文相统一。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体,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网络式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科学、简洁,符合生物学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设计:

  Ⅰ、复习提问,引入新课(约2分钟)

  Ⅱ、讲授新知识(约35分钟)

  1.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真实生动地展现心脏的位置,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总结归纳出心脏的位置。教师把人体胸透的X光照片在银幕上播放,由于学生是首次看到人体胸透的真实情况,因而学生注意力能立即被吸引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了生动的感性认识。同时,配合放映人体心脏位置的绘画复合片,通过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最后用三句话归纳出心脏的确切位置(板书),紧接着,介绍个别心脏位置异常的现象(如:右位心),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2.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以及人体心脏模型,观察心脏的形态。教师将人体心脏外形的正面观、背面观放大在银幕上显示,指导学生观察、观看,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然后,教师打开人体半身解剖模型的胸腔,摘取心脏,让学生观察心脏的形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总结能力。

  3.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及简易黑板图,讲授心脏的结构。教师先将人体心脏解剖图放大显示到银幕上,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板书),然后,教师再播放人体心脏彩色解剖绘画复合片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板书)。接着单片分部放映和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并指导学生分层观察,最后,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示心房、心室及相连的血管,并用箭头标明血液流动的方向。这样的教学,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清楚地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4.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的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可利用电脑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2第二自然段,通过指导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播放人体心脏纵剖放大片于银幕上,让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播放人体心脏横剖面的瓣膜放大片于银幕上,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并介绍人类患风湿性心脏病造成心脏瓣膜异常的治疗手段,在此进行理想教育。为增强直观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播放了猪心解剖录象,使学生看到活生生的心脏,增强真实感,在看录像的同时,要求学生判定心脏的各个方位;学会识别心脏的四个腔;认识心脏瓣膜位置、形态、结构和开启方向,进一步促进学生牢固地掌握人体心脏的知识。同时又让学生学习到了人体的器官的解剖方法和观察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把“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多媒体动画课件”播放到银幕上,显示血液在心脏内和与其相连的血管间的流动与心脏瓣膜开闭关系的情况。在学生观看时,教师可设问:“同学们在银幕上看到的血液如何流动?心脏的瓣膜有何作用?”让学生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及瓣膜的作用。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牢固地、长久地保留在记忆中。

  5.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板书),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方面的教育。

  Ⅲ、小结:(约3分钟)

  播放心脏解剖放大图,请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心脏的结构。

  Ⅳ、课堂反馈:(约5分钟)

  把练习题显示到银幕上,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选择出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

生物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隶属于课程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最大的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二级主题,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组成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将其安排在两者之前,既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也科学考量了三者的辩证关系。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对前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临时徒手切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对蒸腾作用知识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培养敢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生物科学素养;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

  4、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充满好奇,乐于动手,对制作临时装片及显微镜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5、说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用具、材料及医用消毒棉,酒精和纱布,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准备关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资料。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蒸腾现象实验以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优化教学秩序,我是这样导入的:

  1、创设情境,激疑导入

  首先复习各种植物类群所处的生活环境,明确各种植物类群均需要水,那么植物吸收水分用来做什么呢?此时,多数学生会误认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组成。让同学们带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分为0.25千克,两者的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

  此时,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名称)继而进入第2个教学环节:

  2、观察思考,深化认知

  (由于植物的蒸腾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提前一天要求兴趣小组同学做好实验,课堂上呈现实验各装置初始状态图片)

  此时兴趣小组展示图片,阐述设计思路:选取三支粗细相近的枝条,甲去掉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不做处理。分别插入三支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紧袋口。在三支锥形瓶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引导学生指出对照实验,明确单一变量。

  然后兴趣小组呈现实验装置,通过观察、对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状态出来的?

  (4)、比较各塑料袋内水珠的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对该实验你还可以怎样设计?

生物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2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本章的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检测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在生命活动中承担着多种多样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为第3节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奠定了学法基础。

  (二)说学习目标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平,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因此,本节的知识目标确定为:“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考虑到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对于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要意义,而本节内容恰好说明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方面──许多生命活动是靠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就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目标。

  (三)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学习难点: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时,以下两个知识点确定为学习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二、说教法

  1.支架式教学法:

  (1)拾脚手架:使学生明白氨基酸和蛋白质两个概念。

  (2)进入情境:提出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和20种氨基酸能够形成多少种蛋白质两个问题。

  (3)独立探索: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课本上的“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进行探索,并将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蛋白质等几个概念排列顺序。同时对两个氨基酸形成二肽的方法提出设想。

  (4)协作学习:对两个氨基酸形成二肽的设想及蛋白质的形成过程进行小组协商、讨论。最后达成一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并充分地理解了蛋白质的形成方式。

  (5)效果评价:通过学生个人和小组对个人的评价。教师也可以用课内练习和课外对核酸知识的自学能力进行评价。

  2、探究教学法:本课除了利用支架式教学法之外,还在学习氨基酸和蛋白质概念时利用了探究教学法: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提出探索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

  (3)查阅课本,小组讨论进行验证,

  (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3、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根据上面的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了探究学习法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二者只是相对而言的。从按受学习到自由或完全独立的探究学习,其间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而且从教育实际看,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突发式的。因此,本课在学习方法上,结合学生刚接触生物学科不久的事实,部分实行了接受式的学习。如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等知识方面采取了接受式学习,另外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也给充分的帮助和指导。

生物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小学美术第16册《海洋生物》一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

  《海洋生物》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节课通过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个性的表现力;让学生在畅游海底世界的同时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进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神奇的海洋生物,初步认识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

  2、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来表现海洋生物,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海洋生物,表现海洋生物,感受海底世界的美妙。

  教学难点:能够对海洋生物的某个特征着重描绘,色彩亮丽,生动有趣。

  三、说教法

  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谈话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在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感受、观察、比较、想象、表现等方法相结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具和学具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海洋生物》、勾线笔、油画棒、彩笔,刮画纸、纸盘、废旧材料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创造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因而,新课伊始,师生共同欣赏一段《海底总动员》的动画片,跟随镜头去探索神秘又美丽的海底世界。观看之后请学生谈谈观看感受,学生对这种动画片很感兴趣,会纷纷发表看法,互相交流。我随机引导:“海底真美啊,那里生活着数不尽的海洋生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底世界,去认识神奇的海洋生物。”(此时板书:“海洋生物”)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发挥了动画的作用,让学生欣赏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素材,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突破难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赏图怡情,归纳方法

  海底世界是神奇美丽的,然而我们这个地区的孩子很少有亲身经历的,基本要通过电视或动画片来了解,所在要想很好地完成海洋生物的绘画,有相当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破此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多层次的欣赏环节。

  1、边猜谜边欣赏。用多媒体出示有趣的谜语,学生猜谜的同时欣赏到海洋生物的图片。凶猛无比的鲨鱼,聪明灵巧的海豚,那艳丽无比的珊瑚??各种神奇美丽的海洋生物深深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欣赏之后我激励学生说出“通过欣赏这么多海洋生物图片,你最喜欢哪些海洋朋友?它有什么特点?他有哪些迷人的色彩呢?

  2、欣赏小朋友的美术作品,在欣赏之前老师提出2各问题共大家边欣赏边思考,(1)你觉得他们的作品怎么样?(2)他是如何表现海洋生物的?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作品的表现形式此环节的设计,

  既尊重的学生的个性选择,又达到了以观察为铺垫的教学目的。

  3、创作思路。看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有了这么多的独特感受。今天你们小组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你喜欢的或想象中的海洋生物呢?请(各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们的巧妙构思。(学生谈想法,教师引导,讲解创作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欣赏,小组讨论,归纳出作品的表现形式,这样的设计,既尊重的学生的个性选择,又达到了以观察为铺垫的教学目的。

  (三)指导表现,鼓励创作

  这一环节中为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教师示范作画,学生根据观察以及之前的学习经验自已尝试着总结画法,然后再由我适当适时的点拨。使学生对海底生物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发展,教学的重点很快被突破了。学生掌握了海洋生物的表现技巧以后,最为急迫的是想给亲自动手画一画。我没有过多的言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而在学生创作的同时,我也将黑板创作成了一副海底蓝图,为下一环节的展示做好了铺垫。

  (四)评价总结,展示作品当学生完成图画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及时地给予鼓励性评价。评价之后,我号召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剪下来,并贴到黑板上。同学们的海洋朋友游进了美丽的“海洋世界”。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评价和展示中个性得到发挥,充分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渗透德育

  此时的黑板已经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海底世界图。大家都沉浸在这美的世界中。我在这时将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美丽的海洋朋友。伴随着叙述我将黑板上的海洋生物摘下,”掉落到底边。“了解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刚刚还美好的海底世界,瞬间化为乌有,孩子们的内心必然顿生出一股愤慨与惋惜之情,我便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向同学们发出号召:“大海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的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捡起一块纸屑做起,从节约一滴水做起,为保护我们的大海、保护这些神奇又可爱的海洋朋友做出我们的贡献。”

  五、说板书设计

  我号召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剪下来,并贴到黑板上。这样,同学们的海洋朋友游进了美丽的“海洋世界”,此时的黑板已经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海底世界图。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创作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接着,又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效果预测海洋生物是学生一直感兴趣的题材,但感兴趣并不一定就能表现好。保持学生高昂的情绪,将学生模糊的记忆变成清晰的形象,转化为个性的创作非常重要,因此,这节课,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并运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相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定能够在轻松氛围中感受创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经典说课稿06-11

生物说课稿06-10

生物说课稿09-14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2-20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07-08

生物说课稿范文11-13

生物的说课稿范文06-11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1-05

生物的特征的说课稿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