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10-12 16:08: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美丽的西双版纳》,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过《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对游记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且游记属于散文的一种,这类散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因此我的目标设置为:

  知识与技能:1、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了解运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方法。3、学习通过对照手法表现西双版纳神奇秀丽自然风光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结合文中相关注解,理解文章内容。2、倡导学生课前查找收集关于版纳的资料增加感性认识。3、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傣族人民独特的人文风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难点:1、通过对照手法体会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的神奇秀丽和人文景观的质朴意深的特点。

  2、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

  教法

  教学中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欣赏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感受当地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而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人文思想,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想才能体会得出。

  对照手法的运用是难点,在问题设计中我用了填空题的格式做引导。为了帮助学生赏析语言,我提供了示例和赏析格式。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教学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①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程序

  本课两课时完成,下面我具体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有两个目标:1、通过欣赏自然美和人文美感受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2、体会对照手法的运用,深层次感悟“美”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品读美(朗读课文,寻美)

  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人文美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达,对“妩媚”一词含义的理解是难点,目的想点明作者对这幅风情画的喜爱之情。概括,西双版纳的风俗美美在互助友爱、善良虔诚、乐观从容、质朴意深……

  四、表达美(神游图片,悟美)

  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畅游西双版纳回眸那个金孔雀飞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贵的热带雨林,那颗我国西南部边境线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丽的西双版纳……

  美就大声赞:西双版纳美在……美在……

  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五、内化美

  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谐、美在自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提示:你从傣家人对待水的态度中感悟到了什么,我们如何看待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话题。

  表达:亚马孙热带雨林已经遭到破坏,美丽的西双版纳未来的命运如何?(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一段感悟性的文字表达你对“美”的理解。

  设计意图:我认为一切的美都先源自人的心里,美先在心里才会在眼里。真正的美是心灵美,是善良,是真诚的态度。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是我上完可以后的深刻体会。课堂最后以不圆满结束,前一节课安排见学生时我已预料到。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客观原因:1、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课文,对内容较陌生对西双版纳没有一点积累和印象。2、由于对信息把握不准,我按第二课时准备的学案。3、我所抽的班级没有固定的小组,上课前才临时分的导致课堂效率过低。

  主观原因:1、个人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2、对学案式的精神理解不到位,没有坚持在课堂上使用。3、备课过于注重实效,对学生能力估计不足。

  总之,这次任务完成了,无论结果如何我尽力了。在这过程中我收获的不只是失落更有深深的教训,有对今后教学的思考。至少,这个过程中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我完成了一次“寻美”的历程,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许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做语文老师的幸福。感谢这次公开课的洗礼,致敬!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大家好,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的篇幅精短,内涵深刻,所以作为重点内容来学习。

  本文的教学目标

  1、识托名自传的独特写法,感受其自然平淡而形象鲜明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3、背诵全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目标1,难点是学习目标2。

  我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投影,录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思路的,教法启法诱导式,分层教学,学法为讨论式,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品味意境。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才艺展示,简介陶渊明背诵其诗《归园田居》(目的,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导入新课)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关于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陶渊明的作品,《五柳先生传》让我们再次走近陶渊明,了解陶渊明,同时向学生介绍传这种文体知识,明确本文是以史传的形式写得一篇自传,从文章整体结构上看,分传文,赞语两部分,一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渊明。使学生对本文结构有大致了解,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1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①听课文录音,(全面感知课文内容)②学生自读课文,和(投影出示: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不读断句,找疑难点)(意在让学生初步领会文中词语和句段含义)③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词句找出来,向大家置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①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五柳先生的呢,由学生边读边汇报,即“名号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志趣”,(板书)

  ②默读课文,参照提示(思考:五柳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后汇报,,最后师生总结,(他是一个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完成板书)

  ③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同学们齐读课文赞语部分,(在这里问题环环相扣,结合指名读默读,齐读,加深学生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④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了解五柳先生,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赞语部分的哪句话与前文的不慕荣利相照应,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来,找出后再次提问,本来在当时乃至当今社会追求慕华富贵者大有人在,而我们的五柳先生却不慕即作者陶渊明,却不慕不汲汲,你对此举有何认识和看法,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中,小组讨论后汇报,得出两种结论,一是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是他消极避世,不能勇于面对现实,教师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层次的诵读:品味意境。陶渊明的作品以其语言的平淡自然、形象鲜明而著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比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为了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层次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第一题(基础题)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五柳先生传》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诗人,本文作者托________________之名为自己作传。

  1、第二题(能力题)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因以为号

  ②亲旧知其如此

  ③短褐穿结

  ④造饮辄尽

  第三题(潜能发挥题)小练笔:根据本文所学的知识为自己作传。

  第四个环节:小结:学生自我汇报后由教师总结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治水必躬亲,本课属于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五单元。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要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还要学习在说明记叙中结合议论抒情的写法。治水必躬亲位于第五单元第五课,为非重点课文。作者是清代的钱泳,善诗词书画,多年游历全国各地,著有履园丛话水学。文章说的是治水的方法,或者说是治水的态度。另外还赞扬了海瑞为官清廉的特点。对于文章的主题,就是治水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尽可能背诵

  2.字词句可以流利译出

  3.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4.了解文章主题治水必躬亲和事必躬亲并且来指导学习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尽可能背诵

  2.字词句可以流利译出

  3.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4.了解文章主题治水必躬亲和事必躬亲并且来指导学习

  教学重点

  读课文,译字词句

  理解文章的主题及对学习的启发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事必躬亲

  导语:

  水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物质,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它对于我们很重要。它有它温柔的一面,也有它无情的一面,我们中国地域广大,水患较多。九八年大洪水就是它无情的时刻。其实,不单今天,在历史上,就有水患,就有人去征服它。比如,有一个古人叫鲧,他带领人们去治水,因为办法不当,只知道堵,因此失败。他的儿子叫禹,用疏的方法治水,因为方法得当,故一江春水向东流。看来,治水要用合适的方法。方法从哪里来?必须从实地调查中来。我们来看治水要怎样治,从中又能学到什么。

  二.正课:

  1.小组内先自读课文,划出自己不会的字词,结合课下注释、老师出示的字音解决,再不会的全班共同解决。

  2.小组内学生根据老师指出的朗读要求,先自读,由同学互评,进而全班推举同学范读。最后还可以齐读。

  3.小组内根据提示、课下注释、工具书译课文。

  泥:拘泥盖:原来,表原因是以:因此亲劳胼胝:亲身去经历困苦

  昔:过去布袍缓带:穿轻便服装未尝:未曾如是:象这样举:成功

  (由小组内选出数位同学作示范翻译,其他同学评价)

  4.分析课文(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出来,老师引导)

  (一)一段(1)治水之法:

  应该: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不应该:执一;轻信人言

  因为:非~~~,非~~~

  (2)论点: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二)二段:举例论证:海瑞两个方面讨论得出布袍缓带和亲给钱粮;

  正反对比论证:水利如何举如何不举

  5.说一下你心目中的海瑞形象。

  三.小结

  1.(老师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以达到尽可能背的目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治水的一个方法,有两个不可,分别是~~~,因为~~~,所以必须~~~。

  接下来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举例论证,即昔海忠介~~~。这说明治水必须躬历山川,亲劳胼胝。除了这一个,还要清廉,即亲给钱粮,~~~,这说明治水官吏还要清廉。作者又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从反面论证另一种情况,即如好逸恶老~~~

  2体裁为议论文。

  3.所学道理:治水必躬亲。

  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正反论证。

  5..古今字词义:

  泥:(泥土)拘泥

  掌故:(过去的规章制度)过去的故事

  盖:(因为,表原因)盖子,盖住

  穷:(追究到底)经济上贫穷

  举:(成功,完成)举起

  .6重要字词解释:

  相度咨询是以胼胝昔未尝

  7。.按字义写成语:

  泥于掌故非相度不得其情

  远嫌而避怨非咨询不穷其致

  8.按成语写句子:

  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

  9.收获:

  (1)治水必躬亲

  (2)事必躬亲

  (3)治学必躬亲

  课外作业:写一篇关于学习的小短文

  《治学必躬亲》

  要求:

  1.运用典型事例;

  2.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我个人认为本文的学习是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因此本人试着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的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

  基于以上的认识,同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时,应具有以下两点教学理念和三点教学原则:

  1、文本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文本的开发和利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广阔的教学活动空间,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使文本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为学生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问题,随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处世、如何做人。在对文本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和推敲,关注文本透射出来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内涵。

  2、主体意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师生间、生生间要进行平等对话,共同交换知识信息,形成教学活动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有效度,达成教学目标。

  也应具有以下三个原则:

  1、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要让学生能学、会学、乐学,整个课堂要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独台演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投入到学习的真实状态之中,时刻关注和调控学生学习的情绪状态、活动的广度、活动的时间、参与的方式、参与的品质、认知水平和参与效果,要让学生置身于学习过程之中,使学生学得真实、学得透彻!

  2、有效的学习方法:“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做知识的呈现和展示,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自身的经验和经历,做到与文本、与作者、与主人公等进行倾听与对话,把课文读薄,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深刻化,有效地促成学生思维的激活与跃动,从而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现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科学的教学程序:教学程序的设定要求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运用语用学和信息学的原理,指导学生养成有效地摄取信息、筛选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学程序的设计要注意程序的层递性和实践性,课堂教学形式的活动化和生活化,体现学生中心论的教学原则。

  因此,我把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课文信息,领悟作者对两幅不同雪景的描绘精妙之处。

  2、方法和过程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品味作品语言,感悟作品意境及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一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二是本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三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的现状。

  鉴于前面的分析,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1、情境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学过的有关雪的诗句引入,要求学生浅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适时指导,特别选出几句,如“忽如一夜色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国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等等,分析出诗人在雪景的描述中蕴含了对雪景的赞颂、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残酷无情的战斗生活等,让学生在自由发挥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处境,不同文化层次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进而过渡到鲁迅的《雪》,以期透过本文的学习来深刻感受作者深邃的内心世界!!

  2、构思意境: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

  听课文录音或是叫学生朗读,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去体会和感受课文中所展示的画面。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圈出疑难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作一些提炼,把北方的雪的场景与南方的雪的场景形成对比,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中把握文本的内容。

  3、寓意剖析:对文本中的圈点勾画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意境和自身的理解,结合作者的经历,仔细研读课文,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雪景以及作者在雪景中所寄寓的思想。主要以以下两个问题作为统揽:

  ①作者描绘的两幅雪景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和字词概括。

  ②作者在这两幅雪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教师在学生讨论、明确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点拨:如:江南的雪景,主要反映了作者儿时生活的留念与向往,也表现出了作者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朔方的雪景,主要作者那种桀骜不驯的风格以及那种不畏艰险,永不停息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4、互动质疑:要求找出文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或性格特点的重要语段或语句,并且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或品味推敲重要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等。

  让学生在对文章的主题有所了解的前提下,对文章中的优美的句子,重点词语和语段,进行评析,特别是对方文章中心名的分析和理解。比如:文中小孩塑雪罗汉的动作和神情;江南雪景的形态比喻;文章结尾中心句的理解等等。

  5、心得交流:是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将课文与自然、社会、人生联系起来,特别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把语文学习放到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去,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获得人文上的有益启示。

  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让学生根据理解感悟人生,教师可以用“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等等诗句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习那种积极向上的人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赞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造的优美园林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据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因此,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正逐渐形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提高。据此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

  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B、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B、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3、教学重难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

  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这样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所以应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学习,懂得发现问题,然后采用“探究学习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此外,苏州园林之美,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帮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

  A、预习课文的方法。

  B、朗读文章的方法。

  C、质疑的方法。

  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激趣导入:

  先让学生与我一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

  (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为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忘记,可适当提醒。)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请学生说说学习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注意听。学生复述后,教师应点评,多鼓励,少批评。

  3、朗读课文,注意语感、读书的节奏、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教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

  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习:思考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

  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密切关联?

  5、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

  1、2、3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尽可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题前一问题容易解决,关键是后一问题,先选两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一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而掌握本文是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展开的,条理清晰。

  5题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讨论后再明确。

  (五)赏析品味语言:

  1、完成练习二,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质疑:爱因斯坦说: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

  (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懂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师小结见板书。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

  (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结构形式。)

  (八)迁移训练: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

  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

  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

  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图片和资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附板书: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的布局(分)(总)(分)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图画美,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主)(特点)(次)色调的处理

  近景远景的层次,顺序

【实用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相关文章:

关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10-12

实用的语文教学总结模板锦集六篇11-26

实用的语文教学总结模板锦集八篇11-19

实用的语文教学总结模板锦集5篇11-03

实用的语文教学计划模板锦集7篇12-19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06-13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吆喝说课稿11-03

精选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10-10

实用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10-07

语文《兰亭集序》说课稿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