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10-04 09:28:1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锦集九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锦集九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越来越淡,于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通过对《本命年的回想》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回忆幼时过年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以及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班学生回民占90%,没有过年的亲身体验,只是通过周围汉民生活、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过年,所以,让学生对本课本命年的回想提起兴趣比较难。因此,在讲课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2、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3、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2、品位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二、说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加强阅读指导,主要由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文意。

  教学思路设计:学生学习自主阅读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说教法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学法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问: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学生根据经历和经验说自己的答案)那么这些传统节日中那个是过的最隆重的呢?我们班以回民同学为主,许多同学肯定会对老师说,我们是回民,不过春节,对这些节日也不感兴趣,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既是回民,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只要是属于中国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它,认识它。通过你的周围或者在电视上,人们在过春节时有哪些庆祝方式呢?学生自主回答。2、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每到春节,人们会用各种方式去庆祝,表达人们对节日的喜爱。本课《本命年的回想》就描绘了一副乡村过春节的民俗画。

  (二)走进作家教师简介作者,并明确补充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三)整体感知下面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回答这样三个个问题

  (1)本命年和春节有什么样的关系?(2)处理生字词(3)文章是怎样引出春节这一话题的?(4)文章主要部分描述了人们过春节的热闹气氛,主要描写了几件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1、解题: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统计班内本命年的人数),这篇文章是作者六十岁时,正逢自己的本明年,回想过去过年的热闹气氛,有感而发。

  2、字词检查浓郁簸箕筛子门槛秫秸阖家鬼祟(崇高)玉米糁儿

  疙瘩鬏磕头(嗑瓜子、瞌睡)

  3、本文先写二十四节气,引出春节,这样更衬托了春节的色彩缤纷。

  4、旧时过年的风俗: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⑥备糕点⑦送灶王爷⑧换门神⑨守岁⑩拜新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文属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的“民俗风情”这一单元。节选自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节选部分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的场面,节选部分独立成文。

  文本字数不多,但高明之处颇多。

  1、受《左传》影响,把重点放在人不明白之处。

  战前双方形态如何,如何进行准备,如何排兵布局等等是局外人所不知道的,因此需要大篇幅叙述,而激烈厮杀,则无分南北,基本相同,即使文中无多少描述,读者也可以凭常识和想象而知。

  《端午日》一文,要描述的是湘西茶峒这个地方的民俗民风,此处端午节有哪些于他处不同的风俗,龙船有何特色,划船的人有多少,如何安排,如何奖励,奖品为何等等,各地各不相同,这是需要详加描述的,唯有对这些详加描述,才能写出一地之特色,而如你追我赶激烈划船,估计各处基本相同,读者完全可以凭借生活常识去想象。所谓最特色的才是最世界的,《边城》这本小说,正是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而成为名著,节选自《边城》的《端午日》也同样正是描述具有边城小镇茶峒特色的端午风俗而入选教材,也正是教材编者将其列入“民俗风情”的原因。

  2、《端午日》一文,不但描述了具备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而且在写作技巧上也同样具有许多精妙之处。

  《端午日》一文主要描述了茶峒人欢庆端午日的三个场面,从场面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文本,其写作技巧的高超亦令人叹为观止。

  渲染气氛,层层烘托。《端午日》一文虽然没有用大量篇幅描写激烈紧张的赛龙船的场面,却不惜笔墨渲染了赛前赛后的气氛。作者先以无人不穿了新衣,不在额头蘸雄黄酒画王字,家家必吃鱼吃肉等风俗的叙述,渲染出节日的喜庆氛围,接着交代万人空巷,官民人等无不到河边看划船,设置了悬念,是什么样的激烈比赛能够如此吸引民众,此所谓“未成曲调先有声”;然后一步步叙述划船的赛前训练、交代船只的结构、桨手的分工、船员的结构等等,无不使读者心驰神往,最后又叙述领奖追鸭那唯有茶峒特有的风俗,更有使读者如临现场,沉醉其中的功效。至于赛龙船如何紧张激烈,如何你追我赶,读者更可以从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擂鼓的故事去驰骋想象。文章的文字虽然简明通俗,但层叠无穷的悬念,层层烘托的气氛渲染,无不展示出作者高超的文章技巧。

  点面结合,精致剪裁。《端午日》一文,就其结构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正因为要把众多人物安排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之中,要把在这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情叙述清楚,尤需作者精致剪裁,精巧结构,方能使各项材料安排条理清晰,有点有面且重点突出。《端午日》描述赛龙船的场面,可谓匠心独具,实在是一篇场面描写的范文。在材料安排上,先叙述茶峒人早早吃饭,家家倒锁了门,万人空巷,齐聚河边,这些都是从“面”上来写,然后依次叙写龙船的结构、桨手的训练、两岸的呐喊助威以及赛后的捉鸭子 ,这样点面结合,顺序清楚、渐次展开,详略得当,重点鲜明,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必定能让学生于场面描写的知识上有较大收获。

  3、《端午日》一文的语言通俗简明,但作者用词之精确,通俗的词语中蕴含深刻的意蕴,同样是十分精妙的。“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一个“就”字写出全茶峒人看龙船的心情是何等的迫不及待。“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锁了门。“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三个“莫不”写尽茶峒那全体参与全民欢庆的热闹场面,足以胜过大篇幅的描写。文中虽然没有大段文字描述赛龙船的紧张激烈,但“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桨手选拔和一句“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情形”交代,足以让读者遐想赛龙船的紧张激烈。而领奖过程中“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都写出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则蕴含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和万民同乐的喜庆。《端午日》的语言于质朴之中,蕴含丰富的意蕴。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民俗“特色”

  2、学习铺垫烘托、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写法

  3、体味湘西茶侗淳朴、军民同乐的民风。

  三、教学重点、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层层烘托,点面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朗读课文,掌握课文词语

  (一)谈话式导入,师生交流。

  1、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吗?

  2、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过端午节有哪些民俗呢?

  4、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课文是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说说你所知道的作者。文章介绍的是哪里的端午节呢?

  5、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读读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茶侗端午有哪些独特的民俗。

  (二)整体感知,说出茶侗民俗之“异”。

  1、自读课文,作者在文中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 用笔圈划出来。

  2、说说哪些民俗和我们所处的地域不同。

  (三)整体阅读,感受茶侗民风之“乐”。

  1、再读课文,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端午日的气氛,你会用那个词?

  2、小组合作,思考文章哪些地方体现端午日的热闹。

  3、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湘西茶侗怎样的民风?

  (四)深入思考,体悟作家点面结合,铺垫烘托的写法。

  1、看视频,叙述场景。

  2、读赛龙舟场景,体会该段描写语言简练、顺序清楚,虚实结合 的特点。

  3、提疑问:赛龙舟场景还可浓墨重彩,重笔描摹,突出赛龙舟的激烈、紧张的氛围,是否可以不描写赛前一段?

  (五)总结

  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莫不…… 顺序清楚

  莫不…… 赛龙舟 用词准确

  莫不…… 虚实结合

  面——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同时,也引导学生把握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原则。

  2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情怀,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

  (2)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学习和积累描写动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把“读与写”有机联系起来,开展“读动物,写动物”的活动。

  (3)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教学重点:

  (1)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及拟人化语言的运用。

  4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句所蕴含的哲理。

  5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由此,我在教学本课时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采用“读——赏——联——议——悟”的教学组织方式。

  (1)读: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2)赏:

  本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领悟、赏析并学习“拟人化”的手法也是教学目标中的一点,所以应到学生赏析文章中优美的词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3)联和议:

  联系现实,拓展课文学习的范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阅读过的相关材料,以拓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学生就“人与动物”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信赖的创造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

  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展示珍珠鸟的图片及课文主要内容的图片,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帮助等。

  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并力求做到读、写、说的结合。

  三说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学习资源,通过教师及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能够加深对教材的体验,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养。由此,本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并设置悬念)

  1、学生欣赏一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幻灯片显示)

  2、学生谈看图片后的感受。

  3、教师总结过渡。

  明确:从这组图片中我们发现,其实动物跟人一样也有感情的,它们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那么究竟靠了什么力量使人与动物相处得如此和谐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到《珍珠鸟》一课中去找寻答案吧!

  2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初步品味文章。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2)齐读全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3)默读全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幻灯片出示问题)

  ①课文写了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②“我”对大鸟和小鸟的举动各有哪些?这些举动包含“我”对鸟儿怎样的感情?(用符号法划出相关句子)

  ③鸟儿从害怕人到亲近人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文中语句回答)

  ④“我”从鸟儿相处中得到了什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指名学生逐个回答(幻灯片出示要点)。

  (注:《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此环节重在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全文。)

  3阅读赏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品读文章。(四人组合作)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学习任务,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因此,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和欣赏作者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大胆地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在课文中加批注,表达自己对语句的鉴赏评析。欣赏并学习课文的优秀的表达技巧,如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对动物各种描写方法的学习,及融情于景、融情于动作、融情于场面的写法等。

  (1)精读全文,深入体会人鸟相处情况。

  探讨:以雏鸟为例具体说明珍珠鸟对人从害怕到信赖的变化过程(从活动范围、动作行为、神态三方面分析)。

  (2)跳读全文,感受文章描写细腻的语言特点。

  探讨:文中哪些句子最吸引你?为什么?(教师举例点拨:例句式、修辞、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用词特点、情感)

  (3)齐读最后一句。

  探讨:“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句中“信赖”的内涵是什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联系生活经历谈;教师给予点拨)

  (4)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提示。

  (5)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补充。

  (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合作和对话等学习方式,通过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才能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此环节教学就是促使学生在合作、对话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拓展延伸:

  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习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如何把“信赖”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为自然、为社会、为人类创造出更美好的境界呢?

  这个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悟“人与动物”的关系,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

  5学生自我总结:

  可围绕“如何批注”、“如何赏析”、“如何描写动物”、“如何联系现实”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

  6 教师小结:

  明确:“我”与“珍珠鸟”由于彼此信赖相处得如此和谐。人与动物尚且如此,那么,我们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更需要彼此的信赖,因为“尊人者,人尊之”嘛!愿同学们学完这一课后能把握生活的真谛——善待动物,善待他人。

  7作业布置:

  试着用文中“我”对珍珠鸟的态度去关爱家中的某一小动物并写下观察文章(注:《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此环节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心、观察力,还提高他们写作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p说教材

  1p说教材地位:

  我的信念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

  2p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p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富有哲理性句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品味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

  ②学习课文中朴实的语言及表达语言的生动性。

  ③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及她取得的成就。

  3p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p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而确定的.至于教学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是学生经过复习还存有疑问和理解还比较困难的地方.根据这些我确定本篇文章的:

  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②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性句子.

  二p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㈠ 教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找资料实践,了解课文.

  3讨论法—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讨论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4点拨法—通过老师提问时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使同学们积极动脑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因此, 我多采用小组讨论和点拨等方法.

  ㈡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使同学们能够更加体会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所以我决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㈢ 说学法

  《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p我采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的到拓展,更加理解文章的含义.

  2 p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 p提倡“笔记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美的句子都记录下来.

  三p说教学过程(说教序)

  1p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的方法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镭是怎么发现的?想了解居里夫人吗?再讲一下居里夫人的成就,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之后与大家打开书共同学习课文。

  2p检查预习

  3p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4p讨论研究:

  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②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5、说板书(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做人、作文,都需要关注细节。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而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殊不知这不起眼的细节,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揣在怀里便是阳光。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因此,关注细节不仅有利于学生作文,更有利于学生人品的形成。

  2、学会细节描写,是写作专题的重点,也是中、高考语文大纲的要求。

  文学作品没有细节,就不能再现人物的细部活动,难以突出人物的独特属性。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二、学情分析

  关注熟悉的地方的风景,学习描写细节的方法

  教学生关注细节,应从他们身边的事入手,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有东西可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才有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如何还不知写,这时方法的引导很重要,应教会他们正确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作文之时才不会有畏难情绪,并且在训练之后才有信心写好文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细心观察,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2.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理解细节描写的前提下有目的的使用细节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文段的赏析,培养学生对细节描写的认识和追求;

  2、通过写作练习,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三、教法分析

  1、情境渲染法

  2 、视图直观法

  3、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1、场景导入,引出话题

  2、准确释义,出谋划策

  3、巧用修辞,画出神韵

  4、运用联想,丰富内涵

  5、细化动作,再现过程

  6、归纳方法,反馈训练

  五、板书设计

  一枚钱币落在地板上

  一、什么是细节描写

  二、怎样写好细节描写

  1、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2、 运用联想,丰富内涵

  3、 细化动作,再现过程

  三、品味欣赏

  六、教学反思

  我觉得语文课中有生活态度的渗透,应教会孩子们关注细节 ,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可以克服孩子们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作文方法的传授很重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教学分析: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闲情记趣》,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

  新课标强调“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这要求课堂关注学生的感受,过渡语的设置,思路的引导是我说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文章。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童趣。

  3、感受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体会畅想的乐趣。

  重点:目标之1、2

  难点:目标之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里面的竹马啊,就是小朋友骑在竹竿上充当大马。这种想象,恐怕是童年才有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沈复的《童趣》,感受他童年的乐趣。

  (二)过程

  1.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这一环节主要是抓两个层次的朗读:预备层—扫清字词障碍;

  感知层—感受童趣。

  2.细读课文,理解“童趣”。

  在前面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细读课文,并通过讨论交流,揣摩文章的妙处,理解作者的童真、童趣。主要是抓三个环节:找“趣”—说“趣”—忆“趣。

  要想让学生理解文中的童趣,首先要先让学生知道“趣”在哪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写得生动有趣,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之后在组内共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思考:作者的乐趣主要集中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找出,这三件趣事是:“夏蚊成鹤”、“神游山林”和“鞭驱蛤蟆”。(找趣)

  然后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复述文中的这三件趣事。(说趣)

  说“趣”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由“分散性学习”过渡到“集中性学习”,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领略作者超然物外的无限乐趣。

  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童年的记忆中,有哪些类似于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试把你的童年趣事说给同学们听听。(忆趣)

  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自身的经历,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文中作者新奇、浪漫的童趣。

  至此,学生通过找“趣”—说“趣”—忆“趣,理解文中作者的童真、童趣。但没有真正领悟到作者富于想象、幻想的特点,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出“趣”味从何而来。

  3.精读课文,品味“童趣”。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

  讨论:①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新奇、有趣呢?

  此时,我提示学生要注意抓关键的词句进行思考,如“明察秋毫”、“必细察纹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丛草为林……”等等,引导学生悟出:作者是通过仔细观察,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即观察—联想、想象。至此,学生明白“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②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体验吗?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身体验,进一步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展开联想、想象产生“物外之趣”的特点。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投影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展开想象,感受“神游其中”无穷的乐趣。

  学生的联想、想象可能很多,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比图片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感受,必然会有无穷的乐趣。这样,学生品出“趣”之所在,“趣”之精华。

  4.师生齐读,读出“趣”味。

  目的是把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推向高潮,读出感情,读出“趣”味,读得“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三)课外延伸

  (三)课外延伸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这篇观察仔细、表达生动的叙事散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因此,我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记趣”的短文,突出“物外之趣”。旨在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将读、写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

  童年,在每一个已经失去它的人的心中,都犹如一位远在天际的天使。美丽而神奇,充满趣味而令人向往。我常在想,是什么充当了童年这位天使那美丽的翅膀?今天,你找到答案了吗?是的,童真和童心,观察和想象,就是它的翅膀。

  板书:童心和童真观察和想象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探索为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练习快速阅读,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写了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飞机坠毁沙漠,濒临死亡之时的心理活动。王老师的这节课重点突出,重在引导学生对埃克絮佩里濒临死亡时心理活动的体味,从主人公痛苦、绝望到乐观、平静的心理变化的挖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本文的主题——热爱生命,显得非常自然。

  二、在分析过程中,王老师很注重对文本的朗读、挖掘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在体会作者的感受这一环节中,王老师让学生通过“当我读到——时,我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可填痛苦、绝望、平静、乐观等)”这一句式来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这一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专注地圈点批注,动情地朗读,仔细地品味,整堂课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王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在这堂课中有两处地方情境的创设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第一次是在学生分析作者在沙漠遇到什么困难时,要求学生用比喻说说冬天的感受。以此唤醒学生的体验,来体会本文的主人公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的心理并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故事中的情境,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第二次是在学生梳理出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后,王老师又对作者圣埃克絮佩里进行了补充介绍,仿佛让学生进入了圣埃克絮佩里所生活的时代,让学生明白了这位传奇人物短暂的一生,了解了他深切的责任感,从而对其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四、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整堂课课堂气氛民主,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不同的收获,也使老师在这节课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情感目标都能很好地落实。

  五、有精美的板书。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传达给学生最形象最直观的教学内容, 王老师把上课的思路在黑板上完美地呈现。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2、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3、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4、《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关于教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四、学法指导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

  五、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六、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1、导入新课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恐龙的图片,从“侏罗纪公园”开始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3、问题讨论:

  Ⅰ整体把握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Ⅱ结构分析

  ②理清层次,明确结构全诗可分为发问、抒写、回应发问三部分分析结构,让学生对诗的结构作以了解

  Ⅲ内容解剖

  ③体会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把握思想内涵,体味诗歌韵律,能有感情的朗读本诗从而达到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4、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5、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

  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在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读,不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6、教师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7、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它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

  《马》和《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狼》同属于第六单元。这个单元都是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布封的《马》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语言文字优美,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在无限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教材的处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特点,制订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品味积累文章中的精彩词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领悟和初步掌握对比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其中“家马”与“野马”的对比贯穿文章始终。通过品读分析,得出“野马比家马更美”,并探究概括出两种马的特征。通过形象鲜明的对比,可以感受到家马的苦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后半部分疑难重点句深入品读探究,进一步感受家马被人类摧残、劳役,沦为人类恶性的奴隶的悲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的教学目标。另外一处对比是描写“野马”外形美部分,作者把它和另外七种动物作了对比,盛赞马的高贵姿态,突出野马的外形的美,从而反衬人类扼杀了马的自然的天性的美,引人深思。在教学中,把领悟和初步掌握对比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疑难句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做为本课的难点。采用一课时完成。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语言文辞优美,含义深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境激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创境激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圈点批注法(预习笔记)、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和语言赏析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迁移性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趣,听背景音乐二胡曲《赛马》,问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然后用幻灯片打出辽阔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出示课题及作者,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各方面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文章的感知理解打下基础。其次,感知文章,把握主题。第一步,在二胡曲《赛马》的背景音乐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第二步,然后检查学生预习(预习时要求学生读通文章,并画出自己喜欢语句,作批注写出喜欢的原因,即采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疏通字词,本文生字词较多,须落实。这是读通课文的前提。第三步,接着课堂提问:①文中为我们介绍了几种马?②这两种马各有什么特征,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第四步,让学生带着疑问自由读,主体思维,组织语言回答。

  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可点名让学生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较难,可提示学生从文章中找重点词句回答。因答题信息较广,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后共同汇总归纳的形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学生充分交流反馈后归纳,用幻灯显示出来)。第五步,紧接着提问:如果你是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作者布封也与我们一样,在文中,无不显现出他对“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再次,质疑探究,深入品读。在学生基本把握文章主题及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重点词句含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自由表达能力。出示四个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2、第二段中为什么说“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稠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家马的苦难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说说。

  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写“家马”部分的几个句子是难点,只有品读这几个难句,才能深入领会家马的苦难,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及本文主题。让学生细读,从读中品,从品中读,教师可巡视并寻机参与其中点拔引导。回答前两句的基础上,从部分到整体,整理出第3题答案,最后用幻灯片归纳打出。对比是本文最为突出的写作方法,最后一题培养对这种手法的把握能力。接着,赏析语言,积累迁移。

  1、赏析精美语言。用“我喜欢 一句,因为 ”的句式,回答交流(有预习的圈点批注充分准备)。再由文本迁移,通过问题的思考,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2、有人说,马是人类的朋友,而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结合本文谈谈的你的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延伸练习(课外小作文)。

  介绍你熟悉的一种动物,请抓住其特征(可仿照文中用对比手法),并在描述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板书设计:

  家马:勇毅、驯良 ——同情

  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美质)

  野马 豪迈、犷野、一无所畏、和平(美德) ——欣赏

  最匀称、最优美(美形)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锦集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锦集九篇】相关文章:

精选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10-10

七年级语文兰亭集序说课稿07-16

兰亭集序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8-31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说课稿10-22

七年级语文《化石吟》说课稿08-31

语文《兰亭集序》说课稿08-2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夸父逐日说课稿11-04

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10-04

七年级语文上《王几何》说课稿12-17

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1-30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锦集九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锦集九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越来越淡,于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通过对《本命年的回想》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回忆幼时过年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以及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班学生回民占90%,没有过年的亲身体验,只是通过周围汉民生活、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过年,所以,让学生对本课本命年的回想提起兴趣比较难。因此,在讲课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2、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3、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2、品位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二、说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加强阅读指导,主要由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文意。

  教学思路设计:学生学习自主阅读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说教法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学法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问: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学生根据经历和经验说自己的答案)那么这些传统节日中那个是过的最隆重的呢?我们班以回民同学为主,许多同学肯定会对老师说,我们是回民,不过春节,对这些节日也不感兴趣,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既是回民,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只要是属于中国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它,认识它。通过你的周围或者在电视上,人们在过春节时有哪些庆祝方式呢?学生自主回答。2、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每到春节,人们会用各种方式去庆祝,表达人们对节日的喜爱。本课《本命年的回想》就描绘了一副乡村过春节的民俗画。

  (二)走进作家教师简介作者,并明确补充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三)整体感知下面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回答这样三个个问题

  (1)本命年和春节有什么样的关系?(2)处理生字词(3)文章是怎样引出春节这一话题的?(4)文章主要部分描述了人们过春节的热闹气氛,主要描写了几件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1、解题: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统计班内本命年的人数),这篇文章是作者六十岁时,正逢自己的本明年,回想过去过年的热闹气氛,有感而发。

  2、字词检查浓郁簸箕筛子门槛秫秸阖家鬼祟(崇高)玉米糁儿

  疙瘩鬏磕头(嗑瓜子、瞌睡)

  3、本文先写二十四节气,引出春节,这样更衬托了春节的色彩缤纷。

  4、旧时过年的风俗: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⑥备糕点⑦送灶王爷⑧换门神⑨守岁⑩拜新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文属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的“民俗风情”这一单元。节选自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节选部分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的场面,节选部分独立成文。

  文本字数不多,但高明之处颇多。

  1、受《左传》影响,把重点放在人不明白之处。

  战前双方形态如何,如何进行准备,如何排兵布局等等是局外人所不知道的,因此需要大篇幅叙述,而激烈厮杀,则无分南北,基本相同,即使文中无多少描述,读者也可以凭常识和想象而知。

  《端午日》一文,要描述的是湘西茶峒这个地方的民俗民风,此处端午节有哪些于他处不同的风俗,龙船有何特色,划船的人有多少,如何安排,如何奖励,奖品为何等等,各地各不相同,这是需要详加描述的,唯有对这些详加描述,才能写出一地之特色,而如你追我赶激烈划船,估计各处基本相同,读者完全可以凭借生活常识去想象。所谓最特色的才是最世界的,《边城》这本小说,正是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而成为名著,节选自《边城》的《端午日》也同样正是描述具有边城小镇茶峒特色的端午风俗而入选教材,也正是教材编者将其列入“民俗风情”的原因。

  2、《端午日》一文,不但描述了具备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而且在写作技巧上也同样具有许多精妙之处。

  《端午日》一文主要描述了茶峒人欢庆端午日的三个场面,从场面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文本,其写作技巧的高超亦令人叹为观止。

  渲染气氛,层层烘托。《端午日》一文虽然没有用大量篇幅描写激烈紧张的赛龙船的场面,却不惜笔墨渲染了赛前赛后的气氛。作者先以无人不穿了新衣,不在额头蘸雄黄酒画王字,家家必吃鱼吃肉等风俗的叙述,渲染出节日的喜庆氛围,接着交代万人空巷,官民人等无不到河边看划船,设置了悬念,是什么样的激烈比赛能够如此吸引民众,此所谓“未成曲调先有声”;然后一步步叙述划船的赛前训练、交代船只的结构、桨手的分工、船员的结构等等,无不使读者心驰神往,最后又叙述领奖追鸭那唯有茶峒特有的风俗,更有使读者如临现场,沉醉其中的功效。至于赛龙船如何紧张激烈,如何你追我赶,读者更可以从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擂鼓的故事去驰骋想象。文章的文字虽然简明通俗,但层叠无穷的悬念,层层烘托的气氛渲染,无不展示出作者高超的文章技巧。

  点面结合,精致剪裁。《端午日》一文,就其结构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正因为要把众多人物安排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之中,要把在这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情叙述清楚,尤需作者精致剪裁,精巧结构,方能使各项材料安排条理清晰,有点有面且重点突出。《端午日》描述赛龙船的场面,可谓匠心独具,实在是一篇场面描写的范文。在材料安排上,先叙述茶峒人早早吃饭,家家倒锁了门,万人空巷,齐聚河边,这些都是从“面”上来写,然后依次叙写龙船的结构、桨手的训练、两岸的呐喊助威以及赛后的捉鸭子 ,这样点面结合,顺序清楚、渐次展开,详略得当,重点鲜明,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必定能让学生于场面描写的知识上有较大收获。

  3、《端午日》一文的语言通俗简明,但作者用词之精确,通俗的词语中蕴含深刻的意蕴,同样是十分精妙的。“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一个“就”字写出全茶峒人看龙船的心情是何等的迫不及待。“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锁了门。“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三个“莫不”写尽茶峒那全体参与全民欢庆的热闹场面,足以胜过大篇幅的描写。文中虽然没有大段文字描述赛龙船的紧张激烈,但“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桨手选拔和一句“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情形”交代,足以让读者遐想赛龙船的紧张激烈。而领奖过程中“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都写出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则蕴含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和万民同乐的喜庆。《端午日》的语言于质朴之中,蕴含丰富的意蕴。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民俗“特色”

  2、学习铺垫烘托、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写法

  3、体味湘西茶侗淳朴、军民同乐的民风。

  三、教学重点、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层层烘托,点面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朗读课文,掌握课文词语

  (一)谈话式导入,师生交流。

  1、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吗?

  2、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过端午节有哪些民俗呢?

  4、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课文是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说说你所知道的作者。文章介绍的是哪里的端午节呢?

  5、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读读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茶侗端午有哪些独特的民俗。

  (二)整体感知,说出茶侗民俗之“异”。

  1、自读课文,作者在文中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 用笔圈划出来。

  2、说说哪些民俗和我们所处的地域不同。

  (三)整体阅读,感受茶侗民风之“乐”。

  1、再读课文,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端午日的气氛,你会用那个词?

  2、小组合作,思考文章哪些地方体现端午日的热闹。

  3、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湘西茶侗怎样的民风?

  (四)深入思考,体悟作家点面结合,铺垫烘托的写法。

  1、看视频,叙述场景。

  2、读赛龙舟场景,体会该段描写语言简练、顺序清楚,虚实结合 的特点。

  3、提疑问:赛龙舟场景还可浓墨重彩,重笔描摹,突出赛龙舟的激烈、紧张的氛围,是否可以不描写赛前一段?

  (五)总结

  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莫不…… 顺序清楚

  莫不…… 赛龙舟 用词准确

  莫不…… 虚实结合

  面——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同时,也引导学生把握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原则。

  2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情怀,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

  (2)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学习和积累描写动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把“读与写”有机联系起来,开展“读动物,写动物”的活动。

  (3)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教学重点:

  (1)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及拟人化语言的运用。

  4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句所蕴含的哲理。

  5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由此,我在教学本课时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采用“读——赏——联——议——悟”的教学组织方式。

  (1)读: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2)赏:

  本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领悟、赏析并学习“拟人化”的手法也是教学目标中的一点,所以应到学生赏析文章中优美的词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3)联和议:

  联系现实,拓展课文学习的范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阅读过的相关材料,以拓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学生就“人与动物”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信赖的创造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

  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展示珍珠鸟的图片及课文主要内容的图片,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帮助等。

  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并力求做到读、写、说的结合。

  三说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学习资源,通过教师及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能够加深对教材的体验,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养。由此,本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并设置悬念)

  1、学生欣赏一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幻灯片显示)

  2、学生谈看图片后的感受。

  3、教师总结过渡。

  明确:从这组图片中我们发现,其实动物跟人一样也有感情的,它们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那么究竟靠了什么力量使人与动物相处得如此和谐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到《珍珠鸟》一课中去找寻答案吧!

  2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初步品味文章。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2)齐读全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3)默读全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幻灯片出示问题)

  ①课文写了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②“我”对大鸟和小鸟的举动各有哪些?这些举动包含“我”对鸟儿怎样的感情?(用符号法划出相关句子)

  ③鸟儿从害怕人到亲近人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文中语句回答)

  ④“我”从鸟儿相处中得到了什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指名学生逐个回答(幻灯片出示要点)。

  (注:《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此环节重在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全文。)

  3阅读赏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品读文章。(四人组合作)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学习任务,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因此,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和欣赏作者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大胆地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在课文中加批注,表达自己对语句的鉴赏评析。欣赏并学习课文的优秀的表达技巧,如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对动物各种描写方法的学习,及融情于景、融情于动作、融情于场面的写法等。

  (1)精读全文,深入体会人鸟相处情况。

  探讨:以雏鸟为例具体说明珍珠鸟对人从害怕到信赖的变化过程(从活动范围、动作行为、神态三方面分析)。

  (2)跳读全文,感受文章描写细腻的语言特点。

  探讨:文中哪些句子最吸引你?为什么?(教师举例点拨:例句式、修辞、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用词特点、情感)

  (3)齐读最后一句。

  探讨:“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句中“信赖”的内涵是什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联系生活经历谈;教师给予点拨)

  (4)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提示。

  (5)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补充。

  (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合作和对话等学习方式,通过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才能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此环节教学就是促使学生在合作、对话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拓展延伸:

  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习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如何把“信赖”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为自然、为社会、为人类创造出更美好的境界呢?

  这个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悟“人与动物”的关系,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

  5学生自我总结:

  可围绕“如何批注”、“如何赏析”、“如何描写动物”、“如何联系现实”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

  6 教师小结:

  明确:“我”与“珍珠鸟”由于彼此信赖相处得如此和谐。人与动物尚且如此,那么,我们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更需要彼此的信赖,因为“尊人者,人尊之”嘛!愿同学们学完这一课后能把握生活的真谛——善待动物,善待他人。

  7作业布置:

  试着用文中“我”对珍珠鸟的态度去关爱家中的某一小动物并写下观察文章(注:《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此环节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心、观察力,还提高他们写作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p说教材

  1p说教材地位:

  我的信念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

  2p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p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富有哲理性句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品味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

  ②学习课文中朴实的语言及表达语言的生动性。

  ③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及她取得的成就。

  3p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p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而确定的.至于教学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是学生经过复习还存有疑问和理解还比较困难的地方.根据这些我确定本篇文章的:

  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②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性句子.

  二p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㈠ 教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找资料实践,了解课文.

  3讨论法—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讨论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4点拨法—通过老师提问时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使同学们积极动脑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因此, 我多采用小组讨论和点拨等方法.

  ㈡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使同学们能够更加体会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所以我决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㈢ 说学法

  《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p我采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的到拓展,更加理解文章的含义.

  2 p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 p提倡“笔记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美的句子都记录下来.

  三p说教学过程(说教序)

  1p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的方法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镭是怎么发现的?想了解居里夫人吗?再讲一下居里夫人的成就,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之后与大家打开书共同学习课文。

  2p检查预习

  3p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4p讨论研究:

  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②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5、说板书(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做人、作文,都需要关注细节。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而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殊不知这不起眼的细节,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揣在怀里便是阳光。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因此,关注细节不仅有利于学生作文,更有利于学生人品的形成。

  2、学会细节描写,是写作专题的重点,也是中、高考语文大纲的要求。

  文学作品没有细节,就不能再现人物的细部活动,难以突出人物的独特属性。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二、学情分析

  关注熟悉的地方的风景,学习描写细节的方法

  教学生关注细节,应从他们身边的事入手,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有东西可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才有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如何还不知写,这时方法的引导很重要,应教会他们正确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作文之时才不会有畏难情绪,并且在训练之后才有信心写好文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细心观察,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2.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理解细节描写的前提下有目的的使用细节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文段的赏析,培养学生对细节描写的认识和追求;

  2、通过写作练习,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三、教法分析

  1、情境渲染法

  2 、视图直观法

  3、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1、场景导入,引出话题

  2、准确释义,出谋划策

  3、巧用修辞,画出神韵

  4、运用联想,丰富内涵

  5、细化动作,再现过程

  6、归纳方法,反馈训练

  五、板书设计

  一枚钱币落在地板上

  一、什么是细节描写

  二、怎样写好细节描写

  1、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2、 运用联想,丰富内涵

  3、 细化动作,再现过程

  三、品味欣赏

  六、教学反思

  我觉得语文课中有生活态度的渗透,应教会孩子们关注细节 ,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可以克服孩子们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作文方法的传授很重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教学分析: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闲情记趣》,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

  新课标强调“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这要求课堂关注学生的感受,过渡语的设置,思路的引导是我说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文章。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童趣。

  3、感受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体会畅想的乐趣。

  重点:目标之1、2

  难点:目标之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里面的竹马啊,就是小朋友骑在竹竿上充当大马。这种想象,恐怕是童年才有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沈复的《童趣》,感受他童年的乐趣。

  (二)过程

  1.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这一环节主要是抓两个层次的朗读:预备层—扫清字词障碍;

  感知层—感受童趣。

  2.细读课文,理解“童趣”。

  在前面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细读课文,并通过讨论交流,揣摩文章的妙处,理解作者的童真、童趣。主要是抓三个环节:找“趣”—说“趣”—忆“趣。

  要想让学生理解文中的童趣,首先要先让学生知道“趣”在哪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写得生动有趣,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之后在组内共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思考:作者的乐趣主要集中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找出,这三件趣事是:“夏蚊成鹤”、“神游山林”和“鞭驱蛤蟆”。(找趣)

  然后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复述文中的这三件趣事。(说趣)

  说“趣”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由“分散性学习”过渡到“集中性学习”,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领略作者超然物外的无限乐趣。

  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童年的记忆中,有哪些类似于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试把你的童年趣事说给同学们听听。(忆趣)

  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自身的经历,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文中作者新奇、浪漫的童趣。

  至此,学生通过找“趣”—说“趣”—忆“趣,理解文中作者的童真、童趣。但没有真正领悟到作者富于想象、幻想的特点,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出“趣”味从何而来。

  3.精读课文,品味“童趣”。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

  讨论:①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新奇、有趣呢?

  此时,我提示学生要注意抓关键的词句进行思考,如“明察秋毫”、“必细察纹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丛草为林……”等等,引导学生悟出:作者是通过仔细观察,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即观察—联想、想象。至此,学生明白“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②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体验吗?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身体验,进一步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展开联想、想象产生“物外之趣”的特点。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投影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展开想象,感受“神游其中”无穷的乐趣。

  学生的联想、想象可能很多,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比图片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感受,必然会有无穷的乐趣。这样,学生品出“趣”之所在,“趣”之精华。

  4.师生齐读,读出“趣”味。

  目的是把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推向高潮,读出感情,读出“趣”味,读得“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三)课外延伸

  (三)课外延伸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这篇观察仔细、表达生动的叙事散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因此,我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记趣”的短文,突出“物外之趣”。旨在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将读、写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

  童年,在每一个已经失去它的人的心中,都犹如一位远在天际的天使。美丽而神奇,充满趣味而令人向往。我常在想,是什么充当了童年这位天使那美丽的翅膀?今天,你找到答案了吗?是的,童真和童心,观察和想象,就是它的翅膀。

  板书:童心和童真观察和想象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探索为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练习快速阅读,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写了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飞机坠毁沙漠,濒临死亡之时的心理活动。王老师的这节课重点突出,重在引导学生对埃克絮佩里濒临死亡时心理活动的体味,从主人公痛苦、绝望到乐观、平静的心理变化的挖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本文的主题——热爱生命,显得非常自然。

  二、在分析过程中,王老师很注重对文本的朗读、挖掘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在体会作者的感受这一环节中,王老师让学生通过“当我读到——时,我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可填痛苦、绝望、平静、乐观等)”这一句式来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这一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专注地圈点批注,动情地朗读,仔细地品味,整堂课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王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在这堂课中有两处地方情境的创设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第一次是在学生分析作者在沙漠遇到什么困难时,要求学生用比喻说说冬天的感受。以此唤醒学生的体验,来体会本文的主人公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的心理并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故事中的情境,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第二次是在学生梳理出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后,王老师又对作者圣埃克絮佩里进行了补充介绍,仿佛让学生进入了圣埃克絮佩里所生活的时代,让学生明白了这位传奇人物短暂的一生,了解了他深切的责任感,从而对其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四、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整堂课课堂气氛民主,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不同的收获,也使老师在这节课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情感目标都能很好地落实。

  五、有精美的板书。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传达给学生最形象最直观的教学内容, 王老师把上课的思路在黑板上完美地呈现。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2、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3、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4、《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关于教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四、学法指导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

  五、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六、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1、导入新课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恐龙的图片,从“侏罗纪公园”开始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3、问题讨论:

  Ⅰ整体把握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Ⅱ结构分析

  ②理清层次,明确结构全诗可分为发问、抒写、回应发问三部分分析结构,让学生对诗的结构作以了解

  Ⅲ内容解剖

  ③体会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把握思想内涵,体味诗歌韵律,能有感情的朗读本诗从而达到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4、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5、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

  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在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读,不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6、教师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7、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它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

  《马》和《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狼》同属于第六单元。这个单元都是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布封的《马》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语言文字优美,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在无限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教材的处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特点,制订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品味积累文章中的精彩词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领悟和初步掌握对比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其中“家马”与“野马”的对比贯穿文章始终。通过品读分析,得出“野马比家马更美”,并探究概括出两种马的特征。通过形象鲜明的对比,可以感受到家马的苦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后半部分疑难重点句深入品读探究,进一步感受家马被人类摧残、劳役,沦为人类恶性的奴隶的悲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的教学目标。另外一处对比是描写“野马”外形美部分,作者把它和另外七种动物作了对比,盛赞马的高贵姿态,突出野马的外形的美,从而反衬人类扼杀了马的自然的天性的美,引人深思。在教学中,把领悟和初步掌握对比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疑难句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做为本课的难点。采用一课时完成。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语言文辞优美,含义深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境激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创境激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圈点批注法(预习笔记)、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和语言赏析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迁移性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趣,听背景音乐二胡曲《赛马》,问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然后用幻灯片打出辽阔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出示课题及作者,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各方面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文章的感知理解打下基础。其次,感知文章,把握主题。第一步,在二胡曲《赛马》的背景音乐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第二步,然后检查学生预习(预习时要求学生读通文章,并画出自己喜欢语句,作批注写出喜欢的原因,即采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疏通字词,本文生字词较多,须落实。这是读通课文的前提。第三步,接着课堂提问:①文中为我们介绍了几种马?②这两种马各有什么特征,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第四步,让学生带着疑问自由读,主体思维,组织语言回答。

  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可点名让学生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较难,可提示学生从文章中找重点词句回答。因答题信息较广,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后共同汇总归纳的形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学生充分交流反馈后归纳,用幻灯显示出来)。第五步,紧接着提问:如果你是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作者布封也与我们一样,在文中,无不显现出他对“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再次,质疑探究,深入品读。在学生基本把握文章主题及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重点词句含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自由表达能力。出示四个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2、第二段中为什么说“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稠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家马的苦难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说说。

  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写“家马”部分的几个句子是难点,只有品读这几个难句,才能深入领会家马的苦难,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及本文主题。让学生细读,从读中品,从品中读,教师可巡视并寻机参与其中点拔引导。回答前两句的基础上,从部分到整体,整理出第3题答案,最后用幻灯片归纳打出。对比是本文最为突出的写作方法,最后一题培养对这种手法的把握能力。接着,赏析语言,积累迁移。

  1、赏析精美语言。用“我喜欢 一句,因为 ”的句式,回答交流(有预习的圈点批注充分准备)。再由文本迁移,通过问题的思考,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2、有人说,马是人类的朋友,而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结合本文谈谈的你的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延伸练习(课外小作文)。

  介绍你熟悉的一种动物,请抓住其特征(可仿照文中用对比手法),并在描述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板书设计:

  家马:勇毅、驯良 ——同情

  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美质)

  野马 豪迈、犷野、一无所畏、和平(美德) ——欣赏

  最匀称、最优美(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