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9-09 08:27: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十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的18课《分离混合物》,孩子们通过分离溶解于水和不溶于水的物质,从观察到的现象中亲身体验事物具有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

  二、解读学生

  四年级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具备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改革的方向。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预测、设计简单的混合物的分离实验,仔细观察、记录实验中的发现,能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实验过程,并体会出一些现象是可逆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提高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

  3、科学知识:运用实验结果去解释发生的现象或推测可能发生的事,初步接触一些化学变化,渗透"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思想。

  四、难点定位

  本课难点是分离混合物的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

  五、教学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注重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把溶解和不溶解、分离混合物融合在4个游戏活动中,着重于学生的预测过程和验证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性理解。

  在新课教学阶段,先用“猜一猜”的游戏激发兴趣,再进行利用各种方法分辨具有不同性质的物体,后进行“分离混合物”的实验。学生从游戏中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用自己选择的工具材料,去探究自己选择的研究内容,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科学探究融合在孩子的“玩”中,我的任务就是引导他们,让他们的“玩”变得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把科学教学与“玩”结合起来,让他们在乐此不彼的“玩”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其潜力也是无量的。所以,我把这节课整体定位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知识。

  1、迷藏游戏,体验不同观察方法

  一进教室,我就由游戏捉迷藏引出,问学生愿不愿意找出藏在几个杯子中小客人,从而激发课堂气氛。在这我特地选择豆浆、水与盐水,学生很容易分辨豆浆和水,但是光看是分辨不出盐水和水的,接下来的环节,顺理成章的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

  先用问题——“如果不用尝的方法,你能区别出来吗?你有些什么方法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纷纷发言,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再利用一个演示实验:将豆浆分别加入清水和盐水中,倒入清水中的豆浆成为更稀的豆浆,而倒入盐水中的豆浆形成豆花,与水明显分离开。通过这一步让学生了解不仅可以从颜色、气味、味道分辨物体,还可以利用其它的东西进行观察,而且效果更好。

  2、猜谜游戏,根据观察预测事物。

  承此启发,我又提出新的问题:不打开桌上的纸包,你用什么方法猜出里面的东西?让学生讨论,并汇报各个组是怎么猜的。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听纸包摇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判断。有的学生说用掂的物体轻重,用手捏时物体的粗细软硬感觉来判断;还有的学生利用磁铁判断。而学生到底猜得对不对,拆开纸包就知道了。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形成预测式的假设(例如这包一定是泡沫,因为它很软很轻等等)。我引导学生运用感官和借助其它工具进行观察,学生可以到“工具台”选择自己需要的工具进行猜测,在“猜东西”游戏中,学生通过感受物体大小、形状、轻重、软硬等来进行简单预测,同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分离游戏,感受可逆变化现象。

  分离固液混合物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将刚才学生猜出来的物体:盐、细沙、泡沫碎片、小铁片任选2——4种混合在一起,进行分离。

  在分离固液混合物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到教室的前面拿需要的实验器材。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要分离的混合物,不统一要求学生分离几种混合物。要求学生在分离混合物前的有一个“设想”的过程,学生经过了思考,设计了分离方法,并在实验设计单中写下了自己的计划:比如利用泡沫能浮,小铁片会沉的性质,用加水的方法,让泡沫浮起来,铁片沉到水里,来进行分离;用盐能溶解的性质就能分离出细沙等,这个时候,有的学生就提出意见,说盐溶解在水中,并没有分离出来。这个问题难度增大了,要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有的学生可能一下想不出来,而我,就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海水晒盐。经此提示,学生立刻想到了用加热使水蒸发,剩下的就是盐了。

  而分离混合物的实验过程是个验证过程,验证想法(依据)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可行。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固体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学会了利用物体不同性质分离混合物的多种方法。这些知识、方法不是由我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自主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行学习的。

  “小组互相协作”的方式,能使孩子们得到了“资源互补”,得到了相互启发。合作状态下的学生思维显得特别活跃,各组学生都能“你一言,我一语”地相互“合计”着,完成探究实验。这种方式,营造了 “人人参与,个个主动”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津津乐道于“科学探究”,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现实应用,童话情景巩固拓展。

  “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最后一环节,我把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让学生回顾生活中见过的分离混合物的现象?并利用课件分析一些实例,加深巩固。最后创设一个情景,请大家想办法帮助灰姑娘把豆子从灰里捡出来,在轻松的童话氛围中结束新课。

  另外,我再说一下本课的板书,由于教学对象是中年级,要求板书简明扼要,富有条理性,而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溶解和不溶解物的分离。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

  灵活处理教材,积极营造宽松探究环境,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本课的教学组织活动中,我将自己的身份定位在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上,为了给学生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探究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实验。我允许学生自由走动,自已选择猜测的纸包和要分离的混合物,自己确定观察实验的方法,自己选取观察实验工具和材料,自己验证自己的想法。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上是我对《分离混合物》一课的说课设计,希望今天的说课能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帮助,谢谢!

说课稿 篇2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册里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讲的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小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观赏两岸美丽的风光,如同在画中游。下面是编者整理飞关于本课的说优秀教材: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

  这是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的一篇诗歌,诗歌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漂亮的江南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诗歌我将分2个课时进行授课,这是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

  2.学会由远至近,由左至右地看图;

  3.体会江南风景之美,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爱护环境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

  2.感受江南之美。

  教学难点:

  1.在无法亲临其境的情况下感受江南之美

  二、说教法: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本课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知导入法。温故而知新,运用旧知导入可以为学生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2.境陶冶法。由于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在无法让其亲临江南的情况下,为学生创设一个旅游的情景,让他们可从听觉、视觉感受江南的美。

  三、说学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评价成为学生朗读提高的推动力,同时也在正面、互动的评价中为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为此,在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

  1.读感悟法。

  2.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巩固知新

  一个字由陌生到熟悉乃至识记在心,是需要反复巩固练习的,因此,我选择了用开小火车的形式来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而这种富有童趣的识字游戏有效地避免了识字的枯燥,巩固了生字识记。

  2.创设情景,激发想像

  在复习完生字词之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即将坐火车出发去江南了,你们准备好了吗?那么,现在让我们带上生字宝宝一起出发吧。这样我们可以从语言上为学生营造一个想像中的旅游情境,激发学生对江南进行想像。

  接着,我再以一个导游员的身份向学生简单介绍江南,让学生对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学习下文打好基础。

  3.配乐朗诵,渲染气氛

  本环节我将会采用以音乐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读一读等来感受江南的美。

  (1)听一听

  在音乐中,我运用语言将学生带入江南之中。哇!同学们看,小小的竹排顺水飘流,两岸都长满了绿绿的树木、禾苗,鸟儿在尽情欢唱,鱼儿欢喜地跳出了水面,江南的景色多美啊!通过配乐来渲染气氛,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想像的情境。

  (2)看一看

  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有很大的跳跃性,他们往往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在这里我有意识地教会他们从远到近,从左到右地看图。看图后引导学生说感想,可以让学生有口语练习机会的同时,也让其对江南的感情加深。我是从两个问题引导的:

  ①远处有什么?近一点呢?再近一点呢?

  ②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在这样美的风景中,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3)读一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多读、多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为此,我采用了学生朗读,老师解释交叉进行的方式进行教学。

  把课文分为三句。第一句指名朗读,再重点解释顺水流,通过让学生动手贴一贴的方式,帮助其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第一句读给你的组员听,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把鸟儿、鱼儿的欢快之情表达出来。这可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文章第二句学习中,我将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教学,再次引导学生看图,图文对应。我是从两个问题来引导的:

  ①两岸有什么?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②树木的数量多还是少?禾苗是什么颜色?

  接着再解释什么是禾苗。

  学习第三句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江南是鱼米乡,以及为什么说竹排是在画中游。帮助学生释疑。

  4.课后练习,拓展知识

  课后作业:

  (1)把江南的美丽风景介绍给你的父母或朋友;

  (2)对江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索有关江南的资料。

  设计两个层次的作业,可以有效地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五、说板书

  小小竹排画中游

  江南鱼米乡

  远:房屋、树木

  近:树木、鱼儿、鸟儿、小男孩、燕子、禾苗、竹排

  树木:数量多密

  禾苗:颜色绿绿油油

  相关信息:

  语文一年级锄禾说课设计

  语文一年级:蚂蚁和蝈蝈汇报说课稿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二、教法与学法

  三、教学流程设计

  四、教学预测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知识目标:明确周期问题的特点,掌握周期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会合理使用零花钱,培养学生扶贫帮困、富有爱心的思想感情。

  4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发现规律,从而明确周期问题的特点,掌握解答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

  1、自主探索,寻求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4、利用课件,直观教学。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以旧引新

  1.找规律,下一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

  2.今天是10月22日,星期三,那么10月29号是星期几?再过8天是星期几?

  (二)导入新课,引入课题

  (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学生读题。

  小红平时节省一些零花钱来扶助特困学生,一次捐款时,她把节省的零花钱按先3张壹角,再2张贰角,最后2张5角这样的顺序一直往下排,数一数共有143张。

  问:(1)、第143张是几角的人民币?

  (2)、小红这次共捐了多少钱?

  2、带着问题小组合作,用数字按照题中给出

  的顺序排列。

  (1)这些钱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2)第8张是几角?第9张、第10张、第11张呢?......

  (3)怎样把这些钱分组?每一组里有几张?

  (1、1、1、2、2、5、5)、

  (1、1、1、2、2、5、5)、

  (1、1、1、2、2、5、5)、

  ……

  3、小组合作,推算第143张排在第几组,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

  (1)第143张排在第几组第几张?这一 组是否完整?

  (2)每组的第三张都是几角?

  (3)你是怎样想出第143张排在第几组第几张的?

  (1、1、1、2、2、5、5)、

  (第1组)

  (1、1、1、2、2、5、5)、

  (第2组)

  (1、1、1、2、2、5、5)、

  (第3组)

  ......

  (1、1、1、2、2、5、5)、

  (第20组)

  (1、1、1.)

  ↑ 共143张

  (第21组的第3张)

  列式:

  143 ÷ 7 = 20(组)……3(张)

  ↑ ↑ ↑ ↑

  总张数 每组张数 共分20组 余下3张 (1角、1角、1角)

  答:第143张是1角的人民币。

  4、教学第二问,让学生分组讨论:

  (1)要求共有多少钱,先要求出什么?

  (2)每组共有多少钱?20组共有多少钱?

  (3)余下哪三张?这三张共有多少钱?

  列式:

  (1×3+2×2+5×2)×20 +1×3

  ↑ ↑ ↑

  每组中的总钱 组数 余数中的总钱

  = 343(角)

  = 34元3角

  ↑

  共捐钱数

  (四)、巩固练习

  1、根据复习第一题,提问:第100个图形是什么?这100个图形里共有多少个三角形?有多少个正方形?有多少个菱形?

  2、根据复习第二题提问:11月23是星期几?

  今天是10月22日,星期三,11月23是星期几?

  3、小红买了一本童话书,每两页文字之间有3页插图,也就是说3页插图前后各有1页文字,如果这本书有128页,而第一页是文字,这本书共有插图多少页?

  (五)、拓展练习

  1、有一列数字,

  按7231652323165232316523……排列。

  那么前25个数字之和是多少?

  2、100个2相乘,积的个位数字是几?

  (六)总结规律,揭示课题

  周期问题的解题思路及计算方法:

  1、先找出每一个周期(每一组)中的数字(或图形)的排列规律,看多少个数字(或图形)是一个周期。

  2、求出总数里共包含有多少个周期(共分多少组),然后看余数,余数是几就代表每一组的第几个数字(或图形),根据确定结果。

  列式:

  总数÷每组数字的个数 = 组数(周期数)……余数

  3、求和方法:

  每组中的数字和×组数 + 余数中的数字和 = 总和

  (七)、全课小结

  广西凤山县长洲乡长洲小学6年级学生龙凤珠和黄玉兰清早起来割了50多斤的猪菜和草。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第一初级中学学生黄秋媛边看书边煮饭

  这位老太太为了山区的儿童捐献两大箱书籍!

  捐书忙

  小小义工也加入助乐会的行列 !

  这些书籍对贫困山区的儿童来说,价值是无比珍贵的!

  四、教学预测

  板书:

  周期问题

  小红平时节省一些零花钱来扶助特困学生,一次捐款时,她把节省的零花钱按先3张壹角,再2张贰角,最后2张5角这样的顺序一直往下拍,数一数共有143张。

  问:(1)、第143张是几角的人民币?

  (2)、小红这次共捐了多少钱?

  列式 : 143 ÷ 7 = 20(组)……3(张 )

  ↑ ↑ ↑ ↑

  总张数 每组张数 共分20组 余下3张 →1、1、1

  答:第143张是1角的人民币。

  (1×3+2×2+5×2)×20 +1×3

  ↑ ↑ ↑

  每组中的总钱 组数 余数中的总钱

  = 343(角)

  = 34元3角

  ↑

  共捐钱数

  答:小红这次共捐了34元3角。

说课稿 篇4

  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但是从实物抽象到同一平面,并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空间观念尚不完善的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另外要了解两条直线的相互关系,是思维层次的一次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

  2、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技能: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新知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永不相交和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的现象。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情状况,结合数学知识的生成特点,本课时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分类比较法和观察发现法。即让学生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再分类,比较再比较,观察再观察,自主发现垂直与平行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感知比较理解发现这一认知过程。

  四年级的学生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我力求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情况有相交、平行两种,垂直属于相交中的特殊情况。引导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体会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本课时我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猜想、画图,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先复习引入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他是一条直线,那么直线有什么特点呢?

  2、想象活动(想象纸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在纸上画出想象中的两条直线

  这一环节中,我开门见山,直接引出在同一个平面上两条直线,并请学生把想象中的两条直线画在白纸上,一来是强调同一个平面,二来为分类打下伏笔。

  二、观察、分类,初步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在学生画直线的过程中逐步进入第二个环节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

  1、汇报展示:邀请学生把画好作品张贴在黑板上,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同时让学生观察,有不同现象的也可以展示,让学生明白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有多种情况,拓展了学生空间思维。

 2、汇报交流:展示结束后,再次引导学生观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汇报,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可能有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引发学生往深处想,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同方法,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到底哪种分法比较合理呢把探究的问题又抛向学生,由学生自己争辩,最后达成共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情况相交和不相交。尤其是对于那些看起来不相交实际上相交的这些情况,这是教学的难点。该如何突破?首先让学生想一想直线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虽然画的两条直线看起来没相交,但延长后相交。让学生们试着画一画,然而教师课件演示,把抽象变形象,消除了学生心中的疑团,从而牢固地建立起相交的概念。

  三、认识、归纳,理解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后,就要进一步组织学生认识两种特殊的关系,垂直和平行。

  1、认识垂直:引导学生观察相交,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能形成四个角,先让学生猜一猜这四个角是什么角,以猜想验证的激趣方式,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我想学生基本上会认为是直角,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用量角器或三角形来量,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直角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叫互相垂直,相交点叫垂足,这时的直线叫垂线,但是我们不能说某一条直线是垂线,因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直角,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互相垂直,有了垂直,才有垂线。我们只能说某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认识平行知道了垂直,我们再来研究平行线。首先用课件展示一组平行线,给学生有一个初步印象,通过提问:为什么不相交?发动学生用直尺量一量平行线两端距离,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或生活中的垂直平行的例子,既巩固了新知,又向学生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四、巩固、运用,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强化了新知,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从以下几个层次设计练习的教学

  1、 判断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些是垂直,哪些是平行?这一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2、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两个没想到的例子。为了联系生活,所以在第二个层次中目的是使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找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3.最后出示几何图形,让学生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垂直和平行的现象?

  本课时的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类、汇报、交流等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基础,学生在讨论、分析、争辩中逐步理解平行和垂直的现象及含义,学生体会成功,分享成功。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有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文章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作者与作者情感相融,是我本课设计与研究的重点。

  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化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

  我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1) 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 赏: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

  (3) 悟: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学法: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母亲那句话,我把课文分成: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三部分,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摇花乐”,以更好的理解母亲的“思香情”。

  1、 学习第一部分:桂花香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桂花香的句子。(让学生在喜欢的句子旁加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出示具体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浸”字。(培养学生抓重点字理解句子的能力)

  2、 过渡到下一部分:让作者难忘的不仅仅是桂花香,更难忘的是“摇花乐”

  (1)提出问题:“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2) 引导学生体会“我乐”

  指导学生从读中体会作者由着急到快乐的心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缠”,分角色朗读,着急用什么成语表示,快乐用什么成语表示,让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既注重人文性的教育,又让学生练好遣词用句的基本功)

  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3)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3、在此基础上,出示理解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反复读,出示问题“外地的桂花再香”仅仅指的外地的桂花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否仅仅指家乡的金桂?读前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母亲对家乡的山水人的深厚的感情。

  4、师总结课文。

  5、通读全文感受。

  整个过程是形散而神不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母亲的话。

  6、布置作业

  (1)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件自己童年里最难忘的事。(学以致用)

  (2)读琦君其他作品《烟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板书设计:

  爱 桂花 思故乡

  摇桂花 爱故乡

  吃故乡 恋故乡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三篇课文。本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怀着亡国之恨流亡异国他乡,在国外他不忘国耻,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在他弥留之际,他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能感人。本课以爱国之情为红线贯穿全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读准

  “邦”“咏”“腔”“渊”“烛”“黎”等字;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等词;结合课文第4题理解疑难句子的意思。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用情感贯穿全文的写作方法。3.情感目标: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了解肖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音乐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课文如何用爱国之情贯穿的呢?一是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悲愤之情;二是离别祖国的眷恋之情;三是日夜思念祖国的赤子之情。所以我把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先从肖邦和祖国的命运入手,一下子切入肖邦与祖国这一主题范围,然后具体描写肖邦的老师和同学郊外送别肖邦的场面,把这个送别过程中涉及肖邦和祖国深情难舍的情节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接着写肖邦在国外的行动,也是选择肖邦关心祖国命运的素材,直至写肖邦弥留之际的遗言无不关乎对祖国的依恋。有始有终,一以贯之,正是在这一系列关于对祖国的态度的事情中,我们认识了肖邦音乐才华之外的另一面,体会到他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讲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读——学——议”的教学模式,所谓“读”就是自由读,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读;“学”就是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

  三、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课文按照肖邦所处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第1、2自然段讲的事情发生在波兰,而第3~第6自然段内容发生的地点则在异国他乡。第一部分又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是第1自然段,讲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

  第二层是第2自然段,写肖邦的老师、同学在华沙城外送别肖邦。第二部分也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是第3、4自然段,讲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第二层是第5、6自然段,写肖邦在异国他乡去世,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文章以肖邦爱国为感情线索,以肖邦和祖国的关系展开叙述。由此,我们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把握文章的思路——祖国沦陷--告别祖国--思念祖国--难舍祖国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略)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九章的第一节:<家庭电路>是将之前所学电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完美结合。面对电气化普及的社会,安全用电知识的学习在以后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学生能了解日常安全用电常识,规范日常用电行动,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育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家庭电路的组成,保险丝的选择,三线插头和插座的作用等内容都是有趣而有用的;虽然没有较艰深的知识点,但是内容琐碎、繁杂,有许多潜知识包含在其中。并且本节课主要是介绍生活用电常识,大多数知识学生常识性了解即可。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各部分电路元件的作用。

  (2)知道家庭电路的火线、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220V。

  (3)能根据电能表上所标的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确定接入的家用电器的最大总功率。

  (4)知道保险丝的作用,开关与灯接法

  (5)了解三线插头。三线开关为什么安全、漏电保护器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讨论家庭电路的组成和各部分电路元件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保险丝的作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难点内容是三孔插座的接线方法和对电路故障的分析。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他们往往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八年级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同时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直观教学。让学生接触实物,这样更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本课的重点是家庭电路的认识和各元件的作用,所以本课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实物,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合作交流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2、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合作交流法、实例分析法。学会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力求解决实际问题,从物理走向生活。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周末一家人正在看春节晚会的实况转播,一位小品演员正在演出,眼见得如此精彩,可惜停电了,而邻居家里灯火辉煌,并传来喝彩声……。大家猜想一下,家庭电路里哪一部分出了

  故障?应该如何检查呢? 活动一:1.问题导学:家庭电路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是什么?

  互动探究一:

  同学们观察电路板上的各元件,同时阅读课本关于家庭电路的组成一段,找出组成家庭电路的主要部分。哪一位同学说一下家庭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交流展示1:家庭电路由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插座、用电器和导线组成。 学生交流展示2:家庭电路各部分功能.

  活动二2、问题导学:保险丝原理,作用是什么?

  互动探究二:学生观察保险丝,保险丝材料是什么?

  交流展示:讲解保险丝作用,材料。

  活动三3、问题导学:怎样辨别火线和零线,怎样使用试电笔?

  互动探究三:学生讨论试电笔使用,辨别零线和火线

  交流展示:学生使用试电笔,讲解试电笔使用方法,辨别零线火线

  活动四4、问题导学:电灯及其开关的接法

  互动探究四:学生看书了解电灯与开关连接

  交流展示;控制电灯的开关应与电灯串联,并且要接在火线上

  活动五5、问题导学:三孔插座、三脚插头的接法和漏电保护器的作用

  互动探究五

  学生讨论三孔插座、三脚插头的接法和漏电保护器的作用

  交流展示:

  学生介绍三孔插座和三孔插头,讲解三孔插头的好处,、三脚插头的接法和漏电保护器的作用

  6、达标检测

  1、请用笔画线表示导线,将它们连入电路

  2、关于家庭电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能表用来显示用户所用的电能,应安装在干路上

  B、保险丝安装在总开关后,当电路中有大电流通过时会熔断

  C、开关与用电器并联

  D、总开关千万不能倒装,其静触头应在上面

  3、小强同学在学习安装照明电路时,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开关中两个接线柱接到了一起,这样产生的后果是( )

  A、灯不能正常发光B、保险丝迅速熔断C、开关依然起作用D、灯总是亮着

  4、家庭电路里的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其原因是( )

  A、为了获得相同的电压 B、获得相同的电流C、获得相同的功率 D、可以单独工作

  七、教学小结

  八、板书设计 家庭电路

  (1)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各部分电路元件的作用。

  (2)知道家庭电路的火线、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220V。

  (3)能根据电能表上所标的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确定接入的家用电器的最大总功率。

  (4)知道保险丝的作用。试电笔使用,开关与灯接法

  (5)了解三线插座,三线插头为什么安全。漏电保护器作用

  九、教学反思

  成功点:

  一、学生对家庭电路的构成和测电笔的使用掌握不错,能理论应用于实践。

  二、学生对保险丝的工作原理掌握不错。

  三、学生对安全用电常识掌握深刻。

  不足之处: 一、学生对电功率和电流的关系掌握不透彻

说课稿 篇8

  《青花瓷》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是为了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挖掘和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大班的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美术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我选择了各种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欣赏作品来拓宽幼儿的创造思路,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 本活动是自选教材,课题《青花瓷》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一个知识点,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呈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在纸上随意画出任何图案,从而使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图形表现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 美育目标:让学生体验创作的快乐和乐趣,并且能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 知识目标:学生能了解青花瓷花纹的主要特征,感受其典雅高贵的美,知道青花瓷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

  (3)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用各种图形装饰花瓶

  三、说重难点

  根据活动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1)了解青花瓷花纹的主要特征。

  (2)独立用各种图形装饰圆盘。

  四、说教法:

  1、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孩子看,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观看青花瓷图片和实物,让幼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下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2、互动法:让每个幼儿都动起手来,有师幼儿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观察指导法:美术活动幼儿操作环节中,经常说到“教师巡回指导”,因为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目标不明确,需要的巡视来加以指导,也能增加幼儿操作的安全感,同时也便于掌握幼儿在操作中的随机信息,然后老师再把这些信息抛给幼儿,让幼儿说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会用什么方法解决,让幼儿的实践操作来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加突显老师再活动中引导者的角色。

  五、说学法 :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索活动,选择方法很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通过对青花瓷实物和图片的观察,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的分析能、想象思维的发展。

  2、操作法:让幼儿通过绘画了解青花瓷图形的特点。

  3、展示法:让幼儿在展示自己的作品过程中真正体验艺术给人带来的快乐。使幼儿在表现、交流中分享探索绘画的过程和结果。

  六、说教学流程

  (一)、欣赏青花瓷花瓶照片,发现青花瓷花瓶的装饰纹样特点

  1播放歌曲《青花瓷》,幼儿随着音乐一起进入活动室。

  2. 出示青花瓷实物,让幼儿欣赏,引起兴趣。

  3.欣赏一些青花瓷的图片,观察每张图片上都画了什么。教师小结:古代的人们很聪明,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花草、动物、人物等各种美好的东西都画在了花瓶上。所以,这些瓷花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观察青花瓷花瓶绘制步骤图,了解"青花花瓶"的绘制顺序与装饰要点

  1.观察图示,熟悉"青花瓷花瓶"绘制的顺序。

  2分析布局图示,了解青花瓷花瓶绘制的装饰要点。

  师(小结):花瓶的花纹可以画花朵、太阳、人物、动物等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是要注意将花纹或图案画在花瓶子上,画得饱满和圆润一点。边上的花纹要排好队,不能乱画。

  (三)、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可以根据幼儿能力差异,分别进行语言提示或示范指导。

  (四)、展示幼儿绘制的青花瓷花瓶,相互欣赏与交流

  1、展示幼儿的作品,请个别幼儿上前介绍自己的作品。

  2、采用幼幼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进行讲评,重点围绕主题花纹设计、花瓶边花纹排列、整体布局、艺术审美等展开。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制作gif动画》,它是省编初二上册《信息技术》教材,第二章动画信息制作中的第二节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使用ulead gif animator 5制作简单的gif逐帧动画,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动画制作原理。本节课是学习动漫设计的基础。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逐步使学生学会并掌握gif逐帧动画的设计制作方法。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为后面制作交互式的flash动画奠定基础。

  二、说学生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八年级)学生,在初一一年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和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同时,学生十分喜爱动画,平时通过上网和游戏也接触了一些动画,对于制作动画跃跃欲试,兴趣浓厚。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制作动画的常用软件,了解gif animator 5软件及其特点,会用ulead gif animator制作简单的gif动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 ulead gif animator 软件将动画分解成一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动画的原理;学生亲手用动画软件制作一幅动画,感受计算机动画技术的优越性,同时获得动画制作中的相关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动画制作软件并尝试制作动画,培养学习动画制作的兴趣。并在学习中认识到动画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艺术;理解动画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智慧的结晶。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使用ulead gif animator 5让学生理解动画制作原理。

  2、教学难点:使用ulead gif animator 5制作简单的gif动画。

  五、说教法

  1、创设情境法,用动画视频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解ulead gif animator 5软件,让学生对常用制作动画软件有个初步的印象。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操作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上机操作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互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课堂小结,教师归纳总结本课教学内容,点评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请学生叙述gif动画制作的主要步骤,鼓励做得好的同学,并让同学们一起分析与思考好的作品。这样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发挥各自的长处。

  4、竞赛法,结合教学内容布置恰当的课堂作业练习,学生自主参与,比赛谁做得又快又好,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六、说学法

  1、探究学习:通过教师演示指导,学生上机操作课堂任务来探究gif动画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从自主操作过程中,归纳出gif动画制作的方法,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协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操作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七、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主要是讲解使用ulead gif animator 5制作gif动画上,下载动画视频引入,从学生喜爱的动画视频入手,再通过对gif动画的分解和合成,加深学生对动画原理的理解,同时达到让学生掌握使用ulead gif animator 5制作简单的gif动画的方法。

  八、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动画素材,发送到学生电脑上。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说 明

  一、视频导入

  1、播放视频“小破孩防火”和“遇到火灾怎么办”;

  2、gif格式——一种常用的网页图形格式,适合于制作卡通、徽标等图像;它可以存储单幅的图像之外,还可以存储多幅图像组成动画。

  3、gif格式可以将单帧的图像组合起来,然后轮流播放每一帧而成为动画。它常用于网页之中,也可以作为手机的屏幕保护动画。

  学生观看视频,听讲解;

  学生回忆gif格式的特征。

  从防火知识小动画视频导入,既能密切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gif动画制作软件ulead gif animator。

  ulead gif animator动画制作软件,是目前功能最强、操作最简易、使用也最广泛的gif动画制作软件。该动画制作软件还可以连结到绘图软件,来作图片的编辑修改,使用它来制作动画可说是相当的便利。

  2、创设情境

  (1)欣赏gif动画

  提问:这几幅小动画有哪些特点?猜猜由几帧组成?

  (2)gif小动画分解(分析动画的组成,理解动画原理。)

  案例1:新建文件,添加一组“我跑”的图片,播放动画观察效果。

  结论:动画——是将一张张静止的图片通过软件连续地播放,产生影像的动态效果。

  其原理是:因为单张图片快速而且连续的播放,会让我们的眼睛产生“视觉暂留”的现象,我们会感到图片中的物体正在动作。

  案例2:新建文件,添加一组“中国必胜”的图片,播放动画观察效果,让学生再次感受图片的运动效果。

  1.认真听老师讲解,认识gif动画制作软件ulead gif animator 5。

  2.学生仔细观察,讨论、交流意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3、动手制作、亲身体验

  演示操作步骤:

  (1)找到ulead gif animator 5 软件,打开gif animator 5 后出现启动向导的对话框时,选择“关闭”按钮。

  (2)在gif animator中,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打开图像”子菜单,打开要制作gif动画的第一张图像。

  单击窗口底部“帧面板”中的“ ”(添加帧)按钮,添加一个空白帧。再单击顶部工具栏中的“ ”(添加图像)按钮,打开第二张图像。

  (3)然后按照同样的操作方法,将所需的图像都添加进来。

  (4)单击“帧面板”中的“ ”(播放动画)按钮查看动画的播放效果,单击“ ”(停止动画)按钮停止播放。

  1、学生观看教师指导,思考;

  2、学生根据老师刚才的演示,自主、合作制作动画“我跑”;

  3、选出完成比较快的小组成员兼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完成动画。通过选拔“小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兴趣。

  4、巩固与拓展练习

  (1)学生相互讨论各制作步骤的意义,并概括总结出动画制作的主要步骤。

  (2)播放几幅含有文字内容的gif动画和具有视频效果的动画。提示学生尝试ulead gif animator中“文本工具”的使用和“视频效果”的设置。

  1、学生之间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2、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根据老师的提示完成任务。拓展思维,开动脑筋,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通过相邻同学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交流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课教学内容,点评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请学生叙述gif动画制作的主要步骤。师生相互间交流、补充。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反思的意识

  四、课堂作业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任务:1、制作眨眼睛的女孩

  2、制作kity小动画

  (任选其中一种完成即可)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练习,互相讨论作品的制作过程

  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说课稿 篇10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是《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快乐成长”单元主题活动“我的小相册”的第一课时。

  这个主题活动包括三个部分:活动背景、活动过程、活动收获。

  活动背景:教材呈现了一组情景图:一个小学生在家里整理自己的小相册,并向妈妈了解解自己小时候的情况。目的是指导学生及时整理自己的成长资料,为活动做好准备,并引出话题。

  活动过程,安排了三项活动。活动一:欣赏小相册。呈现了一幅图片:同学们互相欣赏相册的活动,使学生看到自己和他人各个方面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活动二是一组电影胶片图:一个小学生从小至今不同阶段成长的照片,提示学生学会从照片看自己的变化和成长. 活动三:小相册的新一页。给出了一个活动提示:如果有条件,拍一张有意义的照片,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过程。呈现了一幅图片:师生互相拍照的情景。目的是提示学生为活动留纪念,丰富小相册的内容,也为将来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提供资料。

  活动收获:以“小相册伴我成长”为题呈现,让学生展示自己整理好的小相册。目的是指导学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并为将来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教材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各个成长阶段的照片,激发学生联想、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难忘地经历,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学会感恩。通过课前的调查,课间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活动”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二年级的学生只有7、8岁,“活动”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方式。“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强烈。”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围绕《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体验为主线,以活动促发展”。师生在相互交流、实践体验中达成共识,使感悟得以升华。

  为此,我确定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高兴,对自己有信心;爱老师,爱父母长辈。

  2、学会观察、欣赏自己和同学的成长与变化,尊敬老师及父母长辈,善于观察发现,喜欢提问,乐于探究。

  3、通过欣赏相册、交流讨论等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学习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的重点为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以“愉快积极的生活”这一儿童标准为儿童生活主调,注重情趣化,让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从而更好的完成教育活动的目标。而学会看自己和同学的成长与变化,学会感恩,爱老师、爱父母长辈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直观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我改变了以往常用的教学方法,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体验法。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一个良好的氛围能促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因此,在这节课中我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音乐、贴近生活的问题和事例把学生带进真实世界。而学生在这一环节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并学习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使每个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使得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的并存局面。

  2、实践感悟法。

  学生的认识必须落于行为中,课堂决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开放式的互动式大课堂,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真实感悟,因此,我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活动移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游戏、交流等具体的活动操练去主动探究、亲身体验、自我感悟,这也能更好的将获得的道德认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指导自身的行为,从而为更好的攻破本课难点做了铺垫。

  为了使课堂更直观、生动,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电脑课件这一辅助手段,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也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在这四十分钟的课堂活动中,我的教学程序是这样来安排的:

  1、展示教师照片导入活动。以“猜猜我是谁”这个符合儿童好奇心理的游戏形式直奔主题,激发学生兴趣。也拉进了学生的距离,师生共同参与学习。

  2、活动一:“情境体验”。通过“我的照片大家看”、“我的故事最精彩”等活动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照片展示给大家,鼓励学生把照片中的故事与同学们交流、共享,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以“看看从小到大你和小伙伴有什么变化?”、“在成长过程中谁教会了我们许多?”“选一张你最喜欢的照片,来讲讲上面的故事”等几个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回顾自己成长中的快乐、喜悦和值得永久纪念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这么多人呵护和关爱着自己,从而从心底深处萌生一种幸福感。从而达到“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这一目标。在“我的照片大家看”这一环节,由于数码产品广泛的进入家庭,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拓展,引入电子相册,并练习学生生活实际,有效的指导学生行为。在“我的故事最精彩”环节,学生讲解故事内容不够深入,没有击起学生足够的情感。

  3、活动二:“实践感悟”。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冬冬整理照片的方法,并结合自己家在整理相册时的方法及学生针对在展示相册时所遇到的麻烦而共同出谋划策,最终归纳出金点子等多种整理相册的方法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科学的整理好自己的相册。学生通过从照片看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感受到快乐,同时也体会到父母、长辈和老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和付出的辛勤劳动,激发起学生爱老师、爱父母长辈的情感。在整节课的活动中,我不断为学生抓拍精彩的瞬间,目的是帮助学生为活动留纪念,丰富小相册的内容,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也为将来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提供资料,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真正体现出“小相册伴我成长”。

  4、活动指导。教师在学生展示照片及讲照片上的故事过程中随机总结、归纳、升华,例如“看了他的照片,你想说点什么?“高科技产品既节省了空间,节约了纸张,又易于保存“多有趣的故事,真想和你一起去体会”“又说起当年的事,你的心情怎样?离别的滋味是不好受”等拨动学生心旋的随机评价语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提升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启发、指导他们在生活中的运用,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约5分钟)

  总而言之,我认为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源泉,我们的课堂要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充分体现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见解,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因此还存在不足,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导,谢谢!

【【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十篇】相关文章:

【实用】会议通知范文集合十篇10-30

兰亭集序说课稿集合十篇05-25

实用的会议方案范文集合十篇01-11

实用的赠与合同范文集合十篇04-29

实用的连续观察日记范文集合十篇11-17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十篇01-19

实用的技术咨询合同范文集合十篇04-05

【实用】担保合同集合十篇10-11

【实用】聘用合同范文十篇08-08

【实用】赠与合同范文十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