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八册《九色鹿》是童话。本篇题为”九色鹿”,属于拟人体的童话故事,九色鹿所发生的故事里,蕴涵着积极的思想,能给人深刻的启迪.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
全文按照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三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写九色鹿的由来.第二到五自然段为第二段,写九色鹿救人不要报答.第六到九自然段为第三段,写调达见利忘义.受到重法罚.
说重点:
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在这段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现,人物语言形象生动.值得反复体会与品味.
说难点:
因为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的,而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这对孩子来说有困难。发挥想象,体会人物性格,明白事理是全文的重点.
说教法:
1、情境法
全篇教学始终注意创设情境,开始以课本剧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特殊身份,当学生乐于承认自己的角色时,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其间又根据每环节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评评,教师导演的身份进行讲评。学生在想象中表演,在表演中体悟课文的深刻含义.入情入境,水到渠成.
2、表演法
全篇教学采用了以表演为主,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为他们创造主动感知、积极思考、体味成功的机会。在引导学生表演时,让学生充分读,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图景,揣摩剧情,人物的语言,动作与神情。学会想象,学会表演,使整个课堂里洋溢着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时同时受到美育的熏陶。
3、电教法
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无论如何强调调动所有感官的必要性都不为过。这节课,教师打通了学生接受信息的多条渠道。运用电教法,抓住了学生获得信息的主渠道——视觉。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考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道更加多元。当信息通过多种渠道立体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时,你还担心九色鹿与调达不长驻学生的脑海中吗?
说学法:
1、感情朗读法
因为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情溢言表,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而这种情思,正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但这种情,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全部寄于字里行间,那么,要抓住这种情,只有读,通过学生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朗读中去领会,会胜过老师重三叠四地讲解,同时还起到了训练朗读能力的作用。
3、合作学习法
课堂上,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教师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的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小伙伴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其余的当组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出思考,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说教学程序:
依据课文内容和要求,我准备用两课时教学全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字词;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熟悉内容。
这里我主要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同学们同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 九色鹿:舍己救人 不图回报
调达: 见利忘义 恩将仇报
二、 指导表演课本剧。
(一)、指导人物性格分析。
1、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把它演出来吗?(想!)
2、 要演好课本剧可不简单,我们应该诊所好哪些准备工作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剧中有哪些人物。(根据回答板书:
王妃、国王、乌鸦。)
3、 知道人物后我们就要着重分析体会任务的性格特征。请同学看课本总结王妃、国王、乌鸦的性格特征,并告诉同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 交流,王妃性格特征。“她缠着国王要他去捕捉九色鹿。”“缠”体现王妃的任性。国王的性格特征。“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九色鹿。”“无奈、只好”说明国王良知未泯。
(二)、指导台词表白。
1、表演课本剧除了要知道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台词,有感情有个性的台词是一出好的课本剧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背好、表达好台词呢?首先请大家画出课文中的台词。
2、根据回答出示:“救命啊,救命!”“谢谢你的救命之恩。……终身受你的驱使……”“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知恩图报了。”“如果用这只鹿的毛皮……更加漂亮。”“九色鹿,……捉你来了!”“陛下,你知道吗?……天下人笑话吗?”
1、 要想很好的表达出台词,首先必须熟记台词。
2、 生读台词。
3、 光读熟是远远不够的。还通过读是别人认识人物是怎么样的.
4、 指导感情朗读.提示加上动作,配合神情.
(三)、指导修改剧本.
1、要想是我们的课本剧引人入胜,我们还需要适当改动课文.老师送你们一句话
板书: 增加台词 减少旁白
2、指导修改。
出示:“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如果你是调达,你会起什么样的誓言?怎么样是千恩万谢呢?
生尝试表演。
3、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仿照修改剧本。
三、 当众表演,学会评价。
1自由合作练习进行表演。
2点名上台表演。
3点评。
4、评选最佳演员,最佳合作组。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花、果实和种子》。
一、说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新的生命”,这一单元的学习是从植物入手,通过对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让学生了解每一种开花植物都要产生足够的种子,以延续它们的物种。然后从植物的种子到动物的卵, 获得有关植物和动物繁殖的认识。本课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之一,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储备,这对培养他们积极的探索精神和正确的思维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北方季节来得较晚,所以花还没有开,我试想用课件播放展示。所以教学设计时,我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既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又要符合班级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心理及思维发展规律,符合季节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说教学理念
教师要有一种敬畏、珍爱生命的意识来教学本课的内容。 启发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认识事物,实现“人人学有用的科学”的理念。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一朵完整的花的雄蕊和雌蕊,知道 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乐于尝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探索的欲望,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五、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的构造和油菜花的果实和种子。
2.难点:了解花粉是如何在雄蕊和雌蕊之间传播,并使雌蕊内的胚珠受精成长。
六、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将教师的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可以参照学习《各种各样的花》的方法,来教学这一部分的知识,让学生体会科学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2.说学法
“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要“授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这节课要教给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教给学生观察 、推测、探究、验证的科学学习方法。
七、说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放大镜、镊子、显微镜和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
学具准备: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组探究用。
八、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师质疑: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花的结构,也知道开花——结果——孕育种子是植物繁殖后代的重要方式。可是有一种奇怪的现象:自然界里许多植物(如南瓜、玉米……)有的开花后会结果,有的开花后却不会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是怎样形成的呢? ( 这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我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将注意力 集中到进一步观察研究花的雄蕊和雌蕊上来。(是啊,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雄蕊和雌蕊与植物的繁殖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想不想知道?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花、果实和种子。(教师随机板书课题)首先我们要从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开始。(设计意图:在学生的好奇心的驱使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出新课。)
(二) 探究花的雄蕊和雌蕊
在观察方法上,除了1.运用多种感官观察,2.借助工具:放大镜、显微镜、镊子等观察外,还提示孩子们可以3.通过实验帮助我们观察。我引导孩子们根据雄蕊和雌蕊可能具有的功能,观察雄蕊花药里的花粉是否容易抖落,雌蕊的柱头是否有粘性,等等。 问:在显微镜下花粉是什么样的?(小组探究,得出:千姿百态,但大多数为球形结构)然后用画图的形式将你观察到的花的雌蕊与雄蕊记录下来,并建议他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认识各部分的名称(雄蕊:花药、花丝,雌蕊:子房、花柱、柱头)。
提示学生:观察雄蕊时要选择较大的,花粉容易分离的,花的颜色较鲜艳的花。观察雌蕊时,要选择新鲜的花,否则,柱头上的粘液就不黏了。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上的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后,自然地引发思考构造与繁殖的关系,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教学。)
(三)、给花传粉
观察花蕊,孩子们会发现:雄蕊花药上有很多花粉、雌蕊柱头上有很多黏液。 要让学生认识传粉是植物生命延续过程的第一步。
从以下方面突破难点:
1.观察图片:关于昆虫传播花粉的研究,我提供了蜜蜂传播花粉的图片。
2.实验:引导孩子们小组合作探究,让他们亲眼看到花粉是怎样传播的。过程是(见课件)。提示学生:用柱头接触白纸上的花粉时,动作要轻,也不要对着纸呼吸,以免将花粉吹走。用 柱头轻触花粉也要反复多点几次,以保证获取足够的花粉。
3.动态展示:孩子们初步感知后,我用课件展示油菜花受精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突破难点。这时,让孩子们自己来解答诸如“有的南瓜、玉米开花为什么不结果”等问题,那是很有乐趣的事。
此外,通过交流经验,教师介绍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植物传播花粉的其他情况,主要是昆虫传粉和人工授粉。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教学难点。)
(四)、 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小组活动:
1、“按成长顺序把它们排列在纸上”。
2、我让学生用画简图、口述等方式表诉研讨结果。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受精”对于花的发展是何等重要?
在学生观察时,要注意
3、提醒学生“小心地剥开油菜的果实”。
4、提示孩子们可以用工具辅助(如放大镜)观察并统计。还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种子的排列,想办法数数角果荚里种子的个数,再数数一株油菜大致长多少个角果荚,算一算一株油菜的种子有多少……这就可以把数学统计的知识应用到科学上来。这一部分的观察活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第一部分的继续,又是第4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准备。我鼓励孩子们仔细观察并提出新的问题。
5、要提醒学生选取的油菜果实是有代表性的。让学生把两种(一种是成熟的,一碰会炸裂;另一种是即将成熟的,能剥开,不会炸裂的)都试一试,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问题?) 因为过于成熟的, 轻轻一碰就会炸裂,里面的种子就会弹出,统计的数字就不准了。我想这也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培养。
在学生数完一个油菜荚了有多少粒种子后,6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认识植物繁殖的意义方面去思考。)
7、 比较油菜和豌豆花、果实和种子。(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观察更多的果实和种子,为拓展延伸部分做铺垫。)
(五)、 拓展与延伸 (任选一项)
1.调查:果农为了防止果树不结果,往往采用什么措施?为什么?写调查报告
2.实验:课外做一个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只给其中一朵进行人工授粉,看哪一朵花能结果?写实验报告
3.观察:到花丛中悄悄地观察蜜蜂怎样传播花粉。写观察日记。
4.试一试:给一些花进行人工授粉,用毛笔头或者海绵轻轻地碰雄蕊,沾上花粉,再轻轻地碰雌蕊,接下来观察子房的变化。写观察日记。 (设计意图:注重学科整合,通过拓展延伸,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够延续到课后。)
九、说板书设计
3.花、果实和种子
一、 雄蕊和雌蕊
二、 给花传粉
三、 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十、说教学反思(课前反思)
设计后我对这节课教学流程做了认真反思
闪光点有五:
1、一石激起千层浪式的导入。从农村学生身边的常见植物南瓜、玉米等入手,通过提问:有的植物开花后会结果,有的却不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雄蕊与雌蕊与植物的繁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样不但调整了学生兴趣,而且自然切题。
2、通过观察和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观察一:探究花的雄蕊和雌蕊;观察二:探索果实和种子。除了用感官外,借助工具,辅以课件展示。用棉签做传粉实验,学生深刻理解。
3、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如用画图的形式记录雄蕊和雌蕊;用数学统计的知识计算豆荚数及种子数;写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用到了语文知识。
4、注重拓展与延伸。教学流程(五)拓展与延伸目的:要扩大学生的视野,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几种植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鼓励学生走向自然。自觉地仔细地观察一棵植物,用教材上的方法进行研究,那么教学的目标就实现了。
5、注意知识的联系。如用学习第2课“各种各样的花”的方法学习本课,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的活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第一部分的继续,又是第4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准备。
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很浓,对科学知识掌握也会很好,用的最多的就是观察法,只是由于实验条件所限,学生实验探索可能还不够到位。但基本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激发科学兴趣以及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意识应该是很成功的。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托班是幼儿开始认识自己,学习与他人互动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听,看,说是幼儿常用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幼儿通过学习故事中的礼貌用语,帮助幼儿学习与同伴交往。也是此阶段教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这个故事无论从图画还是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开展的,从封面上小猴拿着皮球一个人在玩,就开始让孩子们猜测里面会是什么?在通过小兔和小猴的对话时,让孩子们很自然的就可以说出相应的文字,很直观,而且宝宝们也很随意的去模仿其中的语言,而且乐其不惫,很自然的让幼儿学会了当你想和别人一起玩玩具的时候,应该怎么说。最后,请幼儿学说故事中的语句,然后带他们去玩皮球。这样幼儿很有成就感。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故事,并将它与语言和社会两个领域相结合。
二、说目标:
(一)教学目标: 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而且游戏与幼儿自己可以亲身参与所得来的经验是老师用多少引导语都不一定可以到达相等的效果,根据这些,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为中心。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认知上:初步理解故事的简单情节和内容。
2、能力上:学说故事中的句子:大皮球真漂亮,让我玩玩好吗。
3、情感上:从游戏中体验快乐和惊喜。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中提到:学说故事中的句子,“大皮球真漂亮,让我玩玩好吗”。本班幼儿在对怎么去向小朋友借东西玩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学说故事中的语句:大皮球真漂亮,让我玩玩好吗?
(三)教学具的准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的教授,我作了以下准备工作:
1、为了引出课题,我为幼儿准备了,背景图大树,小猴在树旁玩皮球,来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2、我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幼儿用书《大家一起来玩球》,这是为了让幼儿能清楚地观看和理解故事的简单情节和内容。
3、我还为幼儿准备了一个皮球,这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更加的真实和充分的体验游戏的快乐。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我尝试出示图示,让幼儿自己观察小猴手里拿着什么,它在做什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并模仿它的动作,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第一阶段的知识铺垫,联想自然就丰富起来了。如当小猴在玩皮球时,可以让幼儿先模仿,小鸡过来想玩皮球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再想是在做什么?后再说。
(2)提问法:这是语言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以往语言教学总是先讲完故事再进行提问的模式,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如当小鸡看见小猴在玩皮球玩得很开心,心里想玩时,小鸡会怎么和小猴说呢?”小猴会不会答应和它一起玩呢?”等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画面内容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幼儿在看看、做做、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幼儿运用了启发谈话法、游戏联系法等学习方法。
(1)启发谈话法:幼儿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这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2)游戏练习法: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联系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体现了《纲要》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四、说活动过程: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出示挂图,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先出示小猴在大树旁玩皮球,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呢?采用创设悬念的手段,吸引大家看大书的欲望,所以,他们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2、在看看、说说、想想、做做中阅读故事。
这个环节我始终围绕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幼儿讨论:小鸡看见小猴在玩皮球,心里很想玩,它是怎么说的?小猴是怎么做的?(让幼儿通过先联想到自己平时什么时候这样做,看到后模仿出去,会怎么样?继而说出小鸡是怎么说的?)这一环节通过提问、自由讲述的形式,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语,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3、游戏:通过,学说故事中的语句后玩皮球。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所在,也是根据故事内容而设计的,它既可以让故事的情节发展得比较完整,又可以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并能让幼儿在表演中获得礼物和惊喜,充分地抒发他们的快乐情感,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一起探索教学捷径,一起快乐成长!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吹泡泡》是一首优美动听、充满童趣的诗歌。它以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吹泡泡”来描绘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以幼儿的心灵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充满了美丽而神奇的想象。诗歌中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月亮和星星,乌云和雨点、小草和露珠、果树和苹果们之间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不但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而且将彼此间的亲密关系描绘得有声有色,使作品画面感增强,想象丰富,韵律和谐,富有童趣。整首诗歌洋溢着快乐开朗的气氛。
这首诗歌不但意境美,而且用拟人化的手法“吹”,使整首诗歌变得更为生动、形象、有趣、充满了动感。中班幼儿掌握词汇的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对词义的理解也比以前深刻,但对于作品所蕴含的美的理解仍有困难。但这首诗歌结构整齐,句式统一,适合中班幼儿欣赏和学习。所以我将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生动逼真的情景,让他们感受和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并鼓励他们尝试仿编诗歌,在优美的情景中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2、活动目标根据以上分析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幼儿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活动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制定了以下目标:
1、理解诗歌的有趣内容,初步感知事物间的对应关系;
2、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朗诵诗歌,并能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动脑筋,学习仿编诗歌;
3、欣赏诗歌,感受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3、教学重点和难点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为这次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幼儿缺乏仿编诗歌的经验,基于这一点,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为:理解诗歌的有趣内容,初步感知事物间的对应关系,感受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定为: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动脑筋,学习仿编诗歌。
4、活动准备为了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生动逼真的情景中感受和体会作品的意境美,也为了本次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我做了以下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大自然中事物之间的的密切关系,如母鸡和鸡蛋,浪花和大海等,为创编活动做好经验准备。
2、物质准备:与诗歌相匹配的课件和音乐,人手一份小图片。幼儿收集的大自然的图片。
3、空间准备:活动室中放置一张大的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海报,幼儿呈半圆形用垫子围坐在海报前面。
二、说教法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采用了以下教法:
1、现代科技媒体的运用。制作与诗歌作品内容相匹配的课件,以动态的效果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那么在课件上呈现的就是:月亮的“嘴巴”作吹泡泡状,星星一闪一闪的变大,采用这种生动而有趣的方式来为教学重难点的理解与突破做好基础铺垫,也能进一步帮助幼儿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和优美的语言。
2、图谱法。在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我将诗歌用几张简单的图片有序的展示在幼儿眼前,这样不仅便于幼儿记忆诗歌,朗诵诗歌,也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诗歌中月亮和星星,乌云和雨点、小草和露珠、果树和苹果的关系,为创编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做好铺垫,也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我还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新《纲要》中提出,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整个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本次活动中有以下学法:
1、多通道感官参与法。从活动开始请幼儿吹一吹,玩一玩、想一想泡泡到看一看、说一说、大自然中的泡泡再到想一想、编一编泡泡,从多方位、多感官、多方式的引领下将幼儿带入优美的诗歌氛围中,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深入感受诗歌的内涵,喜欢上诗歌。
2、整合教育的方法。本次活动遵循中班幼儿的发展情况,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编活动中。在创编环节我请幼儿观察自己带的大自然的照片,找出有相关联系的事物,画在老师提供的格子纸上,并按照诗歌的句式编一句好听的话。将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不仅降低了创编的难度,也打破了往常的创编模式而引起了幼儿的创编欲望,很好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现代儿童观认为:幼儿是认识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主动活动的结果。诗歌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只有让幼儿充分地去看、去想、去说、去体验、去创造,幼儿才会更快、更好地掌握诗歌内容,同时获得诗歌以外能力的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环节:玩吹泡泡,激发兴趣;3第二环节:理解诗歌的有趣内容,初步感知事物间的对应关系;10第三环节:根据诗歌的句式和含义,创编诗歌;10第四环节: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朗诵诗歌。2下面是我对本次活动的详细解说:
第一环节:玩吹泡泡,激发兴趣;小朋友们你们玩过吹泡泡吗?现在请你们玩一玩吹泡泡的游戏,看一看你们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
本环节教师通过让幼儿在玩吹泡泡的游戏中感受泡泡的外形特征,以及感受到吹泡泡的游戏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从而顺利的进入到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理解诗歌的有趣内容,初步感知事物间的对应关系;10小朋友能够吹出圆圆的泡泡,大自然中的一些东西他也会吹出泡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谁吹泡泡呢?吹出了怎样的泡泡呢?
教师出示PPT,分段欣赏。
第一幅:是谁在吹泡泡呀?月亮会吹出怎样的泡泡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教师播放课件。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边说边在旁边的黑板上贴出图谱)第二幅:现在是谁在吹泡泡呀?小草会吹出怎样的泡泡呢?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来说一说。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而贴出相应图片。
第三幅:乌云会吹出怎样的泡泡呢?请你们来猜一猜?在幼儿的猜测中教师播放课件,让幼儿自主的发现并根据前两次的经验,说一说“雨点是乌云吹出的泡泡”,并请幼儿来帮助老师贴出图谱。
第四幅:果树会吹出怎样的泡泡呢?请你们也来猜一猜?播放果树上长出苹果的画面,从动感的画面中深刻的了解苹果是果树吹出的泡泡。
本环节通过看动态的PPT,通过老师层层剥离的提问方式,引发幼儿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将经验与诗歌中的语言建立联系,从一开始的直接出示到后来的请幼儿猜一猜,从一开始的教师总结诗歌句式到幼儿自己说出诗歌句子,并在幼儿回答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使用追问的方式引发幼儿深入思考,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理解诗歌,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我们一起看着图谱来轻轻地念一念这首有趣的诗歌吧!师带领幼儿一起看着图谱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在朗诵诗歌的同时再次感受诗歌的句式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为下一环节创编做准备。
第三环节:根据诗歌的句式和含义,创编诗歌;10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带的照片,找一找,谁是谁吹出的泡泡,找到了请你们画在老师给你们的图格里,再请你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一听,谁是谁吹出的泡泡。
本环节通过让幼儿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来创编诗歌。让幼儿看着图片中有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幼儿自由讨论,组织幼儿交流,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歌诗句,并鼓励幼儿相互学习优秀的诗句。在创编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也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可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四环节: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朗诵诗歌。2结合小朋友画的图谱,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引导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再次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本环节用音乐烘托这首诗歌。利用音乐做背景,让幼儿在音乐的烘托下进行欣赏、朗诵这首诗歌以及自己创编的部分,这不仅是一种诗歌意境的升华,也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活动在幼儿优美的朗诵声中结束。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醉翁亭记》,此文堪称千古名篇,备受关注,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亦难教,正因为此,我特选此文,一是尝试,二是探索,权当抛砖引玉。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流程、说板书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醉翁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课文皆为古代名胜记游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为范仲淹、韩琦鸣不平)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文本。抓住 “醉”、“翁”和“乐”三个字,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文本内容。依据《课标》要求,以及文本特点,我特拟定以下3个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
2、技能目标:领会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针对课标和文本特点,我将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作为重点。
针对学情,我将理解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设置为难点。
二 、说教法
教法,就是教“法”,本课是记游写景类,所以务必体会情景交融之美,所以,我主要采用“变奏朗读法”来完成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竞争学习法”来展开教学。由于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有学习困难,所以我还采用“化繁为简法”或“一字串珠法”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精神实质,即“与民同乐”思想。
三、说学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所以,针对文本特点,学生学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学习开展活动,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以“关键词推理法”来寻根究底,捋出作者的内心品质,“与民同乐”。此外,比较法、读写结合法加以辅助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很荣幸在朝阳升起时踏进了靖边八中的美丽校园,走上了八年级()班的这方讲台,这是第一次,但我希望这只是开始,所以我很珍惜,早早就起来,做准备工作。我相信我们可以相处用愉快,你们相信吗?“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习,既复习了前文又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二)变奏朗读,
1.教师变奏试读,学生试听,请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引导学生明了虚词的作用,了解变奏之好处,同时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朗读,在读中体会文意,学得“读”的技巧。
3.合作助读,互译难解字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小组优质资源学习,这也是为了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以节省学习时间。
(三)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理解主题,紧扣 “醉、翁”二字。突破难点。
1、作者39岁写此文,可为何文中以醉“翁”相称?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
2、作者自称醉翁,他可是真“醉”?
3、明明写自己,可为何偏偏用了第三人称,从称谓的变化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范仲淹 陶渊明 刘禹锡 李白 杜甫 龚自珍
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五、说板书
醉翁 太守
乐
欧阳修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动手做(四)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分解和组成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动手做”系列活动的延续和发展。
结合本节课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3、激发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涂、说、拼七巧板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培养空间观念和创意识,难点在于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说教法
学生学习图形的基础是他们的`经验和活动,对图形的认知是通过操作获得的,为此我将自己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沟通者,为学行创造大量操作探究的活动,和学生一同在“做中学”。
1、实践,空间观念——做中学。
”是儿童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本节课通过“涂、拼、说、玩七巧板”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操作,亲身感知运用图形,在活动中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创新精神。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玩中识
七巧板动画城情境的创设、“小鸭子、小鱼、台灯”等用七巧板拼成的唯妙唯肖的图形、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操作的欲望。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兴趣盎然的认识、了解图形。
3、关注过程,体验成功——乐中得
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将玩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展示自己拼图作品、拼图方法的同时,充分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三、说学法
针对本节课教学任务操作性强,蕴含互动、互助、协同、直观等积极因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1、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学习前我将通过调查将学生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不同的6人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让这些学生不同且互补,既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又使小组间能力均等,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2、角色合理分配,让学生承担学习任务并相互依赖。
为避免小组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无序状况,我让不同的小组成员结合自身个性特点担任组长、纠错员、总结报告员等角色,将拼组图形分解成为子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小组成员(让他们每人拼组自己喜欢的图形),使小组成员体验到自己是小组不可获缺的成员,完成任务要相互依赖,相互合作。
四、课堂教学秩序
(1)导入、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现在在哪儿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这里是七巧板动画城。你们一定是第一次来这里做客吧,我是这里的老师,那先由我向你们介绍几位朋友吧。请你们结合你们的生活猜一猜,这些都是谁?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就要动手把他们拼出来,你们有信心自己动手拼出这些美丽的图形吗?
2、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拼成的呢?让我们共同请出动画城的小主人吧!谁知道他叫什么名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小主人?
(新课伊始,多媒体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小鱼、鸭子等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动手欲望,进而引出七巧板让学生去认识和了解它,师生交流中温习已学过的正方形和三角形,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动手实践,认识图形:
1、同学们,你们一定想马上拼出这些美丽的图形吧?快看,你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副七巧板,它们和老师的有什么不同呢?请你们选出自己喜欢的七种颜色,给每块板分别穿上漂亮的衣服吧!看谁涂得又匀又快。
2、 同学们的七巧板真漂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玩吧!先进行一项热身准备活动。请你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一个正方形,再拼成一个三角形,并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几个。(学生拼完后,鼓励学生展示不同拼法的两种图形。)
(三)、拼组图形,张扬个性:
1、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的拼法,老师相信你们已经成了拼板能手了,那就让我们一起以前后6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组图形的游戏吧!谁愿意做小组的组长,请你勇敢的举起手。请同学们竖起耳朵认真听游戏要求:请小组内的每一名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图形进行拼组,当小组内的同学选择重复时,请小组长进行分工,拼好后由小组长组织大家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展示。(教师播放歌曲并深入到小组内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拼图作品,并介绍自己拼的是什么图形,由几个什么图形拼成的。
3、同学们做得真不错,下面,让我们休息一下,听一个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将七巧板做成的农夫、树和兔子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让学生边听边看。)
故事欣赏完了,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用什么拼成的?(七巧板的本领可真大!)下面请你也来拼一拼、讲一讲这个故事。同样还要发挥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认真听要求:
请1、2、3号同学分别拼三个图形,4、5、6号同学拿着前三名同学拼的图形表演这个故事。(学生合作拼组图形、表演故事。让学生体会动手做的无穷乐趣。)
4、刚才,我们一直在模仿已经拼好的图形,老师知道,你们的小脑袋里一定装着更好的创意,现在就给大家展示的机会,请你用七巧板拼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并贴在本小组的作品展示板上,介绍给你的伙伴听。我们小组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作品多、漂亮、有创意,老师将选取优秀的作品,保存在七巧板动画城的博物馆。
(开放性的活动,给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展创新精神的机会,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一小组为单位的作品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了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充分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
(四)、活动结束,体验成功
同学们,你们来到七巧板动画城,用你们的智慧和双手为动画城增添了许多美丽的图画,这些作品将永远的保存在七巧板动画城。请你们按顺序将自己的作品摆放在博物馆的陈列台上,让更多的小朋友共同分享你的成功、你的智慧、你的喜悦!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一起游戏快乐多》。本课从人与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合作,感受与伙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为以下三个:
1、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喜欢和同学一起学习和游戏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养成活动中守规则、团结合作、注意安全等良好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游戏时有勇气尝试挑战,知道游戏时要团结合作,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4、过程与方法:用实践体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等方法经历活动过程,初步感受集体活动中规则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二年级的学生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参与、合作意识。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
三、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孩子们将准备一两件自己喜爱的物品。我将准备西瓜、橘子。以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下五个环节:
(一)歌曲导入,缩近距离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三)共同体验,分享快乐
(四)回归生活,体验快乐
(五)故事延伸,共享快乐
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介绍。
(一)歌曲导入,缩近距离
课前,引导学生唱《拍手歌》,上课伊始,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听到大家愉快的歌声,老师的心情也变的轻松愉快起来。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一份快乐和别人分享,你将有两份快乐。(教师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快乐。”这样一开始,就和学生拉近了距离,与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这时我会适时引入活动一“我们的分享日”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突破。首先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喜欢的东西。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畅谈感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好东西和别人分享才快乐。最后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比感知分享的快乐。我会先将准备好的西瓜让一个学生吃,接着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分吃橘子。让学生分别畅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共同体验,分享快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为此,我准备这样引入活动二:“同学们让我们在小组内共同合作一起来画一画、拼一拼,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形成新的作品。”
在小组展示后,我将相机提问“孩子们,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如何?”最后出示萧伯那的语言进行总结(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从个体之间的分享扩展到集体生活中。
(四)回归生活,体验快乐
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学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种快乐的基础上,我将随机出示课本33页的图画,“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这不,这些孩子碰到了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假如你帮助了他,他会怎么想?”这样,让学生懂得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人一些,或者借人用一用,也是一种分享。最后我还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和别人分享快乐的事情。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分享的理解。
(四)故事延伸,共享快乐
新课程一个特点就是给学生留有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这一环节,我会先给学生讲《盲人点灯》这个故事的开头,而后让学生去猜测故事结尾。在此,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明确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不仅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
六、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出了这样图文并茂的板书。它暗示着愿分享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中。
七、教学理念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
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
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提
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自由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 首联: 风、天、猿 (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 落木
长江
抒情: 颈联: 万里、多病、独登台 (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 (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除法和学会了表内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重要基础。
教材分析:
首先安排了一组分铅笔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中的一个实例,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介绍余数的名称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读法。接着让学生“试一试”,把其余两个平均分有剩余的实例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在“想想做做”中再由“按每几个一份来分有剩余”的情况引出“平均分成几份有剩余”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教学重点是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探索欲望。
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看”。
课件出示一组标有序号的,依次画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教师背对屏幕,请学生说出序号,老师猜出是什么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我分四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分一分。
利用课件创设小朋友分铅笔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然后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里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几个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这样通过把10枝铅笔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获得了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并为后面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第二层次——观察分类。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的结果。
接着组织学生观察表格,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得到一类是正好分完,另一类是分后还有剩余,课件将这两种情况分两张表格出示。这样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让学生对“余数”有初步的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第三层次——写算式。
首先组织学生观察第一类分法的表格,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接着组织学生继续观察第二类分法的表格,引导学生根据其中一次分得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引出“余数”这个概念,并结合板书,介绍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接着再次组织学生观察比较10÷5=2和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
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由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
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使学生把具体感知进行抽象,形成了“余数”的概念,同时发展了抽
象思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次——试一试。
组织学生把其它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然后组织同桌互评,全班交流,并读读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这样让学生再次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有余数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巩固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结合书上习题,我分三个层次进行巩固。
第一层次——操作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引导学生自己摆一摆、填一填,再组织交流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分后有剩余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
第二层次——对比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看图根据不同的描述独立完成两道填空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第三层次——回到课始的游戏“猜猜看”,我利用学生这时候跃跃欲试的心理,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你能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一试呢?然后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
这个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相关文章:
《美丽的彩虹》说课稿模板12-27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有趣的影子》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买东西的学问》的说课稿模板12-27
实用的担保合同模板集合九篇10-19
实用的担保合同模板集合五篇10-15
实用的担保合同模板集合5篇10-03
实用的雇佣合同模板集合6篇05-09
实用的聘用合同模板集合5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