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2 12:51: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立方根"。这一节课是第十章数的开方第六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求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运算是数学的基本运算之一,在根式运算、解方程及几何图形解法等问题中经常要用到。学习立方根的意义在于:

  (1)它有着广泛应用,因为空间形体都是三维的,关于有关体积的计算经常涉及开立方。

  (2)立方根是奇次方根的特例,就像平方根是偶次方的特例一样,立方根对进一步研究奇次方根的性质具有典型意义。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开立方、立方根的定义,记住正数、零、负数的立方根的不同结论;能用符号 表示a的立方根,并指出被开方数、根指数,会正确读出符号 ,知道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

  2、能依据立方根的定义求完全立方数的立方根。教学重点是:立方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求法。在教学中突出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对比,弄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做既有利于巩固平方根的概念,又便于加深对立方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

  在课堂的引入上采用了一个求立方根的实际应用问题,已知体积,求正方体的棱长。由实际应用问题是学生易于接受。再对已学过的相似运算---平方根进行复习,为接下来与立方根进行比较打下基础。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为他们布置了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看书。自己找出立方根的基本概念。关于立方根的个数的讨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考虑到这个结论与平方根的相应结论不同,采用了先启发学生思考的办法,用“想一想”提出有关正数、0、负数立方根个数的思考题,接着安排一个例题,求一些具体数的立方根,在学生经过思考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出结论。

  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强调:用根号式子表示立方根时,根指数不能省略;以及立方根的唯一性。考虑到如果教学计划提前完成,我在练习卷之外,还准备了一些易混淆的命题让学生判断、区分,巩固所学内容。

  本节内容设计了两课时完成,在第二课时进一步深入学习立方根在解方程,以及与平方根部分的综合应用。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指教。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重点描写了 蚕的四次蜕皮过程,而每一部分的变化都经历了“吃——睡——脱——醒——变”的过程。课文以蚕姑娘为题,以拟人的手法来写蚕,语言活泼生动,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童趣, 也有利于学生朗读和背诵。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春的生机和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5 个字只识不写。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画,综合比较,合作探究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文章蕴含的感情,了解文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对春蚕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重点:

  ①掌握9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认识5个二类识字。通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通过朗读使学生了解春蚕的一生的生长过程。

  本课的难点:针对课文蚕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大部分学生缺少对蚕的认识,因此了解蚕的一生变化生长过程也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1、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解题。 出示图片,认读“蚕”。读准音。请你用一句话说说对蚕的了解。 【课前预习曾要求学生去搜集有关蚕的资料,向家人了解有关的蚕的知识。】

  蚕的本领可大了,蚕会吐丝。(联想《三字经》中所学: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出示 “丝绸、蚕丝被”的图片。吐出来的丝可以织成美丽的丝绸,现在还有了蚕丝被。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养蚕史了,丝绸传到西方以后,外国人更认为蚕是神奇的“天虫”。 (强调上面是天字,避免学生写成“夭”) 指导写字:撇捺舒展,上下对正。

  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词语:出示“蚕卵、蚕床、蚕山”等词语。你能读准 音吗?看图理解“蚕山”。

  【 “蚕”的音、形都是教学重点,在此处随课题识字,一读,提示字音,二读,巩固了读音,三读, 放进词语里加深印象并丰富了词汇,解决了词语理解的难点。一环多效。】

  作者可喜欢蚕了,亲切地称它为“蚕姑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指导看图。

  (1)指名学生按自然段逐段课文。

  (2)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卵、桑、床、娘”等生字读音,读准“衣裳、姑娘、床上、吐出以及丝儿”等词语。(平舌音、翘舌音、三拼音节、前鼻音、后鼻音、边音、轻声词语)

  (3)指导看图

  课文共有四幅图画,通过观察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使学生增加对蚕的感性认识。

  现在我们学习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图画意思的,蚕究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

  (三)精读课文,细读指导

  1、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我用动画导入第一节,采用过渡性语言:刚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怎样的后来又变成什么样子的?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到五自然段。

  2、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2—5小节)

  本课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构段方式基本相同。教师可具体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其余各段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给予指导。新课程又要求教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采用的方法如下:并借助生活或多媒体了解“蚕床”“脱下黑衣裳、变成黄姑娘”的春蚕的蜕变过程,最后在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 播放多媒体课件,借助生活或多媒体了解“蚕床”“脱下黑衣裳、变成黄姑娘”的春蚕的蜕变过程

  (2) 讨论蚕的生长过程及形态变化,找出相同与不同。

  生长过程的相同:

  我主要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春蚕的变化,每一部分的变化都经历了“吃——睡——脱——醒——变”的过程。(板书:吃——睡——脱——醒——变)

  【学生圈画动词的方法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从相同的语句中提炼关键词,教给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抓关键词。】

  形态的不同:

  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天天发亮

  不同的语句中有没有发现有趣的地方呢?提炼出四个“又……又……”(板书)你能给这四个词语 排序吗?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使学生拥有了个性阅读,同时相互启发,降低了探究的难度, 进行了智慧的碰撞。】

  (3)重点理解“就”“又”

  比较句子,出示:

  A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B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黄衣裳。醒了,醒了,变成白姑娘。

  指名读句子,找出不同。 想一想,就和又的区别。(引导学生体会用“又”是因为“睡”这个动作是重复发生的。)

  (4)齐读课文2—5自然段。最后在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如课文中说蚕的几次生长变化,分别用“醒了,醒了”、“成了,成了”、“变了、变了”这些连续的、反复的词句来表现人们对“蚕姑娘”的喜爱和对“蚕姑娘”的长大、变化而感到喜悦、兴奋的感情。因此在朗读“醒了,醒了”要用激动的语气,朗读“成了,成了”时要用喜悦的语气,而朗读“变了,变了”时要用惊奇的语气。这样读,能加深同学们对句子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对阅读情感与语气的指导,能使学生融情于文中。我把阅读穿插在理解课文中进行。

  (5)小结:

  仅仅二十多天, 蚕姑娘就睡了四次, 变了四次。 这样的变化可真 (神奇、 奇妙、 奇特、 美妙、 有趣 ) 。 填空:( )的变化。

  (6)看提示背诵第2——5自然段。

  2—3 又( )又( )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 )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 )衣裳。醒了,醒了,变成( )姑娘。

  4—5 又( )又( )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 )。

  3、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二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因此,在教学最后两小节是,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播放录象,说说蚕眠后蚕要做什么了?“蚕山”是怎样的?“盖新房”是指什么?并通过实物“茧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最后一小节。通过朗读,懂得茧子开窗,最后贴出三幅图帮助学生理解蚕的生长过程由蚕姑娘变成蛾姑娘,而蛾姑娘产子后又能孵出蚕姑娘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总结课文,复习巩固

  教师出示提示性的句子:从( )里钻出来的又( )又( )的蚕姑娘,一共睡了( )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 )又( );第二次变得又( )又( );第三次变得又( )又( );第四次身体一天天( )。它吐( )结( ),最后( )开了窗,飞出了( )姑娘。 让学生结合提示说说课文内容。

  (五)生字教学

  新课标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写字教学要重视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在教学生字时把9个生字进行分类,重点指导学生“换、桑”的书写,了解左右结构字的书写特点——左窄右宽,而“桑”字的书写特点上小下大,注意上面又字的变形。第二课时完成左右结构的生字,给予学生充分自学的时间,自学生字表、笔顺表,学生自说注意点,教师重点板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板书设计

  2蚕姑娘

  蚕:卵→ 茧 → 蛾

  睡了四次吃-- 睡-- 脱 -- 醒 -- 变

  又黑又小→ 又黄又瘦→ 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本课主要采用“文字式”板书。设计分三步完成:预先写好课题,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再随着课文学习补充完整板书。板书简洁明了,说明了蚕姑娘的生长过程,归纳了课文知识要点,破解了难点,揭示了主题教学思想,并能引导、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七)作业布置

  1、把下面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春天到了,柳树发芽了。

  春天到了,桃花开放了。

  2、积累“又…又…”的词语和ABB式词语。

  3、课外时间活动:

  指导学生课外饲养春蚕或参观养蚕户,观察春蚕生长过程。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到处充满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比如拿个勺子敲敲会发出当当的声音,用铃鼓碰碰会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大班孩子们喜欢这些声音,乐意表现这些声音,他们有了辩听、探索各种各样声音的能力,本次学习活动“奇妙的声音”就是想在幼儿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给孩子们有个提升,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主动地探索自然中各种奇妙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的能力。

  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

  活动的难点:让幼儿感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

  二、教学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的,丰富幼儿对声音的感性认识。

  3、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有探索兴趣。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因此我做了以下准备:

  1、各种声音的录音带。(铃鼓的声音、翻书的声音、筷子的声音、小碗的声音等等)2、提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小鼓、小棍、筷子、碗等。

  三、教学方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幼儿寻求声音的操作活动中,运用观察指导法,对他们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困难予以帮助指导,完成活动目标。

  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有两次的操作过程;一次是让幼儿自由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通过物体的碰撞、震动感知。第二次是通过各种方法模仿声音,感知声音的乐趣。

  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这个方法贯穿在幼儿操作活动的始终。

  四、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猜一猜,听一听。(指导语:你听见了什么声音?)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幼儿猜猜发出的是什么声音,这时老师不作回应。

  二、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声音的形成。(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刚才猜测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

  1、刚才你猜对了几种声音?(操作后回答)

  2、你用什么东西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幼儿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许多东西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同。

  第二次探索:幼儿自由在活动室内“寻找”声音,再次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1、谁有办法让各种东西都发出声音来?(幼儿随意走动,寻找并制造声音,然后说出自己的做法。)

  2、声音是怎么来的呢?(动,振动,)

  小结:物体间相互碰撞、振动产生了声音。

  三、配音游戏活动,感受乐趣。

  1、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鸟叫、风声、马蹄声)

  2、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跺脚、拍腿表示马蹄声)。

  3、用准备的材料发出声音(摇动纸张等模仿风声;摇塑料袋模仿下雨等。)。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活动推向高潮。

  延伸活动:活动结束给幼儿再次提出悬念:辨别噪音和美妙的声音。让幼儿到生活中去倾听寻找,给此活动留下更多的回味。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解说。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语文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它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此为其第一首,陶渊明由彭泽令弃官归隐后第二年的作品,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生动地抒写了诗人归田后的生活和感受,可以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学情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而且初中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粗略了解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同时,《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语言朴素、简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句的`大意,但学生在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景情关系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另外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学习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也需要深入挖掘。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激发联想与想象,再现丰富的诗歌画面。

  2、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借助讨论,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园”的深层意蕴。

  3、汲取陶渊明及其诗歌给予我们的精神营养。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情境创设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讨论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三、说学法

  我所任教的班有些学生文学素养相对来说比较好。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来一步步地走进诗歌,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本节课从时代背景开始,并简要说明陶渊明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引起学生对陶渊明的兴趣和关注。

  【步骤二】诵读诗歌。由全体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之后由老师纠正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读音错误,然后老师范读。教师的参与,会让课堂更生动、更真实。之后全体再齐读,以加深同学们对诗歌的印象。

  【步骤三】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点拨法,自主学习法和讨论法来理解诗歌内容。这个环节总的方法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最后,老师作相关的补充。这样的师生互动能让课堂更活跃,最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设定了以下几个问题和任务:

  1、全诗的题眼是什么呢?(师范读,学生思考)“归” 换成“去”“来”可以吗?文本中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归”?

  2、本诗意象可以分为两组,刚才一组已经在上个问题中找出来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出声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划出来另一组意象。

  3、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

  而诗歌又是很有张力的一种文体,所谓张力就是能够用有限的词汇句子,勾起读者无限的遐想,留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再创造的空白空间。所以,我们要想真正领略到诗歌的美丽和妙处,就要善于放飞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

  方法指导:对诗句的联想和想像落实在语言上,大多是运用细腻的描写性语言或采用 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现丰富画面。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来理解陶渊明诗歌的特点,被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洗尽铅华、真率隽永,没有斧凿痕迹,元好问评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整首诗景语其多,这是显情,剑走偏锋,没有一定的功底是不敢这么写诗的。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而陶潜用记叙的语言来写诗,他不抒情。就白描,就记叙,就说方宅、榆柳、桃李,什么样的榆柳什么样的桃李都不说,《诗经》里面还要这么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无论是那“依依”还是“霏霏”,都是描写,那么陶潜洗尽了铅华,仅用诉说。就是这样的表达,什么样的人可以素面朝天?“素面朝天”天是天子,是怎样见天子,素面去见天子,无需化妆,因为化妆的胭脂会污了她的花容,这是怎样的美?陶潜的诗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去理解陶诗的特点,也就是苏轼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步骤四】知人论世。看陶渊明为官资料,结合诗歌内容及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思考:为何陶渊明在13年的时间里五入五出?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做大致的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之后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相关知识。

  注解:对于陶渊明诗歌风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读“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论世”这一点也很重要。这种深层次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全面的去理解陶渊明这个人。也可以让我们诗歌教学有深度,让我们的诗歌呈现出它应有的全方位的美感。力求让学生通过一首诗去触摸一位诗人的灵魂。而且,在了解了陶渊明之后,大家就更能明白,为什么说陶渊明是中国的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当仕途失意时都去陶渊明那里去寻找人生的真谛。

  【步骤五】讨论提升,如何诗意地栖居?

  此题目的设置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今天这个疯狂追逐利益的时代,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清洁的精神品质的追求和他们痛苦的抉择,并且引导大家在能够在世俗的生活中拥有自己的小确幸,能够有一方心灵的净土。

  【步骤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进一步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解说:古人云: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优秀的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背诵经典诗歌作品,能有利于学生汲取文化之精粹、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品性、提升个人修养和气质。所以学生是有必要背诵优秀诗文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详细列出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朱自清在《论诗学门径》中提到“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 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了别人。”诗歌语言凝练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也非具有规律,背诵不算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学生多背诵诗歌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气质和涵养。

  总有段文字,能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种声音,能融化舞动的灵魂。遇见文字,遇见声音,遇见生命中的一切美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说课稿 篇5

  一、 课程目标

  1.目标体系

  ①认知目标:通过项目实践,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熟悉photoshop这款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操作,会整理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手法、设计常识,构图理念,创意思维。

  ②能力目标:小组合作或独立操作,简洁明快,易于识别,寓意准确,内涵丰富,特征明显,制作精细的图形版面设计。

  ③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观察,实践,感受平面感、设计感,空间感,体验设计的乐趣。

  2.本课程目标在学生专业培养方案中所起的作用

  本课程属平面设计类课程,图形的设计与处理,增强广告设计的感染力,提升网站的设计水准。同时,photoshop已经成为电脑美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图像设计软件,广泛的应用于网页制作、商业展示、广告宣传、多媒体制作等行业,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就业空间。

  3.设计课程目标的依据

  ① 教材特点

  为了配合学生考证,教材选用了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认证photoshop平面设计工程师培训教材,教材理论结合实践,在讲述方式上由浅入深,结构清晰,全面详细地介绍了Photoshop CS2的基本操作方法,并配以丰富的实例和具体操作方法,方便学生对照练习,巩固所学技能。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

  ② 本课程与相关企(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资 格标准

  由于Photoshop是众多图像处理软件中的佼佼者,被广泛的应用于网页制作、包装装潢、商业展示、建筑及环境艺术等领域。岗位普遍要求能熟练掌握photoshop软件的使用操作,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或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有对版面设计的创作经验。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把握两点:1、对软件的使用操作要求达到熟练程度;2、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几个版本设计的真实案例、通过案例拓展培养设计创作经验。

  二、课程实施

  1.选取教学内容

  本课程模拟了一个网站公司的设计部门,以一个普通的设计人员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线,将客户的要求转化为实际的任务,要求学生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共模拟了十个工作场景,设计教学过程于工作(生产)过程中的职场环境,将photoshop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都融入了这十个案例中。

  案例1:一天,一位客户来公司,不满的对经理说:“我们上次拿来的资料,为什么设计师说我们的图片不可用,要我重新拿些资料来呐?”经理就安排了员工晓晓来接待这位客户,耐心的讲解了图片分辨率等问题,并就客户的另一些疑惑进行了解答,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如果你是晓晓,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呐?(教学内容: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熟悉photoshop 的工作界面,熟悉工作环境)

  案例2:“真彩”办公用品公司已经是本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随着业务的节节高升,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最近该公司准备推出一批以“童年”为主题的学习用品。市场部经理特意来到公司拜访,要求公司做一批软皮抄,便签等学习

  用品的设计。经理将任务交给了晓晓。如果你是晓晓,如何设计童年系列的软皮抄封面?(教学内容:画笔、选框、加深减淡工具的掌握,封皮的平面结构) 案例3:公司的大客户—海天音像公司要发行一套中华经典器乐系列CD。由于晓晓在上两次任务的出色表现,经理决定把这个设计任务交给晓晓完成。由于要使整个设计意境深远,韵味悠长,且在商店摆放时,要注意陈列效果,所以决定采用满版图的表现方式。(教学内容:变化与自由变化、色相饱和度、羽化、剪贴蒙版)

  案例4:设计贝尔奇奶粉包装与制作包装效果图。(教学内容:渐变工具的设置、图层混合模式的应用、魔棒工具的使用、文字工具的使用和文字的排版技巧等)

  案例5:ROULITA化妆品海报设计。(教学内容:钢笔工具的使用、抽出命令的使用、魔术橡皮擦工具的使用)

  案例6:联想系列打印机促销宣传设计。(教学内容:广告常用的宣传品形式、规格,注意事项、图层蒙版的操作与原理。图层样式的设置与使用、修复画笔工具与色彩的调整等)

  案例7:保护时界文化遗产公益海报的设计。(教学内容:公益海报应该具有的功能、性质、使用范围及常用的表现手法,粘贴命令的使用和原理、调整图层的使用、修复画笔工具的使用)

  案例8:的拉丹冬摄影工作室婚纱的版面设计。(教学内容:婚纱照片的特点和照片后期润饰、设计的注意事项、照片的常用尺寸规格,色阶命令的使用,通道的原理及处理普通半透明物体的操作方法等)

  案例9:张裕葡萄酒宣传网站首页。(教学内容:处理客户提供的素材的基本要领,曲线命令的使用、通道的原理及处理玻璃器皿的操作方法)

  案例10:远洋城地产广告的平面设计与效果图制作项目(教学内容:地产类广告的有关事项、海报报纸广告的常规尺寸,对前面所学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2.设计教学过程

  本课程在模拟真实公司环境的情景下,以项目案例驱动学生动手操作,进而对项目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案例2为例

  〔实训项目〕“童年”系列软皮抄封面设计

  〔实训目标〕了解软皮抄的常用规格及设计风格,掌握画笔、选框、加深减淡工具的使用

  {基本做法〕

  ①参与人员:全体学生(分组)

  ②实训地点:专业机房

  ③实训途径:上机操作

  ④实施步骤

  策划(起止时间):情景引出--明确任务—教师引导分析任务,设计

  讨论具体的解决方案。30-40分钟左右(由于学生初学,对工具的掌握还没有达到放任自流的状态,所以前期以教师引导,帮助设计解决方案为主。后期可减少策划时间,将实施时间延长,让学生自由发挥)

  实施(起止时间):事前要求学生分组搜集图书图片资源,网络资源,

  设计实施方案,动手操作,完成项目,巩固知识点。30-40分钟左右。(巡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

  总结(起止时间):小组互评设计的优劣,①紧扣实训目标,总结达

  标程度。②互动:你学会了这个实训项目,对你的毕业论文/设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有什么帮助?(20分钟)

  ⑤项目拓展

  设计童年系列的便签封面(以作业的形式提交)

  三、本课程的教学课时安排

  课程共32学时,其中案例1用2学时,案例2-案例9各用3个学时,案例10用4个学时,复习用2个学时

  四、课程评价

  ①教学效果考试方式:操作

  ②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在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认证photoshop平面设计考证中,合格率为98.5%,其中获得高级工程师资格的61人,助理工程师资格的48人,高级操作员资格的28人。

  五、课程教学设计特色描述

  ③ 本课程调查了IT行业的发展情况,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项

  目课程体系,运用项目导向,加大案例教学力度并采取虚拟车间教学法让学生做中学。本课程创设了一个虚拟的工作环境,以公司实际接手到的项目为前提,以一个公司的普通员工为主线,由情境引出,以完成《。。。。》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彰显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再结合具体任务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对任务进行设计讨论,得到具体的解决方法,熟悉操作步骤,并最终返回到知识点的层面,对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总结。并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创作的空间,拓展同类型的作品设计。力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达到相关企(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图形的旋转》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充分的经历与欣赏中感悟旋转;同时针对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比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以渗透刚体变换的思想。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运用旋转设计图案。

  能力目标:运用观察、操作、归纳、联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感悟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的旋转,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并运用旋转设计图案。

  三、说教法与学法

  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只初步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接触了两种图形变换方式:对称、平移。本课是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

  四、说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方格纸 、 自制风车

  五、流程设计:

  (一)游戏激趣,感受图形的旋转

  此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初步感受旋转。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情景,即风车,美丽的图形等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展示出了单一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更激增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怎样旋转才能得到这么漂亮的图案?真正关注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顺利进入对旋转的探索。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把图形在表格中的旋转这一难点融入探究风车是怎样制作的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自主讨论这个活动中研究出的图形旋转的三要素,即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在教学中我遵循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动手做一做

  此环节我设计了一组练习,当55页1题完成后,我让学生通过刚才学习的知识,动手在方格纸上,摆一个漂亮的图案。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巩固新知,建立空间观念,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启发引导,拓展思维

  拓展延伸,学生利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制作自己喜欢的图形以及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进一步突出本课的难点,发展学生的想像、创造能力本。

  (五)本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

说课稿 篇7

  艺术课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和我们原有的音乐课程所不同的是,它将音乐与美术合在了一起,克服了听觉(音乐)与视觉(美术)彼此分割的传统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艺术能力。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写过这样一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也就是说,精神的需要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所以在这一课,我借现在正值秋季为由,引导学生围绕“秋”这个主题进行艺术讨论、感受与鉴赏,从中领略艺术的无穷魅力。

  一进入音乐教室,就听到了舒缓、柔和的钢琴曲《秋日私语》,优美的琴声很快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思索的兴趣。秋天是色彩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美而又热爱生活的艺术家,用他们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量,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现代派中国画《林晚》就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秋景图。在白云与枫叶的掩映中,山中的小屋飘出了袅袅的炊烟,这满眼的美景令山路上的游人也陶醉了。

  美术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是视觉上的感受,而听觉上的感受就要靠音乐来完成它了。为了让学生体会视觉与听觉彼此融合的魅力,在这里我安排了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听觉感受,从中为《林晚》这幅画选取最能体现其意境的一段,感受画与音乐所构成的二维欣赏效果。第一段音乐是由小提琴演奏的《思乡曲》,这段音乐节奏舒缓、旋律中带着淡淡的忧伤,小提琴低音区那婉转缠绵的音色,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是远方的游子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吗?寥寥的秋风中,纷飞的落叶飘散在他的肩头、发迹,黄昏中落日的余晖,拉长了那思乡的背影。第二段音乐《秋叶》的前奏部分是风吹树叶的声音,这自然音响与单簧管的绝妙配合,是那么的轻松和平和,而有着典型流行音乐风格的主旋律,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秋的浪漫、秋的遐想。最后一段音乐是由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中国民族乐器竹笛演奏的,这里的音乐节奏相当平稳,仿佛游人漫步于林间小道,欣赏秋日美景时那份怡然自得的心情;而它的旋律又是如此清新自然,给我们带来一股秋高气爽的味道。

  各位老师,你们听了这三段音乐后,觉得哪段与画面最吻合?虽然从感受上,这三段音乐描绘的都是秋日的美景,但“国画配国乐”似乎更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情趣。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选择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和表现能力,我特意为他们渲染了诗情画意的气氛,引导他们站在诗人的角度,借用最恰当、最熟悉的诗句来赞美眼前的美景。虽然学生的文学水平有限,但他们还是一下子就想到了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笔调浓郁清新,婉转流畅,意境深远,既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林晚》这幅画的意境,也是一首秋色的赞歌。在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下,通过学生特有的音色和声调来朗诵《山行》这首诗,初步形成了对“秋”的三维立体欣赏。

  “秋”的美是多种多样的,在钢琴曲《谷粒飞舞》与一组丰收画面“稻花香里说丰年”的配合下,引导学生再次从听觉与视觉感官体验“秋”丰收的喜悦、成熟的美。

  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与生活,并且是生活的升华。因此,在让学生了解了艺术是相通的前提下,为了培养他们交流、表现、创造的能力,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他们说说“你眼中的‘秋’……”,并鼓励他们尝试以“诗画乐”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于是,有的学生朗诵散文片段,有的学生为大家展示秋天的图片,有的学生当场演奏一首乐曲来表达心中的秋天……通过这样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分享,加深了学生对“诗画乐”三维一体的感受,真正体会到艺术整合的魅力,同时也提醒了他们艺术就在身边。

  在交流、欣赏了艺术家们如此丰富的“秋”后,从学生的表情中,早以透露出一种亲手表现“秋”的愿望。落叶是最容易得到的代表秋天的实物,因此,每位学生可以在自己平时收集到的落叶上,调出合适的颜色,印在教师准备的底版图上,在《谷粒飞舞》的音乐声中完成一幅独一无二的《秋韵》图,抒发对“秋”的热爱。

  秋天同时也是极容易勾起游子思乡之情的季节,借着前面欣赏和创作的余兴,我让孩子们用满含深情的声音唱起了《思乡曲》,在优美的歌声中,孩子们想起了含辛茹苦的父母,想起了远离家乡的游子,秋天在他们的眼里已不再只是那满地的落叶,那丰收的果实,那悠扬的音乐,那精致的画面,在这个美丽的孕育着希望的季节里,我们更感受到了骨肉同胞间那份冲不破,隔不断的真情。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黄河的主人》。它是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及羊皮筏子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赞颂了黄河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纵观全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培养学生感悟文字、积累语言,提高语言修养的佳篇。

  因为学生没有真正感受过黄河那波浪滔天的气势,更无法目睹艄公那精湛的驾船技术,所以透过文本感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结合四年级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通过对课文的品读,读懂课文内容。

  2、以学定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通过看录像,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则成为本文的重点。而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句之间的有机联系则为教学难点。

  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打算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首先,出示古代描写黄河的诗句,引出交流的话题,进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黄河的了解,初步感受黄河的特点。而后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进行质疑、梳理,以几个关键的问题做为学生自读的主线,在检查自学情况对鼓励学生读懂生字。对重点字词如“艄、油、整”等翘舌音及“凭”等后鼻音进行正音。联系具体语境理解“浊浪排空”“如履平地”等词语的含义。并在交流评读中理清文章脉络。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找到文中能够表现艄公机智、勇敢、沉着、镇定的词句,抄写下来,也可适当写写自己的感受,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课时的教学我设想通过整体感知—自读自悟—读写结合等方式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初步感受黄河那磅礴的气势。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对黄河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让学生脑海中的资料变成直观的画面,我将播放黄河万马奔腾滚滚东流的录像,届时教师相机配以解说词。让学生感受黄河的磅礴宏伟。这时顺势让学生浏览课文,看哪一段最能体现黄河这一恢弘的画面。学生借助第一自然段中的“浊浪排空”“胆战心惊”等词语将画面与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下文艄公的出现作以铺垫。

  二、自读自悟。体会黄河主人的勇敢、智慧、镇静、沉着。

  (一)寻找中心句,确定突破点

  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我借助刚才的录象清想象这样一个画面:黄河以“排山倒海”之垫,冲天而来,让人看了“胆战心惊”,有人竟然能够驾驭它。那就是就是—艄公。由此,引发学生心中的疑问:艄公到底凭借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呢?继而启发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并动笔画一画。学生通过默读,很快就能找到文章的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让这一中心句则成为突破、掌握难点的一条主线。

  (二)以情感变化为切入点感受勇敢和智慧

  围绕这一中心句,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时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而后让学生细细地品读2—4自然段,边读边把有感想的地方划出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各抒己见。在交流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变化边读边想象,适时点拨“作者初观湍急黄河为之一惊,远望鼓浪的羊皮筏子为之更惊,细看到筏子上有人更为惊讶”的观察思路和认识思路,并鼓励学生用朗读来展现作者看到羊皮筏子由远及近时的心情是提心吊胆、惊讶、激动、兴奋、吃惊。例如,我抓住了“啊”、“哩”两个语气词、动词“贴”及“一、二、三、四、五、六”几个数量词进行多元解读,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进入角色,通过评读、赛读、范读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才能怎样读出作者的惊奇、读出作者不可思议的感觉,使学生从侧面感受到艄公的勇敢和智慧。

  (三)在对比中感受艄公高超的技艺

  在学生交流第五自然段时,我将指导学生抓住“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与五位乘客一位艄公及两只装满的麻袋”进行对比,让学生继续采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受到正是由于艄公高超的技艺,所以他才会这样胸有成竹、无所畏惧。

  (四)抓住关键句,深入感受主人形象

  在品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时,我将以“皮筏上的乘客凭什么能风生?”为切入点,创造一个现场采访的情境:学生们此时就是那些乘坐皮筏的乘客,就是那专心致志的艄公,而我则以采访者的形式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游客们当时谈笑风生、从容不迫的样子,放心自在悠闲的心态,游客的第一次乘筏的勇气和胆量,感受到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及他那高超的驾筏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此时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赞美之情自然发自肺腑。

  三、延伸拓展、升华主题

  面对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学生心中都有许多话想要倾诉,而此时的小练笔更能突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一版块中,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项选择的机会。

  如:黄河我想对你说……

  艄公我想对你说……

  我想对自己说……

  学生在对不同的角色的选择与对话中更好地诠释了自己对课文,对生活的理解。课后,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几个多项选择的作业: 1、在人与外界的各种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在了解的基础上仿照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写法赞一赞他。 2、搜集有关“勇敢、智慧”的名言背下来。

  以上内容仅仅是我的初步设计,我还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的提高和修改。

  板书设计:

  艄公 沉着 镇静

  黄河的主人 战胜困难

  乘客 谈笑风生 从容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相关文章:

《美丽的彩虹》说课稿模板12-27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有趣的影子》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05-23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05-07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03-22

《买东西的学问》的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