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数学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的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中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难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四、教学法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 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冰雪天地游乐场”吗?前两天我们曾去过滑冰区,也到过滑雪区,在那里探索过不少的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到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区里的数学问题好吗?(出示冰雕区的场景)
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给出的信息是:冰雕区上午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
(二)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通过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算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这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请学生上来板书算式,然后请板书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270-180为什么要用括号?小结: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1、出示例4 96÷12+4×2小组内讨论,说运算顺序,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教师小结,学生独立计算。
2、在题目基础上加上小括号 96÷(12+4)×2教师说明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先算小括号中的 学生尝试计算。
3、引入中括号96÷【(12+4)×2】 这个算式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猜一猜该怎样计算?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最后教师总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升
1、完成相应做一做,小组互出题目练习。
2、错例分析,提高解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开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本节教材主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是小学与中学内容上的衔接点,方法上的分水岭。
(二)教学内容
“从算式到方程”新教材与原教材的显著区别:方程这一部分内容不是按照由定义到解法最后讲应用的纯数学体系编排,而是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比较算术方法与方程求解的区别,体会方程的优越性,让学生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然后再通过具体实际问题所列方程,介绍方程等概念。新教材的编写更加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列方程不太熟练,为了防止学生仍停留在列算式解题的低层上,所以本节重点确定为:让学生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列算式与列方程在分析数量关系上的区别及列方程时相等关系的建立。而本节中学生可能感到困难的仍是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建立。
二、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方程等基本概念。
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体会并认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特点,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恰当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动,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积极推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努力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目标①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②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
③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知识难点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复习引入解下列方程:
(1)x+7=1.2;
(2)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①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②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由于这一课时也是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所以通过复习来引入比较自然。
探究新知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
例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0.5x-x=3.4(2)
先让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①要把方程0.5x-x=3.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5,怎么去?
②要把方程-x=2.9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号,怎么去?
然后给出解答:
解:两边减0.5,得0.5-x-0.5=3.4-0.5
化简,得
-x=-2.9
两边同乘-1,得
x=-2.9
小结:(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
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
在学生解答后再点评。
解后反思:
①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一3”?
②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
例2(补充)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米,根据题意,得
80x×3.5+1.5x=355
化简,得
280+1.5x=355
两边减280,得
280+1.5x-280=355-280
化简,得
1.5x=75
两边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间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
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检验一下x=-27是不是方程的解吗?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尝试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一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一部分学生虽不能解答,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后,也能受到启发,这比纯粹的老师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级性。
这里补充一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应用,二是前两节课中已学到了方程,在这里可以进一步应用,三是使后面的“检验”更加自然。
解题的格式现在不一定要学生严格掌握。
课堂练习①教科书第73页练习第(3)(4)题。
②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评议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建议:①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2)我有哪些收获?
(3)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③思考题用等式的性质求x:-2x=-5x+7引发竞争意识,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的目的。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人、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投入及学习的效果方面等。
本课作业①必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1)、(2)、(4)题;补充: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①3+4x=17;②4-=3
②选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3)题,第74页第10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设计从新课的引人、例题的处理(包括解题后的反思)、反馈练习及小结提高等各环节都力求充分体现这一点。
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大量地讲解,把学生变成任教师“灌输”的“容器”,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而教师进行的也只不过是机械地复制文化知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设计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体现。
3、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能有较多机会接触列方程,本章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作为贯穿于全章前后的一条主线。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即先列出方程,然后讨论如何解方程,这是本章的又一特点。本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旅游中的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6至37页的内容。
2、说教学内容的作用、地位及意义
《旅游中的数学》是一节专题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课之前,教材已有类似内容分别编排在其他各册中,学生已有初步的活动经历、体验,因此这节课我就把出发时租车、吃饭、买门票都设计到旅游计划中,进行了有序的安排,把数与计算、统计与概率等知识也融合在解决旅游问题的过程中,这样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生成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 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难点: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法与学法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力求做到: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模拟旅游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3、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根据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学具准备
本课程主要是以PPT形式教学,所以PPT要做的精致。
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本节课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活用资源、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上课开始,我就利用春季这一旅游的季节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模拟旅游的活动中,积极为旅游前的准备工作出谋献策,并引导学生发现与本次旅游相关的问题,如:参加这样的集体旅游应考虑好哪些方面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提出应考虑安全、租车、吃饭、买门票等问题。课程结束时,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为本课的学习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以学生为本,模拟生活实际,逐一创设租车、吃饭、买门票3个活动情境,如:学生认为旅游首先要搭车去才行,因此,这一环节的开始,我首先创设的是租车情境,于是就运用多媒体出示租车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先分小组讨论、设计各种租车方案,再选出最合算的方案进行汇报,最后是小结优化解决租车的方法。
其次是创设吃饭情境,在解决吃饭问题时,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自由选择,但要注意不得浪费还要搭配营养,口算自己一餐饭得花多少钱?旨在对小数的加、减法进行复习,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这一环节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最后是买门票观光。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环节:反思交流、形成技能、感受快乐
全课总结时问学生:“在这次的模拟旅游的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懂得数学的真价值,从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形成技能,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第四环节:活用数学、课外延伸、提高能力
新课标倡导教学活动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所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旅游计划。旨在灵活利用身边资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课外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使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实践做到有机相结合,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讲的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问题审,设,列,解,答;经历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2.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过程与方法)
学会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以及检验方程组的解是否符合题意并正确作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确定解题策略,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
四、说教法
教法设计:回顾练习(5分钟),自主探究(5分钟),小组交流(5分钟),成果展示(10分钟),疑难点拨(10分钟),课堂运用(5分钟),小结发言(5分钟)。
教法设计意图
1.回顾练习
内容:
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组
(2)既是方程的解,又是方程的解是()
A.B.C.D.设计意图: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自主探究
出示问题:养牛场原有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一天约需用饲料675一周后又购进12只母牛和5只小牛,这时一天约需用饲料940kg.饲养员李大叔估计平均每只母牛1天约需用饲料18~20kg,每只小牛1天约需用饲料7~8kg.你能否通过计算检验他的估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认真看P.105页的内容.
思考: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的方法有2种:
(1)先假设李大叔的估计正确,再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来检验.
(2)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求出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量,再来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
5分钟后谁能帮助李大叔解决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教师巡视,确保人人学得紧张高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组交流
组内成员讨论各自的探究成果,对不足和错误进行补充与更正
最终提炼出最佳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4.成果展示
各组在黑板上展示解题的方法(也就是设,列的步骤),然后由发言人讲解详细的做法.
设计意图: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5.疑难点拨
(1)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求出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量——列出方程组
(2)方法的多样——2种解法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打开思考路线,指导规范解题
6.课堂运用
实验中学组织爱心捐款支援灾区活动,九年级一班55名同学共捐款1180元,捐款情况见下表.表中捐款10元和20元的人数不小心被墨水污染已经看不清楚,请你帮助确定表中的数据.
捐款(元)
5
10
20
50
人数
6
7
设计意图:巩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7.小结发言
谈出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各小组的小结,从审,设,列,解,答五步规范实际问题的解法.
五、说作业安排
作业安排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层次性分类定量的进行(我一般将学生分成三类:特优生,优秀生,待优生)
设计意图:从不同层次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推荐】数学说课稿四篇】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小学数学《约分》说课稿12-24
《离骚》说课稿推荐12-05
初中数学说课稿《相交线》01-19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01-17
小学数学说课稿3篇01-19
大班数学优秀说课稿《排序》11-03
大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
高中数学说课稿02-17
《木兰诗》说课稿推荐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