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31 13:08: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过渡句】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是高中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二节,在高中地理内容的基本结构中属于自然地理的部分。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自然界的水循环开始,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结束。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及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海洋水体是地球上海陆间水循环的起点和终点,也是陆地水资源不竭的源泉,所以本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在本章中起着呈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说学情

  【过渡句】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首先,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大势,有一定记忆,这对洋流名称、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帮助。其次,对于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直接影响因素——世界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南亚冬夏季风风向风带的变化在第二章刚刚学过,这也有利于对本节的学习。而高一学生对于密度流和补偿流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课程标准也没有作具体的要求,所以我在这一知识内容上尽量不会拓展太多。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洋流的概念及分类;会分析洋流的成因;能够说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养成用地理眼光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形成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思维。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难点】

  洋流的性质判断;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故事导入法。我会向学生讲述哥伦布两次前往美洲所花费时间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引出洋流帮了哥伦布的忙。并通过提问“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有何分布规律?”进而导入新课。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杨柳岸晓风残月”、“吹面不寒杨柳风”、“风吹草低见牛羊”……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风总是饱含着浪漫的气息。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可以造福于我们,也可以毁坏我们的家园。一般来说人们总认为风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通过一系列的听风、体验感觉风、画风、说风的活动,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风。使孩子们更亲近大自然,主动观察、探索风起时自然现象的变化,初步了解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体验、寻找来丰富学生对风的感知,了解风的形成和特征。

  2.进一步提高用线条进行表现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用线描的方法表现风吹时引起的物象变化的景象,表达出自己对风的感受。

  3.培养对自然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动态变化。

  难点:运用线条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本人通过感知风、讨论风、欣赏风、 试画风的轨迹、联想风、欣赏风的绘画作品六个环节进行分析学习,让学生对风进行造型表现。

  首先第一环节,让学生听风声、感知风的存在来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通过两个提问,来说明这么一个问题:‘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却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而且可以通过一些自然现象来证明风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欣赏不同等级风的图片。让他们身临其境,认识风的不同类型,同时引出风的轨迹,我认为这个环节很重要,由教师试画到学生板演至全体学生体验,让他们初步找找画风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单单画风的轨迹是不够的,学生停留的还是表面,为了让他们更深刻理解表现风的存在,我通过小实验,请一位学生扮演小草,提问:“假如你是一棵小草,风儿来了,你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学生的肢体表演,显得更为生动、有趣。紧接着出示一幅静止的画面,问:“此时风儿来了,会发生什么变化?”由此让他们产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积极思维。想想这画面可能出现的的一切效果。最后请一位学生来完成风儿吹来时场景的变化图。

  下面进入第三环节,学生作画。我用快速浏览的方式欣赏方式学生和画家的作品,感知不同画种风的表现方法,然后出示作画要求进入绘画状态。配上音乐。

  在第四环节讲评时,先通过学生自评,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再通过互评,增加他们之间的交流。

  最后老师总结,带出课后拓展。第五环节,让学生懂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后去拓展一下有关风的知识面。

说课稿 篇3

  一、指导思想:遵循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体育课程的性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传授运动技能为载体,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场地设施,选择教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说教材:

  行进间运球在初中篮球的教材中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好篮球的一项必备技术,特别是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篮球比赛能力,从而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并对发展学生速度、协调、耐力等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功能。

  三、说学情:

  篮球运动是深受学生喜爱,在各校开展较为普遍的一个项目。我校的篮球器材,场地比较充足,为开展篮球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我担任的初三班级,把篮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上一学期,我主要教授了原地运球、胸前双手传接球和投篮三项基础技术,开展篮球比赛,培养了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本学期,主要在这巩固和提高三项技术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参与比赛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篮球的间接兴趣,体验篮球比赛的激情和魅力,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喜爱篮球,积极地参与篮球运动。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一拿到球就不会“走路”,即不会运球,几乎是站着打球,从而限制了他参与比赛的能力。这种情况在女生中更为普遍,因此,在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掌握行进间运球技术显得尤为必要。

  上周我在本班开展了行进间运球第1课时的教学,因此,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的掌握,在本课的第2课时中,主要是进一步巩固提高运球的技术和能力。

  四、说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懂得行进间运球的基本要领和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90%以上学生慢速运球时做到运球的后上方,落球于体侧前方,运球与步伐相协调、有节奏,70%以上学生快速运球时表现出较好的控球能力;发展学生速度、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学生能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五、说重难点:

  重点:运球部位、落点及对球的控制能力

  难点:运球与脚步相协调、人球同速

  六、说教学流程

  针对本课的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导入和热身部分:通过球操和熟悉球性练习,起到愉悦身心,充分热身的目的。

  原地运球练习主要为接下来的行进间运球技术的学习做铺垫。因为,行进间运球是在原地运球技术上的拓展,是行进间运球的基础。

  巩固提高部分:通过抓住技术的重点出发,主要采用了沿边线运球,控制好运球的落点,从走——慢跑的运球,充分体会触球部位,逐步增强学生的控制球的能力,达到基本掌握技术的目的。

  本课的重心还在于提高学生快速运球的技术和能力,通过直线快速运球,学生展示、小组比赛等手段,使得学生运球技术得到强化。

  从本课的教学结果来看,较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但又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提出宝贵建议!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争吵》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一书。本篇课文记录了主人公“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情。故事重点讲了“我”在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从而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互相理解,彼此宽容。要理解这其中的道理及其传达出的人生观的教育意义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所在。此外,文章中对话较多,语言也较朴实、准确且贴近儿童日常生活内容。因此要抓住文章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多读中领会其中的意蕴,学习文章语言,最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4、课外延伸:说说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们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朗读为本”的主旨,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穿针引线和梳理总结的作用。教学时采取质疑法、引导法、探究法、讨论法,从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通过朗读体验情感,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学法

  本课的设计把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放在首位,让学生通过研究、讨论、情感朗读、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等方法,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研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说过程

  (一)、这课堂的结构是: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研读第一段,探究“争吵原因”——细读第二段,体会人物内心——品读第三段,领悟父亲的话——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二)、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学,达到让学生体会情感并内化。在这里,我们主要抓住了文中的三个人物为线索:

  (1)“我”的心理活动:

  a.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b.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

  c.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

  d.终于挨到了放学。

  e.“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

  (2)体会克莱谛的表现:

  a.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b.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

  c.“不,安利柯!”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朋友吧!”

  (3)父亲对“我”的教导:

  a.“应该知错认错。”

  b.“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c.“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 ÷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 ÷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1)求下列各组数的倒数。

  (2)把2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把1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并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提问:4/7表示什么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

  2、把4/7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图上的哪一个部分平均分成2份?得多少呢?

  3、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把这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占这张纸的2/7。

  2)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

  4、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4/7÷2=)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齐来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K12教育空间

  1、提问: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4/7÷2=2/7吗?你能提出你的大胆猜想吗?

  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结论,举例验证。

  师: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

  2、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可以列出算式吗?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1、提问: 4/7÷3这道题与刚才那几道有什么不同?(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如果要算4/7÷3刚才的方法还能用吗?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个思维方式探索能普遍运用的方法。

  2、提问: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的图形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分。

  3、你是怎样分的?

  (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4、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几分之几?求4/7的1/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板书)

  5、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把4/7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4/7的1/3,结果都是4/21。因此,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起来。你们看,这样,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了什么算式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有什么作用?

  师: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6、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的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作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补上一个条件(0除外)。

  7、在今后的分数除法计算中,我们常用这种方法。因为无论分数的分子能否被整数都可以进行计算,不受什么条件限制,它的应用更普遍。当然,分数的分子如果正好能被整数整除时,我们也可以应用第一种算法计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五、巩固提升

  1、引导学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六:课堂总结:谈一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 》是小学《体育与健康》第 部分运动实践第 单元的内容,在课本 页。依据的教材是 出版社于 年 月出版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

  (二)教材分析

  游泳运动既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竞技体育项目,也是人民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项目之一,每到夏季各地的游泳场馆、江、河、湖、海等天然水域,汇集着数以千万的游泳爱好者,他们不仅从游泳运动中享受到与大自然搏斗的无穷乐趣,而且还使自己的身体在游泳锻炼中健康、强壮。小学生学习游泳,有助于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在玩耍中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心肺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勇敢顽强精神。还能够缓解学习压力,以及防止长时间坐立而形成的脊柱侧弯。本课为第二次课,新授内容为蛙泳手动作和憋气漂浮,复习憋气。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涉水练习,使学生的身体与皮肤感受到温柔似“水”的意境。切身体会水中浮力。使90%学生能够表述蛙泳手简单动作步骤。

  2、技能目标:使90%学生能掌握蛙泳手动作。60%学生能手抓水线漂浮10—15秒。40%学生能自己漂浮于水面,并能大胆做蛙泳手动作。并通过一定次数的重复憋气练习,增强学生内脏器官的机能,提高肺活量。

  3、情感目标:配合游戏和集体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心理怕水障碍,超越自我,树立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蛙泳手动作

  (五)教学难点:适应水的浮力和阻力,消除对水的惧怕心理。

  确定本次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主要依据是,根据游泳运动的基本教学方法,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所定。

  二、说教法

  本次课是本单元第二课时,在上一课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游泳动作和技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自身特点,主要采用讲解法、动作示范法、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运动游戏法这五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讲解法:教师根据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在陆地上向学生详细讲解蛙泳手动作。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动作步骤,重点和要达到的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陆上动作示范法:在讲解的同时向学生做动作示范,配合讲解,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表象出动作的形态。在脑海中建立基本的动作结构。

  3、陆上分解练习法:将一个完整动作分解为4步练习,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加上简单的动作名称,突出每一步的重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有助于循序渐进的教学,为以后的练习打下基础。

  4、陆上完整练习法:在分解动作的基础上,连贯起来练习。建立完整的动作形态。同时也要求每一步骤的标准。最后通过水中练习,强化动作意识和动作感觉,最终达到技术目标。

  5、运动游戏法:通过水中的游戏,增加学习乐趣,增强学生对游泳课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游泳,爱上体育课。促进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

  三、说学法

  本次课的对象是 学生。学生年龄在 岁之间。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儿童向少年的转型,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兴趣爱好广泛,具备一定的学习和判断能力,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又容易分散,体力也不是很好。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还应注意强度不能太大。上诉情况就让我们在教学中将学与玩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主观能动性。在配合老师的指导讲解,帮助学生克服怕水的心理恐惧,养成拼搏向上,积极进取的优良品德。

  四、说教学程序

  1、准备部分 (5分钟)

  1.1、课堂常规 班长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 (2分钟)

  检查服装;

  宣布本课内容与目标

  安排见习生

  1.2、准备活动 班长带队做徒手操

  2、基本部分 (35分钟)

  2.1、讲解蛙泳手动作要领 (3分钟)

  2.2、分解练习蛙泳手动作 (4分钟)

  2.3、完整练习蛙泳手动作 (3分钟)

  2.4、下水 (3分钟)

  2.5、游戏水中行走划蛙泳手 分两组接力比赛 (5分钟)

  2.6、游戏水中行走憋气划蛙泳手 分两组接力比赛 (5分钟)

  2.7、手抓水线憋气漂浮 (10分钟)

  2.8、放松上岸 (2分钟)

  3、结束部分 集合站队检查人数 (5分钟) 师生总结

  布置课后作业师生再见,下课

  五、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积极尝试、大胆体验,教学气氛轻松,同学们在玩和练中能掌握好蛙泳手动作和漂浮的基本技巧。对游泳的兴趣逐渐加深。锻炼了自己的身体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基本达到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意义”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中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是中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式的概念与整式是紧密相联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和巩固。学生掌握了分式的意义后,为进一步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我任教班级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不够高.通过分数的学习,学生可能会用分数的定义去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含有字母的整式。为了让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作了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分式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有理式是不是分式。

  (2) 技能目标: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会推断分式的分母中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

  (3)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整式和分式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4)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分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式的意义:分式与除法的关系;

  (2)难点: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师将以引路的形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知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归纳、概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分式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下面这样几个环节

  1.设问激疑,以旧探新,类比联想,形成概念

  教师先问学生两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分数。

  思考:请各位同学将下列各题用一个恰当的分数来表示:

  1. 一段绳子长3米,把它平均分成4份,则每份长是多少?

  2. 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80千米,一辆汽车行驶7小时,从甲地到达乙地,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

  然后教师再请学生看以下两个问题。

  思考:1.一段绳子长3米,把它平均分成份,则每份长是多少?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80千米,一辆汽车行驶 小时,从甲地到乙地,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通过运算、比较,可以发现 、 是一种新的代数式。教师介绍这种新的代数式,我们称它为“分式”,从而引出课题“分式的意义”。

  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比联想,给出分式的概念。即

  两个数 , 相除可以用“ ”或“ ”来表示,如果两个代数式A,B相除我们也可以用“A÷B” 或“ ”来表示。

  分式的概念:两个整式A,B相除时,可以表示为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么 叫做分式。如:分母中都含有字母,都是分式。

  (这样的安排可以刺激学生复习和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能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的旧知识,将新知识的各因素联系起来,并以组织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学到了新的知识。通过比较概括,是新旧知识相联系,通过启发,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使他们对分式的概念先有一个粗略的总体认识,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铺垫,使学生对反映新知识内容的文字、符号先有一个表层的认识。)

  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得到分式的概念后,紧接着教师给出:

  例1:现有以下各式:2, , , , , , ,请同学们任取两个进行组合,使组合后的代数式为分式。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答案并不唯一,通过对分式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组合成的代数式将一个个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后教师通过学生所给出的答案加以分析,指出类似 这种形式的,虽然也有分母,但分母中不含有字母,所以不是分式,而是整式。指出判断一个代数式是不是分式,不是决定于这个式子里是否含分数线,关键要看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最后指出“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根据分式的概念,我们还可以看到分数线具有双重意义:(1)表示括号;(2)表示除号。所以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教师给出:

  例2:用分式表示下列各式:

  (1) ; (2) ; (3) ; (4) ;

  2.观察感知,启发引导,指导运用,巩固概念

  在掌握了分式的概念以后,教师通过“要分数有意义,只要使分母不为零”让学生很自然得过渡到“要分式有意义,也只要使分母不为零”即可的思想。

  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给出:

  例3:当 取什么值时,分式: 有意义?

  学生根据之前的结论,得出只要分母 ,即 时,这个分式有意义。

  教师顺水推舟,再给出以下分式,让学生讨论,这时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有意义?

  (1) ; (2) ; (3) ; (4)

  讲到这里,教师又乘胜追击,问学生:

  例4:那么以上各分式,当 取什么值时,分式无意义?

  那么我们说只要分母为零时,这个分式就无意义。请学生给出每一题的正确结论。

  3、变式训练,讨论辨析,揭示内涵,深化概念

  在掌握了如何求当未知数取什么值时,分式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以后,教师将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对学生来讲思维又将象每个跳动的音符一样活跃起来了。

  教师问学生:

  例5:同样的,以上各分式,当 取什么值时,分式的值为零?

  由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在本质方面还是肤浅的,很多学生只会考虑满足分子为零即可,所以教师给学生几分钟的讨论时间,这时就有考虑问题较周到的学生通过(3)(4)两个题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找出了症结。这样教师就能及时得对症下药,指出“分式的值为零必须在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分式的值为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分子的值为零;(2)同时分母的值不等于零。

  4.反思小结,自主评价,培养能力,激励奋进

  一节课已进入尾声,教师指导学生反思:我们是如何得到分式概念的?分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分式意义的本质?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你的收获有哪些?

  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归纳小结:

  (1)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分式的概念:两个整式A,B相除时,可以表示为 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么叫做分式。

  (3)要分式有意义,也只要使分母不为零

  (4)当分母为零时,分式就无意义

  (5)分式的值为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分子的值为零;(2)同时分母的值不等于零。

  (6) 是圆周率,它代表的是一个常数。

  (7)在开放题中,强调根据整式、分式的定义进行编制。

  5. 分层作业

  (1)练习册15.1

  (2) 取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负数?

  四.评价分析

  1.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新的信息对学生来讲基本上是陌生的,零碎的和彼此孤立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现、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就是在于引导学生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利用旧知探索新知,逐步深入,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将学生带入发现概念的最近发展区。

  2.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误认为由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后,对新知识的理解就已经到位了,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求新旧知识间的深层联系和实质区别,去揭示这种内在的或隐藏的联系与区别,纠正其对概念的表面性和片面性的理解,在头脑中获得新的痕迹。

  3.小结部分通过师生共同反思,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旧知识建立逻辑性的稳固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体现在学习策略的选择、实施、调整等方面,从整体上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反思,不仅可以梳理在学习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评价自己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闪烁出的思维火花,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的课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我将从教材分析处理、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大方面说明。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介绍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三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及大致功能,第四章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教材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体会生命的物质性,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3.重难点

  重点就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其中两种被动运输方式,学生已有扩散和渗透的知识基础,较易理解。难点是主动运输。

  4。教材处理

  学生学过呼吸运动中肺换气、肺部气体交换,已有对物质交换的了解。通过对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学生对跨膜运输方式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层次。本节依次讲解被动运输方式、主动运输方式及意义。

  二、 教法、学法、教学手段

  教法:

  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 →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

  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可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物质出入方式的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

  3。教学手段:

  课件显示运输方式动画

  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

  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二)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此时比较扩散和渗透两概念的异同。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学生有了自由扩散知识的基础,很容易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此时引导学生自主列表对比两者异同,并回答问题: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 ?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更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只有被动运输能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吗

  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呢?

  师就讨论结果矫正,精讲点拨。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引导学生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并组织学生分析三种运输方式异同。继续完成填表。

  提出问题: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各是什么?画出细胞对某物质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图。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图展示各组成果。

  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制作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得出胞吐现象,提出问题:白细胞是如何吞噬病菌的。 显示有关图片。 比较其与跨膜运输方式的不同。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3。与社会的联系

  简单描述囊性纤维病的机理以及病毒感染中,药物比较难杀灭病毒的

  原因

  4。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三)、反馈练习

  1。画出三种运输方式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图。

  2。当堂检测题

  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03-27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墨梅》参赛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蜜蜂》说课稿模板2篇12-17

《狮子和鹿》说课稿模板12-17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模板12-27

《蜘蛛开店》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