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物理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是一个物理量,用来描述物质在单位体积下的质量。密度也可以引申为一个量与一个范围的比值作为这种情况下的简称例如人口密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4.教具、学具
(1)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
(2)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木块、铝块、铁块。
(3)托盘天平和砝码1套。
(4)刻度尺1只。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
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
2.新课教学
(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通过上面“想想做做”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推测: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
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
(2)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3)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4)密度的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ρ=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5)密度的单位
密度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
密度其他单位:,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
(6)课后作业
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
(7)讲解例题
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
四、板书设计
物理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让学生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包括温度的含义和温标的规定,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温度是热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学习全章的基础。温度计作为一种基本测量工具,在后面的热学实验中要经常用到,正确使用温度计既是一种基本技能,又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知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温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硬性给出,也没有停留在字面讨论上,而是把视野扩展到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影响的温室效应,从关注整个人类生存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温度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因此本节课在学生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是比较重要的一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2)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对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等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温度的概念贯穿本章始终,是学习物态变化的基础;会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是基本的实验技能,所以温度概念建立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由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摄氏温度计的分度方法——“等分法”,以及温度计测温原理中的“转换法”和“放大法”,学生主要依靠想象来接受,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本节是全章的入门,可以从“温室效应”出发,引发学生对“环境温度”的关注,引起思考,进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温度和温度计
关于“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学生对这种说法并不陌生,这与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也基本相吻合,因此,教师可直接从“冷、凉、温、热、烫”等描述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不必作进一步解释。
活动1:凭感觉能判断“冷”和“热”吗?
“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具体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仅凭感觉判断冷热是不可靠的,应使用温度计来准确测量温度,应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去。
在这个活动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引出温度计的教学。为了让学生领会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建议在教师的示范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自制一只温度计模型。
使一个小药瓶的橡皮盖上用大铁钉扎一个小孔,将饮料吸管穿过小孔,由于橡皮本身的弹性,扎孔处会和吸管接合紧密。将小药瓶内灌满红墨水,再把盖子紧盖在小药瓶上,会有部分红墨水上升到吸管中,形成液柱。
学生将自制的温度计模型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液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学生经过实验很快总结出: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另外,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采用不同粗细的饮料吸管制成温度计模型,可让不同小组将他们的温度计模型放入同一杯热水中展示,经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相同情况下,吸管越细,液柱上升或下降得越明显,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温度计模型中“放大法”思想。
教师联系这个自制的温度计,引导学生思考:列举此温度计的优点和不足,如何把它改进为方便携带,又可读数的温度计?从而引出温度计构造及刻度方法的教学。
活动2:观察温度计
活动2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掌握摄氏温标正确的读法和写法,为下面正确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打好必要的基础。通过观察温度计,使学生体会到,和刻度尺一样,任何一种测量工具,使用前,都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然后才能正确的操作。
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时应把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发给学生,再结合挂图、实物投影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能粗略说出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液体、刻度和符号。
2.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比较容易,学生日常生活中也使用过温度计,所以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演示一下用温度计测温度,大家一起找问题,从而总结出温度计使用的时候的思想注意事项:
(1)估量程: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每个温度计都有它测量的温度范围,如果待测物体的温度超出这一范围,不但测不出温度值,而且还可能损坏温度计。
(2)莫碰壁:温度计的液体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还不能与杯底、杯壁接触,否则测量结果不准确。
(3)在水中:读数的时候温度计要保持在液体中,不能拿出来读数。
(4)要平视: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齐平。
(三)巩固提升
让学生观察体温表的构造与一般温度计的不同,教学时可追问这样设计的原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体温表的使用技能。
(四)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
作业:让学生自己阅读关于热岛效应的资料,分析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物理说课稿 篇3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分析教材。本节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通过这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巩固前面学习的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路程中其大小会不同。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在认识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后,分析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①.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②.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重难点。
1、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停表,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利用刻度尺侧长度时,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如何计时,是本节的难点。利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时间,计算平均速度。在斜面上标注出起点,利用金属片指示终点,便于计时和测量长度。由于通过下半段路程的时间较短,不易测量,引导学生利用测量较长的时间,间接求出,即,利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再分别计算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从而强调出,平均速度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由于小车从斜面滑下较快,到撞击金属片之前的时间不好测量,在学生分组实验后,教师利用位移传感器和计算机进行演示,将小车的运动记录下来,得到小车运动的s—t图像,进行简单介绍,选取其中一段时间对应的图像,求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选取不同时间段进行计算,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同时也可得到所选取的研究区域的v—t图像,直观的看出小车的速度的变化情况。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以及初二学生年龄特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分析应用”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对身边现象的已有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进而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价、归纳总结、最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获取物理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是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演示】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设疑,提出问题:小车在前半程运动的快,还是后半程运动的快?学生猜想回答。教师总结: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的快,就要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停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测出在斜面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大约5分钟)
2、新课教学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测量前半程的平均速度,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计算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实验前先让学生练习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约10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进行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停表又如何使用呢?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继续进行实验,测量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把数据填在表格里。(约10分钟)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比较出哪一段运动的快。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共同总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教师接着提问: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运动的快吗?有什么办法吗?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运动的快。(约4分钟)
从而可知,讲平均速度或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接下来老师利用位移传感器和计算机将小车的运动情况演示,记录下来,这样可以直观的看出小车的速度的变化情况,比较出哪一段运动的快。(约8分钟)
3、小结: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学生共同总结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强调重难点;再完成课堂反馈题,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讲评,掌握学生的学习趋势,及时调控,以巩固教学目标,强化重点,深化难点。(约3分钟)
4、布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四、说板书设计
由于板书对学生的视觉刺激作用明显,恰当的板书有助于教师阐述和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因此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较长。
物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
超重与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七节。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后引入的巩固应用一节,教材通过运动的升降机中的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样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他们产生的条件。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属1级要求。模型来源于生活经验,要求运用所学物理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以教材还安排了阅读教材——失重和宇宙开发,小实验——观察失生现象。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视重实重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2、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知道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研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解决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辩清实重与视重的区别
二、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视频演示实验,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印象:展示网络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多媒体便于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3、超重于失重现象有多种情况,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总结,在合作中学习
4、推理分析法:物理教学的`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推理分析能力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如引导学生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超重与失重产和的条件,达到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实验法: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好办法,因而开始引入实验,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情境法、多媒休辅助法、分级教学法、实验法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流程
(1)播放视频:播放升降机中用弹簧称测物体的重力随升降机的上升不断变化的视频,
问题:,为什么弹簧称的读数可以表示是重力的大小?弹簧称的读数测量的是什么力的大小
实验:在弹簧称下挂一个重为G的重物,让学生观察弹簧称的读数,再用一个力F的弹簧称,拉力的大小等于G,观察弹簧称的读数也是G
引导学生分析,弹簧称称量物体重量时,要求被测物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拉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弹簧称量物体的重力时实际测量的时悬挂物对物体的拉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对弹簧称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2)为什么升降机中弹簧称测量重物的重力时,会观察到弹簧称示数不断变化呢?
分组讨论
小组甲: 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在大小吗?
小组乙:在减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小组丙:在减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在大小吗?
小组丁: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学生归纳出:
超重产生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的物体,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与物体自身的重力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
T—G=ma T=G+ma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N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在减速上升的升降机中的物体,升降机的加速度是向上的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物体自身的重力G与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
G—T = ma T=G—ma
在减速下降的升降机中的物体,升降机的加速度是向上的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用弹簧称量时,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与物体自身的重力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
即:T—G=ma T=G+ma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的物体,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物体自身的重力与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
G—T =ma T=G—ma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N的大小,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超重产生的条件:a 向上,F=m(g +a)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失重产生的条件 : a 向下 F=m(g -a)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2、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加速下降,a=g时,测量读数将为0,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
实验:比较观察:装满水的底部带有小孔的瓶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水从小孔中流出;装满水的底部带有小孔的瓶子自由下落时,水不会从小孔中流出。让学生想象处于完全失重时奇特物理情境。
播放视频:神舟7号内部宇航员在完全失重时的生活录象,让学生增强对完全失重现象的感受。
思维拓展
1、无论在超重或失重状态下物体自身所受的重力是否发生变化?
不会
2、物体除了在竖直方向上加速上升或下降时有超重或失重现象外,中学物理范围内还有哪些现象是属于超重或失重现象。
物体在圆弧形轨道运动时,也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现象,宇宙飞船在绕地也飞行时也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五、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中属于超重现象的有 ( )
A 、用弹簧称称量同一质量的物体在北极比赤道测量的重力大
B 、物体通过圆拱桥的顶端时
C 、物体加速上升 D 、物体加速前进
2、弹簧称的称钩上挂一个4Kg的物体,在下列情况下弹簧称的读数是多少
通过该练习训练,使学生能够区分地球上不同区域由于重力加速度的变化引起的重力的变化与超重和失重的区别,物体在圆拱桥顶端的失重现象的分析和物体在水平方向的加速运动不产生失重和超重现象加深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
【【必备】物理说课稿四篇】相关文章:
《杠杆》-初中物理-说课稿12-17
高二物理说课稿02-17
初二物理说课稿范文01-17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01-17
初中初二物理说课稿01-14
初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说课稿11-02
苏科版初二物理下册说课稿 物质的物理属性11-04
初二物理《压强》说课稿(通用5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