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6 11:10: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汇总9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汇总9篇

说课稿 篇1

  功、功率是初中物理阶段的一个重点的内容,首先,功和功率的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功的概念需要咬文嚼字并配合实际的例子学生才能理解掌握好,功是否掌握也直接关系到以后的机械效率是否能够掌握好。其次,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因此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听了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1、这节课体现了生命课堂的理念,杨老师敢于放手,物理概念都由学生自己在复习资料上找到并划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2、这节课体现了杨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上课开始杨老师就建立了知识网络,并把部分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而后面的内容让学生代表板书完成,构建知识网络进行复习使知识更加系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掌握。

  3、这节课杨老师突出了重点攻破了难点,例如:杨老师在讲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时候,举出了生活中三个不做功的实例(①、有力无距、②、无力有距、③有力有距),这三个实例最容易出错,特别是第三个有力又有距。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复习了知识要点后,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或者构建了物理模型,最好是联系生活实际出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2、每个知识点复习后,巩固的题目最好是出现在投影或者黑板上,也或者是在复习资料上,用口头出题然后学生口头回答可能照顾不到反应较慢的一部分学生。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课程要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教学策略四个方面来说说本单元教材的内容。

  一、课程要求

  《万以内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板块的内容,是有关数概念的教学,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数学知识。这一单元包括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估计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五个信息窗。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两个信息窗理解意义、数数、读数、写数、组成、数位五个内容。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这一信息窗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估计这一信息窗理解估一部分推想全体这种估计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这一信息窗分为整百整千数加减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两个内容。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小学阶段,对整数的认识,分为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四个阶段,本单元是第三个阶段。《万以内数的认识》经过学生前面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学段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建立了初步的数感,理解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了简单的读写技能,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总之,对数的认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这一单元就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大小,认识近似数、估计,正确口算

  2、能力目标

  运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他人帮助下,能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重难点的教学策略

  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

  2、数位的意义和顺序3、万以内数的读写

  4、数的组成

  难点: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2.体会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各知识点的教学策略:

  1、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首先,结合学生的做操情景,来估计一下有多少人,然后再去数一数,算一算引入“千”这一计算单位,然后引导学生来这样“一个一个的数”, “十个十个的数”, “百个百个的数”, “千个千个的数”的数学活动,知道10个一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体会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并通过现实情境估计二年级学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和“多少本书有一千张纸” “多少本书有一万张纸”的活动来进一步感受大数千、万。

  在理解数位的意义时,由于生活中很难找合适的实物来代替,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知识,充分借助计数器理解百位、千位、万位等数位的意义

  在数数时,对学生来说,拐弯处的数数,是一个难点,如: 989数下一个时,学生直接数1000,这时我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认识到下一个应该是990.并再通过举类似的例子(如:489数下一个,679数下一个等)进一步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同时板书时,我把989和990后两位画出来,让学生体会到989下一个是990,就是和89下一个是90是一样。

  在读数和写数时,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的数是一个难点,如读20xx时,出现两千零三和两千零零三两种读法,这是通过学生交流,学生知道读两个零重复了,读两千零三就可以。在写一千零八时,有写成108的,通过学生交流,并借助计数器来拨拨,认识到“1”在千位上,“8”在个位上,理解0占位的必要性。

  在数的组成这里,与读数和写数来结合的,同时结合借助计数器和数位顺序表来体会数位上数的意义。

  练习题中涉及到的数的规律,实际是对数数和数位意义知识的延伸,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在这里借助学生对100以内的数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说说方法,然后再解决问题。

  2、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的方法多样化,只要能比较出来就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总结出下面几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数位来比较,数位不同时,数位多的数大(例如:1008和987,1008是四位数,987是三位数,所以1008大于987)

  数位相同时从高位比起。(例如:968和980,都是三位数,但是980的十位是8,968的十位是6 ,8大于6 ,所以980大于968)

  方法二:借助一个标准来比较。(例如:1008和987 。1008大于1000,987小于1000,所以1008大于987)

  方法三:渗透近似数来比较(不易要求过高,重点培养学生数感)(例如895和806,通过学生想895和806离得哪个整百数近,得到895的近似数是900,806的近似数是800,900大于800,所以895大于806)……

  3、估计估算

  先让学生独立的估计,再组织交流估计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对结果同样不要求精确、统一。在估算过程中引导学生按一定的策略进行估计,避免毫无根据的估计。通过情境图,估计有多少人在做操?先输出20个人来,然后圈一圈,再看看总人数中有几个这么多,这样就可以估计出总人数。

  同时增加一些身边的素材,估计一下一张书页的字数、二年级学生的人数、全校的人数了……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4、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先复习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增加迁移效果。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口算方法。同时特别关注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的方法,为学习整千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作铺垫。在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120看成12个十时,可以借助计数器或者小棒很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

  我想:无论是数的认识的教学,还是其他知识的教学,只要从实施素质教育这个大处着眼,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这些小处着手,课堂教学效率必定会提高!

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独立识、写字8个,读准字音,记熟字形,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情感。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自然、对事物、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审美与欣赏能力,并仿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感受。

  2.仿写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让学生面对文本时,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阅读的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根据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下面我就对教学流程作具体阐述:

  一、导入激趣,自读质疑。

  这一环节的教学可分两步完成:

  课伊始,我便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课题:同学们,相信在你们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喜欢的事物吧!说一说你都喜欢什么呢?为什么?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然后师顺势板书课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步充分自读,交流收获,自主质疑。在学生读之前我首先提出要求:读读课文,想想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标记。学生充分自读的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所获,理清文容。抓住11个“我喜欢”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是通过热爱四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的。因为北师大教材多选的是作者的原著,文中有较多学生难于理解之处,因而我让学生质疑。学生的质疑可以分三个方面:一是浅层次的:如芒草是什么?这可以通过学生交流或是教师的补充予以解决。二是对句中一些词语的理解要放在句中理解,等再读课文时解决。三是文中的重点问题:如另一种花是什么?则要在重点品读时感悟。这样的交流质疑不但体现了顺学而教的理念,而且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充分自读,解疑美读

  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品读重点的基础因此我这样设计:

  首先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其积极性自然就高。在读后的交流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第二个层次的疑问:在句中比较难于理解的词语。在1———7自然段中较为难理解的词语多为写景的,我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实际或是想象的方法解决。如宁静淡远,我就让学生回忆冬日的早上;摇曳一词我则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芒草。在8———10段中的词语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幼稚淳朴、不能自抑。词语教学不但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

  不理解的词语虽然解决了但这并不是目的,阅读课的落脚点仍然是读。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去美读课文中作者描写大自然的部分。这一过程我这样引导学生:作者喜欢的自然景观如何才能通过读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找到读的方法———一边想象一边读。方法有了,学生默读课文用心去领会文中与自己有共鸣的景物,然后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在不同个性的读当中去品味作者心中的意境。这样的美读还是不够的,因为共鸣的可能只有一段或是两段,我两次引导学生:哪些景物你并没注意过可引起了你的兴趣,也试着用刚才的方法去读一读?读后再去展示。这样的读才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上都会有真正的个性化的阅读。

  教学至此学生第二个层次的质疑解决了,文中写自然景观的部分通过这不同形式的美读也内化于学生之心。

  三、品读难点,感悟语言

  课文写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的部分是理解的难点,也是学生质疑的第三个层次的问题。我还是以学定教: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我们通过读理解了,刚才同学们针对课文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还要去读,只要细心读你总会有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8———11自然段仔细品味。在学生交流时抓住三个问题引向向深入:

  1、作者喜欢的另一种花是人间温情。这一情境的体验可以让学生重温自己早上上学时亲友、邻居、同学间互相问候的情景以体会作者当时心中那种暖暖的感觉。

  2、作者在泪光中读信则要让学生体会一个远离亲人又思念家人的游子的感受。

  3、对于读书就可以联系学生从书中的知识与快乐与作者产生共鸣,而对于作者对于书唯美的描写和感受则可以不作深入理解。当然这三个问题最后的表达仍旧是读,读出作者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验。

  对于省略号的理解我则是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作者生活是不是就只有上面这11个喜欢?她还会喜欢什么?这一补充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全面的去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喜欢,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

  在学生有情有味的读、说当中教学的难点也就解决了,相信在这样的读当中也会被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所感动,会有所启发。

  四、赏读品析,仿写迁移

  这一环节不仅是写的指导更是孩子们对生活热爱的内化升华。

  我先让学生再次回读美文,抓住触动自己的段落再读,在连续的读中升华自己的对生活的感动。同时要求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不但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而且在对事物的描写中抒发了自己的爱。这一问题也为下面的仿写奠定了基础。但我不急于让学生动笔而是让学生先回忆生活中的点滴,是什么感动了你触动了你的心灵?再写水到渠成。这一写也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只是你要用爱的眼光去发现,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感悟。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压强”的知识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本节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因该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且较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关它的应用──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研究。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这节课综合采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情境,倡导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学法:把学生置身于大量的物理情景之中,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由PPT配音介绍1905年鄂洛多克火车站发生的惨案,由事件的悬疑造成知识的“悬疑”,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流体概念的教学

  直接引出流体的概念──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

  先由液体和气体静止时内部压强的特点轻松过渡到液体和气体流动时的压强。再利用简单的小实验“吹纸条”为猜想提供事实依据。最后利用伯努利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前,首先从连通器的角度分析各细管中液柱的高度为什么相等,并猜想流体流动后液柱的高度的变化。实验时引导学生找到“液柱高度的变化”及“不同位置的流速”这些实验的观察点,并从液体和气体压强的角度对液柱高度的变化进行分析,是解决这一重点知识的关键。

  先探究气体,再探究液体。探究完“气体流动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先回头分析“吹纸条看到的现象”,以验证猜想,然后再进行液体流动时压强的探究。实验完成后,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并简单进行物理学史教育:这就是著名的伯努利原理,实际上早在200多年以前,瑞士物理学家伯努利已经用上述装置验证了这一结论。此时,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基本解决,而且课前设下的悬疑也已拨云见日,即将被揭开。

  然后回到“鄂洛多克惨案”,并顺势带出另一个相同的事故“奥林匹克”号惨案,因为这两个事故的产生具有共性。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现场模拟,自己选择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找到藏在幕后的“黑手”。(根据各组的情况可选择其中一个事故进行模拟实验,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合理的方法,请看视频(视频展示)。通过这些实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化,利于同学们成功找到产生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感叹人类的不遵循自然的规律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并知道了不能跨越安全线,不能靠近高速行驶的列车,不能让两船并列行使,由此潜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增强了安全意识。

  另外,我把“危害”放前,“应用”置后,有两个用意:一是为课前的悬疑服务,为解决这个悬疑,必须把两个事故放在前面,以迎合学生们急以解决疑问的好奇心理,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符合人类认识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科学发展的真实历程。

  教学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建立事实──形成假说──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主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第一个设疑已经解决,再创设下一个悬疑。

  3、飞机的升力的教学

  (1)比一比,谁是大力士?

  首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性的竞赛,漏斗口朝上,放入乒乓球,从下方使劲吹气,看谁能把乒乓球吹出去。其结果肯定是吹不起来,然后再口朝下的吹。同学们会发现还是吹不下来,但不吹的时候反而却掉下来了。

  这个活动把课堂推入一个小高潮。

  选用这个学生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对知识加以巩固深化;二是体会身边的物理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增加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三是为飞机升力的教学埋下伏笔,承上启下。

  然后欣赏飞鸟与飞机的视频,再次设疑:向下吹乒乓球时,由于乒乓球受到了向上的压力差克服了自身重力而没有掉下来,“小鸟和飞机为什么也能在空中飞翔而不掉下来呢?”

  (2)飞机的升力

  首先让学生回顾视频中飞机起飞的情景,并提问:飞机起飞之前为什么要在长长的跑道上加速?

  然后进行现场模拟。先把长方体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用电扇使空气相对飞机发生相对运动,通过档位的控制以改变空气流动的速度模拟飞机的加速,结果飞不起来。此时可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是曲折的、艰辛的、严谨的,是需要失败的。再把流线型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结果飞起来了。通过两架飞机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真实直观的认识到上凸下平的机翼形状是飞机飞起来的关键。这是一次实验的对比,一次科学的跨越,一次思维的碰撞,一次火花的迸发,引发学生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将课堂带入另一个高潮。

  (3)这种形状机翼的飞机为什么就能飞起来呢?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得解决机翼上下空气流速大小的问题,怎样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流动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呢?只有靠课件。

  在突破难点知识的过程中,还原了人们认识发现物理规律的历程和科学探究的曲折道路,使教材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亲历探究,在动手动脑中形成知识,在应用知识中享受快乐,切身感受物理学科学习的特点,课堂教学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4、知识的应用

  有关这一知识的应用我又选择了三个素材:灰雁倒飞、汽车尾翼板、香蕉球。灰雁倒飞,实际上是利用情景设疑让学生猜想“灰雁怎样才能迅速降低高度摆脱危险?”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灰雁倒飞、汽车尾翼板又都是对飞机机翼倒置的应用,具有相似性。美丽的曲线──香蕉球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品尝足球运动的魅力和神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满足学生的欲望。

  素材是课堂的灵魂,只有好的素材,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大量的情景,利用情境引入、情景设疑、情境探究、情境观察、情境分析和情境应用等环节环环相扣,既体现出知识的呈现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学生创设了可以触摸的学习研究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拓展了思维空间,体现出情景教学的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五)课堂小结

  与以往不同的是,采取了一种诱惑式的方式。因为到此为止,这节课的内容已基本完成,但学生的思维已经有所疲乏和倦怠,利用同学们想了解香蕉球产生的欲望激励同学们必须达到老师的要求──回答“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通过对知识进行重现,让学生明确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给新知识的授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巩固练习

  通过进一步习题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同学们在辨析中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辨析能力。让学生感到物理无处不在,让自然的神奇带给学生无尽的探究欲望!

  (七)家庭作业

  这些习题的设置有助于把兴趣延伸到课外,并通过课外的拓展实践,促进技能的迁移创新。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在校本教材中,插头的安装是第一章“电工”中的第四节内容。插头的安装需要学生在前期能够掌握导线的正确剥线、导线与接线柱的连接中的压接式连接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无论是在上科版,还是在上教版,压接式的安装方法都有比较详尽的介绍,压接式是电路安装部分的重要技能之一,而插头的安装则是压接式安装的典型案例之一。在生产生活中,插头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插头作为家庭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掌握插头的安装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华实的初二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维活跃,也开始学习了物理这门课,有了一些基础电路的知识。生活中常见的插头一般都是单相两极插头或单相三极插头,针对初二的学生,我选择了难度稍大的三极插头来安装,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自主探究的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知识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插头的分类,知道三极插头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技能是学会正确的安装插头。由于插头的正确安装离不开对插头结构的了解,因而需要学生能够学会观察插头的实物、识读标识并为正确的安装插头在知识层面上打下基础。插头的安装环节主要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的方式来完成。

  本课的重点是“总结接线规则,正确的连接相线、零线、接地线”。只有学会观察插头的外部结构与内部结构、获取信息,分析总结出接线规则,并能够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走线、正确的连接相线、零线、接地线,最终才能完成插头的正确安装。

  本课的难点有两个:一是“白色护套层剥除的长度的确定”;二是“相线、零线、接地线绝缘层剥除的长度的确定”。这两个难点需要学生会观察插头的外部及内部结构,从中获取正确的接线规则,从而知道相线、零线、接地线的接线位置,并且分析出相线、零线、接地线的正确走线,才能正确地确定白色护套层剥除的长度,并到相线、零线、接地线绝缘层剥除的长度的正确确定。这些都需要学生能够学会“会观察、能分析、有结论”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插头的安装”这节课中具体实践就有些困难,比如说,对于观察到的信息不知怎么去提炼;动手操作了却不会加以分析;甚至是对操作的结果作了错误的判断等。

  四、说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本堂课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1)导入。

  (2)了解生活中常见插头的分类。

  (3)知道三极插头的外部结构和外部结构。

  (4)插头的正确安装步骤。

  (5)交流与评价。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引导。

  本课的第一环节是导入。通过问题与图片展示,向学生展示插座与插头,引出本课的主题:插头的安装。

  第二环节通过图片及例子分析,带领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插头的分类,联系生活,同时也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第三环节由学生自己观察插头的外部与内部结构,老师提示、学生总结接线规则,为后续插头的安装作铺垫。

  第四环节是探究操作。在学生知道插头的结构、得出接线规则的基础上,老师扮演指导员的角色,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完成:确定白色护套层剥除的长度;确定相线、零线、接地线的走线;确定相、零、接地线绝缘层剥除的长度;接线;安装。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如何去探究,根据安装要求来进行总结,让学生初步学会“会观察、能分析、有结论”。这一环节包含了这节课的难点与重点,也是课堂中用时最长的环节。

  第五环节是评价交流。旨在通过评价交流学生的作品,一起查找、交流安装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错误,从而加深对于插头的接线要求的理解与记忆,并提高学生评价作品的能力。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框题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一年级第四课第一节第三框。其内容与“十六大”精神紧密相连,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问题、国家政策问题、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等。既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又使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得到了升华,所以,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知水平和近几年的考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第三产业的含义、分类,理解其地位和我国当前发展第三产业的特殊意义。

  2、能力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侧重培养以下几方面能力:通过图表讲解,提高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并训练辨证思维能力。

  3、觉悟目标: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国家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树立强国意识,增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坚定信念。

  (三)教学重点及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国目前三大产业现状、国家政策热点、十六大报告精神以及近几年的考点,确定以下内容为重点:

  1、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意义。

  2、我国的产业结构该如何调整。

  (四)教学难点及确立依据: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本身特点,确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难点问题。因为学生刚刚接触经济学,对于经济结构的内容很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材处理:

  教材的逻辑顺序是依次讲解第三产业的含义、划分、地位、作用、我国第三产业的现状、加快发展的意义、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准备把这些知识点归纳为两个部分,即:概论部分和我国的第三产业。这样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三、教学方法及确立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特设计如下教学方法:归纳法,把高一上册具有共性的知识归纳到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竞答法:学生好胜心很强,根据这一点,可以尝试用竞争的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思考法:不看教材,发挥想象力,避免学生看书一目十行、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使学生增强自信,不过多地依赖教材,也可以锻炼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四、教学手段及确立依据:

  依据新课改精神,教学过程要优化,就必须有教学手段的参与,一定手段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服务的。我校已经为高一各班级配备了多媒体装置,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它具备容量大、丰富多彩、调节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设计、教学结构和教学效果的功效。教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创新,教师应大胆地、积极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师尤其如此。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唤起学生有意注意,符合高一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二)新课导入(含复习提问):

  多媒体展示四幅图片,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且直观,分别是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内容,请学生分析应该属于第几产业的内容。提问:农业、工业各需要走什么道路,依靠什么去推动?引出第三产业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又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连贯。

  (三)新课讲解:

  按照学习一、二产业时的思路,即:概论部分和我国的具体情况。

  1、概论:

  (1)第三产业的含义:不是重要概念,所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第三产业还叫什么?为什么?是生产部门吗?三大产业中都有哪几个是生产部门?第三产业凭借什么提供服务呢?为哪些方面提供服务?通过这些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机械记忆。

  (2)第三产业的划分:四个层次,对于学生来讲不了解,所了解的都是肤浅而片面的。所以必须请学生先阅读,去熟悉然后教师通过新课导入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分别属于哪个层次的,也做到了“一材多用”。然后,教师根据教材上的每个层次的部门,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辨别,提高他们的辨别分析的能力。特别指出“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的差别,它们分属于不同的产业,提醒学生审题要细致,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3)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回忆三大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来讲解,从学生熟知的内容入手,便于理解和接受。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其他因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懂得事物之间联系的紧密性,适用于重点班学生。到目前为止,上册教材关于“地位”的知识点已经有很多,可先让学生自主去回忆,教师

  用多媒体打出所有的十个知识点,使学生发现自己思维的疏漏之处,从而加深印象,也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中要善于把同类的问题归纳整理,养成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我国的第三产业:仍然从现状和措施两个方面去学习。

  (1)现状:分析图表,从横向和纵向上认识我们国家第三产业的现状。运用图表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简明化,直观化,不仅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也有利于学生系统分析、总结,培养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同时,既看到纵向上我国第三产业有所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又看到横向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哲学奠定基础。

  (2)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意义:这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不看教材,根据前面对第三产业各个层次的理解和记忆,自行分析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意义会有哪些。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并从问题的解答中受益,从自行思考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尝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也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后请学生看教材,寻找自己思维的疏漏之处,更能加深印象,进一步理解知识点。

  对于已经理解的三个方面,下一步就是记忆,此处采用快速记忆法,调剂课堂节奏,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即竞争激励法。它的特点在于竞争性,符合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心理状况,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内在潜力,求的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综合运用鼓励机制、成功机制等良好的激励方法。

  3、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请学生看教材98页“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示意图”,回答两个问题:

  (1)图示说明了什么问题?

  (2)如何解决呢?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出下一个内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教材在“十六大”召开后新修订的内容,反映了“十六大”精神,是结合了教材重点与时政热点,又是学生生疏的难点,所以既要强调其重要性,又要详细剖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四)巩固练习:设置两个层次:

  (1)识记与理解:利用学生手中的同步作业本,通过单项选择题加以巩固,是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识记和理解,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

  (2)巩固与提高:利用材料分析题(多媒体打出),既锻炼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又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灵活应用的能力等。

  (五)小结与板书: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非常有序的整体,不但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还要有具有艺术性的结尾,整理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观点,发展能力,活跃思维,查缺补漏。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演绎式板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突出知识结构与重点,同时突出了教学主题。在总结过程中,针对知识体系,请学生确定本节课自己认为应该成为重点的内容,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判断力。

  (六)作业:两种要求:

  (1)必做题:同步作业本相关的问答题,这是巩固新课不可缺少的,所以,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完成。

  (2)选做题:学习完三大产业之后,请同学们把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整理出来。这需要高度的概括能力,所以,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但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不甘落后的意识,也有利于分层次教学,给优生一定的发展空间,来提高自己.

说课稿 篇7

  一、说幼儿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手段之一。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使幼儿初步具有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我考虑到小班幼儿年龄小的问题,它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观察,喜欢动手学着做。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他们经常佩带的手帕很感兴趣,同时也对手帕设计的花纹和图案充满着好奇,幼儿有特别喜欢在学中玩,玩中学,为此,我设计了“美丽的手帕”这一装饰活动。

  二、说内容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很多艺术教育的内容是来源于生活,活动内容的选择是以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实际需要为基础,还要根据《规程》及《纲要》的有关精神来确定。

  本活动贴近生活,取材来源于生活,是幼儿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能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并运用所学的技能技巧,自由自在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手帕的感知表现在自己装饰的作品中,有利于艺术目标的实现。

  三、说目标

  《纲要》对于艺术教育目标的要求是: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根据这一要求,我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教材本身的特点,我为本活动制定了三个目标:1、初步感受用大小不同的图案在正方形中心、四角、四边装饰手帕,感受对称的美。2、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画线条,认识基本的颜色搭配。3、在画手帕和送手帕活动中,学会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四、说准备

  1、知识准备:为了让幼儿更生动、简练的勾画出各种纹样,我打算事先让幼儿观察了解手帕,事先丰富幼儿的有关知识,初步学会找对称点和中心点。

  2、物质准备:根据内容及目标的需要,为了让幼儿装饰出更漂亮的手帕,我为此活动准备了以下材料:范例、正方形白纸、纹样范例、水彩笔等。

  五、说教法学法

  教要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及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本活动运用了示范与范例法、观察分析法、操作法来帮助幼儿建立起各种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加深他们对对称的认识和理解,并大胆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手帕。

  下面我对所运用的教学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示范与范例法:老师直接操作给孩子看,学习一些关键的技能,如:设计对称图案,色彩的搭配等。出示范例是为了丰富孩子的创作内容,扩大孩子的视野,以达到逐步提高的审美能力。

  观察分析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手帕的对称、色彩、图案等,用脑思考各种观察过

  的图案,进行比较,从而积累内在图式,深化表象。观察手帕,并分析手帕的特点,激发幼儿的设计及表现欲望。

  操作法:幼儿动手操作装饰手帕,在与教材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惊醒探索和学习,获得装饰手帕的技能。操作法对幼儿学习美术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操作是本活动的主要环节。布卢姆提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幼儿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因此,在操作中,我想尽量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来操作材料,在充足的时间里积累经验,以获得装饰技能。

  六、说过程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范例,引发幼儿的兴趣;其次是欣赏范例,幼儿观察,教师讲解示范;接着让幼儿操作,自由发挥,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最后在欣赏作品中,交流、分享装饰的乐趣。

  下面对每一个环节做一个具体说明:

  1、出示范例,引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出示漂亮的手帕是为了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的提问:“小朋友们想不想也有这样一条漂亮的手帕?”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2、欣赏范例,幼儿观察,教师讲解示范

  (1)幼儿欣赏范例:我想通过欣赏范例可以让幼儿直观的理解图案的对称,也让幼儿在欣赏不同范例的基础上感受色彩搭配的效果,为下面的装饰活动垫下基础。

  (2)教师师范讲解:我想教师示范讲解的方法,直观且易于幼儿接受和掌握。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能力相较之下较差,所以我才采取示范的方法,让幼儿对整个装饰有个整体的了解,进一步为装饰做好准备。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在幼儿操作时,我想教师应该指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做是为了树立幼儿的信心和发挥想象。

  (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注意颜色的搭配。这时,我想老师应该启发幼儿思考,怎样才能把手帕装饰得更漂亮,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教师还应进行个别指导,让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3)督促幼儿在装饰时讲究卫生,保持地面干净。

  这个环节的大部分时间放在幼儿的自由想象和创作中,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在实践中促进手指的灵活性,也增强幼儿对美工的兴趣。但是由于小班幼儿自制力差,因此我想教师要提醒其讲究卫生,实现各领域互相渗透的精神。

  4、欣赏作品,分享乐趣,互赠手帕

  让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可以使他们体验到创作和与同伴一起欣赏作品的乐趣,以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

  5、活动在互赠手帕中结束。

  在轻松自在的情况下结束活动。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分析

  看图作文是借助图画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写话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保护青蛙》这篇看图写话,以图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从捉蝌蚪在放蝌蚪的行为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看图写话的观察顺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

  3、激发学生自主表达的积极性,

  4、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有序地观察图片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先采取导入法,导入一个众所周知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有趣故事,引起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接着,用引导法,帮助学生解图意。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看图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但是完全看懂图意还需要引导。所以我只要引导学生们去看图,他们就能很快看明白图意。然后,用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们分小组讲述这个小故事,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并从中感受学作文的乐趣。最后,要求学生把故事完整、有序地写下来,并加入自己的联想,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讲故事导入——看图片——解图意——说故事——写话。

  (一)故事导入引起兴趣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并不陌生,我会通过讲这个故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这节课的兴趣.并且让学生明白小蝌蚪长大后就是青蛙的基本常识。

  (二)看图片 解图意 双向交流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应该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使需之出,一使乐其业。”所谓“需之出”既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了,迫切的需要将自己的看法及时的表现出来。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与老师双向交流给大家自主表达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

  我会先让孩子们把这四幅图先浏览一遍,然后根据第一幅和第四幅图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图中的小朋友先是兴高采烈地捉了小蝌蚪,最后又放掉了呢?引导孩子们带着疑问去图中寻找答案。整体观察四幅图以后,再对每一幅图包含的内容进行分析。分别先后提出四个问题,“他在干什么?他听到了什么?他在看什么?他在做什么?”这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了自已的想法,但是还需要他们大胆地表达出来,这也是所谓的“乐其业”。我会不断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对图的理解,让他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同学们可能会回答出“他捉了蝌蚪,正兴高采烈地跑着”,“他在听广播,听到了要保护青蛙”,“他在看书”,“他在放蝌蚪”。然后,我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正确地去理解图的意思。并引导孩子们去想像图中的小男孩的表情和心理活动,这样文章内容就会生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一一解答看图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图中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捉了小蝌蚪最后又放掉了呢?这个时候把学生们地注意力转移到第二幅图上,图中的小朋友在听广播时听到了关于保护青蛙的新闻,这里学生们可以自由展开联想,图中的小朋友听见人们呼吁要保护青蛙,可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去保护,于是就有了第三幅图中的去查阅资料。在资料中他明白了什么呢?这时就可以用到导入故事中的基本常识——小蝌蚪长大以后就是青蛙,而且青蛙是帮助人们的,是人们的朋友。他就意识到了自己捉蝌蚪的行为是不对的,因此有了第四幅图中放蝌蚪的画面。这不仅解决了前面的问题,而且可以把四幅图的意思完整地联系起来。这里是运用了总----分-----总的观察方法,先总看四幅图,再分别观察每一幅图,最后再把四幅图联系起来,弄清楚图与图之间的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

  现在每位学生差不多都会对这个故事进行简单地叙述,但是可能有的语言组织能力差一点儿的学生会表达的还不够完整、准确。现在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分小组说故事。

  (三)自主表达,讲故事,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把同学们四人一组自由分组,给大家五分钟至八分钟的时间自由讲故事,看谁的故事讲得更具体、生动。这个环节不仅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合作学习,也给大家一个提高自己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并从中体味与伙伴们分享讲故事的轻松和快乐,还能给一些平时课外词汇、好词佳句积累少的同学一个学习的机会,听一下别人是怎样用自己的优美语言来讲这个故事的。

  (四)写下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写话是在说的基础上进行的,说好才能写好,怎样说的就怎样写。现在可以让学生们写话,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加以整理,使它完整、具体、有序地串联在一起,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排列起来,这样写话的基本思路就清楚了。要求学生写完整、通顺的句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200字,还要注意写完后要自己读一遍,进行修改,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师生双向交流为主,以引导学生自主表达为辅,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为了降低起始阶段写作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注重培养思考、表达能力。”因此,这次看图写话训练中我让同学们先观察、思考,再帮助他们分析图意,然后讲故事,这样待他们握笔在手时,宛若箭在弦上,而不得不发了,从而激发学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二、说教学目标

  本堂课是《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第二课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感受春光的生机和儿童的活力。

  2、有感情地诵读并积累优美的词句。

  3、感悟冰心对孩子们的一片爱心,以及对他们所寄托的希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感悟儿童和花儿一样,充满着蓬勃的生机。

  四、说教法学法

  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在此环节中,我创设了冰心奶奶做导游这样一个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强烈的学习欲望下学习课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说说“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并质疑“为什么说挑儿童多的地方去,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从而引出下一个环节——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悟儿童多。

  (二)、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悟儿童多。

  这一环节让学生找并且感悟儿童多的词句,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很轻松就能完成的,所以我在学生找到后也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来细细地读。我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后文学生对儿童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理解感悟上。

  (三)、找春光,感悟品读句子

  这里,我通过让学生朗读、思考,再交流,再朗读,充分感悟海棠花的饱满与烂漫。之后,引出作者对春光的赞叹以及和孩子们的交流,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师生的分角色朗读来达到学生对文本理解感悟,感受春光的美好。

  (四)、品评语言,诵读文本,走向儿童与春光的交融之中。

  儿童与花儿一样那么欢畅活泼,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在学生看来应该是理解上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给学生一个铺垫,就是让他们通过自读第八小节,找出花儿和儿童的相通之处之后,再让他们从描写儿童的句子中去体会儿童的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

  通过说话练习:春天就在( )再次感悟儿童就是春天,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天1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这儿,我旨在回归课题,抓住主旨: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引导学生说出儿童多的地方春光美妙,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天。

  最后的拓展内容,又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冰心对儿童的一片爱心。期间,包含了我留给学生的作业---课外认真阅读冰心的这些作品,用心去感受这份浓浓的爱。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让学生能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

【精选说课稿汇总9篇】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说课稿精选01-19

《奇妙的克隆》说课稿精选12-17

《荔枝》说课稿精选2篇12-17

《节日》说课稿(精选5篇)11-30

《草原》说课稿(精选7篇)12-01

生命生命说课稿(精选15篇)12-07

扁鹊治病说课稿(精选2篇)11-25

科学《蚂蚁》说课稿(精选5篇)11-30

化学《元素》说课稿(精选5篇)11-30

望洞庭说课稿(精选2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