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传统的寓言故事,编者把它保留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它讲了狐狸故意奉承乌鸦,从乌鸦嘴里骗取了肉。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听了别人的奉承就得意忘形,使读者知道爱听好话容易上当的道理。全文共有五小节,第三小结重点写了狐狸骗乌鸦的经过。内容包括狐狸三次奉承乌鸦,开始是亲热的大招呼,然后问候它的孩子,最后夸奖乌鸦的羽毛漂亮、嗓音动听;还包括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后的反应,开始是“不作声”,接着“还是不作声”但到最后忍不住“得意极了”张嘴想唱歌,结果上了狐狸的当。全文以狐狸的三次话为学生朗读和理解的重点和关键。
二、学情简介
学生在经过第二学期将近半学期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了新的学习难度和要求,也掌握了一些识字、记字的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合一合,对形声、会意等不同构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词语积累有些成效,词汇量比较丰富,记忆生字、词所花的时间相比较上学期有明显的缩短。朗读方面能在预习时读通课文,课堂上对分角色,评价读、比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有浓厚的兴趣,特别对写小动物的故事十分喜欢。基本能读懂课文的内容,但在较深含义(如本课的寓意)可能在表达方面难以准确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认识汉字10个,正确描摹、书写4个生字。
10个生字的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老师要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如:狐狸两字,让学生巩固“反犬旁”的应用,洞、碌、嗓、溜等字引导学生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指导学生按正确的笔顺写好“骨”字。
目标二:能正确朗读课文,懂得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知道要正确认识自己。
狐狸三次说的话,是理解的关键,但深入的理解是建立在正确的、准确的朗读基础上的。指导学生读好这三次话,先要读准音,读通句子,明白说了写什么,研究为什么这么说,再结合狐狸说话时的表情,体会它的心理,从而正确理解故事的寓意。
目标三:能展开想象,续编《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续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文本开发和挖掘的一个方法,它的顺利进行决定于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程度。要做好续编,先要保证课文本身学习的效果。
四、教法
1、分散识字,突出难、重点。
本课是属于第二单元中(读课文识字),通过一篇寓言故事来铺路,让学生进行识字和了解故事的道理。因此识字教学依然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但必须以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故如何预习和自主学习,都是帮助学生识记部分生字的方法。其余字音、字形较特殊的生字,教师有意识地分层次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有的突出的是读音,有的突出字形,有的重点训练查字典。如检查字音反馈时,抓住“骨、差、嗓”的读音;在认识“狐狸”这词时,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反犬旁的字。从而激发起他们自主识字和探究的能力。
2、朗读为本,注重实效性。
教师在朗读的设计上,要以读为本,体现其实效性。读要有目的,要有层次,要有收获。每一次的朗读都应循序渐进,螺旋似的上升。
如在朗读狐狸的三次奉承话时,教师利用媒体进行醒目显示:先由学生自读,读通句子,扫清阅读的障碍;再让学生知道狐狸是先装成很有礼貌的样子,向乌鸦问候,“眼珠骨碌一转”,“笑着说”;继而亲热的问候它的孩子,最后吹捧它的羽毛漂亮、嗓子动听;并竭力怂恿它“唱几句”。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最后让学生感悟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弱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去感悟文中的含义所在。再让学生跟着媒体画面试着复述课文,最后进行演一演。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感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寓意。
五、学法
读中悟情,读中明理。
课文的内容并不复杂,学生是可以读通的,但要读好并不容易,而读好狐狸的三次话更是关键。学生读懂内容,感悟内容,明白道理,都需要读好三次话作为前提。因而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要多安排各种形式的读,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感悟文本情感。
六、实施
根据单元目标,,在教学设计时,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根据单元目标,,在教学设计时,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
有效进行生字教学
分层进行朗读训练
合理开发文本内涵
自然激发学生情感
本课教学共分以下几个版块,具体实施如下:
1、初读课文,相机识字 。
识字作为教学的重点,我们始终要把放在第一的位置。但随着识字时间的增长,学多了各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 各种游戏巩固等。在本课的识字教学过程安排上,我们首先让生字随着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而出现,主要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在用一些问题树立课文大致内容的过程中出现。如设计问题:狐狸在哪里,出来看到什么,怎么做,怎么说,骗走了肉后怎么样。在学生回答这写问题的过程中随即出示生字:洞,骨碌,溜、烟,然后在联系朗读说的话时学习:差、嗓、享,因为有语言环境做依托,学生会感觉学习生字比较有趣、生动。
2、读中理解,读后表达。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有效过程。本课寓言的含义,如果没有很好的读为基础,容易引起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因而在设计本课教学环节时让“读”统领全文。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能对文本含义有适当的感悟,并能够比较正确地、生动地表达出来。
3、拓展延伸,想象续编。
课文要求能续编课文,这是一个很好的能体现学生学习、理解程度的方式,更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和丰富学生语言的好机会。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而不是完全脱离文本的、漫无边际、甚至是违背课文价值观的瞎想。有效的方法是给顶学生一个较小的范围,如:第二天,乌鸦又找到一片肉,这时狐狸又来了-------,学生说话就不会毫无方向,能有效帮助学生思考、组织和表达。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鱼书》。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思想。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随着课改的深入,“人文性”的这一特点,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急剧变革中似乎分量相比更重,我们的语文课需要人情味、需要文学味。根据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最高一级,这其实就是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依据。
二、说教材
《鱼书》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散文单元,更细一些说是议论散文单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的一个散文单元,因为有了一些散文知识的基础,所以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是因为这一单元是以议论散文为主,学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散文,所以有必要做一个介绍。议论散文与抒情散文是有不同的,抒情散文重在情与义的抒发,而议论散文则是理与思阐释,情中悟理,理中渗情,思想内涵是理,当然是散文就少不了情感的流露。
《鱼书》是作者柯灵的一篇随笔,作者从自己近期的疏于写信,朋友来信的稀少,而引发的寂寞谈起,点明作为维系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书信,缩短了心灵的距离,想到友谊的重要:“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人生中“一盏明灯”。 接着作者从写信和读信两个方面,写出书信往返对于滋润感情的特殊效果。书信不仅可以表达感情,而且书信里还“保存了一些生命的痕迹”,“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于此作者撷取了个人生活中一些值得吟味的人生片断,从中折射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自始自终洋溢着对弥足珍贵的友情的渴望。
本文的一大特点是作者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在遣词造句中,传达出中国文字所独有的典雅凝练之美。作者善于将文言和白话、书面语言和口语熔为一炉,在他笔下,句式灵活多变,如行云流水一般,信笔而往,挥洒自如。毫无做作之感,倒增古朴文雅之味,这都源于作者深厚的国学底蕴和丰厚的情感经历。通过对本文的内容的感知和作者情感的把握,激发学生对人类真挚情感的的向往与赞美。通过对文中优美词句的鉴赏,进一步地培养学生们审美鉴赏的情趣,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使学生正确的审视传统文化,并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说学情
就一般情况看,学生对学习散文都缺乏较浓厚的兴趣,大概原因是学生社会阅历少,对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一些贴近现实、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性灵文章,学生还是乐意阅读的。高一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及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加之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利用这些优势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另外这一篇课文本身和现实有很大触碰点,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学习。
四、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既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要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结合语文三维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与《鱼书》相关的书信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学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语言表达上文白相间、典雅舒展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书信的发展、变迁和现状中感悟人生与社会的演变,让学生珍视书信文化深厚的距离美、情感美,并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五、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识记与书信相关的常识。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及语言表达上文白相间、典雅舒展的特色。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议论散文的特点。
2、领会作者在对人间真情的呼唤探寻精神和对崇高友情的的赞扬之情。
六、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生成法法完成本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七、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会答”向“会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的导语设计是: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总有一些我们的至爱、至友、至亲不会常伴我们身旁,他们流转迁徙,天南地北,是什么在维系着这一份至纯至真的情感呢?是的,是思念。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承载着这份绵绵不绝、浓浓可嗅的思情?或许是那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抑或是怀里早已干枯的柳枝。可惜啊!明月只可远观,不可抚摸,而那柳枝虽可观,可触摸,但却是无声无言。唯有那一封书信,是看得到的回忆,是摸得到的思念,是品得出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柯灵,一起来回味一下书信对人类的恩泽,或许《鱼书》一文会勾起你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对不在身边亲朋好友的思念。
课前预习,解决重点字词。
(二)初读文章,质疑探究
古人云:学而不通则读,读而不通则思。足以看出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连接学和思的桥梁。陶继新老师就很强调读的作用。在读的时候,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他们在文本范围之内以及适当的拓展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质疑。然后把本组最有价值的的问题写到黑板上,接下来有另外的小组解答,教师适当的点评。(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培养他们研究性阅读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前人还未触及到的地方,来获得一种独特的感悟。大家知道“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其实任何文本的阅读都没有一种固定的阐释,只要解读合乎情合乎理即可。)
当然一些基本的疑问应该了解:疑问:①鱼书的由来?
②为什么用鱼书作标题,有什么好处?
③作者为什么要写匿名信这件事?
④“从不谒人贪过客,惯迟作答爱书来”是什么意思?
⑤作者通过对“写信”、“收信”往事的感悟与回味,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再读语言,品味鉴赏
鼓励学生自主鉴赏:侧重点情感方面或语言方面 ,例如:
①“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形体隔绝的痛苦便可取偿于精神的密接。千里暌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
②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舒畅,近乎薄醉。
③但聚散无常,即使亲如家人,也难免彼此参商,天南地北,各奔前程。
④故人久阔,忽然尺素飞来,那种乍来的喜慰,温暖的感觉,也很难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拟。 ⑤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生涯中的“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们“灵魂的黑暗”,使“生存有了一点光彩”。
明确: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这些词语古朴典雅,典故叠现,含义丰富而又意思明白浅显,一点也不晦涩、深奥,反而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深度。
(四)沉淀思想,争鸣交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纸质的书信似乎淡离了我们的视线。因而有人说网络的推广、电话的普及,还用得着写信吗?接下来我们就这一话题进行简短的辩论,正方辩题是:当今社会离不开纸质书信。反方辩题是:当今社会用不着纸质书信。
(五)课后作业
1、查找书信的相关典故。
2、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富饶的海洋》,本节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富饶的海洋》是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走进科学,向往未来”这一主题展开,让学生感受世界的精彩和神奇,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文通过介绍生命孕育的过程、海洋对人类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海洋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科学小品文。
进入五年级的学生,一般能够较好的预习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自学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句子中分号与句号、逗号与顿号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读为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并借助图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激发学生热爱、赞叹海洋的感情。
b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1、通过朗读,体会海洋的美丽、富饶与慷慨。
2、体会句子中分号与句号、逗号与顿号的不同。
二、说教法与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观察法,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准备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一)导入新课,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去海边看过大海吗?说说你印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的?老师在暑假去旅游,亲眼目睹了大海,并搜集了一些图片,和大家一起欣赏一下。(展示海洋图片)通过欣赏图片,使学生对大海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引出课题。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太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太阳的常识:离地球有多远,它有多大,多热。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太阳的大小,太阳的热度;第二部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教学难点是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 说教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侧重一下几方面教的:
1、 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教师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找出说明文在结构上注重一段一意,段首概括的规律,帮助学生理清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抓住课文中语言,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文第一段为了讲清楚太阳的三大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来说明,给学生的感觉是一目了然。但是为什么要引用传说,就是为了增加的生动性,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了解了学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再比如说,太阳很大,会发光,会发热。为什么又提到了地球和钢铁呢?这就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教了课文,又学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3、 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制作了,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是一举多得的方法。
三、 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 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学生先自读课文几遍,有个别学生可先背诵课文。自学完以后,能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加注在书上。按照分门别类的方法把全文分为两大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这样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从整体上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 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子了解这样意思,再进行归纳合并,总结每一段的写作方法,掌握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举数字、做比较、打比方、比喻等多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练、明晰、具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太阳与雨、雪、风形成过程的关系时,制作了。利用幻灯放影像。学生一看就明白了风、雨、雪形成的过程。知道太阳和气候的关系确实很密切,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经验,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一是了解太阳的三大特点,二是使学生知道太阳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即能力目标。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堂课的好坏,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教师在课堂45分钟内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怎样,学生能不能按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都能合理运用,该讲的就讲,不该讲的少讲,甚至不讲。在自己预先想好的导学提问的指导下,启发让学生思维,用板书直观地再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始终让学生手脑并用,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最后的达标测试题,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理解得怎么样,也就是教学目标达到了没有。通过让学生做这些题目,可以验证出教学效果是良好的。
五、说板书设计
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的重点。
说课稿 篇5
一、 教学设计理念
1、 学习身边的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节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采摘活动入手,通过比较六年级1班和2班两个班采摘的白薯数量占全校采摘白薯总数的几分之几入手抛出问题引出矛盾:当分数不好比较时,我们可以把分数转化成百分数进行比较。由此体现出百分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将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操作中有所发现,在自学中有所领悟,在观察和相互交流中思考、探索某一问题的学习方法。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由不掌握到掌握、由学生的“无问题”到“有问题”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节课将从三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3、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与理解
《课标》中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时用了“体验”这一动词,强调了体验学习的重要性。本节课,引导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着如何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之间的互化,在体验的同时感悟着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4、加强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堂应该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课堂,在课堂活动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具有激励性与导向性的评价,使学生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评价中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满足,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得到肯定与信任的同时,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 教学内容简析
“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这节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42——43页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学习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材中本节课设计了一个例题:比较0.739、3/4、76.6%的大小,教材中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了解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方法。但在仔细分析教材后,我发现76.6%在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形式时分子是小数需要利用分数的性质使分子与分母同时扩大10倍而转化成766/1000,这个内容的安排,对于刚刚接触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所以在这里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把例题改为:比较0.72、3/4和78%的大小,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转化方法后再去解决特殊问题。
三、 教学目标:
1、 经历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的推理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掌握互化的方法。
2、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类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 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或小数数位过多时,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卷。
四、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环节一:联系实际导出新知
课的开始,出示六年级1班、2班采摘白薯数量占全校采摘白薯总数的几分之几的统计表,让学生比较哪个班采摘的多。在比较中引出矛盾,即两个分数比较起来比较麻烦。矛盾的引出迫使学生去思考其它解题途经。这时教师适时出现把分数转化成百分数后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把分数化成百分数便于比较,从而到导出新学内容。
这样的环节设计引导学生了解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现出百分数的实用价值。
环节二:探究体验,感悟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探究。
第一层:独立探究例题,比较0.72、3/4、78%的大小
问题提出后,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比较方法,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新的转化方法,在学生独立探究后交流探究结果:有的将百分数转化成小数进行比较;有的将百分数转化成分数进行比较;有的将小数、分数转化成百分数进行比较。(课件展示学生的板书)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的是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方法,因为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样的安排旨在让每名学生们能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第二层:合作探究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归纳知识间的联系
当学生们交流想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们发现在每种转化方法中,既有学过的分数与小数的转化方法,又有新的转化方法:
(1)百分数转化成小数。
(2)百分数转化成分数。
(3)小数转化成百分数。
(4)分数转化成百分数(课件出示四种类型)。
类型归纳出来后,教师引导学生说明转化思路。并根据每种类型及时进行巩固,练习。(题出示在每种类型后)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说一说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之间是怎样进行转化的。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转化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演示转化方法,归纳知识联系,出示结构图)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学生们在小组中既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又可以从其他小组成员的想法中得到启发来补充自己的想法,获得更大的发展。通过这样的环节设计,使学生很自然的掌握了转化方法。
第三层:探究特殊分数的转化
在学生们掌握了基本转化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比较复杂的转化问题。教师出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把0.5%转化成分数。
(2)把5/6、7/80转化成百分数。
学生们在独立尝试中会发现问题:
(1)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后分子是小数。
(2)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或小数数位过多。
第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子转化成整数(5/1000)后再约分。第二个问题先引导学生看出自学43页标有“*”的一段话后在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商四保三留一。并要解释书写形式,正确区分好=与≈的使用。
环节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本节课,除了在归纳方法时出示的练习,让学生能够边学边练外,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内容。
(一)、综合练习,运用新知
1、把25%、72%转化成小数和分数。
2、把1/2、7/8转化成小数和百分数。
3、把0.45、0.03转化成分数和百分数。
形式:学生独立试做,全班交流订正。
目的:进一步熟练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二)突破难点,准确掌握
1、把0.2%、76.6%转化成分数。
2、把2/9、3/80转化成百分数。
形式:学生独立试做,全班交流订正。
目的:进一步巩固一些稍复杂数的转化方法。
(三)拓展练习,熟练运用
把下面各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1)24%、0.26、1/4
(2)5/7、0.74、71.8%
形式:学生独立思考
目的: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选择方法,熟练解决问题。
作业设计:46页1——3题
板书设计:(课件展示)
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鞋底花纹的启示》。我的资源包有五项内容,下面我以说教学设计为主线,把其他资源整合在其中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观察鞋底的花纹,研究其作用;探究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活动,作为学生探究主题。
2、学情分析:
根据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我发现:
① 摩擦虽然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生活中哪些现象和摩擦有关?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少思考过。
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及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力,学生没有深入体验与探究。
3、课程目标:
知道摩擦力是生活、生产中一种常见的力;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探究。。
为达成这一课程目标,依托教材,学生的学情,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摩擦力做出合理的假设,并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探究实验;了解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5、教学重点: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做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物体轻重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教学难点:了解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教学评价。
6、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第三个教学环节的实验探究活动,落实了教学目标1。
(2)通过小组合作,联系具体事物、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等活动,完成教学目标2。
(3)利用手在桌面上摩擦等直接体验活动,及播放视频资料再现生活中的情境等间接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成教学目标3 。
下面我来表述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由课前观察,交流鞋底花纹的用处,直接导入新课。
二、认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首先让学生体验:用手擦动桌面,用脚擦动地面,交流感受以及身边的摩擦现象,初步体验摩擦,并通过播放视频资料,进一步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摩擦。
三、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后,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思考:图中箱子在小孩推力的作用下为什么没有运动?由此展开摩擦力的学习。
1、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出示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讨论交流中完善实验设计。
实验一: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把小车放在桌面上,用测力计匀速拉小车;在小车上放钩码,再用测力计匀速拉动小车,观察指针移动的方向。
实验二: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让学生明确:在桌面上铺毛巾,用测力计拉小车,与在桌面上拉动小车用的力进行比较。 实验中,如果指针向下移动了,说明摩擦力越大。
在实验中,教师演示、强调注意问题:匀速拉动小车,边拉动边读数。
3、学生实验,教师参与指导。
4、小组交流实验现象及结论。
被拉动的物体越重,摩擦力就越大;两个物体的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四、探究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无益摩擦。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课件,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如冬天,汽车在结冰的路面上行驶,摩擦力太小了,起动不了,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机器上的皮带打滑了,又该怎么办?以此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并通过自主交流生活中如何减少无益的摩擦,进一步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此处,初步渗透对滚动摩擦的认识。
五、趣味拓展: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演示一个趣味实验——分不开的湿巾,将课堂知识进一步延展——两条小湿巾由于重叠,折成了像手风琴一样的褶皱,虽然只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却已压住了所有的接触点,因此摩擦力大幅增加。以此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摩擦力的兴致。
7、说板书设计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板书,并从力的大小与方向两个方面梳理对摩擦力的认识。
8、说拓展资源
合理选取教学资源光盘中的材料及网上资源,适当呈现视频、动画资料,拓宽学生的认识;设计趣味实验,增进学生的理解。
9、说检测试题:
本课采用选择、判断等形式,通过出示课件图片、资料,巩固对增大有益摩擦与减少有害摩擦的认识,检测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学生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的编排,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学生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己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3.尝试练习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学生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学生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办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判断,自己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办法,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习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学生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成功。在小小的成就感面前,感受学习的快乐。】
2、学生自学画角:学生看书后,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习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学生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己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记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说课稿 篇8
说设计意图:
夜晚,高高挂在天上的月亮在成人的眼里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更不要说会想到去品尝一下月亮的味道了。但是在这则故事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被幻化成了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在孩子们的眼里,它像极了一片香喷喷的薯片,还像极了一个圆圆的黄色的饼。而故事中的小动物们,为了能吃到那美味的月亮可谓不惜一切代价。在“够”月亮的过程中,小动物们“叠罗汉”的执著和合作精神令人感动,故事中小动物们那可爱的“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精神,对孩子们来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班内幼儿的发展情况,再加上科学活动《月相变化》中对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已有了解。基于幼儿的已知经验,借助绘本故事对幼儿的吸引力,我设计了此次活动来引导幼儿观察绘本画面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学习用语言进行交往,并展开大胆的想象。
说活动目标:
1、根据图画线索大胆猜想故事情节及小动物的对话,并用连贯、完整的语句表达出来。
2、理解故事内容中蕴藏的童趣,能对故事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表达。
3、感受动物们齐心协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乐心情。
说活动准备:
1、PPT\图画书《月亮的味道》、音乐磁带。
2、图片:月亮、乌龟、大象、长颈鹿、斑马、狮子、狐狸、猴子、老鼠。
说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引发想象。
1、猜谜导入:“有时像圆盘,有时像镰刀,白天藏起来,晚上才出现。”(月亮)
2、(出示图书)我这里有一本书,是和月亮有关的,让我们一起来来看看吧!“书上的月亮像什么?”这本书的名字是?(《月亮的味道》)“如果真的能吃到天上的月亮,你想象一下月亮可能是什么味道呢?”
3、让我们来看看故事里的动物们是怎么想的,我们一起来听故事。
二、阅读图书内容,幼儿观察PPT图画书。
1、观察PPT的第1页,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
(1)、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黑夜里多少双眼睛?请大家数一数?(九双眼睛)有几只小动物吗?(九只小动物)
(2)、他们会是谁呢?为什么?
(3)、他们在黑夜里望着月亮在想些什么?(引导幼儿猜测故事内容)
(4)、教师小结:静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挂在夜空。动物们都仰着头,望着月亮。看得真专心都在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真想尝一小口啊!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2、观察第2-5页引导幼儿了解小海龟下定决心要去摸月亮并请大象、长颈鹿帮忙。
(1)、第2-3页:一只小海龟下定了决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够月亮。“海龟够到月亮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海龟够到月亮?它的好朋友是谁?那它会怎样邀请它的好朋友帮忙?”教师示范海龟所说的话,幼儿观看画面。
(2)、第4页: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月亮看见了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月亮轻轻往上一跳,大象还是够不着怎么办呢?。会请谁来?他们会说些什么?
(3)、第5页:长颈鹿是怎么做的?月亮有怎么做?还是够不着怎么办?
3、幼儿讨论:“它会请谁来帮忙?”幼儿观看PPT中出示的小动物,并分组讲述小动物、月亮之间的对话,了解6-9页图画书的内容。
(1)、长颈鹿是怎么做的?够到了吗?他会请谁来?会说什么?
(2)、教师出示小动物图片,引导幼儿分组讲述。
(3)、幼儿扮演小动物邀请帮忙,并学说对话。
4、幼儿观察幻灯片第10页教师提问 “小老鼠能够到月亮吗?为什么?”“月亮在想什么?什么样的表情?”
5、幼儿观察第11-12页图片了解小动物够月亮的方式“叠罗汉”和规律。
(1)、最后谁够到月亮了?为什么小老鼠这么小能够到月亮?
(2)、小老鼠会怎样分享月亮?那月亮会怎样?
(3)、出示贴绒图片引导幼儿巩固对小动物够月亮方式的理解。“够月亮的小动物都有谁?”“小动物是怎样够到月亮的?”“看到小动物们够月亮你感受到了什么?”
(4)、观察12页“小动物们都怎么了?为什么?”
三、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内容,感受体验动物们齐心协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乐心情。
1、幼儿观看PPT教师完整讲述至小动物们相互合作够到月亮。
2、讨论:“动物们愿望实现了吗?”“那月亮的味道到底是什么味的?为什么?”
3、引导幼儿思考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好处与价值,让幼儿懂得分享后大家的快乐与惬意。
四、引导幼儿欣赏故事的结尾,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和无限的思考。
1、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图片,提问引导:“最先够月亮的是谁?接下来的是谁?它是怎么邀请小动物的?说了些什么?”帮助幼儿梳理故事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2、讨论:“夜晚有几个小动物看着天上的月亮?”一起够月亮的小动物有多少??还差一个会是谁?
3、“小鱼在想什么?” “你能帮助小鱼解开疑问吗?那你会怎么说?”
4、“你喜欢这个故事里的哪个部分?为什么?
五、教师小结:“月亮”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你能讲一个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吗?引导幼儿开发想象创编和“月亮”有关的故事。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相关文章:
《珍珠鸟》说课稿模板【精品】12-17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精品】关于说课稿11篇02-23
梦圆飞天精品说课稿11-05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04-05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精品】桥教案模板汇编10篇02-27
【精品】计划方案模板汇编六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