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模板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中的《豌豆荚里的豌豆》。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时,学生通过观察己经对植物有了一些了解,如我的大树,各种各样的叶等,四年级上学期学生又了解了一些植物的共同特征,如的植物的茎,根的学习。春天到了,植物开始枝繁叶茂,长出花,果实,本单元正是引导学生来探究春天里的植物的新的生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植物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与环境等的学习打下基础。
《豌豆荚里的豌豆》是在学生对油菜花进行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豌豆里面的种子数的统计,培养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共包括三个部分: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科学探究:通过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的观察比较,进一步学会观察比较的方法;通过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的统计,初步具有对数据的分析整理的能力,初步发现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植物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知识:了解各种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各不相同,初步发现事物的分布规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豌豆夹里的种子数的统计分析活动,四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探索事物的分布规律,还不善于从各组的数据中发现规律,因而我认为本活动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对于这一重难点,我认为可以采用探究—研讨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组数据的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二、教学过程
1、教学材料:
本课最主要的材料是豌豆荚,每人准备三个。
另外还需要准备个人、小组的种子数的记录表,教师还应准备一张大的统计表,并为各组准备板贴用的小圆片,可以用红色揭字贴,比较方便又比较醒目;
另外还要为每个组准备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各一份以及观察用的镊子、放大镜等观察工具,教师准备桃子,苹果,等常见果实。
2、具体教学环节
一、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
由于学生在上一课已经学习了油菜的花,果实和种子,因而本课我认为不妨采用复习导入法,先让学生说说油菜花,果实,种子的特征以及我们是如何观察花,果实和种子的,唤醒学生己有的体验活动,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紧接着就请学生分别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可以采用上几课使用的方法进行观察。这一活动由于学生己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因而观察活动并不难,边观察边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有了这个活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可能还会去观察更多的花,果实和种子,会和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一般规律,这正是教材希望达到的目标。
二、观察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发现了果实里面有种子,并且油菜与豌豆的果实与种子既具有一定的共性,也具有个性,本环节则重在引导学生发现各种果实与种子的一个不同之处----数量的不同,为下一环节教学作铺垫。
三、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我来具体介绍一下教学过程。
刚才我们发现各种植物的果实里种子数各不相同,那么豌豆荚里有多少颗种子呢?自然引出本环节的教学。学生开始在第一介环节中虽然己观察过豌豆,但那时的观察是比较粗浅的,可能个别学生也注意到了种子数的问题,但每个学生的说法各不相同,自然激发学生想动手剥一剥豌豆,看个究竟的欲望。
剥开豌豆荚数数有多少颗种子,这似乎太简单了。但是科学探究更注重思维的探究,探究活动前的计划才是思维活动的有机结合,我们更应强调动手前的动脑,毕竟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发生在他们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
如何制定探究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的计划呢?似乎太简单了吧?但细细考虑一下,并不简单。
1、还没有完全发育的种子怎么算?
2、每人需要数多少个豌豆荚?一个,够吗,如果3个,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又该算几个呢?
3、如何记录呢?教师应该对记录表进行介绍,最后,可以以记录表下写个问题:你的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不一定需要回答,只是引发思考。
标准统一了,记录表设计好了,就可以开始探究了。探究结束后,教师应把材料收走,让学生离开材料汇报。在汇报中,学生会发现,似乎每个同学的汇报都不相同,那么一个豌豆荚里到底有多少颗种子呢?他们的思维活动进行到这儿产生了一个障碍,这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引导。
在你们小组内的豌豆荚里的种子有多少粒?这是一个方法上的指导,当我们个人的研究发现不了问题时,需要小组把数据集中起来进行研究。当然,可能有学生会想到这个方法,但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就不妨提出来。(小学阶段的探究活动,应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强调教师适时,有效,谨慎的指导。)
思维的障碍扫除了,接下去的活动似乎更顺利了,有的学生可能有点意识到了,小组内的豌豆荚里的种子数5、6粒比较多,1粒,8、9粒都比较少,但全班的呢,也是这样的吗?
于是就进入了一个全班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的统计工作。我们会发现,这是个庞大的工作,按每人三粒豌豆计算,全班50人,(似乎实际更多)也需经统计150个,为时间考虑,教师应提供帮助,如事先准备好小圆片,让学生统计时只是来板贴在大表中,可以节省不少时间。统计表展现了学生眼前了,多数学生能够发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原来3—6粒的多,两边的少,既呈现正态分布。当然,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们并不需要讲到正态分布,只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答“豌豆荚里有几个豌豆?”这个问题。
也可以延伸,请学生课后去挑选其他的植物,统计他们的种子数,不仅仅是种子数,甚至可以统计班里同学的身高,体重等等。感受正态分布这一现象。
三、反思:
本课的实验应该说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因而我认为在本课设计时尽量应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从个别同学对于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的研究,到小组,再到全班,这是个思维飞跃的过程,教师就好像一个舵手,应细心引领学生走好每一步,但并不能代替学生的每一步。
说课稿 篇2
讲授的是“穷人”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问:谁愿意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因为老师还没出题,大家不敢贸然行事。但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问:我还没出题,你怎么敢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自信。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并说机会是属于那些自信、有勇气以及准备好了的人的。随即出示了5+2=?这么一道题,其他同学看了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之中被激发出来了,还很巧妙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为这堂课最后的5+2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更巧妙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循循善诱,开拓思维。
刘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沉”是这堂课的最大特点。这个“沉”在我理解,它有好几种含义。一、这个“沉”是指老师的声音低沉,就是这低沉的声音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情境,让人感觉自己也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与桑娜共同承受着心灵的煎熬。二、这个“沉”是指思想的沉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一些渗透着主人公内心思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理解,学生的心已经被桑娜和渔父的善良感动了,把这种情感和思想都沉淀到了自己的心灵深处。于是当老师问:桑娜一家很穷,但文中为什么没出现任何一个“穷”字的时候,学生就能深有感触地回答到:他们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当老师要他们给课文换题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富人”。可见,桑娜一家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已经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他们发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而上述案例中学生的两次质疑教师在备课时并未预设到,但这位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该教师视学情及时生成,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多维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丰富了文中蕴涵着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语文教学尤其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多元表达。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都是可贵的。以上的教学案例很好的给我们诠释了这一点: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泉城》是新课标江苏国标版四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它主要介绍了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赞美了泉水的奇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全文共6个自然段,是一种很典型的“总-分-总”的写作结构,第一小节为课文的第一部分,总写了济南的泉水不但多而且美。第二至五小节为全文的重点,分别介绍了珍珠泉的“神奇”、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声喧腾”和趵突泉的“大、清、美”。作者生动而详细的介绍,令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四个自然段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都是先介绍 泉水的位置,再描绘泉水的特点。另外全文还多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变序教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复习课文最后一小节内容,弄清为什么称济南为泉城,练习用上关联词说清楚。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一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泉水不但多、而且美。最后让学生选学课文中详写的一处泉水,弄清这一处泉水的位置和特点,并练习以导游的身份进行介绍。
2、学法:启发式自读自悟法。
三、教学目的: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视频资料等方式体会泉城泉多水美的特点,感受泉城的魅力。
2.通过品析描写泉水流动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3.在对课文语言文字朗读感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和热爱。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体会济南泉水的美丽,神奇,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心的赞叹和热爱.
教学难点则是涌,汇注,喷吐,冒这几个词分别怎样生动形象地写出泉水的流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是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读通课文。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泉城是什么城市的别称?(济南)
(二)精读第一段(加强朗读,读中品味)
引导学生从“说起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理解泉多。济南不仅泉多,而且泉美。通过反复朗读从“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体会泉美。最后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细细品味济南的泉形态美,声音美,让人看不厌,让人听不够!通过朗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感觉,通过朗读,来丰富孩子的情感想象。
(三)选读第五段:(示范引路,明确学法)
课文2-5四个自然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重点放在对 “趵突泉”的理解感悟上,以此为示范,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由于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它的特点比较鲜明,课文插图也比较清晰,我先让学生看图说,然后去体会文章中有关描写趵突泉的语言文字。通过抓住“冒”让学生体会泉水充满活力。
(四)自主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迁移运用,尝试学法)
根据趵突泉的学法为引导,让学生自学珍珠泉,五龙潭和黑虎泉。在珍珠泉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去细细地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涌”“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拎”等关键词,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地点,泉水特点和水流特点,五龙潭,由几股泉水汇注而成,所以抓住汇注一词,体会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则抓住喷吐一词,体会水势的大和猛,接着适时出示声音,让学生有更深切的感受,并在朗读中加深记忆。
(五)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提问学生,你们在别的地方见过这么美的泉吗?谁能用一个词语归纳(独一无二),那么课文第6自然段,哪个词能说明独一无二(天下闻名),引导学生齐读第6节,再一次回味泉城的多姿多彩。
(六)写作指导:
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了济南泉水的特点,不仅泉多,而且全美,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四大名泉的特色,最后再一次总括全文,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这样的写作方法我们称之为“总——分——总”,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熟练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
(七)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背诵的形式有很多,当小导游,既可以吸引学生,又可以创造性的再现文本,一举两得。因为我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向游客介绍这的泉水,可以用书上的原话,也可以加进自己的语言,如果能结合课前你收集的资料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则更好。小组内一人介绍,其他三人可以扮演游客,给出恰当的意见。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莫泊桑拜师》,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叙述了法国作家莫泊桑青年时请福楼拜指导写作,经过老师的细心指导,莫泊桑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的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3、 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点拨法,高年级的段的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所以对于文本,我又采取了这种教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批注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第一课时教学设想
第一教时的教学我从题眼入手,抓住3个问号展开。上课一开始,板书好题目,请学生读一读,思考下:读了题目有些什么思考?由这个引发3个思考:
1、莫泊桑是怎样的人?
2、请教什么?
3、“师”指谁,怎么教?
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并自学生字词语。然后,交流收获,解决前面的3个疑问。在引导学生交流时,注意课文内容挖掘的深浅:只要能读流利课文,对课文条理有个清楚认识。为下课时学习作铺垫。
(二)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1、 在回顾旧知中切入
复习回顾第一教时内容:请学生简单介绍莫泊桑是怎样的人?福楼拜是怎样的人?教师小结过渡: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再三请教作品被喻为法语典范的福楼拜的?而福楼拜又是怎样指点的呢?这个切入点是顺着第一教时遗留问题展开的,由于第一课时已经作了内容疏通的铺垫,再次提出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重点段落,明确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中悟重点段,引导在批注中学习。
莫泊桑第二次请教是本课时教学的难点所在。如何进行细致的、有效的观察是现在的孩子所欠缺的,这里一连串的问话也体现了福楼拜本身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青年一代的悉心指导。在帮助学生理解“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的呢?这一主题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是读文中的问句说一说自己有哪些发现、哪些疑问,这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引发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再读思考,你还能懂得什么?这是对文本内容的一个挖掘,教会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真正的意图,让学生明白学会观察、不断积累是写作的必由之路,同时进一步了解福楼拜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第三步再次提出疑问:福楼拜还会问什么?这是让学生融入角色,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高年级段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所以对于本文,我引导学生采用边自学,边写批注的方法。
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找出写莫泊桑的句子,找出写福楼拜说的话。边读边找,边找边写上自己的阅读感悟。例如:说的话中感悟到什么?通过某个字,某句话,读懂了什么?
3、适度拓展
课文内容结束后,我向学生简单介绍了莫泊桑的作品,一段关于马车的描写,引导学生阅读评析。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A、赏析《项链》片段。
B、仔细观察放学时的校门口,写意小片段。
以上,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方面对文本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供宝贵意见,谢谢各位老师!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3课《新型玻璃》。我将分以下四大板块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新型玻璃》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能力的发展的状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3、体会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创新设计,发展语言及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5、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
同时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教学难点为能正确区分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文的内容特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中主要从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来体现,我将创设一个让学生推销新型玻璃的情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问题教学法,教师针对本课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理解课文,最终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同时,也更加深入的理解本课的知识。在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中,会重点体现这种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带着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去学习本课。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法有: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阅读法,培养学生爱学语文的兴趣,进一步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自学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三、说电教媒体的使用
通过制作媒体课件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本课件是由PowerPoint制作,用于展示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使课文中所讲的东西不再只是凭学生想象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能亲眼看到,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中将有所体现。
四、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我所思考的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构建新的课堂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火场;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的加工厂;让课堂成为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改变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大占天下的局面,把活动引入课堂,把训练贯彻课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活化课堂教学。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以做推销的方式,介绍一种玻璃。看同学想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个过程教师运用了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
(二)确定目标,自主阅读
要把这些新型玻璃推销出去,得首先学好课文,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怎么学?读课文、想、勾画、圈一圈、收集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学习方法)
(三)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强调结合实际和收集到的资料谈)。
3、我在这一部分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情况,让学生想帮老师的家里选择一种新型玻璃。(这里教师运用了问题教学法)
4、你们推荐的玻璃除了家里可以用,还有哪儿可以用?(练习句式: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
5、你们推荐了这么多的玻璃,请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说给老师听。
(四)发挥潜能,创造设计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你自己学得怎么样?(学生自我评价)
2、布置作业: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对于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够突出教学模式,体现教学方法。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五、说板书设计:
夹丝网防盗璃
夹丝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这个板书是采用了放射式板书的形式,简洁,概括性强,把本课所涉及的几个新型玻璃都列举出来了,由“新型玻璃”出发,进而放射的推出其他类型的玻璃,更便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记忆。
在这次说课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更是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让我的小名片更美》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第7课的内容。课文由三个活动板块组成:插入日期、感受“艺术字”、为名片配图。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学会了幻灯片文字效果的处理,学会在word中使用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的功能。而powerpoint与word的插入图片、艺术字的功能相似。可见,《让我的小名片更美》这一课是综合运用已学的这三种知识,并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合理安排画面,凸现幻灯片的主题,是学生在熟练word的操作基础上而设立的高层次学习任务,即教会学生制作简单幻灯片方法以及提高文字信息处理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又将为后续幻灯片的学习制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学生。这样的学习对象都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和较强的操作能力。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大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掌握技能。同时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差异,重视学习兴趣及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学生情况和新课程理念,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师生互动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插入日期、艺术字、文本框、图片的功能装饰幻灯片,灵活运用操作技能,个性化创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情感与价值:通过多元化评价,让学生感受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陶冶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插入日期、艺术字、文本框、图片的功能装饰幻灯片。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操作方法,个性化装饰幻灯片。
教学关键:装饰幻灯片要注重整体效果,强调合理安排画面,使图文搭配合理又凸显主题。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教学中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法如下。
1.说教法
整个教学过程,努力创设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并获得价值体验,真正落实以上的教学三维目标。用简单的三句话概括就是:
引导探究,重自主
传授方法,重创新
感受过程,重体验
2.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组际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穿插进行。使学生在浓浓的探究氛围中深入学习,自我挑战,充分体验实践过程。
六、说资源
多媒体教室,《让我的小名片更美》ppt课件。
七、师生互动 说流程
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活动,采用师生互动,本节课共分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导入课题→自主探索→组际交流→个性创作→全课总结。
1.联系生活 导入课题
上课开始,教师谈社会流行的服饰、发型、广告牌、家装等实例激趣。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设计出了自己的名片,经过一个星期的思考,你们有什么新想法来完善你的名片,使它更美,让人过目不忘呢?
讨论交流,获取信息。(改变字体、字号、颜色;加背景;插入有趣的话;插入照片或自画像;插入图案。)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不要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一篇,对于后续课文的学习起着很大的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井沿”,并学会书写“沿”。理解“坐井观天”、“说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2、分角色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发挥想象,理解寓意。
3、口语练习:用“谁和谁在干什么”、“_____得很哪!”“一……就……”“因为……所以……”进行口语练习;续编青蛙跳出井口的第四次对话。本课的寓言故事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其中有很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可以利用本课生动有趣的情景,结合语言点对学生进行较为规范的口语训练,让学生理解并且运用文中的句式,丰富口语的内容,为接下来把口语更规范地转化为书面语(作文)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课文二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口语训练及续编对话是难点。
创新点:为突破教学难点,采用的方法有:
(1)与生活相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2)结合本课对话内容中的语言点对学生进行模仿训练,让学生在口语练习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3)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练习: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口语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2)抓重点词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结合;
(3)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4)引导由说到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训练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五、说过程
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解决生字(写7个,除“沿”),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理解了“井口”、“井底”并找到了青蛙和小鸟的3次对话。今天的第二课时,首先回顾课文内容,复习词语,学写“沿”字,然后抓住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着重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抓住对话中的语言点进行训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相互促进。本课时的口语练习基本分为三个层次:
1、是课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及运用,如“()无边无际”、“__________大得很哪!”、“一。。。。。。就。。。。。。”;
2、归纳句式的运用,如本课开头的“谁和谁在干什么”以及最后“因为。。。。。。所以。。。。。。”;
3、对所学的词语和句式的灵活运用,体现在学生续编第四次对话。这三个层面的口语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基本上做到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第三个层面运用所学续写对话时,我采用了说和写结合的方式,这样的方式,首先是帮助学生学会把口语规范化地变成书面语,其次,由说到写,实际上是放慢了说的速度,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将所学的词语和句式写出来。最后说和写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写片段,模糊作文的概念,逐步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为三年级过渡到写作上打下基础。最后是理解寓意,布置练习。
说课稿 篇8
一、教学内容及简析:
《抛硬币》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中的内容, 教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不确定现象——抛硬币、摸球活动入手由浅入深的初步渗透概率的数学思想,是学习概率知识的开始。教材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实验、探索、验证的数学方法,使学生在大量的动手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对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判断做出合理的决策,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桩奠基。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同时具备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于游戏有强烈的兴趣,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仍然以直观形象为主,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有必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在具体情境中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断,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初步的分析、判断、推理和数学表达能力
3、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合作态度。
关于能力目标,最初我只关注了学生的数学表达,忽视了表达需要分析、推理和判断作为支撑,在网友的帮助下,我才深刻的去理解教材,进一步走近学生,有了以上的教学目标确立。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并用这些词语对简单事件进行描述。
课前准备:学生每6人一组。
教具准备:硬币、盒子若干,黄白蓝三色球,扑克牌,记录单,相关课件
三、说教学流程: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这节课我以“游戏活动”引领全课,采用“探究——体验”的教学方式和“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应用。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2、活动体验,深入探究。
3、灵活应用,内化提高。
4、评价反思,课外延伸。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关于这个环节,我最初一直对自己设计的“抽签”和“石头剪子布”游戏情有独钟,在网友的建议下我认真揣摩了教材中“抛硬币”的真正意图,最后坚定的选择了抛硬币活动,在学生猜教师抛,同桌一个猜一个抛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切入主题,硬币落地时有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这就是不确定现象。
意图:这样不但放缓了学生初步接触不确定现象的脚步(因为石头剪子布有三种可能,而抛硬币会有两种可能),而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面或反面两种可能,而不是“谁赢了”这样的结果之中,从而顺利的进入到下个环节的学习。
第二环节:活动体验,深入探究。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我分两个层次带领孩子,通过两次摸球活动探究
第一层次: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第二层次;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这两次摸球活动虽然基本都是采取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的步骤进行,但又不尽相同。第一次摸球是学生无法看到什么颜色球,在学生都摸到白球的惊奇中去掉外皮,露出庐山真面目(只有6个白球)之后去发现、去总结、去判断生活中的事件。第二次的摸球活动是在学生知情的情况下(3个白球、三个黄球)猜测、试验,发现,当然摸球的时候要求学生闭着眼睛,摸到球后看清颜色再放回盒子里。
在这个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有两点:1、出示课件明确摸球规则,使学生有目的、有秩序的操作,在有效的操作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判断才有了良好的数学表达。2、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可能性事件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说、让学生模仿说、到独立用可能性的词语列举生活事例,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契合了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这样也很好的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有效的突破了难点。
第三环节:灵活应用,内化提高
这个环节我设计的三个有针对性的练习
1、课本93页连一连。这道题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摸牌说牌游戏:请5位同学摸牌。其余同学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句话。比如:第一位同学抽走5后,第2名同学不可能再抽到5,可能抽到1,可能抽到2,也可能抽到 3,还可能抽到4。
意图:在学生抽牌说牌中让学生“开口说、动脑想”架起了思维与语言的桥梁,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按要求装球。
任意摸一个球,可能会摸到蓝球。
任意摸一个球,一定会摸到蓝球。
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蓝球。
意图:让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对本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
第四环节:评价反思,课外延伸。
意图:课末通过:你认为你这节课表现怎么样?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课后继续调查生活中可能性的事情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谈收获,谈感想,自我评价,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一个反思和总结的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每个环节选出优胜组。鼓励提问:下个环节那个小组可能获胜呢?激励学生: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渗透可能性的知识。也成为为课堂的一抹亮色。
四、说板书设计:
抛硬币
——可能性
一定
不可能
可能
可能性分为确定和不确定,确定分为一定和不可能,不确定用可能来描述。这样的板书,突出了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大家从课件上可以看到我的板书,这里我想说说课题,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一直困惑的是:北师大教材的课题大多以情境命题,我在情境课题之后加上数学课题,这样是否可行?
五、说教学效果和反思:
正是在网友和各位的老师的帮助下,我才会一次次读教材、读学生,一次次反思、一遍遍修改,才会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理解了可能性的知识,才会在猜想验证中提升了数学能力。比较好的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也不知不觉获得了提高!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推荐】说课稿模板8篇】相关文章:
《离骚》说课稿推荐12-05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优秀说课稿模板03-16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木兰诗》说课稿推荐12-05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游子吟说课稿推荐12-11
《短歌行》说课稿推荐12-05
《墨梅》参赛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