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1 09:59: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合集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说课稿合集10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早上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班的艺术教学活动《天天锻炼身体好》。音乐是表现情感、情绪最好的方式。《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感受生活和艺术的美。而今天这首儿歌《天天锻炼身体好》正好行日常生活中入手的。文中字词优美,简单易懂再加上一些身体动作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更好更快的学会儿歌。

  二:说目标

  根据本次活动的设计了一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符合幼儿心理和生理的特点,理解歌词大意,并学会唱儿歌。

  (2)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突出音乐的中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难点:正确

  唱出儿歌,理解儿歌。

  四:说准备

  锻炼身体的运动图片

  五:说教、学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我力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方式。

  (1)情景教学法。

  (2)视听唱法。

  (3)多种感官体验参与法。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大意的内容。掌握儿歌有感情地唱出儿歌。鼓励幼儿创编动作,体验音乐的美好。整个过程都是以幼儿为主,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学一学、唱一唱等多种参与。体验到儿歌《天天锻炼身体好》的作用。并能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六:说过程

  创设环境、激发兴趣----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学唱歌曲----游戏表演

  (1)导入:拿出锻炼身体的运动图片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今天老师手里面拿的是什么东西呢?有谁知道图片里出现了哪些画面呢?"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引导幼儿谈话。正如《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的语言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积极主动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需要老师的多多提问。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能力。更好的理解儿歌的重点《天天锻炼身体好》

  (2)欣赏歌曲:欣赏歌曲,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教师播放儿歌要求幼儿认真倾听。然后根据歌词提出相关的问题如"刚才我们一起听过了歌曲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里面有什么感兴趣的东西呢?他出现了哪些词语。

  (3)学唱歌曲:教师分段教学幼儿,一句一句的把歌词交给幼儿让他们理解大意。如"老师说"跳一跳""跑一跑"歌词就可以加以动作表演,激发幼儿的兴趣"更好的让幼儿理解。

  (4)游戏表演:通过分组进行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又易接受的一种方法,以游戏为基础活动,每个活动都离不开游戏,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把活动推向高潮。

  七: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真棒!!今天都学会了唱这首儿歌。那晚上回家的时候就唱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哦。。我们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吧身体锻炼得棒棒的哟!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下面我将根据我的备课思路和设想,一一展开讲说。

  一,说教材,学情

  (一)说教材特点

  《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在《荷塘月色》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相互映衬的美丽图景,语言文字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著名的美文。也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历年来重点保留并解读的文章,因此相当重要。

  (二)说学情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目前高一年级的学生多数都对写景抒情的散文有所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知识水平和年龄限制,阅读多停留在粗读和泛读。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还尚待形成。尤其对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所流露的情感还不了解。所以在引导阅读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创设适当的情境,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灵敏的语感。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为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本课内容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学习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感悟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体会作者感情。由于本篇课文较为重要,对高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较难,因此我将本篇课文分两课时讲解。

  第一课时:学生阅读,整体感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四,五自然段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深入理解感情,品味文中语言,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作用。

  以下为第一课时讲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2,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难点

  1,走进作品,理解本课写景特点,通过重点语段分析,品味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体会文章语言美。

  2,走进作者情感世界,体会作者苦闷彷徨,内心矛盾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都说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但为了响应新课标改革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不能以自主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走入本文意境,品味作者语言,感悟作者情感。

  1、朗读体味法。本文语言文字优美,适合反复朗读。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可以直接地品味到文中语言,进而有助于情感的理解。如阅读前自由朗读,赏析前的部分内容配乐范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2、媒体辅助法。运用媒体的语音播放功能,播放部分精彩段落的配乐朗有助于同学们更好的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领悟作者情感。通过画面播放功能再现相关历史画面,更容易使同学们体会文中意境,进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3、设疑讨论法。由于本文情感地理解是本文理解的难点,对于高一年级学生来说自己解决相对困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和团体协作的精神,在合作自行解决中加深印象。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充分综合意见中,在群体中做到“跳一跳,够的着”,活跃课堂气氛。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质疑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走入文中意境,体会文中语言,体悟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积累中有多少关于荷花的诗句呢?(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这些诗句都有一个共同的时间特点,就是描写白天的荷塘,白天的荷塘是如此的美不胜收,那么夜晚呢?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又代表什么呢?(是思乡,寄托哀思,由月的阴晴圆缺引发人生喟叹等等。)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脚步去领略月下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的美景。来看看作者是否用月亮寄托了你们刚刚所说的情感呢?(我采用的是问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课堂讲解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播放课文中4——6段课文范读录音,听后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文中描写的荷塘,并进行发言。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此后用PPT放映让学生欣赏荷塘美景,带领学生走入文中情境。

  3,学生再次自读课文,仔细品味文中语言。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经过几次阅读,学生们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引导学生们理清课文情感发展脉络把握文章结构。为此我将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课文分为几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可能学生们刚被问到都会觉得有点困难,在此我将会进行适当点拨。

  2,分组讨论

  我将学生们六人为一个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在意见的相互交流之下,共同进步。为此我将提出如下问题:找出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进行分析,找出作者情感发展脉络。(由于情感理解是本文的难点,在此之前我将插入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本文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等等。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到知人论世)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悦”。这从景物描写中也能看出。

  (五)仔细品读语言,把握情感。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揣摩语言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B、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C、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D、此段运用那些修辞手法(重点讲博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运用)

  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

  通过对第四段的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让同学们沿用此法对本文五自然段进行分析,让同学们学会这种方法,这便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

  五,作业布置

  仔细品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试着圈点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六,板书设计

  行踪: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

  情绪的变化:不宁静——淡淡的喜悦——超脱——不宁静

说课稿 篇3

  【学生实验】再次做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对比实验。

  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钠与乙醇、水反应现象的比较

  实验现象比较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钠与乙醇反应的实验

  钠的现象

  声的现象

  气的现象

  实验结论

  反应实质

  【动画演示】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

  分析体会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实验中的体现。

  练习写出其它活泼金属K、Mg、Ca等与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乙醇和氧气反应

  ①燃烧:

  ②催化氧化

  【视频演示】乙醇的催化氧化:将灼热的弯曲成螺旋状的铜丝伸入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反复多次。

  【学生实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试着解释可能的原因。

  【动画演示】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有机物的'结构变化。

  总结醇发生催化氧化的结构条件。

  c.乙醇的脱水反应

  ①分子内脱水:

  【展示】乙烯的实验室制备装置。

  【动画演示】乙醇的分子内脱水反应的实质,弄清乙醇分子在该反应中的断键位置,引出消去反应的概念。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②分子间脱水

  【动画演示】分子间脱水的反应过程,强调乙醇的断键位置。

  从醇的氧化和脱水反应的过程中体会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小结】最后再和学生共同归纳本节的知识,重点归纳乙醇发生化学反应时化学键的断裂情况。用电脑模拟演示,并且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几道课堂练习题,使学生加深理解并巩固所学的知识。

  附: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乙醇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6O

  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官能团:-OH(羟基)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

  2CH3CH2OH 2Na→2CH3CH2ONa H2↑

  2CH3CH2OH Ca→(CH3CH2O)2Ca H2↑

  点燃

  2、乙醇的氧化反应

  a、燃烧: CH3CH2OH 3O2 2CO2 3H2O

  催化剂

  Δ

  b、催化氧化:2CH3CH2OH O2 2CH3CHO 2H2O

  浓H2SO4

  170oC

  3、乙醇的脱水反应

  a、分子内脱水: CH3CH2OH CH2=CH2 H2O

  浓H2SO4

  140oC

  b、分子间脱水:CH3CH2OH CH3CH2OH CH3CH2OCH2CH3 H2O

  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小结:羟基决定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这是一篇散文诗。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音符。小水珠喜欢荷叶,小蜻蜓喜欢荷叶,小青蛙喜欢荷叶,小鱼儿也喜欢荷叶。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的快乐心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a、同学们见过荷叶吗?你喜欢荷叶吗?荷叶是什么样子的?

  b、板书课题:荷叶圆圆。

  学习“荷”字。

  2、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荷叶上边有什么?荷叶下边有什么?荷叶真神奇呀!这么多的小动物喜欢它,我们也赶快去瞧瞧吧!哎,谁挡在门口?原来是生字宝宝要和我们交朋友呢?抽读生字卡片,学生交流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3、自由朗读,领悟课文内容。

  鼓励学生读课文,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体会其快乐的心情,然后指名读,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还可以让朗读的特别好的学生当小老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演一演。

  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分角色朗读,边读边加上动作演一演,看哪一组的同学读得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背一背。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让学生背诵课文。

  6、拓展。

  荷叶还和谁是好朋友?培养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七、说板书。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我采用的是图文结合,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利于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14 荷叶圆圆

  小水珠 摇 篮

  小蜻蜓 停机坪

  (图) 小青蛙 歌 台 (文)

  小鱼儿 凉 伞

  《荷叶圆圆》课前反思

  这节课我是一边看教参,一边想像着自己班上的学生们可能有的反应,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这篇课文结构明了清晰,琅琅上口,但我不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朗读中会花费多少时间,这一点有些难掌握,另外一点就是拓展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就是怕学生中只要有一个学生说了一种句式,其他学生都纷纷仿效他,不能够举一反三,这就靠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巧妙引导的能力。还有一点就是分小组学习,老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让学生个个都参与学习,乐于学习,不要有“掉单”现象,争取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舟船”为主题组合单元,从船上发生的故事、比喻的船、船周围的风景,以及折纸船、航天飞船等方面选编课文,并通过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把对船的认识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日积月累”的练习,引导学生积累词汇、成语和古诗。“初显身手”中起名字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用最简练形象贴切的语言,概括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笔下生花”指导学生写简单的新闻。“金钥匙”辅导学生快速阅读新闻。

  《沙漠之舟》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次(第一自然段):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第一句是总起句,交待了骆驼生活的环境是沙漠。接着结合骆驼的身体特点,从身高、脖子长——望得远,嗅觉灵敏——找水源,避旋风,鼻孔会闭——挡风沙,腿上有胼胝——不怕烫,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下陷,背上有驼峰——储存养料,六方面讲述了它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课文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

  第二层次(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绍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三个自然段从骆驼能给人们带路、指引方向,预报大风和能驮东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三方面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这三方面人们才会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

  课文的两部分内容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所在沙漠环境中畅通无阻,才能给人引路,预报大风,驮运物品,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沙漠之舟”。

  二、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3、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说学情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为: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难点为: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四、说教法:

  本课教学采用“问题探究”的教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懂课文,获得知识。凡是学生能读懂的,都让学生自己去读。每一次读,教师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着重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有限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说教学设计: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围绕问题:为什么把骆驼称作“沙漠之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及合理修改选择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开课时先板书“舟”字,然后提问学生“舟”什么意思?船是在哪里航行的?紧接着出示沙漠的图片,板书:沙漠,问学生沙漠里有船吗?板书:之,指着板书问学生: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当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沙漠之舟指的是骆驼时,教师可以接着说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的过渡到学习课文这一环节。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有了兴趣,读课文时的热情就会高涨,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和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通过两个问题: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方便下面的学习。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边看图边问学生:骆驼生活在哪里?你看到过沙漠吗?沙漠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能回答:沙漠一望无际,气候干燥,很少下雨,缺水,气温变化大,时常刮大风,卷起黄沙,沙漠地带植物稀少,动物也不多。)

  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呢?请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骆驼身体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跟骆驼在沙漠里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把相关的词句划出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在学生自己读懂的基础上,教师运用板书,有条理地列出骆驼的生理特点及作用,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

  教师板书:身高、脖子长——望得远。

  嗅觉灵敏——找水源,避旋风。

  鼻孔会闭——挡风沙。

  腿上有胼胝——不怕烫。

  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下陷。

  背上有驼峰——储存养料。

  在提到旋风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质疑:旋风是什么样的?指名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说一说。在讲到驼峰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骆驼是怎样利用驼峰储存养料维持生命的?(这里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补充课文内容里没有的知识。骆驼可以一连几个星期不吃不喝,可是到了有水草的地方,它能用十分钟的时间一口气喝完七十九公升水,相当于好几桶呢。)

  学完这部分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观察一下:骆驼身上的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经观察后学生不难发现,这部分是按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介绍的。

  教师可以接着总结:观察这一段除了第一句外,其他的这些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前半句介绍特点,后半句说明作用。讲清这一点,既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总结出这样写的好处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让学生总结出写作方法,便于学生写作时能灵活运用。

  人们是怎样利用骆驼的这些特点来为人类服务的呢?根据要求,自学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自学要求:结合骆驼的特点思考:1、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给人们带路?

  2、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预报天气?

  3、骆驼为什么能驮很多东西?为什么能在沙漠里作长途旅行?启发学生把骆驼的特殊本领和第一自然段骆驼的生理特点、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答案:骆驼身体高,能望远,人们利用它来为旅行的人带路;骆驼嗅觉灵敏,人们可以用它来预报气象;骆驼有宽厚的脚掌,腿上有胼胝,背上有驼峰,人们可以利用它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指导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默读全文,想一想:沙漠和大海有什么类似的地方?人们为什么把骆驼比作沙漠之舟?学生对科学知识文章缺乏有关知识,在教学中,适当作些必要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巩固获得的知识。设计此问题就是要具体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为什么骆驼是沙漠之舟。

  (沙漠和大海类似的地方:大海和沙漠都是“宽广无边”茫茫一片;大海波涛起伏,沙漠里“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海上的风浪很大,沙漠里的大风“很可怕”,经常“卷着沙粒飞滚”。骆驼和船类似的地方:船是海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是沙漠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小结:这篇课文简要地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的本领,说明它适于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让学生知道课文分两部分页。第一部分写骆驼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是按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介绍的。第二部分写骆驼的用处和它与人们的关系。由于作者对骆驼很熟悉,所以能抓住骆驼的特点,写得生动具体。又由于作者观察仔细,而且有顺序,所以文章写得有条有理。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特别是“趾、脂、胝”音形义比较着来记,注意“嗅”字不要丢了大上的点。另外要引导学生做课后的第二题,合理修改选择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五、作业超市。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说课稿 篇6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学习5个生字“忌 茵 仆 允 勿 毒”,重点理解并积累词语:“毫无顾忌”、“忘乎所以”、“提醒”、“望而却步”、“杂草丛生”、“荒芜”。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花园前后的变化的原因,根据课文内容想像说话,了解贝尔太太不同的心情。

  3、获得“分享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体会与别人分享快乐,将会得到更多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在阅读中理解并积累词语:“毫无顾忌”、“忘乎所以”、“提醒”、“望而却步”、“杂草丛生”、“荒芜”。

  2、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花园前后的变化的原因,感受贝尔太太不同的心情。

  教学难点:能正确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的含义:与别人分享快乐的人,将拥有更多的快乐;而自私的人,面对的是孤独和寂寞。

  教学媒体 图片资料

  课前学生准备 认识生字3个。区别形近词。学会用“如果……就……”造句。

  教学流程

  一、感知美丽,引出反差。

  1、 谈话引入:(板书:花园) 同学们,能简要描述一下,你所见过的花园吗?

  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是啊,花园是个吸引人的地方,那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是休息放松的好场所。可是有这样一个花园,却长满杂草,荒芜了,(补充板书:荒芜)那又是为什么呢?

  3、读题释题:文中是这样描述这“荒芜的花园”的。请轻声读读句子,说说对“荒芜”的理解。

  出示句子:几年后,有人再往这所花园去,却发现那里因为园子太大,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

  教师小结:“荒芜”就是指无人光顾、杂草丛生,因为没有人打理而长满了野草。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块来读读句子,感受这花园荒凉的景象。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究竟这花园为何会变成这番情景?请大家分节来读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漏字,读通课文。

  2、检查预习。出示词语:

  毫无顾忌 忘乎所以 望而却步

  提 醒 孤 独 寂 寞

  绿草如茵 杂草丛生 荒 芜

  指名分别读每一行的三个词语,说说每一行词语各写了课文中谁(什么)?(第一行写的是游客,第二行写的是贝尔太太,第三行写花园)

  (板书:游客 花园 贝尔太太)

  3、感知内容。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交流。

  三、细读体验,互动交流

  (一)品读赏析,感受花园的变化。

  1、教师过渡:是啊,这荒芜的花园原本可并非是如此景象的,它在几年前什么样子的呢?读读课文第一、二节,划出相关句子。

  2、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贝尔太太在城外修了座花园。花园又大又美,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游玩。

  初步理解:毫无顾忌(词素分解:一点也没有顾虑)。

  联系课文:游客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来玩了,不同的人又不同的表现:(引读第二节相关句子)年轻人,——,顽皮的小孩子,——,悠闲的老人,——,还有一些非常浪漫的人——

  深度理解:丝毫没有考虑到贝尔太太的感受而有所顾虑。

  因为花园的美丽,人们毫无顾忌,以至于人们忘记了一切!然而这却使贝尔太太却觉得人们真是有点——忘乎所以

  理解: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而忘记了一切,忘记了对花园的主人道谢、对花园的赞美)

  (二)研读重点,体会人物的心情。

  1、如此美丽,如此吸引人的花园又是怎样变得荒芜的呢?对,是贝尔太太想出的主意,是她想出的主意让人们望而却步。

  出示两块牌子上的内容并学习:

  牌子一: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

  (1) 学习生字“勿”,(提醒字形,和“匆”作比较)

  (2) 引读第二节最后一句话(这块牌子对游客不管用)。

  牌子二: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杂草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即到。

  抓住“半小时”与“50分钟”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一旦遭蛇咬,必死无疑。

  (3)贝尔太太的目的达到了吗?引读第四节。

  2、几年前,看看自己美丽的大花园和快乐的忘乎所以的游客,贝尔太太的心情怎样?几年后,面对荒芜的花园,她又会说些什么呢?

  完成练习:

  贝尔太太看着花园内忘乎所以的游客,想: 。

  面对杂草丛生、毒蛇横行的花园,贝尔太太常常自言自语的说: 。

  四、放飞情感,升华文本。

  1、 回读课题:几年后,偶尔有人再往那所昔日充满快乐的花园去时,却发现——,一所快乐的花园变成了——荒芜的花园。

  2、 学生讨论:“荒芜”的仅仅是贝尔太太的花园吗?

  师小结,再读课题: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她的内心空荡荡的,犹如一座——荒芜的花园。

  3、 正如课文最后一小节所写的。

  出示句子: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1)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自由轻声读一读,想一想。

  (2) 种植——创造快乐,容得下别人的快乐。滋润——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和大家一起分享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那么一份快乐就会变成千千万万份快乐,那么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板书:种植快乐,拥有快乐。

  (3)指导朗读,齐读。

  4、作业布置。(语言直播厅)

  美丽的花园荒芜了,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会怎么想,怎么说?荒芜的花园还会恢复昔日的美丽吗?请你将这个故事续编下去。

  板书设计 5、荒芜的花园

  游客 贝尔太太

  毫无顾忌 忘乎所以

  贪玩 十分生气 (毒蛇计)

  望而却步 绝妙

  本课小结 1、 本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思想性很强的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以情感体验为切入口,接近学生的心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2、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印象中花园的情景。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发言,激活了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诱发了他们的原有体验。

  3、 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贝尔太太心情变化的原因,设计这样一组填空:贝尔太太看着花园内忘乎所以的游客,想: ;面对杂草丛生、毒蛇横行的花园,贝尔太太常常自言自语的说: 。通过想象,学生们认识到了只有让快乐与别人共享,才能更快乐。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贝尔太太看着花园内忘乎所以的游客,想: ;面对杂草丛生、毒蛇横行的花园,贝尔太太常常自言自语的说: 。通过想象,学生们认识到了只有让快乐与别人共享,才能更快乐。由此,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强化,课文反映的价值取向也得到了挖掘,而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则将深刻地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

说课稿 篇7

  一、分析教材、引发思考:

  1.教材内容:

  生命多么神奇、生命多么美好!

  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个小故事中,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2.教材的特点和作用:

  课文写作者从亲身经历的三件小事中,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文章的内涵与本组“感受生命的美好”的主题非常吻合。课文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很好地体现“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训练重点。

  思考:反复读这篇课文,我总是沉醉其中,总会被那意蕴深远的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所打动,每读一次,心灵就受到一次震撼!为什么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这般深刻?那是因为:作者杏林子12岁时染上类风湿性关节炎,致使全身瘫痪,命运的坎坷使她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

  而这有点沉甸甸的生命话题,四年级的孩子能感受到吗?他们能从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而珍爱生命吗?

  如何实现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向学生的转移,实现三情融合,怎样进行有效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从而感悟生命的价值?

  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也就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将要达成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震撼、欲望、糟蹋、骚扰、茁壮、有限”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确定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我的教学思路越来越清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情境教学法: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以激发爱,以情打动人。本文语言简练,情味浓厚,运用情境教学法,切合文本的特点。

  点拨法:点拨法的精髓,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生命的话题有点厚重,学生通过读文,虽然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但是,游离于文本,脱离体验的体会只能是口号似的。所以,教学本课,必须通过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拨促悟,才能达到光凭学生自悟无法企及的高度。

  三、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四、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一)抓住语文本色,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是母语教学的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教学本课力求达到在赏析语言中感悟生命内涵,在感悟生命中习得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重视体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体验感悟,正成为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流程统览

  1.创设情境,感知生命。(导其入境,感知生命的神奇和美好)

  2.整体把握,梳理脉络。(符合学生先整体感知的阅读心理)

  3.导读赏析,品味语言。(领悟生命的坚持,体会生命的顽强,感悟生命的价值)

  4.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5.阅读推荐,课外延伸。

  五、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知生命:

  1.出示课题,引出问题:生命是什么?

  2.动画课件,创设情境:(师配音)嫩芽从土里钻出来,绿叶舒展,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五彩缤纷的花儿欣然怒放,生命多么美好!花丛中蜜蜂嗡嗡,辛勤采蜜,生命的价值在于劳动,在于奉献。

  (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其境,辅之以教师诗意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对生命的神奇,生命的美好发出由衷的赞叹)

  然后,轻轻的音乐响起,介绍杏林子的坎坷命运。(一扬一抑,紧扣“生命”主题)

  就是这样一位全身瘫痪的人,她是怎样感受生命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整体把握,梳理脉络: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然后,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并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脉络,体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导读赏析,品味语言: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在书上做上批注。

  交流读书的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首先交流“飞蛾求生”的小故事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在学生交流完自己的体会之后,教师适时引导: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的?(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关键词语——极力鼓动双翅)再通过动作表演,比较体验:鼓动双翅和极力鼓动双翅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感悟到:“极力”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渴望。

  当然,教师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通过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思考:

  飞蛾外表那么丑陋,又是那么渺小,它何必苦苦挣扎呢?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会怎么想?

  杏林子看着手中的极力挣扎的飞蛾,她又会怎么想?

  从以上两处巧妙的点拨,不难看出,老师正在引导着学生从文悟情到体察作者杏林子的情,实现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学生的移情。

  再如:研读“作者静听心跳”的事例中,出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畅谈体会之后:教师的引导同样体现在扣紧关键词语,引导加深体会。

  (1)扣紧“糟蹋”“好好使用”,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是白白糟蹋?怎样是好好使用?

  (2)教师进一步点拨:

  杏林子全身瘫痪,她如何珍惜生命,对自己负责的呢?

  随即出示杏林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子生前笔耕不辍,出版的系列作品,进一步验证:怎样是好好使用生命。

  (3)入情入境朗读,读出对生命的感悟。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此时的回归整体,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重复,而是以讨论、感悟“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生命的内涵,感受生命的真正价值。

  1.杏林子全身瘫痪,行动不便,你觉得杏林子的生命美丽吗?你认为她的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顽强的毅力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执着,因为坚持而美丽……)那么飞蛾呢?香瓜子呢?

  2.教师再引导:让学生联系身边的普通人,认识的名人、伟人,来说说生命还因为什么而美丽。

  在学生对生命的内涵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之后,教师深情小结:生命的美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珍视生命,活出意义和价值。

  3.朗读名言、诗歌,升华情感:

  引进的名言和诗歌,都与课文的内容直接相关,都是为了促使学生深化对生命的领悟,活而不滥,活而有序,基于教材,又适度地超越了教材。

  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让我们继续走进一个个珍视生命的灵魂深处,去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感受他们动人的生命故事。

  (五)阅读推荐、课外延伸:

  读一本好书,感受一段人生——推荐阅读杏林子的著作及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六、板书设计

  结束语:

  让我们抖开腾飞的双翼, 拥抱美好生活,充实人生意义!

  为您服务

说课稿 篇8

  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但是从实物抽象到同一平面,并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空间观念尚不完善的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另外要了解两条直线的相互关系,是思维层次的一次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

  2、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技能: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新知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永不相交和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的现象。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情状况,结合数学知识的生成特点,本课时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分类比较法和观察发现法。即让学生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再分类,比较再比较,观察再观察,自主发现垂直与平行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感知比较理解发现这一认知过程。

  四年级的学生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我力求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情况有相交、平行两种,垂直属于相交中的特殊情况。引导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体会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本课时我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猜想、画图,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先复习引入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他是一条直线,那么直线有什么特点呢?

  2、想象活动(想象纸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在纸上画出想象中的两条直线

  这一环节中,我开门见山,直接引出在同一个平面上两条直线,并请学生把想象中的两条直线画在白纸上,一来是强调同一个平面,二来为分类打下伏笔。

  二、观察、分类,初步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在学生画直线的过程中逐步进入第二个环节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

  1、汇报展示:邀请学生把画好作品张贴在黑板上,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同时让学生观察,有不同现象的也可以展示,让学生明白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有多种情况,拓展了学生空间思维。

 2、汇报交流:展示结束后,再次引导学生观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汇报,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可能有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引发学生往深处想,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同方法,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到底哪种分法比较合理呢把探究的问题又抛向学生,由学生自己争辩,最后达成共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情况相交和不相交。尤其是对于那些看起来不相交实际上相交的这些情况,这是教学的难点。该如何突破?首先让学生想一想直线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虽然画的两条直线看起来没相交,但延长后相交。让学生们试着画一画,然而教师课件演示,把抽象变形象,消除了学生心中的疑团,从而牢固地建立起相交的概念。

  三、认识、归纳,理解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后,就要进一步组织学生认识两种特殊的关系,垂直和平行。

  1、认识垂直:引导学生观察相交,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能形成四个角,先让学生猜一猜这四个角是什么角,以猜想验证的激趣方式,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我想学生基本上会认为是直角,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用量角器或三角形来量,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直角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叫互相垂直,相交点叫垂足,这时的直线叫垂线,但是我们不能说某一条直线是垂线,因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直角,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互相垂直,有了垂直,才有垂线。我们只能说某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认识平行知道了垂直,我们再来研究平行线。首先用课件展示一组平行线,给学生有一个初步印象,通过提问:为什么不相交?发动学生用直尺量一量平行线两端距离,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或生活中的垂直平行的例子,既巩固了新知,又向学生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四、巩固、运用,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强化了新知,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从以下几个层次设计练习的教学

  1、 判断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些是垂直,哪些是平行?这一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2、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两个没想到的例子。为了联系生活,所以在第二个层次中目的是使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找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3.最后出示几何图形,让学生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垂直和平行的现象?

  本课时的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类、汇报、交流等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基础,学生在讨论、分析、争辩中逐步理解平行和垂直的现象及含义,学生体会成功,分享成功。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有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说课稿 篇9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操,达到“以情育智”“以情育德”的人文主义新目标。

  一、教材分析

  《金色花》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以亲情为主题,所以,学习本单元要将情感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结合,用新的教育理念,使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启发学生在社会中体味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真情。而《金色花》这首散文诗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奇特优美的想象和生动浅显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母子情深图,易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味作品情感。

  2、指导学生合理想象,倾诉内心挚爱。

  三、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学习文中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利用想象表达感情。

  根据以上重点难点,应把精力放在朗读和拓展练习上。(详细方法将在教学步骤中体现,这里不再赘述)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不同感官理解课文,并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练笔法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将按一课时、七环节进行教授。

  (一)导入

  朗读诗歌《真爱》,创设情境,话题导入:

  1、你生活中最爱的人是谁?

  2、你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你的爱?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用心朗读课文,感受母子情深。

  2、学习合理想象,表达内心真爱。

  (三)扫清文字障碍

  出示生字,齐读正音

  (四)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思考问题

  2、出示问题组:我以什么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我具体为妈妈做了那些事?

  3、板书总结:金色花(花瓣儿、花香、花影)母子情深

  4、齐读课文,体味真情。(配乐)

  (五)品读赏析

  1、找出最能表达母子情深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2、品读3-5自然段,体会想象的合理性。

  (六)拓展运用

  1、展开合理想象,抒发内心真情。

  2、小组讨论,互诉真情。

  3、纸鹤传真情(在折纸鹤的纸上写一段话或几句诗,再折成纸鹤送给最爱的人。)

  (七)布置作业

  用实际行动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说课稿 篇10

  【教材分析】

  动物,是孩子们都喜欢的一个话题,课文《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人教版十一册第7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中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在课文中,松鼠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一些趣事:松鼠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我们采来的一篮子鲜蘑菇,松鼠忙活了一个早晨把它们全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头巾等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松鼠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是那么可爱,因此,这些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就如孩子的调皮。细细读来,课文处处充溢着对松鼠的喜爱。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读读记记“储备、不甘落后、千方百计、”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一些情境,在情境中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读动作、心理、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松鼠的可爱和我们对松鼠的喜爱。

  【设计特色】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指导学生通过学习,重点体会人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强化感悟,以读为本,相机点拨,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我着力带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写松鼠和我们一家人相处中,一些重点的语言、心理、动作等句子,体会松鼠的可爱,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以及这之间表现出来的人与动物的和谐与美好。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前后三次读课题,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进行教学。

  2、以读促悟,以读品文。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宗旨。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力求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语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丰富学生的表象,来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另外,也尽力做到读书有层次。初读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提高学生浏览课文的能力。深入读有感受,边读边画认为有趣的句子,目标明确。理解感悟后有感情地读,扣住重点字词,通过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结合课文,拓展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在第二件事情中,采用想象的手法,让学生化身于家里人,充分抒发情感。再是,课文学完之后,结合本单元的《回顾·拓展》中的课外书屋,把书介绍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课上学到的知识走向广阔的知识海洋,不仅能巩固课堂上学的知道,而且能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多的能力。努力朝使“略读课”成为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力求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

  非常希望,十分渴望自己的语文课,在瞬间走进学生的心,能让学生的心灵开花,这样的话,我的语文课堂就生机盎然了。然而,自己似乎总显得眼高手低,预期的和实际的总存在差距,比如教师的体态语言还不够丰富,课堂上读得还有点少,有些地方的教案牵得牢了写,可以再开放大胆些等等,所以,很真诚地希望各位老师不吝啬对我提出建议与批评,我想,你提得越多,我的收获会越多,我成长得也许也会越快。在此,深表感谢!

【精选说课稿合集10篇】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美术说课稿03-16

小学美术说课稿精选01-19

英语说课稿合集15篇12-21

散步说课稿(合集15篇)11-10

《水调歌头》说课稿(合集7篇)11-04

《奇妙的克隆》说课稿精选12-17

《荔枝》说课稿精选2篇12-17

《节日》说课稿(精选5篇)11-30

《草原》说课稿(精选7篇)12-01

《离骚》说课稿(精选3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