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说课稿

时间:2021-01-05 10:01: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雨点》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点》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点》说课稿

《雨点》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雨点》,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这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四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它描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状态,体现了雨点在不同处所不同状态下的不同情调。文章洋溢着童贞、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本单元为春光篇,它们描述了无限美好的祖国春光。《雨点》位于四篇课文中的第二课,上承《春笋》,下接《小池塘》《春到梅花山》,是一篇从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新课例。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一、二年纪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又把“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感受朗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生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本着这种理念、对教材的钻研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的特征,了解雨点的动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作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雨点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重在读,从读中悟情明理。我把感情朗读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雨点的快乐心情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用不着老师引导学生去逐句讲解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选用了“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表演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上课伊始,我猜谜导入: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河里看不见?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生活的认识发表各自的看法,这时,我展示雨点的美景,把孩子们带到绿意盎然的荷塘边,唤起她们对春天,对雨点的热爱之情。这种独特的美的享受,带给他们的是非同一般的成功与喜悦,这之后,我又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检查识字,在交流中把识字教学落在实处。

  2、精读课文——自主读

  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以后,我安排学生欣赏动画,自主朗读。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我再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或好朋友听,并且将自己当作一滴滴小雨点,融入课文的各个角色,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也为下文想像说话打好伏笔。

  新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最后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配以音乐,增强语感,领悟情境。所以,我组织学生合作阅读,展开讨论:你觉得小雨点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它的心情很快乐?在学生熟读课文,领悟到雨点可爱、春天乐趣后,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如果学生还读不到位,充分发挥媒体的示范作用:请同学们用心去听录音是怎样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的。

  3、积累语言 理解内容——合作读

  这篇课文篇幅简短,容易朗读。我又为学生创设一种竞赛气氛,看哪一组学生读得好,配合得好,小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齐读、分角色读、课本剧表演读,比赛完后,进行评议,及时表扬鼓励,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又增强了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精神。

  4、拓展课文 培养想象——练习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后,我及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启发学生想象:雨点还会落到哪里,会有什么变化?比一比,说一说,画一画,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课我形象直观地抓住重点词语,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同学理清了思路。

  整堂课教学,我始终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中,愉悦身心;在姿态优美的动画中欣赏雨点的美丽;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辅以“思、议、评、演”等手段,培养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这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又是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同时海注重了语言的积累,将表演融入背诵之中,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

《雨点》说课稿2

  教材分析

  《春天的雨点》是义务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人记叙文。文章记叙了乌汉娜老师为上课走神的学生达丽玛补课并护送她回家的事,赞扬了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这位学生的祟高的职业道德。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两条思路写。一为达丽玛“走神”——“知错后悔”——“发誓”——“专心”。二为乌汉娜老师“发现”—— “补课”——“放心”——“护送”。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文章对乌汉娜老师这个主要人物,主要是通过外在行为、语言、神态的描述,她的思想认识、心理活动没有提及。要让学生感受乌汉娜老师的优秀品质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只能根据描写乌汉娜老师的己知句子,去推测、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爱。

  再从整个单元来看,运用读书记号,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春天的雨点》是本单元的第2篇文章,还应进一步落实这一训练点。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本文的重点应是运用读书记号抓住描述乌汉娜老师的有关句子来了解乌汉娜老师的内心世界,感受教师的优秀品质,并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同时,文中对达丽玛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述也不容忽视。达丽玛从走神一专心致志听讲这一变化的过程恰恰具体地反映了汉娜老师付出的爱产生的巨大作用。文章的难点是课文结尾部分的理解。它以散文的笔调,以象征、比喻的手法点出主题、总结全文,含义深刻,在教学时可把第三大段作为突破口,设计训练,发展思维,陶冶情感。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学生知识水平,我将分2课时进行教学,并分别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1课时:(1)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2)能按教师的提示给课文分段。(3)读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4)通过研读描写乌汉娜老师的重点句子,体会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

  第2课时:(1)能划出描写达丽玛言行的句子。(2)通过研读描写达丽玛的`重点句子,体会达丽玛知错就改的品格并理解达丽玛从走神一专心致志听讲这一变化的过程恰恰具体地反映了汉娜老师付出的爱产生的巨大作用。(3)能说出文中两处省略号的作用。(4)理解第3段中“春天的雨点”的双重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以及乌汉娜老师和达丽玛的对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下面我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 运用读书记号划出描写乌汉娜老师的句子,感受她对学生的爱。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知识(领悟崇高师德)的过程。教法:指导学生运用读书记号找出重点句子。学法:尝试运用数学论证法分析重点句子。

  教学流程

  一、情境法导课

  上课依始,我播放了自己制作的FLASH影片《兰色的蒙古草原》 ,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意境。这篇文章的题材切近学生的实际,有极大一部分学生有过达丽玛一样的经历。因此课伊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春天的雨点》。哪些同学有过达丽玛类似的情况?下面我们把自己当作达丽玛来学习课文。”这样导课,可以唤起学生的回忆,引起学生对文章人物的关注,使他们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

  小结课文后,我指出:像乌汉娜一样的老师,在我们祖国是数不胜数,也包括今天在座的听课老师。让我们一起歌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以表达我们的尊师之情吧!(播放音乐)

  二、目标导向

  向学生交待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实施目标

  这一环节是影响目标达成度的关键,我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准备分三步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分组学习让学生划出最能表现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句子,并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3,尝试用数学“论证法”的方式进行交流。

《雨点》说课稿3

  教学流程

  一、情境法导课

  这篇文章的题材切近学生的实际,有极大一部分学生有过达丽玛一样的经历。因此课伊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春天的雨点》。哪些同学有过达丽玛类似的情况?下面我们把自己当作达丽玛来学习课文。”这样导课,可以唤起学生的回忆,引起学生对文章人物的关注,使他们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 v

  二、目标导向

  向学生交待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实施目标

  这一环节是影响目标达成度的关键,我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准备分三步进行教学。

  (一)示范质疑(学习一、二自然段)

  教师打开幻灯,出示自学提纲:

  1.划出最能表现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句子,并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达丽玛的神态如何?她当时怎么想?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想想完成自学,再用议议的方式进行检测交流。疑是思维的开始,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而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经历教师从扶一放、学生从仿——创的过程,教师出示问题,示范质疑,让学生有路可循,为第二步的学习质疑作好铺垫。

  (二)学习质疑(理解课文三、四自然段)

  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了解乌汉娜老师是如何给达丽补课的,接着让学生模仿第一段的自学问题,给自己、同学们提出问题,师生经过筛选补充,教师用幻灯出示自学提示:

  1.“用——”划出最能表现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句子。并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达丽玛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学生带着问题继续用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的学法自学第二大段。最后师生交流。

  在交流问题2时,插进有感情朗读训练。“达丽玛望着老师严肃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能让心跑向大草原了。”这个句子是值得深究的一个句子;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我分四步进行。一读句子想:这句话围绕哪个词来写;二读,这句子围绕“发誓”写了什么内容?三读,这句子表达了达丽玛怎样的情感。通过读读、想想、议议让学生懂得达丽玛之所以决心要专心致志地听课是乌汉娜的行为、精神感动了她,在这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声音读出来,即四读。

  达丽玛是怎么做呢?这个问题文章没有正面叙述,而是通过乌汉娜老师和达丽玛之间的对话表现出来的。教学时.她俩的对话我采用以读代讲法;指名分角色朗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及时矫正;优生示范读;自由读;检测性指名分角色读,在有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让学生懂得乌汉娜为了达丽玛的进步激动不已,她觉得自己伪努力有了收效,从而感受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真诚的爱,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其中的作用。

  这一环节是“扶”的过程,让学生模仿质疑,质疑后师生讨论、筛选、补充问题,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有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悟出学法。

  (三)运用学法。(自学第五自然段) 。

  1.分小小组自学第三大段。自学后质疑;释疑。(简单的问题小组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学后向老师质疑。)学生自学时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适时加以点拨,提醒学生抓住可疑标点,不理解句子,结合课题,文中内容加以质疑。

  2.学生质疑,师生释疑。

  重点解决第三段中“……”的作用和课文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文中的“……”表示达丽玛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语意未尽。为了让学生理解其含义,我先创设情境,打开幻灯,指着“达丽玛”叙述:假如这就是你,旁边是你的老师。有那么一天,你落下了课,放学后老师为你补课。补充课,天色已晚,老师不放心就护送你回家。天下着毛毛细雨,老师解开衣襟把你搂在怀里,虽然是春寒料峭,可是你却感到—阵阵温暖。到了家,老师浑身湿透了。你摸着自己干燥的衣服,望着老师的背影渐渐远去,你此时此刻是怎么想的呢?学生练笔,写后讲评。学生学习了一、二段后,对老师的优秀品质有了较深的感受,在这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练笔,这是读的延续、深化、升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引起共鸣,为最终突破难点,作好情感的准备。

  教师因势利导组织讨论:春天的雨点指的是什么?草原上勃勃生机又象征着什么?最后教师小结:教师对学生的爱犹如春天的雨点。达丽玛在爱的浇灌下,像草原上的春草一般,萌发出勃勃生机,天天向上,茁壮成长。

  四、总结全文,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从知识方面、学法、情感方面读读自己的收获以及不解之处,其目的是强化目标达成度,提高课堂效率。

  五、作业检测

  作业是根据第2课时的第1、2两个目标而设计的,旨在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雨点》说课稿4

  一、活动目标:

  1、感知春天美丽的景色,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在看看、讲讲、做做中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3、初步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小音响及录有雨声的MP3。

  2、图片三幅,胸饰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感知小雨点。

  1、小朋友,春天到了,你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雨声)

  2、春天到了,小雨点从天上落下来时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淅沥沥、滴答滴答、哗啦啦、沙沙沙……)

  3、小雨点从天上落下来时特别高兴,我听到它们边落边唱:沙啦啦、沙啦啦。(师幼一起学做下雨状,边说:沙啦啦……)

  (二)欣赏图片,帮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过渡语:小雨点,沙啦啦,唱着歌儿落到什么地方?

  1、欣赏图一:小雨点落在花园里。

  ①小雨点,沙啦啦,落在花园里,花儿怎么样了?

  ②花儿张开大嘴巴,会说些什么呢?

  以诗歌内容小结:小雨点,沙啦啦,落在花园里,花儿张开大嘴巴。

  ③师当小雨点,幼儿当花,边表演边学念诗歌第一段若干遍。

  2、欣赏图二:小雨点落在池塘里。

  ①小雨点,沙啦啦,落在什么地方?池塘里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摇尾巴)

  ②它们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以诗歌内容小结:小雨点,沙啦啦,小雨点落在池塘里,鱼儿摇摇小尾巴。

  ③师当小雨点,幼儿当鱼,边表演边学念诗歌第二段若干遍。

  3、欣赏图三:小雨点落在树林里。

  ①小雨点,沙啦啦,落在什么地方?树林有什么变化?

  ②小树、小草发芽了,树林穿上了嫩绿的衣服,可漂亮了,有谁喜欢到那儿去呢?会干些什么?

  以诗歌内容小结:小雨点,沙啦啦,小雨点落在树林里,树枝长出新嫩芽。

  ③师当小雨点,幼儿当小树,边表演边学念诗歌第三段若干遍。

  (三)学习诗歌。

  过渡语:小雨点真是个顽皮的娃娃,落在这儿又落在那儿。使春天变得非常漂亮。我一边想,一边把它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念给你们听听吧,,它的名字就叫《小雨点》。

  1、师结合图片、动作朗诵2遍。

  2、幼儿学念诗歌。

  (四)游戏《小雨点》。

  (五)结束部分。

《雨点》说课稿5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动荡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这精辟的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知识之门,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

  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下在就《雨点儿》一课,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我把说课内容分成六个部分:

  一、说教材

  二、说目标

  三、说学情

  四、说教法、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六、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雨点儿》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告诉学生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点,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

  这篇童话内容浅显,情节性强,便于学生阅读。

  2、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

  难点是: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3、课时建议:

  根据教材内容,本课可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重点是识字、写字,读通读顺课文,粗知文章大意。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感悟,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二、说目标

  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而合理的教学目标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紧扣教材特点,切合学生实际的。为此,我按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条线,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制定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为: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更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使整个过程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学科间的综合,并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即一至二年级)的孩子,在阅读方面,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由此,我确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世界因为有了水,而更美好。

  三、说学情

  如今,班上的学生已入学三个多月,学习了汉话拼音,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但读书时有唱读、断词破句的现象,轻声读得较重,朗读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年龄小,记忆力较强,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还较差,有意注意的时间还较短,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有效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说教法与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老师之 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课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在此,本课我采用情境法、发现法、质 疑法、朗读法,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拼音知识,指导学生自学、锻炼其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掌握一定的字形记忆方 法,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同时,倡导从老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不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为充分激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教学开始,我先播放歌曲《小雨沙沙》,让学生跟着音乐唱一唱、演一演,并说一说自己对这首歌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一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于是,在导入新课后,我马上提了自读要求:读准了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读通全文后,我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读带有拼音和去掉拼音的生字。反馈检查时,让学生自由选择读。样做的目的是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他们去发现它们,去独立掌握他们”。教学识字最终是为了让学生独立识字,为实现这个目的,紧接下来,我就让学生自主识字,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三)自主探究,朗读感悟。

  在第1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结合课件理解“数不清”和“飘落”,并依据课后作业的安排,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用“______从_______”的句式练习说话。

  课文二至四自然段,是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耻,我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质疑,用“为什 么”提个问题,比如说,为什么小雨点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为什么大雨点要到没花没草的地方?等问题在学生反馈时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指导朗读。并通过学生 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解疑,学生明白了,干旱的地方需要更多的水分,所以大雨点去了那儿,相信小雨点长大后,也会去帮大雨点的忙,使那儿长出更红的花、更 绿的草。让学生感受到其中关心、友爱的情感。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进而取代了教师繁锁的讲解分析。之后,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现学生的个性,又一次得以张扬。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此,我积极挖掘教材,确立第五自然段,为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点段。

  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雨娃娃到了哪些地方,那些地方有了什么变化?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用课件再现美景。媒体创设了情境,而情境又助燃了感 悟。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再读:……。学生读出了意境、读出了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此时,不生的 各种感官都沉浸在课文中,从而获得了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

  (四)书写生字

  识字要和认识事物相结合,和写字相结合,学生才能扎扎实实地识好字,所以在最后环节,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本课的生字都是独体字。教学时,我注意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高低长短,把字写匀称。

  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即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作,同时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学龄儿童的审美情趣。具体的板书如下:

  花 红

  长 更

  草 绿

《雨点》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雨点儿》一文是继《阳光》后的又一篇较长的散文形式的课文,是一篇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文本第一次出现了对话,语言生动优美、富有童趣,内容虽浅显易懂,但内蕴丰富:雨点儿要去帮助花草体现了互助的精神,透视着万事万物离不开雨水滋润的道理。由于童话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从儿童的情感世界出发,所以学生特别喜欢。

  2,学情分析

  本次上课面对的一年级学生比较特殊,他们刚刚进入拼音学习的最后阶段,拼音的拼读还没有完全过关,对于文章的朗读训练更是没有触及。更别说读出感情,读好对话了。想让孩子们在这堂课里学会什么,掌握什么样的语文能力,我认为还是要降低目标。让他们读通文章,读顺文章,认识生字。这更重要。

  3,教学目标

  ( 1、初读目标:通过谜语导入激趣,引导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读好“雨点儿”的儿化音,体 会儿化音的亲切感。

  (2、细读目标:通过引导读好对话,读好疑问句,读通2、3、4段。了解雨点儿要去的地方。

  (3、精读目标:

  a、随文识字11个;

  b、理解“数不清”的意思,读好107页的我会读,会用_____从_____里______;

  c、重点读好第一段;

  d、读好2、3、4段读好问句,理解“你呢?”的意思体会大小雨点的不同心理。

  e、在读好问句与答句的基础上,理解“提问”与“回答”是反义词。

  4,重点难点

  重点:读好疑问句,读通2、3、4段;随文识字11个;理解“数不清”和“飘落”;读好对话。

  难点:读好“雨点儿”的儿化音,体 会儿化音的亲切感;读好107页的我会读,会用_____从_____里______;

  二: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舞蹈导入。我教孩子们遍唱《小雨沙沙》的歌,边跟着我一起跳一跳这支舞。

  2、雨点儿也跳着舞,来到我们黑板上了(出示)“雨点”。

  先教学生字“点”。朗读。课题为什么加上一个“儿”?(亲切等)再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教学第一部分

  1、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雨点儿的故事,小朋友们想听吗?(范读,课件)

  2、小朋友们听得那么认真,你看,雨点儿来我们教室啦!(打开课件,雨点儿纷纷从天空落下来)

  3、谁来数一数来了多少雨点儿朋友?——教学“数不清”的“数”和“清”。

  4、这些数不清的雨点儿是从哪里来的?(云彩里)——(出示)第一节。指导朗读。

  教学生字“彩”。

  5、数不清的雨点从云彩里怎么下来的?(飘落)——教学生字“飘、落”。

  6、(纸片飘落表演)

  师:谁能用一个词描绘老师的表演?能用小手做做动作。

  师:出示词语“飘落”,为什么“飘”的边上是个“风”字?

  6、(出示)第一节。老师把刚才学习的生字送回课文中了,谁来读?(指名读,齐读、评价)

  7、雨点儿是从哪里飘落下来的?(“从……里”变红)再读句子。

  (出示:我会读)指名读;齐读。——(出示)说话训练: 从 里 。

  (三)教学第二部分

  1、半空中,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见面了。(看课件图片)他们还聊起天来,猜猜他们都说什么了?(大雨点问小雨点要到哪儿?小雨点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小雨点儿也问大雨点,大雨点儿要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2、范读第2自然段。“半空”是什么地方?教学“空”。

  3、写字指导:“半”要求会写。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教学“对话”

  (1)出示课文第2—4节。朗读。

  (2)谁问谁?——“大雨点问小雨点”怎么问?“小雨点问大雨点”怎么问?

  (3)怎么回答?——小雨点怎么回答?你为什么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

  ——大雨点怎么回答?你为什么要到没有花草的地方?

  (4)教学生字:“问”“回答”。(注意:问得反义词是答)

  (5)再读第2—4节。

  (分角色朗读,机动)老师第二节;男生第三节;女生第四节。

  (四)复习巩固

  1、朗读的时候,生字宝宝都藏在课文里了,现在他们又单独跑出来了。你们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出示,检查)

  2、第二次指导写字:方。

  三:说课后反思

  一、我的亮点:

  1、教案的设计思路清晰

  A 、本教案设计了两个重要板块,第一大板块是围绕第一自然段: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1) 这句的教学重点解决三个词语、:a、数不清的随文识字教学 ;b、云彩的随文识字教学;c、飘落的随文识字教学;

  在教学“数不清”的环节,我出示课件下雨的动画,让孩子数绵延不断的雨丝,结果孩子说:数不清,这样引出数不清的词语,我感觉是很顺利的;在“云彩”识字的教学中,我问了数不清的雨点来自哪里?引出云彩,再看彩的三撇,引导孩子想象,这三撇就是三条彩带;在飘落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个边吹风,边扔纸片的动作,让孩子们观察纸片是怎么从我手里下来的?这样的设计是让孩子们了解“飘落”下来的含义。我再让孩子们把话说完整——纸片从手里飘落下来。这样也是达到了对于词语“飘落”的使用的效果。

  (2)语言能力的训练:……从……里……的教学说话训练。

  我舍弃了“数不清的……”“……从……飘落下来”这两个词语的训练,而设计……从……里……的教学说话训练这个环节的时候,我是有所考虑的,因为本文的后面练习题里有……从……里(上)……的教学说话训练,事实证明这个设计是有用的,课堂上学生们能够说出这类句子,如:蜗牛从蜗牛壳里伸出来。我首先肯定孩子的答案,并纠正:你肯定是想说,蜗牛的头从蜗牛壳里伸出来,或者:蜗牛的头从蜗牛壳里探出来,边说我还边做做伸出头的样子来。他表示同意,听课老师和别的孩子都笑了。有的孩子说:小猴子从树上掉下来。我觉得奇怪追问一句:猴子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他说:因为他的尾巴没有勾住树。我又让他把话说完整:小猴子从树上掉下来,因为他的尾巴没有勾住树。有的说:老师从门外走进来。等等这个换环节的回答还是挺有意思的。我认为我打开了孩子的思维空间,他们用我规定的句式,说出了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样的训练我认为是可行的,也是到位的。

  (3)整句的朗读训练。

  B、第二大板块是2——4段的朗读训练。

  (1) 在本段中,我围绕:“问”和“答”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找出问的句子:你要到哪里去?你呢?在让孩子读好问句的时候,我使用了音乐“指挥”的方式,跟着我手臂的指挥,读好问句向上扬的语调。在让孩子学做雨点问问看,顺便表扬孩子你问得真有礼貌,真亲切,真好听等等。

  (2) 再看是怎么回答的:让孩子找出两句答句。找出后,看两幅不同的图,我问:小雨点为什么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为什么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孩子在这个环节的回答是精彩的,他们说有花有草的地方非常美丽,小雨点可能是小女孩子,她喜欢去美丽的地方和花蝴蝶等一起玩耍,有的说已经长了花草的地方需要的水比较少,所以小雨点才去哪。而大雨点要去的地方没有花草,因为那里的种子都在地底下沉睡,假如大雨点唱着《小雨沙沙》去唤醒他们,他们就会醒来。而且喝道大雨点给他们浇的水,他们就能很快发芽从地下冒出来,长出红的花,绿的草。从孩子的回答看出来,我的课前导入是对的。他们还记得《小雨沙沙》带给他们的快乐,和雨水带给种子的快乐。

  附:《小雨沙沙》歌词,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哟哟我要发芽。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哎呀呀我要出土,哎哟哟我要长大。

《雨点》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雨水。雨水和植物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1、认识“点、数、清”等11个生字,会写“方”字。

  2、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准确地读准“雨点儿、地方”。

  3、有感情地朗读1、2、3、4自然段。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准确地读准“雨点儿、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大小雨点儿的对话。

  三、设计理念:

  1、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美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让他们在美好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培养语感,张扬个性,陶冶行情,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

  四、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是歌曲导入,认读课题:《小雨沙沙》是一首节奏明快的儿童歌曲,放在开始,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由此引出课题,也比较自然。而课题“雨点儿”这个儿化音是一个朗读难点,我试图通过反复范读来降低和突破这个难点。

  第二部分是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前面接触的大多是诗歌,韵文,这样的童话还是第一次涉及,朗读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这部分里我先范读了课文,然后再让学生自由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接着便是分段朗读,同时学习生字。如:第一自然段,先学习五个生字,每个生字学习都有侧重点,“数”、“清”、“彩”重点正音,并了解多音字“数”, “飘”、“落”重点记忆字形。然后再认读词语“数不清”“云彩”“飘落”, 继而整合成一整句话,有了前面的制、词递进教学,读好整句话的难度也就大大降低了。最后在学完生字之后,让学生再一次朗读全文。

  第三部分是学习课文,朗读感悟:第1自然段重点理解“数不清”和“飘落”这两个词语,并进行语言训练:( )数不清;( )从( )飘落下来。而第2、3、4自然段,则是要让学生学会“问”练习“答”和“说”,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问的语气。采用多种形式的分角色朗读读好大小雨点儿的对话。

  第四部分是指导生字书写:先让学生观察“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观察所得,然后通过教师一笔一画的范写到学生临写,最后是反馈书写情况,学生再次练写。

  第五部分是设置悬念,为下节课做铺垫,并在《小雨沙沙》的音乐声中结束教学。

  五、教后反思:

  纵观本堂课,以下几点是我力求体现的:

  1、生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我把识字、认词、读句、学文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初读第1自然段时,从学习生字 “数”、“清”、“彩”“飘”、“落”着手到认读词语“数不清”“云彩”“飘落”, 继而整合成一整句话“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层层递进。后来在具体学文感悟环节,通过调动学生日常生活感知理解“数不清”,又借助纸片演示理解“飘落”,进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这句话。这种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多层面的语言实践,理解巩固新学的词、句,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2、以读为本,注重朗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低年级的儿童刚刚开始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处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起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讲,正确的朗读是理解课文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因此,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这节课中,学习大小雨点儿对话这一环节,我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齐读……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3、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教学设计中落实语言训练点,如: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义,训练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东西 )数不清;(什么东西 )从(哪里 )飘落下来。要求学生尽量说完整话,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以达到学好语言运用好语言的目的。

  存在不足:

  1、对课文第2~4自然段出示大小雨点儿的对话时,我扶得比较牢,问题比较多,感觉比较繁琐。如果出示课文第2~4自然段后,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用笔划出描写大雨点和小雨点对话的句子,划好后交流校对,然后重点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中花费更多的时间,不单单是分角色朗读,甚至可以是加上了动作,表情,把对话内容表演出来。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这节课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读好对话?虽然采用了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但是总觉得朗读指导不到位,学生读得也不到位,问和答的语气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朗读没有明显的增量。

  总之,一堂课下来,还存在很多的遗憾,有待我今后不断改进。

《雨点》说课稿8

  一、 说教材

  《雨点儿》是人教版第一册中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这篇童话内容浅显,情节性强,便于学生阅读。

  对于进入小学学习才三个月的孩子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雨点儿》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和阅读很好的教材。

  二、学情分析

  总的来看,这篇课文生字量挺大,但绝大部分都是常见字,认读的问题应该不大。在朗读方面,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诗歌、韵文,这样的童话还是第一次涉及,朗读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用较充裕的时间,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训练,让学生在心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针对以上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理解“数不清”,“飘落”,读准“雨点儿、地方”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认写生字、读懂课文是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大小雨点儿的对话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语导入新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智力发展”。于是在上课伊始我采用了猜谜语导入法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小朋友,老师说一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好不好?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生:雨。师板书:雨 边写边说:你们瞧——这多像两扇窗户呀,下雨啦,雨点打在玻璃上,滴答、滴答、滴答、滴答)紧接着,我告诉学生:雨滋润着花、滋润着草、滋润着庄稼,人们都很喜欢它。于是,大家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雨点儿。这个过渡语让学生初步了解雨水对植物的作用。因为“雨点儿”这个儿化音是一个朗读难点,我通过范读、创设情景和雨点儿打招呼等来降低和突破这个难点。同时,我运用简笔画,使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我遵循“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的教学思路,以读代教、以读促教,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加深理解。我准备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1.初读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这篇课文是他们遇到的第一篇较长的课文,朗读有一定的难度。我让学生课前预习,圈字标段,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初读课文。初读课文是识字的第一步,首先我让学生借助拼音尝试出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同时渗透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圈出来的字看着拼音多读几遍,也可以请教老师、同桌。这样一来,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也成了复习拼音、自主识字的过程。

  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我把识字、认词、读句、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学习生字 “数”、“清”、“彩”“飘”、“落”,到认读词语“数不清”“云彩”“飘落”,继而整合成一整句话“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层层递进,降低了朗读的难度。

  2.细读阶段:我准备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突出重点;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 “呀,这么多可爱的雨点儿,我真想一个一个地认识它们,快帮老师数一数到底有多少个雨点儿?”教室里,孩子们欢呼着:“一、二、三……”不一会儿,学生们嚷开了,“老师,我看得眼睛都花了,数不过来。”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们:“看来,雨点儿太多太多了,多得——数不清。”到此,我认为学生对“数不清”这个词的理解是深刻的、立体的。紧接着,我又把语文学习和孩子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你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吗?”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试着用“什么东西数不清。”的句式练习说话,并且要求学生尽量说完整的话,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以达到学语言、用语言的目的。这样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水到渠成了。在理解“飘落”这个词时,我没有直白的告诉学生:飘落是轻轻的、慢慢地落下的意思。而是采取直观地演示,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紧接着我问:“孩子们,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东西也会这样飘落下来?”有人说,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你给他们多大的空间,他们就能带给你多大的惊喜。当学生自己领悟了“数不清”、“飘落”等词语的意思时,他们的朗读一定是到位的,也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不自觉地运用。

  3.品读阶段:

  低年级的儿童刚刚开始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对于他们来讲,正确的朗读是理解课文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因此,我选择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此,我积极挖掘教材,确立第五自然段为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点段。

  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雨娃娃到了哪些地方,那些地方有了什么变化?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图画。教师范读,抓住时机,让学生再读课文,学生读出了意境、读出了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使凝固的语言文字变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沙沙沙,沙沙沙,雨点儿就要出发了,孩子们,现在就让我们赶快变成小花、小草,共同感受雨点儿带给我们的快乐吧!”“小花、小草们,雨点儿轻轻地落在你们的脸上、身上,你们感觉怎么样呢?”“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呢?”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浓厚,思维那么活跃,朗读那么到位,想想那么丰富,表演那么逼真,朗读训练也就会扎实有效。而“让学生懂得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了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我们的世界因为有了水,才会更加美好。”这一教学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突破。

  4、指导生字书写:先让学生观察“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观察所得,然后观察教师范写再学生临写,最后进行反馈,再次练写。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板书时教师规范的书写,认真的态度,良好的人文素养等将对学生将起到无声的熏陶作用。

  (三)、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雨点》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小雨点说课稿11-15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说课稿12-17

雨点儿课件08-05

雨点儿教学设计04-05

《雨点儿》教学反思05-31

雨点儿教学反思05-28

《雨点儿》教学反思05-31

雨点儿教学反思05-28

《雨点儿》教学反思10-15

雨点儿课文节选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