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我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不强,因此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电教法: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境朗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读写结合:只有写,才会努力去使其变得精练,因此,读写结合,在中高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释题导入:
1、教师用温和亲切地口吻说: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幅古画,谁来读一读课题。
2、师: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做总结: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课文将向我们展示怎样了不起的古画呢?请你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信息,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二)、初读,交流学习心得:
1、师:我发现每位同学都读得很投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你读课文,从中了解了什么?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共同交流学习所得,这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交流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三)欣赏图画,再次读文: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这幅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因此,在学生对《清时上河图》的价值有着初步认识的时候,定会产生想去亲眼目睹画的渴望的情况下。教师说:“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能力特别强,刚刚大家初次朗读课文就有这么多收获,那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画,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当然,看画的目的是为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指导学生:请你细细地欣赏这幅画,看看能不能从画中找到你读到的内容。
(多媒体滚动演示清明上河图,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老师根据场景适当提示:进入汴粱市区了,你能看到什么;到桥北头了……)引领学生放松地欣赏,在视觉、听觉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这里运用电教法,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观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道更加多元。
2、这时,老师又引导:欣赏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这时可以又一次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比如:当学生谈到:我在画上看到很多人。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是的,有很多人,你能根据课文来说一说,有哪些人吗?“这就进一步带领学生来学习文本了。
3、在初读交流学习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之后,我们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走进课文中最能突显主题的段落的学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研读。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老师再请你们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两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4、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画能“名扬中外”有个较确切地认识。如:当学生读到:“画上有好多人,有的不到一寸,有……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时,教师可以这样归纳:多么精致啊。可真了不起,请你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字词有所理解,对具体的情境有所把握,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自行把握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文。
5、这是略读课文,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如:还有形态各异的三百六十行,都画在里面了,了不起。刚才大家说画面上的人真小,但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还能够看到桥北头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小节,然后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轻轻地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学习这一段话,有一个问题的讨论,能让学生对“名扬中外”会有更深刻地理解,那就是:桥头的生活情景也许是瞬间发生的情景,但也搬到了画上。这说明了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画者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是他画技高超地体现。其实这里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那就更好了,如:其实写作文和画画一样,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欣赏图画,填写资料卡:
1、有了上述的铺垫之后,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我是采用引读法进行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伟大的著作,因此,让学生再次欣赏图画,加深印象。
2、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有关文物、古迹、图画等一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资料卡”,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这儿,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张“资料卡”。如下:
师:刚才大家看看图,读课文欣赏了一幅了不起的画。如果你想要把从课文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我们可以做一张资料卡。
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这是另外一种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当要填写相关内容时,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细读,而是快速浏览,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指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别忘了要学以致用,不断巩固。要求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还可以继续使用这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