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时间:2021-06-19 13:00: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人教课标版《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同学以前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学在学习前面的几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感性认识基础。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教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实质属性。为中高年级继续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教材从引导同学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同学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同学实际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再笼统出角的几何图形。可见,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实际上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笼统概括。

人教课标版《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从同学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同学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笼统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防止的要发生几何图形的笼统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同学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资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和同学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培养同学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同学独立学习能力和发明意识。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同学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中教学重点是:协助同学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难点是:通过直观感知笼统出角的几何图形和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充 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识规律,采取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教学手段,把静态的课本资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同学亲身感知亲手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鉴于此,我在优秀教案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加强观察和操作,协助同学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心理学研究标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要解决数学笼统性和同学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因此,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充沛利用和发明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资料,引导同学进行观察、折叠、制作等活动,使同学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在手脑并用中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实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我让同学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外表的角。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同学对角的感性认识。

  接着,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同学观察有没有角,启发同学用圆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我不讲怎样折,而是鼓励同学自身折。再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比较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然后让同学用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实质属性。

  最后,鼓励同学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也是让同学自身想方法做。然后让同学随着教师一起活动自身的角,边活动纸条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同学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使他们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实质特征。

  在同学的所有操作活动中,我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教具为自身动手,使同学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并用,充沛发挥同学独立操作的主体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发明意识。

  二、利用多媒体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这节课,我充沛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直观、形象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启迪同学的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1、利用多媒体,笼统出角的几何图形。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教学中关键是让同学掌握知识形成过程,使其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本节课中,从直观感知笼统出角的几何图形是教学的.关键。如何把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同学面前呢?这又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分两个层次进行突破。

  首先,从活动角笼统出角的几何图形。教学中,让同学从观察生活的角、折角、做活动角,然后从活动角笼统出角的几何图形。如何笼统呢?为此,我设计了由活动角到角的几何图形笼统过程的动画。用点来代表图钉,用一条直直的线来代表这根纸条,再用一条直直的线代表另一根纸条。这样,变笼统难懂的知识为直观的画面资料,很自然地把实物中的角与角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增强了角是源于生活的认识。而且,用线代表纸条的连续过程,也孕伏了"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这一几何概念。

  然后,从同学已经感知过的实物中再次笼统出角。在同学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同学感知过的实物"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利用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上的角的形状,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去掉,再次笼统出几何角。让同学观察这些角虽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有什么一起特征?这时画面上同时闪动所有角的顶点,然后闪动各自的两条边。协助同学再次笼统概括出所有的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样,就实现了由形象思维向笼统思维的过渡。

  2、利用多媒体,变静为动,化难为易。

  让同学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同学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其思维活动需要一定的感性资料作支持。而让同学直观感知不论边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始终不变,在保守教学中很难做到。比方用实物演示,首先角的两边伸长缩短的教具难以制作,其次是演示时角的位置方向大小容易变化,不易比较。于是,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先让同学通过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跟纸条张开的大小有关,再提出疑问:角的大小跟纸条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这时,我设计了把活动角的两根纸条伸长和缩短的动画,让同学观察,角的大小变没有?同学非常形象直观地看到,不论纸条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始终不变,说明角的大小与纸条的长短无关。这样,就达到了变笼统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另外,在完成练习题第二题,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同学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先用动画演示怎样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接着让同学自身用三角板比一比。在同学得出两个角的大小一样的结果后,我又告诉同学:"刚才,我们是借助三角板比出了这两个角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又借助多媒体用动画演示把两个角移近,使两个角重合,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同学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

  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促使同学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心理学研究标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同学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同学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1、导入激趣。

【人教课标版《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教课标版《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0-20

教学说课稿 评《角的初步认识》|人教课标版08-05

人教课标版《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10-20

课标版角的初步认识教案10-11

课标版《角的初步认识》精简教案08-08

认识时间人教课标版导学案12-23

《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精选11篇)08-10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01-09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