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时间:2024-09-20 12:40:10 晓丽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通用11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通用11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材内容:教材先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机器的运转、车辆的行驶、奔流的河水……。“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物质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运动”中同时存在着“静止”,这个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观点,也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也是教学中应侧重的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性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这一节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述,多动手,多总结。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创设情景、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三、说学法:

  运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应该说还是初次,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因而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地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的观点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出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本节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将一些场景生动再现,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运动的世界》。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联系到本节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观看完毕教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根据老师提问进行思考并举例。

  (二)、新课讲授(本环节设计四个探究过程,将教材的知识点一一展开)

  讨论探究①: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静止的物体真的不动吗?

  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心里冲突而使学生主动思考,叙述各自的看法,讨论,而后明确: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讨论探究②: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说有的物体静止,有的物体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

  由于物体的运动、静止是学生提出来的,问他们是如何得来,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慢慢分析得出是通过看这个物体所处的位置是否改变的方法得来。从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播放视频《运动的描述》,加深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

  讨论探究③:你们是如何判断物体的位置是否变化的?学生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块橡皮,推动课本使它在课桌上缓慢移动。思考回答:

  (1)选取橡皮为标准,桌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2)选取课本为标准,橡皮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的?(3)选取课桌为标准,橡皮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通过学生思考、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物体位置是否变化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物理学中的参照物。播放视频加深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讨论探究④:刚才的实验中,当我们选择的标准不同的时候,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了,可见,物体的运动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讲述法国飞行员二战期间在高空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的故事。

  由于这个事件比较罕见,能够马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引发思考。提问:飞机在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够抓住高速飞行的子弹?学生能够分析得出二者肯定是同向飞行的,老师继续启发学生考虑它们速度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对静止。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三)、拓展练习

  练习1、2是两个动画,由于在课堂上某些场景不好展现,设计两个趣味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手动操作,来变换参照物,使学生对物体的运动过程有清楚地认识,让学生讨论并练习。加强对参照物的理解。

  练习3:介绍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练习4:为什么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的可用本节知识解释的现象。对于学生的举例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这一节课对“运动的描述”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归纳叙述本节的主要内容、判断方法,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1、2。

  补充练习:某年的春节晚会上,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名演员正在蹬一辆固定在舞台上的自行车,他身后的大屏幕,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画面一直在动。当镜头拉近后,观众都感觉这名演员争飞驰在田野的小路上,根据这个启示,假如你是摄影师,你如何让两名演员在飞驰的火车上打斗。

  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五、说效果

  本节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觉、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了学生间友好相处的心态。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个知识点,部分同学能够当堂掌握,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同学,可能还理解不透,教师应在刻下多辅导,并设计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法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挂图,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看课本图12.1-3,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3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实例逐步总结出运动的相对性,锻炼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2学情分析

  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对知识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3重点难点

  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运动的描述

  一、课题引入

  师:播放视频

  生:认真观看视频。

  师: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运动,有我们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运动世界。(屏幕展示标题)

  二、新课教学

  1、目标解读:

  2、学生实验与讨论

  师:屏幕上展示讨论学习的内容及要求

  生:按要求有序进行小组学习与讨论。

  3、展示与点评

  师:根据小组实验进度,提前给出信号,屏幕打出各小组展示任务及要求(学生有2分钟准备时间),展示结束前两三分钟,给出信号并在屏幕上打出各小组的点评任务及要求(学生有2分钟准备时间)学生展示结束,教师给出信号,提示开始点评。

  生:根据展示与点评任务分工,学生上台展示与点评相应内容。

  点评:

  生1:自学指导一:机械运动

  自学课本28、29页“机械运动”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情景:足球场上正在进行足球比赛。

  问题1、情景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足球、运动员等是运动的;球门、球场等是静止的。

  问题2、总结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都有位置的变化。例如运动员从场地的一端跑到另一端,足球被运动员踢跑等。

  总结1:物体位置的变化 叫机械运动。

  3、思考: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举例说明。

  不是,球门,球场都随地球一起自传、公转。

  总结2:要明确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首先要选定一个标准,即参照物

  师:在学生点评后补充总结知识点(屏幕展示)

  1、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静止不是绝对的。

  2、描述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情况,应先选择参照物

  生:认真记录笔记

  生2:活动一、参照物

  阅读课本29页“参照物”并完成下列实验并回答问题:

  实验:当选择不同物体作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是不相同的,把课本平放在上,课本上放一铅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根据实验现象分析:

  1、选取桌子作标准,铅笔盒是(运动、静止)的,课本是(运动、静止)的。

  2、选取课本作标准,铅笔盒是(运动、静止)的,桌子是(运动、静止)的。

  3、选取铅笔盒作标准,课本是(运动、静止)的,桌子是(运动、静止)的。

  4、总结:分析上述实验总结“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提示:联系运动的定义)

  1、先确定参照物

  2、认为参照物是不动的,被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物体在运动;被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物体静止。

  师:在学生点评后补充总结知识点(屏幕展示)

  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1、先确定参照物

  2、认为参照物是不动的,被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物体在运动;被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物体静止。

  生3:自学指导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阅读课本29页、30页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分析上述活动中“问题1”、“问题2”中铅笔盒的运动情况说明物体的运动

  和静止是相对的。

  答:选桌子为参照物,铅笔盒是运动的,选课本为参照物铅笔盒是静止的,说明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相对的,与参照物的选取有关。

  2、看课本30页图12.1-3,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说一说各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要

  求:每图至少选两个参照物。)

  答:丙图一以电梯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

  3、思考:都有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参照物?如果选物体本身作参照物,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答: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

  选自身为参照物,物体永远静止

  师:在学生点评后补充总结知识点(屏幕展示)

  1、我们对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描述具有相对性。

  2、参照物的选择:

  ﹡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

  ﹡根据题意,以解题方便为原则选取适

  当参照物;

  ﹡选自身为参照物,物体永远静止

  生4:针对练习

  1、坐在行驶的车中,看树木、房屋向后运动,参照物是车。车中的座椅不动,参照物是车。

  2、对于坐在行驶于河中游船上的游客而言,若以河岸为参照物,他是x运动xxxxx的;以游船为参照物,他是xx静止xxxxxxxxx的。

  3、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发现飞机旁有一条“小虫”正以同样的速度同行,他伸手抓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此时飞机与子弹彼此间保持了相对静止,在这瞬间,以x飞机xx x作参照物,子弹保持不动。

  师:在学生点评后补充总结知识点(屏幕展示)

  相对静止: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变化(物体与参照物具有相同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相对静止的应用举例:

  1、练习3中飞行员与子弹

  2、人跳上行驶的自行车

  3、飞船对接

  三、当堂检测

  学生抢答

  1.关于参照物的选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照物必须选取静止不动的物体

  B.参照物必须是和地面联系在一起的

  C.在空中运动的物体不能作为参照物

  D.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2.航天飞机在太空宇宙空间站对接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此时两物体间彼此处于相对 状态

  3.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为参照物的;夜晚,人们看到天空中的云和月亮,常常使人感到月亮在云中穿行,选的参照物是;如果以月亮为参照物,则是运动的。

  4.下面是我国宋代诗人陈与义所写的《襄邑道中》的绝句: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诗中描述“云”不动时选取的参照物是什么?

  答:

  能力提升:我国1984年4月8日发射第一颗同步通讯卫星以来,已经陆续发射了多颗这类通讯卫星。同步卫星虽然绕地心转动,但是地球上的人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为什么?它绕地心转动一周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指的是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其核心是参照物的选取,理解它的关键是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来辨别那个是研究对象那个是参照物,本节课运动的描述是运动和力的第一节,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及分析

  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分析: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就是指让学生明白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看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都必须选一个标准物体,这个标准物体就是参照物。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就是指借助参照物的基础上的判定,可学生对于参照物并没有意识,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完成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

  三、问题诊断及分析

  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对知识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本节的内容及特点,采用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逐步深化提问,学生分析、论证、归纳得出结论,而后实例分析应用来使三维目标得到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

  通过引导学生想想身边的各种运动,教师讲解分子运动、地壳运动,体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讲授新课

  一、机械运动

  问题一:足球场上正在进行比赛,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所熟悉的运动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是静止的。

  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它们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改变。

  2、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

  不是,球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虽然没有改变,但是随地球的运动,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在改变,因此也在运动着,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结论:

  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机械运动实质上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二、参照物

  课堂活动

  请同学们把物理课体放在桌子上,课体上放一铅笔盒,推动课体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观察现象。

  问题二:根据实验现象看看选取不同物体作为参考标准时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设计意图:得出描述物体运动必须要选一个参考物。)

  选取桌子作标准,铅笔盒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选取课本作标准,铅笔盒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选取铅笔盒作标准,课本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学生描述结论

  结论:

  描述物体运动的情况首先要选定一个标准参照物

  所选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结果不同。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选定参照物

  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没有发生位置改变

  改变运动

  没改变静止

  什么是参照物

  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而选作标准的一个物体或一组相对位置不改变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研究地面上的物体,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

  ③小结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运动的。

  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无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静止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观察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六、板书设计

  第1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1.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 机械运动实质上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二、参照物

  1.什么是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1.选定参照物

  2.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没有发生位置改变

  改变运动

  没改变静止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定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参照物这个知识点,学生能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正确的认识并会做出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并会根据参照物的选定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

  能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节日燃放的烟花、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布朗运动。解释说明:无论从宏观世界还是到微观世界,宇宙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而如何正确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而引出今天的课程——运动的描述(板书)

  环节二:生成新知

  (一)机械运动

  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

  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动的水、游动的鱼、飞翔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教师总结:这样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运动叫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

  给出一个说法: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而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这样的说法严谨吗?引出——参照物这个知识点。(板书)

  给出一个图片: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你的列车开始缓缓的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的列车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你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里,而旁边的列车却向相反方向开走了。这是怎么回事?

  由此引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提问:同学们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1:有。比如老师站在讲台上,如果以教室的墙壁作标准,老师就是静止的,如果选择太阳作标准,老师就是运动的,因为老师站在地球上不动,但地球在绕着太阳转动。

  生2:我们大家都一样,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标准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作标准都是运动的。

  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可见,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视频播放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

  提问:是不是只要说到物体的运动情况,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应该怎样选择呢?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有满意的答案。

  生1:第一个问题是肯定的。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说一个物体运动情况是什么,肯定是相对于某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来说的。

  生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而且因为这样选的话。这个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生3:因为我们谈论的物体大部分是在地面上运动的,所以—般应选样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这样研究问题方便。

  生4:我觉得选择参照物时,应该看怎样选择研究问题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车是不是运动,最好选择地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作参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车厢里是否运动,就该选择车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车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老师补充:研究问题的时候,选择好参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参照物是不动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

  总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出示常见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来判断出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同的例子。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思考: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的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人们怎么会认为他们是运动的呢?谈谈你的看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策略

  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1、教材中关于机械运动的描述非常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很抽象,因此本节课的开篇,我通过一些教学视频的利用,直观生动的使学生对于运动的认识变得很轻松,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学生做了一个在学生闭眼过程中判断我是否运动了的小实验,让学生真正的懂得,我们所认为的运动或者静止,就是根据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作为判断依据的,从而轻松突破这一难点。

  2、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让学生通过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结合第二段视频的观看,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并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发言,我在各组间巡视指导。看到同学们都能够举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现象和实例来说明上面的问题,是学生真正懂得了,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都是依据情境中的某个特定的物体来说的,依据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今儿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再通过全班的汇报、总结。教师做简单的概述,并帮助学生及时的纠正在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同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最后,教师和同学一起概括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选择的方法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这一节课整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很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

  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对于相对性的讨论没有更多的深入,部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还不够。在热闹的讨论之后,没能给学生一定的静思时间,让学生重新理解这一问题和知识点。在学生的作业中仍然发现参照物选择不明,判断错误的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7

  一、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为原则,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探索途径,引导学生思维、讨论,在讨论中探究获得知识,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

  二、教材地位

  “运动的描述”是“运动和力”的第一节,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方法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本节的内容及特点,采用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逐步深化提问,学生分析、论证、归纳得出结论,而后实例分析应用来使三维目标得到落实。

  五、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这一问题与学生生活联系很紧,学生人人都能举出很多例子。教师选择几例记录。

  2.进行新课

  讨论探究①: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静止的物体真的不动吗?

  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心里冲突而使学生主动思考,叙述各自的看法,讨论,而后明确: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讨论探究②: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说有的物体静止,有的物体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

  由于物体的运动、静止是学生提出来的,问他们是如何得来,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慢慢分析得出是通过看这个物体所处的位置是否改变的方法得来。

  讨论探究③:你们是如何判断物体的位置是否变化的?

  这样引起学生再次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物体位置是否变化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标准)的,由此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讨论探究④:行驶汽车中坐着一位乘客,请你们描述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这里学生表述各自不同的看法,但经过讨论,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讨论探究⑤:刚上课时,大家所举的运动和静止的例子现在你怎样看?应如何完整的描述?

  学生进一步的讨论分析,准确描述了物体的运动。

  3.课堂小结

  提问:这一节课你对“运动的描述”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归纳叙述本节的主要内容、判断方法,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4、巩固练习(略)

  六、课后感悟

  本节课由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学生人人参与,兴趣极高,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觉、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了学生间友好相处的心态。充分体现了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育理念。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包括速度、加速度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用物理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动状态的基本描述,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难点: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分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运动现象的视频、动画)

  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秒表、刻度尺等,用于测量速度实验)

  学生分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视频(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雨滴下落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都在做什么?我们能如何描述它们的运动状态?”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运动的描述》。

  二、新知讲授(约20分钟)

  运动的基本概念:

  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运动。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区分静止与运动。

  运动状态的描述:

  引入位移、速度等概念,解释其物理意义。

  通过公式(v = \frac{s}{t})(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介绍速度的计算方法。

  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情境下物体的速度变化,初步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的引入:

  通过实例(如汽车启动、刹车)说明速度变化的现象,引出加速度的概念。

  解释加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变化的快慢),简要介绍其计算公式(视学生情况可适当调整深浅)。

  三、实验探究(约15分钟)

  实验名称: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

  实验步骤:

  分组准备实验器材,确保安全。

  放置小车于斜面顶端,记录初始位置。

  释放小车,同时启动秒表,记录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时间。

  使用刻度尺测量小车下滑的位移。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

  数据分析: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可能影响速度的因素(如斜面倾角、小车质量等)。

  四、巩固练习(约10分钟)

  设计几道选择题和计算题,涉及速度、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互相批改。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特别是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及应用。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约5分钟)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运动状态描述的重要性,以及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应用。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

  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两种不同运动状态(匀速与变速)的物体,用所学知识进行简要描述。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评估教学效果,特别关注学生对加速度这一难点概念的理解情况,以便调整后续教学策略。同时,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及其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速度的定义、计算及单位换算。

  难点: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分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并能简单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运动实例图片、视频)

  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计时器、刻度尺等,用于测量速度实验)

  学生分组材料

  预习任务单(包含基础概念预习和简单问题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自然界中动物奔跑、车辆行驶、行星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都在做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引出课题: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运动”的概念,并说明本节课将学习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

  二、新知讲授(约20分钟)

  运动的基本概念:

  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速度的概念与计算:

  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 = 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及其换算。

  加速度的概念(简要介绍,为后续课程铺垫):

  定义: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强调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速度描述快慢,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三、实验探究(约15分钟)

  实验名称: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

  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测量工具、记录数据的方法。

  进行实验,测量小车在不同路段下滑的时间和路程。

  计算并记录小车的平均速度。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条件下小车速度的变化。

  四、巩固练习(约10分钟)

  例题讲解:选取几道典型题目,涉及速度计算、单位换算及简单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疑问。

  五、总结提升(约5分钟)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运动基本概念、速度及加速度的定义、计算方法。

  能力提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估算自己步行或骑车的速度。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如位移、矢量与标量等)。

  六、板书设计

  标题:《运动的描述》

  主要内容:

  运动基本概念

  速度:定义、公式、单位

  加速度:简介

  实验:测量小车平均速度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实验操作的顺利程度等,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后续教学质量。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方法,包括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语言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树立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掌握这些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位移与路程的区别,以及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质,并能准确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动画演示物体运动状态变化)

  实验器材(如小车、轨道、计时器、刻度尺等,用于测量速度实验)

  学生分组材料

  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提前了解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引入:播放一段视频,展示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各种运动状态(如飞鸟翱翔、汽车行驶、人跑步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我们如何描述它们的运动状态?

  提出问题:引出本课主题——《运动的描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二、新知讲授(20分钟)

  位置与位移

  定义讲解:介绍位置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空间坐标,而位移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动画演示:利用多媒体展示物体位置变化及位移的矢量表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讨论区分:引导学生讨论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强调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速度与加速度

  定义讲解: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公式推导:简要推导速度(v=s/t)和加速度(a=(v2-v1)/t)的计算公式。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例子(如汽车启动、刹车过程),分析速度与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三、实验探究(15分钟)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小车沿轨道运动的速度测量实验,使用计时器和刻度尺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点的位移,计算速度,并观察速度的变化趋势。

  数据分析: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共同分析速度变化的原因,尝试引入加速度的概念进行解释。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例题讲解:选取几道典型题目,讲解如何运用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解决问题。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疑惑。

  五、总结提升(5分钟)

  知识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方法提炼:总结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情感升华: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培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习惯。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本课所学。

  观察并记录家中或学校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尝试用物理语言进行描述,并计算部分物体的速度或加速度(可选)。

  教学反思:

  课后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评估教学效果,特别是对学生理解难点(如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加速度的矢量性质)的掌握情况。

  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不同类型的运动(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等),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其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能力,以及利用图表(如速度-时间图像)分析运动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体会物理学在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直线运动中速度-时间图像的应用。

  难点: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区分速度与加速度的区别;运用物理量综合分析复杂运动情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运动实例视频、速度-时间图像演示)

  实验器材(如小车、轨道、计时器、刻度尺等,用于演示直线运动实验)

  预习材料(关于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精彩的体育赛事视频(如短跑比赛、篮球过人、赛车转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视频中物体(运动员、篮球、赛车)的运动状态,引出“运动的描述”这一主题。

  提出问题:如何科学地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我们需要哪些物理量来量化运动?

  二、新知讲授(约20分钟)

  运动的基本概念:介绍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区分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匀速运动与变速运动。

  位移:定义位移为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强调位移是矢量,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速度:定义速度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矢量。讲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通过实例加深理解。

  加速度:引入加速度概念,解释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同样是矢量。通过实例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加速度的存在及其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三、实验探究(约15分钟)

  分组实验:利用小车、轨道等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小车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情况(如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记录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像。

  讨论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小车的运动规律,讨论速度、加速度与运动状态的关系,理解速度-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

  四、巩固练习(约10分钟)

  例题讲解:选取几道典型例题,涉及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计算及速度-时间图像的应用,通过讲解和提问,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学生练习:布置几道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疑问。

  五、总结提升(约5分钟)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归纳:总结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方法,强调图表在物理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升华: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计算题和思考题,加深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理解。

  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尝试用所学物理量进行描述和分析。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视频导入、理论讲授、实验探究、巩固练习等环节,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运动的描述方法。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10-24

人教版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01-26

《运动的描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04-19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05-02

八年级物理上册《密度》说课稿(精选12篇)07-03

《运动与摩擦力》物理说课稿10-16

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精选11篇)08-30

高一上册物理《曲线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04-20

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通用10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