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说课稿五篇
篇一:家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的一首儿童诗,内容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又贴近学生生活。课文语言优美,节奏明快。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验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生活的愉快,激发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刚刚学完拼音,因此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熟练拼读生字,学会本课五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规定的小学低年级的阶段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熟练拼读生字和规范写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法
从本课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方法上,因为学龄初期儿童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培养学生自读会读。“四个原则”即为:1、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2、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3、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4、鼓励为主的原则。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诗歌教学特点,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发散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此外还有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
六、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演的方法学习。
七、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那么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的家是哪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家》
(1)请小朋友睁大小眼睛仔细看老师一笔一画把字写好了。
(2)指名读课题A、B 齐读
2、读词:检查预习情况,及时给予表扬。
(二)品读课文
1、师生品读第一句话
师:你们瞧,蓝天是——生:白云的家
练习说话,指导读词,这个字谁来读一读“云”?词连读谁会?“白云”
你平时见过什么样的白云?(龙、棉花、小鸟、牛)
如果你是白云,你会在蓝天的怀抱里干吗?相机指导朗读,评价。
在读好词语的基础上指导读句子(指名读,相机评价)齐读
2、.师生品读第二句话
师:瞧,树林是——生:小鸟的家
为了让小鸟有更多的家,我们应该怎么办?(渗透环保知识)
联系前面所学内容: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
指名读:这一行谁愿意读?(指名读,及时鼓励)全班一起读一读。
3、问题引领品读第三句
师:我们一起到小河边去看一看,鱼儿们都在干什么呀?
指名说:鱼儿们游的怎么样?
是啊,这条鱼还冲着我们笑呢,你来给我们读一读。他们还在做什么啊?(吐泡泡)指名读。齐读:全班一起试试看。
过渡:很好,下面老师让大家看一个神奇的景象,你们看。
4、学习第四句话
5、看到这奇异的景象你们想到了诗中的哪一句话?(指名说:泥土是种子的家) 这个词谁来领大家读?(泥土)
小种子睡在地底下是泥土给了它营养,给了它温暖,春天它才可以发芽,长叶呢!指名读,评价。齐读:全班一起来。
过渡:刚才我们学的这四行它们是完整的一句话,你们能把它连起来读好吗?(能)那我们自己可以试试看,可以做一些动作。
5、表演
自由练习(大家练的真不错,谁愿意一边作动作,一边读给我们听。)指名表演读。齐读:起立,边做动作。
过渡:白云、小鸟、鱼儿、种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它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PPT展示图片、播放歌曲《大中国》)
6、学习第五句
生齐读最后一句话。
是啊,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它像一只昂首挺立的大公鸡,又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同学们就是朵朵鲜花,在花园里幸福的成长,所以,引读——我马上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我们一起再把最后一句话读一读。
7、总结
这一篇课文同学们已经学完了,你能完整的把它读好吗?(指名读)谁愿意一边做动作一边读给我们听。(相机评价)
在课堂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始终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引导孩子去阅读,
去理解,去感悟。在孩子思维遇到困难时,巧妙点拨、引导,重点体会 。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是-------的家。
(四)字词巩固,认真书写
(五)看图试背课文
这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背诵课文,对课文的背诵不能死记硬背,要适当的给予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去背诵课文而不是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这样教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落实了以读为主,想、说、做为副线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读,读出感觉来。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听、说、读以及动手的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简练、重点突出、结构严谨、生动直观又新颖大方。
家
蓝天 白云
树林 小鸟
小河 鱼儿 泥土 种子
祖国 我们
篇二:家的说课稿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家》説课稿
教材分析:
《家》这篇课文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个单 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具有绵厚的思想内涵和比较完善的表现 形式。 本文则是对于家的哲学思考,作为第一篇哲理想散文,其地位 和意义很重大,对后面的课文有其指导意义,学好了这篇课文 才能举一反三的学好下面几篇散文。
学情分析: 初三阶段的学生的认知、 理解、 分析能力都已经有了一定水平, 通过初一、初二学段的积累,已经可以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 自己独特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 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法和学法分析: 通过朗读法、质疑讨论法、问题导读法,让同学们通过自由朗 读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让同学们在不断的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老师适时地参 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较难部分进行分 析,师生共同解决本文难点,初步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并让 学生谈对“家”的感悟。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的培 养应当在学生把握文本的 “过程”教给学生以“方法”,借 以达到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此,我从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内容的基 础上,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师生通过问题导读的方式,讨论、分析并理解作者笔下“家” 的真正内涵,理解文章主旨,进而突破本文教学重点。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培养学生爱家、爱亲人的情感,珍惜亲情,珍惜家庭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比喻句的真正内涵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并让学生谈对“家”的感悟。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课文导入:以《吉祥三宝》歌曲导入,在轻松欢快的歌曲声中, 我们再次走入周国平的《家》,一起去感悟家的魅力。 (设计意图: 优美欢快的音乐, 尤其是这快乐和谐的 “一家人” 演唱, 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然后让学生在这种好的氛围下进入新课的 学习。 )
(2)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纵观全文作者是如何诠释家的? (设计意图: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让学生们在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的同时, 又很自然的过渡到对这节课我们的教学重点上, 分析着三个 比喻句的内涵和联系。 )
(3)配乐朗读引言并思考。 1、 文章的引子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纵观全篇,是由引子和三个小节组成,每小节的标题均 以判断句表述, 直接阐述了作者的认识和思考。 三个小节从标题上看 是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顺序是递进关系。这种关系的前提,则是 建立在课文开篇“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 ,这是 作者有关家的思考的前提, 也是话题提出的引子。 只有把这个问题解 决了才能更好的解决由它引出的那三个比喻句的问题。 )
(4)讨论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 文章第一部分 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这个比喻的具体 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 要学生直接回答比喻句的深刻内涵有些生硬也有一定难 度, 所以先让学生谈谈家和船之间的联系: 由渔民们以船为家在水上 漂泊想到在人生长河里,家是承载“我们”渡河的小船。然后师生共 同归纳确实是这样,家是生活的船,有亲有爱有温暖。 )
2、 表达方式看,这部分有何特色呢? (学生朗读精彩语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或认为精彩的语句来朗读,重视 他们自己的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共同分析出在此节,作者关于“家是 一只船”的结论绝非生硬的提出的,而是建立在自己的感受、感觉基础 上的。作者是先叙后议再抒情,引领着我们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的。这 种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 教师问题导读分析课文第二部分(在家呆久了,我们会感到家的 幸福会变得平淡乏味,会产生离开它的冲动,于是我们背起行囊,离家 远航。到那时,离
家在外漂泊的我们对家又会有怎样的感情?) 1、 你有没有离家在外的经历,那时的你对家有怎样的感情?你是 否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设计意图: 情感上的熏陶同样很重要, 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谈自己对 家的感情, 这个问题的设计面向全体同学, 既可以调动起所有同学的 积极性,又可以很自然地靠近文本,靠近作者,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 鸣,让学生们体会到家的美好并热爱它。 )
2、那么我们再来看文章第二部分作者是如何将家与港湾联系起 来的?这个比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 同第一部分的第一题是一样的, 此段说明家是我们休息、 放松的乐园、充电加水的港湾。对于航行在人生的河道上的船而言, 港湾是不可缺少的。家就是为船提供停泊、休憩、躲避风浪的港湾。 )
3、 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和第一部分的表达方式又有怎样的不 同? (老师范读课文中“如果没有一片港湾??人间乐曲。 学生齐读“傍晚?..回家的人们。 ” ) (设计意图:老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老师的朗读,也可 与学生交流谈老师的感悟, 最后解决问题: 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 作者援引尼采的话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 从议论回到眼前的生活场 景描绘,处境生情,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
4共同赏析最后一部分(倦鸟思巢,落叶归根,身在异乡的游子, 无论我们漂泊多远, 家都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是我们永远的归宿, 永远的岸。 ) 1、为什么说家是我们永远的岸?“岸”的具体含
义是什么? 2、这一部分的表达方式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延承前两个部分所提的问题,学生继续讨论质疑, 最后师生才能共同归纳出:作者在前两节思考的基础上,用“永远” 一词把家的本质特征给以鲜明的定位——家是永远的岸。 列举事例来 解释, 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 艰难困苦也好, 飞黄腾达也罢, 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同样运用了记叙、议论兼抒情多种表达 方式。 3、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请说 说这几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 这是这节课所有问题的升华部分, 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 在进行创作时都是经过精心安排,不时随意而写,这也正是散文“形 散神不散” 特征的体现, 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 是把家比作船、 港湾、 岸的前提,是后几个比喻的基础。同样“家是一只船”这个比喻是后 两个比喻的基点。 “家是温暖的港湾”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 一个比喻的出发点。 “家是永远的岸”是三个比喻所传达的思想的极 致和完成。 )
(7)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师生共同经历一次心灵旅程,在作者周国平笔下, 家是一只船,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我们感受到家的温馨 与幸福同时体味了哲理散文的特点。
(8)拓展延伸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家是什么?不同作家笔下有 不同的“家” ,那么,你心目中的家呢?请你用饱含感情的语言讲述
篇三:一个新家说课稿
一个新家 无限情怀
——《一个新家》教学谈
亲爱的老师们,每当提到一个新家,您的眼前闪现的是什么呢?是宽敞明亮的客厅,是温馨浪漫的卧室,抑或是阳光明媚的阳台…….如果我告诉您我眼前闪现是一棵枯萎的树,您是否有一串的疑问?今天我就为您讲述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家”。 一个新家 无限情怀
——《一个新家》教学谈
我将分几个步骤阐述我今天的说课内容。
一、 细读文本,说教材。
大自然是神奇美丽的,巍峨险峻的山峰,婉转柔美的流水,缤纷多姿的鲜花,广袤幽静的森林,无不给予人美的陶冶。大自然是生命的摇篮,在这温暖的怀抱里,万物滋养,生生不息。树是大自然的守护者,高山之巅、江河之畔、沙漠之洲、亭台之间,处处可见它静默优雅的身影。即使一棵树死去了,在它的周围却孕育、滋养着更多的生命。看到这样一棵树,您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震撼和敬畏,是价值的体现与升华。存在就是价值,即使连树的身躯也没有了,那是它化作了泥土中的养分,那是它在为新的生命积聚着力量。生命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是生命的力量,这是生命的支撑,植物如此,动物如此,人类不也是这样吗?我突然觉得老爷爷不
就是那棵树,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一生。而小孙子就是爷爷生命的延续,像他一样的年轻一辈将承担起守护这片森林的任务,他们一定能将这里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研读教材,说目标。
《一个新家》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活哲理”文化主题下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承担着使学生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感悟生活哲理的教学任务。这组文章关注学生多元化的认知体验;引领学生从古诗、寓言、童话、故事中感悟生活中的理趣;引发学生更多的理性思考,丰富学生的心灵。
这篇文章就是启发学生从身边的大自然中发现自然的和谐之美,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课标对这一学段的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掌握十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正确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相互依存
的和谐关系。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正确地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
难点是: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三、 落实目标,说流程。
这里我精心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 照片引入,走进文本。
老师今天带来一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出示我的新家)这是老师的新家,新家象征着崭新生活的开始,象征着新的希望,新的憧憬。我们人类有家,动物、植物有没有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新家》。
从普通意义上的新家入手,迁移到自然界中的“新家”,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二) 创作图画,解读文本。
1、请你细细地读一读课文,和你的小伙伴一起画画这个“新家”。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作品,之后向全班同学展示。
同样一节课,不同的老师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没有哪个方法更好,只有哪个方法更加适合学生。这节课既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但是一个好的老师要适时的创新,我在这节课中有意识的采用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大胆地让学生创作图画。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本文的篇幅比较长,里面有许多的
小动物和植物,一味地让学生们去读,学生的头脑中不易产生清晰的条理。这时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创作图画,将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由文字转换为图画,由抽象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更易于学生理解。这时的画画不同于美术课上的画画,在创造图画的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等得以表征。看到学生们一边画画,一边和文本对照,还不时地和小伙伴交流,老师也被感染着,同化着,不由地加入到创作的行列中。此时的创作过程是梳理文章脉络的过程,是探究、生成的过程,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是享受学习过程。 这一环节特别适合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一种有趣、有效的学习方式。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小伙伴在一起围绕同一话题,交流、撞击,产生共鸣,生成新的认识,丰富彼此的情感。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相互提示,互为资源,学习起来更加带劲。认识丰富了,质量提高了,全班交流起来才更有效果。小组学习既训练了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又借助这种学习方法达到了学习目标。
3、谁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新家?
同学们要一边欣赏,一边结合课文思考他的“新家”好在哪?你还有哪些更好的建议?
在日常教学中我就特别关注教学中的评价。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能推动教学的进程,也是教师关注学生独特体验的表现,是课堂以学生为主的体现。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
的作品,时而是老师评价学生,时而是伙伴间的互评,时而是自我的评价。当得到同伴的赞赏时,自豪的笑容写满了脸上;当自己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认可时,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当然学生的知识的储备不同,争执是再所难免的。老师及时抓住生成的新问题,引领孩子们再次细读文本,继续探究。获得新知的孩子们被大自然中生命的丰富多彩所折服,听到一声声来自内心的赞叹声,老师也快乐地收获着。
(三)话题讨论,深化解读。
“问题话题化”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师的共识,因此设计一个整合性、人文性的话题成了我备课中的关注点。这个话题既要统帅全文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老师对文本独特的思考。话题的落实、推进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有的可说,说的更深、更广,还需要给学生一些帮助,其中就包括一些小问题的设计。
针对这几方面的考虑在本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七嘴八舌话新家”这样一个话题。话题链接:请你联系课文大胆地说说自己想法。可以从“一个新家”新在哪?你喜欢它吗?理由是什么?这些角度发表你的见解!引导学生再次品读文本,从文本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学生七嘴八舌地根据自己的理解畅谈着:“一个新家”对大树而言,新在它焕发了新的生机;对小动物而言,新在有了新的栖息的场所;对小孙子而言,新在对死了的树有了新的认识;
篇四:《家》说课稿
《家》说课稿
市实验 庄敏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家》。
一、 指导思想
鉴于一年级学生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喜欢诵读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纬度,我确定了执教本课的指导思想——“结合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生活经验、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是学生掌握识字方法,达到识用结合的目的。”;让孩子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自己学习,鼓励孩子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初读、细读、展评读这一有层次有梯度的设计,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积累语言;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 教材简析
《家》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课文围绕着本单元的主题“家”向人们描绘了广义的大“家”。儿歌前四句写出了孩子熟悉的“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是“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最后点出了本课的主题“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挚爱。本篇课文的句式简单但富有情趣。
三、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使学生喜欢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能正确认读。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感受儿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3、通过学习课文,向学生渗透爱祖国、爱集体、爱动物的教育,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4、启发学生想象,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
四、重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认识12个生字。
五、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趣教学法”来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识字环节采用“读一读、记一记、玩一玩、用一用”趣味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依据“情趣教学”的阅读功能目标,我采用“激发兴趣——培养情趣——情趣升华”这一程序,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六、说学法
教师的教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感知、感悟、阐发”的活动中得到提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建构。)
七、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分为四个基本教学环节进行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饱满的学习热情是学习成功的起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有了学习热情才会乐于学习。一开课,老师就谈到:“今天,有几位小伙伴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想认识它们吗?”老师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图片,读词(把要求会认的字写成红色)。随文识字,更有利于分散学生识字的难点。“上节课,他们看到小朋友们都有自己幸福的家,可羡慕了。今天,它们就想要让大家来帮帮它们,找到它们的家。”然后告诉孩子这些小伙伴的家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培养情趣,主动识字
这一步的重点是让孩子在儿歌中认字、识字。
现代教学强调以学定教,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在入学前一认识了不少生字,所以在这一环节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点带面来学习。从整体入手,通过读儿歌来人识字,借助字熟读儿歌。
1、请已经会读儿歌的.同学来分行交给其他同学读儿歌,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并强化识字。
2、学生读完后,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教师板书。读词语,认读生字:天、树、林、河。
3、识字的过程往往枯燥无味,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游戏巩固识字。(1)指读前四句中穿红衣服的字宝宝。(2)没有课文提示,直接读本课要求会认得字,请男女生比赛来读。(3)借助“我说我对”这一游戏,使学生认字、读字的学习热情达到了高潮,学生积极思维,快速应答,小组内的和做游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团结合作精神。(4)《神秘的礼盒》这一游戏,通过学生摸礼盒中的礼物,先读对字,然后再帮助反面的小伙伴找到家,就可以得到这个礼物。最后让学生自由发挥,你还可以帮助哪些小伙伴找到家。通过这个游戏,既巩固了学生识字,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积极的思维。
三、情趣升华,拓展思维
语文教学强调以读为本,“书生琅琅”应该是语文课的特点。在本节课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读,注意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在学生识完字后,我请学生来说,小朋友们找到了家,心情是怎样的。从而不同层次的评价指导学生读出高兴的语气。
我又问学生,小朋友们都找到了家,那我们的家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说出祖国。认读生字,并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名字,国旗。让学生来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的感受。当学生说到“自豪、自信”时,给学生放映一段奥运会时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录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在学生情感达到高潮时,带领孩子们呼校训,陶冶学生的情操。带着这种情感,孩子们一起来读最后一句,课堂气氛又一次达到高潮。
八、板书
篇五:我爱我家 说课稿
一、教材处理
1、教材简析
本课旨在让学生知道尊重父母是基础,孝敬父母是根本,知恩图报才是真,做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对于“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知道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二)能力目标: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感受家庭亲情。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以及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谢父母的关爱和抚养,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这里渗透权利与义务的意识。
3、教学构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大人讲我小时候”,第二部分“无悔的奉献”,第三部分“感受家庭温暖”。这三个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第一部分是情感体验基石,第二部分是情感构建链接,第三部分是情感权利和责任的融合;这种“块块”互链构建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父母的爱心与亲情,感受家庭的温馨。
教学难点:使学生真正认识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与家人一起营造温馨的家。
二、教法、学法
教法:我尝试着运用“四步四活动”的教学步骤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一、回忆爱——夯实情感基石;二、感受爱——交流情感所得;
三、走进爱——感受温馨家园;四、分享爱——促进情感共鸣。学生的活动为:同桌互助、小组交流、小品表演、制作卡片四步。使整个课堂营造出一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感体验到逐步升华的氛围。 学法:《课程标准》强调:“实践性”,即“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我引导学生运用以下学法:自学品味、同伴互助、情景再现、合作探究,将“三维目标”落在实处。
四、设计意图
我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坚持“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原则,让学生的“知识构建直线发展,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学习过程愉快践行,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螺旋式上升”。读、品、思、议、演、悟结合,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认识真假,与人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
播放音乐《让爱住我家》导入新课。这首歌来自2003年春节联
欢晚会。学生边聆听音乐,边欣赏全家福。音乐因其美妙深得学生喜爱,图片因其温馨唤起美好回忆。
(一)、“回忆爱”——分享童趣的温馨
1、学生讲童趣
面对全家福,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回忆起童年美好的生活,产生了讲述自己童年趣事的愿望。我因势利导,先采用了同桌互助法,边欣赏全家福,边互讲呵护情。然后我选取了“幸福一家人”、“陶醉大自然”、“勇敢小天使”、“上进好少年”四幅照片在全班展示并讲述。在大家的讲述中,父母的呵护,成长的快乐,家庭的温馨,无间的亲情伴随全家福一一定格。
2、总结:在温馨甜蜜的气息中小结,深化对家的认识。
(二)、“感受爱”——畅谈父母的贡献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普遍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担负起责任,是本课的难点。在难点的化解上,我采取了“收集资料感知、体味父母明理、案例分析深化”的三步曲来突破难点。
1、一步曲:收集资料感知——填写表格
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在家观察并详细记录父母每天做的事,倾听父母做事的感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会主动走近他人和关心他人。在学生填写完表格后,教师引导学生去甄别“哪些事应当自己做,而不能由父母所包办?”议论中,大家明确了在家中的权利和义务,
应与父母一起营造温馨的家。这个活动,认知来源于生活,反馈于课堂,最后再指导生活,从肤浅的感性,到深刻的理性,认知螺旋上升了。
2、二步曲:体味父母明理——“夸夸自己的父母”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我组织了“谁不说我的父母好”的小组演讲。有了第一步的细心观察做铺垫,大家的演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勤劳善良、省吃俭用、宽厚仁慈是父母共同的名片。同学们会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的太多,我们回报的太少,我们要向乌鸦学反哺之义,向小羊学跪乳之恩。
3、三步曲:案例分析深化——
让学生参与到小芳的故事的讨论中:“小芳有家吗?小芳的爸妈爱她吗?”通过分析,不仅巩固了前一课的内容“家有亲人,有亲情”,得出“爱”也是一种责任的结论;而且懂得了:借助法律是保障自己权力的有效途径。
(三)、“走进爱”——让爱永住我家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家庭温暖,重在让他们感悟和体验。这部分,我主要采用情景再现来教学。学生先自由组合剧组,再筛选优秀节目展示。
1、表演情景剧:《快乐的周末》
2、感受家庭温暖。
家庭情景再现,学生产生了共鸣:“家庭不单是身体的住所地,也是心灵的寄托处”,从而理解家庭功能。
3、朗诵诗歌,扬起爱的风帆。
在欣赏了有趣的表演,体会家庭温暖之后,全班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谢》。
4.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小结内容
(四)、“分享爱”——制作温馨卡片
1、制作家庭温馨卡
这一活动,我借用了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让学生在充满亲情的音乐中动手制作:一个个风铃,一张张信笺,一只只千纸鹤,一束束鲜花,在学生手中完成。
2、送温馨卡给父母,以拉近两代人之间的距离,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据课后的调查:温馨卡有托人赠送的,有鸿雁传书的,更有借助电子邮件的,不一而足。
3、拓展“家”的外延:因为有了血缘,我们和父母组合成温馨的小家。其实,我们还有更大的家,那就是学校、社区、国家乃至地球,我们必须以超出血缘关系的博爱之心,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人人献出一份爱,才能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家庭。
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家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家》说课稿03-11
《家》的说课稿06-03
《家》说课稿04-19
《家》说课稿01-27
《小鸟的家》说课稿07-14
甜蜜的家说课稿07-10
家的说课稿范文10-09
小鸟的家说课稿07-20
《家》说课稿范文07-19
《可爱的家》说课稿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