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说课稿

时间:2024-09-19 09:15:21 淼荣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说课稿(精选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是怎样发生的精选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说课稿(精选7篇)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

  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

  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

  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扶到放。既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说教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五、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开始的时侯,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钹、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1)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2)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3)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说课稿 2

  一、立足课标,说教材和学情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已有教丰富的直观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自主的探究性思考,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基于这样的思考,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课一开始,我便在“熟悉”两字上做文章,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导入本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

  二、围绕目标,说教法与学法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鼓、音叉、装水的水槽、课件。学生分小组准备:鼓、豆子、钢尺、皮筋、小木架。

  教法、学法

  1、教法

  情境激趣法:以“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导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声音文件、图片文件进行直观演示,将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启发学生主动去探究声音的产生。

  层层推进法: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探索性实验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宜采用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法

  (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声音的.产生,主动获取信息。

  (2)小组合作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3)交流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交流讨论探究声音的本质。

  三、抓住主线,说板块与环节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烈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你们闭上眼睛,认真聆听。”(播放声音)生听后,汇报听到的声音:汽车声、火车声、风声、雷声、雨声等。

  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接着谈话:“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关于声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从而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分组实验,步步引导。

  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如何步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提出猜想并逐步验证猜想呢?我设计如下环节

  (1)明确目标和要求

  (2)分组实验,完成表格

  (3)反馈交流,评价点拨

  (4)提出质疑,产生冲突

  (5)观察实验,初步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概念。

  在第一环节,我会和学生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寻找答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好了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下面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实验前请大家共同来看看实验目的和要求。(课件出示)在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之后,便进入到第二环节的活动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表格的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这个环节可能会出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制造声音的响度上,这时我会提醒学生:“老师不是看哪组同学制造的声音响,而是看哪组同学想到的让物体发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之后,进入“反馈交流,评价点拨”环节,我提出本课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时学生的回答还是在他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做出的。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或“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 。

  当然,这些猜想并没有探究到声音的本质。但只要是建立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所见所思的回答我都会给予肯定,并让学生相互评价补充。

  此段教学中,我并不急于马上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下一环节的“质疑”,让学生的猜想与事实之间的产生强烈冲突,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

  二、说学情

  (过渡语)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来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过速度,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本节教法学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导入、新课、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个部分,我会按照课堂教学的实施顺序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导入环节:

  利用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并提出问题: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

  【意图: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再通过学生自己“产生”声音,从而引出接下来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声音的产生。】

  第二部分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内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接下来我会带着学生一一进行学习。

  (一)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教师先提出如下问题: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意图:问题启发,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接下来进行探究性实验:一根橡皮筋,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接下来举出一些生活中发声的实例,让学生归纳:声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意图: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总结的能力。】

  最后进行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首先提出问题:航天员在太空中,有时需要到飞船外工作。当航天员在太空舱外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用电子通信设备,这是为什么?但在太空舱内时,航天员的交流可以直接对话,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意图:问题启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引出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实验探究

  活动——听一听:“真空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回答提出的问题。

  自主学习“声波”部分。

  【意图:学生的自主分析和讨论过程可以加深他们对声音理解,并且锻炼他们的分析和总结能力,激发探索的热情】

  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至此,新课讲授的环节就结束了,接下来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声速”部分,自主学习,总结相关规律和知识。

  【意图: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小结: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整理学到的知识。

  作业:阅读p30“科学世界”——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七、说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的起始课。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中物质科学领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使学生亲历实验,逐步建立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学情

  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对此缺少系统的思考,概念也比较模糊。我们需要通过活动让声音“现身”,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现象、研究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说目标

  1.通过层层递进的实验,能用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分析现象,最后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了解声音对动植物与人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说重、难点

  重点:观察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难点: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五、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精选故事,激趣导入

  巧妙的导课是一节课成功的`开端,我在本节课选用科学小故事《惊弓之鸟》作为本节课的开场,并设计了两个具有针对性的问题:1.大雁为什么会忽然掉落,它听到了什么声音?2.更羸是怎么知道大雁落单的,她听到了什么声音?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声音可以传递某种信息,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捕捉这些信息,并且不同的声音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也是不同的。使学生对探究声音产生兴趣。

  第二部分.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感知声音的产生

  让学生回忆分享自己曾听到过的声音,意识到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设计有层次的几个小活动,让学生开始思考声音是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一:在不借助任何器材的情况下,发出声音

  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引导学生发现声音和动是有关系的。

  活动二 :借助身边的材料,发出声音

  学生尝试各种方法使橡皮筋、尺子、气球发出声音,体验这些材料发声时的共同特点,发现声音和物体的往复运动有关。

  活动三:借助专业的乐器,发出声音。

  这里我专门设计了2个步骤:1.敲击音叉后倾听并触摸2.溅水花实验。这两个步骤是为了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振动的刺激。学生分享通过听、摸、看等感官去感受到的实验现象,进一步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猜测声音和物体振动有关。

  活动四:验证上述结论,将振动可视化

  为了进一步更直观的展示振动的效果,我在小鼓上放黄豆进行演示实验,学生看到鼓面振动导致的黄豆跳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术语解释现象最终得出结论: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本实验将振动可视化,加深学生对于振动概念的这一理解。

  这四个活动,是为了使学生一步一步感知到声音产生的条件,层层递进,将较为抽象的“振动”具象化,放大化,便于学生理解,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探究尽管是以学生为主体,但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科学的设计和引导,通过试讲,我发现这样设计后的教学效果挺好,符合学生的认知梯度。

  第三部分:逆向思维,反向思考如何让发出的声音停止

  反证法是实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因此设计这个环节。先敲击音钹,让学生提出设想:如何能快速的让音钹恢复安静?教师演示,选出最快最好的方法,并让学生解释原理:振动停止时,声音消失。反向证明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本次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反向思考,利用已有的结论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拓展探究,思想碰撞

  观看视频短片,短片中生动讲述了蜜蜂、蛇等不同动物的发声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动物发声同样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并让学生进行模仿,活跃气氛,加深印象。最后通过播放《百鸟朝凤》的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热情。

  本部分设计主要是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将科学思维延伸至课堂外。

  六、说板书

  我这样设计板书,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认识到:摩擦、撞击等这些行为,都属于振动。并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声音是怎样发生的》。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是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为后续学习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验活动,如用钢尺、橡皮筋、音叉等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能够举例说明生活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现象。

  2.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 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让学生在实验中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掌握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主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四、教学方法

  1. 实验探究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 观察分析法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分析声音产生的过程,加深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理解。

  3. 小组合作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 实验探究,认识声音的产生

  实验一:钢尺发声实验

  让学生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一定长度。用手拨动钢尺,使其振动,观察钢尺发声时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钢尺在发声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二:橡皮筋发声实验

  把橡皮筋套在手指上,轻轻拨动橡皮筋,使其发声。观察橡皮筋发声时的变化。

  提问学生:橡皮筋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实验三:音叉发声实验

  用小锤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然后将音叉轻轻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音叉发声时,水面为什么会出现波纹?

  3.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实验中的发现。然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4. 拓展应用,联系生活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现象。如人说话时声带的振动、敲鼓时鼓面的振动等。

  播放一些声音产生的视频,如吉他演奏、蜜蜂振动翅膀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我也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的操作不够规范,影响了实验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另外,在时间安排上还可以更加合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说课稿 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声音是怎样发生的》。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是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声音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但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还缺乏科学的理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够举例说明声音产生的现象。

  2.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掌握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 演示教学法: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声音产生的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

  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如声音是由物体碰撞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摩擦产生的`等。

  3. 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介绍实验器材:钢尺、音叉、鼓等。

  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例如,可以用钢尺、音叉等物体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状态。

  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4.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 拓展延伸,巩固知识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如人说话、弹琴、敲鼓等。

  提问: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会怎样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重要知识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够规范,需要加强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乐趣。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说课稿 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声音是怎样发生的》。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是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声音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声音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他们知道声音可以通过各种物体发出,并且能够区分不同的声音。但是,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生们可能并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方式。

  2.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掌握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科学结论。

  五、教学方法

  1. 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 直观教学法

  利用图片、视频、实验演示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3. 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实验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

  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如声音是由物体的运动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等。

  3.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设计实验一:观察钢尺的振动。

  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子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和发出的声音。

  让学生描述钢尺的振动方式和发出的声音特点。

  设计实验二: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小锤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和发出的声音。

  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进一步证明音叉在振动。

  设计实验三:观察鼓面的振动。

  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鼓槌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跳动情况和鼓面的振动情况。

  让学生感受鼓面的振动和发出的声音。

  4.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琴弦的振动产生音乐声、人的声带振动产生说话声等。

  5. 拓展延伸,应用知识

  提问: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会怎样呢?

  让学生进行猜测和讨论,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原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制作乐器、消除噪音等。

  6.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现象。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验设计环节,部分学生的实验方案不够完善,需要我进一步引导和指导;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需要我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以上就是我对《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节课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05-28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说课稿07-11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范文02-27

声音是什么说课稿好听的声音说课稿11-16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模板(精选5篇)05-16

《声音是产生》说课稿02-28

好听的声音说课稿11-16

奇妙的声音说课稿11-07

《声音特性》说课稿12-29

区分声音说课稿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