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时间:2023-05-31 16:39:32 秀雯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模板(精选11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见了亲人说课稿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模板(精选11篇)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再见了,亲人》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2、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要“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函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则强调“突出教材要求”、“突出学情特点”的两个原则。充分考虑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我班学生具体实际的情况,依据课文“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我是这样制定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的:

  (1)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难点。

  二、说教法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具体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2)读——思——想象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想想当时情景,体会其情感。

  三、说教学程序:

  我准备采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下面我着重谈谈我今天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齐背课文4-6节,接着问“是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战士们的心”,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按自学提示学习第一自然段

  在引导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重点让学生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的朗读,体会为什么大娘是亲人。

  (四)迁移学法,按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合作学习二、三自然段。

  学完三个自然段后,总结这三段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五)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感情朗读课文,师做简单资料补充,以激发学生情感,完成拓展练习。最后再以两国人民深情呼唤结束本节课。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不仅体现了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我设计的板书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2

  一、说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一篇叙事散文,全全文以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是亲人的情谊。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由“劝慰—回忆—抒情”三个部分组成,每个自然段各记叙一个代表人物,整篇课文从课题开始字里行间就体现了两国人民的情谊。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①技能目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综合训练听说读写能力。

  ②知识目标:结合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等词语。

  ③情感目标: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与据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

  关于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的和确定的,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写文章要有中心”注意在前一组课文教学的基础上,继续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怎样做到写出的文章是有中心的,这是本科的重点。理解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展开教学,由于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大致相同,都是用恳求的话做开头,用文化做结尾,所叙述的内容又都是又告别的情景追溯到念人难忘的事。因此,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创设情境,播放《志愿军战歌》,使学生受到感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在了解了作者选取了哪些人与志愿军话别的问题后,重重点讲好志愿军与“大娘”话别的那段,不但让学生深刻领会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且要掌握学习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组讨论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最后,老是用“情感朗读”的方法依次引读课文4、5、6自然段。

  在整个教学中,贯彻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时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小主人。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首先播放《志愿军战歌》,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歌声中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豪迈之气,并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营造良好的乐学氛围。

  (1)抓住主题,贯穿全文。

  教学本课时,我抓住了“再见了,亲人”中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亲情,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教学。

  1、精读第一自然段

  默读思考: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实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课件出示句子:我们空着肚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理解“雪中送炭”的本义和比喻义。体会大娘送打糕是的艰难与危险。大娘送来的不光是打糕,更是战士们送来了精神鼓励和战胜敌人的决心。我们可以看出大娘和志愿军战士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崇高情谊。此刻让学生一同饱含深情地朗读这一段吧﹗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总结第一段的学法。讨论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画出重点词句,仔细体会说出的感受。

  课件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接着,全体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学第三自然段。

  和学习前两段一样,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找准重点,抓住重点,理解体会。

  课件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地上去挖。”

  短短一个句子,出现了三个挖,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假如大嫂家没有菜吃,她一定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挖野菜,可是为了志愿军战士没有野菜吃,她竟然不顾生命危险到前沿阵地口去挖野菜,必行被敌人的炮火烧成重伤。这一切,让学生生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崇高情谊。最后,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朗读最后4、5、6自然段。语文是一个包容性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带给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4、以读激情《再见了,亲人》疑问的语言充满感情,作者在陈述语气中较多的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的句式表达赞美,感激、关切、崇高等感情内容。教师要辅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读中悟,悟中读,以多次反复的朗读激发她们的感情。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抓住了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进行板书,形象直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在本单元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以情为线索,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记述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全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针对本课特点结合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目标

  字词句教学始终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教学,因此确立A类目标为: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同归于尽”、“唯一”等词语及重点句含义。

  2、了解同一内容不同说法的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下来。

  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佳句妙语的背诵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有力方式。

  确立B类目标为:

  1、继续练习从内容体会思想。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学生在体会中心的同时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据此确立C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因为课文涉及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小学生对抗美援朝故事存在着较大的认知障碍。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难点:通过朗读和想象,再现典型场面、典型人物,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四、说教法、说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我采用“以读激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间的'联系后,通过抓重点词句,创境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语言传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心灵不断得到净化,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效果。

  具体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自身规律。中朝两国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不是用一两句话能够说明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境,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2、情境教学法:文章不是无情物,为了达到“披文以入情”的教学目的。我借助录相、图片再现当时场面。通过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表达的更加强烈。

  3、观察、想象法:通过观察书中图片、文字,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多媒体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通过读物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从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为了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完成本课教学目标,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设计了四个教学过程(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板块、启情导入,了解背景

  语文《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解题导入后,出示三张照片,简单的与学生交流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板块、初读激情,感知全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带着“书中的亲人指谁?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第三板块、学第一部分

  著名学者燕国材认为:凡是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强烈波动的事物,就比较容易记住,且保持牢固,有的甚至终生不忘。当学生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时,抛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课文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他们虽不是亲人,却胜似情人?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

  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炭”分别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送来的仅仅只是打糕吗?请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志愿军处境的艰难,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来送打糕。再反复朗读这件事!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学生说“救伤员”这件事。教师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唯一的亲人”,体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再理解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然后再学生想想志愿军可能与大娘说些什么话呢?齐读有关语句。学生过分析、理解,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到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第四板块、自主学习“与小金花、大嫂”惜别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借鉴学习大娘惜别的方法,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己质疑,讨论解决问题,体会中朝人民友谊深厚。并适时的加以指导。最后交流,我又抓住两个反问句让学生感动于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通过师生合作教学其中一段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其他自然段,体现了“导、扶、放”的教学原则。

  第五板块、最后小结,深化中心

  这一过程主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学习,对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总结提升到一个质的顶峰。让学生尽情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友谊?教师板书“伟大”。再让学生说说看,是不是仅仅这三位人物?让学生看图片(多媒体放映)体会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之间都有着伟大的友谊。

  第六板块、学习第二部分

  指名读这部分,抓住“亲人”“亲爱的土地”说说自己的理解。从这两个“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想想最后一个“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可能是谁说的?体会“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再一起”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美好心灵?再带感情齐读!学习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悟情。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观看中朝两国人民互助图片,交流抗美援朝英雄故事,受到情感熏陶。

  六、说板书

  板书是整节课的眼睛,将课堂中重点知识板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

  板书设计再见了,亲人

  大娘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金花伟大友谊

  大嫂深情厚谊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课文《再见了,亲人》是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编排的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本文的编写意图: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结合课前预习,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噩耗”等词语。

  (2)技能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学习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情感方面: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点。但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是选取哪些材料,是怎样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学生是陌生和困难的,因此,“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本课主要采用问导法、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采用学生“读——思——议——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谈话导入:上课之前,有个问题我们要讨论一下。大家看,有这样一个词:亲人,就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你血脉相连、相通的人。(让学生说一说与身边的亲人的感情)今天,我们要关心的是,除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被自己爱着,在这个社会上,还有没有其他人,也在互相关心着、爱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再见了,亲人》。

  检查课前预习,简介时代背景。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悍然越过了“三八线”,南朝鲜、北朝鲜中间有一条线,叫“三八线”,越过来,就打到了北朝鲜,一直打到了鸭绿江边,威胁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增援朝鲜,所以,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万人出去了,14万人的生命就留在了朝鲜,常眠于这块土地之上,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还有许多许多……

  课文中描述的情景,就是1958年10月的一天,我们的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在这个时候,他们喊道:再见了,亲人!同学们,你们听:火车已经快要离站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手拉着朝鲜人民的手: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体验一下,8年结下的深情,现在就要分别了。同座位的同学体验一下。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段难忘的记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a、注意拼读生字。b、思考:课文为我们讲述了哪些亲人?她们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呢?(谁为谁干什么?)(以问题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问题,学生就得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战役封锁暂时供应硝烟

  雪中送炭唯一情谊噩耗刚强

  3、说说志愿军眼中的亲人指的是谁呢?(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板书:朝鲜人民)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呢?

  (三)、精讲细读,体会感情。

  先让学生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边划使你最感动的句子。以大娘送打糕之事为例。出示“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教学中紧紧围绕“雪中送炭”联系上下文,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逐个分析“雪”“送”“炭”在文中分别指什么?请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志愿军处境艰难,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来送打糕。再反复朗读,体会文中表达的情谊。

  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适时出示“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唯一的亲人”,体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再理解不同句子表达效果的强烈比较。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提问这是什么句子?你能换个说法吗?使学生体会反问句使感情更加强烈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到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然后采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学法,引导学生学习第2、3自然段,而且要掌握学习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组讨论学习课文这一部分。因为这两段写志愿军同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写法与第1自然段相同,其内容顺序可概括为“请求——回忆——赞颂”。根据这个内容顺序,让学生自学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分层训练。落实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感受”的要求。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亲人的内心世界。

  (四)以读激情,概括中心。

  再读1-3自然段。提问: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付出了什么代价?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充满感情,作者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的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的句式表达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这时,要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段,读中悟、悟中读,以多次反复的朗读激发他们的感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八、说作业设计

  为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的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读一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2)、查看有关抗美援朝的影视资料,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并把使自己感动的词句抄下来。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当代著名作家魏巍的作品,讲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为了表达“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中心思想,精心选择了材料。针对这个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在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那么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2、通过理解课文重点语句,体会它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通过重点分析课文中讲述的三个故事,领悟作者选材上的.技巧,从而积累写作技能。

  4、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这样确定目标,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启发诱导法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述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颂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实际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中朝人民的友谊正是用鲜血凝成的。所以教学时,我注意引导理解这一点,这样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又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2、迁移法

  同为志愿军跟人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几段写法上相同,因此,我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用学到的相同方法学习2、3自然段。

  3、以读代讲法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三、说学法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观察法

  课文中讲的是志愿军跟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话别,实际上志愿军是跟全体朝鲜人民话别的,她们三个各代表朝鲜的老人、孩子、中年人。在理解时,可让学生观察课文标图,让他们从直观上认识、理解。

  2、迁移法

  在学习1--3自然段时,可以用迁移法。

  3、读悟法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只有让他们多读课文,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体会出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正确地概括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介绍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并明确“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二)落实目标

  1、解题后,我对照预习要求,检查预习情况。通过认读生字词,配音朗诵,自由读课文,培养正确、流利朗读的习惯。然后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保证初读的质量。)

  2、①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学生通过读、想,找出大娘为志愿军做了三件事。

  ②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学习课文

  2、3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师要注意从扶到放,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找,自己评。

  ③学完课文1--3自然段,我再让学生多读课文,从中体会到大娘、小金花、大嫂跟志愿军战士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注意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它们对情感表达的作用,这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4、从4-6自然段中将中朝人民的这种感情得到升华。解决教学难点。

  (三)课堂总结

  1、让学生观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深情厚谊的照片以及在朝鲜战场上洒下了热血的英雄人物,从而加深学生体会。

  2、教师总结升华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每当我们想到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每当我们想到那些离情深重的日子,都想对慈祥的大娘、可爱的小金花、坚强的大嫂再深情的喊一声“再见了,亲人”,这样不仅对课文的内容作了总结,也是用到了首尾呼应的结课方法,使整个课堂完整统一,一句“再见了,亲人”也使情感表达的更加深刻。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6

  【说教材】

  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本组教学内容围绕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一训练重点编排,《再见了,亲人》,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的好课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国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互称亲人。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教具准备】

  大白纸,马克笔。

  【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小组工作、学法指导。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式,采用讨论、讲授、质疑,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练习,“自学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和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说学法】

  《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的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授统的被动的多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常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真情实感。

  【说教学程序】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划分成5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学习课文垫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

  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通过读,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你知道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通过学生回答,以学定教。

  三、传授过程

  1、精讲、精读让生自由朗读课一自然段,想想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

  2、还可以从哪些词语体现出大娘对志愿军的爱?

  3、句式比较,把反问名换个说法。

  4、加强读的训练。

  5、总结学法。

  四、交流点拨

  在理解词语的时候,把词语放入情境中,相机指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根据学法、学习说出不懂地方。

  五、总结评价

  根据板书,逐一指导学生说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板书的设计】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主要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物作为典型的代表,我的板书设计,主要根是他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事情来设计板收浅显易懂,学生通过板书加深对课文理解。我认为板书主要是为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设计服务,所以在板书的设计上,也没有追求太花哨的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本课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10月的某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作者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值得一提的是,阅读本篇课文,我们不仅要体会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的代价,对志愿军的亲情、真情、深情,而且还应深刻地体会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奋战、流血牺牲,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不仅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

  三、说导学目标、导学重难点:

  根据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及这篇课文的特点,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我定了本课的导学目标:

  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本课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令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比山高比海深,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导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导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导学准备:

  1、课前给学生一份预学单,指导学生读书理解课文,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段批注感受。并安排学生收集、阅读抗美援朝战争历史背景及英雄人物的文字图片资料。

  2、编写导学案,制作课件(分别场面图及重点句段幻灯片)

  四、说教法、学法

  1、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再现法

  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出示大娘送打糕的情景图片,再现出自愿军追忆的令人难忘的感人场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以读代讲法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才能加深理解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2、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迁移法;

  (2)读悟法;

  (3)想像理解;

  五、说课堂设计思路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其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体会重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根据以上理解,有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预学:创境激趣,铺垫情感。预学反馈,直奔主题。

  1、触摸历史,走近文本

  教师动情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背景,志愿军为抗美援朝所作的牺牲。让学生更快地了解写作背景,走进文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创景读课题,进一步烘托志愿军回国时和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2、预习反馈

  首先出示课件,设计“我会读”,指名读生字并组词,全班齐读。使学生在预学基础上巩固生字词。接着问: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心里,“亲人”具体指谁?这样很快将学习推进主题。概括主要事迹,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顺了课文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过渡,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并且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内容。

  二、互学:小组展示,品析语言。读悟结合,拓展教学

  (一)、小组合作交流:

  (1)、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第一自然段,大娘的故事让你感动吗?在这目标下,教师给出学习方法,学生合作学习有了突破口,易于入手,为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了保证。在小组交流时,我深入小组,帮助他们解析目标,指导方法。

  (2)小组展示:

  1、生读“大娘送打糕”部分谈感受,师出示句子。为将学生理解引向深入,教师点拨: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这样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②战斗特别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在读中深化情感)

  2、生读“大娘失去小孙孙”部分并谈体会。教师引导抓住“唯一“理解谈感受。学生谈到唯一是“独一无二,只有这一个,再没有第二个……“师追问:“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就意味着什么?此时创境读:是啊,一桌饭菜做好了,你只能——,家里没柴做饭了,你只能——,病在床上三天了,你只能——,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师:但即便如此,当敌机呼啸而至的时候,大娘却坚定地背起了伤员,永远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让学生读这段话,抓住“背起”“丢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爱。其实,在这8年的时间里,大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付出的太多太多!

  3、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师点拨:让我们放飞思绪,想一想,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大娘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做过什么?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朝鲜阿玛尼对志愿军的默默奉献,慈母般的爱,突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中心。然后再带着感情朗读,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好,将读与悟有机结合。在大娘形象呼之欲出时,学生再谈大娘是个怎样的人,相信主旨“比山高比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就跃然纸上。

  4、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点拨:“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个句子训练,在比较两个句子中让学生领会反问句在表达上的强烈效果。

  教师过渡:而今,在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日子,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也赶来相送了!此时,我们的战士深情地对大娘说——出示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生读。接着进行了创境引读感受大娘与志愿军的依依惜别之情,志愿军对大娘的心疼和体贴。

  创境朗读后出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一段话进行拓展,继续升华感情。

  六、评学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播放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事迹的图片,让学生感悟到中朝人民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结成的。

  2、今天,在与志愿军战士分别的今天,站台上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人。这位白发苍苍的,失去了唯一亲人的老大娘也赶来了。此时此刻,她泪流满面,紧紧地拥抱着志愿军战士,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大娘的心里话。

  七、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做得好的:

  1、开课创景铺垫了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有实效性。

  2、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情感,在感悟中朗读升华了情感。

  不足:教学目标设计不够精准,学法提示的设计未能很好指导学生学习;教学中抓的点太多,面面俱到,教学缺乏一个轻重的区分;教师点拨实效性不高,未能准确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并升华主旨,而是零乱的;朗读缺乏层次性,没有读出那种情感。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三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词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学习文章通过代表人物和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学习能力和搜集检索信息能力。

  3.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谊。

  三、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之间的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谊。

  五、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打破传统、陈旧的观念,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为他们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接受新知识的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引入新课。

  通过录音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将课引入主题。

  (二)、回忆旧知,复习巩固。

  通过辨字组词的方式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

  (三)、浏览阅读,总观全貌。

  通过让学生读前三个自然段,并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了谁,从而浏览课文,总观全貌。

  (四)、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前三个自然段中另你感动之处,让学生画一画并理解一下有关的句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五)、煸情引读,升华主题。

  在学生进行交流汇报的同时,我不失时机地进行朗读训练,从而煸情,使学生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友谊。

  (六)、搜集检索,拓展延伸。

  通过让学生汇报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和老师出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情景图片,从而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它主要讲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它是落实单元重点,即“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重点课文。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在单元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壮烈的亲人情怀。

  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加了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人情怀,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二、教法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1、以情激情,介绍背景。教学伊始,我借助录像片段,再现情景,“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夕相处了8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战争最终以正义和良知取得了胜利。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学生如亲临现场,初悟离别之情,这样既为理解课文作了情感铺垫,同时揭示了课题。

  2、以境激情,撞击情感。

  本课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3、以读激情,读中悟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学法设计

  我根据这篇课文情感饱满、段落相似的特点,先引导学生初感文本,把握情感基调;再让学生说说触动自己情感之弦的语句和事例;然后以读为本,自悟自得。

  四、教学程序

  围绕着文章的题眼,我精心抽取了“再见了,亲人”这条深情而厚重的丝线,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了“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

  (一)讲亲人-------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

  在揭示课题并对课题的意蕴有了初步了解后,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抓住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事例变成自己的话深情地说一说。看似不经意地说,实际上是学生在吟咏体味的基础上的整体性的语言积累和表达训练。接着从具体地说到概括地说,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变成一句话,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巧妙统一。然后,再引导学生逆向求真,咀嚼情节,“志愿军为何得到朝鲜人民的如此厚爱?”通过这项练习,既加深了对题旨的理解,又进行了说话训练。

  “讲亲人”的最后落脚点放在了文章的题目上,“通过大家由衷地讲,我们感到这友谊的确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分手的时候,他们大声地说……..,”这时,学生再读课题时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二)诵亲人------个性化的阅读和语言的内化

  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诵读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告别。我根据文本的特点,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内化课文内容,一方面通过想象填补文中空白。如在指导朗读向大娘告别的一段时,教师配乐引读“此时无数的战士们牵着大娘的手依依惜别,大娘已经泣不成声了,可还是送了一程又一程,于是志愿军说……”,学生接读与大娘告别的一段话,接着我又创设了大娘不肯回去,志愿军从请求到恳求再到哀求、最后无奈地命令大娘回去的几种情境,学生根据词义和特定的情境读出不同的语气和语势。同时,还抓住“雪中送炭、唯一”等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诵别后,再次复现“再见了,亲人”这一主线,“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就是亲人,而且胜过亲人!所以,分别时他们才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这时,学生再读课题时,对课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别亲人----情感与语言的自然外化

  送君千里终须别。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了将扁平的文本变成丰富的画面,我借助媒体,创设情境:

  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他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启动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声呼唤。——(学生第一遍接读课文)

  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声音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从心底发出呼喊。——(学生第二遍接读课文)

  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他们多想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第三遍接读课文)

  此时,一声声再见,已如一阵风不知不觉中吹开了学生的心门,使“再见了亲人”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一行字,而变成了丰富、难忘的一个画面。

  在这节课结束之际,我又扩大了“亲人”的外延,“今天,我们也许不会再遇上这样的壮烈,更多的是和平日子中幸福的感受,但我相信,这节课你不仅仅学会感动,还会把获得的感受内化为力量,学会去爱,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并且这份爱会伴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天…….”,这时,“亲人”已如一颗种子,悄然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回看教学流程,“一线串珠”式的结构,使文题串起文本,构建起真情相伴的课堂,期待着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能多一份关爱,增加几分厚重。谢谢!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10

  说教学目的要求: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练习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同一内容说法的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说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置疑问难: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亲人”原指直系家属,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亲人”。)

  那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亲人呢?是如何成为亲人的呢?

  2.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第一自然段。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的意思。

  再指名读,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的朗读。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个别读、齐读)

  师生再一起齐读最后两句话。

  问:“这样的人能不能被称作亲人?“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代价什么意思?(指为达到一个目的而付出的'物力、精力。课文指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双腿残废了)

  再指名读。

  自由读,体会为什么大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再指名读、齐读。体会大嫂是为了什么这样做,所以大嫂也称作亲人。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大娘是亲人,大嫂是亲人,小金花呢?她做了什么?我们怎么看待?指名读。

  理解“噩耗”是指不好的消息,而且不是一般的不好的消息,是关于人的生命的不好的消息。知道救老王付出的是什么样的代价。

  自由读。指名读。

  重点指导读“第二天传来……同归于尽了。”齐读,再齐读。

  为了一个中国战士,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了出来,这样的人我们称她为亲人。

  4、总结这三段,体会感情。

  同学们,刚才我们讲的这些人都是朝鲜人民,这三位就是朝鲜人民的代表,他们面对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外国人。(板书:志愿军)

  我们来看,大娘把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不顾了,救了这名战士;大嫂为了挖野菜给志愿军充饥失去了双腿,小金花为了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我要问问同学们,朝鲜人民是不是中国人民的血缘关系的亲人?是不是?

  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表演分别时的情景。

  再交换角色表演。

  三、总结,表演,练笔:

  1、想象在告别时你是其中的一位志愿军,你会对朝鲜人民说什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表演。

  2、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写下来。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1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难点】

  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

  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结:

  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___”划出来。

  板书:

  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

  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按“劝慰──回忆──抒情”分层,用“|”表示。

  10、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4、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 (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①改陈述句。

  ②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

  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分层。

  ⑸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5、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 (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①改陈述句。

  ②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

  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你与亲人道别的情景的话。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娘:

  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

  小金花:救老王失母

  大嫂:挖野莱致残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相关文章: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11-04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精选06-15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06-13

《再见了,亲人》的说课稿06-13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06-14

再见了亲人的说课稿06-13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06-11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06-28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09-23

《再见了亲人》的说课稿设计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