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手抄报的内容

时间:2023-10-25 14:45:40 偲颖 手抄报 我要投稿

冬至手抄报的内容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各类手抄报都很熟悉吧,借助手抄报可以有效培养我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什么样的手抄报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冬至手抄报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冬至手抄报的内容

  故事:

  张仲景是南阳粮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民众施舍“祛寒娇耳汤”。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经常为当地百姓治病,受到那里的百姓爱戴。他告老还乡后,长沙的人们,每年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乡亲们的心意去看望他。那年,张仲景身染重病,长沙的老人说,长沙有一穴好地,想叫他寿终时葬于长沙。南阳的人哪里肯依?两下争吵起来。张仲景说:“我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我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了,你们抬着我的棺材,向长沙方向走去,灵绳在哪里断了,就把我葬在那里算了。”众人一听,也不再争论了。

  那年冬至,张仲景寿终了,长沙来了许多人吊丧,你一挑,我一担,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很大。又在张仲景的坟前修庙供奉,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冬至为何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气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饺子。”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当年张仲景辞官回乡时,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品。在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之恩。

  来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习俗:

  1、古代纪念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现代民俗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4、台湾民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5、广东

  广东人流传着一个说法:"冬至大过年",把冬至看得像过年一样隆重。人们冬至一般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在这天,除了要吃团圆饭、吃汤圆。

  冬至吃什么食物?

  1、饺子

  冬至的时候要吃饺子,一般人都会在早晨的时候吃一点作为早饭。有人会说吃了饺子在冬天的时候就能不冻耳朵了,当然这是因为饺子和耳朵比较像,所以才有的说法,其实只是一个美好的寓意,实际上起不到这样作用,大家应该要知道。

  冬至的时候一般人们会吃羊肉、青菜、白菜或者是韭菜做成的饺子,肉和蔬菜搭配,这样营养会比较丰富。选择那些热性的食物来包饺子,这样吃了之后就有暖身的作用,不至于在冬天的时候感觉到冷,这个技巧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2、羊肉

  冬至的时候吃点羊肉也是很好的,在北方的很多地区都有这样的习惯。因为羊肉是一种滋补效果很好的食物,而且又是热性的,热量比较高,铁元素的含量也很高。所以在冬至的吃点羊肉能帮助造血,增强御寒能力,达到补气血的.效果。

  3、八宝粥

  冬至吃八宝粥也是我国的一大习俗。中医认为食用粥类可以养胃,并且喝粥也有一定的滋润效果,正好对抗冬季干燥的特性。

  为发挥御寒作用,我们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选用偏温热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我们不妨发挥创造力,将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鸡肉粥、糯米红枣粥、小米山药粥、银耳红枣大米粥等。

  4、馄饨

  冬至养生吃馄饨,馄饨原来是北方盛行的一种食物,但现在南方人们也喜欢冬至吃馄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除了形态相似,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5、汤圆

  冬至养生吃汤圆,汤圆有着“团圆”的意思,冬至吃汤圆如今在全国都十分盛行。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适合在冬天食用。

  冬至美食有哪些?

  1、饺子:

  在北方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冬至吃饺子,不吃饺子冻耳朵”,每到冬至这天,大部分北方人都会吃一口热乎乎的饺子,过节氛围还是非常浓厚的。

  2、汤圆:

  闽南一带的人们在这一天会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的寓意,在这一天话有一个习俗就是,通常人们会在这一天选择纪念自己祖先。

  3、羊汤面:

  在山东,有一些地方,在冬至会吃羊汤面,羊汤面也是非常具有营养的,也非非常符合养生的,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羊汤面,可以给自己一个好的兆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糯米饭:

  糯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驱魔辟邪的功效作用,在这一天吃糯米饭,同样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吃了糯米饭可以让你在今后的生活中事事顺心,远离妖魔鬼怪的干扰。

  5、冬至面:

  这是合肥一代的人的传统习俗,面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也是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在这一天,吃一碗热腾腾的冬至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圆满的冬至节日。

  冬至的美食众多,可谓是味觉上的享受。每一次过节都能迟到好吃的美食,相信大家都是非常开心的。在这个冬天,冬至给我们带来温暖,让时间充满爱。

  冬至吃汤圆有什么意义?

  冬至吃汤圆,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小编提醒,汤团因形圆也称汤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因汤圆是圆的,象征着“阳圆”,所以,冬至吃汤圆的主要用意是为了庆贺“阳生”。

  关于吃汤圆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樵,不慎跌入深涧,不能脱险,就采摘状如汤圆的野生之物“黄精姜”来充饥,才免饿死。十几年后,樵夫遍体长了毛,身轻若燕,竟然飞回家里。但已经不会说话了,给他米饭也不吃。家里人就为他做了糯米汤圆,他一见汤圆,以为是黄精姜,就吃起来。后来慢慢恢复了本性,在冬至日竟开口与家人说话了。从此便有了冬至吃汤圆的习俗。

  买汤圆一定要闻才能挑到新鲜汤圆,新鲜汤圆飘着淡淡的“米香”。煮汤圆时先将开水烧至沸腾,放进汤圆,持续搅拌,让汤圆受热平均,充分吸饱水分的汤圆,比原先生汤圆大上一倍,便可起锅,搭配喜欢的汤底,吃起来软、嫩、Q的口感。

  小编特别提醒,汤圆的吃法也是很讲究,都有很多种奇离古怪的吃法,一些人喜欢把整只汤圆都放进嘴里嚼,一些人也喜欢一口一口的在享受着品尝汤圆,这些都是传统的吃法,一些人喜欢一口汤一口汤圆的吃这样更风味,其实在古代的人更加会享受过现代人,因为以前时间都是很宽松,没有现在的紧急,生活也是过得很满足,但是现代人很多都是为了更多的去努力更多,所以生活变得更加繁忙;以上的就是汤圆的吃法了,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吃法。

  冬至为什么要吃汤圆?

  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在24个传统节气中,冬至算比较重要的一个,一度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经过数千年发展,冬至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南方一般吃汤圆,取“团圆”,“圆满”之意。

  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民间有“吃了冬至汤圆长一岁”的说法,吃“冬至圆”为何长一岁呢?史料显示,上古的夏殷周时代,对“正月”的具体时间安排是不一样的。夏以今农历一月为正月,第一个节气是立春;殷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为小寒;周则同样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却是从冬至开始,因此冬至这一天,也就是当年的“元旦”。周以后,计算二十四节气,都从冬至开始,这样冬至便成了“岁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经是“正月”。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说的来头。

  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历史上确有一段时间把“冬至”视为“岁首”,把冬至的前一天之夜视为“岁除”。当冬至节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呈式微之态时,原来那些习俗,便渐渐融入了后来盛行的“春节”之中了。冬至具备“阳气始至”的特殊特点,意味着“阳气始生”,万物开始萌动。因此,在冬至日吃汤圆,又何尝不是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呢?因此长了一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冬至的意义:

  寒冷将至,冬季正式开始。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按公历,冬至交节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22—23日(今年是22日12时19分),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纬度最南,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则24小时都是黑夜)。冬至这天,北半球中午太阳的高度也最低,比如在北京,太阳高度只有26°42′,因为这天中午的表影最长,故也称“长至日”。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冬至,规定有冬至的月为“子月”,是十二地支序的首位。所以冬至还是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等。从冬至开始,白天会渐渐变长,古人认为这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所以把冬至当作年周期、大自然气运周期、万物生长周期的真正起点。在代表冬至的卦中,本是全阴的六根阴爻的最下面一根已变成阳爻,所以冬至又称作“一阳生”。

【冬至手抄报的内容】相关文章:

关于冬至的手抄报内容10-25

冬至手抄报资料内容10-26

冬至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的内容12-22

关于冬至节气的手抄报内容12-26

读书的感觉手抄报内容内容10-15

国庆手抄报内容10-11

地理手抄报内容02-06

古诗手抄报内容11-02

科技的手抄报内容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