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的实习报告

时间:2021-08-23 16:48:16 实习报告 我要投稿

地质的实习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质的实习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质的实习报告

地质的实习报告1

  第一节 教学实习的目的及任务

  一.实习目的

  乌当实习是我院地质类专业为学生准备的最重要的、历时最长的一次基础地质实习。是在学完《普通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及地貌》、《地史学》、《古生物学》、《岩溶学》、《岩石学简明教程》、《矿物学简明教程》等专业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次野外地质综合教学实习。

  二.实习任务

  1.学会地层剖面的实测;

  2.学会绘制地层剖面图及柱状图;

  3.掌握野外地质填图的方法及测制1︰25000乌当教学区地质图;

  4.学会地质实习报告的编写,提交一份“贵阳乌当教学区地质测量报告”。

  第二节 实习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

  一.实习区行政划分

  贵州大学乌当教学实习基地,位于贵阳市北东约16㎞,行政区划属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所辖。实习区范围北起新庄--乌当--赵家庄一线,南抵写字崖--小关口山腰--大关口山腰;西起小谷农冲--大对门一线,东达苗天XX窝--新河。地理坐标:东经106°45′00″~106°50′30″,北纬26°35′00″~26°40′00″。

  二.地貌类型

  乌当实习区的范围不大,但地貌类型多样,可观察到河谷地貌(阶地、漫滩、河心滩等)、峡谷地貌、岩溶地貌、构造侵蚀剥蚀地貌等。 乌当实习区位于乌当盆地,最高海拔1350m位于图幅西南角,最低海拔980m位于东北向南明河下游,最大高差370m。

  三.交通

  区委、区政府所在地距贵阳市中心7公里,距贵阳国际机场8公里,距贵阳火车站10公里,贵遵、贵黄、东北绕城高速公路贯境而过,贵开路、航天路等城市一级主干道纵贯新天城区南北,测区内有水东路、贵乌公路与市区相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详见“乌当教学实习区交通位置图 1:240000” 。

  四.气象条件

  实习基地位于底纬季风内,属低纬度亚热带季风温暖湿润气候区,因海拔较高,具有明显高原性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昼夜温差较小雨量较大。测区灾害气候有干旱,倒春寒冰霜秋季低温连雨、冰雹、暴雨等。受燕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隆升与下降幅度较大。就区域而言,受地形影响具立体气候特点,工作区属高原季风温凉气候,具有冬春暖和,少雨干燥;夏秋凉爽,多雨湿润,四季如春的特点。

  五.水系

  测区内的主要河流为:南明河、鱼洞河、月亮河,在来仙阁一带,汇集于北东方向流入乌江,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南明河支流。

  六.人文

  东风镇人口约3万,有汉、苗、布依等民族,其中以汉族为主,主要分布在乌当坝子上,少数民族多分布在条件较差山地。区内因在建设经济开发区,经济较发达,但人的文化素质较差。

  七.经济

  乌当区是西部大开发国家重点建设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带中心城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坐落其中。 实习区原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玉米、土豆、蔬菜等,现在主要经济农作物为桔子、板栗、杨梅、樱桃等。原是贵阳蔬菜基地之一,现在在建设乐湾国际。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工业方面以乡镇企业及私人企业为主,近年来新建一批现代高薪企业如药厂、光学仪器、管材、花卉苗圃等,这些极大地刺激了对农副产品、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需求,使种植业、交通运输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八.实习区内旅游 乌当区自然风景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别具一格。实习区内旅游业极为发达,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观和观光农业连接起来,主要有风景区有情人谷、渔洞峡、来仙阁等。

  第三节 实习区的地质调查史

  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有许多著名地质学家如丁文江、王曰伦、乐森璕、蒋溶等曾先后到此作个调查。1944年,李四光教授对该地

  区第四纪冰川进行了系统研究,著有《贵州高原冰川之遗迹》一文。乐森璕、蒋溶及罗绳教授曾在贵阳附近作过详细调查并有《贵阳附近地质旅行指南》及《贵阳附近地质构造》等文发表。解放后,特别是自1956年以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逐渐展开,先后有不少单位来此调查。虽然各单位工作的任务和目的不尽一致,但都注意到地质工作的基础--地层,在区内发育颇好,分别测制了不少剖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对该地区地层系统的建立作出了贡献。贵州省区调队在开展《1:20万贵阳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对本地区剖面进行了详细系统的研究。其后,地质系的师生和其他调查研究人员在实习和科研过程中,在地层划分对比、古生物特征、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特征、油气储层特征和本地区地热资源研究等方面,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乌当实习基地的地质内容。

  第四节 本次实习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量

  一.工作方法

  1.收集本地区地质资料。

  2.地质踏勘。

  3.测制地质剖面。

  4.建立区域地层层序。

  5.野外地质填图。

  A.穿越法。

  B.追溯法。

地质的实习报告2

  一、实习内容:

  我们首先用的是水准仪测高程。开始的时候测量进展得很顺利,可是最后检验的时候发现误差整整差了十多厘米。我们开始反思是哪里出了问题,有可能是因为天色晚的时候,我把十字丝上下丝读成中丝了。因为结果误差不合格,我们在第二天早上重新测量过了一遍,对比前一次的读数,发现上次是十字丝的读数问题,有了这次失败的经验,我们都细心起来了。最后校合时fh=—28

  二、碎部测量:

  我们采用了全站仪和经纬仪观测,现场展点绘图。测量中我主要负则的是观测,其他成员记录、立杆、绘图密切配合。开始我们用的是经纬仪测量。经纬仪测站的高程是要计算的,因此,除了操作规范外还要正确的读出水平角、竖直角、下下十字线距离和中丝读数。因为工作比较繁锁,一天下来才得四五十个点,绘图工作也基本跟得上。第二天我们用全站仪观测。因为全站仪只要在站点对中整平后,对准前视点安下程序就好了,因此测得很快,一天下来就测了两三百个观测点,绘图工作就相对跟不上了。而我们使用仪器的时间有限,因此我们就先把点位给测好,并在旁边标注点的性质,这些方面查找,又让画图者一目了然,知道该怎么画。部分测站上观测不到的区域,我们采了用角度交汇法和钢尺量距法测出数据把图画了出来。因为对测绘工作基本上手,所以在预定的时间内我们把测图任务完成了。

  三、施工放样:

  我们这次放样是将15*20m的建筑画在图上空闲处,以一定的精度标定到实地上。我们用的是经纬仪放样建筑物的轴线。我们先在图上测出要放样的一点的坐标,然后运用已知点的坐标和方位角算出该点与已知点的距离和方位角。以此类推,分别算出另外三点与已知点的距离和方位角。将经纬仪安置在已知点上,以控制点定向,定好方位,用钢尺量所需距离,在所算好的距离上定点。因为开始时我们计算我数据出了错误,所以在放样时校核不对,我们又重新计算过,用正确的数据放样。因为在最后一点实地有阻碍,我们用了角度放样得到了点。最后检测得到相对精度1/XX0达到了要求(数据和略图详见表6)。高程放样我们用的是水准仪,已知高程a与需要标定已知高程的待定点b之间安置水准仪,精平后读取a点的读数a,则仪器视线高程为hi=ha+a,则放样已知高程为h的点b前视读数为b=hi—h。组员每人操作一次。

  四、心得体会:

  我们的实习正好是期末,很影响考试的心理。同时全站仪数量太少对我们的测量不免产生了不少感叹。要是这些方面能得到解决,我相信我们的实习会更加愉悦。

  通过这次实习,我明白了组员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可贵。这种测量是不能单靠个人能力所能完成的。同时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细心做事反复思考的重要性。这次实习很坚苦,天冷,而且还下着雨,给测量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组员们早起不午休的测绘,我明白了只要努力,完成任务不是问题。在此过程中,老师也不分时段的来给我们耐心指导,感谢老师。

地质的实习报告3

  我是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机械电子系07物探01班的一名学生今年我于20xx年元月1日来到了广东核工业工程勘探处勘探一队二号机进行了为期6月的实习。主要实习内容是广州东镜新城房地产有限公司委托广东核工业工程勘探处勘探一队进行桩基础超前钻一 三期工程。其中可以说是苦中有甜,累中有乐,对自己的地质知识有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系统积累与考验,粗略的把握了地质钻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务,钻孔的设计和结构以及钻孔的布置原则等等,自己也从一个纸上谈兵的阶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谢老工人老师傅的不厌其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指导和教诲,钻探队领导的人文关怀,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变聪明。这些知识和实习过程,足以使我受益终身了。就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想与心得汇报如下。

  一、安全生产。

  都说安全是天,可以前也并没有怎么在意,在实习期间才深刻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这里领导和工人都严格的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新工人来的第一课就是安全教育,我来的时候就首先的让我学习了

  安全生产的法规。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伤害”;同时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实习期间没有发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产。

  二、业务和技能。

  这次我们打的是水文观测孔,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结合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老工人师傅的指导帮助。学会了判断岩层、操作机器、测量水位以及书写纪录。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动手操作水平。期间主要对平砂岩做了一些细致调查研究: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沙子一样,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见由砂岩相成的悬崖峭壁。有的砂岩可以抵御风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经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砂岩中的颗粒比较均匀坚硬,所以砂岩也被经常用来做磨削工具。砂岩由于透水性较好,表面含水层可以过滤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我们这里钻探时主要遇到的困难是打平顶山砂岩,平顶山砂岩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钻进过程中不容易钻进又容易掉块卡钻,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日长生活。

  我们一般在野外作业,比较枯燥乏味,许多配套设施也不到位。不过在这3个月的实习中让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东西,也学会了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同时了增强了自己独立生活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我想这将会成为让我一生都收益的财富。在这为期一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匪浅。短短的90多天内,我不仅向老工人师傅学习了钻探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到应该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处,更被队里同志们的无私敬业精神所感动。这不仅为我今后的理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今后从事钻探行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最后,更加感谢学校和队领导给了我实习学习的机会,也多谢同事们多日来无私的照顾和关心,使我开心顺利的完成在队里

  四.学到的知识。

  1煤层底版水,其水温高,水压大,地质条件复杂,需要探明承压水的富水区域,因此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以及“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原则。矿井生产过程中,常见类型有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等因此应正确的预测各种开采条件的矿井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它是矿井制定疏堵设计,确定生产能力的依据,如21平台绞车房所开的二号放水孔,设计孔深为一百米,方位角为60度,倾角70度,结果没达到设计供水量,重新开孔,这说明矿山水位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特殊性。梁北矿正常涌水量为1500立方米每分钟,最大涌水量为2500立方,因此设计了正常排水能力,最大排水能力,以保证正常的生产安全。打钻施工依据地测科水文钻孔的设计书,其包括孔深,开孔,终孔的直径,不同的套管的下置深度及所选的套管材料,常用的套管直径一般有146毫米,127毫米,108毫米,89毫米,73毫米,63毫米等;钻孔的止水方法,如上闸阀;钻孔方位角,倾角,钻孔的耐压数据,钻孔终孔深度。另外还有每班的打钻进尺,钻孔的出水量等记入台帐。我矿常见岩石为砂岩,粉砂岩,石灰岩,泥岩,可以通过取芯或出水的浑浊程度判别,我在和老师傅一起工作是时,一般他们都比较严肃认真,经验丰富,通过听,观,感觉能判别岩石的性状,如水量是否会继续增大,岩石是软是硬,钻杆是否有折断的可能等,以最小的钻探工作量,取得最多和最好的地质成果。打钻的主要项目有水位的变化,岩心的描述,测量水温,观察和记录钻孔的涌水,深度,孔底压力,孔壁坍塌现象等;打钻的目的主要揭露含水层及其富水性,为最终的钻孔利用提供依据。打钻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当发现煤岩松软,来压,水量突然增大,以及顶钻,必须停止钻进,汇报调度室,及时处理等,注意矿井突水征兆,加强个人安全防护。井下钻进目的主要为疏水降压,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以防止出现地板压力增大,棚梁破坏,巷道变形,地板鼓起。沿裂隙出水等,另外就是使用注浆工程,在地下筑成不透水体,切断井巷出水通道,用以隔绝涌水水源或大量减少涌水量,注浆时应注意注浆档位变化,流量为五档位,分别为260升每分钟,167,106,60,35,额定工作压力为7兆帕。注意井下注浆事项和注浆后效果检验,如用注浆前后矿井的排水量及水压变化值检验等。

  五.操作过程。

  我们首先到达系楼的东南角。在钻机开启前,工程师师傅向我们介绍了钻机的结构,钻机主要由柴油机,传动装置,钻掘装置组成。钻进装置由水压机,油压机,钻头,钻杆组成,钻头的较较钻杆粗,直径约10厘米,钻头钻进材料为合金钢,主要是在较软的土.页岩泥岩等较软的岩石或土中钻进,用于中小型钻机的配置。本次钻进的主要目的是划分基岩面,同时取出岩芯,供编录使用。钻机开动后,工程师傅在调节钻机的同时,向我们介绍了钻机各个机械调节杆的作用,并在他的帮助下,有几位同学试着操作钻机。随后,开启泥浆泵,调节合适的压力,开始钻进大约半个小时后,钻机的速度明显下降,此时的深度为6.4M,碰到基岩,随后,工程师师傅开始调节钻机,以能够更好地钻进。 对于钻进速度,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因素。

  1. 柴油机的标定功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配套的柴油机的标定功率越大,钻进速度越大,效率越高。当然,也不是标定功率越大越好,否则容易造成能量的额外消耗过大。

  2. 另一个影响钻掘效率的主要因素是钻杆和钻头的质量。钻头一般为合金钻头,合金钻头的使用范围较大,主要是由于它的价格较便宜,同时,在技术条件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其钻进效率不断提高; [Page]

  3. 金刚石钻头的钻进效率最高,但是它的价格较高,对于较小的钻进效费比不合算,其主要在较大较深的钻进过程中使用。

  4. 例如,我国现在在东海大陆架上进行的大陆超深钻,计划钻进深度为10000M,所用主要就是合金钻头。

  5. 基岩的强度大小。土.软岩软土中的钻进速度较快,而在较坚硬的岩石中,如砂岩.灰岩中的钻进速度就慢得多了。

  6. 钻机的泥浆循环装置。现在的钻机采用液压机抽取泥浆池的的泥浆,并临时储存在高压储存罐中。液压机的压力的大小直接影响钻进的速度。

  除此之外,钻进速度还受传动装置,泥浆水压等其他条件的影响。

  各钻杆和钻头和钻杆之间一般采用锥形螺纹,即是越向内,钻杆的孔径越小,,这样的,更好地保证了钻杆间的连接牢固性,同时,也容易拆卸。钻机除可以打钻外,还可以取岩芯。岩芯管和钻杆间的接口处的设计更为独特。为了保证取芯顺利,接口处有以自由活动的钢珠,在钻进的过程中,在一定的泥浆压力作用下,钢珠所堵的孔是通泥浆的,从而保证了取芯管中无空气。而在停止钻进后,钢珠堵塞了孔,下部则处于真空状态,这样就形成了自岩芯至钢珠段的负压,从而成功取芯。取出的岩芯约为0.87M,为第三系“红层”分红色砂岩,是一种未固结的含岩屑砂岩,紫红色,中粒。由于未固结,用手捻磨,有砂粒掉落,石英长石含量较高,因此,硬度较高。

  六 . 岩心及编录。

  在钻探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详细记录,掌握第一手工程地质资料,这是全面阐述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和正确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主要依据。

  1.基岩钻孔的编录和要求:认真填写报表和钻探日志。要详细记录钻具陷落、进尺较快、漏水、孔壁掉快、跨塌等的深度。岩心描述的内容包括岩石颜色、成分、结构、产状、裂隙发育程度、风化程度等。钻进深度和岩性分层深度的测量误差不超过0.05米。岩心采取率一般不能小于80%。岩心按顺序编号,妥善保管。终孔后编制钻孔柱状土和说明书。

  2.土层钻孔编录:土层钻孔的钻金速度较快,下钻提钻频繁。所以要求地质编录人员熟练掌握土样描述、分层、取样、原位测试和进尺深度测量等项目的操作技术,及时填好钻探野外记录表。

  4 操作人员及注意事项 :钻杆是锥形齿,外径大内径小,不易回转松动。卷扬机:提升钻杆;钻头内有四个钻珠:防止水回流。 传动齿轮得到作用:切换卷扬机和转动齿轮之一来工作,靠小齿轮与大齿轮相互作用来使钻杆转动,并钻进下去。 底部活动连杆的作用:类似“打气筒”作用。从蓄水池中吸入水,储存在高压储水罐中,并不断维持储水罐中的巨大水压力,促使稀泥浆循环流动。其中活动连杆向左或者向右运动,作用相同,都向储水罐中输入水并从储水池中吸收水。取心率=岩心实际长度/钻孔进尺深度。只有当取心率大于等于80%时才为成功的 0.87/1.2=72.5%,不算成功。 在人员安排上,一台钻机工作需要3人,一人主操作,一人在钻孔处协调主机手工作,并清理从钻孔中涌出来的碎屑物质。第三个人搬运装卸钻杆。控制卷扬机的操纵杆有三个档次:上升,停止,下降。离合器两个档次:断开,连接。控制卷扬速度的杆有三个档次:

  七.实习收获。

  首先是知识上面收获了很多,对于勘察报告的编写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数据的来源有了认识,对于勘察现场的工作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虽然将来我们出去工作不是去搞勘察的,但是我们肯定是要用到勘察报告的,这次实习就给了我们了解整个勘察过程的机会。知道了哪些数据是可靠的,哪些是需要自己判断真实性的。由于勘察单位最后提供的参考数据是一个范围,具体采用哪个值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判断的。对于钻机的工作原理和流程有了相当多的了解,这是在长时间守在机台旁边之后的收获,只有这样才能完全清楚钻机的工作方式,以及哪里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溶洞和土洞的位置,就是靠观察是否有掉钻和漏水现象判别的,而且溶洞对于工程的影响又是很大的。机台在哪些方面可能搞假也是在工地现场学到的,标贯是否做假,采取率是否合格,钻孔深度是否符合要求等等。对于钻机的工作原理和流程有了相当多的了解,这是在长时间守在机台旁边之后的收获,只有这样才能完全清楚钻机的工作方式,以及哪里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溶洞和土洞的位置,就是靠观察是否有掉钻和漏水现象判别的,而且溶洞对于工程的影响又是很大的。机台在哪些方面可能搞假也是在工地现场学到的,标贯是否做假,采取率是否合格,钻孔深度是否符合要求等等。

地质的实习报告4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为了巩固《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2004年7月9—11日,我们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02级150名同学在高全洲老师、刘祖发老师和杨清书老师的带领下到肇庆市七星沿地区进行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习。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而且我们目前专业知识的匮乏、能力的有限,确实很难对肇庆七星沿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有很透彻的认识,但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等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干流—西、北江流域。地势由北部、东北部渐次向中部和东南部倾斜,具有山地、丘陵、平原、湖泊等多种地貌。市区背靠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北部为北岭山地和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中部为河谷冲积平原,东西两端重峦叠峰紧锁江流,形成三榕峡、大鼎峡和羚羊峡。境内孤丘台地疏落散布,石山拔地而起,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形成五湖、六岗、七峰、八洞的独特自然景观,成为驰名中外的七星岩风景区。正因为肇庆独特的地质地貌风光,它才成为我们实习的首选之地。

  本次实习从7月9日开始,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出发,路经中山,江门、高要等市,并在途中的西江大桥到南岸卸煤码头考察滑坡和河流阶地,然后才到肇庆党校。下午到北岭考察洪积扇,最后是东岗村观察并讨论了当地地貌。10日主要是在七星岩风景区对其地质地貌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断层带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峡东岸的北岭背斜,总结了实习成果,下午离开肇庆返回珠海,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具体路线如下:

  7月9日:告别中大珠海校区——西江大桥——卸媒码头(上南岸)——肇庆党校——北岭山南——东岗村附近。此次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滑坡和二三级阶地地貌。

  7月10日:肇庆党校——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阆风岩,玉屏岩,观音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婆岩。这次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水平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7月11日:上午:肇庆党校——三榕峡(位于西江的峡谷地段)——采石场。此次目的是观察断层及其层理结构。下午实习结束,返回中大珠海校区。

  我们这次考察的地区常见的七种地貌类型分别如下:

  1) 侵蚀低山。其相对高度200m,主要是指北岭山脉;

  2) 侵蚀丘陵。其相对高度200m,主要是指西江南岸的丘陵和山地;

  3) 侵蚀台地。其相对高度在10m以上,坡度和缓,一般15度,主要是指位于侵蚀低山和侵蚀丘陵之间的低矮的高地;

  4) 洪积阶地和冲洪积扇。主要分布在北岭山麓;

  5) 河流阶地。主要是指沿岸二级、三级河流阶地;

  6) 冲积平原。主要是指西江沿岸的河漫滩和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

  7) 喀斯特丘陵。岩性为壶天灰岩或石磴子灰岩,主要是指七星岩等喀斯特石峰。

  实习内容:

  7月9日早上7点,我们从中大珠海校区乘车出发。沿路可以看到公路有很多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经风化成砖红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保存下来。而正是由于肇庆的基岩出露状况比较好,所以我们选择它作为地质、地貌实习的基地。

  整体上来看,肇庆七星岩地区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冲积平原,肇庆七星岩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这个平原上。我们三天考察的地貌类型按顺序大概如下:滑坡与阶地,冲洪扇与洪积平原,充填构造,喀斯特丘陵与溶洞,落水洞,背斜与断层。下面我就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

  第一天:

  我们从珠海出发乘车经过江门、新会、高要,在开往肇庆党校的途中顺道考察了西江大桥南岸东侧的卸煤码头(上南岸),这是一个半埋藏阶地。

  上南岸是一个潜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没有再次滑坡的趋势和迹象。滑坡是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它是山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据老师介绍,该地在20年前发生过一次大滑坡,现仍可以看到当年的滑坡壁(上图山坡凹处),滑坡体由于采山取石和植树造林等原因已经看不出。1983年12月16日上午约9时至11时该地发生一般规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发时该处卸煤码头上有四个民工在小屋内睡觉,后来只有一人逃脱。据首先发现滑坡的当地民工讲,滑动是首先从下面开始的,后来才看到上部滑动,由此可分析判断此滑坡属牵引式或称拖带式滑坡,广东地区的滑坡多是这种小型滑坡。

  根据老师的分析介绍,我们知道了造成这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①该地处于西江凹岸,终年被流水冲刷而造成岸壁不稳定;

  ②滑坡的上部阶地上有一个水塘(现在已经填平),并且有地下渗透带,水塘中的水以地下水的形式与江水互渗,使中间土体遭到破坏,土质疏松,有些地方甚至被掏空;

  ③滑体主要是花岗岩的风化壳,为第四纪的松散堆积物,很不稳定;

  ④滑坡上的码头堆积了大量的煤,负荷太重,其重力对滑坡的发生是一个间接的推动力;

  ⑤整个肇庆地区的粘土含量普遍较高,滑坡发生的前天当地下了一场大雨,粘土的膨胀系数大,雨水对其影响很大,造成土质松软,从而引发了这次滑坡。

  此滑坡范围宽134米,10多米厚,滑动后形成5个阶梯,滑坡体伸入西江,由于规模不大,所以没有造成西江淤塞。

  接着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又考察了阶地,据资料介绍,阶地的类型有常态阶地(或阶地)、半埋藏阶地和埋藏阶地,其中后两种是阶地变形的结果。(1)常态阶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头区。如鉴江信宜、漠阳江春湾、北江韶关,是洪水不能淹没的阶地,故称常态阶地,简称阶地。(2)半埋藏阶地是原先的第一阶级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构造下沉,而与全新世堆积的高河漫滩类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没的阶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冲积平原,如肇庆市西江与七星岩之间的地貌即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3)埋藏阶地是半埋藏阶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渐被全新统覆盖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这是最高和最年轻的埋藏阶地。[1]

  据老师介绍,我们现在所走的公路和卸煤码头就是建在第一级阶地上(左图)。看完第一级阶地之后,我们就爬上公路旁的小山去观察第二和第三级阶地。第二级阶地分布在上南岸码头公路旁的小山咀,高度大约为10米,在这里可以找到磨圆度较好的鹅卵石。为什么阶地会跑到山上来呢?在第四纪,此处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滩抬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二级阶地。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下图左),岩性复杂且较脆,风化程度较大,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也显示了该二级阶地是西江干流经远距离搬运形成的。第三级阶地位于西江大桥南桥头东侧的自来水厂高地,高度大约为15至16米,这里地势比较平坦,岩石年代更为久远,鹅卵石风化程度更深,质地松化,一踩即碎(下图右),不过现在由于人工作用,很多被水泥盖住,已经很难找到地面证据——鹅卵石。

  通过我们的观察,结合老师的分析,得出此处阶地鹅卵石的几个特点:(1)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2)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3)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

  该地阶地示意图如下:

  肇庆市西江河谷地貌横剖面图[1]

  下午,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首先到了东岗村附近的北领山地考察,这里是洪积扇和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2]如果扩大到整个山脚(四周)即称为洪积群,如果面积继续扩大,即可形成洪积平原。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附近这些地貌的形成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由北领山地冲积而形成的,另外一种是由西江的冲积而形成的。根据我们的观察(右图),这里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有一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大多为砾石,粒径较大,较疏松,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如果是由西江冲积形成的话,那么这里的岩型应该会比较复杂(这是因为冲积物复杂),颗粒一般是为圆形的,磨圆度较好,没有棱角,质地也会比较硬,而且纵观整个地貌类型,如果是由西江冲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那么宽度应该很大(比冲洪积扇大的多),但是此地的扇形宽度并不是很大。故我们判断,这应该是由北领冲积而形成的洪积扇。

  从而我们也就可以知道,我们所走的公路、广茂铁路以及它们两边的建筑物、还有我们住的肇庆党校都是建在洪积扇上的。因为洪积扇是经过很上的时间堆积而成的,坡度比较平坦(这里只有3到5度),在上面建一些东西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岩石不是很硬,地基不是很好,所以不宜建高层的建筑,这也是我们在路旁都没有见到高层建筑物的原因。

  下午四点,我们到了另外一个点——在石牌村北面的公路边观察洪积扇的中部剖面。这里刚好是有人搞建筑,对洪积扇的中部进行了横切,从而使我们能够清楚的观察洪积扇的内部结构(下图)。我们所观察的这个洪积扇剖面有六、七米高,据老师的介绍,这些岩层组成是第四纪时代的岩石,北领的岩石主要是泥盘系的砂岩滚下来再堆积成第四纪岩层的。据我们观察,裸露在外面的红色岩石是砂岩,由长石、石英组成,风化后很容易敲碎,因带有Fe而呈红色;沉积物颗粒有大有小,有一定的磨圆度,总体上来看,岩石自上而下,从扇顶到扇缘,依次是由粗到细的砂岩,符合老师所说的“一般情况下,洪积扇底部的沉积物粒径较大”的规律。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充填结构(又称透镜体,左图凹处),充填结构就是洪积扇停止生长,被大水冲出大沟,以后洪水又挟带物质填上而成为的一种地貌现象。充填结构里面的东西因为是后来填上去的,故其物质组成跟周围的岩石有很大的差别,成分比较复杂多样。

  第二天:

  旅游胜地七星沿坐落在城区中心,背靠北岭山脉,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岩的来历传说很多,有说七星岩的七座山峰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七块灵石;有说是天上七仙女羡慕人间、独爱肇庆而下凡不归等等。七星岩于1982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七星岩风景区由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向有“岭南第一奇观”、“人间仙景”、“天然山水盘景”之美誉。千多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名人墨客,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文。“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叶剑英委员长的诗句高度概括了七星岩风景的诗情画意。 近年,七星岩风景区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装饰各种霓虹灯, 再造了一个“夜星湖”。

  早上8点多,我们就到达七星沿这个风景名胜区开始新一天的实习考察。进入大门,我们就看到,在路的左边是沙页岩形成的一些侵蚀丘陵,而右边却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我们向前走,大约到了一座招财佛像前时,面向佛像仰望,就可以明显的看到两边的地貌景观有很大的不同,左边马栏岗是砂页岩经风化后形成的低矮山丘,而右边却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高耸奇峰,由于两边岩性的不同,其上面所生长的植物类型和稀疏程度也不同,马栏岗上的植物多草本,非常茂密,而右边山峰上生长的植物多为藤本或木本并很稀疏。

  很快的,我们走到了位于阿坡岩下面的双源洞的一个出入口。双源洞是七星沿风景区里面最长的一条静水地下河,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它长270多米(据我查证,它长并不是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有关的地质地貌知识。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纪下统的壶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岩组成的,呈浅灰色,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隐晶质(或称泥晶质)结构,个别地方有粉晶结构,为厚层状构造。因为存在白云岩的缘故,故用10%的稀盐酸滴在这些 岩石上,岩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却可以起泡,这是因为岩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因这些岩石比较坚硬,故其经历了千万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在双源洞的洞口上,我们可以见到断层、节理、褶皱以及强烈的根劈地貌。(右图)

  在这里,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双源洞的形成原因。双源洞的水是来自地表水的下渗和地下水的供给,在溶洞发育初期,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如层面,节理面,断层面等)流动,并进行溶蚀,当空隙完全被水充满后,水就具有了承压性,溶蚀能力加强,随着空隙的扩大和水流量的增加,地下水具有了机械侵蚀的能力,加上重力作用,溶隙迅速扩大并合并,形成了地下河。在洞口的上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两个断裂面交叉形成的X形断裂,这是岩溶发展得最好的地方:在X节理处,裂隙最大,因而这里水流动最快、最多,溶蚀力最强,侵蚀最厉害,因此两条溪水在这里汇合形成双源洞。据查,在历史上,双源洞的地下水是一条弯曲的河流,一直溯源到北岭山区。水的整个路线为:北岭山地来水——洪冲积扇——地下水出露与喀斯特水相汇合——进入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

  我们继续向前走,转过阿坡岩,到了一处名为奇观的钟乳石前,这是一个外露的石钟乳(左图),是原来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再沉积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的不透明体,这是因为虽然矿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

  看完石钟乳,我们向前走到了双源洞的另外一个出入口,在这里,地表水进入地下成为了盲谷。在洞口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白云石灰岩和白云岩具有的最典型特征――披麻状构造(右图),岩石表面好像是老阿婆的脸一样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皱纹”。在这里因为不是沿着岩石的走向,所以岩石的倾角大概有40到50度,如果是沿着岩石的走向看的话,岩石都是水平的(在阿坡岩的背面就是这样的)。在这里又可以看到岩石相互交叉的层面、节理(下图),这些地貌特征对岩溶的形成很有利。岩溶发育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是:①岩石必须是可溶的。从成分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碳酸岩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第二类是硫酸岩类岩石,如石膏,芒硝等;第三类是卤盐类岩石如食盐,钾岩等。 它们的溶解度依次增大。②岩石必须是透水的。就是说岩石必须有裂隙、节理等。③水具有侵蚀性。即水中含有大量的CO2,它溶于水后于水反应产生HCO3—,把CaCO3变为Ca(HCO3—)2溶于水。④水具有流动性。流动的水具有增加溶蚀力的作用,因为停滞的水,很快会使溶液达到饱和而失去溶蚀力。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了哪一个溶蚀就不发生了,岩溶也就无从发育了。如果这四个条件具备,随着时间的增长,溶洞也就会发育的越大。双源洞的岩性为石灰岩,而且又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空隙比较大,有利于水的渗透和流动,洞里面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主要水源使雨水,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溶解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了水的侵蚀性。也正是由于双源洞的具备了这些条件,经过日积月累,终于发育成为七星沿里面最长的一个溶洞。

  看完了双源洞,我们原路返回到那座招财佛,从旁边的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据老师的介绍,这是一个背斜,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强烈,受到侵蚀背斜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左下图)。这也是符合课本里面有关的背斜成谷理论的。

  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一般发育于不可溶的沙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的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据我们的观察,这个落水洞比较大,由于其四周长满了植物,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从岗上望下去,一片绿荫,根本就看不到洞底,很难判断这个落水洞究竟有多深。

  接下来我们到了玉屏岩西面山脚观察断层和学习用罗盘量产状(岩石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这是一个右行平移的断层,玉屏岩和观音岩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观音岩向南东方向移动,玉屏岩向北西方向移动,从而形成一个左旋的断层,其断层面呈弯曲形,这也说明了断层面不仅仅是平直的事实,印证了课本上所说的。在两个断层的中间破碎带,由于很容易被风化侵蚀,形成的粘土透水性很差,日积月累蓄满雨水而成为湖。按照老师教我们的方法,我们判断了断层面的走向:微观上根据擦痕判断,用手摸断层面,若光滑则是沿其走向;纵观上根据断层的阶步,顺则是其走向。

  接着,我们还学习了如何用罗盘定地物方位。基本方法是先打开罗盘盖,让罗盘盖上的镜子中轴线前端对准远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线的后端指向观察者的胸前。稍后,指北针转动、静止至微动,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针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对所指地物的方位。

  下午1点左右,我们齐聚天柱岩脚下,准备登上这个七星沿风景区最高的喀斯特山峰。在山底下,我们听取了有关天柱岩的一些情况:天柱岩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由于在地下,我们见不到,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远,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现在上面的三层溶洞已经停止了发育(缺少了有侵蚀性的水)。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就开始登山了,在登山之前,下了一场阵雨,使到我们的登山考察更具有情趣。在大概25到30米左右的高度,我们见到了第一个溶洞,它属于第二层溶洞,但是它比较小,我们就没有进去看;再继续往上爬,到了50米高度左右,我们见到了第三层的.溶洞,这个洞比较大,在接近洞口的地方已经被开发成为一个庙宇,我们只见到洞口进去5米左右的地方,在佛像的后面(不只5米的地方)由于光线太暗,我们无法看到这个洞究竟有多深,估计应该至少也有几十米深。在这个洞里,我们可以看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个倒扣的“脸盆”,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经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强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强,结果这些地方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继续往上,我们在大约75米高的地方见到了第四层溶洞,但是这些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反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

  大约13:30的时候,我们终于登上了天柱岩的最高点――摘星亭。从山顶眺望,七星沿风景区一览无余,青山绿水,奇峰异景,无不让人赞叹。整个七星沿地区的地形也尽收眼底(左图和下图):北领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山岩的(称为残峰),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平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发育成为今天的这种地貌类型,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湖。

  接下来的时间是自由活动时间,我和几个同学到了龙岩洞参观。龙岩洞是七星沿石室洞中的一个著名水洞,其实就是一个第一层的溶洞,里面有关于溶洞地貌如石钟乳、石柱等各种景观都发育的特别好,如花似卉,类人似物,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这里由于长期受自由流水的溶蚀、侵蚀作用,所以洞顶平坦,某些地方形成向洞内凹入的槽状结构(原因在前两段有说明)。洞内充满水时冲击力很大,石柱等不易形成(但还是有的,就像我们触摸过的姻缘石),故洞口在洞上方,易为冷气积聚,形成清凉世界。让人惊奇的是,在乘船游洞登岸处有一个石鼓,一个工作人员用草席击拍它,竟然发出犹如古代战鼓的声音。大自然真是神工鬼斧!游完龙岩洞,我们又到了旁边的碧霞洞参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发育的非常好的落水洞(上图),这个落水洞现在已经不发育了,它的洞口是在山顶上,高大概有10几米,洞口比较小,但是到下面就逐渐变大,下面还发育了一些石笋,有一个还特别像一只抱着儿子的母猴,让人叹绝!

  第三天:

  第三天是实习的最后一天,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早上不到8点半,我们就到了位于西江的峡谷地段――三榕峡考察河流峡谷地貌和背斜、断层和节理地貌类型。三榕峡为于西江的中下游,峡谷段河流狭窄,水流速度很快,水特别深,侵蚀能力也比较强。

  我们沿着公路从南往北走,在车上粗略的观察了三榕峡附近这个大背斜的南翼、核部和北翼,然后在背斜的北翼下车开始考察。我们所对的大山整个就是背斜北翼的一部分,该背斜发育于泥盆系底层,主要是沙页岩,页岩具有明显的岩理,节理发育(岩石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重力方向裂开的裂隙为节理。),与泥岩一样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在北翼这里,背斜向南倾斜,地表大部分为沉积岩多覆盖,但是可以看到明显的节理和层理。在这里,老师为我们演习了怎样来用罗盘来测量岩层的倾向、倾角和走向,然后由我们自己实践,我粗略测出背斜北翼的岩层的倾角是向北南40度,层面倾向是北偏西30度,走向是40度。

  接着我们向南走来到一个采石场,这里就是背斜的核部了(右图)。由于背斜的核部受到两边的挤压,岩石支离破碎,抗风化能力很差,使得土壤层较厚,植被比起背斜的两边要茂密很多。而且这里岩层倾角近似水平(即倾角几乎为0),节理最发育,形成很多的X形节理,并且有一些节理面两面岩层有着显著的位移,形成了断层,甚至局部有些岩石受两边岩层的挤压,形成小型的褶皱。由于这里受挤压和顶部的张力,岩石容易破碎,故在这里采石比较容易,这也就是这里为什么会建有一个采石场而在背斜的两边没有采石场的缘故,但是这里生产的岩石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坚硬度不是很高,一般不适合作为现代高层建筑物的材料。在这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石英砂和粉砂岩,据我们所知,肇庆著名的端砚就是用本地产的很细的石英砂和粉砂岩制作的。

  考察完背斜的核部,我们就再往南走,没多久就到了背斜的北翼了。这里的岩层都是向南倾斜的,据我所测,这里的岩层倾角是向北48度。在这里,我们还见到了一个发育特别好的X形节理,但是可能因为人工的破坏吧,有一个角已经掉了(如右图)。看完了背斜的北翼,我们就合影留念,实习也就告结束了。

  地质地貌发展史

  1。地质发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构造为地槽构造特征,这个时期的褶皱比较强烈。在距今5。7—5。0亿年的寒武纪时期,肇庆地区是个浅海地区,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堆积达1000—1500厚,这些堆积来自华夏古陆(即今潮洲一带)。奥陶纪时期发生的广东范围的郁南运动使奥陶纪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纪地层之上。海相同时发生了变化,海水深度受地壳,气候等的影响而由深到浅,志留纪(S)后,距今4。0亿年,发生了著名的加里东运动,影响了整个肇庆地区抬升为陆地,而高要,德庆,罗定等地还残余狭长的海湾。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构造进入了准地台阶段,七星岩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2)为陆地相,肇庆地区已形成山地丘陵,没有沉积。中泥盘世(D2)有桂头群石英岩,海陆相交互有浅海相沉积。海水从广西方向涌来,发生海侵现象肇庆地区由陆地向海洋转移,沉积物自西向东由粗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石炭纪时期继续沉积成浅海环境,相继形成测水灰岩,煤系,壶天组灰岩。从二叠纪到三叠纪,仍然呈海陆相交互,为滨海沼泽环境。

  上三叠世到下侏罗世发生的印支运动使整个广东省大部分地区抬升为陆地。肇庆地区也从此脱离了海洋环境。在第三幕燕山运动时期,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现在西江南岸的花岗岩群。至此,地质发育情况趋于稳定。

  2。地貌发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Q2)以前,由于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构造作用以及以后的长期侵蚀,溶蚀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庆地区的基本轮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蚀低山,南面为丘陵,中间形成东西向的西江以及宽阔的西江低地,旱坡,羚羊峡。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阶段的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了北岭南坡的洪积扇,西江两岸则形成河漫滩,在七星岩的水平流动带形成地下河。

  在中更新世时期的陆像环境,早更新世末期与中更新世初期之间,七星岩地区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这是根据第三,第四层水平溶洞之间的高度差值估算出来的)。由于基面下降,地壳的快速抬升形成了水流下蚀,karst水向下溶蚀加强,使七星岩地区首先的水平流动带抬升为干溶洞,成为垂直上升带。西江河漫滩上升形成河流阶地,原河床上升为河漫滩;北岭南坡形成洪积扇,而后洪冲击扇抬升为洪冲击阶地。当地壳处于稳定阶段后,七星岩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岭山上河流带来桂头群的角砾石(第二层溶洞堆积物)在地下沉积,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滩,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积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阶段,地壳开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华,钙华地貌,原先的河漫滩又抬升为河流阶地,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冲击阶地。

  在晚更新世(Q3)时期,地壳大幅度抬升几十米。由于构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由此形成,第二级河流阶地也形成,中更新世的七星岩的地下河抬升形成干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以后,从此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下降为主要运动方向,出现了埋藏阶地。虽有局部的上升,实际冲积层厚度超过了正常冲积层厚度。

  至距今两万年,即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对河流阶地产生了两个效果:(1)基面下降,河流下蚀,有利于河流阶地发育;(2)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积减少,荷载减轻,牵引大陆构造抬升,冰期过后,广东大陆下降,第一级和路阶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没,形成第一级半埋藏阶地。这一时期地壳表面以风化侵蚀为主,颗粒小,呈红色,剧烈风化。

  结束语:

  三天的实习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都意犹未尽,期望着实习能够再长一点,我们可以学到多一点的野外实习知识。通过这三天的实习,尽管不是很长,但是我们却学到了很多过去课本上讲的但是不是很好理解的东西,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提高了我们野外实习、考察的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期待着下次实习的到来。

地质的实习报告5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1.目的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究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地质学认识的实习报告例文。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相关地质基础知识之后,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地质现象,理论联系实习,增强感性认识,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任务

  ①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②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③进行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包括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描述记录等内容。

  ④通过实习,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地质作用规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求

  ①实习前学生应认真学习实习知道书,以明确实习目的、内容安排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实习报告《地质学认识的实习报告例文》。

  ②实习中学生要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的讲解。

  ③现场观察各种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并作好记录,还应多问、多思考,克服怕苦怕累的懒惰思想。

  ④每个学生应采集3——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二、实习的组织形式及实习过程

  实习的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又分两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指导老师带领实习,

  过程由实习指导书上的日程安排: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乘车由昆明至武定县五孔桥,下午芭蕉箐采矿场、雷刚厂;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狮子山石棉厂至狮山风景区,下午乘车由武定县至元谋县;

  第四天上午元谋县朱布超基性岩体,下午元谋县黄瓜园大桥;

  第五天上午元谋县德大大桥至那化大桥,下午元谋县弯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三、实习任务完成情况

  通过实习我们三大类岩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在野外认识和辨别三大类岩石,还能够在野外辨别各种地质构造。通过在各实习点对其的观察,实地考察,我掌握了罗盘的使用,还在各实习点采集了各种相应的岩石标本。还提高了我们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并学会了野外纪录,基本达到学校预期的目标。

  四、各实习点地质概括

  ⑴昆明西山地区

  ①地层:由老到新如下,

  1.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该岩石为灰色厚层状细晶白云岩,细晶结构,块状构造,风化面为灰黑色,呈刀砍状。

  2.石碳系下统大塘组(c1d):该岩石为灰色、深灰色角砾状灰岩厚层状灰岩,角砾大小混杂,为钙质胶结,较紧密,含珊化石,底部办翠绿色页岩与宰格组呈假整合接触。

  3.石碳系中统威宁组(c2w):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灰岩,粉晶结构,块状构造中部夹角砾岩,含珊瑚、腕足化石,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等,风化面为灰白色,局部有铁质侵染,与大塘组整合接触。

  4.二迭系下统——(1)倒石头组(p1d):上部黑色页岩与泥灰岩互层,中部呈黑色页岩夹薄层沙岩,含植物化石,下部为杂色黏土、黄铁矿及煤线,与威宁组呈假整合接触(2)栖震组(p1x):为浅灰色厚至块状细晶白云岩,风化面为灰黑色白云质灰岩。风化后成团块状小虎斑,成分为方解石(70%)和白云石(30%)越往上白云石逐渐增多。含丰富珊瑚化石,与倒石头组整合接触。(3)茅口组(p1m):上部为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灰岩,中部为灰色厚状灰岩与灰色琥珀斑状白云质灰岩互层,岩性较纯,层理不发育,表面有雨蚀沟槽,含珊瑚等化石,下部为灰色厚状不规则琥珀斑状白云质灰岩,与栖震组整合接触。

地质的实习报告6

  地点:西安市蓝田县东汤峪

  一、实习概况:

  二、实习目的:

  1).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同时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鉴别和观察常见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工程性质。

  3).学习运用罗盘仪器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4).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年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以及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和冲刷成河谷的过程。

  5).了解地质构造的内容,实践其现场的判断方法。

  三、实习内容

  地质概况: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宽坪群和从中更新统到全新统的第四系。另外,还有少量第三系出露。该区出露的侵入岩包括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岩,主要有花岗岩、辉长岩和辉石岩。该区位于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的北缘,宽坪群具多期变形特征。早期褶皱近东西向,呈同斜紧闭褶皱,局部出现平卧褶皱,发生轴面片理S1及肠状褶皱、勾状褶皱等,伴随早期中基性脉岩侵入,为前寒武纪变形。中期褶皱也为近东西向,与早期褶皱枢纽交角不大(<20°)或近于共轴叠加,形成较开阔的弯滑褶皱,产生S2折劈理,为加里东期变形。

  1、秦岭北坡山前断裂观测点

  断层面走向时而北东,时而北西。实测断层面产状,测量构造透镜体、构造角砾的大小;观察断层内出露的辉长岩强烈破碎带。

  2、参观汤峪温泉和河流阶地

  汤峪温泉的特征:

  汤峪温泉的出露温度为48—58.7℃(中温)。汤峪温泉水是经过下渗、加热、上升的循环大气降水,温泉水出自一个PH值约为8.5,温度约为87℃的深部热储。温泉水在其上升至地表的过程中,混入了一些较浅部的水和潜水,混入比例随季节变化。在汤峪,降水分配主要集中于七至十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56.6℅),最高值多出现在九月份。这段时间中,由于温泉水在上升过程中混入的浅部水和潜水有所增加,使得温泉水的温度较平常偏低,温泉水中比浅部水和潜水中浓度较高的化学元素浓度也较平常偏低。因此,汤峪温泉的出露温度在不同季节有所变化。

  汤峪温泉形成条件:

  (1)允许冷的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下渗的适当岩层;

  (2)加热下渗冷水的热源;

  (3)足够可供利用的补给水;

  (4)使冷水加热的足够时间以及足够大的热交换面;

  (5)热水返回地表的通道。这些条件大多由本区构造提供。

  汤峪温泉的形成条件几乎都受构造控制。汤峪温泉水来自大气降水,补给区主要为出露于南边的秦岭,由于补给区较大,降水也较为丰富,因而汤峪温泉有较为充足的补给源。大气降水沿连通性较好的裂隙下渗,并汇入深大断裂向更深处渗入,下渗过程中,水的矿化度与温度都会有所改变,在下降到深断裂某一深度,下渗到这里的水有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大的能量与物质的交换面与围岩进行相互作用,它不断改变自身的矿化度和温度,最后与岩石达到物理化学平衡,其平衡温度为87℃左右,PH值为8.5左右,其矿化度的增高来源于与岩石中矿物的化学反应,温度的增高来源于与岩石的热交换,而使岩石获得较高温度的热源是稍高于正常热流值的深部热流产生的热量。经历以上过程的水,最后上升出露于地表成为泉。汤峪温泉的出露依赖于热异常及活断层交汇带与低地势在垂直方向上的重叠,即北东向和北西向山前断裂与隐伏断层F4交汇带与低地势位置的结合。这就是汤峪温泉的形成模式,它明显受活断层控制。

  3、山前断裂—汤峪水库大坝路线观测

  ㈠宽坪群变质岩及原岩恢复

  ①首先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片岩的主要矿物、结构、构造,然后老师讲解副变质岩概念,我们认识副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②我们用放大镜观察绿片岩、角闪石片岩、斜长角闪岩的主要矿物、结构、构造等,老师讲解正变质岩概念后,我们认识正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4、刘秀桥剖面

  刘秀桥剖面的集中矿物组成:

  辉长岩岩体:辉长岩岩体,是在张性空间中侵入,有片理化、弱蚀变,辉石含量60%左右,斜长石含量30-40%,无石英或极少,岩石呈深灰色,中-粗粒结构,灰白色斜长石和黑色粒状辉石都成近等轴状它形粒状相间分布,块状构造,粗粒辉石两组解理近于直交。

  斜长角闪岩:流变构造、同斜紧闭褶皱发育,轴面和片理近于平行,长英质变质分异,暗色、浅色矿物分别集中到一起,石英脉和花岗质岩脉发育,有弯曲、石香肠化和透镜体化,斜长角闪岩中还夹有云母片岩。

  花岗岩:出露较宽,岩石呈肉红色,具半自形粒状结构-花岗结构,主要矿物长石、石英和云母,局部可见由混合岩化形成的眼球状花岗岩,石英呈拔丝状,斜长石呈(似)眼球状,有旋转碎斑,具粗糜棱岩化。

地质的实习报告7

  一、实习目的:

  1.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现场实际,验证和拓宽视野,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2.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

  3.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辨别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产生时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等。

  4.学习运用罗盘仪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5.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秀峰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并了解溶洞的形成原因。

  6.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

  二、实习内容:

  这学期我们土木专业进行了为期两天半的庐山地质实习,第一天上午我们到达了那里并安排好了住宿,下午一点我们出发到秀峰观察其地质概况。第二天上午到海汇镇水库观察其地质概况和沉积物,并学习罗盘的使用,下午便去三叠泉观察沉积岩的形成以及庐山的形成,最后一天沿路返回观察狮子洞的溶岩现象,然后去了采石场。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们进一步加固和加深了课堂里学过的理论知识,而且我们还能用工程地质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观察能力。在实习中,观察分析褶皱、断裂特征,学会了辨认分析河流地质作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工程地质的地位以及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

  三、实习路线:

  秀峰龙潭-秀峰卧龙桥-海汇镇水库-三叠泉-狮子洞-隘口马头山庄

  四、庐山及其概况:

  庐山,雄峙于长江南岸,兀立于鄱阳湖西北。庐山、长江、鄱阳湖三位一体的奇妙结合,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出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在地貌学上,庐山称为“地垒式断块山”。它在10亿年前就开始了它的发展史,它记录了地球的地壳演变史,它承载过地球曾发生的那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巨变。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并命名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 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在整个的庐山地区,存在着两大主要的断层:泉断层(鄱阳湖一带)下降,形成盆地,即为鄱阳湖;莲花洞断层(九江一带)下降,形成了九江盆地。鄱阳湖即为断陷盆地。

  (一)秀峰龙潭

  20xx年4月20日下午我们来到了整个实习的第一站秀峰龙潭。 老师告诉我们整个庐山以石英砂岩为主,但这里是火成岩中的花岗岩。花岗岩后期被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形成于株罗纪燕山运动的产物。分布规律:沿庐山东麓条带分布,北面海汇→秀峰→温泉,顺庐山东麓的一条断层带侵入上来的。温泉断层是庐山和鄱阳湖向的断层。上盘:鄱阳湖平原下降。下盘:庐山上升。五老峰断层崖。花岗岩中剪切节理,暗色的为黑云母;浅色为石英和长石。 下一站我们来到了青玉峡,它是典型v型沟谷,地壳上升强烈,流水侵蚀强烈。山上升,水下切,即形成了光滑的磨石,冲石,和浴石等,也形成了现在的秀峰的深谷。 卸荷裂隙(发生在硬和脆的岩石当中):平行斜坡坡面,沟谷回弹产生的。 龙潭的形成是水流和地壳运动的综合作用结果。水流的侵蚀、搬运、 沉积按方向分可以分为向下和侧向,按成因有:速度冲刷,细小颗粒磨蚀,可溶性岩的溶蚀。下蚀使河床变深,一般在河流上游,侧蚀使河弯曲,一般在河流下游。 在那我们还看到了张节理,由张力引起,裂面宽,不长,不光滑,不宽。

  (二)秀峰卧龙桥

  逆着秀峰的主溪流而上的,我们来到了卧龙桥。由于有流水的作用冲击,使秀峰的内部岩石地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卧龙桥处为火成岩中的花岗岩,它是由地下深处的岩浆以侵入岩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它由正长石,白石英和黑云母组成,东西走向长40km南北走向宽1km,在三叠纪时代重出海平面,并且伴随有断层的形成.正式形成于第四纪。此处由于地幔岩浆的侵入形成断层,既南面凹线的鄱阳湖,正面下降形成现在的九江,所以说鄱阳湖盆地是个断裂盆地。 此处的岩体比较大,为伟晶花岗岩,他是由于花岗岩内部产生裂隙,岩浆二次侵入形成的, 等粒结构、粒径大于5mm,颗粒径较大,这种形成主要与温度有关。花岗岩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岩石,各个地质时代都有产出。形态多为岩基、岩株、岩脉等,它是由深度变质和交代作用所引起的花岗岩化作用的结果。即地下深处的岩浆以侵入岩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许多有色金属矿产如铜、铅、锌、钨、锡、铋、钼等,贵金属如金、银等,稀有金属如铌、钽、铍等,放射性元素如铀、钍等,都与花岗岩有关。花岗岩结构均匀,质地坚硬,颜色美观,是优质建筑石料。由于地下岩浆的作用,形成了拉应力作用的张节理。我们还了解到在这样的岩脉和岩墙里,容易产生宝石

  ( 三 ) 海汇镇水库

  4月21号,也就是实习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海汇镇水库,从河流中的岩石可以看出,自上游至下游,颗粒逐渐变细,这个特点称为分选性。它是由于搬运途中,琐碎颗粒在运动中相碰撞,摩擦,带菱角的碎石被磨得浑圆,而且颗粒逐渐变细。 在河床中沉积有粗大的巨砾,卵石,砾石和粗砂,河流下游则为较细的砾石,沙子。此区河床比较粗大,在河流凸岸形成河漫滩,洪水时被水淹没,河漫滩下部有河床相的砂卵石,而上部是河漫滩相的细砂,粉沙或粘性土。此地区区域为接纳变质,在动力压力的交替作用下形成冲击的石子为硅卡石。它是由于地壳的阶梯上升,河床育出地面以上,地下基座上有基岩,与此同时水流下落加强,在水流的冲击,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下,并在是水的不断侵蚀下,地面阶梯老化堆积而导致堆积物的形成。 此处的源头为三叠泉,在水的冲击下,下游的石头粒径都比较小,有的地方甚至成细砂状分布。 继续向前,入口处的一块大岩石,能看到变质岩(花岗片麻岩的一种)、片麻构造、变晶结构。岩石中有深色矿物的云母、角闪石和浅色矿石石英,长石成条状带状分布,相成黑白相间的断续带状构造。矿物有云母、绿泥石、滑石等片状矿物。节理比较完整,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强,极易沿片理产生滑动。 此岩石形成与震旦纪与二叠纪之间后经风化等形成枕状节理,沿四角风化,象馒头,蘑菇的形状,是全风化的结果。 风化分有几种:

  a. 全风化:

  (1)全部变色,光泽消失

  (2)岩石的组织结构完全被破坏,已崩解和分解成松散的土状或砂状,有很大的体积变化,但未移动,仍残留原始结构的痕迹

  (3)除石英颗粒外,其余大部分风化蚀变成次生矿物

  (4)锤击有松软感,出现凹坑,矿物手可捏碎,用锹可挖动。

  b.强风化:

  1).大部分变色,只有局部岩块保持原来形状。

  2).岩石的结构大部分已破坏,小部分岩石已崩解成土,大部分岩石呈不连续的骨架或心石,风化裂隙发育,有时含大量次生夹泥。

  3).除石英外,长石、云母和镁、铁矿物都已风化蚀变。

  4).锤击哑声,岩石大部分已风华变质形成风化次生矿物。易碎,用镐撬可以挖动,坚硬部分需要爆破。

  c.弱风化(中等风化):

  1).岩石表面或裂隙面大部分已变色,但断口仍保持新鲜岩石色泽。

  2). 岩石原始组织结构清楚完整,但纷华裂隙发育,裂隙壁风化剧烈。

  3 ).沿裂隙铁镁矿物氯化锈蚀,长石变的模糊不清。

  4). 锤击哑声,开挖需要爆破。

  d.微风化:

  1)岩石表面或裂隙面有轻微褪色

  2)岩石原始组织无变化,保持原始完整结构

  3)大部分裂隙闭合,仅沿大裂隙有风化蚀变现象,或有锈膜浸染

  4)锤击发声清脆,开挖需要爆破

  e.新鲜岩石:

  1.保持新鲜岩石光泽,仅大的裂隙面有褪色。

  2. 裂隙面紧密,完整或焊接状填充,仅个别裂隙面有锈摸侵染或轻微蚀变。

  3.锤击发声清脆,开挖需要爆破。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也学到了如何运用罗盘仪测量岩层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等。因此必须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

  岩层走向的测定: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困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将仪器上盖开启到极限位置,并用罗盘侧边紧靠地质界面且垂直于界面走向线,让长水准泡居于下方,旋动测角旋钮,调长水准气泡居中,此时倾角指示盘在下刻度盘指示的数值即为该地质界面的倾角。在实际测量时,如果倾角较大,则可只用测倾向和倾角,如果倾角较小,为了提高精度,则要首先测走向且标记走向线,然后再测倾向和倾角。 在此处我们主要是学了一下罗盘的使用,我们在此处所测的一处的数据如下:一处的地质产状的测量结果如下:倾向:124.5° 倾角14° 走向29°

  ( 四 ). 三叠泉

  实习的第二天下午我们来到了三叠泉,我们到售票点的时候天下雨了,这给我们带来了一点点麻烦,但我们都想看看三叠泉到底是怎样的,因而大家依然很兴奋。刚进大门大门不久,也就是三叠泉的入口处我们看到在我们的右边有一座很特别的山,岩石是一层一层的,而且层与层之间是相互平行的,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沉积岩。我们还了解到此处的岩石为石英砂岩,中间夹杂有云母夹层,其的形成是由泥岩变质而成。老师告诉我们在庐山的褶皱中,左边向斜延伸至三叠泉,背斜部分缺失,延伸至鄱阳湖底。

  沉积岩是地壳三大岩类之一,是由成层沉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分成不同的层次,彼此间层面很明显,主要是由海水或湖、河、冰甚至风力造成的。最普通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石灰岩和砾岩等。在点上,我们看到的是砾岩和沙岩的结合体,也就是砾石之中还夹杂着沙岩层,这种结构在工程上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夹层两边很容易发生错动,发生滑坡。当然,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只有加强护坡来最大程度的避免危害发生。

  随后我们继续往上走,爬了好久终于来到了三叠泉。三叠泉它位于五老峰下部,我们看到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泉飞泻而下,据了解它落差共155米,看起来极为壮观,撼人魂魄。三叠泉每叠各具特色。自古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在此处我们又了解到了沉积岩的有关信息。沉积岩是岩石圈在地表的各类岩石在太阳能, 大气,水和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风化,使原岩崩解,经水流搬运或其他方式沉积为松散沉积物,又经物理,化学条件改变,经硬结成岩作用二形成的。颗粒主要由石英,方解 石,白云石,岩盐,石 三叠泉 膏,粘土等矿物.其结构是碎屑结构。岩层之间有清晰的层理,有的水平,有的倾斜,或者波状斜交错层理。而此处只有平行层理:层与层之间平行,可见它是在沉积稳定时形成的三叠泉峰险峻,奇特,而且富有魅力。它是地质现象的伟大杰作。非常非常的美!

  ( 五 ).狮子洞 最后一天我们驱车来到狮子洞,它位于九江县城正西5公里处的狮子山腹,因山而得名。 狮子洞属典型的溶岩洞穴,全洞长500米,总面积为3050平方米,有1个景厅40多个景观,厅厅相连,景景各异,步移景换,异彩纷呈,各种形态的石乳琳琅满目,石塔石幔气势磅礴,石菊石莲芬芳似溢,石禽石兽栩栩如生,就如一座石雕宝库,蔚为奇观。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岩溶现象,即为可溶性岩石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侵蚀和微生物作用而不断被破坏和改造的一种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a岩石具有可溶性;b有溶蚀能力的水;c可溶岩具有透水性;d有循环交替的水流。其矿物主要是变质岩里的石灰岩,在三叠纪时代,在它刚从海平面冲出时,由于水中含大量的co2的原因,然后 h2o+co2→←h2co3←→h + + hco3- caco3==ca2+ +co2+ 3 caco3+h2o+co2 ====ca2+ + 2hco-- 3 由于h +和hco3-的含量过剩,破坏了ca2+和co2+3的平衡,从而使ca2+和hco-- 3形成 ca(hco 3)2进行溶解,同时ca(hco 3)2又分解成caco3,又进行沉淀,就形成了溶洞的形状。

  (六). 隘口马头山庄 最后一程我们来到了隘口马头山庄,这里以前是一个采石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座背斜山,背斜山也就是与背斜构造相一致的山。在褶皱构造地区,地貌发育的初期背斜部位尚未经受明显的侵蚀破坏,形成背斜山。其山脊位置和背斜轴相当,两坡岩层向外倾斜。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还了解到褶皱的背斜情况,在那里我们发现其核部由于岩层弯曲而很容易破裂,它的形成是由于地壳的运动而产生了断层,并且岩层在受到剪力的作用下,发生挤压, 在它抵抗破裂时发生变形形成了褶皱,因此处的倾角大于45?,因此为冲断层。下盘挤压,上盘相对上升而形成。

   实习总结:

  在依依不舍中我们告别了庐山之旅,期末也快来临了,大家又忙碌了起来。这次的实习让我们在快乐轻松、人杰地灵、山水如画的环境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都无法学到的知识。通过这次实践让我收获很大,不仅学会了罗盘的使用方法并且亲手测定了岩石的走向,倾角和倾向,加深了对各种地质作用的理解,看到了很多地质构造,而且了解到三大岩石的种类,结构,形状及产状;看到了三大岩石的一部分类型,比如变质岩的石灰岩,和沉积岩等。了解到了各种地质构造对道路和桥梁建设的影响,也对整个庐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认识。 这次实习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课堂内的专业理论和课堂外的真实情况,既锻练了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也培养了实际工作能力,获益甚多。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兴趣,而且还在实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工程地质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从之前的感性认识升华为如今的理性认识,这种质的飞跃,归功于实践的作用。

地质的实习报告8

  这次实习,没有像往年那样选择**县,而是不远千里的前往内蒙古**市,参与到**矿区控制及地形测量的工程当中。相比于以往的教学型实习,真正的工程(实习)显然能够更好的体会所学到的知识。事实也确实是如此,通过这次实习,我真正的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测区属于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动植物种类较少,地势较为平坦,地貌相对简单,但在这实习的十多天里还是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艰辛。现在细细想来,那十多天的经历,虽然艰苦,但却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测量的实际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

  测量学首先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校期间在课堂上对测量学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这就是工科的特点。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在信息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做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测绘学基础就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习,锻炼了很多测绘的基本能力。首先,是熟悉了全站仪的用途,熟练了全站仪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

  (2)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水平。

  (3)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距离测量中的温度改正、尺长改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来减少误差。第三,除了熟悉了仪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误差的来源和减少措施,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通过工程实践,真正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练,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能力。

  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而这些,就是在测量之外所收获的了。小组成员的合作很重要,实习小组的气氛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的进度。在去满洲里之前,所有人的热情都相当高,不仅仅是对测绘的外业感兴趣,更多的是对草原的向往。但在经历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后,我自己的热情已被疲劳所掩盖,虽然第二天不是必须去草原,但我依然坚持上了山,就是想先看看测区是什么样子。坦率地说,在这次实习之前,我甚至连“测区”这样基本的专业词汇都缺乏感性认识。在工程正式开始之后,每个组(全站仪)都有一位老师和四位学生,老师不但要做好小组的管理工作,还要对我们及时指导。在最初几天的新鲜感过后,天重复而乏味的翻山越岭的体力劳动让很多人怨声载道,说实话,我也是如此。但工程本身的性质又不允许工期的延后,所以不得不继续早出晚归。其实现在想来,也许绝大多数工作都是如此,这更多的只是从未有过的疲劳所带来的压力。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让我体会到了外业的艰辛,内业的耐心,工作的细心,甚至还有了对建国初的测绘人员的敬畏之心。锻炼了实际的能力,让我在未来面对选择时更有信心和勇气。感谢**老师给了我们参与这次实际工程的机会,同时也要感谢**大学的**老师对我们组十多天的耐心指导

地质的实习报告9

  砂岩、夹粉砂岩;在西江南岸侵蚀低山、侵蚀台地和冲积平原上也有部分出露。在断层线附近还有老虎坳组(D2l)的砂砾岩、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估计是上覆新地层被侵蚀掉而出露表层的。

  另有两组为晚泥盆世地层,分别为帽子峰组(D3m)的页岩、粉砂岩、砂岩互层、夹灰岩和天子岭组(D3t)的灰岩和泥质灰岩、夹钨质页岩。

  4. 石炭系(C)

  石炭系的地层广泛出露于西江北面的冲积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发,向北岭方向分别从岩关阶(孟公坳组)(C1y)砂页岩过渡到测水段(C1dc)石英砂岩、泥质页岩夹煤层。

  七星岩地区也主要为石炭系的地层,石牌附近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岩夹泥质页岩,阿波岩为壶天群(C2+3ht)白云石化灰岩、微粒灰岩、夹角砾状灰岩。

  5. 二叠系(P)

  龙潭组上部(P2lb)石英砂岩、页岩与粉砂质页岩互层、夹煤层只在图中西江东南的冲积平原上找到一处,位于高要市东北部。

  6. 三叠系(T)

  这一时代的岩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布。为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质页岩互层、夹灰质页岩及煤层(T3r-J1a)

  三叠纪时期比较重要的地层是晚侏罗世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〥32(3)),这是在发生在三叠纪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主要分布于西江南岸,形成黑云母花岗岩群;另外在羚羊峡附近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区也有较多出露。

  7. 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上,为现代河床沉积。其中南岸主要是砾石、砂夹红黄色粘性土,北岸主要为砂、砂砾、夹粉砂质粘土;另外在市区北部公路附近还有砂、砂砾、砂质粘土、夹泥炭及淤泥层的第四系地层。

  (二)构造

  1. 褶皱

  肇庆地区的褶皱是在构造运动中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几乎整个肇庆地区都处于这一大型褶皱构造之上。北岭、栏柯山是桂头群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岩为主的复式向斜谷。

  肇庆平原的沉积主要来自西江对凸岸的沉积,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平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

  2. 断层

  从地质图上看到,在北岭山有一段连续的正断层,还有一些性质不明的断层和岩层不整合面。

  我们知道,北岭山地层岩性主要为泥盆系的砂页岩,七星岩为石炭系的石灰岩,按照地层时代来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层应该在较新的石炭系地层之下,但是北岭比七星岩高出许多,原因就在于地壳发生过断裂,上升一侧突起成山,低降一侧形成低地。北岭断裂时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层;肇庆平原就断陷成为西江谷地。北岭山脚就是一条断裂带。

  我们在七星岩公园能够看到明显的大型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北岭南坡和鸡笼山北坡的“断层崖”实际上是由抗蚀强岩石形成的断层线崖。北岭南坡的“断层三角面”实际上是该背斜山的向南倾斜的蚀余层面;该断层在北岭林场场部、西江大学的北面洪冲积地形基底通过,并无错断这类地貌。④

  这一断层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西向断层,它的形成定型于喜山期末期,即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

地质的实习报告10

  一. 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习地区地貌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富阳、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区

  时间: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衔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发育;北部孤山、葛蛉、宝石山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间。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滨湖面呈椭圆形,南北伸长3.3公里,东西2.8公里,周长为15公里,水面面积月5.6平方公里。

  钱塘江呈“之”字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平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三.实习内容

  20xx年8月30日 九溪十八涧途中

  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近龙井泉处出露了石灰岩,岩层倾向北东,与地形坡向趋近一致。岩层层面裂隙及节理发育,一条北东方向延伸的断层正好穿过龙井寺,这些都成为龙井泉的导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龙泓涧和九溪分水岭“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于水的汇集。西面棋盘山集水面积较大,植被茂盛,有利于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这些因素就是形成龙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于这种特殊的地形,无数细小的水流都汇集向盆地中心部分汇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涧”。我们所观察的阶地在九溪十八涧这一实习路线中。阶地是当某一地区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相对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形成的。该阶地位于疗养院门口,为基岩、砾石结构的基座阶地,这种阶地以基岩为基座,基岩顶部覆有河流冲积物,它的形成是由于构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过原先河谷底部。上图中的阶地下部基岩为康山群的石英砂岩。砾石层约有80厘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砾石均有一定磨圆度(二级磨圆度),表土层约40厘米厚,上面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种植了毛竹等植被。

  20xx年9月1日 富春江流域(新沙岛)

  新沙岛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滩,它并不位于主流线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时称之为雏形心滩当上游河道河势有利,河流经常交替地冲刷河道,而不直接冲击雏形心滩,该心滩就有可能逐渐稳定和涨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为心滩。心滩的组成物质和雏形心滩一样,多为河流所挟带的较粗的床沙质。心滩前端流速较大,易受冲刷,尾部流速较缓,有利于粗砂落淤而使心滩向下游加长,逐渐发展为浅滩,洪水期间细粒物质在浅滩上沉积,平水期浅谈接受河流冲积物在其上堆积,形成了我们在洲头沙滩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回二元结构。由于富春江大桥的修建使得洲头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对洲头的侵蚀速度加快,为阻止洲头后退,沙滩上有一些木桩,同时种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边沙滩可以观察到潮滩上有很多气泡沙结构,这是由于涨潮时潮水将部分水压入海滩,同时空气也被压入,退潮后空气冒出所形成的。此外还有很多泥球(右图),具有黏性,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块碎裂,其中沙被水流冲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状形成的。除了泥球,还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状的泥,这是一种滩角(间)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近冲走沙,泥被冲蚀后形成的外形。

  20xx年9月2日 分水江地区

  分水江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于临安天目山,全长165.2千米,上游临安境内干流称天目溪,进入桐庐境内称分水江,集水总面积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1.8亿立方米。富春江在平面形态上为微弯型与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动力条件以径流为主,河床相对稳定。

地质的实习报告11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二零一七年四月

  中国 南京

  提 纲

  实习时间、地点、路线和目的等

  二、实习区概况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

  三、实习内容

  主要是野外所看到的内容和老师讲课的内容,包括地层岩性背斜、斜等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这门学科有了深刻的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大都是理论上的,往往与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地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09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与4月23日在黄勇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工程地质实习。

  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

  学会对肉眼的岩石判别

  了解湖山地区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用地质罗盘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实习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我们到达湖山地区,观察湖山地区的地质地貌,肉眼判别岩石,采集岩石标本,并且用地质罗盘实地测量岩石的产状,判断背斜和向斜;其次,我们去参观南京地质博物馆,了解中国石文化。当天下午三点结束工程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工程地质实习内容

  认识湖山地区的岩层

  湖山地区位于南京城东大约28公里,处于宁镇褶皱束南带,有三列山组成,其走向为北向东。自南京有公共汽车通汤山镇、湖山地区,交通便利。于早在一百多年前,日本的小野田家族就对湖山地区进行了研究。而国内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也对此作过研究。在湖山地区所观察到的岩石主要以沉积岩为主,还有少量的侵入岩。这里地层出露齐全而清楚,易于观察,在宁镇地区是少有的。志留系高家边组、坟头组出露较好,茅山组很不发育,仅零星可见。五通组、孤峰组发育良好,剖面切割得清楚。龙潭组中下部的页岩与砂岩暴露,易于观察。青龙群在棒锤山西端便道旁下部地层剖面十分清晰。

  在开始实习时,老师给我们介绍以下内容:

  一、志留系

  1、高家边组(s1g)

  主要由土黄色页岩(质感滑腻,易折断)及泥岩组成,厚度大于293.5米;据资料,高家边组含有多种笔石。高家边组与上伏五峰组的接触关系可能为整合接触。

  2、坟头组(s2 3f )

  主要由土黄色中层-厚层砂岩构成,有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等;夹有少量土黄色薄层粉砂岩、泥岩和页岩;厚度120m;据资料,坟头组含有王冠虫等化石。坟头组与下伏高家边组为整合接触 。

  3、茅山组(s3m)

  主要由紫色粉砂岩组成,夹粉砂岩等;厚度约为20余米,呈斜层理构造。茅山组与下伏坟头组为整合接触。

  二、泥盆系

  五通组(d3w)

  底部为中厚层底砾岩、下部为厚层灰白色石英砂岩夹厚层粉砂岩,上部为砂岩及粉砂岩,顶部为中厚层石英砂岩,有层间构造,如印模构造等,有风化现象,可见节理构造,成岩破碎,没有错位,粘土高岭土化;厚约150米;据资料,有斜方薄皮木、亚鳞木及楔叶木等化石,但是没有观察到。与下伏茅山组为假整合接触。

  三、石炭系

  1、金陵组(c1j)

  为灰黑色为生物屑灰岩,有笛管珊瑚和假乌拉珊瑚的化石;据资料,还有始分喙石燕及金陵穹房贝等化石;厚度约为6米。金陵组与下伏五通组为假整合接触

  2、高骊山组(c1g)

  杂色页岩,砂岩,有重力负荷现象,出现挠曲;厚约46米;据资料,有腕足类化石碎片。与下伏金陵组为假整合接触。

  3、和州组(c1h)

  为白云质泥质灰岩,含少量生物碎屑;厚度约5米。据资料,本层产袁氏珊瑚、巨长身贝等化石。与高骊山组为假整合接触。

  4、老虎洞组(c1l)

  为灰白色白云岩,有紫红色的燧石结核,质密坚硬,风化的表面有刀砍状溶沟。厚度约12米。据资料,产不规则石柱珊瑚等化石。

  5、黄龙组(c2h)

  黄龙组底部为5米的巨晶灰岩。主体是灰白色略带微红色的生物微晶灰岩,产纺锤蜓。厚度约为55米。黄龙组与下伏老虎洞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沉积岩

  一、实习区内沉积岩的主要类型及岩性特点。

  1.碎屑岩类

  石英砂岩:石英呈粒状,粒径为1~2毫米,白云母呈白色片状,平躺在岩层层面上。磨得很圆,大小均一,表面光泽暗淡。

  五通组底砾岩:砾石有红色的石英砂岩,黑色的硅质岩及红色的页岩。

  2.碳酸盐岩类

  微晶生物灰岩:金陵组灰黑色微晶生物灰岩中生物屑,结晶颗粒小,上青龙组底部出现瘤状灰岩。

  白云岩:质密坚硬,风化的表面有刀砍状溶沟,有红色燧石结核,主要由白云石矿物组成。

  3.硅质岩类

  硅质岩:是由硅质构成的岩石,具有色深,性脆易碎、坚硬,风化强者较轻的特点。主要可见:

  层状产出的硅质岩:产于孤峰组和大隆组,黑色.

  具页理的硅质页岩:也产于孤峰组和大隆组,灰黑色.

  呈透镜体状的硅质岩:分布于老虎洞组、栖霞组,前者呈紫红色,后者呈黑色。

  4.粘土岩类

  硬度低,用指甲能刻划。

  泥岩:呈不具页理的块状、层状,致密和固结程度较高者。颜色一般较浅,性较坚硬,遇水不易变软,可塑性差。 主要分布于下青龙组下部,高家边组也有少量泥岩。

  页岩:粘土岩的一种。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还含有许多碎屑矿物。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主要分布于高家边组、高骊山组和下青龙组下部,颜色多样,包含紫色、黑色、灰色、绿色等。

  二、沉积构造的形成及地质意义

  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形成时所生成的岩石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形式。

  1.斜层理

  层纹倾斜,可判断古流向、确定岩层的顶和,在坟头组和龙潭组出现。

  2.缝合线

  缝合线是岩石中呈锯齿状起伏的曲线。总的展布方向与层面平行。规模较大的缝合线代表沉积作用的短暂停顿或间断,规模较小的缝合线是沉积物固结过程中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下,由富含co2的淤泥水沿层面循环时溶解两侧物质所致。主要见于白云岩及石灰岩,有时也出现在砂岩中。可以用缝合线来较准确地确定岩层产状。黄龙组、船山组中可见。

  随后我开始用地质罗盘对滑坡开始测量,并且采集岩石标本。

  在湖山地区实地测量完以后,我们一行人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南京地质博物馆,领略中 国石文化。

  地质博物馆分为新馆和旧馆两部分,首先我们先参观了旧馆。旧馆罗列了许多地质科学家曾使用过的勘测工具,各种文物上都有些岁月的痕迹。还有地质工作人员的蜡像,伟大科学家李四光等教授的塑像,感触颇多。

地质的实习报告12

  《煤矿地质学》课程的认识实习是有关地质科学的野外实习,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加深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次实习是该课程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通过实习,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实习的主要任务:

  先期形成的岩石在地壳中受高温、高压及外来物质深入的影响下,引起其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是这类岩石大多数具有结晶结构、定向构造(如片理、片麻理等)和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征变质矿物。

  首先感谢各位导师,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对我们的耐心指导。虽然天气很寒冷、环境比较的恶劣,但是指导老师们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我感悟到了老师们的勤恳的治学精神、不怕吃苦的精神、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让我非常的感动!

地质的实习报告13

  一、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xx年11月27日

  实习地点:金马河都江堰水利工程映秀镇都江村

  指导老师:XXX

  二、实习内容

  1、金马河金马河是我们野外地质实习的第一站,在温江区境内。金马河地区主要分布着岩浆岩并有少量的变质岩。岩浆岩是岩浆作用的产物,是演讲喷出地表或上升到接近地表一下不同深处的地壳中,冷凝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态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岩石结构和构造变化的岩石。岩石种类有花岗岩、石英、长石其中花岗岩分布最多,且颜色种类较多,有灰色、灰白色的、肉红色的还有深灰色的,这主要是组成花岗岩物质的不同造成的。花岗岩为等粒状结构,且其中的颗粒的大小也不同,有的较大有的较小,所以可按照花岗岩岩石中矿物颗粒洁净的大小分为粗粒花岗岩、中粒花岗岩、和细粒花岗岩。有的斑晶很大,形成了似斑状结构,称为似斑状花岗岩。金马河旁的花岗岩主要为块状结构。金马河是岷江的支流,是长江上游两处险工段之一,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我们看到的金马河的水位较低,这是因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所以河流的水量较少,露出了大片的河漫滩。金马河是岷江干流在都江堰市出山口后,地势开阔,流速骤减,沙石沿河淤积,形成了以树枝状水系为主,格子状水系为辅的形态。一般来说幼年期的河流较为曲折,且沉积物的磨圆度不高。经过河流的向源侵蚀和裁弯取直之后河流河道逐渐趋于直线,河流中的沉积物也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掩饰的边缘逐渐被磨平磨圆。由于金马河河道较为笔直,且河漫滩上的沉积物磨圆度较高,所以金马河属于壮年期的河流。金马河的土主要是灰色土,这主要是上游分布着大量的灰色岩石造成的。金马河的土壤较为肥沃,这是由于金马河上游的岷江在出都江堰山口后,地势开阔,流速骤减,带来的大量肥沃的物质淤积而成的。金马河沿岸是良好的农业灌溉区,不仅有丰富的灌溉水且有肥沃的土壤,地形较为平坦,热量充分,也适宜耕作业的发展。

  但同时金马河也易发生洪水灾害,冲毁都江堰渠首工程及金马河沿岸堤防工程。要是遇到大洪水时就会淹没庄家、农田。村庄等灾害,这点值得我们注意。同时在我们此次实习的地点——金马河大桥下的金马河,看到了大量的运石车,且金马河滩已经被挖得千疮百孔,这不由得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能否保护好我们的地表和生态环境。我们作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规划地区的综合利用与发展,达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2、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们地质基础野外实习的第二站,坐落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城西,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的水利工程。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到春夏山洪爆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都江堰市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所以为了排除洪灾之患,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自古至今发挥了排洪、灌溉的巨大作用。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3、映秀镇映秀镇是我们地质基础野外实习的第三站,也是地质实习感受最大的地方。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的南部,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的门户。映秀镇境内水力资源丰富,水质好,落差大,先后建设了多个水电站。2008年5月12日,在此地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映秀镇成了重灾区,大部分房屋倒塌,山体滑坡,水电通讯中断,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我们所实习的地方是地震后重新建设的新镇,房屋都是现化的,镇中心的周围有条岷江的支流流经,镇四周都是高大的山体,群山环抱。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山体上有大量的有大量的石块和碎屑物质,有山体已经没有植被覆盖而裸露着。这都是由于地震的影响,山体出现了大面积的崩塌滑坡而形成了大量的崩塌堆积物和倒石堆。此处的崩塌属于山崩,山崩是山区发生的大规模崩塌的现象,边坡很陡的地区,在岩石的释重作用、温差作用等物理风化作用下,沿陡坡边缘产生一系列的张裂隙,产生了许多大小不一的节理,从而使得边坡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在遇到像08年特大地震的触发因素时,岩体产生了崩塌。崩塌的形成有一定的条件,主要表现在:

  (1)气候条件气候是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而风化作用的类型决定了岩石风化的产物的类型和性质。

  (2)地形条件斜坡高陡是形成崩塌地必要条件,斜坡的外部形状也对崩塌地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岩性条件崩塌一般发生在块状或厚层状坚硬的岩体中,这类岩体能形成陡峻的斜坡,在触发作用下发生崩塌。

  (4)构造条件自然界的斜坡存在各种结构面,这些结构面将斜坡切割成不同的结构体,从而削弱了岩体内部的联结,为崩塌地产生创造了条件。

  (5)其他条件一般是指降水、地下水、地震、人工爆破、开挖边坡等触发因素在崩塌作用下,沿斜坡崩落的石块和碎屑,在坡度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所形成的堆积物称为崩塌堆积物,即崩积物。崩积物的岩性与斜坡上部的岩石基本一致,岩性单一,由未经分选、棱角分明的碎石组成,颗粒大小混杂,排列不规则。映秀镇周围山体的崩塌碎屑物已经大面积堆积而成了锥形体,从而形成了倒石堆。有的倒石堆为三角形,有的为扇形。在垂直坡面上呈现出下粗上细的现象,在纵向上呈现出近坡处颗粒细小,坡麓处粗大的现象。同时四周的山体上也分布着滑坡后的岩体。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滑坡的影响因主要包括岩土类型和性质、岩体结构和构造、风化作用、水的作用、地震和人类活动等。

  映秀镇在二级和三级的阶地上修筑了避难场所,所以较为合理。总的来说,映秀镇地处大山之中特别是受到了08年特大地震的影响,此处的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特别多,如何防治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在山区中治理地质灾害既要要考虑生物措施还要考虑工程措施。其中,生物措施中要考虑到经济、地理、气候、人文、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条件,我们不能一味地退耕还林。比如,可以在山坡上种植竹子,用竹子造纸,这样既可以既可以保持水土还可以促进当地居民的增收。当然种植什么植物需要考虑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总的来说,在印象中还是主要应该发展种植业。同时,工程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滑坡的防治要以防为主,在不稳定的边坡预先采取措施,以防止其变形。工程布置尽量避开严重滑坡地带,或者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案。在选择防治措施之前,要查清滑坡形成的条件、原因、滑坡的性质、稳定程度及其对工程的危害。了解产生滑坡的主要、次要原因及相互关系,结合工程特点综合选取防治措施。通常有防渗与排水、削坡减重与反压、支撑工程等措施。特别是映秀镇,可以修建环山沟。可以挡截地表水;竖沟可以快速的将地表水排入到河流之中。其实,在我们进入映秀镇之前的路上就看到了大量的护坡工程,比如拦截网,上面已经拦截了许多的岩石,这点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工程措施的保护作用。

  4、都江村都江村是我们地质基础实习的第四站,也是最后一站。都江村位于都江堰紫平铺镇内。此处由于处于处于枯水期,所以水位很低都江村有三级阶地,其中二级阶地的中间受到了侵蚀,且阶地也不对称,这也是由于受到了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都江村还有猪背岭。猪背岭属于倾斜岩层的构造地貌,是指形成与坡度较大的单斜构造上的地貌。由于坡度大,岩层面所控制的后坡与侵蚀所造成的前坡在坡度和长度上大致相等,猪背岭其实是单面山的一个特例。当我们回过头,看到了前方是山谷的出处,我们观察所站得地方其实是就是许多年以前形成的一个洪积扇。洪积扇是洪流一边侵蚀沟床、沟坡的同时,将大量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坡地平地带,因流速减小而迅速堆积,形成体积较大坡度较小的堆积体。洪积扇的顶部堆积的是粗大的砾石,物质从顶部到边缘逐渐变细。这是由于水流出山体后,坡度逐渐变缓,水流搬运的能力减弱。粗大的颗粒先沉积,细小的后沉积。然而都江村的洪积扇的下部比中部的地势要高,这是由于中部受到了,河流的作用。洪积扇的中部受到了河流的侵蚀作用而逐渐降低,而洪积扇的下部受到沉积作用逐渐堆高所致的。都江村还观察到了较大特征的河流的改道。这是由于沉积扇的阻挡导致河流的分流,从而出现了河流的改道。(这边有点问题,到时候好好听老师讲)由于都江村属于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不能做大范围的房屋开发,也不许开设污染企业。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可以适时引进旅游业,这样就能保护当地环境,也能促进当地居民的增收。

  三、实习体会

  这一天的实习,我们虽然走的地方不多,但是见到了很多地质地貌,这都给我了我书本上无法解释和描述的形象感受。我们见到了大量的岩石,见到了壮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高大的山体和洪积扇与猪背岭。在这短短的实习期间,我们懂得并掌握了许多地学只是,也知道怎么去分析和利用各种地质地貌情况,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我们找到一块浅色的岩石,首先我们要想到浅色岩石有哪些,我们可以想到石英、白云母和长石。我们用指甲划岩石,没有划动,我们排除了白云母。而且此岩石具有平整面,斑晶晶型较为完整,我们可以判断这是长石。同时我们在分析地形构造及地质地貌的同时,懂得了该如何利用各种地形情况,去进行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等活动。而且通过此次实习有利于我们真正领会和理解地学基础的相关原理,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充分掌握和总结相关的地学原理,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地质的实习报告14

  古语有云:“纸上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籍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希望我们能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多磨练多思考,为今后走出学校踏上社会奠下良好的基础。于是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到了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柳江实习基地。

  团队共计十五人,由地化系学生代表组成,领队是地球科学学院的孟宪富老师。

  秦皇岛市相比于大部分南方城市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城市了。这是一个旅游城市,高楼林立,环境幽雅,气候也不错。初乍到的我们对其不免有些许好奇和兴奋。当汽车穿过城市的街道时,我们沐浴到了凉爽而又和煦的夏风。伴随着煦风夹杂的是阵阵的花香。透过墨绿色的窗户,看到的是这座城市美丽的模样。忽而想到了我们的学校——长江大学。长江大学西校区又名农学院。然而这个学院学生的前途却并不被人看好。不仅本学校的校友看不起,就连这些学生他们自己的父母亦然。上了大学,可最后还是得回家当农民——这是很多人的观点。于是我又想到了井底之蛙的故事。蹲在井底的青蛙抬头看天空,怎么看天空都只有一口井那么大。那是因为它没有走出的缘故。秦皇岛给我的耳目一新,将我深深的触动。农学的朋友们,园林园艺的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的手将会是一双多么神奇的手吗?只是,神奇与腐朽在于你们一念之间。所以多出走走,实践实践,即使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处境,却有可能改变我们的思想与态度。

  当然,在灯红酒绿的繁荣城市背后,我们看到的还有那生活节奏加快的工作环境,及沉重的就业压力。所以我们应该全心思的专注实习,而不是游玩。故而,我们并没有在下火车后进城里游玩,而是直接又乘汽车到了实习基地。

  我们的实习基地全名中国北方地质实习基地——柳江村煤矿招待所。由于是煤矿招待所,我们初一进去,看到的就是黑压压的地面。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难受呀。和市里一比较更是有一种不能言状的情愫卡在喉咙。一辆车飞驰而过,嘴里就含了一口的沙。磨磨蹭蹭找到了住的地方。一进去,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难受的气味。地下又潮,床又多,空间又小。一个十几平米的房间挤上二十几人,这一切都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说实话,我们都想哭了。对于我们的反映老师早有预知,他只对我们说了一句话,“记住,我们是实习的,是干活的,不是游玩!”虽然抱怨,虽然难受,但是对于在火车上坐了十几个小时的我们而言,在这个充满‘怨气’的住宿地,我们睡得很香。第二天早上六点,实习正式开始了!

  经历了一场长长的休息,昨日的疲惫早已不复存在。更多的是对今日实习内容的期待与好奇。所以我们早上点就起了床,6点就开始随着老师步行去往161高地——亮甲。远处的亮甲巍峨耸立,气势逼人,给人一种不可侵犯的感觉。跟随着老师的脚步,我们一行人等已然到亮甲脚下。突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看着脚下的岩石,看着这形成于几百万年前的岩体,心中感觉不可言状。在脚下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一下这里的地形,这里竟然是秦皇岛地质景点八大景观之一,它何以冠以这样的荣誉?带着疑问我们继续往上爬,爬到半腰,老师继续讲解,这里是著名的亮甲组岩层!从体的剖面上可以看到岩层、岩墙、岩脉,当然以前从书上学到的沉积岩的岩性特征基本上都可以在这次的野外实习观察中看到。由于前一天的降雨,体坡面有些湿滑,为了安全,我们停止了往顶前往的步伐,绕过体我们到了亮甲的东侧,查看地形、地貌,我们学习了野外地质作业的基本方法,指北针的使用,野外地形图的阅读及图上定点方法,体坡度的测量,岩层倾向、倾角、走向的测量。同时也再次了解了岩石的沉积发育过程。

  第一天的实习在疲惫与劳累中结束!然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股说不出的喜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基地的生活更加的适应,不再抱怨不再难过,相反我们学会了苦中作乐,学会了辩证的看问题。

  接下的实习,每天早上我们上观察地层岩性,研究岩石特征,测量地层产状等,风雨无阻。下午整理上获得的资料。开始几天因为天气凉爽,又有车接送,故而,我们实习的不亦乐乎。感觉很轻松。但是,在接下的几天里,老天似乎并不乐意看见我们轻松的样子,天气炎热起,更伤心的是我们的车因为有别的任务不能接送我们了。从此,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脚步。

  步行实习的几天,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值得高兴的是,再苦再累,我们也没有人掉队。终于,在步行四天后,老师为了表扬我们这段时间不错的表现,决定带我们出去游玩一天,这天里,我们看到了天下第一关——海关,参观了张艺谋导演《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场景——王家大院,我们也到了老虎石公园,看到了那一望无际的大海,这天,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后,我们又开始了正常的实习工作。

  二十几天的短暂航程,我们有享受过凉爽的清风,有享受过星夜的美丽,也有承受过暴风雷雨、烈日烘烤。俗话说,坚持就是胜利。刺激而艰辛的地质实习结束了。这近二十天的野外实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劳累而充实,艰险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我们遇到过许多困难但得到更多的是收获!

  知识方面。本次实习与我们的专业知识联系紧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体现,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明显的感觉到了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同时,我们知道的专业知识也不能活学活用给实习带了一定的阻碍。这次地质实习,根据老师的安排和任务,我们都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做到坚决完成学习任务不虚度光阴。每天的野外实习,每一个点,我们都认真观察,记录,测产状,认真听老师讲解,力争当场能够理解。每天走过的路线也能大致描绘在地形图上,地质界线也能比较准确的画出。比较实在的是,这二十多天里,我们强化了罗盘的使用,地层界面能够判断,能够使用罗盘顺利地测出产状;地形图的读法,也大致掌握,沟谷,脊能够判断,登高线的疏密判断都了然于胸;野外岩性的识别基本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大致掌握,具体岩性,各个地层的岩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内顺利而准确地识别。可以说不枉此行。通过二十几天的短暂实习,我们把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

  精神方面。每天翻越岭,步行几里到十几里路是对我们毅力和性格的全面考验!炎热的太阳巨大的杀伤力没有压垮我们,我们不是止步休息,而是大步向前,对知识的渴求,对大自然神奇的向往,赐予我们顽强的意力。另外,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如果意志不坚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实习是很难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坚持下的。路的艰险,丛林的繁茂,有时在悬崖峭壁上,前面甚至没有路,大家都没有被吓倒,都脚踏实地地走出了,手被刺破了,滑倒了,从没有一个人因此后退。这其中的苦辣只有真正的地质工作者才能感受。二十几天虽然短暂,却让我们从初时的娇生惯养转变为现在的坚韧顽强!

  团队方面。十几天的实习使我们团队更具凝聚力,我们坚持集体出发集体归,坚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带队老师制定的规制度,做到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坚持做到及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如果团队成员没有做到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实习任务也是很难完成的。也可以说,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实习的团队都是一个精神顽强,意志坚定,团结互爱的优秀团队。

  谈到这次地质实习工作的不足,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并非每个队员,每个点位,每条路线都一丝不苟,都能认真执行老师的意图,安排;

  2、在采集岩石标本方面没有做好,两次在采集时敲打过度,对地质现象有所破坏;

  3、点图没能坚持下,导致每个组只有一两个人在点。

  没能使全体队员在点图能力上得到提高。

  针对上述几大缺点不足,首先我们要在态度上认识到自己确实做的不够,某些方面没有听从老师的指挥;其次,有错要改,既然犯了错误,存在不足就要改正,做到真正洒脱,实在的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地质工作是一项真正锻炼人,使人获得知识与磨砺的工作。我们要热爱本职工作,发扬地质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使祖国的地质工作蒸蒸日上。二十几天的付出,二十几天的收获,都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我们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得到了实习基地领导的认可。二十几天虽然短暂,相对于我们人生而言只是一个点,但是收获的却是一生的回忆,谢谢学校能够给于我们这个机会,我们相信,这次实习会给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态度带变化,会为我们的人生增添色彩!

地质的实习报告15

  实习目的:

  1、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现场实际,验证和拓宽视野,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2、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时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等。

  3、学习运用罗盘仪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

  实习内容:

  根据教学安排,学校为我们路桥专业安排了为期1天的卧虎山水库地质实习。主要学习罗盘的使用及对各种地质构造的认识。

  1、排除干扰,专心听。

  2、要做到五勤:勤敲打,勤观察,勤测量,勤记录,勤追踪。

  3、熟练操作罗盘。对地质罗盘,要求了解其结构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4、积极参加现场讨论和及时整理野外记录。

【地质的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实习报告―地质类01-22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01-22

地质实习报告(15篇)01-24

工程地质实习的实习报告范文03-20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范文01-24

有关于地质地貌的实习报告03-19

地质学实习工作报告01-26

大学生地质实习报告01-22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集合15篇)01-18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集合15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