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试卷集

时间:2021-07-02 18:38:01 试题 我要投稿

人教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试卷集

  一、知识积累(21分)

人教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试卷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惘然(wǎng)嗤笑(chī)阴晦(huì)B.恣睢(zìsuī)胆怯(qiè)给予(jǐ)

  C.狗吠(feī)戳穿(cuó)妒忌(dùjī)D.诧异(chà)过瘾(yǐn)拮据(ji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鄙夷隔膜撅断朦胧B.恣睢跌落皱痕煞白

  C.阔绰瑟索栈桥萧索D.一缕阔悼打拱嚼着

  3.下列词语中解释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A.大事渲染(作)相时而动(看、观察)

  B.狼狈不堪(不能忍受)缄默(封口)

  C.莫名其妙(没有人)与日俱增(一起)

  D.弄性尚气(注重)动辄(就)

  4.下列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神态描写)

  B.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心理描写)

  C.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肖像描写)

  D.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动

  作捕写)

  5.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放乡》――《徘徨》B.曹文轩——《孤独之旅》一一《草房子》

  C.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一《羊脂球》D.黄蓓佳一一《心声》——《儿童时代》

  6.与下面的文字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个句子是()

  可惜正月过去了,闫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敢出门,

  。

  A.但父亲终于带走了他。B.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C.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D.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

  7.下面短语在结构和意义方而没有不同理解的一项是()。

  ①教育杂志②学习文件③进口商品④我要炒菜⑤实现理想

  A.①⑤B.①②C.②③D.③④

  二、阅读理解(49分)

  (一)(17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文中的“他”是指;“我”是指。(1分)

  A.小说中的人物形象B.作者鲁迅C.小说情节的串讲人

  2.分析下列外貌描写蕴含的深刻含义。(8分)

  (1)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2)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3)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4)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3.选文从几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形象?这些肖像描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4.此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分)

  5.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3分)

  (二)(10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下边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其中哪一句同文中画线的句子有相同的表达作用?()(2分)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C.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D.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2.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情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4分)

  3.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4分)

  (三)99分的苦恼(22分)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的。

  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几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到94、95分回来,他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80几分,于是就有(甲)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拿出来数落一番。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无可奈何,但她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辨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刻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乙)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示意孩子把试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这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顸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个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花了眼;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了。她妈也忍不住笑了。

  1.给下列加点字注意。(1分)

  A.“暴风骤雨”的“骤”,注音:;B.“一瘫”的“瘫”,注音:

  2.结合原文,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2分)

  A.“坎坷”:;B.“顿悟”:。

  3.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各部分内容的话语,分别填人相应的括号内(只填字母)。(3分)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B.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D.99分所引起的风波。

  起因发展高潮结果

  ()()()()

  4.文中开头画横线句子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3分)

  5.文中(甲)(乙)两处的横线上,分别填人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2分)

  A.于是就有(甲)(引发引起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B.老远就喊着(乙)(走冲迈)进门来了。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她妈当时的心理变化,开始是,继而是

  ,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动词是。(3分)

  7.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不超过15个字来简要回答。(6分)

  孩子苦恼的是:

  妈妈苦恼的是:

  “我”苦恼的是:

  8.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矛盾未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苦恼。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三、表达交流(30分)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在题目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若需出现校名、人名,可用化名代替。

  参考答案

  一、1.C2.D3.B4.D5.A6.C7.A

  二、(一)1.中年闰土A

  2.(1)说明中年闰土饱经忧患。(2)生活艰辛。(3)生活贫寒。(4)用比喻修辞写出劳动艰辛。

  3.从身材、脸色、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形象。肖像描写是要表现闰土生活困苦,劳动艰辛。

  4.采用对比的写法。写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判若两人,在痛苦生活的煎熬下,中年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

  5.文中说这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这只是表层原因。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1.B

  2.这一细节写出“我”的单纯、善良、富有同情心;而母亲则是尖刻、势利的。3.略

  (三三)1.A.zh6uB.tan,,

  2.A.比喻人生道路坑坑洼洼,不得志B.忽然领悟

  3.BADC

  4.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很高

  5.(甲):引发(乙):冲

  6.高兴失望瘫

  7.孩子:不被妈妈理解,总受指责她妈: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要求“我”: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为难

  8.A(从表面上看,全家都笑了。但实际上矛盾并未彻底解决,随着时间推移,矛盾有新的发展,像“99”分的苦恼还会出现的。)

  三、略

  一、常见错别字举例(20×1)

  1、白壁微瑕()2、卑躬曲膝()3、互相推委()4、关怀倍至()

  5、如法泡制()6、英雄倍出()7、隹宾满堂()8、巧装打扮()

  9、一张一驰()10、病入高盲()11、黄梁美梦()12、好高骛远()

  13、迫不急待()14、陈词烂调()15、趁心如意()16、语无论次()

  17、相形见拙()18、直接了当()19、毛骨耸然()20、名列前矛()

  二.选择(2×2)

  1、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是()(2)

  (1)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

  处。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

  子。

  (4)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

  成丘墟。

  A.烘托寂静进入摧毁

  B.映衬平静进入毁坏

  C.烘托平静扑入摧毁

  D.映衬寂静扑入毁坏

  2、作品都出自同一作家的是()(2)

  <1>《背影》<2>《孔乙己》<3>《白杨礼赞》

  A、<1><3><6>B、<1><3><5>C、<2><4><5>D、<2><4><6>

  维度B(22)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22)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

  答:___________(2)

  2、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3、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2×3)

  答:谜:

  底: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2)

  5、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2)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2×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度C(12)

  阅读《月是故乡明》,完成下面的习题。(12)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旖旎(yǐnǐ)]柔和美丽。

  (2)[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2)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40)

  狐狸想钻进一个葡萄园,无奈洞口太小,只好把自己饿瘦,才钻进了园子。在饱尝了鲜美的葡萄后,根现自己又胖得钻不出去,只好再饿上几天,才得以离开。因而有人笑狐狸:饿疲了进去,又饿瘦了出来,什么也没有得到。其实,这只狐狸吃过了葡萄,也就获得了一种经历,拥有了葡萄香甜滋味的记忆和种种经验。

  只有经历过,你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验,这是无法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的。生活中,我们的经历有喜有悲,有成功有失败,但不管结果如何,这些经历都会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都能丰富我们的人生。这是十分可贵的人生体验。

  请以“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不要忘了拟个题目。

  (3)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最好不要少于600字。

  题目

  第三单元测试(100)

  维度A(66)

  一、常见错别字举例(20×1)

  1、璧;2、屈;3、诿;4、备;5、炮;6、辈;7、嘉;8、乔;9、弛;10、膏;

  11、粱;12、务;13、及;14、滥;15、心;16、伦;17、绌;18、截;19、悚;20、茅

  二、选择(2×2)

  1、C;2、D

  三、作文(40)

  略

  维度B(22)

  1、庆幸(2)

  2、比喻的是雪亮的刀,这些刀在梨树上跳跃飞舞的姿态;用高难度的芭蕾舞演员来形容刀,其实是说梨农们砍梨树时非常讲究技术和技巧,就像芭蕾舞演员们高超的舞技一样。(2)

  3、谜:初春砍果树的新枝;底:集中养料开花结果(2×3)

  4、我被深深地震撼了:(2)

  5、形容词用做了动词,主要是说养料都集中供给了最后的开花和结果,酝酿出世间最芬芳香甜的果实,宛如一壶好酒般醇香动人。(2)

  6、一刀砍下去,是把树枝砍下去了,树会痛,可是只有把过多的不必要的树枝砍下去,有限的养料才能够更好更集中地供给精华的枝干,让它们更好地发展,所以刀之伤中蕴含中对树枝未来生长的最良好的祝愿和希望,在这伤里充满了爱,伤中也是爱。(2×2)

  7、刀爱(2)

  维度C(12)

  阅读《月是故乡明》,完成下面的习题。(12分)

  1、数星星、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答出4件事即可)(2)

  2、(1)对比;(1)(2)突出思乡之情(2)

  3、晴空一轮明月,清光上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2)

  4、心得内容(3);语言表达(2)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6分,选择题每个3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阴晦()装弶()愕然()嗤笑()瑟索()

  恣睢()拮据()栈桥()发窘()抽噎()

  2、下列有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旁鹜不言而喻B.妖娆味同嚼辣C.斟酌面面相觑D.诘难无与纶比

  3、下列解词中错误的一组是()

  A.既然:这里是已经的意思。心绪:心情。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

  B.苏生:苏醒、重现。嗤笑:讽刺。髀:大腿。打拱:作揖。

  C.恣睢:放纵、凶暴。偶然:心里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素:向来。

  D.无端:无缘无故。萧条:荒凉、冷落的意思。愕然:吃惊的样子。阴晦:阴沉、昏暗。

  4、选出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A?他给我带来了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宾语)

  ?B?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主语)

  ?C?这回我们没有在办公室里停留。(状语)

  ?D?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补语)

  5、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言流畅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只有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6、默写(6选5)(5分)

  1今夜偏知春色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

  2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3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花阴》

  4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观刈麦》

  5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南村北响缲车。《浣溪沙》

  7、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点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4分)

  见了大海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依旧遗憾;,,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二、阅读答题:(44分)

  (一)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级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几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响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广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包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12分)

  1.本段写于勒,“我”,“父亲”和“母亲”,各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

  ①写于勒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2写“我”主要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③写“父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④写“母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2.“我”默念的三句话,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一句属小说中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

  A.渲染了一种悲哀。阴冷的气氛。B.衬托了“我们”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愉快。

  C.衬托了菲利普全家沮丧的心情。D.衬托了菲利普夫妇沮丧、阴暗的心情。

  4.“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的几个人物中谁是中心人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面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10分)

  6、这是“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答:

  7、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8、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4分)

  答:

  (三)太空上能看到长城吗?

  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那么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不仅如此,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因此____,在20公里的高度就很难将它分辨出来,长城完全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也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如果说太空上能看到长城,显然不真实。

  从实际来看,自从这一说法流传以来,不少亲临太空的宇航员就在纠正,表示绝无此事。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就强调:那是人们的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而第一位太空游客、富翁蒂托也否定了这一说法。更有专家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但至今,仍有不少媒体不但不对传言进行纠正,而且还在津津乐道地宣扬“太空中能看到长城”。道理很简单,但多年来,人们对此说法却深信不疑。这多少说明了我们对过去老祖宗的辉煌始终抱有依赖感,总觉得这是中国人的巨大骄傲和无上光荣,因此情愿相信错误的说法也不愿承认科学。

  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如果用谬误来渲染民族情结只会误导百姓,令世人不屑。我国有万里长城,埃及有金字塔,荷兰有围海大堤,都是气势雄伟的人工建筑,都是各自国家的骄傲,但这种骄傲不必上升至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地步。长城并不会因为在太空上看不到它而变得不伟大。而“长城是在太空上能见到的惟一的人工建筑”的宣传,只会使爱国情结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科学观念。

  在不少媒体向青少年征集最想向杨利伟提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填写了“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长城是伟大的,但你不会在太空看到它。(12分)

  10、为“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4分)

  依据一:___。

  依据二:__。

  据三:__。

  1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和__,

  说明了。

  12、“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加点字“据说”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答:。

  13、下面说法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并不会使长城变得不伟大。

  B.“太空中能看到长城”之说是谬误,宣传这种谬误会对人们的科学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C.人们对于“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错误传言深信不疑,可见在科学上不能有爱国精神。

  D.对于“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的问题,杨利伟作出了否定回答,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14、请为本文第二段中的空缺处选择一个恰当的短语()

  A.普通人B.仅凭肉眼C.不管如何

  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__

  (四)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国和人民。“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地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作,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10分)

  1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18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

  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

  三、作文(任选一题)(3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就学会了公正。

  请以“从生活中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九(上)3答案:

  一、1、(略)2、C3、C4、B5、D6(略)7、如,没见过大漠的广袤,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奇。内容合理,语言通顺。

  二、阅读(一)1、①外貌②心理③动作④语言、神态2、反复表现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和不满。3、环境描写D4、是小说的结局,与开头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效果,突出主题。5、小说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

  (二)、6、惘然、气闷、悲哀、希望。7、奔波劳碌、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8、自由平等幸福9、(言之有理,各抒己见)

  (三)10文中说“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

  依据一: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_

  依据二: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__

  依据三:长城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_

  11、_作比较_和__列数字,说明了在太空中是不可能看到长城的。

  12、“据说”不能删,它表明不是亲历,不是确切的。如果去掉则变为真实的,无可否认了。

  13、C14、B“仅凭肉眼”对“看”的含义作了明确的限制,避免了歧义。

  (四)15.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千。(诗句能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

  17.道理论证(理论论证)举例论证(顺序不限)

  18.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事例典型、真实,能体现“无私奉献”的精神即可。

  19.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生所填内容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职责,有积极意义即可

  三、作文(略)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6分,选择题每个3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阴晦()装弶()愕然()嗤笑()瑟索()

  恣睢()拮据()栈桥()发窘()抽噎()

  2、下列有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旁鹜不言而喻B.妖娆味同嚼辣C.斟酌面面相觑D.诘难无与纶比

  3、下列解词中错误的一组是()

  A.既然:这里是已经的意思。心绪:心情。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

  B.苏生:苏醒、重现。嗤笑:讽刺。髀:大腿。打拱:作揖。

  C.恣睢:放纵、凶暴。偶然:心里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素:向来。

  D.无端:无缘无故。萧条:荒凉、冷落的意思。愕然:吃惊的样子。阴晦:阴沉、昏暗。

  4、选出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A?他给我带来了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宾语)

  ?B?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主语)

  ?C?这回我们没有在办公室里停留。(状语)

  ?D?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补语)

  5、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言流畅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只有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6、默写(6选5)(5分)

  1今夜偏知春色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

  2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3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花阴》

  4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观刈麦》

  5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南村北响缲车。《浣溪沙》

  7、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点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4分)

  见了大海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依旧遗憾;,,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二、阅读答题:(44分)

  (一)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级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几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响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广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包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12分)

  1.本段写于勒,“我”,“父亲”和“母亲”,各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

  ①写于勒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2写“我”主要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③写“父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④写“母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2.“我”默念的三句话,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一句属小说中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

  A.渲染了一种悲哀。阴冷的气氛。B.衬托了“我们”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愉快。

  C.衬托了菲利普全家沮丧的心情。D.衬托了菲利普夫妇沮丧、阴暗的心情。

  4.“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的几个人物中谁是中心人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面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10分)

  6、这是“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答:

  7、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8、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4分)

  答:

  (三)太空上能看到长城吗?

  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那么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不仅如此,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因此____,在20公里的高度就很难将它分辨出来,长城完全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也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如果说太空上能看到长城,显然不真实。

  从实际来看,自从这一说法流传以来,不少亲临太空的宇航员就在纠正,表示绝无此事。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就强调:那是人们的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而第一位太空游客、富翁蒂托也否定了这一说法。更有专家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但至今,仍有不少媒体不但不对传言进行纠正,而且还在津津乐道地宣扬“太空中能看到长城”。道理很简单,但多年来,人们对此说法却深信不疑。这多少说明了我们对过去老祖宗的辉煌始终抱有依赖感,总觉得这是中国人的巨大骄傲和无上光荣,因此情愿相信错误的说法也不愿承认科学。

  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如果用谬误来渲染民族情结只会误导百姓,令世人不屑。我国有万里长城,埃及有金字塔,荷兰有围海大堤,都是气势雄伟的人工建筑,都是各自国家的骄傲,但这种骄傲不必上升至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地步。长城并不会因为在太空上看不到它而变得不伟大。而“长城是在太空上能见到的惟一的人工建筑”的宣传,只会使爱国情结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科学观念。

  在不少媒体向青少年征集最想向杨利伟提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填写了“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长城是伟大的,但你不会在太空看到它。(12分)

  10、为“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4分)

  依据一:___。

  依据二:__。

  据三:__。

  1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和__,

  说明了。

  12、“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加点字“据说”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答:。

  13、下面说法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并不会使长城变得不伟大。

  B.“太空中能看到长城”之说是谬误,宣传这种谬误会对人们的科学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C.人们对于“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错误传言深信不疑,可见在科学上不能有爱国精神。

  D.对于“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的问题,杨利伟作出了否定回答,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14、请为本文第二段中的空缺处选择一个恰当的短语()

  A.普通人B.仅凭肉眼C.不管如何

  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__

  (四)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国和人民。“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地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作,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10分)

  1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18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

  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

  三、作文(任选一题)(3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就学会了公正。

  请以“从生活中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九(上)3答案:

  一、1、(略)2、C3、C4、B5、D6(略)7、如,没见过大漠的广袤,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奇。内容合理,语言通顺。

  二、阅读(一)1、①外貌②心理③动作④语言、神态2、反复表现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和不满。3、环境描写D4、是小说的结局,与开头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效果,突出主题。5、小说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

  (二)、6、惘然、气闷、悲哀、希望。7、奔波劳碌、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8、自由平等幸福9、(言之有理,各抒己见)

  (三)10文中说“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

  依据一: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_

  依据二: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__

  依据三:长城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_

  11、_作比较_和__列数字,说明了在太空中是不可能看到长城的。

  12、“据说”不能删,它表明不是亲历,不是确切的。如果去掉则变为真实的,无可否认了。

  13、C14、B“仅凭肉眼”对“看”的含义作了明确的限制,避免了歧义。

  (四)15.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千。(诗句能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

  17.道理论证(理论论证)举例论证(顺序不限)

  18.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事例典型、真实,能体现“无私奉献”的精神即可。

  19.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生所填内容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职责,有积极意义即可

  三、作文(略)

【人教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试卷集】相关文章:

人教新课标六上语文期中测试卷01-03

语文第三册单元试卷12-28

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试卷07-04

冀教版语文单元达标试卷01-01

人教五上数学第三单元《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案10-08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09-25

语文第三单元检测试卷07-04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试卷人教版01-02

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作业试卷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