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壁课后训练题

时间:2025-02-05 09:54:53 晶敏 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西林壁课后训练题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试题,通过试题可以检测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份什么样的试题才能称之为好试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林壁课后训练题,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林壁课后训练题 1

  一、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题西林壁》题:____________西林:________________

  只缘:__________不识:________________

  横看:________________

  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四、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 果子 野的 早已 秋天 满山 熟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 想到 心惊 有点 一 就 肉跳 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林壁课后训练题 2

  一:解释下列词

  题:__西林:____ 只缘:_____不识:____ 横看:__

  二: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除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3、《题西林壁》前两句写 ,后两句写 ,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

  4、《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

  ( )—— ( ), ( )—— ( ), ( )—— ( )。

  教学反思

  学习了第一组的自然景观,今天我们开始第二组以观察和发现为趣事的学习征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伴随着对《望庐山瀑布》的复习,我们开始了对《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学习。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采用同桌互相交流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 我让学生模拟表演试试看,把自己身藏在学校的树林中,看能否看清整个校园的面貌。这样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当然就明白了诗人所写的意思。

  最后我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评价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是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有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师或者同学点穿以后在猛然醒悟。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语文教学要重视细节问题的有效把握,因为只有重视了细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减少遗憾。我反复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细节之后,感到教学中有四点遗憾:

  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我觉得在不看手表的情况下调控好时间的分配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

  二、细节的瑕疵。 在朗读古诗的环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由于经验不足,我有些乱了阵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教学方式还缺乏灵活性。如果能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还不够到位,如联系《画杨桃》都是很好的实例,没有真正处理到位。四、在最后的默写环节,难度较大。能背不一定能写正确,在朗读过程中忽视了易错字的点拨,导致默写效果大跌眼镜,要重视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不能随心所欲。

  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

  西林壁课后训练题 3

  一、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题: 2、西林:

  3、不识: 4、腊酒:

  5、缘: 6、丰年:

  二、比较下面的.字并注音、组词。

  壁( )( ) 岭( )( ) 峰( )( )

  避( )( ) 铃( )( ) 锋( )( )

  腊( )( ) 浑( )( ) 莫( )( )

  蜡( )( ) 混( )( ) 寞( )( )

  三、学会使用下面的诗句,看谁用的又准又好。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这样用: 。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这样用: 。

  四、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 )看成岭( )成峰, ( )( )( )( )各不同。

  2、( )重( )复疑无路, 柳( )花( )又一村。

  西林壁课后训练题 4

  【原文】:

  题西林壁⑴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翻译】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阅读训练】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 代诗人 。请把诗的前两句补充完整。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不识:

  只缘:

  3、诗的后两句的意思是: ;

  你受到的启发是:

  【参考答案】

  1、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看不清,认不清。

  只因为。

  3、不能识透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答案意思对即可)

【西林壁课后训练题】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课后反思09-18

《题西林壁》课后理解10-31

《题西林壁》同步训练10-17

《题西林壁》课后习题及答案11-03

《题西林壁》课后习题答案11-28

《题西林壁》鉴赏及课后习题11-04

《题西林壁》课后练习11-19

《题西林壁》阅读训练及答案11-28

《题西林壁》讲课稿及课后习题05-10

《题西林壁》讲课稿及课后巩固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