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放性试题中限制性信息的把握

时间:2021-06-10 15:15:57 试题 我要投稿

浅谈开放性试题中限制性信息的把握

  所谓开放性试题,一般是指试题允许、提倡并鼓励答案多元化的一种主观性题型。开放性试题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答案多元不唯一,考生答题可不必拘泥于一个思路和单一的、固定的答案,所答内容也不必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

浅谈开放性试题中限制性信息的把握

  然而,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答题可以随心所欲,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牛头不对马嘴”和“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是“不受欢迎的”。因此可以说,开放性试题的开放,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条件的'开放,而是在开放的同时还有一定的限制因素,是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

  在答题过程中,不少考生对开放性试题中限制性信息的忽视,是导致高考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把握开放性试题中的限制性信息是做好开放性试题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开放性试题中的限制性信息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两种。下面笔者结合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分别加以说明。

  一、显性信息。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明确标示于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一种是出现在试题材料中的限制性内容。

  1、明确标示于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凡试题的设置,在题干上都会标明答题的要求,开放性试题也不例外。如04年重庆卷24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以“爱心”和“机遇”开头,各写一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话。(6分)

  例句:人生不发返程车票,一旦出发了,绝不能返回。

  (1)爱心 。

  (2)机遇 。

  该题的题干就包含了以下限制性条件:

  ①修辞的限制——须用比喻形式。

  ②话题的限制——只能以“爱心”和“机遇”作为表述对象(如果忽视这一要求,随意谈诸如“理想”、“兴趣”之类的话题,即使句式正确,句子也很精彩,也是不可能得分的)。

  ③句式的限制——“与例句句式相同”(例句句式特点:……不……,一旦……,绝不……)。

  对于题干上的限制性条件(包括有些题干还会标明字数的限制及其他一些特别的答题要求),考生应予以重视,否则,很可能会因答题不合要求而丢分。

  2、出现在试题材料中的限制性内容。除了题干上的限制性信息,许多开放性试题的题料中还含有一些对考生思考和答题起限制作用的内容。有了这样一些内容,考生的思维才不致于信马由缰,答题才不会漫无目的。事实上,这些内容就是考生思维驰骋的轴心。如04年广东卷16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这是一道开放性较强的古诗鉴赏题,它允许考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答题可以信口开河。不管观点如何,答案都应该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这里的“据”,就在试题的材料之中。如果同意“自强不息”这一观点,就要联系“落日心犹壮”一句去理解;如果同意“怨愤之情”的看法,就应联系“不必取长途”一句来体会(“落日心犹壮”和“不必取长途”既是诗歌的中心句,也是答题的限制性信息);如果要另抒己见,也必须在题料中找到相应的依托(即考生思考的落脚点和轴心),因为任何开放性试题的题目设计都要扣住文本,因文设题。只有这样,答题时才能让考生有的放矢,否则,既会造成材料资源的浪费,也会因设问与材料主旨的不搭界而让考生“满头雾水”。

【浅谈开放性试题中限制性信息的把握】相关文章: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与原文的开放性教学11-01

试谈信息时代的会计信息变革论文06-15

把握命题信息攻克话题作文03-03

浅谈网络课件的开放性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06-12

浅谈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开放性课堂的构建论文07-03

浅谈信息写作方法12-24

浅谈阅读题中词语理解和解题技法分析06-01

浅谈日和把握教材特点搞好教学论文06-14

浅谈知识管理的信息服务论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