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4-06-21 17:55:43 毅霖 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试题,试题是命题者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编写出来的。什么样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尉,(注: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2.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3.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就特别注意对官吏进行监督。秦朝时期,负责监督其他官员的官员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C.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D.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5.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朝廷一直奉行此政策,但商业经济仍不断发展,其原因是 ( )

  A.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B.从商容易致富

  C.政府没有具体执行此政策 D.商人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6.“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从《国 语齐语》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7.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为了有效统治,西周实行(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8.南北朝时期的民族火融合带来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

  ①胡饼、烧烤等胡食流行 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③喜吃胡瓜、核桃、甘薯 ④改变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在我国古代,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10.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11.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土地归全国人民所有

  B.获得井田的贵族拥有使用权,可以将之转让和买卖

  C.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没有人身自由

  D.战国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12.据《三国志》记载,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材料反映了当时河西走廊的社会经济特征是( )

  A.经济得到发展,与内地经济交往频繁

  B.魏政权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C.已经逐渐趋向农耕,土地兼并严重

  D.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耕作方式与中原无异

  13.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辰韩“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上述材料表明( )

  A.张骞通西域传播了先进文化 B.辰韩是当时秦朝领土的一部分

  C.秦朝语言中有些外来词汇 D.辰韩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4.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对这一变化起推动作用的是

  ①荒荒地被大量开垦 ②“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③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④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郭沫若释“美金”、“恶金”分别指青铜和铁器。与郭沫若得出这一结论相匹配的历史事实是战国时期

  A.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B.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

  C.青铜高贵,宜作武器;铁器低贱,仅作农具

  D.青铜质地坚硬不易酸化;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

  16.城市离不开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人与人、人与城市、设计与生活的和谐历来是城市建设的理念。汉献帝时打算修建长安城,计算土方可采用哪本书介绍的方法( )

  A.《九章算术》 B.《黄帝内经》 C.《太平经》 D.《量经》

  17.国产网游《变仙》采用儒、佛、道作为游戏中的三种职业,让玩家在游乐中体验到中华历史文化的优秀与浓厚。在魏晋南北朝景区玩家可体验到的文明成果有 ( )

  ①根据《九章算术》来计算田亩面积 ②运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

  ③阅读《伤寒杂病论》 ④使用《授时历》来安排农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阴阳中和”从而实现和谐平衡的观念,是见诸于先秦诸子多个学派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道家和儒学都视其为必须遵守的法则,其源头甚至可推于上古。由此可见()

  A.诸子的学说多植根于传统文化

  B.儒学的中庸之道源自于道家

  C. “阴阳中和”是诸子学派的共识

  D.阴阳五行是儒学的重要构成

  19.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下联是“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该对联所写的历史人物是 ( )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韩非子

  2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21.体现孔子思想保守一面的是( )。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D.“当仁不让于师”

  22.“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上文作者是站在哪一派思想学说的立场上(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23.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仁者爱人” B.统治者不要过度压迫人民,要爱惜民力

  C.目的是要实现“天下大同” D.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4.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是封建社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在朝做官

  C.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宣传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拥护

  25.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 )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

  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

  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

  26.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③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7.下列变法措施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 )

  ①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实行连坐法 ③ 废除世卿世禄制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8.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有殄天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内兴功作,外攘狄夷,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29.《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30.史书上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实行了禅让制 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

  31.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3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33.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34.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5.“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

  36.“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 (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37.“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

  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外儒内法

  38.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39.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40.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行“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

  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41题10分,42题12分,43题18分,共计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ks5u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4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4分)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10分)ks5u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2分)

  43.中国对外交往源远流长,中西文明的交流、借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学者普林尼(公元23~79年)的著作《博物志》中记载:“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裳,光辉夺目。……由地球东端至西端,故极其辛苦。”

  ——张岂之等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东汉桓帝延熹九年,罗马使者来到洛阳,东西方两大帝国第一次正式接触。唐高宗至玄宗时代,拜占庭帝国曾七次派使者来到长安。在14世纪的欧洲游记中介绍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西方大量印制天主教会的宗教宣传品以及民间的纸牌。到15世纪欧洲有了活字印刷术。

  ——袁行霈等著《中华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博物志》中“由地球东端至西端”所走的路线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分析其形成的条件。(6分)

  (2)我国史书是如何记载材料二“罗马使者来到洛阳,东西方两大帝国第一次正式接触”的?(4分)

  (3)归纳材料一、二中中欧交往的主要方式和内容。(6分)

  第二学期高二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BCBBA ABABC CCDDA AABAA BCCCA ABDDC

  31-35 36-40

  BCCAB BCCC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41题10分,42题12分,43题18分,共计40分。)

  41.(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分)

  (2)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分)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4分)ks5u

  42.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2分)“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6分)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分)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2分)

  43.答案:(1)丝绸之路。(2分)

  形成的条件:①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繁荣,尤其是丝织业的发达。③张骞通西域。(6分)ks5u

  (2)《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将象牙等礼物送给汉桓帝。这是我国正史中关于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最早记载。(4分)

  (3)有政府间的往来、物质贸易交流、科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等。(2分)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2

  一、单选题

  柏拉图经常称亚里士多德是“小马驹”(小马驹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其意思是指亚里士多德

  A.敢于挑战权威

  B.不赞成柏拉图的主张

  C.忘恩负义

  D.求知欲强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这种观点

  A.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

  B.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C.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

  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所作的独创性贡献是

  A.中庸之道

  B.对于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认识

  C.动植物分类法

  D.三段论

  古希腊的奴隶主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宣称:“一些人生而是自由人,另一些人则天生是奴隶。”这句话的本意是

  A.奴隶归奴隶主私人占有

  B.奴隶制度是永远不能改变的

  C.把社会上的人分成三个等级

  D.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

  马克思称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成就有

  ①讲究科学方法研究

  ②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③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思想

  ④提出“中庸之道”理论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慷慨是挥霍与吝啬的中庸。”——亚里士多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材料体现的都是一种中庸思想

  B.两人都反对过和不及,认为要恰到好处

  C.孔子主张两者兼备,亚里士多德反对两端而取中间

  D.两者的中庸思想如出一辙

  关于亚里士多德研究领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学:建立了动植物的分类研究体系

  B.物理学:指出具体事物的组成(形式和质料)

  C.逻辑学:创立“三段论”

  D.伦理学:提出了“孝悌之道”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成就不正确的是

  A.建立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B.大多数自然科学成就一被证明是错误的

  C.其伦理学成就如三段论至今被奉为权威

  D.为后世的科研提供了一些方法论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

  材料三在吕克昂学园,有一门伦理学课程,讲授人生哲学。亚里士多德向人们讲述: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任何行为和感受都有一个中间性问题,过度与不及产生失误,中间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并受人称赞。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亚里士多德是如何突破柏拉图哲学思想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亚里士多德突出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什么思想?他这种思想有何特点?

  三、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语》

  材料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

  材料三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为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

  (3)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高二学生第二学期期末评语02-18

高二学生第二学期期末评语(经典)04-07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总结(精选11篇)09-28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总结(通用8篇)11-01

第二学期期末03-17

高二地理期末试题及答案08-28

高二物理下期期末试题及答案08-28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总结600字(通用11篇)10-31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