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实施方案

时间:2024-03-03 20:04:57 秀雯 实施方案 我要投稿

信息化实施方案(通用19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息化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化实施方案(通用19篇)

  信息化实施方案 1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xx—20xx年)》(皖政〔20xx〕25号),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建成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应用广泛、安全高效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制定本实施方案,信息化系统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到20xx年,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资源和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师生信息素养大幅提升,教育资源、教学方式、科研支撑、服务手段实现新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与共享,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到20xx年,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全面融合,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涌现并广泛共享;信息化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高质量人才培养和支撑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充分显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日臻完善。高等教育对各类教育及社会重点行业信息化的服务、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二、建设任务

  (一)信息化环境建设

  1. 安徽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安徽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以下简称省教科网)主干网的升级改造,更新安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以下称省网中心)及十六个市级节点(含巢湖)的硬件路由设备,将省网中心到市级节点的专线链路带宽提升到1G以上,并根据高校信息化应用实际需求,适时增加接入带宽。拓展省教科网的资源优势、接入能力与范围,根据市场需求和应用需要,以多种方式逐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接入。实现连接省教科网的校园网出口安全联动管理,保证网络环境安全、稳定、畅通。

  推进省教科网和高校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进程,实现高校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鼓励开展相关研究与开发,丰富和拓展IPv6的网络资源、应用领域和服务方式。

  2.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引导并推进高校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开展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增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开展校园数字化环境建设,建立健全数字校园应用体系和面向师生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数字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融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校园生活,建设安全、稳定、环保、节能、高效的智慧校园,以及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

  3. 安徽省高等教育信息标准建设。以教育部和相关行业信息标准为基础,结合高校现有信息标准执行和信息化建设实际,按照科学、通用和可行的原则,建立安徽省高等教育信息标准体系,制订《安徽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实现高校数据编码的一致性,规范高等教育信息平台建设。

  (二)高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 资源建设与共享。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兼容异构平台,开发优质资源,广泛应用云计算技术丰富高等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安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不断更新和完善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继续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丰富安徽省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专题特色数据库及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建立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将安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成面向全省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中心。

  2.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依托高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引入慕课(MOOCs)等网络教学模式,建设开放式网络学习空间及其运行、管理和服务新机制,坚持应用驱动、形成有效模式。试行组织高水平教师和技术团队创建慕课等教学资源,深化拓展安徽高校转型发展和特色育人成果并推广转化,加快推进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网络共享;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形成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管理机制。推进“翻转课堂”、“微课程”、“移动学习”、“网络教研”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在线交互式网络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形成全体师生和社会公众均可在线学习并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的新型网络学习体系。

  3.高校资源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创新。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安徽省分中心和安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互联互通,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增强优秀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依托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通过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资源对社会有序开放,充分发挥高校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三)高等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 数据中心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在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基础上,建设省级高等教育数据中心,形成全省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整合、完善全省高校人、财、物等基础数据,建立高等教育基础数据库,纳入省级基础数据库统一管理与服务。实现与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全省高校基础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规划方案《信息化系统实施方案》。

  2. 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门户建设。建设省级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为高等教育公共服务和管理平台提供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服务。

  建设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建设学生管理类、教师管理类、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其他业务管理类等5大类20个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育监管、教育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等业务应用。

  建设省级高等教育管理服务门户。统一规划和布局面向高校和高等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管理信息服务体系。基于高等教育基础数据库,开展数据挖掘,为全省高等教育的各类用户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服务。

  3. 高等教育科研协作支撑平台建设。建设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逐步扩大高校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范围,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科研信息、成果管理、在线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团队组建和协同创新等服务,增强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意识和能力,推动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创新。

  建立基于骨干高校计算和存储资源的省级公共平台,为科研工作者提供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处理和大科学装置及大型仪器的共建共享服务;建立健全科研协作运行管理机制,整合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方面的科研力量和服务需求信息,有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享教育科研资源,协同推动知识创新、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

  4.试行高校间学分互认和转换。依托网络教学和校际协作联盟等平台,积极推进跨校跨单位选课试点,制订学分互认和转换方案,建立基于课程的学分互认体系和新的学籍流动机制。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共享发达地区、重点建设高校和不同类型的优质特色教育资源。

  (四)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1. 继续教育支撑环境建设。依托安徽开放大学,建设双向视频远程教学及会议系统,远程教育云教室,地市开放学习中心,县级开放学习服务站,远程教育资源制作中心,卫星电视课程传播系统,远程呼叫中心,远程考点视频监控系统,安徽继续教育管理中心等,增强继续教育远程支持服务能力,打通各级各类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资源共建共享渠道,形成完善的继续教育支撑环境。

  2. 成人高等教育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安徽开放大学和高校合作,改革成人高等教育手段,转变教育教学模式,搭建远程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移动学习等系统,进一步完善全省成人高等教育统一的网络教学和管理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安徽开放大学,在安徽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基础上,整合各类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安徽社区教育远程服务平台,推进优质学习资源的整合共享,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向全社会各类学习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学习支持服务,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终端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4. 学分银行建设。建设安徽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平台;完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和终身学习档案,支持各类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实现学习者教育学分的累积与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五)高等教育信息化引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1. 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强高校信息技术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证制度。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研发与装备研究,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实训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及人才保障。

  2.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形成制度,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绩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内容之一。

  3. 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围绕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和运行维护等任务,建立健全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规范和激励机制,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办法;加大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落实相关政策和待遇。努力构建一支技术过硬、相对稳定、保障有力的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省网中心核心路由设备从1000M升级到10000M,根据应用需求,部分高校接入带宽可达到1G以上,实现50G以上总带宽。

  加强安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安徽省分中心和安徽高校数字图书馆实现互联互通,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在部分本科高校试点开发慕课资源和建设慕课平台,建立促进网络在线课程健康发展的管理机制。

  建设安徽成人高等教育在线平台,进一步完善远程教学、信息管理、资源管理、移动学习等信息系统,扩大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试点。

  第二阶段:20xx年-20xx年。升级完善高校校园网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平台,建立连接专网的校园网出口安全联动管理机制。全省本科高校实现IPv6接入;完成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建成高等教育基础数据库、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服务门户、高等教育科研协作支撑系统、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处理平台。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高校广泛应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建成安徽省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及专题特色数据库,完成高校基础数据和全省教育资源的整合,安徽高校数字图书馆实现移动终端访问。建成开放式网络学习空间和高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师生经实名认证可以在网络学习空间互动教学。

  完成安徽成人高等教育在线平台建设,启动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和学分银行建设,继续教育支撑环境初步建成。

  第三阶段:20xx-20xx年。全省高校以多种方式接入省教科网,根据应用需求,接入带宽可达到1G以上,并实现IPV6接入;全省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充分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丰富并完善安徽省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课程资源,建成支持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数字资源体系;完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及支撑环境,社区教育网络覆盖率达100%,基本建成满足“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终身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建成相对完备的数据分析系统,为服务政府科学决策、社会机构和用户需要提供实时精准数据支持。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作系统化和常态化,相关制度健全,培训和考核体系完备。

  四、保障措施

  (一)省教育厅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全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组织实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根据方案制定考核标准,检查高校贯彻落实省级高等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和重点任务的完成情况。

  (二)根据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省教育厅遴选部分高校作为信息化试点单位,探索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充分发挥试点高校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监测评价、政府购买服务和后期奖励补助等政策机制。

  (三)高等学校要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和管理体制机制;要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高校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优先部署、实化措施、从严考核;要制定本校信息化实施方案和分步实施计划,并报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备案。

  (四)高校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并建立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信息化环境、资源和管理等应用平台建设及其运行维护和更新的资金需求。鼓励高校创新机制,充分吸纳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以多种方式参与和支持高校信息化建设,或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与社会专业机构、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项目合作。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经费的使用管理,规范项目建设,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信息化实施方案 2

  为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各环节的动态监管体系,促进全区国有资产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根据财政部《关于正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及省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全区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展资产清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规章制度,逐步实现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

  (一)以信息化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精细化。建立全区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展资产清查,掌握全区资产总量和分布情况。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控制和预警功能,加强对资产收益的跟踪监控,实现动态监管。

  (二)以市场化运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依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存量资产使用效益分析,加大对全区国有资产的统筹调控力度,避免国有资产低效运转和闲置浪费。严格规范资产出租、出借操作程序,通过市场化运作,努力实现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通过规范处置流程防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细则,明确界定资产处置的审批权限和程序要求,通过规范操作,从制度上堵塞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方法步骤

  本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从20xx年1月开始,分采购培训、组织动员和数据录入、资产清查和整理、总结考评四个阶段进行:

  (一)采购培训阶段(20xx年1月31日前)。主要任务是招标采购动态管理硬、软件,组织软件操作培训,完成单位端软件的安装试运行。

  1、招标采购动态管理硬、软件。区财政局(国资办)要在充分整合现有软硬件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本区资产管理实际,按照保证系统实施工作需要和节约使用的原则,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选择软件公司提供服务,购置动态管理硬、软件。

  2、开展软件操作培训。全区各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一名具备履责能力的国有资产专管员。由区财政局(国资办)统一组织,软件供应商协助,分批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软件的业务培训,并举行业务能力测试(培训时间另行通知)。测试不合格者要继续参加培训并重新进行测试。对经两次测试仍不合格的',单位要重新选定国有资产专管员。

  3、资产管理软件安装试运行。由软件供应商协助各单位进行信息化管理软件单位端的安装和试运行工作。在软件安装试运行阶段,各单位要积极配合软件供应商做好系统导入的各项工作,为数据录入做好充分准备。

  (二)组织动员和数据录入阶段(20xx年2月1日—4月30日)。

  1、在召开动员大会前期,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和资产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工作要求和考评方式等。

  2、召开动员大会。明确全区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具体要求和单位需要配合的具体事宜。

  3、数据录入和上报。各单位要在3月31日前将国有资产数据按要求录入系统,并通过网络上报的方式将资产信息上传到区财政局(国资办)。

  4、数据汇总。区财政局(国资办)要对各单位上报数据严格审核,认真把关,于4月30日前将汇总数据上报市财政局。

  (三)资产清查和整理阶段(20xx年5月1日—8月31日)。

  1、出台《xx区国有资产管理处置实施细则》。

  2、各单位要在前期录入资产数据的基础上,完成对现有资产的全面清查,对帐实不符的由本单位自行履行报批手续。区政府从区财政局(国资办)、区监察、审计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清资小组对各单位清查和数据录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各部门、各单位对此次清查结果必须进行不少于一周时间的内部公示。举报电话:(区财政局、国资办);(区监察局);(区审计局)。

  3、资产整理。各单位在资产清查结束后,要对闲置资产和低效运转资产逐步进行清理,并分类提出处理意见,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区财政局(国资办)要根据各单位资产现状,加大对各单位国有资产的统筹调剂工作力度,最终实现各单位账面资产均为有效存量。同时要使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为审核各单位下年资产预算指标做准备。

  (四)总结考评阶段(20xx年9月)

  区财政局(国资办)对各单位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全面总结区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成效,提出全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新思路。

  三、工作要求

  推进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节约行政运行成本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本次信息化管理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全区各行政事业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同时各单位须明确一名具有履责能力的国有资产专管员,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财政部门进行业务指导。

  (二)各单位在开展资产清查、数据录入等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据实进行,不得弄虚作假、营私舞弊。

  (三)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各阶段工作要求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推进过程中,区财政局(国资办)要不定期对各单位推进情况进行检查。各单位信息化管理工作推进情况将作为下年预算编制以及本单位年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

  信息化实施方案 3

  一、活动目标

  利用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依托泉州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农村边远地区,采用点对点、人对人的方式进行优质资源辐射、帮扶、互动。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开展网络教学教研,实现校际、学科、教师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组织机构

  为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加大对玉湖学校、蓝田中学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督促各有关学校开展工作,推动建设项目有效落实,特成立“溪安八中帮扶玉湖学校、蓝田中学信息化建设领导组”,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研室,负责协调项目工作的落实;抓紧实施进度,并报送每季度的工作进展情况。

  三、活动内容与安排

  (一)工作任务

  1.该项目由教研室负责,推选本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其他部分优秀教师,共64人,按照1:1的比例与玉湖学校、蓝田中学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教研结对帮扶活动;根据县教育局的`实施方案制定本校具体的辐射、帮扶实施计划;在网络学习空间开通之前先做好优质资源储备等相关准备工作。

  2.网络学习空间开通之后,主动联系玉湖学校、蓝田中学教师,在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互认为好友,为对方提供本学科各种资源,或根据对方要求帮助建设新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3.谢章棋副校长负责每季度汇总、填写《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情况表》(附件2)并报送教育局生产装备站进行绩效考评。

  (二)实施进程安排

  20xx年完成本项目建设,并长期开展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具体建设实施进程如下:

  二至三月份:项目启动阶段。根据教育局安排确立帮扶关系;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上报需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客户端教师的相关信息。

  七至八月份:组织有关教师参加泉州市教育局开设的暑期应用培训;我校初中教师与玉湖学校、蓝田中学教师在信息关联基础上,相互在网络学习空间建立好友关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九月份:组织相关8所项目学校全面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十二月份:进行回顾总结,并完善持续帮扶方案。

  本项目具体工作进程实行季度报告,每季度最后一个月下旬向教育局生产装备站书面汇报。

  四、组织实施

  1.要加强领导,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要加强交流,与结对学校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互访交流机制,了解帮扶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调整帮扶工作重点和实施方案,相互协调,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3.要加大宣传,统一思想,使教师认识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主动积极地参与帮扶工作。同时,要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确保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4.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本校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并与结对学校达成协议。

  信息化实施方案 4

  为了全面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技能,展示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争取我校信息化工作在20xx年中有新的发展,新的跨越。结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不足与缺陷。但是,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或者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学校的正规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将积极探索学校正规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作用,同时也将研究学生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领域。

  二、建设目标

  1、加大硬件投入。20xx年完善校园网、班班通,20xx年更新添置师生计算机。

  2、加强软件建设。使学校网站形式较为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库。也能成为我校师生交流的新平台。完成本学年数字校园复验,做好省信息化校园试点申请工作。

  3、加强应用,服务教学。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字化技能。

  4、加强校园网建设。

  (1)宣传了解。

  让教师了解校园网的功能及其对教育教学、课件制作与传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让教师受其“诱惑”,享其“便捷”。

  (2)加强管理。

  制订校园网管理制度,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做到定期维护、不断完善。(如软件的升级等),确保校园网畅通。

  (3)实践应用。

  以云平台使用和多媒体教室使用为抓手,使信息化工作再上一新台阶。

  5、对全体教师进行全员化培训。

  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形成一支健全的具有一定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三、建设任务

  1、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重点在局域网的优化配置。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内网运行速度。在部分建筑物、办公室构建无线网接入设备,逐步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

  2、完善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信息技术设备管理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形成学校齐全、规范的信息化实验规章制度,纳入我校绩校考核管理中。

  3、进一步发挥我校的办学特点,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同时,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学校将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实验室。

  4、建立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平台,把现有的教育教学、教研资源重建整理,逐步充实教学资源,形成师生共建。能和校本研修有机的整合,具备校本特色,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资源网站。优化组合学校现有的多媒体、音视频资源信息储存,争取和学校教育平台整合,为师生提供快速查询下载的服务。

  5、建设学校学习网站、信息科技学习网站、德育特色网站的同时,再建设几个主题学习网站和班级主页。为保障学校网站建成后信息更新慢的状况,尝试在年级和学科中培养一批老师及学生在信息中心的统一协调指导下,对网站相关模块的信息更新,加快更新频率。

  6、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完善教师空间,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网上存储、网上交流平台,使课件管理、文件传输、师生交流的网络化变为现实,提高教育效益。

  8、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学习环境和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四、网络管理

  1、加强对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完善规章制度。

  2、学校经常对师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确保校园网网络运行高效、有序。

  五、加强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整合,促进信息化在德育工作中的全方位应用

  学校网站建成后,专门成立德育专网,以及形成了一整套管理网络,整合了学校少年队、政教处、学校法制专题,同时在网上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网络电视台的形式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新探索。我们将要更加扎实得配合政教处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到位,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校德育工作中,促使信息化在德育工作中的全方位应用,探索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深层次整合,提升德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并借此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

  六、协助学校各部门开展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各项活动,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

  协助各部门开展具有部门特色,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整合活动。学校各部门的任何活动,其实都是部门间相互协作的一个过程,绝对不是独立的分支,任何一个活动都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一次成功的活动,其实就是学校各部门间相互默契配合的体现。信息室在整个活动中应该积极地参谋,指导部门负责人合理选用信息技术,充分恰当体现学校的信息技术特色,全面推进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实施方案 5

  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基本实现残联系统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网络化,建设公众信息网和残疾人事业数据库,为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要求,结合目前残联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任务目标

  建设残联系统专用业务网;有条件的省份应努力将网络向市、县级残联延伸。

  建立完善残联系统公众信息网。

  依托网络建立中国残联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业务数据库;积极推进省级残联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残联系统统计指标体系并加快实现统计现代化。

  (二)主要措施

  1.搭建信息平台,营造网络办公环境

  充分利用各级政府现有信息网络资源和地方残联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系统,依据本省具体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和技术方案,建立一个以中国残联为中心,连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的业务骨干网。

  充分利用网络建立政务信息系统、邮件系统、公文管理系统、业务数据库和统计系统,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办公效率。

  2.建立完善残联系统公众信息网

  中国残联充分利用残疾人事业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面向公众、基层残联和广大残疾人的.公众信息网。

  省级残联完成国际互联网网站建设,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拓宣传残疾人事业的新领域,完善网站的服务功能,为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3.建立与政府横向部门的网络联系

  中国残联纳入国务院政府专网,通过“全国行政首脑机关第二代电子邮件系统”,实现与政府之间电子邮件的互送。

  省级残联纳入当地政府专网的“二邮”系统,建立与本级政府和横向部门间的电子政务联系。

  4.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实现统计的计算机化

  中国残联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设计统计业务指标,开发、推广事业统计软件。

  省级残联统计部门规范统计渠道,加强统计管理;县级残联要逐步实现残联业务数据计算机化管理,着手建立基层统计台帐。

  5.加强信息队伍建设,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

  加强各级残联信息队伍建设,提高残联系统运用现代化办公手段的整体水平。

  根据信息工作的需要,针对人员特点,开展多层次的计算机知识普及教育和培训工作。

  将熟练掌握计算机作为对各级残联干部培训的内容之一。

  (三)经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有关要求,以及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发展的需要,中央及地方各级残联信息工作纳入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中央财政资金用于中国残联办公自动化建设、专业骨干网建设、数据库和残疾人事业信息、统计工作指导、组织协调、技术培训、监测评估等;地方财政资金用于地方残联办公自动化建设、专业骨干网建设及人员培训。

  与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建设有机结合,在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做到统一规划,统筹安排。

  动员社会力量,多种渠道募集资金和设备。

  (四)实施步骤

  中国残联制订省级残联网络建设技术规范。

  东部沿海地区和直辖市要借助自身优势,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20xx年底前完成省级残联节点建设工作,努力实现内部网络办公环境;在20xx年底,完成地市级残联节点建设工作。

  中部地区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能力,20xx年底前完成省级残联节点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地市级残联节点的建设。

  西部地区要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努力实现信息化建设的跳跃式发展,在20xx年底,完成省级残联节点建设,积极发展地市级残联用户。

  信息化实施方案 6

  近年来医院医疗业务逐年迅速增长,大部分基础设施、设备(包括网络与信息设施、设备)、人才资源的使用相继接近满负荷甚至超负荷。随着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生存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信息化技术能促进医院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推动医院改革的深化,信息技术已日益成为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院改革、促进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保障医院信息化建设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医院信息化领导工作小组

  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负责我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筹划部署;指导各科室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检查信息化建设实施情况,并督促落实整改;对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二、经费保障制度

  第一条

  信息化经费是指日常信息人员培训经费和设备购置经费,具体包括:培训业务费、培训差旅费、设备维修费及设备购置费、信息化资料购置费等。

  第二条

  经费预算管理的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指标控制的原则。在医院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医院信息化工作的需要统筹安排和使用各项经费。

  2、保证总量、逐年增长的原则。为保证医院信息化的不断提高,每年信息化投入的经费应不少于当年医院收入总额的10%。

  加大信息化设备的投入,保证用于信息化设备购置的经费;增加信息化资料的购置经费;同时,根据医院的发展逐年增加文献信息资源购置经费。

  第三条

  教学经费预算的核定依据

  专项信息经费根据医院各年信息化计划的需要,考虑医院的`财力分项核定。

  第四条

  经费使用监督

  为确保经费足额投入到信息化工作中,医院将加大信息化经费的监督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严禁挤占、挪用。具体做法是:

  (一)医院监督。医院分管信息化建设的负责人应于每年底向医院汇报经费的使用情况。

  (二)财务监督。会计人员应提高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对每笔支出认真审核,严格把关,杜绝不合理,不合规的支出。

  (三)审计监督。医院审计处每年应定期对信息化经费投入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的监督、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

  三、建立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信息保密制度、信息安全制度、信息网络安全制度、计算机防毒制度、数据备份制度等各项制度,医院各科室应严格按照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执行,如出现违规操作情况将进行处罚以保证信息化安全。

  四、信息化培训制度

  1、业务学习培训计划由信息科根据工作计划作出安排。

  2、成立业务学习小组,定期组织业务学习;

  3、工作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不少于20个课时的专业培训。

  4、工作人员必须完成布置的学习计划安排,积极主动地参加信息部组织的业务学习活动。

  5、有选择地参加其它行业和部门举办的专业培训,鼓励参加其它业务交流和学习培训。

  6、支持、鼓励工作人员结合业务工作自学。

  加强信息科人员技术培训与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升职业道德 掌握安全技术,确保责任落实到位,责任到人,更好的保障医院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实施方案 7

  一、指导思想

  根据市、区有关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文件精神及我校发展的实际需求,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和整合为核心,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我校现有的校园网基础资源及人力资源,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坚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层发展,积极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特色,充分利用本校现代化教育设施和教学特色优势,以科研为先导,以德育为动力,以教学为中心,明确创建标准、强化创建过程、突出应用、注重发展,积极创建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

  三、规划

  (一)、硬件及平台建设

  1、生机比达4:1,师机比达1:1。

  2、学校建成一批多媒体网络活动室和网络教室,提高对学生的开放程度,努力做到人(学生)空机不空。

  3、学校具有通用的管理、教育的学习平台。

  (二)、资源建设

  1、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市、区、校三级教育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

  2、加强本校教育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具有良好的质量,形成一定规模。

  (三)、应用水平

  1、建立学校网站,有高质量的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组主页、师生网页等。

  2、通过校园网络,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

  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4、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专项研究课题,成效显著;在形成学校特色基础上,积极带动周围学校共同发展。

  (四)、师资队伍

  1、网管人员定期接受培训,坚持持证上岗。

  2、中青年教师100%通过信息技术培训,网络学习和备课成为教师自我进修的一种重要手段。

  (五)、网络安全与制度建设

  1、及时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确保网络安全畅通;应用适当的软件,严防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害信息。

  2、对师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和自觉抵制能力。

  3、学校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建立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等方式,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4、经费保证。

  5、学校建立有利于加快信息化发展,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激励评估制度。

  四、推进策略

  (一)、优化教育资源,推动教育信息化

  1、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应用环境,提高使用效率。宽带教育城域网使学校获取外界资源变得非常快捷、方便,使教师手中的电脑提高其利用价值及利用率,使其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学校逐步投入,不断完善校园网络中心设施设备,添置专业web服务器与非线性编辑系统。另外,根据发展规划,要更新原来教师使用的办公用机。

  2、抓好信息化教材建设。信息化教材(音像、多媒体软件)资料建设是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将继续做好音像资料目录的编印、借阅工作。开展好自制电教教材的评比工作,鼓励教师应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件。建好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音像资料、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等,实现网络化发布与管理,不断充实校园网络资源。

  3、做好网络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站的维护与更新。加强对师生进行系统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教育,明确网络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对网络定期检查维护,确保网络安全畅通。网站制作者要精心建设好、开发并完善在建栏目;建立好各校、各科室通联队伍和信息送交制度,开辟教育教学信息专栏,让复合型网站成为教师信息库、备查处,展示学校素质教育的精品窗口。

  (二)、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素质

  1.全校教师掌握基本计算机操作及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35岁以下青年教师能进行课件制作及具体网络的基本技术。

  2.逐步实现教师无纸化办公。以熟练运用校园网管理平台、学校资源网进行教学工作与开展科研工作。

  3.明确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要求,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计算机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改革和实验。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4.以学校为基地,在教师制作课件的实践中、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能力。促进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能力,为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奠定人才基础。

  5.科研先导,开展区域性教改实验研究,努力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新模式,启动以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为目标的互动教育新模式的研究,积极开展运用网络实现教与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校与社区互动的试点研究。

  6.寻求教育信息化新的.突破口。开展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新模式的实验,在已积累的相当数量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规划、校本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思路,通过“自创课件、网上下载与市场购买相结合”等措施,系列性地、专题性地集中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

  7.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形成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氛围,培养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覆盖各科、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改的骨干教师群体。

  (三)抓常规,充分发挥装备设施效益

  1、进一步抓好电教器材的保管和借用。抓好现有设备的维护、保养,技术室定期进行维修、保养。鼓励教师借用,及时做好登记,期末进行检查、考评。

  2、进一步抓好班级设备的使用。宣传发动全体教师用好网上电教课登记系统,科学、合理、规范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每次用后及时做好记载。定期公布使用情况统计,教师完成电教课的数量将与教师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挂钩。

  3、进一步抓好专用教室的管理。加强计算机网络教室管理。实验室要做好实验器材的保管,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制定好各年级实验计划,认真填好《实验纪录》,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图书室除了要做好借阅记载外,要开展各种评比活动,加强校、班两级图书室(柜)流通,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信息技术教研组要加强学生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认真上好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学习和使用上网浏览、收发邮件、文字输入等技能,组织兴趣浓、基础好的学生开展电脑作文、电脑绘画、网页制作等趣味活动,培养和发展特长学生。

  4、根据学校工作整体计划要求,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在学校年度(学期)工作计划中,对信息化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健全信息化设施使用、管理、维护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有利于加快信息化发展,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激励评估机制。

  (四)抓科研,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化对现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教学的尝试实践则能加快现有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能为教师进修和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便捷的工具与场所,使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上来。我们要利用好江阴教育区域资源的优势,利用好全国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校的优秀资源,大力研究,敢于尝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结合课程实际,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积极尝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信息化实施方案 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一个地区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快工作步伐。为明确我校信息化建设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学校信息化工作,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安全保密”的原则,以整合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为重点,尽快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集信息开发、应用、建设、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全校上下贯通、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比较完整的信息化体系。

  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教育力度。一个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受制于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应确保学生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逐步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观念。使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①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②加强信息技术培训辅导工作,不断积累辅导经验。

  ③开展学生电脑小制作活动,每学年开展班级网页制作比赛、电脑设计比赛,争取在各级比赛中取得较突出的成绩。

  ④组织成立“电脑兴趣小组”,做到有辅导老师,有活动安排,提高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

  2.努力建设一支信息化的教职工队伍。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努力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中心。应深入调查与研究,探索更为有效的培训方式,重点应立足“以用促学”的方针,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为此应努力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以中级考试为切入点,长期坚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全员培训。逐步改变培训的方式,提高校园网在培训方面的'作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同时逐步更新培训内容,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网络安全和病毒防护、学校管理系统应用的培训。

  3.加大力度建设学校的资源库及其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是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为此,建设一个资源充足、种类齐全、使用方便的校本资源库是重中之重。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资源库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资源种类与学校教学实际不相适应,资源内容没有校本化、管理无序,可利用性较小,使用效率较低,不能真正实现资源库本应发挥的效用。

  三、信息化建设主要工作:

  1、加强管理,注重调查研究,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特别是应着重研究校本资源的目录结构,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资源库系统。目前应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在半年内完成原有的资源库的结构调整。

  2、应逐步开展案例、课例库建设,应着重理清现有的各类文本资源、课件资源、音像资源的管理目录,在此基础上新增案例、课例库。目前,我校的校本视频资源非常缺乏,应着力开展此项工作。

  3、着重资源库与教师的接口、平台建设,以实用、易用为原则,做到每一类资源都有相应的用户界面。着重加强校内资源“点对点传输”研究与建设,争取在两年内完成此项工作。

  4、应进一步加强资源库使用的培训,做到人人会用资源库,天天使用资源库,真正发挥资源库的效用。

  5、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精心设计,逐步建设学生学习资源库、学生自主学习网上讨论区、学生网上社区。

  6、加强学校网络系统的管理和建设工作。校园网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还包括所有的用户界面。在加强硬件管理和资源库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建设用户平台。最终应以学校主页为轴心逐步建成对外宣传界面、校内资源库系统、在线教学系统、德育系统、行政办公系统等子系统群。近期内重点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①硬件层面:应加强管理,及时监控,确保学校网络系统的安全、顺畅运行,为广大师生工作、学习服务。

  ②软件层面:加强学校主页建设,确保学校主页拥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对外宣传,一是为扩充各个子系统作相应的准备。

  ③逐步开展各教研组、部门的网页建设;给有兴趣的教师以适当的培训,大力提倡教师建设个人主页。

  争取在两年内,完成教研组、部门主页建设,两年内有三到五个的教师主页。逐步建设学校行政办公管理系统。行政办公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实现无纸化办公,力争用一到两年的时间使全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上个新台阶。

  本《方案》主要是为落实学校发展远景规划中提出的有关学校信息化目标而制定的,每学年应根据本《方案》提出的目标制订相应的实施计划,做到有步骤、急缓有序,逐步推进,力争能早日完成。

  信息化实施方案 9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效能,锤炼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学校信息化工作有新的跨越,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学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不足与缺陷。但是,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或者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学校的正规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将积极探索学校正规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作用,同时也将研究学生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领域。

  二、主要任务

  1、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重点在局域网的优化配置。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内网运行速度。在办公室、教学楼构建无线网接入设备,逐步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

  2、通过健全、完善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信息技术设备管理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形成学校齐全、规范的信息化实验规章制度。

  3、建立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平台,把现网站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重建整理,逐步充实教学资源。形成师生共建、能和“心通互动教学平台”整合,具备校本特色,为广大师生青睐的资源网站。在现有电子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库藏,优化组合学校现有的多媒体、音视频资源信息储存,争取和学校教育平台整合,为师生提供快速查询下载的服务。

  4、在完善更新学校数学学习网站、信息科技学习网站、语文学习特色网站的同时,再建设几个主题学习网站和班级主页的链接。为改善目前学校网站信息更新慢的状况,尝试在教师中培养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带头人在信息中心的统一协调指导下,对网站相关模块的信息更新,加快更新频率。

  5、建设校长管理平台,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块,实现学校各管理部门利用网站后台管理,及时发布、更新学校各类管理信息,提供学校公共基础数据查询、信息检索等服务,初步实现学校教育行政管理自动化,提高协作效率。

  6、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完善教师网站“我的空间”,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网上存储、网上交流平台(网络公文包),使课件管理、文件传输、师生交流的网络化变为现实,提高教育效益。

  8、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学习环境和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三、基本目标

  1、加大硬件投入,完善校园网,更新添置计算机

  2、加强软件建设。丰富改进学校主页并定期更新,使学校网站形成较为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库。

  3、加强应用,服务教学。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字化技能。

  4、加强校园网建设。

  (1)宣传了解。

  让教师了解校园网的功能及其对学科教学、认真工作、课件制作与传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让教师受其“诱惑”,享其“便捷”。

  (2)加强管理。

  制订校园网管理制度,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做到定期维护、不断完善。(如软件的升级等),确保校园网畅通。

  (3)实践应用。

  5、对全体教师进行全员化培训。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形成一支健全的具有一定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四、网络管理

  1、加强对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完善规章制度。

  2、学校应对师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确保校园网网络运行高效、有序。

  五、继续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

  学校计算机网络通过几个学期的调整和重新布局,以及将学校局域网提升至域管理,在各方面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

  学校网站的建设,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本学期将进一步在学校网站如何做深,以及特色平台如何进一步完善等方面,听取意见,进行修改。

  六、协助学校各部门开展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各项活动,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

  互相协作开展具有各科特色,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整合活动。学校各部门的任何活动,其实都是部门间相互协作的一个过程,绝对不是独立的分支,任何一个活动都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一次成功的活动,其实就是学校各部门间相互默契配合的体现。信息室在整个活动中应该积极地参谋,指导部门负责人合理选用信息技术,充分恰当体现学校的信息技术特色,全面推进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实施方案 10

  一、前言

  为了贯彻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建设的总体目标,针对我校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情况,通过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探索与实践,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的素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能,提升学校办学整体水平,为全市基础教育的全面推广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提供可行或可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二、学校现状分析

  首先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应用情况、师资水平、学生信息化应用情况、学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应用特色等六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工作项目并具体解决问题。

  1、信息化基础设施。

  学校总共有31个教学班,每个教室配有班班通设备一套,能基本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学校专任教师基本达到人手一台计算机,能开展网上校本教研活动。学校有专人对学校网站以及硬件设施维护,学校配有一台服务器,两台摄录机(可用于拍摄实录课);办公室能直接上网;在校学生家庭电脑配置率为25%,能上网的占其60%。

  学校建有校园网站,所有教师都会上网浏览或下载各类教育教学资源,96%的教师每天都会上网,主要教育教学资源来源于班班通客户资源库、荥阳市教育信息网及相关网站;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可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及发布通知和学生作业。

  2、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学校在信息化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上进一步倾斜,已购买一部分教学用光盘和软件,添置教学用设备器材,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在学校网站上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库逐步充实,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还不高,校外教育资源库不善于利用,教师之间缺乏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比较缺乏,目前相当部分的教师都是依靠自己搜索或制作课件来进行课堂教学,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师资水平。

  学校共有教师xx人,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xx人,小学一级教师xx人,小学二级教师xx人,见习与工人xx人。学校专任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如:教师会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上网查找教学资料,制作基本的教学课件(如PPT)等;大部分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各种活动,并逐步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专业、团队的引导,学科整合难以产生持续和优质的实质性效果。学校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的课题研究比较缺乏,有待专家的引导并付诸实施。

  4、学生信息化情况。

  由于资金和师资方面的原因,学校现在没有配备电教室,也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学校三年级以上学生还是有45%以上的学生有一定的电能操作能力。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放学之后信息化应用环境不够理想,家庭电脑拥有率约25%。

  5、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述情况,初步制定在未来的1-2年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部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部分骨干教师的学科科研能力;拓宽数字资源来源渠道,能基本满足教师课堂教学的需求;优化学生信息化应用环境,开展学校信息化活动,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开展各类信息化校本研修活动,形成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特点;制定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助推学校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三、项目目标及策略

  (一)提升教师信息化工作的水平

  目标1—1:熟悉常规的教育信息化技术,能使用word、ppt等制作常规备课文档和教学课件,能通过网络参与教研活动。

  策略:规定所有年级和学科进行分层电子备课,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根据部分教师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信息使用技能培训。

  目标1—2:使能力较强的`教师学会利用软件制作较为复杂的课件,能使用现代教学软件组织教学活动。

  策略:拍摄应用现代教学软件开展的教学实录课,评出高质量的教学实践课公开展示并推荐参加各种比赛;展示教师制作的优质课件并给予奖励,推荐至上一级参加比赛;开展相关的信息化使用技术培训。

  目标1—3: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涌现一些信息化教学能手,形成学校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积极氛围。

  策略:开展运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相关教学评比活动;运用网络教研实施传统校本研修活动及同伴互助常规教研。

  目标1—4: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反思,形成学校网络教研环境,发表信息化教学的相关论文并能确立课题进行研究活动。

  策略:完善充实学校教师博客,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二)增强学生信息化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目标2—1:开设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会学生正确收集、查询、处理信息的能力。

  策略:在学校基础型课程中开设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学会基本的文字保存、图片下载的信息收集、整理、归类、处理等方法;在学校网站建立学生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学习互动、分享学习心得、畅想未来美好生活等。

  目标2—2:组建学校电脑学习兴趣小组,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开展学生电脑作品比赛,提高学生电脑绘画设计能力。

  目标2—3:开展家校互动交流,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学生家长运用信息化的能力。

  策略:通过家校互动、校讯通平台与家长进行实时交流,努力提升家校交流的质量;通过交流平台及时发布学校或班级通知、学生作业、班主任寄语、家长留言等,切实提高信息化运用的效率。

  (三)满足教师日常信息化教学的基本需求

  目标3—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大部分教师能熟练运用市、校级资源库。

  策略:要求教师能经常进入“班班通教师资源库”网站浏览下载优秀录像课例进行观看,通过裁剪变为自己的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目标3—2:增加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开发教学课件。

  策略:通过合作备课,共同寻找课件素材,一人制作,多人共享;开展教师信息发布评比活动,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的积极性。

  目标3—3:早日形成学校个性化资源。

  策略:与兄弟单位合作,为我校编辑学校现场会、大型活动录像片,形成学校个性化学校资源。

  目标3—4:整理学校现有资源,有序建设学校资源网,满足后续要求。

  策略:动员每位教师上传自创教学论文、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充实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库。

  (四)营造学校信息化应用特色

  目标4—1:提高师生人文素养,逐步打造学校特色校园网。

  策略: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教师学生博客、家校互动平台、BBS论坛等网站建设,逐步形成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特色;及时发布学校各类活动简讯,大力宣传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与方法,有效反映学校内涵发展的具体要求,努力建设学校特色网站。

  目标4—2:营造学校橡棋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策略:结合信息技术,开展各种橡棋活动,努力营造学校橡棋文化,制作橡棋活动的各类图片、视频、新闻,积极推进学校特色网站的建设。

  (五)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

  目标5—1:成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信息化工作制度及计划,确保信息化工作管理到位。

  策略:

  ①信息化应用工作制度、计划的制订徐广杰(分管领导)

  ②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邢培菊、崔瑞杰(师训)

  ③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谷秀琴(副校长)

  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马飞燕(教科研主任)

  ⑤教育教学专题教研和研讨、丁春巧(教导主任)

  ⑥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办学特色、聂志莲(德育教导)

  ⑦具体项目推进的过程监督、张振敏(校长)

  目标5—2:细化信息化工作实施步骤,有序开展信息化具体工作。

  策略:认真组织安排信息化各项工作,努力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晰、要求具体、过程扎实、效果显著。

  四、项目工作计划

  略

  信息化实施方案 11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规定和工作部署,积极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市教育局现就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步骤

  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

  到20xx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30%左右的教师开通个人网络学习空间。

  到20xx年,基本形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广泛融合的教学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观念、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逐步缩小县市、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

  到20xx年,实现环境建设、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建设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二、重点工作

  1、认真做好教育信息化体系顶层设计

  坚持“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方针,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用3到5年时间,初步建立“机制健全、设施完备、资源充足、应用广泛、效益显著”的全市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2、深入推进“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建设

  按照国家和省工作部署,与中国电信等网络运营商合作,继续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个人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

  3、加大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力度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加大培训力度,加快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考核奖励的基本条件。

  4、广泛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湖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力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优质教育资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局面。认真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总结经验,形成一套有黄冈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推出一批教学名师。

  5、大力提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水平

  通过送教下乡,“网络支教”、“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形式,努力提升教学点教学资源应用水平,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6、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强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阵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确保信息技术课程按国家规定开足开齐,加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的监测和考核,尽快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中考范围。

  7、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定点帮扶机制

  依托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省数字校园示范校,建立城乡结对帮扶机制,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定点帮扶活动。通过几年的努力,带动薄弱学校,尤其是教学点师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整体提升。

  8、建立稳定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撑队伍

  健全各级各类学校电教机构和教育信息化工作队伍,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城区中小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应成立信息化中心,其负责人相当于处室主任,并至少配备1名专职信息技术人员(规模在12个班以上的学校按每增加12个班增配1人),新配备信息技术人员必须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方面应与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9、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

  积极与省教育厅对接,加强职业教育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职业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仿真中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

  10、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进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努力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科学化,促进政务、校务公开。

  三、保障措施

  1、强化认识,加强领导

  成立由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学为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黄冈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

  各县市教育局和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立推进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强化责任,主动作为,创新推进,在资金投入、项目建设方面予以优先考虑,确保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明显实效,确保20xx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按照“政府主导、分级投入、多方筹措、均衡发展”的原则,加大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争取将运行维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公用经费中单列,保障运行维护工作需要。充分使用好国家“全面改薄”项目资金,优先考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在公用经费项目下设信息技术服务费科目,确保公用经费的10%用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积极推动“企业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政企合作建设模式。

  3、加强督办,确保实效

  完善信息化工作绩效评价和专项督导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体系,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纳入督导评估范围,不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专项督查、评估。

  信息化实施方案 12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落实,发挥教育信息化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我校办学内涵。根据《冲鹤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的要求和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勒流街道20xx—20xx年上学期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内容要点”的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冲鹤小学20xx—20xx年学校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细则》。具体内容如下:

  一、成立教育信息化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总负责人:

  成、员:

  三、具体实施细则及明确分工。

  1、制订各班设施使用登记制度以及和全体教师“办公电脑使用制度和责任书”、“各班教室教学设备使用与管理责任”。(吕校长)xx年11月3日—5日;

  2、开展校本培训(吕校长、潘兴带黎汉清、)xx年11月8日—10日;

  3、补充建立学校ftp教学资源库,并为每位教师建立独立登录学校ftp教学资源库的帐号和密码。(潘红亮)xx年11月5日;

  4、资源库收集。

  各科组长要定时完成教师资源库内的课件、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案、试题的收集工作,分类存放。为教师日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丰富教学资源。(xx年11月5日——20日);

  语文科组:由黄爱环、江健英负责。

  数学科组:由黄秀玲、郭庆江负责。

  英语科组:由钟国健、潘红亮负责。

  5、开展班级网页评比:xx年11月5日完成,(黎汉清、潘红亮)

  6、做好本校网站的更新工作。黎汉清、潘红亮(xx年11月5日—18日)

  7、开展教师博客评比工作。要求每位教师的.博客数量达到5页以上,(xx年11月15日)

  8、检查教师登录顺德教育oa、使用顺德教育oa收发文件的操作情况,要求每位教师每天所发送的数量要达到4条以上。

  9、协助校长做好校长的博客的更新工作。xx年11月7日—15日;

  10、组建各班电器管理小组,开展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日常管理使用教室平台的培训工作。(黎汉清、潘红亮)xx年11月9日;

  10、课件制作竞赛评比:

  做好每学期一次的全校性课件制作竞赛评选工作,有关竞赛标准和要求,校务工作会议讨论,然后本校网站公布,课件竞赛时间另定。优秀的课件上送街道电教中心。xx年1月5日之前完成;

  11、做好电脑室硬件维修工作。xx年11月20日前

  12、做好本学期相关评价工作:信息技术应用先进个人,资源库评比工作。

  信息化实施方案 13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近年来,我区食品安全各部门不断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已建立或正在建立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系统,部分信息系统还在规划中。如:自治区卫生厅已建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国家级)、食品安全事故上报网络(国家级)、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正在建设食品安全风险预测预警与溯源系统;自治区商务厅已建成生猪屠宰监测系统,正在建立生猪屠宰视频监控系统,规划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指挥系统;自治区工商局已建成食品流通许可登记系统和食品检验信息录入系统;广西出入境检 验检疫局已建成出口食品化妆品信息通报核查管理系统、进出口食品化妆品不合格信息管理及风险预警快速反应系统、出口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原辅料使用备案管理系统;自治区质监局建成了金质工程食品生产监管系统、食品生产许可网上审批系统,正在建设食品安全“三抓手”重要数据报送溯源监管系统。

  (二)存在问题。一是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未统一规划布局。 目前全区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普遍未设置专门的食品安全信息化机构,没有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未做到统一的受理和处置。二是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全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累计14750万元,而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仅为20xx万元,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三是已建成的部门信息化系统之间没有实现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应急联动能力薄弱。商 务、工商、质监、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已经建成的其他信息化系统一般局限于本部门的许可登记、信息备案、现场监控等。信息化系统功能单一,互不兼容。

  二、建设目标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建设功能完善、标准统一、信息共享、 互联互通的自治区、市、县三级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投诉举报协同处置系统、应急处置指挥信息系统和覆盖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猪肉、蔬菜、酒类产品、 保健食品等品种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通过技术手段汇集全区各 类食品安全信息,实现各部门、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对食品安全实施科学有效监管。

  三、规划布局

  自治区建设全区统一标准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置系统、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系统(试点)和食品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纵向上与国家级相应的系统对接,下与市、县级平台(系统)联通;横向与相关部门的子系统建立联系,整合现有各部门信息化系统资源,实现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共享。由自治区食品安全办统一协调、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各监管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市、县(市、区)相应建设本级平台(系统)。

  四、工作任务

  (一)建设食品安全信息平台。由各级食品安全办负责组织平台建设。平台设计为分布式的应用平台网络,由1个自治区级平台、14个市级平台和109个县(市、区)级平台组成,纵向每级节点与同级(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建立横向联系网络。平台建设充分考虑各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现有系统的兼容和对接,以及数据的融合,为现有系统留有接口。自治区级平台重点承担综合管理功能,汇集来自全区各类食品安全信息,提供决策、分析支持,同时也作为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全区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建成后可以 实时开展风险预警、风险交流、信息发布,有关数据实时入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中重要支撑作用。

  责任单位: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牵头部门为自治区食品安全办,协同部门为自治区农业、商务、卫生、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水产畜牧兽医和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

  (二)建设舆情监测系统。由各级食品安全办负责组织建设。通过运用搜索引擎技术、文本处理技术、视频扫描技术、手机短信平台以及人工监测等手段,重点开展对网络、报纸、电视、广播、杂志、手机短信等的'舆情监测,收集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评估预警、下架召回、食物中毒、人畜疫情、重大事件、专家建议等动态信息;查阅专业期刊和文献,密切跟踪科技前沿、重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评价等研究成果。实现多角度食品安全舆情信息监测、采集、智能分析、处理、预警、上报等功能,并定期形成《食品安全动态》、区内外、国内外食品 安全形势分析等。在自治区食品安全办的统一协调下,建设自治区级舆情监测中心系统,各级有关监管部门建立分系统,自治区级与各级分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通过系统,充分了解公众 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重点,全面掌握食品安全动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实施有效监管措施和舆论引导。

  责任单位: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 牵头部门为自治区食品安全办,协同部门为自治区农业、商务、卫生、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水产畜牧兽医和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

  (三)建设投诉举报协同处置系统。由自治区食品安全办负责组织建设。明确承担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受理工作机构和相应职责,对外增挂“自治区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受理中心”牌子,落实人员负责相关工作,启用全区统一的 12331 食品安全举报电话,建立举报协同处置系统,并与工商 12315、质监 12365、商务 12312 等部门举报系统对接,实现全区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的“四统一”, 即统一受理页面和编码、统一受理标准、统一分类处理方法、统一信息报表和数据分析格式,确保“统一受理”数据和“分口办理”数据能够实时衔接。

  责任单位: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 牵头部门为自治区食品安全办,协同部门为自治区农业、商务、卫生、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水产畜牧兽医和广西出 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

  (四)建设电子追溯系统。加强食品安全日常监管手段的建设,结合广西实际情况,建立以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猪肉、蔬菜、酒类产品、保健食品等产品在生产、流通、存储、消费各环节的追溯系统,并逐步拓展到其它重点食品品种领域。整合各监管部门现有系统,充分发挥各监管部门的技术优势,通过推行食品标识和食品生产档案电子化、推进食品索证索票购销台 帐电子化、建立生产环节重要数据报送溯源全覆盖系统、网络终端食品信息查询和投诉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重点食品的全程可追溯。实现追溯系统的数据和信息统一归集到自治区食品安全监控机构。

  责任单位: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 牵头部门为自治区食品安全办,协同部门为自治区工信、财政、农业、商务、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水产畜牧兽医和 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

  (五)建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在卫生部门已建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食品安全事故上报网络、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正在建设的食品安全风险预测预警与溯源系统基础上,建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系统,收集与食品污染和健康危害信息,科学评价广西不同食品的安全状况和隐患,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责任单位: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 牵头部门为自治区卫生厅,协同部门为自治区工信、农业、商务、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水产畜牧兽医和广西出入境 检验检疫局等部门。

  (六)建立实时监控系统(试点)。在南宁市青秀区餐饮服 务单位开展电子化实时监控试点工作。建立餐饮服务试点单位的 电子地图,安装数据采集客户端软件和监控摄像头,实现实时监控,并逐步推进。

  责任单位:南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 牵头部门为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

  (七)建设应急处置指挥信息系统。由自治区食品安全办负责组织建设。在食品安全监控机构的整体框架下建设高科技、功 能全面的自治区、市食品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全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置联动网络平台和自治区、市、县三级食品安全应急指挥与处置系统和移动指挥应急系统,包括应急通讯、图像监控、风险监测、预警发布、问题产品紧急核查与召 回等模块,具备信息传输、综合研判、指挥协调、资源调配、视频会商、辅助决策和总结评估等功能,实现全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的信息化,提升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指挥决策能力。

  责任单位: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牵头部门为自治区食品安全办,协同部门为自治区农业、商 务、卫生、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水产畜牧兽医和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

  (八)加强人员培训。通过“走出去”和“走进来”的方式,有计划安排信息化工作人员到区外学习考察,请专家到广西来进行讲课、培训,与区内外高等院校建立全区食品安全信息化人才培训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信息化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

  责任单位: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 牵头部门为自治区食品安全办,协同部门为自治区农业、商务、卫生、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水产畜牧兽医和广西出 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

  五、工作进度

  (一)20xx-20xx年。

  1.在正在建设的 12331 投诉举报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全区食 品安全投诉举报协同处置系统。

  2.建立自治区级舆情监测系统。

  3.建立自治区级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指挥信息系统。

  4.初步搭建自治区级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5. 初步搭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系统。

  6.初步搭建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

  (二)20xx年。

  1.完善全区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协同处置系统,覆盖自治区、 市、县三级。

  2.完成舆情监测系统建设,覆盖自治区、市、县三级。

  3.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指挥信息系统,覆盖自治区、市两级。

  4.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覆盖自治区、市两级。

  5.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系统。

  6.完善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

  (三)20xx年。

  1.完善全区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协同处置系统。

  2.完成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指挥信息系统建设,覆盖自治区、 市、县三级。

  3.完成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覆盖自治区、市、县三级。

  4.完成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

  5.建设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实时监控系统。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组织协调全区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工作,各级食品安全办承担日常工作。 各监管部门明确食品安全信息化专兼职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程 序做好项目的调研和可行性论证。

  (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资金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自治区食品安全办要会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科学测算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金,积极向国家申请项目资金,争取给予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更多支持。自治区财政要落实好国家项目配套资金,合理确定自治区与市、县财政分担比例。

  (三)加强督导检查。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和验收方案。各地各部门把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评指标,加强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检查和督导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信息化实施方案 14

  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及阜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工作部署,加快推进太和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省、市“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以及关集镇中心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结合我园,特制订《关集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为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我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

  使我园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培养幼儿初步感知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农村幼儿适应并融入现代化社会的脚步,拉近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之间的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之间的距离。到20xx年,我园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将迈进全镇前列,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对我园幼儿教育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1、加快“三通两平台”(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建成网络、资源和服务全覆盖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2、加强幼儿园信息化应用与管理,促进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深度融合。建设为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和示范校,促进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全面提升。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阶段性目标及任务

  为了稳步推进我园教育信息化建设,按照前瞻性、实用性、可扩展性、规范性和我园实际情况,对教育信息化逐年进行分级建设。

  1、工程建设进度

  为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教育强县”创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20xx年秋季开学起,到20xx年暑假间,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作如下分解。

  从本方案制定至20xx年暑期是工程第一阶段,为实施探索阶段。结合我园实际情况,目标达到或接近C级学校标准。

  20xx年秋季开学至20xx年暑假是工程第二阶段,努力实现B级教育信息化学校标准。

  20xx年秋季开学至20xx年暑假是工程第三阶段,为完善升级阶段。根据我园具体情况,进一步升级,把幼儿管理、教师考勤、资源管理等全方位纳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范畴,打造智能化校园。根据幼儿园的发展情况,向高一级教育信息化标准升级。

  (二)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库和共享平台建设

  加强教育资源库和关集幼儿园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积极完善幼儿园配置急需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具有幼儿园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

  目标:

  1、配合中心校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参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每年要开发我园优质教学资源,完成3节以上课例的学科审查、拍摄、制作和向中心校推荐上报工作。

  具体措施:

  1、我园积极配合中心校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资源网)。

  2、教师制作的课件要及时上传到中心校信息处。

  (三)、网络工程建设

  目标:到20xx年底完成我园互联网宽带升级。

  四、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培训

  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加大引进与培训的力度,建立具有信息化素养的领导班子队伍、专业能力强的技术骨干队伍。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调动我园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的.积极性。

  (一)信息化的领导班子队伍培训

  目标: 积极参与中心校组织的信息化管理及办公自动化培训。

  (二)教育技术能力骨干队伍培训

  积极参加中心校开展的各级各类信息化培训。通过三年培训,我园达到县、镇级教育技术能力骨干教师1人。

  (三)电教管理员队伍培训

  每年参与一期电教管理员培训,使我园电教管理员达到1人。

  (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根据皖教秘〔20xx〕489号《安徽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要求,实现我园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人人会”的目标。建立幼儿园信息技术教师包园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具体措施:

  1、培训任务。20xx年培训1人以上的学科教师,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下同);20xx年培训学科教师人数达4人以上;20xx年达5人以上;20xx年完成全部培训任务。

  2、培训年度计划。

  3、校本学科教师培训。按照《安徽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合理规划培训安排。

  五、信息化应用推进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幼儿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形成新技术、新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推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功经验。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观课评课、专题讨论、专题报告等研修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说课标、说教材、说课、评选应用新星等研修活动。

  (三)学校管理信息化

  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树立学校形象。

  六、推进策略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原则

  在推进过程中,要坚持“以班带园、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开展幼儿园的各项应用实验。幼儿园则要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一步制定推进工作计划。

  信息化实施方案 15

  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实施方案》,结合我校信息化应用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和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应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并逐步将教育、教学和管理架构到信息化的平台上,打造数字化的教育环境,切实提升我校信息化的发展内涵,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进而推进学校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创建新型的农村现代化学校。

  一、学校简介

  我校是一所远离市区的公办农村小学,全校共有21个教学班,教职工总人数62人,在校学生1032人。

  二、学校现状分析

  首先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应用情况、师资水平、学生信息化应用情况等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明确项目具体解决问题。

  1、信息化基础设施

  硬件建设:学校总共有25个普通教室,现有教学班21个,其中有四个教室分别安装了1台计算机和1台电子投影仪,有1个计算机房,共50台电脑,学校有信息兼职教师一名,负责硬件设施及网络维护;学校教师家中基本都有电脑,且已上网。在校学生中10%左右家中配置电脑,基本都能上网。

  2、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教育资源方面学校已有投入,购买部分教学光盘资源。总体而言,资源不丰富、与实际需要脱节;校外的资源库使用比较少,教师之间缺乏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目前相当部分的教师都是依靠自己搜索或制作资源,数字资源缺失是阻碍信息化教学很大障碍。

  3、师资水平

  学校共有教师62人,中老年教师居多。学校大多数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小部分教师能在自己教学中尝试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并认识到其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专业、团队的支持,整合活动零星进行,难以持续产生实质效果;教师基本未参与过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课题研究。

  4、学生信息化应用

  由于学校的设备还不能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学生信息化应用技能较差。

  三、二年内的工作目标

  1、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积极开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根据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和学校内涵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开展分层、分项、分类的专业培训,达到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技能的目的。

  2、开发校本资源,服务课堂教学。聚集课堂,开发和应用校本教育教学资源,既要有教的资源,又要有学的资源;形成一套各年级各学科的电子教案和课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整合,各学科都要有相当数量的课堂实录作为教研的素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后的诊断,为教师的网上教研提供资源,拓宽教研的组织形式,优化教研的质量。

  3、完善校园信息化环境,打造数字化校园。利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力量,提升学校信息技术设施的水平,做到信息技术设备随处都有、随手可用;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初步建成能为全体师生提供综合服务的数字化平台。

  4、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继续完善已有的信息科技校本课程,利用业余时间增加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机会,巩固和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用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

  5、完善管理平台,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组建信息技术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和分工。充实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改进教学管理流程与运作方式。

  四、工作推进策略

  1、整体推进,分步实施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网络,搭建信息平台,添置一些必要的设备,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全体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学校各项工作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化管理。

  2、培训实践,表彰奖励

  调查分析学校各年龄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以及多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

  3、骨干带头,管理跟进

  要充分利用那些具有较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老师的作用,让其在校本培训、教学实践、网络使用等方面对需要帮助的老师进行辅导、示范、指导,建立起互帮互助的一对一共同体;学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要充分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部署好、指导好、管理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工作。

  五、主要工作项目

  1、加强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化专题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上海教育资源网应用培训;课堂摄录、基本编辑技能培训;教学管理平台使用培训积极组织参与教学设计、教学理论、课程整合、教育技术、信息能力等各项专项培训活动,提高学校管理者信息化的领导力,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的.服务能力。

  2、做好数字化资源的校本建设,积聚校本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一方面要利用好教育资源库和课程研修网提供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要立足本校学科主题的校本资源建设,着重梳理优化,形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的应用效益。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大家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贡献。

  3、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网络服务器的管理和使用效率,全面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学籍管理、教师人事档案管理、财务资产、图书管理、校务管理的信息化。并做到常态化、规范化,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效能。

  4、逐步搭建、充实和完善学校资源库,要分学科、分学段建立充实学校教学资源,本校教师能制作的教案、课件等资料要及时上传到服务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全校师生开放,做到办公室和教室信息相通、资源共享,发挥网络优势,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入开展。

  5、聚集课堂,探索各项信息设备和应用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开展教研组活动,听课、评课、探讨等形式探索出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途径。

  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功能,学科教学特点以及教师的个人实践,努力探索出符合各班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利用与更新中心小学、长春岭镇中心小学组团式发展学校的合作关系以及临近小学的友谊学校资源,依托信息技术,相互学习,进行信息交换、经验交流、专题研讨和互相对话等活动,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设计的途径。组织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优、课件评比等活动。

  6、加强信息科技学科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与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学技术、用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确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部门对项目推进各项工作的安排、指导、支持与协调。

  (二)制度保障: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教育信息化先进教师的评比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教育信息化专题活动的竞赛,对活动中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经费保障:根据学校的项目开展需求预算,确保信息技术装备的维护和更新需要。

  信息化实施方案 16

  为进一步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推动教育现代化,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根据《焦作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沁阳市教育局20xx年工作要点》(沁教文?20xx?1号)和《20xx年实验小学工作思路》,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1、构建学校“三通两平台”(实现宽带网络班班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共享优质资源,建设智慧教育。

  2、实现“四个一”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全体教师人人能上“四个一”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的达标课,推出50节精品课。

  3、教育管理在线平台应用常态化。

  4、提高校园电视台节目质量,每周更新一期节目,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亮点。

  5、学校网站能正常访问,定期更新,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主阵地。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建立ftp服务器(校级资源库),班班通同年级、同学科及跨年级资源共享。

  2、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3、装修校园电视台,提高录播质量。

  4、对网站进行升级改造,添加手机客户端功能,增加《实小风景线》电子版和《网络咨询》两个板块。

  (二)推进“四个一”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四个一”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探讨,人人能上“四个一”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达标课,推出50节精品课。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市信息中心和教研室的指导下,通过骨干教师赛课,语数外各推出1至2节精品课,作为样板课,在全校进行推广。

  2、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组建学校“四个一”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专家指导组,对全校教师分学科进行培训,指导教师如何将微课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3、全员进行赛课,教师人人能上“四个一”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的精品课。

  4、将ppt课件、微课应用和英语网络教材的使用作为学校赛课的重要评价标准,教师上课能够正确使用班班通设备,凡是上课时不能正确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不能评为达标课。

  5、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微课制作大赛,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站、微信等平台上进行展示。

  (三)大力建设学校资源库及平台

  建设一个资源充足、种类齐全,使用方便的样本资源库,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和师生信息化成果展示。

  1、用好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师生人人会登陆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师生能够在线阅读,在线交流。

  2、开展班级资源库评选活动。分优秀、合格和差三个等级,并在晨会上进行优秀班级资源库命名,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周评选一次。

  3、征集20xx年以来教育教学优秀资源活动,充实学校资源库。

  4、建立实验小学微信平台,人人参加微信,教师每周在微信上最少进行一次教育教学交流。

  5、开展学生网页制作大赛,筛选优秀学生网页作品在学校网站展示。

  (四)全面推进教育管理在线的运用

  1、规范公文流转。上级和学校文件、通知等必须在教育管理在线上进行运转。

  2、撰写教学反思。教师和行管人员坚持每天写好教学反思、工作日志。

  3、每学期最少开展两次教育管理在线平台优秀日志、教育反思评选活动。

  4、每学期开展一次信息化优秀科室评选活动。

  5、优秀微课作品在教育管理在线平台展示。

  (五)提高校园电视台办台质量

  1、结合学校中心工作,每周确定一个主题,根据主题制作节目,实现周周有节目。

  2、在教育台指导下,增加师生DV校园、才艺秀和感动实小人物事迹展等版块,提高师生参与校园电视台的兴趣,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

  3、邀请知名节目主持人到校与家长、师生代表参与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提高校园电视台办台质量和影响力。

  4、围绕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5、坚持每月将好的节目和新闻线索向市级以上新闻媒体推荐,提高学校知名度。

  6、每周将校园电视台节目链接到学校网站上,并在班会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观看,提高师生参与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的积极性。

  (六)创焦作一流校园网站

  建成集学校管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网络教研、互动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应用的综合平台。

  1、对学校网站进行升级改造。美化学校网页,在现有版块的基础上,增加《实小风景线》电子版块和师生各类信息运用(网页制作)版块。

  2、增加手机客户端,实现手机快速浏览。

  3、实现教育管理在线平台与学校网站链接,所有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或行管撰写工作日志时,必须通过学校网站进行登陆。

  4、规范网站管理,定期更新网站内容,严格网站工作审批程序,建立科室信息员工作制度,重要活动、新闻时效性强的工作要当天活动、当天更新。

  5、每周确定一个主题,选择优秀微视频在学校网站上展示。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实验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统筹协调,密切配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信息中心要对加强对教师信息化应用培训,确保教师熟练掌握各项教育信息化手段。各处室每周至少向信息中心上报五条信息。

  3、加强监督,严格考核。成立信息工作专项督导组,由办公室和信息中心参与,对各科室工作任务进行督导,对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的科室或责任人进行责任问效。

  信息化实施方案 17

  为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确保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以及《石泉县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学校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硬件环境

  学校有学生计算机房一间,共15台计算机,3套多媒体投影设备,学校有教师用计算机13台(包括各部室),一台万全服务器,均连通互联网(10兆光纤接入)。局域网内开通计算机共享,学校校园管理信息平台基本建成。曾溪左溪小学还没有接入有线宽带,只有一台模式二接收机。大沟小学已接入有线宽带,只有一台模式二接收机。左溪,大沟还没有建立学计算机房,没有建立电子备课室。

  (二)软件环境

  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趋于中老龄化,虽然均已通过信息技术能力初级考核,且能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基本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但不能适应新型式环境下对教师信息技术方面的要求。学校有一名专职信息技术老师兼职电教管理员。

  (三)、信息化基础

  目前学校建有校园网站,设有多个栏目,已经实现了新闻信心发布和对外宣传功能。学校信息管理平台基本建成,搭建了校本资源库,能够实现初步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的共享功能;。

  (四)存在问题

  1、目前,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性认识人不足、认识上差异较大。

  2、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处于初步阶段(在基本满足课堂教学、教师上网、电子公文收阅等初步水平上);

  3、学校现有计算机及校园网的利用率不高,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4、电子备课的习惯有待进一步养成,教师信息搜集、加工、处理、资源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5、硬件设施不足,教师办公电脑不足,没有班班通。村小只有模式二设备,尚无计算机房和电子备课室。

  6、校本资源库资源不足,尚不能满足教师教学要求,还许对资源进一步扩充、优化和完善。

  二、信息化建设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达到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县的验收标准。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完成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任务;加快数字化校园网建设进程,逐步推行电子备课和无纸化办公,构建教育教学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高水平的信息化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快教育专网的推广和应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备课,上课。强化资源与课堂深度融合应用。

  (二)具体目标

  1、全面改造升级校园宽带网络,实现由10兆光纤到100兆光纤的升级,扩大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改造计算机网络教室。大沟左溪建立符合标准规范的微机室、电子备课室。三所学校全部实现100MB光纤上网。

  2、整合校园广播、电视、监控网络、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3、不等不靠,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在20xx—20xx年累计投入,一年投入一套电子白板,争取尽快建成电子白板班班通。到20xx年,生机比达到8:1,师机比达到1;1。购置从学校管理到教学应用的软件系统(如:学校信息管理平台,极域电子教室等),提升我校信息化教学环境。

  4、完善教育信息化制度机制建设,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

  5、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20xx年,启动教育实名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我校所有教师开通网络实名制网络空间。通过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和网络教学活动。

  5、加强资源建设。开发校本资源,整合网络资源,拓宽信息资源渠道,丰富信息化资源内容和样式,通过课堂教学应用研讨活动,聚焦课堂,开发和应用校本教育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一套各年级各学科的电子导学案和课件,同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更好的服务课堂教学。

  三、实施计划

  1、20xx年

  ①进一步健全信息中心机构建设,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校委会成员,电教管理员为成员的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②进一步建设和维护学校校本资源库

  做好学校数字档案的整理建档,各部门负责人、各教师要按照学校数字校园办公平台(包含校本资源库)下的索引目录不定期上传数字档案,按照"谁负责谁上传和维护"的原则,做好已上传资源的整理工作,确保精品资源按学年度学期存放,并规划使用好服务器磁盘空间。逐步使教师学会学校局域网络使用,使教师逐步形成良好的.资源搜集、整理和存放的习惯,学会使用LeapFtp上传和下载资源,进一步使用该工具对资源进行整理。会对恒谦教育资源进行下载和修改,在恒谦教育资源网内建立学校自己的资源库。

  ③实现所辖村小宽带接入达到100MB光纤接入。曾溪小学利用两台企业级无线路由器,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④完成office软件在教学中深度应用之一——《powerpoint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培训部分。

  ⑤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购置电子白板并逐年投入,争取在20xx年全面完成新的"班班通"。

  ⑥要大力促进教育资源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坚持开展教学资源应用与学科整合教学技能大赛,促进应用常态化,并分层次提出应用目标,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水平,推进应用,研究的普及及和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对陕西教育资源网(教育专网)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网站的使用率。推动优质资源规模化应用,更好地服务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

  ⑦继续开展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活动

  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和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做好校内学生竞赛的组织、考评奖励工作。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中小学生电脑活动和县级中小学生文字录入"金手指"比赛,并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

  2、20xx年

  进一步完善校本资源库建设,充实精品教学资源,逐步完成数字化资源建设。

  ②完成包括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在内的集成信息中心建设,另学校单设校园监控室。

  ③学校缴费教师实名注册世界大学城云服务支撑平台,实现"三通工程中的"优质资源班班通"。为每一个班级搭建一个班级云空间,实现国外优质资源智能汇集。

  ④开展office办公软件word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及常用工具软件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培训。

  ⑤大力开展基于网络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和综合创新的能力。

  ⑥开展网络教研,探索信息技术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深层次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推进的安排协调。

  2、专业保障:

  ①项目指导:县电教中心、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

  ②学科指导:县教研室教研员、教务处主任、各学科组长、小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

  ③培训、技术指导:县电教中心、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

  3、经费保障。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和学校自有资金相结合的办法。加大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投资力度。按规定,学校要投入年度经费的10%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设备购置和维护费用,并逐年增加。

  4、师资保障。

  全面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培养一批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工作的管理人员,形成一支队伍稳定、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并具有良好敬业精神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基础设施管理、维护队伍。大力推动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常规化。培养出一大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骨干教师,并形成辐射带动作用,真正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5、机制保障。建立评估考核制度,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全面纳入管理人员和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要依托县电教中心,充分发挥学校网络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制定出台《曾溪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考核方案》和《曾溪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考核细则》,为教育信息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信息化实施方案 18

  为使我乡广大农民朋友及时、准确的掌握覆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相关信息,加速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奔小康,根据《xx县20xx年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精神,现就推进我乡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

  1.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以中心村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有效推进农村地区通宽带建设,促进农村电脑、电视、电话进一步融合,逐步提高农村居民计算机拥有量,提高农业领域计算机应用水平。

  2.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信息化机构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专家队伍更加壮大,信息处理、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机制更加灵活有效。抓黄沙坑村、高峰村2个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

  3.农民信息化意识进一步增强。结合县里开展“信息技术乡村行”活动,组织好农民培训工作。新发展农村信息中心户15户。

  二、工作内容及措施

  (一)夯实农村信息化基础。

  1.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通信企业联动,采取“政府贴补一点、企业优惠一点、农户支出一点”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信息中心户15户,对20xx年确立的农村信息中心户加大扶持力度。

  2.抓好“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具体做到:2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达到100%、7个行政村各确立一名村信息员。

  (二)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1.按照县农业信息中心的要求,我乡成立农村信息化工作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农村工作组人员为成员。硬件要求:有固定场所、有信息服务设备、有信息宣传电子显示屏或投影仪、有专职信息服务员;软件要求: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办法。

  2.大力推进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按照省信息化办“五个有”标准(有固定办公场所,有计算机、打印机、电话等信息服务设备,有上网宽带,有信息服务员,有长效管理制度),抓好2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站的建设。逐步延伸建设其它形式服务站,鼓励在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新农村建设社区活动室、万村千乡农家店等场所中建立信息服务站(点)。将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资金奖补范围,加大与通信企业的合作,提高建设效果。

  3.建立信息通联制度。整合现有涉农信息资源,以村级信息服务站为切入点,对接县农业信息中心,通联农业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广大农户。

  4.进一步提高“三农”信息工作水平。要树立农业农村工作宣传与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并重的思想,加大本地农业农村信息的整合利用力度,充分利用好手机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农民发布准确、实用的`生产生活信息,全面提升为农信息服务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为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1.加强信息资讯和发布平台建设。由乡统一组织实施,以村为主,建立果业、蔬菜、茶叶、油茶、生猪、家禽、水产、其他等8个农民手机号码、农民固定电话、农民宽带账号数据库,采取短信、自动语音外呼、网页推送等形式,根据季节和农事发送不同的农业科技信息。

  2.加强信息的交换与利用。建立信息定期沟通、交流和交换制度。每月定期召开信息员通联会议。全乡信息员要根据季节、气候、病虫害的变化,及时报送相关信息,每月最少报送一条。信息报送邮箱:

  (四)进一步提高农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协助做好“信息技术乡村行”活动。在全乡2个有信息服务站建设任务的行政村协助开展“信息技术乡村行”活动,开展好培训活动。

  2.加强农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要结合新型农民培育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等活动,加强对农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各村信息服务站指导农民上网,通过大力宣传信息致富典型激发农民自主获取信息的愿望,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农村信息化是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成就、达到新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需要。各村要结合实际,把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构建资源整合、各方联动、共建共享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

  (二)强化资金投入。

  乡财政要适当安排农村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村信息服务站、手机短信平台、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等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其他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参与,逐步形成政府和各类企业共同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机制。

  (三)加强乡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各村要结合实际推荐一名信息意识较强、写作水平较高、工作踏实的同志为信息员,于8月8号之前将本村村信息员名单报乡农村信息化工作小组,由乡里汇总后报送县农业信息中心。

  信息化实施方案 19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技术装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义务教育备与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结合我校发展实际,特制定本方案。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意见》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义务教育质量、逐步实现学校建设标准化为目标,以加大投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效益为重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搞好教育技术装备与信息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建设目标总体目标:

  通过二至三年的努力,使学校环境和条件更加完善,技术装备全面达标;教师队伍配备整齐合理,专业化程度大幅提高;教育内涵得以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校园更加平安和谐。

  具体目标:

  (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使教育教学仪器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全面达标,使学校布局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专用教室建设更加规范、标准,校园环境更加优雅整洁,学校文化建设品位得以提升,整体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二)学校管理科学规范。坚持依法治校,实施科学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用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促进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优化教师队伍,促进整体素质全面提升;通过学习型团队建设和校本研修,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

  (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开齐开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三、保障措施

  教育技术装备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落实,需要学校科学统筹做好组织与保障工作。学校将重视舆论宣传,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制定详尽的实施计划,确立相应的保障体系。

  (一)观念保障。校领导将首先组织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进行学习,充分教育技术装备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内涵,切实把握精髓;其次,在全校教师中间进行充分的动员与宣传,使教师理解教育技术装备与信息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进而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组织保障。学校将根据教育技

  术装备与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任务分解,迅速启动由学校一把手主管、主管主任具体负责,相关人员管理人员具体落实的层级落实体系,由德育、教学、财务、后勤、等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并将工作的推进情况纳入目标考核,细化分解、明确要求、规定时限,做到目标到人,责任到位,强力组织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队伍保障。在教育技术装备与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校长和教师是关键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我们要采取“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或者“整合资源,横向调整”等措施,尽快解决我校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解决学校音、体、美、外语、计算机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同时,我们以教师专业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师德建设、学习型团队建设、校本研修、教育科研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改善教师待遇,在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方面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的校长、同事、学生、家长及有关专家共同参与的中青年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制度,科学及时和祥实记录教师的成长历程,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四)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落实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开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师角色,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并转化为教学行为,认真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新课程的实施能力。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五)投入保障一要积极争取政府投入。积极争取县、镇两级政府投入的教育附加费和生均办公经费足额拨付到位。调整经费使用结构,将资金大部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二要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学校创建办学特色和设立农村教师培训基地缘由,积极向省、市相关部门申请专项拨款,做到专款专用。

【信息化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信息化实施方案08-01

信息化实施方案08-22

小学信息化实施方案06-23

信息化规划实施方案02-06

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01-28

小学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04-22

小学信息化实施方案8篇06-23

小学信息化实施方案(8篇)06-23

小学信息化实施方案(精选14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