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动力学专家王勋年事迹材料

时间:2022-08-31 19:58:31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空气动力学专家王勋年事迹材料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要用到事迹材料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根据范围的不同,事迹材料可分为集体事迹材料和个人事迹材料。那么拟定事迹材料真的很难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空气动力学专家王勋年事迹材料,欢迎阅读与收藏。

空气动力学专家王勋年事迹材料

  我国空气动力学专家、总装某基地研究员王勋年,扎根深山27年,主持和参与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90余项,探索掌握了13项具有重大科研应用价值的低速空气动力试验新技术,用青春和智慧为祖国的空气动力学事业谱写了一曲壮美的风雷之歌。

  风洞是什么?

  它是现代航空航天器的摇篮。神舟飞船、长征火箭、歼十战机,都从这川西北大山深处的亚洲最大风洞群飞出,风雷声响彻天际。

  风洞里什么样?

  风洞里,飞机是静止的,空气是流动的。在风洞人的眼中,只有默默坚守,才有一飞冲天。

  和平年代,人们可以远离战争,但无法离开英雄。风洞人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英雄群体,王勋年则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他长相普通,军人常见的平头,脸有点黑瘦,不说话时略显腼腆。站在8米宽、6米高隧道般的风洞里,1米64的个头尤其显得瘦小。不过,指着风洞里试验平台上的飞行器模型,他的脸瞬时生动了起来。只要是天上飞的,甚至是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要在风洞里经过空气动力学的试验,无论是飞机、导弹、卫星、火箭,甚至还有高速列车。

  他的背后不远,是风洞口嵌着的三台巨大风扇,透着亮光,此刻像极了明星登场时的聚光灯。在许多人眼里,王勋年的魅力远远大于那些娱乐文化圈的明星们。据说,来风洞做试验的合作单位很喜欢他,都希望他能加入。

  他站在那里,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著名的歼十飞机列阵长空,从天安门广场呼啸而过。川西北大山深处,电视机前的王勋年内心狂喜难抑。懂行的人说,我军装备的这款最新型战机歼十涉及的众多低速空气动力问题,事关飞机的总体布局、机动能力和安全性能,在研制进程中地位举足轻重。歼十成功,有着风洞人的一份付出。

  20年锤炼,歼十振翅高飞,王勋年也用20年的青春始终伴随左右。20年中,他与团队先后突破了歼十飞机大迎角、进气道、弹射座椅等五项关键试验技术,反复进行了5000多次试验。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人生才有意义。这句话从王勋年口中说出时,没人觉得是在空喊口号,因为他站在那里,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是王勋年这个江西客家人在川北深山里的第二十七个年头。当年大学毕业选择来到这里,没有人逼他。穿上军装前,他来过这里实习,完全了解这里的艰苦。里面是高科技,外面刀耕火种。1982年,王勋年和同学来实习,这里的环境在年轻人心底造成了巨大冲击:距离城里不到60公里,汽车要跑3个小时。工作、生活全在山沟里,住的房子黑乎乎的,一推窗就撞着山壁,找对象也很成问题。有人当即发话,这么艰苦,我才不来呢。实习期间,有位老同志说到特别希望大学生们来接班时忍不住掉下眼泪,王勋年当时在场。

  第二年夏天,他扛着包裹来了,成为了第二代风洞人。我那时候21岁,确实有那么股劲,没考虑那么多就来了。王勋年回忆说,那时候只觉得风洞对国家很重要。老一代风洞人创业时的条件更艰苦,现在风洞群逐步建立起来,我又是学这个的,不来这里又去哪里?

  在这片亚洲最大风洞群里,一个个风洞,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卧或立,看着就是一条条钢筋水泥管道,却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尤其为现代化武器装备建设所倚重。作为一个风洞人,王勋年先后主持并创造性地解决了歼十飞机、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等重大武器装备研制中的关键气动技术难题,同时也在风洞里探索掌握了许多具有重大科研应用价值的低速空气动力试验新技术。

  有人问王勋年为什么能这样执着,他微笑着反问:人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浪花,最多不就是100年,为什么要让聪明才智虚掷?”

  有智慧的老黄牛

  风洞里流动的空气,看不见,听不到,抓不着。除了空气,风洞里还流淌着创新的智慧。早就听说王勋年是位老黄牛,后来共事,发现他不仅科研上兢兢业业,而且是有智慧的老黄牛。王勋年的老领导李方洲将军说。

  在众多的合作单位中,广泛流传着一句话:有问题,找王总。在风洞试验的空气动力学领域,王勋年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他来了就是管用,水平很高。与王勋年合作多年、70岁的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研究员邱传仁说。接着他又补充,做空气动力试验,靠苦干不行,没有水平不行。

  有一回某型飞机模型在风洞里的阻力测试结果和原来数据不符,王勋年到现场查看,发现支撑模型的支杆换成了新的,说换回原来的就好。身旁人觉得这个小小支杆更换不会有多大影响,有人还和他争。王勋年说你先换了再说。换成原支杆后,数据一下子就正常了。原来,他细心地观察到,新旧支杆的滚花有差异,造成了空气流动的差别,自然影响了阻力测量。

  王勋年的水平高或许有赖于他长期养成的一个本事,能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地思考一个难题,甚至能在脑袋里推导公式,就像脑子里有个黑板,我能在上面写写划划。这也给他带来苦恼,有时候身边的人叫他他不理,常常引起误解,其实我是在想问题,而且不容易被打断。

  在风洞试验中,机翼表面的气流流动是看不见的。通常采用在表面贴电热丝的方法加热模型,再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测量。但是机翼模型表面弯曲,许多时候电热丝无法贴上去。工程师耿子海和王勋年当时也遇到这个难题,一直没有解决。直到有一天,王勋年跑过来,头发湿漉漉的,却带着一脸的高兴说,小耿,你马上去安县,买两组浴霸来。原来,王勋年洗澡时看到浴霸温度很高,顿时联想到给机翼加热,于是冲出浴室来找耿子海。

  这个用浴霸加热的办法被应用到新的试验技术中,后来拿到了军队科技三等奖。其实当时我去买了浴霸以后还是似懂非懂,直到试验结果出来才完全明白原理。耿子海说,虽说创新灵感是偶然的,但肯定只属于不停思考的人。

  风洞只是个壳子,里面的试验,需要有驱动装置产生人工可控的气流,让静止的飞行器模拟空中各种复杂的飞行状态。王勋年带领课题组研制出了能够抽吸大量空气又能产生喷流的动力模拟装置,在风洞中同时模拟发动机进气和喷流,成功进行飞机模型低速风洞试验,开创了国内先例。

  空气动力技术有多重要?在发达国家的对外技术封锁中,第一是核技术,第二就是空气动力技术。还有一种智慧,是被逼出来的。

  2007年3月19日,我国大飞机项目正式启动。大飞机研制过程则必须借助空气涡轮动力模拟器(简称TPS装置)进行风洞试验。早在1997年,王勋年和课题组就开始了大飞机空气动力学研究。他们发现,大飞机带TPS装置的试验技术非常复杂,需要研制新的风洞试验装置。王勋年决定自主设计研制配套设备。2007年8月,他主持的低速风洞TPS试验设备顺利通过技术性能测试,实现了我国大飞机研制进程中的一次重大技术进展,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这项试验技术的国家。

  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董建鸿评价尊敬的王总时,带着感情说,这么多年一起摸爬滚打,知道他特别有探索精神,大飞机有很多风洞试验技术空白都是他带头填补的。

  王勋年则说,无论是大飞机还是现代化武器装备,主动权是不可能从国外拿来的。打破结冰风洞只有少数几个航空强国拥有的局面,成功进行世界先进水平的立式风洞尾旋试验以解决长期困扰飞行安全的世界性难题这些成果,都是王勋年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质量是风洞试验的生命

  在众人眼里,王勋年以严著称,无论是严格还是严谨,都超乎想象。共事20多年的孙海生举了个小例子,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几十年持之以恒学外语的,我们这么多人里只有王勋年一个。听到这话,王勋年掏出了专门买的智能手机,打开存放英语听力的文件夹说,学英语其实是个放松的好办法。

  胡卜元提起,他在中科大念书的时候,报了王勋年的研究生但还没见过面,突然有一次电话打过来,说托他在中科大买几本一直想学习的书。后来胡卜元到王勋年身边读研、工作,他交给王勋年的论文,返回来时已写满了各式各样的批注。王勋年的严谨不是没有原因的。在空气动力学界,有这样一句话:有什么样的风洞,就有什么样的飞行器。风洞的质量,决定着试验数据的`质量,并直接影响武器装备的质量。

  王勋年曾担任我国第一座立式风洞的总质量师。2003年开始筹划建设的这座直径5米的立式风洞是一座世界级风洞,建设难度大、施工要求高。王勋年负责风洞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但之前确实没干过。于是他想出一个笨主意,派人24小时在工地值守,推来一车石头就仔细看看形状,推来一车沙子就拿手捏一捏,水泥里的钢筋则拿钢板尺去量密度。风洞建成后,他自己拿块小石头在里面敲敲打打。风洞里面的试验设备,就算是形状差了1厘米,他都要求返工。

  两年后,这座风洞以优异质量通过了国家鉴定,并在2007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勋年则编出了一本立式风洞工程质量管理规范来。

  512汶川大地震曾让地处龙门山断裂带的风洞群伤痕累累。震后第二天,余震不断,王勋年就冒着危险爬厂房、钻风洞,仔细察看科研试验设备设施受损情况,连续十几天守在风洞值班一线,在大大小小的余震中反复观察洞体和设备的情况,记录并分析第一手资料,以尽快完成风洞的应急恢复。

  有一个功勋风洞,每年要做试验12000次以上,损失比较严重。我记得地震后两分钟,他就打电话询问。同事黄勇说,地震后70多天,风洞受到的影响就被消除。不过,有意思的是,那段时间每天一早他跟我们谈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方案,而是当天会不会出现余震的信息。

  在王勋年眼里,质量是风洞试验的生命,质量又体现在数据准确率上。他曾经为了获得真实飞行状态下的数据,在某新型预警机试飞时,不顾劝阻,冒险登机,参与试飞试验。这也是他对自己说的话的实践,只有数据准确率百分之百,装备安全率才会百分之百。

  听到风洞在响就会睡得踏实

  王勋年能熬夜是出了名的。20多年,几乎没有在半夜12点前睡过觉。看到他,人们会好奇并不强大的身躯居然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进入了状态就不觉得困。犯困我就多喝咖啡。王勋年这样解释他的能力。但这个解释并不完全说得通。有一段时间,连续两三个月,因为每天熬夜到3、4点钟,王勋年身体过度疲劳,心动过速,心跳达到每分钟180多下,让妻子唐宝玲担心不已。但他没休息几天,就又找借口散步,然后就散步到办公室不回来了。没办法,他真的是工作狂。

  王勋年从老一代风洞人那里听说,和风洞呆久了,就会产生难以割舍的感情。他自己的感受是,晚上睡觉,听到风洞在响就会睡得踏实。有一回,半夜3点他刚爬上床,一骨碌又翻身下来,对妻子说,风洞不响了,我去看看。隔着1公里你都能听到,就你耳朵灵。对王勋年的这种状态,妻子很无奈也很习惯。真实的原因是,王勋年清楚,风洞一般24小时都在做试验,响是正常的,不响就是出了问题。

  王勋年说起这么多年最难忘的一个场景,有点出人意料。那是1993年的一个大热天,31岁的王勋年和同事在太阳底下拉着板车,板车上满载着沙石。他们正专心想着怎么把4米宽3米高的风洞改造成适合工业试验用的风洞,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服务。那时候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做,乐趣无穷。到现在这个风洞模拟的地面风的效果还是最好的。

  27年里,高薪、留洋读博都没有让王勋年离开这片山沟,有人说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他很老实地回答,我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我是个军人,国家和部队培养了我,我不能只顾自己。我的人生价值在空气动力试验场上,在武器装备现代化事业上。

  王勋年最感愧疚的是陪家里人的时间实在太少。众人让他对妻子表白几句,他在人前不好意思拥抱,只是握住了妻子的手,轻轻地说了句,军功章有你的一半。

【空气动力学专家王勋年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采访口才专家王燕老师_作文09-06

救火英雄王锋事迹材料02-15

理财专家王青的9个经典语录03-27

蒋勋经典语录04-02

王锋救火先进事迹材料02-15

英雄王锋的先进事迹材料02-15

火海救人英雄王锋事迹材料02-15

致公众以及击键动力学领域专家学者的公开信09-12

吴世勋生日说说04-23

解析蒋勋说唐诗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