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
一、优美的旋律
旋律是音乐外在美的一个呈现形式,在本质上是人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诗歌从外在来看,没有曲谱,没有旋律,但诗歌能以文字形式来表达人类的情绪,这种情绪与音乐旋律所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这是音乐和诗歌两种艺术形式的互通之处。比如《再别康桥》这首诗就可以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曲旋律优美的音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舒缓、轻盈、柔和而略带忧伤的诗词,传达出诗人无限留恋惜别之情。再比如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中“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亦采用这种婉约、柔情似水的旋律来表达“思归的妇人”对“归人”的思念。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这是旋律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二、和谐的节奏
白居易的《琵琶行》,当学生读到“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一部分时,如同唱歌一样,非常整齐,律动感较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部分诗节奏分明严谨,和谐自然;韵式上隔行押韵,将诗歌错落有致地排列开来,韵律在其中徐徐铺展开,形成涟漪般优美的节奏。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很好地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快感。
三、灵活的押韵
诗歌押韵把涣散的声音连成了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就会联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如《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韵脚“iu”的音,又有“u”的音,还有有“an”的音,既体现了诗歌的押韵要求,但又不拘泥于俗套,灵活使用韵脚,还不显得混乱,井然有序。
四、多样的音调
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了诗的音调。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成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同样在现代诗歌中也不少见,如叠音:轻轻的,悄悄的。双声:艳影,清泉。叠韵:荡漾,青荇,招摇,斑斓。
俄国诗人曼德尔施塔姆曾经这样说过:“一首诗的存在依靠内在的形象,依靠先于该诗形成的发音模式。当一个词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一首诗却已经唱响了。这是内在形象的音响,这是诗人的听觉在触摸它。”(《词与文化》)诗歌的美感正是来源于这些富于变化和律动的文字,没有曲谱,却能歌唱,没有影像,却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诗歌即是歌诗,既可吟咏,又可传唱。于是就有了柳永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在读诗的过程中,随着诗歌节奏、韵律变化而变化,随着诗人感情起伏而升降。可以说,既是在读诗,又是在读诗人,读诗人运用灵巧的手演奏出的音乐。
对于学生来说,已有丰富的文学知识作支撑,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性灵有很好的启迪作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诗歌学习正好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需求。什么才是真正的天籁之音?来自诗人心底的真挚作品,震撼人心的诗歌史诗,既有丰富的广阔历史风云变化,又有动听的温馨的乡间小曲。因此,诗歌的音乐美感可以令一个人超凡脱俗,返璞归真,身心愉悦,其巨大的音乐魅力无与伦比。
【浅谈诗歌】相关文章:
浅谈诗歌精选06-12
戴望舒的诗歌浅谈06-13
浅谈诗歌的发展02-28
浅谈诗歌赏析06-19
浅谈英语诗歌感受06-17
浅谈人生诗歌赏析06-19
浅谈诗歌的文学价值06-17
浅谈诗歌与古琴的关系06-06
浅谈平安的诗歌理论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