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诗歌鉴赏
端午就要来到了,在这个特殊意义的节日里,让我们从端午古诗中进一步积累这个节日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端午古诗中,我们还可以了解不同地方的景物特色,和人们生活习俗。以下是端午节的诗歌鉴赏,欢迎阅读。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代·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鉴赏:从唐玄宗此诗中可见当时的端午传统,过节有五天,而且在节日期间要听“五音”、系五色丝续命索、采花佩戴、食粽子等,反映了在唐代时端午习俗已趋于成熟,是人们普遍遵行的重大节日。
《五丝》
唐代·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鉴赏:这里的“五丝”就是指百索、长命缕,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一种期盼,反映出唐人乐生、重生的人生态度。
《同州端午》
唐代·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鉴赏:此诗表达了作者长期背井离乡,而今返乡时归心似箭的心情。此诗仿的是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屈原塔》
宋代·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鉴赏:写此诗的时候,苏轼还是23岁的青年才俊,风发意气,他并不知道未来会遭遇怎样的挫折,但是在此诗中苏轼表达了对屈原不苟求富贵的景仰,宣示了未来人生道路的坚持和志向。
苏轼后来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4次被贬,可他不妥协苟合,保持着淡定从容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渔家傲代·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代·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鉴赏:此词写的是一位闺中女子的端午节生活,抒发了与情人离别后独自一人的情思。以景衬情,用端午节浓郁的节日氛围来反衬闺中女子在节日里的`孤独之情。
《南乡子代·端午》
宋代·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鉴赏:整首词即景生情,旅居在外的诗人在端午节时回忆起往昔的热闹时光,眼下身边却没有友人的陪伴,心中不免生出寂寥、落寞之闲情。
《和端午》
宋代·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鉴赏:整首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鉴赏:文天祥在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时被扣,在镇江逃脱后,又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此《端午即事》。
但是即便在这种境况下,他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此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而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小重山代·端午》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鉴赏:此词蕴含了浓重的民族风味,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了端午时节的忙碌。“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家人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画面,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
【端午节的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鉴赏咏史-诗歌鉴赏04-05
精选诗歌鉴赏06-13
诗歌鉴赏06-15
诗歌的鉴赏02-26
经典诗歌鉴赏12-12
诗歌人生 诗歌鉴赏06-13
诗歌鉴赏:曾经的诗歌06-13
诗歌鉴赏中的鉴赏技巧08-18
诗歌鉴赏说课稿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