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七步诗翻译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下面给大家分享了曹植七步诗的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翻译: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作者
这首诗的真实性至今争论不休。从当时至今,曹植的诗文集中都没有收录这首诗。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文学》,这是一本“志人小说“,成书时间又是在曹丕称帝(220年)后两百多年的宋元嘉九年至元嘉二十一年间(432-444)了,自然不一定可靠了。不过曹植后人又接受《七步诗》的真实性。北齐皇建二年,曹植的.十一世孙曹永洛奏请朝廷,在鱼山(山东东阿)为曹植建庙,以供子孙祭祀,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立碑,此即《曹植庙碑》。
从历史的背景看,曹操最属意的自然是那位善于称象的曹冲,可惜13岁便夭折了。后来曹操似乎有意在继室卞氏所生的曹丕、曹彰、曹植中寻找接班人,还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曹丕会有怎样的心思,也就不难明白了;他掌权后,曹彰在黄初四年来京述职期间,不明不白地“暴薨”;和曹植颇有交往的丁儀、丁廙被杀甚至绝了后。因而人们宁可相信这《七步诗》。
但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和它的艺术性却是从来没有争论的。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骨肉相残、人人自危是很常见的现象,往往一方跋扈嚣张、另一方或几方沉郁愤激也就很自然了。这首诗用明白如话的语言,把这样的现实表现得极为生动,又极为贴切,恐怕再也找不到与之媲美的比喻了,因而流传甚广,人人能诵。这首诗的语言不事雕琢,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后来在《漫叟诗话》和《三国演义》中,这首诗又改为了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于是必然有说长道短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二者各有短长:“繁简二本并佳。多二语,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简切似古诗。”(《采菽堂古诗选》卷六)可谓持平中肯之论;不过如果从文献角度着眼,则自当以六句本为基准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正好如偿所愿,借文武百官之口,决意趁早动手。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假控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曹丕道:“弟弟有所不知,据我朝重臣之意,闻今日事件起谋者你也。是与其于你所作为?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谋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如此罪行令吾何以担当?望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你在七步内作出一首咏颂吾与你的情分之词,但词内不可见兄弟二字。不矣,休怪吾大义灭亲了!”“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你既言如此,吾们一言为定!”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阵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1]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为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灭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啊!”曹丕听之,被驳得无话可说。
【曹植七步诗翻译】相关文章:
曹植的七步诗翻译05-08
七步诗曹植翻译12-25
七步诗曹植的原文翻译07-20
七步诗_曹植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26
曹植《七步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2-24
曹植《七步诗》原文赏析与翻译04-11
曹植的七步诗05-11
《七步诗》曹植05-11
七步诗(曹植)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