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设计方案模板合集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方案 篇1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
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师介绍:
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迁,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部分字词的读音
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 答 还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词多义:志、寻、遂
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
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
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六、作业
1、读课文三遍;
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及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从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社会入手,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 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逐段分析课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
2、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
⑴ 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
⑵ 缘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 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
⑷ 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⑸ 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⑹ 穷:走到头,穷尽
3、讨论明确几个问题:
⑴ 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⑵ 本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
⑶ 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是千古名句)
⑷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异之”)
⑸ 总结: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产生了悬念。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学为主,学生理解内容,进行试讲,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语言现象,翻译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尽(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山口)初极狭,……(渔人)复行,……(山口)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
2、一词多义:
舍:舍船(舍弃);屋舍(房屋)
3、古今异义:
交通:今义指交通运输,而在文中指交错相通
4、然:做形容词的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5、同义词:
悉、全、都、并、一齐、都
第二:讨论分析:
1、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2、文中写初入桃花源 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明确:
⑴ 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⑵ 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
3、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定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安居乐业,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写桃花源的初步见闻,有何意义?
明确:
与现实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实──桃花源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生活困苦,谋生艰难──怡然自乐,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一派优美、宁静、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第三、齐读第一、二段,熟读成诵。
学习第三段:
第一、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⑴ 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⑵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⑶ 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⑷ 辞(村中人而)去
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3、一词多义:
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4、同义词:
具:详细、一五一十地,表无所遗漏。
咸:全、都,指热闹的全体。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数。
要:邀请。
延:迎接、邀请。
5、翻译段意。
第二、讨论分析:
这一段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遇所谈
1、村中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不速之客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这些说明了什么?
明确:
⑴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⑵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这说明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备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写村中人自云一段话,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通过自述,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原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社会。但这仅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3、皆叹惋是内容是什么?
明确:外世人们的生存境况
4、这段话结尾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此话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社会。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5、小结: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干,通过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所遇、所谈,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第四段:
第一、着重弄清以下词句的解释。
1、便扶向路:向,从前。
2、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3、寻向所志:寻,寻找;志,标记。
4、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达;诣,拜见。
5、遂迷:遂,竟然,终于。
6、寻病终:不久。
第二、讨论明确:
1、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交代渔人出桃花源后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渔人回来路上“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或迷路或病终,未能找到这个桃花源呢?
明确:
⑴ 目的是给人真实的感觉,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厌其烦地写,为了使人产生真实感。
⑵ 太守想寻找却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也因病而未果,结局的巧妙安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读者 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世外桃园。
⑶ 作者自己也明确这样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现实 的强烈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人们希望摆脱苦难过上 丰衣足食的幸福社会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记叙详略得当的特点。
2、理解作者怎样描绘出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2。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教学过程
一、理解作者怎样描绘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美好的社会?
学生讨论明确:
1、环境美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宁静和平,人们社会富足,安居乐业,气象升平)
2、人美:
⑴ 热情款待外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和睦友好
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 交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会,厌恶战争,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和向往)
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别说在东晋这个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社会中不能存在,就是现在也找不到这样的世外桃源。咱们就从作者的写法构思上考虑陶渊明怎样描绘这个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1、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的同时结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实写虚:
如:开头点出时间、地点、人物的身分和职业,结尾写到刘子骥欲寻访,而 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晋太元年间的名士,与陶渊明为同时代人,这样渲染真真假假的气氛,似乎确有其人其事。
2、曲折回环,层次分明,写出似有似无的仙境。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但没有指出明确的年份、地点和人物的姓名。
接着写桃花林的无确切地址,仅仅写忘路之远近,小山通桃源,更为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复寻桃源时,标记消失,无迹可寻,虚无缥渺。刘子骥的寻而未果,似带来一丝希望又破灭,成了千古之迷。这个情节可以概括为一喜一疑一惊一迷,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3、为什么作者要虚构出这样的一个虚幻带有理想色彩的世界?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东晋统治者的奢侈、残酷剥削,政治濒临崩溃,作者的抱负无法实现;当时实行的门阀制度,保护高门氏族贵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却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渊明本身不愿攀附权贵,与统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辞官,41岁归耕田野,面对纷乱的世道他无力改变,只好创造一个理想的境界,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及美好的情趣。
二、体会本文叙述详略安排的特色
找出详略的安排,分析原因。
明确:详写:渔人在桃花源里的见闻,来介绍美好的世外桃源。
略写:渔人进村前和出村后的情形。
原因:要寄托理想化的社会理想,只能通过多介绍桃花源里的情形,因此要具体详写地描述。而其余的只能是辅助地叙述事件,只需简单介绍。
三、了解其他的写作特色
语言简洁生动。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设计方案 篇2
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的情感比中小班幼儿来的更加敏感,知道自己的喜好,也拥有交朋友的经验,以及感情体验。除此之外,他们的观察能力比较强,想象能力也比较丰富,对于语句的表达也更加清楚。在班级中经常有些幼儿因为自身的原因,感受不到同伴之间的友爱,在长时间被拒绝的经历中,失去了自信心,甚至还会做出过激的行为引起别人的关注。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根据教学内容及幼儿兴趣爱好这一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以
课件为辅助让幼儿做到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内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关爱朋友的喜悦之情。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并大胆表现故事中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感受小蛇和它的朋友们的心情。
2、了解小蛇交朋友的方法,知道每个人都需要朋友。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于朋友的理解,友情的感知体会
物质准备:PPT、图画书
活动过程:
一、想找朋友的小蛇
2、有一条小蛇没有朋友,看它怎么了?(它遇到了什么事哭呢?)(录音)
原来小蛇没有朋友,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帮它?
3、小结:感谢你们为小蛇出了这么多主意,小蛇想先去和大家打个招呼吧,做一条有礼貌的蛇。
二、被拒绝的小蛇
1、小蛇看到了小蝌蚪,有礼貌的打招呼“你们好,小蝌蚪,我们一起玩吧。”小蝌蚪看见是小蛇,它们什么反应?(教师小结画面内容)
1.小蛇离开了蝌蚪又遇到了……,“你们好,青蛙,我们一起玩吧。”这一次小青蛙怎么了?(教师小结画面内容,小蛇,大家都不愿意和你交朋友,你就别找朋友了。你们说小蛇会同意吗?)
1.小蛇又被拒绝了,但它没放弃,一起来看看接着小蛇又去找谁了?(同时观察图片)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
1.小蛇刚才去找谁了?(出示图片)一共打了几次招呼?我们从表情、动作上都看出来大家看见小蛇就吓坏了,没人和小蛇交朋友,看来只是有礼貌地打招呼还不行。猜猜被大家拒绝的小蛇心情怎么样?
5、是呀,小蛇心情很差,它在想为什么大家都害怕我呢?
小蛇决定做一条温柔、热情的蛇,你觉得怎么做才是温柔和热情呢?我们到书中去看看它是怎么做的?
三、找到朋友的小蛇
1.幼儿自主阅读图书
(关注幼儿阅读的习惯,倾听幼儿对画面的理解。)
2、你刚才看见小蛇想了什么办法交朋友?(幼儿说出后看相应画面)
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变化和小蛇的感受
模仿小蛇吐泡泡,要吹得大大的。
观察朋友和小蛇的表情对比:大家和小蛇一起玩开心吗?那么小蛇呢?
小蛇很疼,它为什么还要做滑梯?小蛇很晕,它停下了吗?它很累,为什么不休息呢?
3、大家会和小蛇做朋友吗?为什么?最后小蛇怎么了?如果你是小蛇的朋友,你会对小蛇说什么?
4、小结: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并且关心照顾你。
设计方案 篇3
一、设计理念:力求体现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研究性的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的自由空间,《猫》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从而爱护小动物。
2、复习生字,理解本课生词,要求掌握:古怪、无忧无虑、尽职、闭息凝视、变化多端、生气勃勃,会用"任凭"、"生气勃勃"造句。
3、懂得本课抓住猫的性格特点,有层次地叙述方法。
4、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三、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四、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你说我猜常见动物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教师板书"猫",这个字是形声字,表义的是哪一部分,表音的是那一部分?古人为什么用苗表音?你来学学猫的叫声(好可爱的小猫呀,这个同学推测挺有道理的。)
2、哪些同学家里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介绍老舍。可让学生先说,教师补充。
老舍原名舒庆春(板书),又叫舒舍予,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板书),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他除了写作,生平还有两大最突出的爱好,一是养猫,二是养花,教案《《猫》教学设计》。《养花》我们也会在六年级的时候学到。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请同学打开课本,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⑴.字词⑵指名通读课文,检查读通读正确的情况,及时反馈。
3、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哪两种猫?(板书:大猫小猫)
4、填空。(在大猫和小猫前填数量词和形容词)填空能为我们做三件事。
(1)第一件事是要它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你认为可怎么分?
(2)第二件事是要它帮助我们概括段落大意。
(3)第三件事是你能根据这些词语或者划出来的两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生个别练说--生自己站起来自由说)
你更喜欢哪种猫?
三、研读第一、二自然段
1、请你自己来读一读课文,说说猫的性格到底有多古怪?(学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讨论:
猫性格的古怪表现在猫又是老实,又是贪玩,又是尽职。
3、那么课文上是怎么把这些不同的特点联起来的呢?你们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课文中连接的词语和句子。("说老实吧,它的确┉┉";"可是┉┉";"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可是┉┉")
①说它老实吧
②它很老实
比较读,这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
①说它贪玩吧
②它很贪玩
师小结:说它老实(可是)贪玩贪玩(可是)尽职指点:说它老实,它是乖,可是,它又贪玩;说它贪玩吧,它是贪玩的,可是,它又尽职的。所以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些就是猫的古怪的表现之一。启发: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呀。但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作者爱猫,觉得猫像顽皮可爱的小孩似的,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就把作者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4、指导朗读。谁能把作者对猫的爱表达出来。(指名读--齐读)
5、继续往下读,猫又怎么古怪?(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若是不高兴,一声不响。)
重点研究:
(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后面用了冒号,表示下面写猫的温柔可亲。
(2)高兴时的温柔可亲是详写的,不高兴时一声不响,写得简略。
(3)写高兴,着重写了猫的不同叫声。突出有关词语:长短不同丰富多腔变化多端粗细各异
(4)猫并无高兴与不高兴之分,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猫的感情。
6、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要把你们刚才讲的冒号、层次、感情,用停顿和语调表达出来。
四、巩固词语。
任凭、无忧无虑、温柔可亲、尽职、变化多端、闭息凝视、古怪,从中挑出两到三个,写出猫给你的印象。
五、师总结。
设计方案 篇4
在宝宝的幼儿园生活中,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家长们可以到幼儿园和自己一起玩有趣的亲子游戏。
游戏准备:
填充物、蓝色塑料、红肚兜。
游戏过程:
1.准备好游戏的各种需要物品;
2.给每个小朋友家庭分发两个红肚兜,一些填充物、一块蓝色塑料;
3.爸爸和妈妈分别穿上红肚兜,妈妈将填充物塞到自己的衣服里,宝宝将蓝色的塑料盖在自己的头上;
4.爸爸到跑道的另一边,妈妈和宝宝在一边;
5.游戏开始,猪八戒背媳妇的音乐响起;
6.妈妈扮演猪八戒,将宝宝们背起;
7.妈妈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着宝宝穿过跑道;
8.爸爸接过妈妈背上的宝宝,原路返回;
9.用时最短的家庭获胜。
温馨提示:
在上面的这个游戏中,宝宝们可以在爸爸和妈妈的背上获得很大的乐趣,家长们和自己的宝宝一起玩玩这个有趣的亲子游戏吧。
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能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作者是按游览顺序进行描写的。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的过程中感悟颐和园的美丽。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自由回答)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著名的旅游景点不胜枚举。截止20xx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我们就去游览其中的一个地方,它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叫“颐和园”。
2、板书课题:颐和园,和学生一边说一边写,提醒学生注意“颐”左边里面是一个口。让我们响亮地读出她的名字——颐和园。
3、释题:“颐”是什么意思?“和”呢?“颐和园”又有什么寓意?(“颐和”二字,其意为颐养天年,安享太平。因此,“颐和园”三个字可以理解为:颐养天年,天下太平之园。)再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播放课件,配乐朗读,欣赏图片。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导游,让她带领着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遗产颐和园。欣赏完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你眼中的颐和园。 ( )的颐和园
2、让学生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3.出示生字词,生认读。
4.指导书写生字。
5、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批文入情
1、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美景呢?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作者重点描写的景点,用横线画出来。 (2)四人或六人小组进行讨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生汇报: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教师小结:文中第2、3、4、5这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做游览顺序。
2、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
(2)同桌互相讨论:课文中哪里直接写了颐和园美丽?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教师: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生汇报:开头——总领全文;结尾——总结全文。
(4)教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生汇报:开头段和结尾段意思一致,首尾照应或首尾呼应。
(5)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爱、赞叹)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3、给课文分段落,概括大意,学习行文结构
(1)请同学们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或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结构写的?
生汇报:①总起: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分述:写长廊的景色。
③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④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⑤分述:写昆明湖的景色。
⑥总结:作者抒发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总——分——总)
(2)请同学们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自然段)分述: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写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教师小结:总分总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写作结构,今后我们也要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创设情景,拓展练习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颐和园的门口,如果你是导游的话,你准备
怎么样向游客介绍颐和园的游览路线呢?(出示平面图和导游词)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选出一名小导游,其他三个同学就当游客。好,现在请你在四人小组内准备,想想怎么介绍比较有礼貌,游客可以随时向导游提问。
2、邀请学生上台当小导游作介绍,师生互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和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那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一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六、作业超市(四选二)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修改导游词,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3、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4、查查资料,了解更多 “我国的世界遗产”。
七、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大 (总起)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 说不尽 (总结)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08-31
教学设计方案07-08
教学设计方案02-28
设计方案格式12-01
教学设计方案12-23
薪酬设计方案08-31
《借书》教学设计方案12-17
熟能生巧的教学设计方案01-19
《坐井观天》的教学设计方案01-04
《藏戏》的教学设计方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