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方案15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并能用语言描述化简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口答
(1)6m减去5m的'差;
(2)8b减去5的差;
(3)7x的4倍;
(4)5x与2x的和再加上3。
小结:我们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用乘法分配律化简
出示情境:小胖和小丁丁到书店里购买练习本,练习本每本x元,小胖买了3本,小丁丁买了2本。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他们一共要付多少元?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多少元?
1、解决问题一:他们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交流、反馈:3x+2x;(3+2)x 师:你能将式子3x+2x用更简单的结果表示吗?为什么是5x?(3个x加上2个x就是5个x。)
板书计算过程
3x+2x =(3+2)x =5x(元)
答:他们一共要付5x元。
师:式子3x+2x可以用简单的5x来表示,这就是对含有字母式子的化简,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化简)
提问:想一想,将3x+2x化简为5x,运用了以前学习的什么运算定律?(用乘法分配律化简)
小结:以前学习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含有字母的式子。
2、解决问题二: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多少元?
师:你能将3x-2x化简吗?(3个x减去2个x是1个x)写出化简过程。
板书计算过程
3 x-2x =(3-2)x =x(元)
答: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x元。
3、试一试
化简下列各式
m+7m 9k-8k 3+4x+3x 15x-9x+6x-6
(二)用乘法结合律化简
1、出示:每本练习本x元,如果小胖、小巧、小亚各买了3本,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同桌交流。
反馈,结合学生反馈板书
做法1、
3x+3x+3x =(3+3+3)x =9x(元)
做法2、
33x =(33)x =9x(元)
小结:将33x化简为9x,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2、试一试
化简:5x4 34a+6a 三、练习
1、化简下列各式
刚才的这些算式哪些能化简,怎么化简?
6m-5m 8b-5 7x4 5x+2x+3。
再来两题难一点的
92x-3x (15m+9)3
2、判断
(1)12x+9x3 =21x3 =7x ( )
(2)42a+7a =8a+7a
=15a ( )
(3)3x+4y=7xy ( )
3、选择题
长方形的长是3a厘米,宽是2a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
A、5a B、6a C、10a D、12a
4、将一个式子化简后是12x,原式可能是什么?
课堂小结
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2
新学期已到来,我们又要投入到紧张、繁忙而有序地教育教学工作中,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效地、有序地贯彻新的教育精神,围绕我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要求制定八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期我继续授八(二)班数学,本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不少同学基础很差,问题较严重。在上学期镇组织的期末统考中,本班数学只是位列中上游,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师生需加倍努力,补缺补差,注重方法,夯实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本章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展开的,是算术平方根概念的抽象与扩展。本章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运算,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的合理性。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几种特殊的四边形,通过对图形的操作或度量,让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的性质,通过逆命题的猜想、操作验证和逻辑推理的证明等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几种图形的判定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函数的.基本知识,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和简单应用。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本章是学习函数的入门,也是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基础。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缩小两极分化,尽力使后进生能迎头赶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3、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这些习惯包括
①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
②预习的习惯;
③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
④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⑤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
⑥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
⑦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内容: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
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 100分 98]
[板书: 99分 99]
[板书: 98分 99]
[板书: 100分 100]
[板书: 96分 98]
[板书: 98分 100]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
四、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 练习十一练习题
一、练习内容: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二、练习要求:运用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练习中,不明白的可以互相讨论。
三、练习题:
第一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计算完了以后,再在小组间对比一下,并和第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5题,让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4
本学期,在项目组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实施操作方案设计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对《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再次进行了认真的研读。通过研读,进一步领会课改的精神。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想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走进广阔的数学世界中,并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尤为重要的。《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习自信心”。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数学游戏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趣味性、挑战性、互动性和奇幻性,正因如此,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也将课标要求和课改精神渗透到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在《课标》的指导下,结合区“数趣”课程的研究,我设计了《倍数吃牌游戏》这节数学游戏课。
“数学游戏”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的大众化的智力娱乐游戏活动。即指那些带有趣味性、竞争性和娱乐性,含有部分未知的或全然未知的结果,学生可投入很大兴趣,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的寓数学知识或数学原理于其中的游戏。
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玩中学、动中悟”。 而是让学生在玩数学游戏的过程中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失败,不断尝试、反复推敲,体验游戏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以及所领悟的数学方法和产生的情感变化,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失败,鼓励学生继续尝试,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自信心,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
一、 游戏激趣,调动思维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是一种享受。《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重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要促进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学会应用数学知识,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倍数吃牌游戏》这节课中,我通过学生喜欢的数学游戏为载体,用以下几个环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活动一:找倍数游戏。这个游戏规则比较简单,通过找出倍数牌的活动,让学生熟练1-9的乘法口诀,熟悉数与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运用已有知识完成游戏任务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活动二的展开打好一定的基础。
活动二:倍数吃牌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不但要运用乘法口诀和
倍数的数学知识,还需要探究一定的获胜策略。游戏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究获胜策略的主动性,让学生“玩中学、玩中悟”。
二、 层次区分,启迪智慧
《倍数吃牌游戏》的课堂活动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发展的空间。
层次一、熟练乘法口诀和倍数概念。
乘法口诀和倍数概念是二年级(上)数学课本中应掌握的知识。通过游戏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巩固知识,熟练运用的机会。并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应用数学知识完成游戏的成就感。
层次二、主动探究吃牌和出牌的游戏策略
在明确倍数吃牌的游戏规则后,学生首先学会了找出倍数牌进行吃牌的方法。经过几次游戏尝试后,主动开始思考出牌的策略,并将策略运用到游戏活动中,继而在情感上获得思考、探究的乐趣。
层次三、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教学最后部分的选牌游戏,需要学生不但能够熟练运用口诀和倍数的知识,而且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先出牌、后出牌)讨论证明双数牌一定能获胜,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 实践体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在《倍数吃牌游戏》这节课中,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1、 营造氛围,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要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其前提是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有利于探究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课中,我以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求胜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探究游戏取胜策略的主动性。。
2、 放手实践,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时空。
课中,对于游戏策略的研究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我为每个学生搭设了活动平台,给与他们充分的时间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在游戏取胜的欲望下,主动探究吃牌、出牌、选牌的策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适当引导,师生互动
学生在游戏实践的活动中,已经探究出了一定的游戏策略,并在游戏过程中有意识的将这些策略进行运用,但是还是比较零散和模糊。教师通过小胖和小丁丁的几局游戏过程,将学生在游戏中的吃牌、出牌策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更有条理的总结游戏取胜的技巧。
《新课程标准》更新了我们的教学理念,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引了更明确的方向,同时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钻研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课堂中,让每位学生受益。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
教学设计初稿及课件要求
作业题目:
您在“个人研修计划”已经选定了一节课,作为本次研修的教学实践内容。
请您针对这一节课,完成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和教学课件初稿,将这一节课的初步成果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提交。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包括一份这堂课的“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初稿和一份与之对应的教学课件初稿。
作业要求:
1.该教学设计初稿和课件应体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教学设计和课件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请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注:由
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5. 请至少查看一位同伴提交的“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在其作品的下方
给出您的合理评价和建议。您的同伴会综合考虑这些评价和建议,后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修订。
温馨提醒:此项不作为考核内容,旨在与同伴分享交流培训成果。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6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有一些心得体会,现汇报如下: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 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基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
3、应用数学的意识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
1、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部分
其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选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获得较高数学素养奠定基础。
2、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内容,他们是贯穿了整个高中数学 课程的重要内容,不单独设置,而是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模块的'逻辑顺序
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的基础,学校应在保证必修课程,选修系列1、2开设的基础上,开设其他系列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选择需求,并积极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教师也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三、内容标准
高中课程的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初步等内容。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叫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够应用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课
1、自学解比例。
(1)学生自学教材35页的解比例。
(2)学生交流解比例的意义。
(3)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出示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
(2)学生试着解答此题,一名学生演板。
(3)师生共评。
(4)归纳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A.设出题目中要求的未知量为x;
B.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C.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8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对该命题深刻理解的前提,而对命题理解能力是我们今后研究数学必备的能力,也是研究其它学科能力的基础.
难点: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理解和掌握一个命题,一定要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所以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有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明显.例如,“对顶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一些没有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学生往往搞不清哪是题设,哪是结论,又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可以套用,所以分清题设和结论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建议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或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来理解命题的概念、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
2、命题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高中阶段我们还要学习,但对于程度好的A层学生还要理解:
(1)假命题可分为两类情况:
①题设只有一种情形,并且结论是错误的,例如,“1+3=7”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②题设有多种情形,其中至少有一种情形的结论是错误的.例如,“内错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个命题的题设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平行;第二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不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不平行.整体说来,这是错误的命题.
(2)是否是命题:
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涵义: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②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即命题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在语法上,这样的句子叫做陈述句,它由“题设+结论”构成.
另外也有一些句子不是陈述句,例如,祈使句(也叫做命令句)“过直线AB外一点作该直线的`平行线.”疑问句“∠A是否等于∠B?”感叹句“竟然得到5>9的结果!”以上三个句子都不是命题.
(3)命题的组成
每个命题都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有些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对于这样的命题,要经过分折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也可以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另外命题的题设(条件)部分,有时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命题的结论部分,有时也可用“求证……”或“则……”等形式表述.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等概念有所理解.
2.使学生理解几何命题的组成,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并能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会判断一些命题的真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析语句,理解命题
1.教师让学生随意说一句完整的话,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同学说,如:
(1)我是中国人。
(2)我家住在北京。
(3)你吃饭了吗?
(4)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5)画一个45°的角。
(6)平角与周角一定不相等。
2.找出哪些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
学生答:(1),(2),(4),(6)。
3.教师给出命题的概念,并举例。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中,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每组再选一个同学说.(不要让说过的再说)
如:的句子,叫做命题,分析(3),(5)为什么不是命题.
教师分析以上命题
(1)对顶角相等。
(2)等角的余角相等。
(3)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一定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4)如果a>0,b>0,那么a+b>0。
(5)当a>0时,|a|=a。
(6)小于直角的角一定是锐角。
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说出以下两个例子,并问这是不是命题。
(7)a>0,b>0,a+b=0。
(8)2与3的和是4。
有些学生可能给与否定,这时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回忆命题的定义,加以肯定,先不要给出假命题的概念,而是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4.分析命题的构成,改写命题的形式。
例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l)分析此命题的构成,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成立的条件,后一部分是在前一部分条件下所得的结论.已知事项为“题设”,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2)改写命题的形式。
由于题设是条件,可以写成“如果……”的形式,结论写成“那么……”的形式,所以上述命题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
请同学们将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
①对顶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②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
③等角的补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等角,那么它们的补角相等。(注意不仅仅限于两个角,如果多个角相等,它们的补角也相等。)
以上三个命题的改写由学生进行,对(2)要更改为“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
提示学生注意:题设的条件要全面、准确.如果条件不止一个时,要一一列出。
如: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可改写为: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而且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二、分析命题,理解真、假命题
1.让学生分析两个命题的不同之处。
(l)若a>0,b>0,则a+b>0
(2)若a>0,b>0,则a+b<0
相同之处:都是命题.为什么?都是对a>0,b>0时,a+b的和的正负,做出判断,都有题设和结论。
不同之处:(1)中的结论是正确的,(2)中的结论是错误的。
教师及时指出:同学们发现了命题的两种情况。结论是正确的或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2.给出真、假命题定义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都是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注意:
(1)真命题中的“一定成立”不能有一个例外,如命题:“a≥0,b>0,则ab>0”。显然当a=0时,ab>0不成立,所以该题是假命题,不是真命题。
(2)假命题中“结论不成立”是指“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如:“a的倒数一定是”,显然当a=0时命题不正确,所以也是假命题。
(3)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延长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
(4)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假命题,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3.运用概念,判断真假命题。
例请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
(1)若ab>0,则a>0,b>0。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3)如果n是整数,那么2n是偶数。
(4)如果两个角不是对顶角,那么它们不相等。
(5)直角是平角的一半。
解:(l)(4)都是假命题,(2)(3)(5)是真命题.
4.介绍一个不辨真伪的命题.
“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数字,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而且至今没有人举出一个反例,但也没有一个人能证明它对一切大于4的偶数正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1+1”只差“一步之遥”.所以这个命题的真假还不能做最好的判定。
5.怎样辨别一个命题的真假。
(l)实际生活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3)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三、总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初步会判断真假命题.
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1.命题与真、假命题的关系。
2.抓住命题的两部分构成,判断一些语句是否为命题。
3.命题中的题设条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写“如果”时应写全面。
4.判断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而判断真命题,数学问题要经过证明。
四、作业
1.选用课本习题。
2.以下供参选用。
(1)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命题.
①我爱祖国。
②直线没有端点。
③作∠AOB的平分线OE。
④两条直线平行,一定没有交点。
⑤能被5整除的数,末位一定是0。
⑥奇数不能被2整除。
⑦学习几何不难。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真命题。
①若a=b,则a2=b2。
②连结A,B两点,得到线段AB。
③不是正数,就不会大于零。
④90°的角一定是直角。
⑤凡是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3)将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①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②若a2=b2,则a=b。
③同号两数相加,符号不变。
④偶数都能被2整除。
⑤两个单项式的和是多项式。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9
教学目标
1、 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3、 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计数器、游戏棒。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松鼠们去采松果,你能帮他们数数有多少个松果吗?
刚才我们根据松果的排数,写出了这些乘法算式,看看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把他们编成口诀并且熟练地背诵下来,以后就会很快了。
1×5可以简单地说成一五,那么2×5……呢?(学生完成板书)
师:一个五的结果是五,就说成一五得五
二个五的结果是十,就说成二五一十 三五呢?
学生数松果
1×5=5 2×5=10 3×5=15 4×5=20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5×5=25 5×6=30 5×7=35 5×8=40 5×9=45
五五二十五 五六三十 五七三十五 五八四十 五九四十五
学生互相交流提问 教学活动2 1、基础训练: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为做后面的题作好准备,教案《教学设计方案》。
(1) 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五() 三五() 五五()
四五() 二五()
(2)5×3= 1×5= 5×2= 5×4= 3×5=
5×1= 5×5= 4×5= 2×5= 5×1=
2、师: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说一只手,你来告诉老师用哪句口诀知道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那两只手呢?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发现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落实了知识和技能目标,又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保障,还能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条件。 教学活动3 巩固应用
练习一: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练习二:
师: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说一只手,你来告诉老师用哪句口诀知道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那两只手呢?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教学活动4 拓展练习
师:有一天,学校乐队的同学准备到广场演出,一共有19个人,他们打算乘出租车去,每辆出租车能坐4个人, 5辆车够吗?为什么?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10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二班47人,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认真完成作业,上课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较好,但班级上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尖子生较尖,但比较少,后进生10人左右较差,其中两人属于待合格生。
二、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珍稀动物 -简易方程
1、方程的意义 2、等式的性质 3、解方程
第二单元 :水产养殖场-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1、平行四边形地认识和面积 2、三角形地面积计算 3、梯形地面积计算4、组合图形地面积计算。
综合应用-关注我们地活动空间
1、多边形面积计算 2、小数四则运算 3、统计与测量方法
第三单元: 团体操表演-因数与倍数
1、2、3、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偶数 2、质数合数 3、分解质因数。
第四单元 : 中国的热极-认识正负数
1、正负数地意义 2、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地量
3、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大小
第五单元 :校园课技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地意义 2、分数与除法地关系 3、真分数、假分数
4、分数地基本性质
第六单元 :空间与图形-对称平移和旋转
1、认识轴对称图形 2、认识图形地平移与旋转,会画平移旋转90度
3、灵活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组合图形。
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
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地意义 2、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地意义
3、找两个数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4、约分
5、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6、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7、分数与小数互化。
综合应用-我能长多高
1、收集数据整理数据2、小数四则运算
第八单元:获联合国人居奖地城市-统计
1、折线统计图 2、选择折线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第九单元:可能性
求简单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地大小
数学与生活
1、简单地统筹法2、简单地优选法
回顾整理——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数与代数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方程地意义,等式的性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数量关系,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能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景,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内2、3、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会
分解质因数。
3、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的量,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大小。
4、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分数意义,理解分数与除非关系,认识真分数假分数,能将假分数化成代分数和整数,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5、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会着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理解约分的意义,会约分,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会进行小数分数互化。
6、初步了解简单的统筹方法。
空间与图形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法探索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正确计算,了解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2、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根据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
统计与概率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折线和条形统计图。。
2、结合具体事例,体验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实践与综合运用
1、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2、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采取的措施及达到的目标
1、课堂上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尽量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另外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
2、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狠抓课堂教学常规,保证课堂教学有序、高效。教育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别人回答问题要认真倾听,等别人讲完话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4、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用机智幽默调节课堂气氛,用各种评价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务必要精讲精练,讲课要讲到点子上,围绕着知识点出不同类型的练习。对某一知识点的相关知识心里要有数。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 9课时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10课时
第三单元 :因数与倍数 5课时。
第四单元 :认识正负数 2课时
第五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8课时
第六单元 :对称平移和旋转 5课时
第七单元 :分数加减法
10课时
第八单元 :统计 4课时
第九单元:可能性 2课时
回顾整理——总复习 5课时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11
教学目的
1.通过解答一组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54 127+28 0.37+1.6 8816
3.37+6.63 8.40.7 0.1258 1.02-0.43
1.25+ 1 16
2.要求下面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种多少棵?
(2)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多少倍?
(3)五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5)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够装订完?
(6)小明几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学校?
教师总结:
应用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问题考虑需要哪两个直接条件,是我们分析和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复合应用题(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2:
a.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b.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c.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板演)
2.小组讨论:这三道题都有什么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
联系: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也相同,都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要求最后问题都需要先知道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
区别:
a、实际每小时走的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已知的,只需要一步计算;
b、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已知的。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未知的,需要两步计算;
c、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未知的,需要三步计算。
3.教师质疑:对于不能一步直接求出结果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b、c量道例题。
4.教师总结:从上面这组题我们可以看出,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所需要的已知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的为止。
5.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我们想知道此题目做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按照题意进行计算;
(2)把所求得的问题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着算,看最后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三、巩固反馈。
1.解答并且比较下面两道应用题,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每天生产50只。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
2.判断:下面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
(1)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A:2100-24053B:(2100-240)3
C:(2100-2405)3
(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够装完?
A:(2640-240)240B:2640(2403)
C:(2640-240)(2403)
(3)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需要用多少天?
A:13.6(6.84)B:13.6(6.84)4
C:(13.6+6.8)(6.84)
(4)一个筑路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路3.2千米,15天铺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路0.8千米,实际多少天能够铺完这段路?
A:3.2150.8B:3.2 15(3.2-0.8)
C:3.2 15(3.2+0.8)
(5)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用7天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A:14710-14B:14107-14
C:14-14107D:14-14710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12
虎滩小学数学备课案二 年级
第一单元 加与减(主备人:吴金花)
《秋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5页《秋游》。
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注重利用情境图发展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白,要知道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3、具体目标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连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本等。) 三、过程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13
一、教材分析
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算 、轴对称图形、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怎样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准确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通过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完整性和深刻性,使学生掌握好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 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第四章 多项式的运算
本章主要要求了解多项式的的`有关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多项式的加、减、乘运算,以及乘法公式。注重联系实际,为将来学函数奠定基础让课堂内容生动、趣味化,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引出概念。
重点:对于每个概念的正确理解,以及各项法则的正确、灵活的应用。
难点:探索各项法则的形成原因。
第五章 轴对称图形
本章主要体会对称之美,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应用。认识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及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设计开放性很强的练习,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局部与整体的教学思维的训练。
重点: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难点: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几何规律。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本章紧扣数据,抓住概念本质,紧密联系实际对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极差、方差的概念进行阐述。注重了让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形成结论的教学方法。
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及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理解极差、方差的有关概念与意义;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数据的分析。
难点:能联系实际问题,利用数字特征分析数据组的统计特性,并对不同数据组的性质进行比较。
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通过上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像陈琦、严细毛、瞿俐纯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上期期末考试中,0901整体水平稍高于兄弟班级,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于兄弟班,但低分段学生高于10%,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自暴自弃之嫌。
目标任务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教案《五年级数学《旋转》教学设计》。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第6页2题。第9页4题、
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15
活动名称
找片片
活动目标
感知、体验物品的共同特性,按标志找出和范例一样的物品。
活动准备
不同颜色的圆片片。
活动过程
1.每一组幼儿的面前都有一筐圆片片,教师拿起一个红色的圆片片,告诉幼儿:“这是红色的圆片片”。然后,让幼儿在自己面前的圆片片筐里找出和老师拿的一样的红色圆片片。
2.教师可以在每组幼儿的桌子上放一个红色的圆片片,幼儿可以随时进行比较,看自己找对了没有。
3.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看看筐子里还有没有红色的圆片片。
活动建议
1.设计这一类的活动,关键在于控制物体的相同属性。例如上面的实例,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材料的相同属性是圆片片,这有利于幼儿对颜色的感知。
2.在组织这样的`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集体教育、分组教育、区域活动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小班的集体教育活动要带有一定的情景性,以帮助幼儿理解活动的意义。
活动延伸
1.用相同的方法可以使幼儿认识蓝色的、黄色的圆片片。
2.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颜色、形状不同的片片,让幼儿排除形状的干扰,找出红色的片片。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9-2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6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方案03-21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8-02
数学秋游教学设计方案通用03-1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8篇10-09
大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方案03-23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04-04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方案(通用15篇)05-17